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不知道“三法印”,学的是什么佛?

很多佛教徒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生都在学佛,但是他不知道“三法印”为何物。当我说“如果说一个佛教徒不知道‘三法印’是什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佛教徒”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说:“‘三法印’到底是什么?”

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业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了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出世间法,它是佛法研究的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

佛教《大智度论》中说:“通达无碍者,得佛法印故,通达无碍;如得王印,则无所留难。问曰:何等是佛法印?答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由此可知,佛教三法印是指“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凡符合三法印的,便是佛正法。这里说的三法印好似一般的印信,为证明之用。三法印的说法最早可以溯源到《杂阿含经》卷十:“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三法印”就是印证佛教的标准,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它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是与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三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

 
      他是不是佛教,用“三法印”来一印就知道了。有人如果想浑水摸鱼,如果你明白“三法印”,那浑水摸鱼的人根本没有市场。为什么?因为你有法宝。不然的话,你就纯在那儿上当受骗,这是肯定的。

第一个法印:诸行无常

指的是世界上所有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变化着。有人说这是“辩证法”,没错,正是由于永远不停、迁流不住的变化着,我们感觉到过去的事情不会再回来,就像我们昨天见到的一条河,我们的观念里那是长江、那是黄河、那是什么永定河等等,我们今天又去了,我们的观念里还是那条河,其实我们错了!为什么?因为昨天的河已经流过去了,而且在我们探讨的当下这条河又流过去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说,不仅仅是这条河流过去了,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流过去,我们每个人都在变化着,这就是“诸行无常”。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才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我们会发现即使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今天我重新开始,依然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如果说永恒不变,那就是佛教讲的“宿命论”,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不变的东西,一直都在变。

第二个法印:诸法无我

“诸法”是宇宙万法,这个“我”,人们常常不大清楚。“我”是“主宰意、实在意”,也就是说我们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主宰、有一个实在,在冥冥中来主宰我们。我们学佛了,我们在求佛拜佛的时候说:“哎呀,老佛爷,你保佑保佑我吧!”其实你就是感觉到有一个主宰,佛在主宰我。我觉得不对,因为佛是觉者,佛告诉我们也应该做觉者,那个时候你是自己主宰自己,我告诉诸位:佛不是万能的。佛不是万能的,但佛最有希望,所以“诸法无我”就告诉我们,任意宇宙万法没有实在,也没有主宰,它们都是不固定的。但是反思现在,我们都有“我”,人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有“我”,有“我”你才恐惧,有“我”你才担心,有“我”你才害怕,有“我”你才患得患失。所以老子说:“我有大幻,唯我有身。”人有这个身体,麻烦就来了。不管你怎样拼命维护它,这个身体都是要慢慢、慢慢地变坏。所以我要说的一句话:我们人类的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只能去使用它。我们甚至对很多事情都无可奈何,我们可以把一个茶杯放得远一点也可以近一点;但是你说我想不得病,你不可能,你说我要不死,还是妄想,所以人无可奈何。正是因为这些无可奈何,所以人才学佛。

刚开始的时候,你说学佛,我要长生不老,有些诸多种种解决不了的问题,希望佛陀来帮助你,可以。但是如果你永远有这种想法,那你就错了。最初可以因为不同的因缘而走进佛门中来,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抱着一种迷信的或者似是而非的观念来学佛,几乎可以说没有希望。因为希望是要我们看破,希望我们放下,这种看破、放下的最好的工具就是“三法印”。

《金刚经》告诉我们:世界是一合相,是一缘起,聚组起来的一个相,所以我们人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你认为有主宰吗?没有主宰。所以你不要一厢情愿,你只能延缓衰老,但是你不能永远不老。如果你九十岁、一百岁,还长得像小孩一样,你认为正常吗?正常的自然法则是生老病死,这是一个无法替代的自然法则,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是娑婆世界。所以我们还是要反思,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知道这个“诸法无我”,从“诸法无我”之中我们就走出来了,我们走到第三个“法印”。

第三个法印:涅槃寂静

有人一听到涅槃就很伤感,说这就是死掉了,其实根本不是,涅槃是不生不灭,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是不美不丑、不高不低、不好不坏。有人问:这是个什么境界呢?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二元的境界,都是人分别出来的。比如说你看这个人长得漂亮,另一个说他长得不怎么样,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绝对不一样。我觉着这个茶杯非常好,那个人说这不行,因为他的要求高了一点,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各种各样的因缘不一样,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念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不定。

“涅槃寂静”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是不定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不美的,同时也不是丑的,因为是远离二边,叫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这才叫智慧到彼岸,不然的话你哪有希望呀?人就犯这个毛病,这个人是好人吗?不是。是坏人吗?也不是。因为是好人见到他他就是好人,坏人见到他他就是坏人,是不定的。学佛要把这样的价值观念超越过去,只有超越了这种价值观念,你才有希望。所以叫不好也不坏,不好就像一枚硬币,你看到了正面就有字,你看到了反面就说没字。你能说这个硬币是有字或无字吗?你不能说,因为你说了有字或无字都偏了一边。真正修般若波罗蜜的人,到八地菩萨,他是空有定观:他看到有的时候,他就看到空了;他看到空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看到的是有。为什么?因为我们人不是偏空就是偏有,非常麻烦,所有偏空的人最后胡作非为,他说什么都没有了,这可以吗?我们常说一切法皆空,比如说你上厕所,男的跑到女厕所里,你试试?这非常麻烦,所以道德规范你必须严持。

空也不碍有,空是在有上通达的。你只有看到水流动,这是有;同时,你感到刹那都在变幻。孔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过去的一切都像这水一样流过去了,你看它停留下来了吗?你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在流水上去感受的,你不要说我观无常,我就在那想无常。那不行,你得观事物,一切宇宙万有中体现出的无常,这才是真正的观照,不然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好坏美丑一切二元的境界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著在上面就可以说是涅槃了,就可以是“涅槃寂静”了。让我们真正的不著在美丑善恶高低观念之上,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觉得是有希望的: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上只是一个怎样把握的问题。不然,学佛如果是很轻松的话,像我刚才这样讲,那我自己就已经成佛了。这根本不可能,我还得慢慢地去改造自己,在自己的心理上改造、播种、耕耘。如果在外面去跑、去闹,几乎也没什么希望。

一个人可以初一、十五去拜拜佛,星期天也照样可以,但是整天泡在这里,我就不知道你的心安住在哪里。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行走坐卧皆是禅?不一定,你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不要吹牛皮。你自己试试,你想要出来的时候,你就不让他出来,你这才叫自己是真正的主宰,不然的话你在做你的主宰吗?我想不是,你就在随境所转。《金刚经》告诉我们,如果被物转即是凡夫,若能转物即是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二入四行。

大愿法师

  我们看祖师的开示:“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舍妄归真:舍掉妄念,归到真如自性,没有妄念,这是真精进。“凝住壁观”,壁观,心如墙壁。这是达摩祖师对我们开示,是什么?让我们的心,我们对以前所学的各种知识,要好像墙壁一样。你在墙壁上钉一个钉子,挂个什么东西,墙壁会动吗?不会动。同样的,我们以前所学的种种知识,使我们的内心像智慧的仓库一样,让她像墙壁一样,不会随便动。你遇到任何东西,不会去调动你以前的知识来判断它,不会起分别心,这样是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1、 报冤行

  “行入谓四行,……一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弃本从末:放弃了我的真性,不知道保持觉照,而去追逐那些虚妄的、缘生缘灭的外在的事物。迷真逐妄,迷失真性,追逐妄尘。

  “流浪诸有”,在三界九有之中流浪、轮回。

  “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逢苦不忧。”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这个理入当然是藉教悟宗,由教理而悟入。行入就是从行持上面对生活,告诉我们怎么来用功。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遇到障碍的时候,要修什么?报冤行。这些挫折和障碍,我要知道,都是我过去造恶业所招感的,就能够逢苦不忧,不抱怨。

  有一位事业失败的年青人,愁眉苦脸,来到普济寺拜见禅师,希望得到一些指导。禅师就让侍者去大寮里面拿一壶温水来,只有四五十度,来给他泡茶。然后问他:“茶好喝吗?”年青人说:“哎呀,没有什么香气。”禅师说:“不对,我这个茶叶是最好的铁观音,怎么会没有香气呢?”那么其实是怎么样?就是启发他:温水泡茶,这个茶叶的香气透不出来。然后再拿那个沸腾的水来冲,重新又来泡茶,茶叶遇到这个沸腾的水煎熬以后,这种内在的幽香就散发出来了。

  同样的,浮生若茶,禅茶一味。我们的人生也会像这个茶叶一样:不经风雨的人生,就会好像温水沏的淡茶一样,散发不出智慧的清香;而那些饱经沧桑的人,坎坷、不幸,一次一次地袭击他们,那就好像沸腾的水沏的茶一样。茶叶在沸水中,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生命也在遭遇挫折中,溢出智慧和慈悲的馨香。

  苏轼曾作《定风波》词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 随缘行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这是我们遇到顺境的时候,怎么来修心呢?要“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顺利的时候,你不要得意忘形,手舞足蹈,认为我多了不起,多有本事。不是,宿世有善因,其实也只是缘生缘灭而已,要心无增减。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就会哭脸来相示。

  宗门下有一个小公案。一条流浪的狗跑了很远的路,很疲劳,想找一个地方休息,看到一个小房子就钻进去了,以为可以休息一下。但是,抬起头张眼一看,哎呀!吓坏了!周围有很多的狗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它。这条狗马上应急反应,做一个很愤怒的样子,就张牙舞爪,想把其它的那些狗赶跑。

  但是,再一看,更糟糕,周围所有的狗都是很愤怒地盯着它,吓坏了,马上想逃跑——打不过就跑啊!但是太慌张了,找不到进来的路,一直跑一直跑,跑到累倒,倒在地上累死了。那是怎么回事?这条狗跑到一间玻璃的房子里面去,周围都是镜子,它所看到的都是它自己的影像而已。同样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这个小公案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什么?上天不会给我们快乐和痛苦,快乐和痛苦只是取决我们自己的观念,有局限的时候,我们就有很多的痛苦和障碍。上天只是给我们生活的作料,其实快乐的钥匙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但是,我们的心却常常是不知不觉地把这个快乐的钥匙交给别人掌管,失去了本有的快乐。

  有一位女士经常抱怨说:“我活得不快乐,因为我先生经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她先生的手里面。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很不听话,让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交在自己孩子的手里面。这都是没有知道超越这种观念的局限,所以我们要修随缘行。

  看十二因缘图: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如果从理论上来说,可以讲很多了,说三世因果,无明和行是上一世;从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这都是今生;生和老死又是来世,三世因果等等,可以讲很多。但是,用最浅显的方法来讲,在禅修之中如何来运用十二因缘?如何来从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之中超脱出来?

  用一个比方就可以知道,有一位女士正在办公室里面上班,远远地就看到自己的顶头上司正在朝她的方向走过来,在短时间之内,她内心之中就起了一连串的反应,这个一连串的反应就是十二因缘,就是给她造继续轮回的种子。

  第一,在这个经济低迷、失业率高涨的时候,她下意识地很紧张这份工作,很执著这份工作。这是什么?这是无明。

  第二,她会担心,不知道上司怎么看她的工作能力,心里面一直提醒自己不可以得罪自己的上司。这是什么?这是她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对待这份工作有一种执著,有一种紧张,有了这种无明,她就会采取一些行动,要讨好自己的上司。这是行。

  第三,现在她看见上司正朝自己这边走过来,这是什么?识,眼识看到了。

  第四,她看到以后,身心马上起变化,刹那之间,身心马上都紧张起来了。这是名色,名是心理状态,色是物质状态。

  第五,她既要工作,又要留意上司。这是什么?六入。

  第六,这时候上司经过她面前,望了她一眼。这是什么?触,两个人的眼识相触。

  第七,她内心立刻就产生了战战兢兢的感受,这就是受。

  第八,上司面带笑容,这位女士心里面就觉得很高兴。这是什么?这是爱憎分别,爱。

  第九,她跟着一直攀缘下去了,念头一直在攀缘,她从上司的笑容之中,觉得上司认同她的工作能力。这是什么?就是取。

  第十,她内心之中就产生了一种自我的陶醉,这是有。

  第十一,很多与自我相关的念头都生起来了。比方说,她一直会攀缘下去,想:我可能可以升职,可以加薪,等等的妄念都生起来了,这是生。

  第十二,这个心念也不持久,逐渐地就会淡化,这是老死了。但是这个心里的能量并没有完全地消失,而是埋藏在心灵的深处。遇到顺境起贪心,逆境生瞋心,患得患失,都是愚痴。贪瞋痴的心念不断地流转,所以,六道轮回也就不断地流转。

  我们怎样来斩断这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呢?下品的成就是断取,不妄取,就是戒无漏学,不去妄取,不造恶业;中品的成就是断爱憎分别,有受,但是不会接下来去起爱憎分别,这是定无漏学;上品的成就是断无明,保持智慧的觉照,这是慧无漏学,这是禅法的高明,禅就是直接取证实相般若,即心成智。这是我们讲随缘行。

  3、无所求行

  “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就是能够透过般若智慧的观照,能够了知世间都是缘生缘灭的幻相,这些不值得我们去追求,所以是无所求行。

  太虚法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禅的精髓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这种般若智慧有体,有相,有用。般若的体是无所得,般若的相是无所住,般若的用是无所求。所以,无所得、无所住、无所求这九个字其实就是参禅入道的根本法门,般若的体相用都具足在其中。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什么是无所求行,其实就是般若的用。

  4、称法行

  在生活之中修行参禅的第四个法就是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要知道,这个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是一层比一层高。那么,前面说到无所求行,很可能有些人会误解,会偏掉,就会落入到一种消极的心理。称法行其实就是教我们真如自心起念,还归真如自性。我们一切的日用云为,扬眉瞬目,举足动步,其实都是我们真如自性的妙用,都是佛性的妙用,所以要能够称法行。凡事应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需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安心于般若上而各尽其应尽的责任。这是称法行。坦率地说,没有见性的人是难以做到真正的称法行。

  这是我们说禅指导精神生活的智慧法则的第二项。

-----节选自大愿法师《禅与现代生活》 https://t.cn/Rx1EZyS

六度 ( 上 )

六度也叫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 “ 到彼岸 ” 的意思,

六度,就是六种从烦恼到觉悟、从此岸到彼岸的方法。

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 智慧 ),

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
( 邪见 )。

六度是三学的延伸和发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度为戒学,禅定为定学,般若为慧学。

六度分有“ 事六度 ”和“ 理六度 ” 。

亦即是“ 事修 ”和“ 理修 ”两种。

什么叫做事修和理修呢?

事修和理修是着相与不着相而言的。

事修即是所作所为的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着相而修了,这样叫做“ 事修 ”,是修世间善法,可得世间善报,是不能出世间的。

理修是指所做所为的善法,以“ 三轮体空 ”作观,不着于“ 人、我、法相 ”,是名为“ 理修 ”,这是出世间的。

无相修的善法,能够了生死,证涅盘的。

( 1 )布施。

布施就是施舍和给予。

《大智度论》将布施分为三种,

“ 财施、法施、无畏施,以三施对治悭贪,除却贫穷。”

凡以物质利益如钱财等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

一切身外物称为外财,同时受布施者也解决了物质上
( 外在、非精神上 )的匮乏,

所以财施也称外施;

帮助众生使他们不害怕,无恐怖,无灾害,叫无畏施,

由于无畏施是帮助受布施者解除内在的痛苦,所以也叫内施;

以世间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扬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来告知大众,使人们修善断恶,离苦得乐,乃至涅盘,称为法施。

《大智度论》还将布施分为净施和不净施。

净施就是只求解脱涅盘、不为名利等世间福报而行的布施;

不净施则是指以妄心求福报而行的布施。

布施是修行的第一步,作为六度之首,它是三学中戒的延伸,布施是属于戒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布施就是戒贪。

在自利来说,可以治灭三毒中的贪、增长自己的福德智慧;

在利他来说,则可以除却贫穷,增长众生的福德智慧。

布施与无相无为相应,即为解脱道,与菩提心相应,即为菩萨道。

( 2 )持戒。

持戒就是防非止恶 清净身心。

持戒是修学布施、减少悭贪之心后的自然趋势,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度是三学中戒学的延伸和弘扬,

布施是为持戒做准备、

忍辱是对持戒的要求,

精进是持戒的结果或程度,

而持戒则是这四度的核心。

持戒能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

“ 举要言之:

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 。

持戒有三种,律仪戒、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

律仪戒,就是佛陀所制定的各种戒律,

这些戒律是要防止做坏事,是防非止恶的戒法。

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都属于律仪戒。

律仪戒可以防止坠落,杜绝各种侵犯众生的恶行,

戒掉我们的烦恼,还可以度毁犯的恶行为。

摄善法戒,就是发愿行一切善法,如果不这样做,就是犯戒和过失,

可见,摄善法戒比律仪戒的要求要更高,不仅不做恶事、还必须要做善事才算不犯戒。

善法有六度万行,称为菩萨学处。

饶益有情戒,就是利益众生之心,

即发心行菩萨道、发利益一切众生之心、

以一切善法、资财、神通等来利益有情,

如果有了不想利益众生的心念,就是犯戒,应立即戒掉此恶心。

可见,饶益有情戒比摄善法戒的要求更高一些,不仅要不做恶事、但行好事,还要时时有利益众生的心。

菩萨最根本的戒就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

( 3 )忍辱。

忍辱即安忍、安于忍耐,

就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

"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 ,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忍辱可以自利利人、自行化人、消除业障、培植福德、修清净心、有利于持戒、得定、

“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 ,

最终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的彼岸。

一般将忍辱分为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

生忍

( 耐怨害忍 ),

就是忍耐众生对自己的怨恨、辱骂、侮辱等等伤害。

法忍

( 安受苦忍 ),

就是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楚困境。

与生忍相比,法忍不只是对人,而要对生理、自然、人事等各种各样的苦难。

如果生忍和法忍能做到,并安然不动,就叫忍辱地。

无生法忍

( 谛察法忍 ),

就是彻底认识空相、实相的真理并能坚信、持守,

即对“ 一切法不生不灭 ”的道理能够确切地掌握、坚守,

“ 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 ,

“ 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

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 。

可见,无生法忍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之忍,是把心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对其坚信和忍耐。

( 4 )精进。

精进,就是为了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断恶修善的事业而不懈的努力、上进,勤勤恳恳而不生懒惰、涣散、懈怠。

勤断一切恶叫断精进,勤修一切善叫修精进,努力上求佛国、下化众生叫求化精进。

一个人的生命、体力是有限的,但却能有无限的力量,这就是精进的缘故,

圣严法师说,有精进心的人,心理一定是健康的,即使身体有病,还是法喜充满,

没有精进心的人,就算身体没病,心理却是有病的,因为他的烦恼一定很多。

“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 ,障碍修行的一切障缘都可以称为魔,而破除这些烦恼魔障,都需要精进。

《成唯识论》将精进分为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精进三种。

被甲精进就是说像被了宝甲一样,不畏惧种种艰难,披荆斩棘,难行能行,愿力无穷。

摄善精进是指勤修一切善法而永不疲倦,修持各种正道善法全力以赴,永不疲倦。

利乐精进就是利益和度化众生永不疲倦,无边众生誓愿度,为了普度众生,利乐世人,不辞千辛万苦。

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类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精进的内容。

《大乘庄严论》归纳出六种精进,

一是增减精进,说明四正勤的精进;

二是增上精进,说明五根的精进;

三是舍障精进,说明五力的精进;

四是入真精进,说明七菩提分( 觉支 )的精进;

五是转依精进,说明八正道的精进;

六是大利精进,说明六度的精进。

精进也可表程度,是一种精神,所以说它通六度,

比如有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

这种彻底的布施就可叫布施精进,持戒也是,

一切微细地戒律都不犯的,就可叫做持戒精进。

当然,精进并不是用一种掉举冲动的心态,过分地勇猛前进,着相地努力,

就像琴弦绷得太紧容易断一样,只有在中道、不着相这两个前提下的断恶修善行为,才称得上精进。

( 5 )禅定。

禅定,梵语禅那,就是静虑、寂照的意思,

专注一境,内心平静,明心见性,不生昏沉、杂乱的烦恼。

把心专注在一种境界上就是止,止在一个境界上,久而久之,就会得定。

《坛经》说“ 何名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禅定能度脱散乱的心,消除心性散乱、妄想纷飞、心猿意马、到处奔驰、刹那刹那、念念不停的涣散迷乱状态。

“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 ,

念是正念相续,因为有定力才能正念相续,

慧是智慧,有正定就能产生智慧,有智慧才能断除烦恼,生起轻安,

轻安是身心进入一种非常轻松、和谐、快乐的状态。

《大智度论》说,“ 菩萨因此发大慈悲心,欲以常乐涅槃利益众生。

此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

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譬如燃灯,灯虽能燃,在大风中不能为用。

会置之密室,其用乃全,散心中智慧,亦如是。

若无禅定静室,虽有智慧,其用不全。

得禅定则实智慧生。

以是故,菩萨虽离众生,远在静处,求得禅定,以禅定清净故,智慧亦净。

譬如油炷净故,其明亦净。

以是故,欲得净智慧者,行此禅定。

复次,若求世间近事,不能专心,则事业不成;

何况甚深佛道而不用禅定。

禅定名摄诸乱心。

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

不可制止,剧于猕猴;

暂现转灭,甚于掣电。

心相如是,不可禁止。

若欲制之,非禅不定。”

禅定是六度中的枢纽,连接前四度和第六度般若,静能生“ 定 ” ,虑能生“ 慧 ” ,

一切功德都是在定的基础上生起,要获得般若、证得菩提,必须通过禅定,这个环节把握不好,就无法获得般若

( 智慧 ),

最终无法解脱。

禅定和中国的禅宗不一样,

禅定是一种定学、从定入手,

禅宗则是一种慧学、直接从慧入手,

应该说禅宗是对禅定的一种违反。

定是佛法与外道所共有的,不是佛法特有的,

像古印度的外道,中国的道家,

还有现在社会上练气功的人,也都修禅定,也能进入禅定状态。

禅定可以引发神通,像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等等,

这也是佛法与外道所共有的,都能修得。

佛法所特有的是观、慧。

像无常观、无我观、缘起观、空观等等,这些修观的方法是佛法所特有的,

因此佛法所说的定,是止观双修,不可偏废,修止的同时,还要修观,修观之后,才能引发智慧。

如果光修禅定,而没有佛法的观,就无法获得智慧和认识,

虽然禅定功夫很深,但却没有用,不能解除烦恼。

只有这种修观得慧的禅定,才是佛教六度的禅定,才可以称为禅定波罗蜜,慧、解脱涅磐、度化众生是它的目的所在,

如果为了神通、特异功能等而修禅定,那都不是佛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大概是因为不知道以后拥有这种借口和身份去故意挑战他们的那个人还能不能是我了!起码现在无时无刻我还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也才十几岁,“痛并快乐着”!她和老公结婚十三年
  • 5、浪荡天涯的孩子,忽晴忽雨的江湖,祝你有梦为马,永远随处可栖。又或者,我们往往要扮演完一个个规定的角色,才能依仗着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的厌离心,去博得一个醍醐灌
  • 目前正在协议离婚。给男性忠告!不要无底线宠自己女朋友和老婆!不要底线宠!可以很宠,但是绝不能没底线。还有,最好找门当户对的人结婚!!!! 说下自己,177,颜
  • 小说挺好看的,有女主和哥哥的亲情:两个都是任务者,做下去的动力可能就是回到对方身边,但只要两人在一起就是家呀!男主他看透了太多,母亲的悲剧,父亲的虚伪,性子有些
  • 我百度了几天,觉得这个既有沉字又有文化的样子,非常好,结果最后没印上去[丰收了]之前我一直在纠结该怎么个总结法,亲友建议我选个数据好的,或者我喜欢的。之前我偷偷
  • 15.“对于喜欢的东西要反反复复的喜欢” 16.“不用借光而行 我亦是星辰.” 17.做自己的治愈者 和快乐握手言欢 18.不去追逐阳光的话,可爱是不会发芽的
  • 口碑最好的防脱生发洗发水?首迷防脱洗发水这真是一种用人参植物提取出来的洗发水哦,淡淡的人参味,不会让人觉得厌烦,反而越闻越喜欢,现在我闻久了就爱上了这个味,而且
  • 来【九游次元日】抱走你的圣诞礼物吧!来【九游次元日】抱走你的圣诞礼物吧!
  • —— 莫言 ​——今日Q语——喜欢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有一个喜欢的人真的太重要了,在你打算稀里糊涂过这普普通通的一生的时候,会因为对方而再想努力一下,在那么多疲
  • 但大S不同,出道30年,有干爹护着,在娱乐圈肆无忌惮,哪里吃过这样的亏,具俊晔走了,女王大S崩溃正常,她怎么不想想汪小菲为了她付出所有时崩溃的情景。没有了好处,
  • 窒息的感觉是他们一给我关爱与照顾的时候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直渴望着,我真的好烦好烦假装不在意其实很在意………##原生家庭##父母让孩子窒息的教育方式#好了,言
  • 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亿”生态治理工程,基本完成18条沿黄一级支流治理,实现全域“清水入黄”;集安澜保障、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弘扬、休闲旅游于一体的240公里复
  • 各地要科学精准对考生群体分类,按照“一类一策”组考模式,根据防疫要求科学划定考试区域和专用通道,结合实际可有针对性设置核酸阴性考场、核酸阳性考场以及用于体温异常
  • 星煞合婚法在每个人的八字中都会有一些星煞,而这些星煞中不宜有过多的“桃花”;女性不宜呈现很多的“红艳”、“流霞”准绳上视为不不祥。一、身弱财旺的男人在八字命理中
  • 事实上,人来到世界上,是为了来看太阳的,而不是为了来感叹人生的苦难,苦难只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考验,有谁能不经历任何苦难而为自己争得一片天地呢?其实,这世上的苦恼
  • 如今,人空瘦,海棠落琼眸 原文:我想你 古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原文:我超级想你 古风文:山河远阔,人间星河,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 原文:我非常爱你
  • #每日一善[超话]#[鲜花]#每日一善#️#阳光信用# 打击与挫败是成功的踏脚石,而不是绊脚石。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我。越努力,越幸运;越自律,越优
  • 不知何时心已被你占据 ,见山是你、听风是你、看花是你、处处是你![给你小心心]@X玖少年团肖战DAYTOY [给你小心心]还有就是 ❤ ❤我在天涯❤❤ ❤祝
  • 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描述的那样,其目标是生产“一种足够全家人吃的粗壮的鸟——一种胸肉厚到可以切成牛排的鸡,鸡腿的骨层最少多汁的黑肉,成本更低而不是更多。鸡肉就这样
  • 如果不能将圣诞树搬回家,不如就带上一颗星星去拥抱一棵真实的大树吧,把星星挂上树梢,这就是只属于你的圣诞树啦~ ◂- 我说我不会感染的,就是感染了也不会有多大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