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见五蕴皆空,到底是哪“五蕴”?

诵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这个“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五蕴”又是哪五蕴呢?
蕴,意义是积聚,五蕴即是五种聚合。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智慧之意。
色蕴
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所知的外境:色、声、香、味、触--五境。
受蕴
受蕴:受即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质。
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3.舍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4.忧受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与忧受与喜受不同的是,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想蕴
想蕴:心执着于外境的形象。也就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而在这名相中执着有一个实有的个体。
想蕴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即是颜色的相貌,称为色相;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那么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
这些种种的相貌都是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在受的同时,意识——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由这个想分别外境是如此这般,如此那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都是由想得来的。
行蕴
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行蕴是很复杂的,大家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称为行蕴。
在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行蕴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身、口、意去造业,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识蕴
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末那识。也就是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着有一个“我”,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谓的想。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是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五蕴故空。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大家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佛陀教导大家观察五蕴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旋即破灭。
“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受的心念也是这样,比如:一念一念用眼睛得到的感受,一次一次地飞逝过去了。
“想”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潮湿的地面上,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一种幻象。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
诸“行”如芭蕉,就是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大家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字所代表的东西。
诸“识”法如幻,“识”就是大家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大家因它迷失,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大家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义以为质,《论语》中的名利观】《论语》在重道、崇德、尚仁的主旨中,鲜明阐述了君子的名利观。作为一种主张积极入世的理论,儒家通常并不回避常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该遵从仁义道德。并且,儒家认为,名利富贵虽好,但世上还有比名利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仁义。不回避名利,但将仁义置于名利之上,构成了君子的名利观。#每天读国学#

《论语》倡导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富而好礼且具有高度内在同一性的利益观,强调用行舍藏、重在内求的名位观。两者互为交融、映射形成,反映出君子追求仁义、反求诸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构成君子人格的基本属性。

君子之于“利”:义以为质

关于儒家的财富观,一言以蔽之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对于义利的态度,可以将君子和小人区分开来。小人追求个人利益,也只追求个人利益,因此将利置于义之上;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义以为质”,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细读《论语》各章文本,按照从贫到富不同程度,似可将君子之于“利”分为三重维度,即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富而好礼。三者虽贫富程度不同,在名利观上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以三者分析不同人的不同境遇与作为,没有特别的高下之分。

“安贫乐道”是最早由先秦儒家倡导的一种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核心是超越物质的欲望,在理想的追求中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安贫乐道的理念在《论语》各章节随处可见,如开篇《学而》中孔子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述而》中又进一步表明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食不必追求饱足,住不必追求安逸。君子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即使贫苦也是乐在其中的。

在孔门诸弟子中,最能安贫乐道者非颜回莫属。《雍也》篇中专门记有孔子对颜回由衷的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于是,箪食瓢饮成为后世君子安贫乐道的象征。颜回何以能做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呢?知徒莫如师,孔子一语中的:“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能够长时间不违背仁德的原则。所谓安贫乐道,即胸怀仁德之正道,如此心中便会不断地有充实之感,就不会因身外之物的多寡而烦扰。

“在陈绝粮”一节更具师徒论道的典型性。孔门师徒一行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得爬不起来,于是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师父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面对子路的抱怨与困惑,孔子点明了困顿之际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顺境往往不易检验人的心性,置身困境,就能分辨出人能否有所坚守。在困顿时、不得志时还能贫贱不移、不失节操者,才是合格的真君子。钱穆先生说“仁者之心得自天赋,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惟君子能安处一切境遇而不去仁,是故谓之君子”,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恪守正道,君子才能够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小人却“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君子哪怕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即便是在最容易与仁背道而驰的两种情形——忙乱、颠沛流离中,也是这样。而小人既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因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

以上,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守着正道,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遵循天命,去做应该做的事。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应该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安于贫苦;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该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该做的事。君子没有什么情况是不能安然自得的。而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安贫乐道的境界之外,儒家并不否定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服从仁义道德。

在《里仁》篇中,孔子阐述了富贵当“取之有道”的鲜明态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名利富贵,是人正常的欲求,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君子当持守“仁”,因追名逐利而背离“仁”的准则的,便不能称之为君子。

随后《述而》篇对“取之有道”有进一步的论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这里“从吾所好”,就是说要遵循本心,坚守正道,正与安贫乐道相通。

“富而好礼”出自《学而》篇,源于孔门弟子子贡的提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擅长经商获利,并在孔氏四门中以“言语”著称。是时,子贡从自身为人治学经历出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虽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别人,富有而不盛气凌人,已经很是难能可贵,可以称为“君子”了,于是就此向老师请教。孔子却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固然难得,然而更高的境界当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恍然大悟,回应说这就需要进一步修炼,像是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一遍遍不断打磨精进,先开料,再糙锉,然后磨光。

朱熹后来注释说,“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表现为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在此基础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乃皆知所自守也,然尚未超脱贫富的窒碍。最高的境界当是乐道则忘其贫,好礼则安于处善。因此,安贫乐道与富而好礼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

后来,虽然孔子再次强调“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对于“富而好礼”在后文中却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然而在后世方志、碑铭中,常见士绅之家“富而好礼”之举:平素对亲邻多有帮助,周济米粮,恤养孤贫,甚至焚烧亲邻借债的契约,遇有灾荒时更是加意如此。在地方社会中,常常不吝银钱积极修桥补路、修缮城墙衙署、设立学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方志还是碑铭的撰写者多是饱受儒家伦理浸润的文人士绅,上述义举本质上体现了儒家“富而好礼”的基本价值导向。

君子之于“名”:求其在我

《学而》开篇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篇尾复行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即别人不知晓、不了解我,大可不必愠恼、忧忿,君子所虑所急者当在于自己不了解别人。《里仁》篇全面阐述了对名誉地位的态度,“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里,“位”即职位,有官守者各立于其位。意思是说不发愁没有职位,而是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晓自己的本领好了。《宪问》等篇再次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对于名位,儒家强调不要去关注名位本身,而要关注自身是否有本领、德行能配得上这名位。即使别人对自己不了解,也不去计较埋怨,因为这种情绪是没必要的,重要的是修炼自身。君子求其在我,是为内求。

对于是否出仕为官,儒家秉持中和立场,既不避位,亦不汲汲以求,整体观点是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论语》中有不少这样的例证。蘧伯玉被孔子赞誉为真君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里的“怀”即收而藏之,并有秉守本心、固善其身之意。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孔子以兄之子妻之”。因之进退有度,孔子以兄长之女相许。弟子原思(名宪)问耻,孔子答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是《宪问》篇首章首句,“谷”者禄也,国家政治清明时可以做官领俸禄,政治黑暗时仍然这样做就是耻辱了。

又有弟子闵子骞拒绝出任费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闵子骞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人孝顺、性格正直。当权的鲁国贵族季氏听闻闵子骞的贤名,想请闵子骞出任费宰,以笼络人心。然而季氏平日所为为闵子骞所不齿,闵子骞便婉言拒绝,否则就要逃到齐国去。

蘧伯玉、南宫适、闵子骞的经历,含有鲜明的用行舍藏之意。正如孔子所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有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用舍在外,行藏在我。诚如前言,君子之道贵在内求。

对于名位,儒家最为推崇赞誉的境界是辞让天下,为而不有、为而不恃。泰伯三以天下让,孔子赞誉不已:“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最为推崇尧、舜、禹三代圣贤对天下为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的“不与”,何晏批注是“不求”的意思。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自己求的。那他们何以有天下?正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崇高,才华能力很强,是德行感召的,所以孔子极其赞叹。不仅如此,他们更以天下之罪为己罪,舜以命禹“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独有偶,武王克商后大封于庙,亦言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表明不仅不以天下私有,更以百姓之罪为己罪,境界非常高远。

合于神明

何怕之有

很多人

怕走夜路

怕黑房间

通俗点说

就是怕鬼

这个情况

古已有之

王阳明的

学生陆澄

问王阳明:

人怕夜鬼

夜里怕鬼

阳明是:

只是平日

不能"集义"

心有所慊

故怕

若是素行

合于神明

何怕之有

日常行为

符合神明

神明:

阳明先生

所处明朝

仍很多人

相信鬼神

一代大儒

的王阳明

对于鬼神即

“敬而远之”

而此处的神明

联系阳明先生

一贯所倡导的

“存天理灭人欲”

其实就是说

完善的道德

其实平日里所说的:

“举头三尺有神明”

也是指的这个意思

人心的道德

或者说标准

会对自己

所行恶事

有所察觉

以及厌恶

阳明认为:

怕的心理

首先就是

心术不正

的表现了

已被鬼迷:

好色,即已被,色鬼迷

贪财,即已被,财鬼迷

不该发怒而发

是已被怒鬼迷;

不该害怕而怕

是已经被鬼迷

平生不做,亏心事

半夜不怕,鬼敲门

亏心事:

不外乎

得了不该得的财,怕被人发现

受了不该受的色,怕老婆知道

害了不该害的人,怕别人谴责

其实皆是

欲望作祟

酒色财气而已

没有守住本心

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

凡是受到外界事物影响

皆本心不正

被欲望牵绊

外面的敌人并不可怕

最难对付的是自己

是自己的本心

不断

提升自己心灵

提升道德素质

方可抵御

外界诱惑

本心光大坦荡

自然无物可侵

炼心:君子慎独

“神”与“神明”

究竟系何物

医学界对“谁主神明”

的争论,由来已久

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

王清任的“记性在脑不在心”

就是其例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思维意识活动

在脑不在心

尽人皆知

“心主神明”就成了西方医学

否定中医科学性的第一靶点

所以,求证

中医学上的

“神”与“神明”

究竟系何物

成为中医学

能否顺利“突围”西方医学

否定中医学科学性的关键

“心藏神”、

“心主神明”

源于《内经》

然《内经》

文简、

意博、

理奥

复经

斗转星移,岁月淹流,

文字语义,变化层叠

加之汉字

一字多义现象比比皆是

后人训解难免有所谬误

历代众多

医家误将

“心藏神”、

“心主神明”

之说

作为大脑

第二信号系统

思维意识活动

归属于心的著名论点

即是此种谬误之体现

此谬误

袭以成弊

使《内经》

原本井然的

大脑理论

处于混乱

即便现代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

也未摆脱此种混乱

这是中医学术上

至今未予澄清的

一大概念误区

穷本溯源

导致这一

学术性的

概念误区

原因有三:

一是

对“神”与“神明”

的概念认识失真;

二是

将《八正神明论》

所启迪的,对于神的

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

错误理解为神之本身;

三是将《灵枢·本神》

“任物者谓之心”中的

心字误释为脏象之心

由于以上三者的关联

于是“心”

就被误认为

大脑第二信号

系统功能之主体

本文

兹就上述的

概念失真和

经文误释的

问题澄清如下

还其本来面目:

(一)、

《内经》的“神”与“神明”

无一是指思维意识活动

《内经》论神

每与形联在一起

《八正神明论》:

养神知形之肥瘦

荣卫血气之盛衰

然夫子言形与神

何谓形,何谓神

《灵枢·决气篇》: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

《上古天真》:

古人知道

形与神俱

尽终天年

《淮南子》

对神解释云:

精神者

所以原本

人所由生

而晓悟其

形骸九窍

取象于天

合同其气血与雷霆风雨

比类其喜怒与昼宵寒暑

《广雅》:

与,如也

此古文通借字

《淮南子》

扼要点明,精神是一种

“晓悟其形骸九窍”的“象”

生动形象地描述了

血气之相从“如雷霆风雨”

喜怒之相反“如昼宵寒暑”

之“神之变”的动态特征

故中医学上的“神”

是相对于形而言

的“形神兼备”之神

生命活力通过

不同生理形态

而体现的一种

由内而外的

精神气蕴



精神、神气、

神志、神彩

等同类概念

的统称

它存在于诸如:

脉搏、色泽、声音、

视听、感知、意识、

思维、语言、动作

等系列生理形态的过程之中

但却决不是这些过程之本身

“神明”

是神的概念

的动态延伸

试比照

《灵枢》

《素问》

对心与神

心与神明

的论述

其义自明

《灵枢·邪客》:

心者

脏腑之大主

精神之所舍

《灵兰秘典论》: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腑腑之大主”与“君主之官”义同



一“舍”一“出”,一静一动,

“神”与“神明”,昭然各判

静者象也,“精神”也;

动者态也,“神明”也

所以“神明”者,精神之状态也

泛指生命表现之正常精神状态

“神明”与“精明”

系《内经》

表达生命状态

的两个特定用语

明者

日月之光辉

阴阳之有序

明亮清晰之谓

彰明显示之义

“神明”一词,在

《阴阳应象》和

《移精变气》中

都有精确的阐述

都与“变化”联系

在一起

《阴阳应象》: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本

“神明”指的是

生命运动变化

(即状态)

之规律

所以强调其

“治病必求于本”

《移精变气论》更是

进一步提出

使生命运动,如何处于

正常状态的,具体治法

——“理色脉而通神明”

文章提出: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的科学论断

该经文

要旨是:

“理色脉” 

而使之

色脉相应

即是“合于神明”

就可“远死近生”

《内经》,

虽篇章众多,内容浩瀚,

但逻辑严谨,互为呼应

我们不妨以《内经》的其它篇章

来去印证该经文对“神明”的论述

《脉要精微》:

精明五色

气之华也;

《灵枢·本神》:

两精相搏为之神;

《六节脏象》: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易系辞》:

精义入神

以致用也

“精明”者

精的神异

活性功能

彰明显示

泛指

正常生理

功能状态

综合上述:

色为精之明

亦乃神之华;

神为精所搏

亦乃脉所舍

故色脉者

神之所凭

所以视其色脉之变

也即知其“神之变”

神之变者动态也,“神明”也

此即“理色脉而通神明”之义

反之

神失其常度

即“神明之乱”

《灵枢·天年》:

神有余,则笑不休

神不足,则悲

《脉要精微论》: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 

不避亲疏,神明之乱

“乱”者,精神状态之乱

“理色脉而通神明”治之

智虑自可

还其本来

临床常见

由此足以表明:

《内经》所论

“神”与“神明”

无一是指

第二信号系统的

思维意识活动

(二)、

《八正神明论》

“何谓神”之理解

应重在领会

其文义基点

《八正神明论》

在答复了“何谓形”之后

对“何谓神”作了

启迪性答复

原文是:

请言神,

神乎神,

耳不闻

目明心开而志先

慧然独悟,

口弗能言,

俱视独见

适若昏,昭然独明:

若风吹云,故曰神

对该经文的理解

首先要肯定其文义基点是

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神”

因为“神”

这东西

既听不见

又不能用

语言表达

所以

作者只能用引导的方式

启迪读者如何去认识它

“目明心开而志先”

是指导其认识方法;

“独悟”、“独见”、“独明”

是运用

这一方法对神认知的

由浅入深的必然过程

最后“独明”其旨:

神是一种

“若风吹云”

而不断变动

的精神气蕴

“神乎神”

是一种句式

并不是强调

其神的神奇

有的注释本,

就是因为,没有明确

文义基点而望文生义

误将对神的

认知方法和过程

喻其为神之功能

以至

延伸为思维意识

不谛南辕北辙

(三)、

“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

是感知力

并非脏象

脏腑之心

《灵枢·本神第八》是

《内经》

对大脑第二信号

系统功能论述

最为详尽的章节

但最易令人错误领会的是:

“任物者为之心”的“心”字

历代注家都将此字

误释为脏腑之“心”

由此导致了

思维意识活动

源自心的误区

此正是

西方医学否定其

中医大脑理论

科学性的

主要依据

评释该

“心”字涵义

从原文着手

该节原文为:

黄帝:

凡刺之法

先本于神

血、脉、营、

气、精、神,

五藏之所藏

至其淫溢离藏

则精失

魂魄飞扬,

志意恍乱,

智虑去身者,

何因而然乎?

天之罪与?

人之过乎?

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魄、心、

意、志、思、智、虑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谓之魂,

并精出入,谓之魄,

所以:

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存变谓之思,

因思远慕谓之虑,

因虑处物谓之智

中国文字

一字多义是

普遍现象,

该文的

“心”字义,

我们不妨

从古文文法

和语法角度

来加以评释:

对古文理解,

必须要重视

全篇文义贯穿,

否则文义不伦

该经文

从“故生之来谓之精”

至“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这一层次

是对前问答句: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概念的具体阐述

“任物者谓之心”的心字,

与前问答句中的“心”

前呼后应

一脉相承

属于同一词义

试观问答句:

何谓德气生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前为提问句,

后为陈述句

“德流气薄

而生者也”,

是承提问句

所作的答复

“者”为指示代词,

代指人或事物,

这里是代指

提问句中的: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虑”

“者”作为指示代词

必须附在形容词、动词

或动词性词组的后面

这里的“生”

不是形容词

而是动词

“生者也”是动宾结构

“也”,表示肯定语气

那么

“者”所代指的

“精、神、魂、

魄、心、意、

志、思、智、

虑 ”

是一气呵成

的并列宾语 

这种

并列宾语的内涵

必须是同一属性 

既然

“精、神、魂、

魄、意、志、

思、智、虑”

均为精神意识

范畴的抽象概念

唯独“心”是腑象脏腑

之具体概念可乎?



文义不属

文法结构,所不许也

古人不做,此等文章

再释其

“任物者谓之心”的后续经文

对精神意识活动的递进性表述: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存变,谓之思

因思远慕,谓之虑

因虑处物,谓之智

其修辞特点是

前后句与句首句尾之间

内容层层相因,层层递进,

每一句的,首尾词性相同

倘独一“心”字为脏腑

则“心有所忆谓之意”

一句因首尾词性不同

而变得不伦不类矣

全篇

经文之华美

被毁之贻尽

故该节经文之“心”字

非脏象脏腑之心

当与

“精、神、魂、

魄、意、志、

思、智、虑”

为同一内涵

与现代汉语的

“心不在焉”、

“小心火车”、

“心驰神往”

等心字其义类同

是包括

感觉、知觉、

情感,注意

等在内的

对客观事物

的感知力

通过上述疑问之澄清

证明中医学上的“神”

是相对于形而言的

“形神兼备”之神

是生命活力

在生理病理

形态上

的体现

“神明”指的

是生命表现

的精神状态

它们都

不是思维意识活动

更非智力智商之谓

“心主神明”

是中医学用以

表达心的功能

与生命状态之间

生理病理关系的

经典名言

立足于

西医学者

未谙“神明”

之科学内涵

却从解剖学的

思维意识角度

提出“脑主神明”

以期取代

“心主神明”

得失大矣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因为了解命局,我懂你,因为命运无常,我也懂你比劫大运,有志不得伸,有冤不能鸣,第三步丙辰大运 食伤生偏财走喜用神的大运,25岁人生开始有了起色,食伤生财,富贵天
  • 7⃣ 然后你才知道:「过去我以为懂得了《阿弥陀经》               以为懂得了    《金刚经》」           其实你没有懂,你一句话   
  • 中华医学会《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指出:适当使用功能明确的益生菌菌株(益生元)对婴儿期过敏的预防有一定作用。【5】补充益生菌,改善过敏体质在多
  • (驿站也不是来第一次了,但次次还是会这样,都是无声交流)平常手机除了家里人和广告就不会有其它人打给我,网络上朋友都是发消息微信扣扣交流不会电话,现实里朋友因为我
  • 应渊有多爱颜淡,颜淡就有多爱应渊,他俩这样的双向奔赴正是感动我的地方,还有人在那里瞎唠唠,给我气得……谁敢怀疑沉香夫妇的感情,我跟谁急#四川农业大学考研[超话]
  • 我们都知道期货是T+0交易 , 日积月累手续费是一笔很高的开支 , 如果没有重视成本的问题 , 那么相股指期货比其他的低成本投资者就已股指期货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 嗯,人都是要死的,或早或晚都是要死的,多厉害的人,也逃不过最终的死亡,那…在这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度过才算来了一趟,人间值得了…写到这我突然有
  • 其实除去小部分有实力的科技公司,大多数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工资都是偏低的,并不是这些公司没钱,只是因为这些公司的老板对待程序员的观念没转换过来,有些暴发户老板还把程
  • 就在昨天,一名网名叫做“邓伦复出的第一个导演”在我评论区辱骂我活不过明年,得癌症之类的污秽不堪的话,你骂我得癌症,那我也骂你活不过明年,容易得癌症好了,欢迎你来
  • #五星级酒店制服设计# #航空公司制服设计# #特色酒店服装设计订制# #奶茶餐饮服装设计订制# 杭州酒店 | 适合情侣一起体验的宝藏这次和阿鲍去皇冠假日住了
  • 真题课用自己打造的微信小程序、网页,自主听课,可以无限回放、答疑、评论,与法考一模一样。真题课用自己打造的微信小程序、网页,自主听课,可以无限回放、答疑、评论,
  • 我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很想发给谁,但最后谁也没有发,我知道大家两年多已经过得很辛苦,不需要我再去提醒任何人这个世界有苦难存在。这是她内心的渴望,所以凤姐上门来请,
  • 小狗吸尘器创立于 1999 年,成立23年来企业始终秉承“为家庭提供吸尘器”的使命责任,始终专注于吸尘器领域的研发、创新、生产、销售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研发、销
  • 11月2日,塞尔维亚国家馆负责人受邀出席了“京东国家馆·与世界共享美好生活” 第二届京东使节论坛,共话电商搭建全球特色商品入华“快车道”的作用与价值。论坛开始前
  • 到了老家马上回家换了礼服在开车去会场,这边上了80岁的老人就不会有太多悲伤不像我们国家会有哭丧之类的。我老公作为长子,他没有到场所以我这个媳妇会担起所有责任,一
  • 然后,我怕是我表达有问题她可能误会了,我就又解释了下动漫小说的男主人设我觉得不好,觉得恶心厌恶,这个表达跟剧官不官宣应该就没啥关系了吧?我在评论里也说明了我就是
  • 《书法家诗传•二六三•傅山》 诗文/卢秀辉 为傅山青主歌 此子争乖背,前明寄迹珩。 浮萍风雅走,悚怛九州惊。 冤狱继咸掬,同仇共赴盟。 首颅嗤笑舍,四海善
  • 」   「是當你認識她之後,才有欲愛之情產生的是吧,村長!」   「是的,世尊!
  • ”在持续观察中,余炼只观察到3对丹顶鹤的繁殖行为,有一对丹顶鹤始终未见到有筑巢繁殖或者单独觅食的情况。在余炼从今年5月开始就持续观察丹顶鹤繁殖的过程中,至少观察
  • :因为广州的互联网公司就没几家,确切地说我是做互联网的:为什么不去qq音乐:在深圳啊,你想让我去深圳吗:疯狂摇头:做音乐挺好的,开心的时候可以听,不开心的时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