【征集!重庆人力社保局邀你代言全市劳务品牌形象】
重庆之声3月24日讯 劳务品牌是劳动者务工就业的“明信片”,更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助推器”。3月24日,由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主办的全市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征集展示活动(下称“活动”)正式启动,这是重庆推动劳务品牌提档升级的又一亮点做法。启动仪式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二级巡视员杨颖琳致辞,中国劳动保障报社副社长贺汲泉讲话,重庆劳务品牌“云阳面工”“黔龙海运”代表发言,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杨松讲话并宣布活动正式启动。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启动“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征集展示活动”,旨在选树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持续打造一批有重庆特色、行业领先、技能突出,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领军型劳务品牌。“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是指重庆市各级各类劳务品牌有关经济组织中事迹突出、成效显著、群众认可、社会公认、做出突出贡献、能体现所在劳务品牌的精神内涵、能代表本行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的人员,他们既爱岗敬业、技术精湛,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技能水平,掌握行业公认的绝技绝活;又在服务企业、奉献社会,以及师带徒、传帮带等方面成绩突出,能带动企业或行业职工提升岗位技能水平,促进群众就业增收。

据了解,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选拔劳务品牌从业者作为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向生产、设计、操作等基层一线劳动者倾斜,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树立草根典型。重庆市重点培育打造的77个劳务品牌原则上均需确定一名形象代言人,重庆市将在区县选送的基础上,择优遴选一批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参加集中展示交流和推介。

打造全国领军型劳务品牌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近年来,重庆市人力社保部门始终坚持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通过建机制、强政策、广宣传,推动了重庆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人力社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杨松在活动中表示,为完善工作机制,重庆市人力社保部门建立起了人力社保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分工负责,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将吸纳或输出人数较多、劳务质量较好、管理运行规范、市场竞争占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作为创建承办单位,推动劳务品牌市场化运作。组织劳务品牌创建承办单位通过直接吸纳就业,或者与其他用人企业建立长期稳定送工机制等形式,拓展了全市劳务输出渠道。

在政策支持方面,重庆人力社保部门健全全市专项职业能力目录,把劳务品牌作为特色工种,纳入培训补贴范围。将困难群体作为劳务品牌优先输出对象,对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劳务经纪人给予补助。对劳务品牌的创业者落实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以及贴息等。

重庆人力社保部门按照“一区两群”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开展劳务品牌建设。在主城都市区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活餐饮等,打造中高端技能型劳务品牌。在渝东北重点瞄准家政服务、食品加工、人力资源等,打造高品质服务型劳务品牌。在渝东南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手工艺、乡村旅游等产品及服务,打造文化和旅游类劳务品牌。

在去年的全国劳务品牌展示交流活动中,重庆云阳面工、黔龙海运、巴渝大嫂、苗家巧手、边城秀娘5个劳务品牌,荣获8个奖项,并与20余家机构达成了合作,签约金额5000余万元,签约量位居全国前列。

当前,重庆劳务品牌促进机制和支持体系基本健全,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明显提升,带动就业创业、助推产业发展的效果显著增强,全市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规模达200万人。

“今天的启动仪式,既是落实国家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促进重庆劳务品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夏杨松说,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切实推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持续打造一批有重庆特色、行业领先、技能突出,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领军型劳务品牌,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云阳面工 扛起传承的大旗

云阳面工是参加本次活动的劳务品牌之一。 “劳务品牌是一张‘就业名片’,是一种‘质量认证’。” 云阳县连年发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小艳说,重庆人力社保部门一直以来,坚持把“云阳面工”作为解决就业的民生品牌来抓,围绕面匠精神传承、产业链条升级、品牌价值挖掘三大重点,从产品质量、加工工艺、诚信诚实、规范竞争等方面,逐步实现行业规范化、规模化。

此外,在人力社保部门的指导下,冯小艳坚持以品牌引领群众创业就业,成功申报“云阳县面条加工协会”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填补重庆市服务类地理标志空白。

此后“云阳面工”成功入选重庆市劳务品牌,被誉为“舌尖上的劳务品牌”,成功上榜全国“最受关注的劳务品牌”。

“目前,云阳面工总规模已达到20万人以上,在全国开办面业加工厂和作坊5.6万家以上,年产值达600亿元,劳务收入200亿元以上,生产的鲜湿面占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冯小艳说,从小她就看到爷爷和父亲采用最原始的水磨工艺磨制麦粒,手工制作鲜湿面以及干挂面制品。家乡的不少乡亲陆续背着笨重的压面机,去往宜昌、武汉、浙江、上海等地从事鲜湿面和干挂面制品加工,拉开了走南闯北开面坊的序幕。

时至今日,云阳面工依然活跃在“面坊江湖”中。这面传承的大旗冯小艳扛住了,她的云阳面工们也扛住了。

黔龙海运 从大西南入驻上海滩

本次活动中,重庆黔江区的黔龙海运也是令人瞩目的劳务品牌。

“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的春风,第一批50余名黔江籍农民工开启了黔龙海运的‘新发展’”。重庆富民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费沪丽说,经过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黔江人的持续接力,凭借团队协作、诚信服务,黔江籍农民工在上海港口实现了由农民轮换工到承包工,劳务派遣到劳务承包以及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术型的转换。

目前,黔龙海运已在上海、宁波、张家港、重庆果园港等地组建了12支专业劳务承包队伍。

此外,黔龙海运还多批次直接吸纳农民工就业1万余人,间接带动就业15万人次,获各类表彰100余项,孵化出500余名创业老板,创造20多亿元的劳务收入。组织轮训员工10万人次,训后上岗率达90%以上。

费沪丽说:“此次,我们积极参与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征集展示活动,是希望不断打造精品劳务品牌,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想参与征集?请提供以下资料

文字资料包括两方面。一是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个人履历、工作业绩、所获奖项(需提供扫描件)等;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的突出贡献;在行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等。二是劳务品牌情况介绍,包括产值、带动就业规模、所获奖项、社会贡献等。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语言精练。

视频资料讲述个人的职业成长故事,以此反映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所在劳务品牌企业的企业文化和所在行业劳动者的精神内核。微视频的时长3分钟以内,MOV或MP4格式,分辨率1080P,帧数为25帧或30帧,画面质优,声音清晰,可供二次传播使用。

图片资料内含5张以内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工作场景照片。

各劳务品牌创建承办单位按照要求推荐一名形象代言人,人选在本单位公示后,填写《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推荐表》(见附件,一式三份),盖章后并报区县(自治县)人力社保部门。

重庆之声记者邓可报道

【【津云调查】从手挖肩挑到智能制造 飞驰的不仅是天津地铁的速度……】https://t.cn/A66XYIPD天津,是我国第二座拥有地铁的城市。1970年4月7日,天津地铁破土动工,整个工程在当时被称为“7047”工程,而这也开启了天津人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开凿隧道只能是“开天窗”式的明渠开挖,靠的是手挖肩挑小车推的“人海战术”,地铁隧道几乎都是靠沿线居民等广大群众义务劳动挖出来的,高峰的时候,每天有多达上万人参与一线施工。时光荏苒,人们对轨道交通曾经的那些展望与设想,如今,已经变成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繁忙线路,穿梭往来于地层之下。

  麻花型隧道群的“拧巴”与带来的便利

  天津地铁10号线,作为天津“东南半环线”,串联起了河西区、河东区和东丽区的多个客流集散点,眼下,10号线一期全线车站主体结构及盾构区间,大部分都已完工,线路上最难啃的骨头也已经被拿下了,那就是柳林路站至环宇道站区间隧道的盾构工程,因为,这段隧道必须要从海河下方穿过。

  说到工程难度,天津地铁集团副总经理殷波介绍道:“穿越海河的时候隧道埋深非常大,隧道直径是6米,河底到隧道顶之间还要保留一个跟隧道直径相当的覆土厚度,再加上河本身的深度,隧底埋深一般在30米左右,水压力非常大,设计和施工都必须十分严谨,才能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殷波

  为了尽最大可能方便乘客,地铁在设计上做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比如平常乘客需要换乘的时候,往往都得上楼、下楼,穿越长长的地道,为了使换乘更便捷,天津的地铁建设者们做了很多努力。

  天津宾馆站、肿瘤医院站,是地铁5、6号线的两大交会车站,换乘人数众多,在这两个站点,乘客从其中一条线路上下来,不用上下楼,只需要横穿不到10米宽的站台,就能登上另一条线路的列车,如果赶上5、6号线列车同时到达,您快走几步,10秒钟就能完成换乘,这就是同站台换乘。

  同站台换乘,听上去很简单,可实现起来却是对设计和施工的极大考验,说白了,乘客不用上下奔波了,地铁列车就得上下奔波。5、6号线左右线加起来一共八条隧道组成的隧道群,要在长达八千多米的地下区间内,上下重叠,交替扭转,两条线路就像拧麻花一样,才能最终翻转到同一站台上,因此这也被称为麻花型隧道群。

拧麻花隧道示意图

  为了确保隧道群结构稳定,每个区间内四条隧道的盾构施工都有严格的顺序,而且四台盾构机在各自掘进过程中,必须保持距离、不能相遇,以此减少对隧道之间土层的扰动,这一切都需要非常精密的施工组织计划。

盾构施工

  正是因为建设者们脚踏实地下的这些功夫,地铁5、6号线才最终顺利实现了同站台换乘。开通几年来,每当听到人们称赞这两条线路乘坐舒适、换乘方便快捷,殷波和同事们都会感到特别欣慰,曾经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了。

  施工紧锣密鼓 新线路即将开通

  按照计划,地铁10号线一期将在今年年内全线通车,另外,天津目前正在建的地铁线路还有7号线、8号线一期,以及4号线北段等。地铁4号线北段工程土建4标的果园南道站,全长322米,眼下,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已经完成近半。

  果园南道站紧挨着京津公路,南边就是丰产河,地下两层承压水,水系联系很强,因此在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突涌的风险。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于淼介绍说:“我们坚持分层开挖,开挖之前还要人工对开挖当层的墙缝进行探挖,看有没有冒水点,同时加强对基坑钢支撑和周边构筑物的监测,随时观测有没有出现倾斜和沉降。”

  除此以外,果园南道站的施工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大麻烦,就是地下管线切改工程。果园南道站,周围分布着众多居民区和商业区,其中一些小区拆迁后,在地底下遗留了大量的水电管线,有废弃多年的,也有正在使用的,纠缠在一起就像一团乱麻,作为管线切改工作的负责人,项目部副经理顾兴业必须把这团麻一根根捋出来,挨个寻找产权单位,然后再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制定整体的管线迁移方案,为地铁施工腾挪空间,因此,他这个岗位也被叫做“地铁施工的拓荒者”。

顾兴业工作照

  好不容易把地下管线摸排清楚了,到了切改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令人挠头的事儿,比如说,每家产权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不管是切改的时间段,还是可切改的范围,各有各的规矩,有些单位甚至一年才允许切改一次,如何协调大伙儿彼此配合,以地铁施工为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管线的迁移,保证地铁工期,对顾兴业来说,是个相当大的考验,回忆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说:“最急的时候是去年,好多老旧管线探挖出来,产权单位也认不出来是不是自己的,就得回去查图,来来回回特耽误时间,只要有一根线或一个杆体没迁走,施工就没法儿进行,当时黑天白天加班,媳妇儿生孩子我就在医院陪了一个晚上,还没睡觉。”

顾兴业工作照

  在项目部和诸多管线产权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果园南道站的施工障碍被逐一清除,一切顺利的话,车站主体结构将在今年6月份全部完工,为相邻两个车站的盾构始发提供接收条件,而果园南道站所属的4号线北段,则将在2024年年底实现全线通车。

  智能制造 助力地铁建设

  天津地铁11号线管片厂,由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承建,11号线一期全线20个盾构区间、将近两万四千环地铁管片,都是在这里加工生产的。管片,通俗说就是组成管道的混凝土片,六片半弧形管片拼成一个环,在隧道开凿过程中,盾构机一边掘进,一边将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环在地下拼接起来,一条隧道就形成了。“管片预制对精度要求很高,第一要防渗,互相之间又不能错位,像我们的预制精度都在0.5个毫米,精度越高,组装成环的隧道会越严密。”地铁11号线管片厂总工程师武保华说。
管片厂

  作为地铁隧道的永久衬砌结构,盾构管片的预制工序十分复杂,从钢筋笼加工、混凝土浇筑,再到蒸养、水养,等待管片强度不断生长,一道工序都不能少,每一片管片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用于盾构施工,都得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管片厂

  为了提升管片预制的精度和效率,武保华带领二十多名技术骨干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下决心要把管片生产这个土建的活儿,干出高科技的味道来,他们相继研发出钢筋剪切自动分拣系统、管片喷雾湿养系统等设备。在诸多的发明创造中,武保华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还是生产线上的全自动智能收面机器人。收面也叫抹面,是指将混凝土管片粗糙不平的表面抹平整,抹得越平,对盾构机的磨损越小。

管片厂总工程师武保华和同事们

  为了研制这台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管片抹面动作,武保华他们这群原本对机器人一无所知的人,可是费了大劲了,毕竟要想让一条机械手臂像人的胳膊一样灵活自如地动起来,并且知道哪儿能动哪儿不能动,以及什么时候如何动,需要借助极为复杂的软件程序和参数计算。 “就得自己去学,查阅大量资料,先对机器人有个认知,然后再一点点琢磨怎么让它把这个面儿抹起来,反复进行大量的参数对比试验,大夏天在厂房里一待就是一天,不停刷轨迹刷程序,汗流浃背,这才终于研制成功。”质量员赵泽伟说。

管片收面机器人

  借助先进的设备,管片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到今年三月,11号线管片厂累计生产管片22000多环,其中将近一万环已经被发往各个标段用于盾构施工。

  在智能制造的加持下,天津地铁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建设之路。几年来,随着多条地铁线路陆续开通,天津地铁构建起了安全、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津云调查】从手挖肩挑到智能制造 飞驰的不仅是天津地铁的速度……

2022-03-22 14:27 津云

  天津,是我国第二座拥有地铁的城市。1970年4月7日,天津地铁破土动工,整个工程在当时被称为“7047”工程,而这也开启了天津人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开凿隧道只能是“开天窗”式的明渠开挖,靠的是手挖肩挑小车推的“人海战术”,地铁隧道几乎都是靠沿线居民等广大群众义务劳动挖出来的,高峰的时候,每天有多达上万人参与一线施工。时光荏苒,人们对轨道交通曾经的那些展望与设想,如今,已经变成一个个真实存在的繁忙线路,穿梭往来于地层之下。

  麻花型隧道群的“拧巴”与带来的便利

  天津地铁10号线,作为天津“东南半环线”,串联起了河西区、河东区和东丽区的多个客流集散点,眼下,10号线一期全线车站主体结构及盾构区间,大部分都已完工,线路上最难啃的骨头也已经被拿下了,那就是柳林路站至环宇道站区间隧道的盾构工程,因为,这段隧道必须要从海河下方穿过。

  说到工程难度,天津地铁集团副总经理殷波介绍道:“穿越海河的时候隧道埋深非常大,隧道直径是6米,河底到隧道顶之间还要保留一个跟隧道直径相当的覆土厚度,再加上河本身的深度,隧底埋深一般在30米左右,水压力非常大,设计和施工都必须十分严谨,才能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殷波

  为了尽最大可能方便乘客,地铁在设计上做了许多突破性的尝试,比如平常乘客需要换乘的时候,往往都得上楼、下楼,穿越长长的地道,为了使换乘更便捷,天津的地铁建设者们做了很多努力。

  天津宾馆站、肿瘤医院站,是地铁5、6号线的两大交会车站,换乘人数众多,在这两个站点,乘客从其中一条线路上下来,不用上下楼,只需要横穿不到10米宽的站台,就能登上另一条线路的列车,如果赶上5、6号线列车同时到达,您快走几步,10秒钟就能完成换乘,这就是同站台换乘。

  同站台换乘,听上去很简单,可实现起来却是对设计和施工的极大考验,说白了,乘客不用上下奔波了,地铁列车就得上下奔波。5、6号线左右线加起来一共八条隧道组成的隧道群,要在长达八千多米的地下区间内,上下重叠,交替扭转,两条线路就像拧麻花一样,才能最终翻转到同一站台上,因此这也被称为麻花型隧道群。

拧麻花隧道示意图

  为了确保隧道群结构稳定,每个区间内四条隧道的盾构施工都有严格的顺序,而且四台盾构机在各自掘进过程中,必须保持距离、不能相遇,以此减少对隧道之间土层的扰动,这一切都需要非常精密的施工组织计划。

盾构施工

  正是因为建设者们脚踏实地下的这些功夫,地铁5、6号线才最终顺利实现了同站台换乘。开通几年来,每当听到人们称赞这两条线路乘坐舒适、换乘方便快捷,殷波和同事们都会感到特别欣慰,曾经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了。

  施工紧锣密鼓 新线路即将开通

  按照计划,地铁10号线一期将在今年年内全线通车,另外,天津目前正在建的地铁线路还有7号线、8号线一期,以及4号线北段等。地铁4号线北段工程土建4标的果园南道站,全长322米,眼下,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已经完成近半。

  果园南道站紧挨着京津公路,南边就是丰产河,地下两层承压水,水系联系很强,因此在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必须时刻警惕突涌的风险。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于淼介绍说:“我们坚持分层开挖,开挖之前还要人工对开挖当层的墙缝进行探挖,看有没有冒水点,同时加强对基坑钢支撑和周边构筑物的监测,随时观测有没有出现倾斜和沉降。”

  除此以外,果园南道站的施工还面临着另外一个大麻烦,就是地下管线切改工程。果园南道站,周围分布着众多居民区和商业区,其中一些小区拆迁后,在地底下遗留了大量的水电管线,有废弃多年的,也有正在使用的,纠缠在一起就像一团乱麻,作为管线切改工作的负责人,项目部副经理顾兴业必须把这团麻一根根捋出来,挨个寻找产权单位,然后再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制定整体的管线迁移方案,为地铁施工腾挪空间,因此,他这个岗位也被叫做“地铁施工的拓荒者”。

顾兴业工作照

  好不容易把地下管线摸排清楚了,到了切改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令人挠头的事儿,比如说,每家产权单位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不管是切改的时间段,还是可切改的范围,各有各的规矩,有些单位甚至一年才允许切改一次,如何协调大伙儿彼此配合,以地铁施工为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管线的迁移,保证地铁工期,对顾兴业来说,是个相当大的考验,回忆起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他说:“最急的时候是去年,好多老旧管线探挖出来,产权单位也认不出来是不是自己的,就得回去查图,来来回回特耽误时间,只要有一根线或一个杆体没迁走,施工就没法儿进行,当时黑天白天加班,媳妇儿生孩子我就在医院陪了一个晚上,还没睡觉。”

顾兴业工作照

  在项目部和诸多管线产权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果园南道站的施工障碍被逐一清除,一切顺利的话,车站主体结构将在今年6月份全部完工,为相邻两个车站的盾构始发提供接收条件,而果园南道站所属的4号线北段,则将在2024年年底实现全线通车。

  智能制造 助力地铁建设

  天津地铁11号线管片厂,由中交一航局城交公司承建,11号线一期全线20个盾构区间、将近两万四千环地铁管片,都是在这里加工生产的。管片,通俗说就是组成管道的混凝土片,六片半弧形管片拼成一个环,在隧道开凿过程中,盾构机一边掘进,一边将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环在地下拼接起来,一条隧道就形成了。“管片预制对精度要求很高,第一要防渗,互相之间又不能错位,像我们的预制精度都在0.5个毫米,精度越高,组装成环的隧道会越严密。”地铁11号线管片厂总工程师武保华说。
管片厂

  作为地铁隧道的永久衬砌结构,盾构管片的预制工序十分复杂,从钢筋笼加工、混凝土浇筑,再到蒸养、水养,等待管片强度不断生长,一道工序都不能少,每一片管片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用于盾构施工,都得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管片厂

  为了提升管片预制的精度和效率,武保华带领二十多名技术骨干成立了创新工作室,下决心要把管片生产这个土建的活儿,干出高科技的味道来,他们相继研发出钢筋剪切自动分拣系统、管片喷雾湿养系统等设备。在诸多的发明创造中,武保华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还是生产线上的全自动智能收面机器人。收面也叫抹面,是指将混凝土管片粗糙不平的表面抹平整,抹得越平,对盾构机的磨损越小。

管片厂总工程师武保华和同事们

  为了研制这台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管片抹面动作,武保华他们这群原本对机器人一无所知的人,可是费了大劲了,毕竟要想让一条机械手臂像人的胳膊一样灵活自如地动起来,并且知道哪儿能动哪儿不能动,以及什么时候如何动,需要借助极为复杂的软件程序和参数计算。 “就得自己去学,查阅大量资料,先对机器人有个认知,然后再一点点琢磨怎么让它把这个面儿抹起来,反复进行大量的参数对比试验,大夏天在厂房里一待就是一天,不停刷轨迹刷程序,汗流浃背,这才终于研制成功。”质量员赵泽伟说。

管片收面机器人

  借助先进的设备,管片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到今年三月,11号线管片厂累计生产管片22000多环,其中将近一万环已经被发往各个标段用于盾构施工。

  在智能制造的加持下,天津地铁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的建设之路。几年来,随着多条地铁线路陆续开通,天津地铁构建起了安全、便捷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记者宋新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一箭五星发射成功 长二丁运载火箭再立新功
  • 奇才交易全队
  • "多面"郑成月:一起网络捐款引发的舆情
  • 湘潭市中心医院“骗保”事件最新进展;SICU护士发布的长文曝光!真相是?
  • 这个工地死人后,蓬安所有建设项目遭全部停工
  • 明天起西安多地停电,快看有你家没?
  • 冯远征25年银婚发文:我们是伴儿 粉丝:相濡以沫真甜呀
  • 女排前国手无伤无病突然无球可打!还传分手绯闻,当事人回应
  • 小米第三季度财报发布:营收净利大幅增长,海外业务大幅攀升
  • 挖矿风潮退去 英伟达股价跌没了一个AMD的市值
  • 壹周要闻 | 上海未成年人逾六成有出国出境经历;张一鸣卸任;霉霉签约环球音乐
  • 【早报】刘强东事后首发声;三星手机承认危机;OKEx遭多家投诉
  • 旋转木马变“旋转真马”,网友:太残忍!运营方:已暂停
  • 国内首条海底高铁隧道
  • skt官宣 7人离队大换血
  • “南金北萧”都走了!著名武侠作家萧逸逝世,从此,世间再无“情侠”
  •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同意新建山东菏泽民用机场的批复
  • 一加5G手机曝光:售价给力、搭载高通骁龙8150
  • 蒋劲夫行踪不明 女友表示与自己有关
  • 光明日报批俞敏洪:“女性堕落”的言论根本站不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