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两会话题】#小亳跑两会#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长三角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来看看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1.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扬“亳”所长,打造中医药产业高地
“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亳州中医药发展迎来新机遇。市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和参会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建言献策,积极作为,助力亳州发挥中医药资源整合集聚的“乘数效应”,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

抢抓机遇,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2020年,我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成效明显,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50亿元,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增长14.2%,992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进入省医保目录,22个药品品种成功转入我市生产,113个品种签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合作协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到2025年,现代中医药产业迈向中高端。
如何抓抢机遇,推动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九三学社亳州市委建议,要全面落实“世界中医药之都”规划,尽快启动纳入“十四五”规划的中医药项目,梯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做精做优中药饮片、做大做强中成药、做专中药延伸产品、加快发展提取物和配方颗粒等方面有新突破。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与沪苏浙包括全国先进地区的创新合作,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亳州,谋划建设长三角中药企业产业园。着力从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提高产业层次三个维度,构建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医药贸易、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药延伸产业等六位一体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把握关键,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开工建设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提高各类中职学校办学水平。
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是关键。在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方面,近3年来我市引进涉药类高层次人才180余人,开展项目合作近90项。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引进博士1人、硕士121人、急需专业的副高级以上人才22人。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在职研究生班,培养在职研究生60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亳州学院设立了中医药学院单独校区。但中医药人才短缺依然是我市药企存在的普遍现象。
为此,市政协委员姚亮建议,要常态化开展中医药产业“招才引智”工作,加大创业扶持资金保障和兑现力度,探索推进“揭榜挂帅”制度,厚植成长沃土,创造“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空间。加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和中药师带徒授业。开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招考工作,努力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选择更为优秀合适的人才。
针对中医人才晋升、加薪渠道有限的现实,市政协委员侯怀奇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诊治的投入,拓宽中医人才晋升渠道,提高医疗机构发展中医的主动性,提升中医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大中医行业的吸引力。

扬“亳”所长,打造中医药康养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成立市中医药健康旅游联盟,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康养产业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都给中医药康养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世界中医药之都”的亳州,更要扬“亳”所长,立足中医药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加速产业集聚,加快推进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奋力打造长三角中医药康养产业高地。
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调研发现,我市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运动康养氛围浓厚、药膳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区位交通便捷、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的独特优势,并成功被列入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城市。为此建议,明确发展定位,早日完成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强化力量,创新手段,加快中医药康养园区建设;打破界限,形成合力,推进“医养结合”;统筹规划,准确定位,做好品牌宣传,加强对产业园区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建设项目用地,积极支持融资信贷需求。同时,以市场为主体,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2.实施乡村振兴
补短板 强弱项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新时代幸福新农村……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谭现祥一直关注“三农”问题,并积极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我将认真贯彻大会确定的目标,一如既往地把目光聚焦在‘三农’上,继续创新生态瓜菜的种植技术,扩大生态瓜菜规模,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谭现祥说。
报告指出,培育“绿色亳农”品牌,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0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个……
“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农业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近年奔走在扶贫一线的市政协委员蒋家彬认为,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申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不断开发农业生态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农村绿色生态产业。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报告指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84个……
市政协委员芮绍勇认为,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建设美好新家园。
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
“要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和交通安全水平,实施‘农村公路+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模式,带动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客货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市政协委员方林飞说。
市人大代表杨华说:“现在城乡道路越来越畅通,城乡公交通村达乡,方便了村民出行。但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短板,比如在林拥城城乡公交首末站等人数较多的站点应设置乘客等待休息区,方便乘客阴雨天气时等车出行。”

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报告指出,建成县乡联网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
对此,市政协委员王海运认为,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规范交易,培育壮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报告还指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22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470万亩,培训职业农民3200人次……
2012年11月,市人大代表唐晓梅成立了晓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村留守妇女开展草莓种植技术、管理、营销等知识培训,带动了周边10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劳动力转移,帮助她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心情激动,以后,我会继续扎根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动更多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不辜负人大代表的职责。我也呼吁更多的人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唐晓梅说。
市政协委员魏绍军也认为,要培育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把农业交给更多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才能使得农业经营效益最大化,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农民收益最大化。


3.融入长三角
按下融入“快车键” 实现发展“加速度”
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长三角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发展提速增效;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互联互通, 让群众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红利;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建立完善可追溯体系,扩大对长三角蔬菜供应……在今年两会上,加快融入长三角,仍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加大招商引资 吸引“凤凰”来栖
2019年10月15日,亳州正式成为长三角大家庭的一员,并被赋予“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定位。“入长”一年多来,我市借梯登高、借力发力,收获了一体化发展的累累硕果。
“去年我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取得的成就让人振奋。今年我市将聚焦主导产业,继续开展融入长三角招商引资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每个载体至少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相信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落地开花,亳州的发展将会实现再提速。”市人大代表王在光说。
市政协委员李宣衡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亳州跨越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面对新格局,亳州招商引资工作要创新思路,加快招商引资理念、方式与手段的全面创新。要认清亳州的优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变资源“嫁”亲为产业“相”亲,实施精准招商,推进强强联合。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在招商中提升产业层次。要营造“亲商”“聚才”新环境,进一步提升为企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亳州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加强顶层设计 打破行政壁垒
“报告提出,去年我市实现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公安类电子证照互认互通、医保‘一卡通用’、236个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就医的住院和门诊医保费用实现直接结算。今年将继续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这将给市民带来更多福利。”市人大代表孙萍萍说,建议进一步加强上层设计,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城市的互联互通,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要做好旅游策划,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长三角游客到亳州观光旅游。”市政协委员马峰建议,要在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高铁沿线城市召开专题旅游推介会,大力宣传亳州特色资源,打好世界中医药之都、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王牌,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出鼓励优惠政策,刺激和吸引更多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居民来亳旅游观光。

加快融合步伐 提升发展质效
“去年我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建设,全市供应长三角地区农产品241万吨、销售额202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组数据令人鼓舞。”市人大代表高丽说,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产业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让更多的绿色农产品走进长三角的千家万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我市与沪苏浙的3个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沪苏浙的13个园区开展对接合作。今年,将推动亳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省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试验区。支持谯城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打造现代新兴产业园、建设长三角省际合作示范区。
“去年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推进大会在亳州召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园区发展作了新规划,建议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功能,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对接合作,让园区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市人大代表葛振说。

【市两会话题】#小亳跑两会#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对“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长三角进行了全面部署,这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来看看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1.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扬“亳”所长,打造中医药产业高地
“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亳州中医药发展迎来新机遇。市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和参会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建言献策,积极作为,助力亳州发挥中医药资源整合集聚的“乘数效应”,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

抢抓机遇,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2020年,我市“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成效明显,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50亿元,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增长14.2%,992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进入省医保目录,22个药品品种成功转入我市生产,113个品种签订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合作协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到2025年,现代中医药产业迈向中高端。
如何抓抢机遇,推动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九三学社亳州市委建议,要全面落实“世界中医药之都”规划,尽快启动纳入“十四五”规划的中医药项目,梯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做精做优中药饮片、做大做强中成药、做专中药延伸产品、加快发展提取物和配方颗粒等方面有新突破。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与沪苏浙包括全国先进地区的创新合作,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亳州,谋划建设长三角中药企业产业园。着力从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领域、提高产业层次三个维度,构建集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医药贸易、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药延伸产业等六位一体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把握关键,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开工建设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提高各类中职学校办学水平。
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是关键。在加强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方面,近3年来我市引进涉药类高层次人才180余人,开展项目合作近90项。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引进博士1人、硕士121人、急需专业的副高级以上人才22人。支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合作举办在职研究生班,培养在职研究生60人。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支持亳州学院设立了中医药学院单独校区。但中医药人才短缺依然是我市药企存在的普遍现象。
为此,市政协委员姚亮建议,要常态化开展中医药产业“招才引智”工作,加大创业扶持资金保障和兑现力度,探索推进“揭榜挂帅”制度,厚植成长沃土,创造“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空间。加强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和中药师带徒授业。开展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招考工作,努力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选择更为优秀合适的人才。
针对中医人才晋升、加薪渠道有限的现实,市政协委员侯怀奇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诊治的投入,拓宽中医人才晋升渠道,提高医疗机构发展中医的主动性,提升中医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大中医行业的吸引力。

扬“亳”所长,打造中医药康养高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成立市中医药健康旅游联盟,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目的地。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康养产业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兴产业。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都给中医药康养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世界中医药之都”的亳州,更要扬“亳”所长,立足中医药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加速产业集聚,加快推进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奋力打造长三角中医药康养产业高地。
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调研发现,我市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运动康养氛围浓厚、药膳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区位交通便捷、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的独特优势,并成功被列入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城市。为此建议,明确发展定位,早日完成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强化力量,创新手段,加快中医药康养园区建设;打破界限,形成合力,推进“医养结合”;统筹规划,准确定位,做好品牌宣传,加强对产业园区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建设项目用地,积极支持融资信贷需求。同时,以市场为主体,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形成多层次协同推进、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2.实施乡村振兴
补短板 强弱项 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新时代幸福新农村……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乡村振兴”,积极建言献策。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市人大代表谭现祥一直关注“三农”问题,并积极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言献策。“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感受到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我将认真贯彻大会确定的目标,一如既往地把目光聚焦在‘三农’上,继续创新生态瓜菜的种植技术,扩大生态瓜菜规模,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谭现祥说。
报告指出,培育“绿色亳农”品牌,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0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个……
“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农业振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近年奔走在扶贫一线的市政协委员蒋家彬认为,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申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不断开发农业生态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农村绿色生态产业。

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报告指出,启动乡村建设行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84个……
市政协委员芮绍勇认为,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建设美好新家园。
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
“要进一步提升农村道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和交通安全水平,实施‘农村公路+旅游、产业、巩固脱贫成果’模式,带动特色种养业、农村电商、客货运输、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市政协委员方林飞说。
市人大代表杨华说:“现在城乡道路越来越畅通,城乡公交通村达乡,方便了村民出行。但也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短板,比如在林拥城城乡公交首末站等人数较多的站点应设置乘客等待休息区,方便乘客阴雨天气时等车出行。”

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报告指出,建成县乡联网运行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产权流转交易公开规范运行。
对此,市政协委员王海运认为,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规范交易,培育壮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报告还指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22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470万亩,培训职业农民3200人次……
2012年11月,市人大代表唐晓梅成立了晓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全村留守妇女开展草莓种植技术、管理、营销等知识培训,带动了周边100多名留守妇女实现劳动力转移,帮助她们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心情激动,以后,我会继续扎根基层,撸起袖子加油干,带动更多农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不辜负人大代表的职责。我也呼吁更多的人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唐晓梅说。
市政协委员魏绍军也认为,要培育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把农业交给更多有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农民,才能使得农业经营效益最大化,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农民收益最大化。


3.融入长三角
按下融入“快车键” 实现发展“加速度”
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开展长三角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发展提速增效;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互联互通, 让群众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红利;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建立完善可追溯体系,扩大对长三角蔬菜供应……在今年两会上,加快融入长三角,仍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加大招商引资 吸引“凤凰”来栖
2019年10月15日,亳州正式成为长三角大家庭的一员,并被赋予“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新定位。“入长”一年多来,我市借梯登高、借力发力,收获了一体化发展的累累硕果。
“去年我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取得的成就让人振奋。今年我市将聚焦主导产业,继续开展融入长三角招商引资活动,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每个载体至少引进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相信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落地开花,亳州的发展将会实现再提速。”市人大代表王在光说。
市政协委员李宣衡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亳州跨越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面对新格局,亳州招商引资工作要创新思路,加快招商引资理念、方式与手段的全面创新。要认清亳州的优势,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变资源“嫁”亲为产业“相”亲,实施精准招商,推进强强联合。要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在招商中提升产业层次。要营造“亲商”“聚才”新环境,进一步提升为企服务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实力雄厚的企业,为亳州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加强顶层设计 打破行政壁垒
“报告提出,去年我市实现与长三角所有城市公安类电子证照互认互通、医保‘一卡通用’、236个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就医的住院和门诊医保费用实现直接结算。今年将继续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这将给市民带来更多福利。”市人大代表孙萍萍说,建议进一步加强上层设计,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加快实现长三角区域城市的互联互通,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要做好旅游策划,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吸引长三角游客到亳州观光旅游。”市政协委员马峰建议,要在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高铁沿线城市召开专题旅游推介会,大力宣传亳州特色资源,打好世界中医药之都、花戏楼、地下运兵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王牌,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推出鼓励优惠政策,刺激和吸引更多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居民来亳旅游观光。

加快融合步伐 提升发展质效
“去年我市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建设,全市供应长三角地区农产品241万吨、销售额202亿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组数据令人鼓舞。”市人大代表高丽说,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产业链,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层次,让更多的绿色农产品走进长三角的千家万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去年我市与沪苏浙的3个市(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沪苏浙的13个园区开展对接合作。今年,将推动亳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建设省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试验区。支持谯城经开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亳芜现代产业园区打造现代新兴产业园、建设长三角省际合作示范区。
“去年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推进大会在亳州召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园区发展作了新规划,建议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提高园区承载功能,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对接合作,让园区成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市人大代表葛振说。

#人民网专访河北省人大代表、定州市委书记、市长#

张涛:奋斗正当时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美丽定州

——人民网专访河北省人大代表,定州市委书记、市长

河北省人大代表,定州市委书记、市长张涛。定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7项经济指标增速在河北省13市排前5;推出“组合拳”,坚决打赢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力求精致精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回望2020年,河北省定州市咬定目标、攻坚克难、事争一流。

2021年定州市将砥砺前行,着力打造高品质城市标杆。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如何优化营商环境、怎样改善空气质量?对此热点话题,在今年的河北省两会上,人民网对河北省人大代表,定州市委书记、市长张涛进行了专访,请看报道:

优化营商环境 同心构筑发展新高地

人民网:前段时间,河北省政府对2020年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定州市被评为先进市,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局被评为先进集体。请问,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定州市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涛: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一样都不能缺少。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定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鼓励招商引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定州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若干措施》等12个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文件,从人才引进、项目落地、金融支持、要素保障等多方面、多渠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体的工作开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快企业开办速度。开设企业开办专区,精简企业开办环节,推动企业开办从“一门式”向“一窗式”转变;依托“一窗通”服务平台,申请人可一表填报信息、一次提交数据,无需二次登录即可实现市场监管、公安、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数据同步采集、业务同步办理、结果实时共享,营业执照、企业公章、涉税事项并联办理,将原用工登记和社保登记两个环节合并为就业参保登记一个环节,企业可以在网上一步办结。

其次,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推进落实社保费缓、减、免缴政策,稳岗返还政策和失业保险费单位缴费部分减免政策等,加大中小微企业资金供给,为支持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继续瞄准高质量发展,坚持统筹发力,锐意进取,勇往直前,齐心协力营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

推出“组合拳” 全力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人民网:我们了解到,2020年,定州市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环境改善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请问,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定州都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张涛:为推动定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市坚持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质量导向,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2020-2021年度全省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率在“2+26+3”通道城市中排第1;大气、水和环境综合治理成效考核获得三个“优秀”。

2020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53μg/m3,比上年度下降14.5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下降15.53%;全年优良天数215天,比上年度增加21天。超额完成年度考核任务。

围绕环境治理,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在企业污染治理方面,对全面实施绩效分级差异化减排,鼓励环保绩效水平高的“先进”企业,鞭策环保绩效水平低的“后进”企业,以“先进”带动“后进”,对920家企业推行“分表计电”,对重点企业建立了远程质控系统,促进企业减排措施落细落实。

在农村散煤治理方面,扎实推进“电(气)代煤”,全市26万户全部实现农村清洁取暖。

在扬尘综合治理方面,深化建筑施工扬尘污染整治,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措施和湿法作业;加强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对城市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529条背街小巷和破损路面开展硬化整治,对道路两侧裸土进行绿化硬化美化改造,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施工现场进行规范管理,保持道路积尘处于低负荷状态;大力推进城市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作业,市内所有道路增加作业频次,“以克论净”“水洗定州”,做到路面不存土、道路不起尘。

在秸秆和垃圾露天焚烧治理方面,在全省率先全域禁放烟花爆竹,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垃圾清运和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在全省率先推行生物天然气项目,对秸秆、粪污等进行无害化利用,获评河北省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市。

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方面,坚持“夏病冬治”。摸清底数完善清单,2020年12月底前,结合排污许可证、工业企业绩效评级工作,建立完善的VOCs企业清单,建立完善原辅材料、设施运行、监测数据、耗材更新等情况台账,制定“一厂一策”治理方案,实施精细化管理,补齐管理制度不健全、操作规程未建立、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等短板,为“十四五”期间臭氧管控工作奠定基础。

提升城市品质 让定州越来越有魅力

人民网:城市品质的提升与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2021年,定州市将采取哪些措施?

张涛:精致精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我们要突出产城融合发展,精致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彰显风貌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建设品质定州,让定州越来越有魅力。我们主要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舒展大气的城市格局。高水平完成国土空间规划,搞好城市全要素设计,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实施城市“北扩东跨”,打造西部产业新区、东部科技高地、北部生态新城、文化魅力古城“四大板块”;精准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各板块有机衔接、功能互补的发展布局。

同时,促进城市产业兴旺。坚持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打造居住、就业、购物、教育、医疗、康养等全要素一体化城市,丰富城市内涵,繁荣城市业态,塑造一批有定州特色美食、文创产品的“网红店”“打卡地”;培育现代物流、楼宇经济、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坚持品质至上,实施城市风貌提升、文化旅游提质、市政路网拓展、增绿靓城、城市更新等行动。

我们还将打造善治共享之城。我市将继续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引领,加强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形成专群结合、共建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推进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建设“智慧城市大脑”平台。

此外,打造特色文化名城,把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精心培育也至关重要。2021年我们将继续塑造定州精神、讲好定州故事;实施特色文化振兴行动,落实奖励政策,鼓励多出人才、多出精品、多出成果;发掘定州“巧工名邑、千年文脉”历史财富,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奋斗正当时!我们要继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棒接着一棒跑,干成一番新事业,干出一片新天地,我们要用辛勤和汗水换取定州的美好明天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来源:人民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日常[超话]# 为戏瘦到85斤,《长月烬明》白鹿的清醒,让多少人如梦初醒古言玄幻,一直是各大平台必分割的蛋糕。那么不良人酒业和不良人画江湖是一家公司吗?并不是
  • 他们不会给你提供没什么卵用的情绪价值,只会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陪伴你,那就是:直接给你环绕正向能量。修行的伙伴如果是长期单身,而且有孤独、无助感,其实可以试试多去
  • 大半夜一个人走过家里老房子,一间是最后一次见到大伯的,一间是奶奶以前每天下午都在那里看电视的,只要我一没钱就去找我奶奶要零花钱,手上比多少就给我多少,哈哈,经过
  • 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足够对爱的领悟后,他才会明白,那种双向奔赴和被坚定选择的爱,是有多么的重要和多么的有力量呀,那种认真的去爱,那种破除一切阻碍奔向你的
  • 组织者每局比赛抽成20%2022年1月1日下午,张侯村赛狗继续进行,数场比赛后,赌场上出现戏剧一幕,一只兔子被两只狗追赶十来个回合未能被猎杀。现场曾有张侯村围观
  • 】行政审批“全天候不打烊”“全流程不见面”“全环节不接触”;政务服务事项平均承诺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申报材料减少到2个以下;14万余个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 21.除开有益健康的生活纪律之外,对待自己也要温柔一点,你只不过是宇宙的孩子,与植物、星辰没什么两样,你有权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22.一个人最大的教养就是接受父
  • 坚持流调跟着核酸走,快速追阳断链,确保清仓见底、不漏一人;对初筛的阳性、密接、次密接和红码人员,加快转运隔离速度,确保应隔尽隔,防止造成社会面传播和家庭聚集感染
  • 但是对于爱人我又非常双标,我喜欢你,也喜欢你粘我,可事实是[笑cry]她并不喜欢粘我,也不像我喜欢她那么喜欢我,甚至在想我到底是作为恋人更好还是朋友更好,救命,
  • 很开心这个暑假能有苍兰诀的陪伴[送花花]很多人都曾问过我,到底是信什么的,其实我内心高傲,并不崇拜那些在庙宇殿堂里受世人普遍供奉的神圣,我敬佩现实中,那些自己的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
  • 说到感情我牡丹花也体验不了他们为爱放手至死不渝的大度和小心,但可以稍稍共情一下只一颗心为一个人的余生(怪哦?晚上洗了个头和澡就搞到好晚了 明天还要早起做个核酸
  • 生死心是修行的原动力,若因听了几场弘法会或参与几场法会后,感到法喜充满才来修行,那恐怕只是五分钟的热度,因为如此的动力是外来的,故不长久。思维心:祖师的语录、法
  • 有句玩笑说,老婆饼里没有老婆,蚂蚁上树里没有蚂蚁,鱼香肉丝里没有鱼,真正的葡萄酒里是没有葡萄味的,却有青柠西柚柠檬皮,醋栗苹果桃杏梨,红黑樱桃覆盆子,合欢玫
  • 人民邮电报 【用科技“浇灌”数字乡村开花结果】发展#数字经济# 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要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
  • 第1眼记者在现场看到,餐厅布置已基本完成,连锁快餐、特色小吃等商家也已入驻,还可以实现无人贩售和自助下单。#三亚新闻#【#克利伯环球帆船赛#伦敦站9月1日起航
  • 明亮艳丽的色彩,形象生动趣味,使观者一目了然的通过作品本身去直接理会作者表达的寓意,引起艺术共鸣。明亮艳丽的色彩,形象生动趣味,使观者一目了然的通过作品本身去直
  • >> 我生存下来并最终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必须从我这里结束这种代代相传的暴力行为。谁又能说得清谁对谁错呢#暗格里的秘密# 彼方尚有荣光✨ 很喜欢这句
  • 要不就等到别人来为你作决定,那就不仅仅是痛苦,而且丧失了自由。#每日一善# [泪] #阳光信用# 等到别人来为你作决定,那就不仅仅是痛苦,而且丧失了自由。
  • 会努力的,一开始说嗓子哑是怎么回事呢 我都没有在发声,我感觉我所有的感官都在退化,要是不做什么我会失去自己 对不起啊。还很瘦我觉得累呀,好像很多事情压在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