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长篇报道:上林县“四好农村路” 助乡村振兴】8月29日,人民日报第2版刊发《产业沿着公路走 公路促进产业兴(经济新方位·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报道了广西上林县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助力乡村振兴。全文如下:

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建设——产业沿着公路走 公路促进产业兴(经济新方位·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我们村以前只有一条乡道是水泥路。”四川省南江县八庙镇明阳村村民杨国平说,以前村里道路硬化率低,大家很少到街上赶集,如今交通四通八达,开通了农村客运,实现了“抬脚上车门、下车到家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

“四好农村路”发展现状如何?当前,还有哪些难题?接下来怎样补齐短板,助力乡村振兴?记者在广西和四川进行了采访。

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

一条3公里长的道路,贴着山,盘旋上下。15年前,蓝凤秀等9位老人,历经300多天,开辟出一条砂石路。广西上林县西燕镇岜独村上绸庄的瑶族群众,靠着这条路畅通了大石山区与外面世界的联系。

7年前,在南宁市江南区、兴宁区的对口帮扶下,在县里各部门的支持下,砂石路又变成了硬化路。2014年起,上林县投入约2.7亿元建设通屯道路,完成超951公里道路建设,受益人口达149053人。如今,上林县人口规模较大且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

明阳村也是如此。“我们住的房子以前一到下雨就是外头大下、屋里小下,找盆子接水都搞不定。现在路通了,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都能拉进来。2017年,我把土墙房子修成了砖房子。”村民石德义说。

如今,明阳村通车里程达41公里,随着路网完善,330座土坯房全部改造成砖瓦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路修好了,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养护难。水毁、塌方、地陷,山区道路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许多通屯道路没有后续管养机制措施,缺乏应有的养护;市场化养护程度弱,社会层面还未形成统一的养护合力。

灵活运用国家补助政策,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市场参与活力,提高村民护路意识……去年,上林县交通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两家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单位,负责20万元以下的小修保养工作,开始提高市场化主体参与养护程度。“未来,我们将通过多形式、多方位的宣传,提高全民爱路护路意识,同时加大资金支持,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努力实现村屯道路‘有路必养’。”上林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韦启宏说。

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

四川省宣汉县庙安镇八庙村的村民前些年大都选择外出打工。直到2014年春节,看到路修好了,很多人回村种植脆李。“八庙村1社和3、5、6社的主干道必须相连,这样,运输脆李到酒厂比绕行村委会办公室近5公里左右。”种植大户黄孝权在村民院坝会上建议。

2020年,八庙村争取涉农整合资金230余万元,实施村内主干道连接公路4.6公里,打通村道“微循环”。随着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的内联外畅,群众种植脆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该村建成万亩脆李标准化示范区,并带动周边村社加入,共同打造了宣汉县的“花果山”。

如今,八庙村尝到了公路建设的甜头,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希望未来能解决。比如:安全保障相对不足,农村公路面广量大,山区公路多临水临崖,加之汽车大量增加,交通安全设施不足、汛期灾损严重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还有部分农村公路超设计寿命运行,自然损耗严重,应该进行改扩建。

背式割草机嗡嗡作响,公路这边,上林县大丰镇交通管理站站长黄清正忙着清理路边的杂草。嚓嚓嚓,村道与公路连接的那边,云里村村委会主任李东硎挥舞着镰刀除草。这个月,黄清和李东硎又碰面了,黄清说:“一周三次,村里日常巡查村道情况;一月一次,镇里和村里联合排查路面隐患;每个季度,县里还会组织路容路貌环境卫生清理。”

除了4个自然村因受大龙洞水库地形限制以外,上林县其他自然村都已实现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的连接。但随着工作推进,很多人反映一个突出的问题:管理难。具体是,管理力量薄弱,每个镇的交通管理站仅两人,每个村的护路员往往也是两人且是兼职;责权不够清晰,县、乡、村三级管理机制未高效运行;信息化水平不高,超限超载现象基本靠人盯。

为提升管理水平,未来,上林县管养机构将定期开展培训,加大对乡、村管养人才的培养和保障。上林县委书记蓝宗耿表示,未来5年,上林县将加快推进交通网建设,深入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韦启宏说:“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将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落到实处。”超载治理方面,积极推广使用远程治超称重检测系统是一条有效途径。“利用信息化技术管理农村公路,在节约人力成本、保障安全通行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

“看到山,走一天,看到屋,走得哭”。这是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以前的真实写照。全村100多户人,散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半山上。村民刘福太有40多亩林地,种着中药材云木香。当时没有公路,“靠马驮下山,一次驮两三百斤,运费两三百元。”

道路通,产业兴。如今,土家族新村寨成了休闲观光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上万亩中药材逐一规范种植、集中经营,为1万余亩传统药材云木香和特色玫瑰产业种植户平均增收数千元。刘福太家的云木香,每年轮作收入2万多元;20多桶高山蜂蜜,收入8000多元;四五十只土鸡,能卖30元一斤。日子是越来越好了。这都得益于该村依托巴山大峡谷景区建设,发展全域旅游,高起点、全方位规划并逐一建设四通八达的产业路、旅游路。

从上林县白圩镇卢村向大浪方向走去,硬化路沿线是成片的农作物。道路途经不孤村,村民周国成的40亩沃柑收成好,春节前后已卖了13万斤,他说:“过两年挂果多些,能突破30万斤。”从2014年到2020年,上林县投入5.5亿多元,实施了416个农村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形成了产业沿着公路走、公路促进产业兴、产业推动农民富的交通发展趋势。

不过,随着农村产业、旅游业不断发展,道路建设提档升级是他们面临的共性问题。通往经济林的道路有些是四级路,有些是通屯路,大型卡车进不来,收获季村民每天得花钱雇三轮车来回跑,往外运农产品;有些公路建设标准偏低,村内主干道连接不够且未形成环线,一到节假日、赏花时节,车辆堵得水泄不通,致使游客体验不好……

对此,各地的规划实践已经启动。韦启宏说,最关键的就是围绕公路服务产业和旅游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公路等级,完善农村路网建设。以卢村到大浪为例,上林县将会把沿线10.38公里的路段提升为三级路。届时,卡车可以直接开到地头,仅不孤村一地,将会有上万亩农田受益。

黄连村党支部书记胡晓玲介绍,在原有规划基础上,将邀请专业人士或公司结合旅游、产业、人文等因素进一步做实做细全村整体布局的道路交通网络详细规划,确保布局科学、项目精准、受益面广。同时,加大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公路建设和管护。

来源:人民日报

#三联美食# 世上最寂寞的事情,不是一个人吃火锅,而是一群人吃火锅时,你却要在大家的略带惊恐的注视中吃完一份猪脑花。这种状况,在北京的火锅局上,多有发生。

对其他人来说,猪脑花就是猪脑花,但对蜀人而言,像生煎之于上海、热干面之于武汉、螺蛳粉之于柳州、手爪羊肉之于内蒙一样,是乡愁。他们常常对脑花那种入口即化、如慕斯般的口感魂萦梦绕,很多家庭更是将脑花奉为备战高考的健脑神物。

我一直以为,吃脑花是四川人(含重庆)才懂的爱。四川人也确实将脑花吃出了百般花样:冒脑花、卤脑花、烤脑花、爆炒脑花、煎脑花、脑花面、脑花做汤等等,对他们而言,蒸、烤、煮、烧,缺一不可,且普及程度应是冠绝全球的。

去年在贵阳才知道,此地吃脑花亦蔚然成风,普及程度可与巴蜀媲美。贵阳烧烤店以及很多路边摊,烤脑花随处可见,火锅店更是必备之物。

所以关于吃脑花普及地区准确的描述应该是:“穿越半个城只为一份脑花”的情形,多在我国西南地区上演。关于“吃脑花这件事为何吸引你?”我听过最诗意的回答:“因为盛放过灵魂”。

早期四川的家常做法,有用天麻蒸脑花的,但不论怎么做,味道都难令本地人接受而逐渐消失。将脑花加入高汤或鸡汤中同炖,是有高中学子的家庭的经常做法。真正美味的家常做法,是与仔姜和青椒同炒,或与豆腐一起麻婆,或者将脑花与鸡蛋混合,一起煎来吃。年初参与年货专刊,听一位川菜大师说起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是将脑花用黄酒浸泡片刻后,与鸡蛋融合放入姜片、冰糖,隔水蒸。

烤脑花是贵阳、成都、重庆时下最火爆的吃法,是街头宵夜一景。四川、重庆是将脑花放置在锡箔纸上直接烤,有的会放片藕垫在里头,提前拌好了红油、红椒、青椒、花椒、榨菜、香菜、孜然等佐料,比例、搭配是脑花的致胜关键。

贵阳的烤脑花通常是生菜叶打底,佐料大同小异,同样是放在锡箔纸里,但将折耳根切成丁变成烤脑花的调料,是贵阳独有。

脑花置于炭火之上,细细熏烤,等待佐料丝丝入味,从脑花每一条纹路里浸泡进去。因脑髓里没有肌肉,80%都是由易碎的脂肪和蛋白质组成,所以猪脑很矫情,没烤熟和烤老了之间就那么几秒的功夫,故拿捏要准,烤的时候要手脚麻利,撒盐、撒辣椒面,要均匀、要飞快。快烤好的时候,脑花会嗤嗤地冒着小泡,颜色也逐渐变成灰白或黄色,最后至金黄。

脑花经久不衰的吃法当然是下火锅,往往是火锅的荤菜已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开始放入。如果点的是鸳鸯锅,你径直把脑花倒进白汤里,和你一起吃火锅的四川人,如果眼神能杀人,这时你早已被射穿多遍。巴蜀之地吃脑花,记住,进火锅只能到红汤。按照他们的说法,脑花像海绵,能将汤里的各种滋味吸纳进去,所以猪脑的味道并不单调,而是很丰富。

贵阳脑花下火锅是红汤白汤不忌的,当地一个朋友告诉我,在白汤里煮出的猪脑也别有风味,有一些人觉得,猪脑本来就很嫩,有点腥甜,在红汤里煮会掩盖它的本味。当然,即便从白汤取出,还有蘸水在侧,临时改主意也不是问题。贵州特有的酸汤鱼火锅,吃完鱼后用酸汤煮猪脑,亦不算少见。

葡萄美酒夜光杯,脑花葱丝盘上堆。多少人爱脑花味道的入木三分,爱它的吹弹可破,明明知道此物胆固醇极高,肠胃不适者还会拉肚子,却甘愿一博,这感觉不觉相似么?好似明知道没有结果的爱情,却甘愿飞蛾扑火;好似明知道没有酬劳的加班,却无奈欲拒还迎。

人对于脑花这玩意,与榴莲一样,有着泾渭分明的情感。其实世间食材皆是如此,爱吃的视之如命,不爱吃的视如草芥。据说喜爱之人,烤脑花三个字,都能令其垂涎三尺;对脑花恐惧者,无法直视的纹路是多数人突破不了的业障。记得前些年,6个谈脑花色变的人一起吃火锅,起哄要一起吃一口,并且已有了“共赴黄泉”般的思想准备,当煮好的脑花齐齐送到嘴巴后,两个人是吐了的。

我认识的一个成都姑娘有这样一个理论:世界上有两种人,吃脑花的和不吃脑花的,第二种人不能做朋友。后来成都姑娘去了北京,在一次次火锅局中,吃脑花时,每个人仿佛在看食人魔一般,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以至于后来每一次大快朵颐都要战战兢兢。

再后来,她嫁给了一名烟台汉子。吃惯了胶东海鲜此类高档食材的人,哪里受得了脑花的形态,脑花成了婚姻生活中两地文化碰撞的主战场。矛盾最终以这样的方式完美解决:每次火锅将近尾声,点完三份脑花,烟台汉子起身结帐,出去抽烟,留下成都姑娘独享脑花,完事再一同携手消失于人流,是琴瑟和弦的典范。

接受不了脑花的,北方人比南方人多,一群北方人和四川人一起吃火锅,一团颤颤巍巍的猪脑下了锅,很多人是不敢再往锅里涮菜的。

吃脑花并非西南地区专利,只是其他地区远不如他们爱之深,更谈不上普及。武汉是我见过吃脑花仅次于贵阳、成都的,但非火锅中的常见食材,多见于烧烤摊;江浙一带吃脑花虽从未流行,但渊源是有的,杭州一带有酱油蒸猪脑的做法,本地酱油淋在脑花上,恰到好处的蒸,取其嫩与鲜;广西贺州、梧州一带,有一道类似于麻婆豆腐的菜里是脑花和豆腐的结合,与四川常见的脑花豆腐差不多;广东有一道汤:天麻炖猪脑,作为炖盅的材料,猪脑确实挺合适,只是天麻的味道影响了汤的口感,现在一般用枸杞来炖,吃的时候加点胡椒粉。

河南开封,很多人打小就吃五香脑花,不过用的是羊脑。街边夜市多有出售,十几个羊头骨摆成金字塔状,是小摊常见“招牌”。买下一个后,老板把天灵盖撬开,捧着头骨拿着筷子就能吃到里面的脑花了。

傣族的包烧脑花,据说是口味最复杂的脑花菜。各种切碎的香草末和捣碎的脑花混合,包在大片芭蕉叶上放火上烧熟,脑花的荤香与各种香草的气味混杂成一股糊里糊涂的香味。

最为惊世骇俗的是遵义,有人爱吃生猪脑,大概就是猪刚杀死,剖开头颅,快速取出猪脑,一口吞下,颇为凶猛。熟吃的脑花一定要处理得当,要撕净脑膜,要用牙签挑去血管,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脑溢血”,所以脑补“一口生吃”的画面时,难免会感到周身发麻。

国外也是吃脑花的,西厨烹制脑花之前,必定是要焯水的,目的是为了去除异味、后期不易破损。据说他们也很享受这一过程,因为焯水能让脑花像消防水带一样舒展开来。

脑花在印度算比较常见的食物,用的是山羊脑,烹制脑花要先焯水,然后切碎,与masala(印度咖哩粉)一起煎炒;西班牙人吃的也是羊脑,他们通常会将羔羊脑裹上一层面包屑后油炸,下面铺上一层辣味番茄汁,上面撒上黑橄榄酱,少许松仁和几片罗勒叶;在伦敦,吃脑花是高级餐厅的流行之物,不过通常用的是小牛脑,最常见的是油煎,煎好后佐以黄油和腌制的刺山柑花蕾酱汁。把脑花剁碎油炸也是一种烹饪方法,用法式芥末香料、蛋黄酱或者法式酸辣酱蘸着吃。

虽然国内“对付”脑花的办法远比国外多,但目前真正开始在西南之外城市流行的,还是以烤为主:洛阳牡丹广场南街的霸道烤脑花,算是洛阳第一家烤脑花,那个女研究生老板还上过本地新闻;北京南锣鼓巷有家“脑子加工厂”,招牌是烤脑花和脑子沙拉;在上海,红料理、付小姐在成都、椒羞等几家以川味馆开始卖烤脑花,食客们经常蜂拥而至。看了看食客们对他们的评论,很明确的显示出,做脑花生意,无论如何也讨好不了不爱之人。

作为一名写吃的记者,对吃脑花难以下箸,我深感羞愧。火锅、烧烤乃至西餐做的脑花,我都浮光掠影的戳过一点,但头皮发麻掩盖了一切美好。只要一想到刚取出来的猪脑会抽动,会冒着热气,并且血丝密布,还有那些皱褶,我深感无力驾驭。

《功夫熊猫3》里阿宝的师傅说:你如果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就不可能有进步。我深受打动,遂下定决心要从吃脑花这件事情开始,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突破自我。可当我看到下面这段时,五味杂陈。

《本草纲目》记载:“猪脑甘,寒,有毒。吃猪要去脑。猪脑损男子阳道,临房不能行事。酒后更是不可食。”

《暗黑料理:一碗脑花的爱恨情仇》 文 | 程磊

#沈阳身边事##沈阳生活##沈阳新鲜事##沈阳新闻##沈阳分享##沈阳事儿#​​#沈阳同城#
立交桥下 非常小镇 皇姑区黄河北大街白山路
  这整个夏天里,一段段生动的夜沈阳逐梦故事在小镇上演。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每一滴汗水里都有故事。

  在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白山立交桥下有一大片居民区,居民区里隐藏着一座商业繁华的特色商业街区——“祥云小镇”。今年夏天,这里开办了一处夜间市集“小镇夏天”。特色美食汇、文化艺术节、手游竞技赛等各式特色活动,为沈阳人的夜晚,构筑了一个美好的场景。住在城市的喧嚣,向往生活的浪漫,小镇的夏夜、每时每刻都是美好时光!

  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火通明,各式美食小吃让人眼花缭乱。丝滑的奶茶、美味的鱿鱼、甜蜜的冰激凌……这个夏夜里的美食天堂,成就了很多人的创业梦想。

  夜市炸串9年

  “王小哥”

  想创立自己的品牌

  夜市刚一开市,85后王科志的摊位前就排起了长队。刚出锅的“东北炸三样”吱吱冒油,色泽金黄,让人垂涎欲滴。他在小镇上共有3个摊位,“东北炸三样”在夜市里卖得特别火。

  从2012年创业至今,王科志已在沈阳的夜市摆摊9年多了。说起最初的摆摊经历,王科志回忆说,那时沈阳还没有规范化规模化的夜市,他就摆路边摊炸串,收入也不稳定,但他一直坚持每晚出摊。后来,沈阳逐渐有了一些像兴顺这样比较规范化的大型夜市,王科志就把他的炸串摊“搬”到了夜市里。依托夜市逐渐庞大的客流量和强劲的购买力,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到今年夏天,王科志在全市各大夜市共开了12个摊位。

  鱿鱼、臭豆腐、韩式炸鱼饼、东北炸三样……在王科志的摊位前,品类丰富的花式炸串吸引了很多食客围观,他还同步进行网络直播,也有很多网友在线观看互动。夜市摊位做大了,王科志也在不断琢磨怎么创新,尝试着手机微信下单、网络直播等新方式。王科志说,他的摊位主打的美食是“东北炸三样”,将腰子、肥肠、沙肝炸得酥脆鲜香,是东北很有名的一道童年小吃,也是很多80、90后东北人童年的回忆。为拓展新的经营渠道,王科志正尝试着与线下加工厂合作,将他的“东北炸三样”成品化批量生产销售,创立属于自己的夜市美食品牌。

  王科志说,9年多来,自己能够一直在夜市扎根,正是因为沈城的夜市在不断升级不断规范化,成为可以帮助他实现梦想的舞台。“夜市美食品牌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王小哥’!”王科志笑呵呵地说。

  每天烤上百穗玉米

  这里是他的梦想孵化地

  儿时在老家,每晚跟着爸爸去广场上乘凉、滑旱冰,爸爸会给他买一根雪糕或一袋果味刨冰,这是姜维对夜经济的最初印象。这个夏天,他终于在沈阳这座大城市的夜市里,有了属于自己的摊位。每晚为逛夜市的人们烤香糯的玉米和薯塔,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这座城市的夜晚繁华。

  几年前,姜维离开老家抚顺到沈阳打拼,他工作努力,很快成为沈城一家知名饭店的店长。但在他心中一直有着自己创业的想法,却不知道做点啥。越来越火的夜市,让小姜看到了商机,于是这个夏天,他辞职在“小镇夏天”摆出了自己的摊位。

  这是他第一次创业,每晚要烤上百穗玉米和薯塔。生意一天天火起来,姜维感觉特别有成就感。“没想到我的摊位这么火,一个人忙不过来,我把爸妈都从老家接来帮忙了!”接下来他还打算再雇几个人。“不但能自己创业自食其力,还能给别人提供工作机会,我觉得特别自豪!”姜维一边烤玉米一边笑着说。

  90后的小姜如今还没有女朋友。他的梦想,就是在这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组成幸福的家庭,开一间属于自己的门店。为这梦想,小姜努力奋斗着。

  来沈支起烤鱿鱼摊

  他们想在这座城市里安定下来

  张丽和爱人老芦是黑龙江人,在老家开了七八年的烧烤店,夫妻俩的烤鱿鱼在当地小有名气,生意很不错。今年夏天,年近50岁的夫妻俩做了一个特别重大的决定:卖了老家的房子,来沈阳重新创业!

  这一决定源于年初来沈阳的一次旅行。今年5月,张丽夫妻俩到沈阳旅游,这是他们第一次来沈阳,一下子就被这繁华的大都市吸引了。他们去了塔湾兴顺夜市,去了中街的头条胡同,还去了彩塔夜市。“一到沈阳我们发现,这里的夜市太火了,烤鱿鱼这么受欢迎,每处摊位前都排着长队!”眼前火热的夜经济场景,让张丽夫妻俩动了心:“咱们烤鱿鱼的手艺,在沈阳的夜市一定能火!”

  回老家后,夫妻俩仅用了一个晚上商量,就结束了在老家的生意,卖了房子来沈阳创业。很快,他们在“小镇夏天”支起了烤鱿鱼摊。

  正如张丽最初预想的一样,夫妻俩的烤鱿鱼很受欢迎,每晚生意都很好。夜幕下,伴随着鱿鱼在铁板上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香味四溢。每天翻烤鱿鱼,忙得汗流浃背,看起来简单,背后的辛苦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夜市后半夜收摊,一般凌晨三四点才能睡觉。第二天一早还要起床采买、备料,下午两三点钟就要准备出摊。这就是张丽夫妻二人目前的生活常态,很累但很充实。

  深夜,人声喧闹的夜市终于恢复平静。张丽和老芦收拾好摊位后,又为自己烤上几串鱿鱼,打开一瓶冰镇啤酒,迎着凉爽的夜风,静静地聊一会儿天。“这座城市的夜晚很美很迷人,可以在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我们感到很满足。”他们的女儿即将大学毕业,毕业后也打算来沈阳工作,到时一家人就能在沈阳团聚了。“多辛苦几年再攒些钱,我们就在沈阳买房子,在这座城市里安定下来。”夫妻俩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记者手记

  采访中,看着他们汗流浃背忙碌的身影,脸上却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记者为之深深感动。小小的夜市,也是人生的大舞台。这夜间的市集,不仅是特色商业消费的集聚区,也是众多创业者创业的孵化基地。以沈阳目前规模较大的塔湾兴顺夜市为例,据了解,目前夜市有业户600多家, 可拉动上下游就业岗位近万个。夜市给了很多像王科志、姜维一样的年轻人创业的舞台和发挥的天地。只要肯努力,夜市里也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光明未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要自由的人,其实要担最大的责任,选别人少走的路的人,要背负最沉重的枷锁——从来就没有不需要抵抗重力的飞翔。
  • 【周说周知】《中国地名故事.寻根姓氏文化起源地》 摄制组到广东潮安县官塘镇巷下村拍摄陈氏大宗庙。 “潮州官塘 秋溪世家”。这里是潮汕“秋溪陈氏”的开基地。“陈氏
  • 【电影奖】#第42届青龙奖# 评审过程公开! 克服新冠疫情危机,坚定守护韩国电影的国内顶级明星通过第42届青龙电影奖再次受到关注。今年青龙电影奖由17部韩国电
  • 大梅法常禅师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者,襄阳人也。姓郑氏。幼岁从师于荆州玉泉寺。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师即大悟,遂之四明梅子真旧隐缚茆燕处。
  • 可以思考一下,想象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运动,慢跑、游泳、骑行等等,当然,也可以是具体的事情,比如打扫房间。当我们把这四组问题全部都回答出来之后,自己也就得出了属于
  • 在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景钊再三提醒企业负责人,二期建设已经到了关键时候,在目前低温雨雪天气下,一定要严格落实环保各项要求,做好建设工地的雨污分流和扬尘防控工作。同
  • 记得那年夏天傍晚在体育场的跑道上听《直到世界尽头》《好想大声说爱你》我的眼里是奔跑的人 是黑夜 是微弱的灯光 我的心里是你我记得朋友因为我喜欢樱木花道 喜欢灌篮
  • 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将继续在临沂市卫健委的坚强领导下,本着勇于担当、务实进取、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时代精神,不断完善和创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精准的
  • 肖战好帅 肖战好看 肖战可爱期待肖战未播剧期待 肖战余生请多指教 肖战顾魏 肖战玉骨遥 肖战时影支持肖战影视综艺 支持肖战代言肖战顺顺利利 健健康康@X玖少年团
  • #三亚旅游##三亚吃喝玩乐##三亚美食# 三亚|自带海鲜市场的海鲜店,0️⃣加工费‼️这是我见过蕞壕的海鲜店吸引了超多明星前来打卡而且为了让食客吃到新鲜的海鲜直
  • 今日树洞碎碎:最近特别忙 累瘫到家还要写东西 大哥看到后默默去做饭 拿椰子糕最后我想着从烤箱里把焗土豆泥拿出来还掉了从过年到现在已经摔碎两个碗了[微笑]:你不
  • #装修怕累,找齐家呗##家居装修精选##齐家装修速成集##如何看待手机厂商自研芯片#越来越多的厂商都选择一条难走的路,其实是好事,华为现在是国内手机厂商做芯片的
  • 现在在2022年2月之际属于三重底的黄金坑,这个时候是翻倍牛股最佳的怖局机会,之后都会有大行情,近期我花了3天时间精选了1支大牛股,选股逻辑:1、上市十几年,目
  • 【明哥】本人由于微商-实体店业务繁忙❗️现公开招聘韩钰萧面膜,卡祖玛咖,净颜梅果肉果冻,纵美系列:现招聘销售助理五名(同时也招代理)名额有限,可兼职.
  • 周蓉在初中时崇拜冯化成,是冯化成满足了她精神方面的要求,她那时的信仰是爱情,所以会不顾一切去追求。冯化成知道周蓉看不起他,他们的每一次吵架都能回到这个问题上,冯
  • 从没滑过雪,但我一个不小心就拥有了谷爱凌的同款大拇指
  • 又见节育环穿透子宫刺入膀胱,有这几个症状,没绝经也要去取环
  • 又见节育环穿透子宫刺入膀胱,有这几个症状,没绝经也要去取环
  • 这其实是在追随美国的亚洲外交,但另一方面,也不用回避,意在经略中国周边,比如加强与印度关系,在对华博弈中寻找筹码。这就要求正在争吵的日韩冷静下来,当然,中方也可
  • 6⃣️图:婆婆种的南瓜切了些蒸着吃很甜;7⃣️图:偷偷扒拉东西的小七[挖鼻]8⃣️图:头都不抬的玩手机;9⃣️图:喝丝绒拿铁的小陈~【#十一国庆去哪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