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方极乐世界恭聴阿弥陀佛说法<一>

济公活佛降民国六九年九月五日(岁次庚申年七月初廿六日)

诗曰:无尘落得一身轻。净土勤培方寸耕。

果满功德归极乐。天边海角任游行。
济佛曰:处处可闻学佛修道者,到底学佛修道是怎么一回事呢?依老衲看来并没有什么,“问心!问心!”而已,心如能“无愧”,我看接近佛不远了。离心即无佛可寻,如一寺中空无一物,自不能称为寺;人身中若无心,焉能成为人?所以愿众生是一个“有心人”。心可变化多端,一个制衣师傅可以制成千奇百怪的衣服,人心即“师傅”可以将自己面貌身形变化不同,要变“佛”变“魔”都是随心所欲,每一个人都是“魔术师”,你要什么花样,走什么脚步,变什么把戏,任你变了。老衲希你变好人、变神仙、变圣佛,切莫将自己变成魔鬼,让人畏惧讨厌,那么你就太傻了。变好坏由己一手造成,到时候若把自己变成地狱鬼怪,或变鸡鸭牛犬,一照镜子,吓了一跳,怎么变成这副“模样”,那时只怪你手法不高明变错了!听老衲的话吧!本来面目若走样,请赶快变回来,否则,一旦变为“成品”,后悔就来不及了。今日我将带贤徒杨生游西方极乐世界,拜会阿弥陀佛。
杨生曰:我已坐穏莲台,请恩师起程吧!
济佛曰:……已到了,杨生速下莲台。
杨生曰:喔!来到此地,满地金银、琉璃所铺,还排列着一重重整齐栏杆、树林、罗纲,均非凡品,各闪出亮光,是人间所未见的绝境!
济佛曰:西方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所居之处,这就是“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我们前去拜会佛尊,聴其说法。
杨生曰:前面有一大殿,是否为佛尊居处?
济佛曰:是也!前面为“弥陀殿”,我们前去参礼。
杨生曰:遵命!这里有许多修成正果的高僧及居士模样之人,他们面貌慈祥,口中似在念佛,声音悠扬、寂静,令人闻之心中舒畅。
济佛曰:他们都是在世修学佛道之人,因功德圆满,故能到极乐世界。……已到圣殿,我们进去参礼佛驾。
杨生曰:遵命!进入殿内,中央坐着一位法相庄严的佛尊,满身毫光,令人起敬。弟子杨生参礼佛尊,今日有缘随恩师来到极乐圣境,参礼阿弥陀佛,请佛尊指示佛法。
阿弥陀佛曰:善哉!人念“阿弥陀佛”,我却念“众生是佛”,众生轮廻六道,身受苦痛,故我发四十八宏愿,造就极乐世界,于此化一净土,教人一心念佛修道,念念不忘我佛,我当接引来此。但若凡业未净,念佛不能专心,佛自散形,纵有慈悲之手,力弱无法相渡。故希众学修佛法,首必净业了尘,自造净土,否则难以有成。今日喜见凡界杨善生入我弥陀净土法门,特示数语,资作参悟,你有何疑问,尽可说之,我自相答。
杨生曰:感谢佛尊赐我机会。叩问佛尊,刚才您说:“世人皆念阿弥陀佛,我却一心念众生是佛。”我觉得真有意思,请佛尊解释其意如何?
佛尊曰:善哉!你果然有智慧,众生日夜念阿弥陀佛,望我度他上极乐世界;我日夜念众生是佛,希望众生与我不二,若能体会我意,将尘世化为净土,婆娑世界即成极乐国,我亦想到人间净土逍遥自在一番!
杨生曰:佛尊所言有妙意,若人间化为极乐,您想投胎下凡吗?
佛尊曰:只要人间与此地相同,我愿意下凡。
杨生曰:众生都想超升极乐世界,是否为颠倒之想法呢?
佛尊曰:因世人业障深重,痛苦烦恼不绝,故苦业牵绊,极想脱苦得乐,祈望我佛加渡,以求解脱诸苦,如此叫“觉悟、回头”,苦认苦作乐,执幻为真,才是“颠倒”。
杨生曰:既是如此,要如何才能仗佛引度出苦?
佛尊曰:唯有“念佛、学佛”一途!
杨生曰:这么简单吗?
佛尊曰:“一声阿弥陀,便到极乐国。”“学佛学得像,与佛无两样。”
杨生曰:佛尊说得甚妙,愿再开示明白些!
佛尊曰:念佛初由“念念不忘”,终至“念过即忘”。由念“阿弥陀佛”,念至“自性真佛”,自(久)念成佛,先自念为佛,久念(炼)成真,日后世人自然念你为佛。一心不乱,一言不差,与阿弥陀佛心心相映,故云:“一声阿弥陀,便到极乐国。”既认自身是佛,了悟心性,一念佛则佛现于前,一举足则脚踏净土,众生业重,烦恼多端,出声念佛,吐出苦气,减轻苦业,是为念佛妙处。佛有戒律、规范、行仪,若能一一学成,并无二样,自证涅盘,成正等正觉。
杨生曰:念佛如吐“苦气”,用以减轻苦业,是一帖心灵治疗妙药,未知众生念佛时,您的感觉如何?
佛尊曰:众生拜祷皈依念佛,以解脱俗念忧心,不起妄念,露现佛心,此时我心可与念我者相通,三世业主,闻佛名号,恭敬礼拜,我佛即予度化。故虔诚念佛可以消灾解业,净化心性,众生念佛时,空谷传音,我耳如响,佛心感动,定来相助。
杨生曰:曾闻念佛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是否有此事呢?
佛尊曰:带业往生,非指免去一切罪业。凡一心念佛,任何环境之下,不退道心,可以上进极乐世界,再加修炼,以待业净,化生净土。业障不去,如幔遮门,不见光明,我以佛光普照,令其身洁心明,一切恶业顿消,以入佛地。此地还有许多修道院(七宝池)│消业所,专为带业者提供修炼之用。带业往生者,系指未念佛前所造之业,皈依佛门之后,一心念佛忏悔前业,我感其诚,自会相渡。若仅念佛,再造诸恶业,不知忏悔,所念佛号如云山阻隔,丧失其真,故无法带业往生净土。所以修净土法门者,一是口净、心净、身净,则净土近,还要积善修德,切勿口佛心无佛,须心服(佛)口服(佛)│没话讲。我因观末法众生,沉迷五蕴,轮廻六道,加之天运变迁,时代日新,物质兴盛,奢华无忌,四十八宏愿不能了。为普度众生,特开方便法门,劝人一心念佛,简易佛法,修行捷径,众生若还不知修持,恐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佛本至公,虽开方便之门,若口念弥陀,心如蛇蝎,佛亦不敢近前引渡,非佛不慈,实因自己远佛。但愿世人从今起踏上净土(法门),则尘业自有落尽一日,万勿自弃,毁灭灵根。
杨生曰:佛尊慈悲开方便法门,不少老弱妇孺手提念珠,声声念佛,虔诚之情,令人崇敬,据弟子感觉,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应当有更微妙意义,祈佛尊再予开示?
佛尊曰:佛无妄言,念佛可以超升。何以能超升极乐?盖念佛可以摒去杂念,让心灵安静,所行不背道违规,人在造恶作孽时,口中已忘“阿弥陀佛”,所以如能日夜“阿弥陀佛”念在口中,口念心想,久之,心口如一,佛性显灵,断恶根,萌道芽,净土长出菩提树。念佛可令心神忘记痛苦烦恼,产生禅定作用,故“净”即“定”,定能生慧见佛,精神欢喜,心灵有所寄托。念佛时心中产生宁静安和之气,可以调和暴戾不正行为、消弭阴暗念头,还可让阴灵得到解救。念佛正如世间人播放轻松音乐,可令听者心旷神怡,忘记一切烦恼挂罣,痛苦与不安。故勤修道者、病患者、心神不安者,当勤念佛号,定有妙验,助其离苦得乐。

#佛教[超话]##一乘了义[超话]##妙法莲华经正解#
本周一三五分享太虚大师《妙法莲华经讲演录》,二四六分享悟显法师《妙法莲华经今解》,(接上)。



同名公zh已经正式开始连载发布悟显法师讲经视频,《妙法莲华经今解》,《无量寿经》《菩萨戒正说》。弘扬大乘,正法久住,欢迎分享,功德无量。

妙法莲华经讲演录
太虚大师讲述
民国十年秋在北京
化城喻品

丑一 佛转法錀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錀,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

  此释大通智胜如来许可为转,并明转此法錀非余众所能也。所转法錀为何?即四谛与十二因缘之法也。三转者、谓每于一法必有三转,兹先假四谛中之苦谛释之:如说苦法,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广说三界二十五有中之三苦、八苦、一百八苦、种种逼迫不自在之相,以显苦之事,此名示相转。次复各各说明苦之所由来,以明苦之理,虽苦之理非即是苦,然理恒通于三界各苦之事相,故须明苦理乃知苦之谛实不虚,此名劝修转。次更说苦之实性,若明实性则苦无自性,即以真如法身实相之性为性。苟证知此,则苦之事相、与苦之理、均了不可得,此明作证转。是谓三转。若集、若灭、若道,亦复如是。以四谛各有三转,故名十二行法錀。沙门、婆罗门,均修行者,能有智慧。魔天、与梵天,均有大势力之天。世间、指一切有情言。此诸人众,皆不能转此法錀,以明彼佛独能正证而遍说也。

  “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此彰所转之境中之四谛法也。此所谓苦,通指三界依正二报而言,谓三界所得之报皆是苦也。依正二报之苦,何以有?以有集故。谓集合惑因与业缘以生起,致得有此果也。惑、谓贪、嗔、痴三毒之烦恼,业、谓善业、恶业、与不善不恶之不动业三者,是故集为苦因。然苦与苦因,均可灭而尽也,云何能灭?当断惑,即断烦恼使不生业。盖烦恼之所由起与所由增,皆由居三界内不知有苦,不知苦则生于贪欲,贪欲则执于我及执有我所依之境。若证知此和合相续之假相我并非真实,则我相灭,我相灭则我所有相灭,贪欲灭则苦因灭,即集灭故苦灭。欲灭苦,必灭苦因而后苦灭,故当修所以能知苦、断集、证灭之圣道。

  以上略说四谛之体,为有作四谛,谓以分段生死十二因缘名苦,惑业名集,择灭名灭,而生空智品为道也。若无作四谛,则以变易生死五蕴名苦,所知障名集,无住涅槃名灭,而法空智品名道。盖四谛之法,其义至为深广,摄诸法尽,通于大小乘,故佛言二乘圣人犹有所不能尽知也。经文于示相转、劝修转、作证转三者中,但举示相转以例其余,故曰是苦、是苦集云云,犹言是苦相、是苦集相云云也。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此彰所转之境中十二因缘法也。能发生者为因,助发生者为缘。此法亦名十二缘起,又名十二有支。无明即迷于真实义之理、及异熟果之事也。迷故起种种妄动,故曰无明缘行。妄动熏为业种,至成熟时前异熟识既舍,即引生后异熟识,故曰行缘识,识、即第八识也。报识既起,揽色为身,即有色、受、想、行、识之五阴,故曰识缘名色。名、即指受、想、行、识之四阴也。由有五阴,故起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入,故曰名色缘六入。

根、尘和合为触,故曰六入缘触。因根、尘和合而有违境、顺境、不违顺境之不同,遂起苦受、乐受、舍受三者之差别,故曰触缘受。以有受故,内身外境起于贪恋,故曰受缘爱。爱则执著,起我、我所,故曰爱缘取。执著之业因既熟,必受后有之报,故曰取缘有。后有之依报,厥惟身相,故曰有缘生。有生则有少壮之假相,故其对待之相为衰老;有生则有灭,故其对待之相为死,有生则有苦苦、坏苦、行苦之互相逼迫,故有忧悲苦恼:故曰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以上种种杂染之法,顺序而缘起,名为杂染流转观。此诸染法缘起之究竟卒归于苦,而苦之始因则为无明,故能破除无明,始为究竟不受后有。而云无无明尽者,以体即如来所证之甚深法性也。无明灭则行灭以下十一句清净之法,名为清净还灭观。本节佛说四谛、十二因缘,均为三乘相同之法。

#学佛一定要听经[超话]##放生##素食##慈悲有情[超话]##大乘定香精舍[超话]##传递环保正能量#

#如实的解脱道# (45)
(续 第八章)
杂阿含第305经(佛说世间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去问佛: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谓世间,世间不是指外在的山河大地、城市、世界,而是指我们当下的身心。参见经文:

「谓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耳…。鼻…。舌…。身…。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世间」。(杂301经)

那么什么是世间空呢?我们看经文:

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苦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

佛直截了当地说: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眼是色法,四大及四大所造故眼是缘起;因四大本性空故决定眼本性空,即是此性自尔;眼基于四大新陈代谢相续不断地维系而显现存在;四大因无常、缘也无常,故眼无常、苦、是变易法,是故眼非我非我所。常恒不变易法空(是指我空),我空故我所空。

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因为有眼故,所以若眼见色、生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于这些悉知皆是缘起,是故如实知这些也是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指我空),我空故我所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其本性空所决定的。

不是佛决定让它空的,是佛发见缘起的世间本性空。如果把前面那一经与这一经联系起来思维,前面经文是在讲六根触对六尘因缘,有这样的功能启用,不是不要用,只是你不要执著它为实有。这一经就更直截了当、从究竟意义上告诉我们,眼空,眼的功能也空,眼功能作用所生的心理反应(受、想、行)也是空,为什么?一切法因缘生故,如果于这些理解了、明白了算不算见法呢?还不算见法吗?那要怎么样才算见法?透过现象了知它本性是空,是不是见法?是啊!

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觉得佛在这一经讲的很爽,感觉太爽了!一点都不保留,直接告诉你真相就是这样子的。

杂阿含第456经(佛说第一义空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如我听到这样,有一次佛住拘留搜调牛聚落,那时,世尊对比丘们讲:我今天当为你们说法。开始是善法,中间是善法,后面也是善法。善义:意义正确;善味:词句正确;纯一满净:没有一点瑕疵;梵行清白:梵行清净无染;所谓第一义空经:即是第一义空经。仔细听,好好思维,现在即为你们说。

云何为第一义空经?诸比丘!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什么是第一义空经呢?这里是以眼为例,其实就是眼等六根。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

眼是色法,四大及四大所造故眼是缘起;因四大本性空故决定眼本性空,即是此性自尔;眼基于四大新陈代谢相续不断地维系而显现存在;四大因无常、缘也无常,故眼无常、苦、是变易法。所以,因缘和合则眼生,因缘消散则眼灭,因缘集灭决定了眼的生灭,没有一个实有的眼在生灭,是故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没有去处。我们所见到的眼、包括耳、鼻、舌、身等表象,其实是刹那生灭不住的相续相。

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

如是:真相如是;眼不实而生:眼是因缘生,故非真实生。

生已尽灭:因缘生因缘灭、刹那不住啊!(每秒死亡细胞80万)。

我们所见的眼,只是因缘刹那集灭不住的相续相尔。

有业报:眼集起的因是业报(缘有生)。

无作者:无有造作者(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和合作)。

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阴即蕴的异译,蕴即积聚义,眼由细胞积聚而成,除眼角膜外,细胞就如一堆积聚的泡沫,刹那生灭相续。

除俗数法:所谓眼,除了缘起的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因果事相外,没有什么别的了。

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

佛在此,已经诠释了俗数法,其实就是缘起法。缘起法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纯大苦聚集起,所以它只是因缘的环环相扣,里面没有我。

除俗数法就是,思维分析眼等六根生灭相续,观察六根触对六境缘生六识、缘生六受、缘生六想、缘生六思,在此故彼的因果关系,不实而生,生已尽灭,因缘相续,刹那不住。只是业因所感得的果报,无有造作者,除了这此有故彼有因果的缘起外,无我我所。

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比丘!是名第一义空法经。」

佛前面说的是缘起的流转,缘起的流转也就是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想解脱的人,一定要如实知缘起的流转,知法住。知道这个流转过程的因果必然性,唯有先知法住,才能得涅槃智。知道解脱从哪里下手。

第一义空法经:佛以眼为例,阐述:因为六根是因缘和合生,故生时,无有来处,因缘消散灭,故灭时,无有去处,就像天上的浮云,积聚时没有来处,消散时没有去处。所以六根是不实而生,生已尽灭。六入处是业报所感得,无有造作者。因六根刹那生灭不住故,所以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因缘集、因缘散、因缘相续外,没有实有的六根,所以空六根,是名第一义空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世尊时代,为什么有那么多弟子见法证果,原因只有一个,诸比丘闻佛说已,欢喜奉行。我们现在为什么稀有难见?原因你懂的!

附录:(这些是从导师论著中摘录的)

《杂含》卷一三的《第一义空经》说:

「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生已尽灭……除俗数法。俗数法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佛从缘起世俗谛的生灭非实中,说明第一义空,极为明白。在第一义空中,即遣离有无、断常等二边。

缘起就是中道,缘起不否定这个现象的存在,如实知现象因缘生,因缘灭,不会是实有的生,实有的灭。执有、无,常、断二见。

如迦旃延说真实禅(体悟第一义的禅观)说:「观彼悉皆虚伪,(彼指五蕴六处这个身心)都不见真实……(为什么不见真实?因为这个身心一直在无常变易)但以假号因缘和合而有种种名,(如说眼、耳、鼻、知、身、意,这个就是假号)观斯空寂,(斯:即眼、耳、鼻、舌、身、意本性空寂)不见有法(有见)及与非法(无见)」。就是不落实有、实无二边见。

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名法——世俗的,圣弟子就在这因缘中,名相世俗法中,体观空寂,离「有法」「非法」二边见,(就是实有,实无)就证得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性空)所以说:「诸佛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诸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都是邪见。

佛陀又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如实正观世间集,世间的定义,在前面已有解释。现在举烦恼为例,烦恼是受,烦恼生起,即是世间集起,如果我们如实正观,就是对烦恼的集起作正确的分析、观察烦恼集起的因,烦恼是怎么生起的?不离根尘触对因缘所生的,所以烦恼是缘起有。这样就不生世间无见,不否定烦恼生起。

如实正观世间灭,烦恼因缘和合生,因缘消散灭。不是实有它一定会灭,所以它灭去的时候,如果我们如实知烦恼是因缘灭而灭,就不会生起烦恼是实有见,因为实有的它不会灭。如来离于实有实无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个是中道观,也是正见。

世俗的人,看见生,就以为有实在的法生起,看见灭,就以为有实在的法毁灭了。有是实实在在的有,无是实实在在的取消,这是落于二边见的。圣弟子不然,看见法生起,遣离了无见,但并不执着以为是实有;看见法消灭了,遣除了有见,但并不执着以为是断灭实无。

因为依着缘起法的因生果生,因灭果灭,一切法是活泼泼的可有可无,可生可灭。

就是我们生命的功能可以用啊,但是你不要认为它是实有的生、实有的灭,它是因缘生,因缘灭,本性是空。假若是实在性的,实有,就不该灭而无;实无,就不该生而有。所以对什么叫实有、实无,我们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概念。

所以在法法的可生可灭、可有可无中,深入事物的根本核心,体见到一切是关系的,没有实性的有、无、生、灭,一切是不实的假名,都是假名安立的,本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毕竟空寂,不是抹煞了一切生、灭、有、无的现象而破坏诸法;

所以就有说「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佛法就在我们五蕴、六处,佛法是在讲空性,空性不离五蕴、六处去体悟,但也不会破坏五蕴、六处,五蕴、六处是因缘生因缘灭,你破坏它干什么。

反之,空寂(本性空寂)正是掘发了诸法生、灭、有、无的真实相。因为本性空,才显发出因缘生,因缘灭,非实如幻的真实相。

这是如来教授的真实意趣,否则单见到流转还灭、一正一反的两面,很容易误解而割截为二体的。这从流转、还灭二门,两门的有无生灭关涉的现象中,直接体现到法法本性的空寂,可以叫他做中道的空寂律。(中道的空寂律也是假名安立)这是第一义的中道教说,也为佛法特质——缘起性空的真义所在。大乘学者常说的「当体即空」,就是如此。——摘自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

导师的这一段论述对我们修学缘起法,体悟性空,启发意义很大!没事的时候可以多阅读、多思维。
(全部完结,感恩阅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扣球48-33、拦网8-4、发球7-1、对方失误12-17。扣球48-33、拦网8-4、发球7-1、对方失误12-17。
  • Day 5 In Dali. 相见婷婷,前几天遇到的深圳女孩,昨天骑电动车骨折了,今天吭哧吭哧搭着公交去看她,非常积极阳光充满理智的女孩子,满脑子充满着“搞钱,
  • 那是他们所没有的#大理婚纱照##云南大理丽江旅拍#九九一直再打我高跟鞋的主意,说等她长大了是不是就可以穿高跟鞋了?如今我也有三个孩子了!
  • 现在往往我们很多人,都是有了病才来念佛。阿弥陀佛啊,你救救我,我还有寺院没盖完,是不是让我再活几年?” 因为心中有挂碍,心门就没有向阿弥陀佛全部敞开,就有一个固
  • 分享自:币响APP 罕见的高分辨率图像:越南的S-300PMU1,2011-6-16拍摄,我们可以看到自行底盘的5P85SE发射车和96L6三坐标搜索雷达车。俄
  • 不叛逆,不张扬,遵守纪律,端庄朴实,不过分彰显自己,能够遵纪守法,做人居家都有自己的底限。八字是模拟人生的,其八字里干支多合、会,说明她容易与人搞好关系,特别重
  • 那么,因此走进去了以后,实际上又没有了,所以说它叫虚假无实,在现实生活事物中,亦是如影,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的事物中呢,同样是如影子,是可见而不实,故不可得。”《
  • 每个医生针对的症状擅长的项目不一样,想知道可以问我,或者上爱优牙,找好牙医。广东省疾控中心将继续加强对新冠病毒突变株的监测和研究,做好境外输入病例疫情溯源及病毒
  • in my opinion,剧中Nik可能开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得到Nok,他从小缺爱,还有等级观念什么的,所以他把对Nik的爱埋在心中。记得剧透一句话使我内
  • 而这个世界值得我们去拼一把的原因,是它其中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在。好的电影总是很奇妙地抓住人和社会的关键信息。
  • 陪同登机贴身服务,降落后通知美军动手》亲,看文章累了吧,休息一下,如今互联网时代,你是否想过,手机变成我们赚钱的工具。》亲,看文章累了吧,休息一下,如今互联网时
  • #叶瑄[超话]#2021.3.14 叶瑄白情纪念你是否是我梦中追逐的幻影亦或是雾中花,水中月春华芳菲许不及秋实彼岸花开花落叶不知注定没有因果的爱与恨无论重来多少
  • 我根据自己穿着总结了 以下塑身裤比较nice的点 -适穿性比较强:春夏秋冬皆宜 而且不变旧不变形 -7分长设计:但是整个能量石是在腰腹周围 刚好到以下位置
  • 三色完美呈现…区别市面复刻的渣渣货…绝对给你们完美一击…老少皆宜…都可以被…非常实用…后背‮意注‬,设计很‮压减‬,ny的书包‮计设‬很适合学生,4-14岁可‮
  • 哪怕我进楼时,它正在它非常喜欢的自行车那玩,它都会倏然放弃,立马喊着我,奔向我……幸福的桥段,永远离不开缠缠绵绵。最让我倍感幸福的,还得是它接我回家的经典镜头。
  • [em]e100004[/em][em]e100004[/em][em]e100004[/em]1央视推广,实力信心来彰显2国粹艾灸,历史悠久有先验3道地原料,
  • 我對她說:“不要因為知道了自己過去造業深重而失去信心,你想過沒有,那個男孩可是觀音菩薩送的,造業、敗家走上絕路,危難之時被一老太所救送進寺院。於是做開顱手術,手
  • 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 看到这个帖子好难过 点进主页只有一条微博 名字头像都没有 应该是刚申请的微博号发的第一条微博就是“学校不让干了”第一次走到鲍师傅糕点前崔姐问我“这家糕点是鲍师傅
  • 成毅我可爱死你了,粉演员的快乐,你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不得不说演员个人魅力将剧的整体气质重塑这样的现象,在当下的多拉马界还是不多见的,非常有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