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经”的深刻含义

一经者,释有多种,不出常法贯摄四义。

“经”,印度文称为“修多罗”,我们中国人把它译为“经”。修多罗的意思很多,有它的本义、有它的引申义。中国人对於古圣先贤的教诲,尊称为“经”。经的意思,它是真理,超时间、超空间,永远不变的,尊称之为经。佛法也具足这个条件,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译成“经”。佛经的意义,比我们世间人称经典的意义还要丰富,所以特别要加以注解。注解有很多,《华严经》里面有十个意思,可是一般都是以“常、法、贯、摄”这四个意思来解释,这是最普遍。

二常者,三世不易。一切诸佛皆如是说,故云常。

“三世”是讲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易”是改变。这个说法、这个意思永远不会改变,这叫“常”,“常”就是真理。释迦牟尼佛是这个说法,阿弥陀佛也是这个说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个说法,这是真实的真理。说法,诸位要晓得,说的言词可能不一样,多寡不一样,意思一定是一样。为什么?都是他亲证的境界,佛法的术语叫现量境界。他是现量境界,不是推想,不是听人说,是自己亲证,所以说出来都是一样,这叫常。常就是永远不会改变,这是讲超越时间。

三法者,十界同轨。四圣六凡由之解脱,故云法。

“法”的意思,超越了空间,十法界这一切有情众生都要依这个轨道。“法”就是轨道的意思、规则的意思,像火车行驶一定要在轨道上,不能脱离轨道,这个轨道就是法。这个法的意思是狭义不是广义,指什么?指佛的经律论三藏经典。四圣六凡,他们得到自在解脱都要依这个方法,离开这个方法他是得不到,一定要依照这个方法来修行。“四圣”是指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是指六道凡夫: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我们看这一句,如果是细心的人恐怕就有问题出来,“菩萨要得解脱还可以说,佛还要吗?”佛到究竟果位,佛怎么还要有解脱?佛也要。为什么?佛有很多种,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别教的佛还要依经律论三藏来修行。为什么?他所证的佛果不是究竟佛位。他那个佛是分证佛位,他证的是正等正觉,不是无上正等正觉。别教的佛,别教初地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十地破十品无明,等觉破十一品无明,佛不过是破十二品无明而已,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他要不依经律论三藏来修行,他不能证无上菩提,无上正等正觉那是圆教的佛。十界里面包括佛法界,佛法界不包括圆教佛,包括的是藏、通、别三教的佛。不依照这个法门不行,没办法证无上菩提,这是讲三藏经典。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意思,专指这部经,常、法、贯、摄就是指这部《阿弥陀经》,这《阿弥陀经》的分量可就重了。

四贯者,贯穿所应知义。若无文字,无以贯穿义理,焕然可观故云贯。

“贯”,言语、文字,我们今天所讲章法、结构、组织有条不紊,这就是“贯”的意思。言语、文字里面含的有道理,这个道理我们今天所谓是一种精严或者细密的思想,这是用世间意思来说。其实佛法里面它是离心意识,它不属于思想,但是它这个道理确实是有层次、有脉络,一点都不紊乱,理事都是如此。

整个宇宙虽然是森罗万象,无量无边,它不乱。世间人看到这个情形他就觉得奇怪,一定有个人在那里安排,如果没有人安排,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秩序?什么人安排?于是妄想一定有个神在安排,其实他不知道本来就是有秩序。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宇宙形成发展的顺序,它不乱,是从真如本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它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发展过来,不乱!佛法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古人也彷佛通达这个道理,中国文化的根本是《易经》,可以说是《六经》都是《易经》的注解。《易经》讲宇宙的起源,它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也是很有秩序、也是有条不紊。我们中国人没说是神造的、没有说是有一个人安排,这种观察与佛法的观察法非常接近。

但是没有言说、文字,对宇宙间这些真理就无法表现出来,无法传达令他人也能如是观察,所以言说跟文字就很重要。佛陀在世以音声为教体,教就是讲教学,拿什么来教学?用言语。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将佛所说一切法集结,把它记录下来写成经典,我们今天学佛法就是以经典为教科书。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一定要记住佛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经典,要以经典为依据,对经典要深信不疑,要认真的研究、修学。我们要想了解宇宙人生的真实义,这个真正真理,必定要读经、要研究。“焕然可观”,焕然是非常明显的意思。像火光,烧的光有很大的光明,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见。

五摄者,摄持一切众生。若无语言,不能开晓众生出生死海故云摄。

“摄”就是“摄持一切众生”。“摄”简单的说,好像它有一股力量,我们所谓是吸引力。你不接触不觉得,一接触之后就常常想亲近它,欲罢不能,有这个味道,这叫摄。经典确实如此,你要是展开经卷,真的欲罢不能,看一遍欢喜,看二遍更欢喜,十遍、二十遍、千遍、万遍,永远看不厌,这是摄。你们看报纸,看一遍之后还会看第二遍吗?为什么?那个文章没有摄这个字。摄是欲罢不能,为什么佛经有这么大力量?那就是它里面有无量义。一遍发现一点,再看又发现一点,天天有新发现,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经有没有讲法?给诸位说,经没有讲法,因为有个讲法那就是死的。我们在此地讲这部经,一遍是一个意思,第二遍又是一个新意思,第三遍又是新意思,遍遍不一样。如果把这遍讲下来都用白话文写出,死的。这个死的东西,摄没有了,常、法也没有了,顶多有个贯字,四个意思里面只有一个,其余三个都没有。所以,经遍遍有新意思。

佛经有没有讲法?没有讲法,佛经没意思,般若无知;我们谈谈,讨论讨论,无量义,无所不知。因此学佛不能死在字里行间,不能死在言语之下,万万不能执著,一定要记著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听得清清楚楚,神听,这样听法会开悟;听不懂,我想一下应该会懂,愈想愈糟糕,想就落在第六意识,落在妄想里面。妄想怎么会开悟?妄想障碍你的悟门,不会开悟。悟是一接触就豁然明了,这叫悟。通过思考就落到心意识去了,那个开悟是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开悟不用心意识。诸位要是离心意识读经,那其味无穷,真是快乐无比。所以,它有一个力量能摄持一切众生。

“若无语言,不能开晓众生出生死海故云摄。”佛摄受众生就是用言教对我们娑婆世界说,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音声为佛事。我们读,不见得能看清楚,一听就容易觉悟、容易体会。在印度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在中国孔子的教学,都是以音声为教体。

六千叶良规,百灵常轨,诠真利物,目为经也。

这几句是总结。“千叶”是讲卢舍那佛,这是《梵网经》上说,卢舍那佛坐的是千叶莲花。“良规”是最良好的规范,这是经典。“百灵”是指诸佛菩萨,乃至于一切天龙八部,他们要想出离三界、要想破迷开悟,都要依靠这个经典。言说、文字是方便法,方便里面有真实的东西,“诠真”。世间法常讲“文以载道”,道是真的,道在哪里?道在文里面。但是要晓得,文并不是道,道确实在文中,文又不是道,道确实在言语当中,言语却不是道,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

好比指路碑一样,指路碑放在那里,指著那条路叫什么路,这个碑并不是就是那条路,它指你那个方向,你寻著这个方向一定可以到达那条路。《楞严经》上说指月,手指不是月亮,寻著手指去看一定可以看到月亮。禅宗有所谓《指月录》,言说、文字就是指,你要的是什么?要的是月,不是要指。离开这个指,你得不到月,必须依靠这个指去悟那个月,这是佛法。所以你学佛要学到真实法,必须要言说、必须要文字。六祖大师不识字,他真正得到月亮。不认识字当然就不会讲经,可是你拿经念给他听,他就会给你讲,讲的就能叫你开悟,这高明,这叫真正的讲经。

不会讲经的人,把这个经在这里讲,讲得天花乱坠,叫你听的人愈听愈迷惑、愈听愈颠倒,他是不善说。善说的人,轻描淡写就叫你大彻大悟,会讲的。怎样才会?必须你自己证到真,你就会;你自己没见到真,在文字里面摸索,怎么能把真东西给别人,指示给别人?这是做不到的事情。以真实的东西在里面,能够令他悟入,这叫“利物”。“物”字用得好,它不叫利人,如果讲人或者人天,十法界只包括两道,其余的包括不到,说个物,十法界有情众生全部都包括了,这才能称之为经。

经必须要具备“常法贯摄”四个条件。世间学术、文章、言说达到最高的标准,只能有这四个标准里的一个,那就是贯,其他的没有。世间再好的书会读厌,读到最后不想看了,为什么?那个意思有尽的时候,不像佛经,佛经意思没有止尽,愈读愈欢喜。我们程度浅的人,读孔子的书读一、两遍就打瞌睡,枯橾无味,读佛经更不必说,为什么原因?那个味道体会不到,没尝到。甜甜的糖给你吃,一尝就尝到,这个很不错。小学生念小学的课本很有味道,中学生不要念,没有味道。佛经是一切书籍当中最高的标准,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怕我们不够这个水准,尝不到法味,所以加以注解,这就是帮助。注解恐怕还太深,你还是尝不到这个味道,所以注解里再加注解。有疏,又有钞,又有演义,一层一层的来解释,无非是诱导诸位亲自尝到法味,那你才能真正得到法喜充满。

佛法的宗旨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启悟、转染还净,由此展开自在、开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学是核心的课题,然而,智慧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宿命、无因的,天生的慧根也是由前世的熏修而来,今世的进修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与其慨叹自己悟性太差,读了很多禅语录,也没有开悟,读诵般若经典也不能通达空义,便自认为根性太差,退而寻求禅定的宁静、信仰的满足、佛力的庇佑、他方净土的稳当,这正如入了宝山而只摘取一些花草石头而不力求寻得宝藏。智慧觉悟的开发固然有其困难之处,但是佛陀已经为众生开辟了一条智慧觉悟的康庄大道,只要如法次第进修,就可以开启内心的智慧宝藏,千万不可妄自菲薄,辜负佛陀的慈悲心意。

智慧的进修可以约略分为三个次第,即闻慧、思慧与修慧。

闻慧 闻慧是由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而得般若正见。所谓正法,凡顺于佛法正理的都可说是正法,原始佛教的阿含圣典,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中观是主要的研读内容,至于中期大乘佛教的唯识论典,后期大乘佛教的真常经论也可说是“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蕴含了般若正见,只是需要智慧之眼抉择、贯通。

什么是般若正见?所谓正见,依阿含经的说法,不只是三世、因果、凡圣的世间正见,更要如实知无常、无我、不生不灭的出世间正见,才算究竟,以般若经的说法,则要见到毕竟空、如幻有才是透彻的般若正见,再以中观论典的解说,则以见到缘起、假名、性空才是圆满的中道正见。在表述上虽然略有不同,皆是真、实、谛、如的一实相,无二无别。在第一义谛中,不生不灭、性空、无我,世俗谛中,则是缘起、无常、假名、如幻的。二谛无碍,是为般若正见。

若以唯识解说,世俗现象唯识所现、胜义境地离言绝待。至于真常思想的解说,佛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念无明幻现三界六道,一念清净,生灭、去来,万法皆是真如。

究其内涵仍然是一实相的方便表述,只要不执取真常实体、识心种子,误以为缘起性空、三法印不了义,回归实相本然、法尔如是,皆是般若正见。

如果不具足这样的正见,即不能成就闻慧,若正见具足,则能于佛法生起绝对的信心,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不是盲目的宗教信仰,而是生生世世以来,经历多劫的暗夜迷失,忽遇明灯,回归光明的正道、看到生命的真谛、找到解脱自在的方法。是希有难得的,不可等闲视之,认为烦恼依旧、八苦未拔,以为听闻正法无用,需知大树广荫,须有牢固的树根,高楼广厦,也要有坚固的地基。由闻慧而得生深信心,正是智慧的根基。

思慧 有了闻慧的基础,进一步就要深入思维观察、胜解空义。

如何思惟、观察,胜解空义?这是不带任何预设立场来观察事物,思惟抉择、归纳分析,得到无自性的空胜解。

如何归纳分析?是以闻慧为基础,观察到底有没有自性?也就是有没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就在禅修和日常生活中,色、受、想、行、识生起的当下,如实思惟、观察,而归纳到没有一法有固定性、孤立性、实体性,一切都在变化、和合、相依相待中才能成立。并没有“自有、自成”的自性,也就是一一法皆无自性。

这样的思惟、观察,切记不可以离开生活、生命当下具体可闻可见的事物之外,凭空去想像、抽象地臆测。

你可以观察外在事物的进行,譬如说:你今天准备早上十点要去超市采购日用品,出门之前接到一通电话,如果是急事如家人生病,就必须立即处理,采购的计划就会被耽搁,如果采购品中如灯管、食物急着要用,就要稍作忍耐。

在这当中,你可以见到“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都没有固定性,一件事情的发生如家人生病,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掌控的、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安排的事”、“约定的时间”、“采购的物品”并不是绝对的,它只存在于思想中,而不是真实的存在。

对这些观念若有自有、自成的认定,就会感受到冲突、不舒服。如果明白这些只是观念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实,内心就灵活自在,不会有冲穾。

外在事件一直都是相依相缘,既是相互需要的互补关系,同时又隐藏着相互排斥的消长关系。而内心明白这些关系,不固着在上面、不预期什么,内心才会自由,这就是智慧。

观察任何人、事、物,乃至内心的感受、情绪、思想、愿望都可以看见它的背景、变动、互补、消长,那么就可以如实地看待这一切,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平静和谐。

能这样思惟、观察有没有自性,就可以生起空胜解,对于空义能在实际现象生住异灭的当下有具体的理解。这就是思慧。

思慧成就会伴随着布施、持戒、安忍的功德,因为内在的认知开始转换,很自然地看见人我的依存、互补、消长。明白人我相依,而有互助、共好的理念,布施、持戒是随顺缘起正理的行为。同时见到人、事、物,感受、情绪、思想、愿望生灭消长、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对于己经生起的苦,看到有惑业才有苦,“苦”是无自性的,唯有安忍,才不会火上加油,惑业灭则未来的苦不生,这才是澈底的解脱。

修慧 修慧就是止观,以无自性为所缘,观察及安住。思慧中的思惟观察由于缺乏定心,只能在散心中,以空胜解的力量离恶向善、忍苦离苦,却没有能力断除烦恼。进入止观禅修,则定慧力强,降伏烦恼的力量随之增强。

思慧的重点在于思惟、抉择,散心观察无妨,而定心观察,是在胜解成就之后,直观诸法真实,名为般若观照。通常修定,必须进入无分别,不起思惟,一生分别思惟,就离开定心。而定慧等持是直观,一般的定心只是不生分别思惟,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直观,不但不起思惟分别,连“自性分别”也不起,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不会认定“这是○○”,或“这不是○○”,停滞在自有、自成的自性实有的模式里,而能当下穿透,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

当“自性分别”不起,虽然面对森罗万象,心中一片寂然,名为定心,这是有智慧光明的定心,不同于一般的定心缺少智慧。一般修定,虽然思想、念头暂停,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仍然根深柢固。

在这样的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中,偶有念头生起就能照见念头无自性,幻生幻灭,内心立即回归寂然不动;当发现对于观察对象生起自性实有的认知模式时,立即穿透它,觉知流动变化、没有局限的整体呈现,当下唯有相依相待、聚散离合的缘起法,立即回归缘起性空的实相智慧。

如此,止观双运、定慧等持,自性实有的执见渐次消融,直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旦全体通透、能所双泯、境智一如,就是“无漏慧”的生起。

止观修慧似乎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不容易掌握实际的修行方法。不过只要记住:对于观察对象不落入任何局限性的认定,不预期、不追求任何境界,不设定任何有关“开悟”“究竟真理”“圆满的境界”种种标准模式,在真实、自然的心境中,当下即是无相、无住、空寂、如幻的诸法实相,离此并无其他玄奇的境界。若有什么玄奇的境界的话,也只是意识、想蕴制造出来的心灵影像而已,仍然是在五蕴境相中打转,不是般若智慧所见的诸法实相。 https://t.cn/RJ2IpDz

六祖法寶壇經參學體會

行由品第一

 (接上文)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

詞義:

⑴獦獠:舊指少數未開化的野蠻夷族之稱。

⑵和尚:尊稱,老師義。即親教師。

⑶福田:田以生長為義,喻人修福,能得福慧之報。

⑷根性大利:根能生長義,具生善業或惡業之力。即根性太過銳利,是評語,非贊詞。

⑸行者:尚未出家的修行人。

⑹踏碓:用腳踏動粗笨的搗米工具。

譯文:

五祖問:“你是什麼地方的人?要想求些什麼?”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的百姓,遠道而來禮拜大師,只求作佛,不求其它東西。”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像獦獠的樣子,如何能作佛呢?”惠能說:“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沒有南北之分。獦獠的肉身形相雖然與和尚不同,但本具的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五祖還想與惠能多談些話,見徒眾都隨侍在左右,於是教惠能跟大眾做事務。惠能說:“惠能稟告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和尚教我做些什麼事務?”五祖說:“你這獦獠,根性太利,你不必再多說了,到槽廠去吧!”惠能退出,到後院,有一位行者,叫惠能劈柴踏碓舂米,就這樣一直工作了八個多月的時間。

論議:

此處對答數語中,即顯六祖根性極利,只從在嶺南聽到《金剛經》時,慧力勃生,會人所難會,解人所難解,甚至說出自己所不能說處,即智慧不離自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佛知佛見的智慧稱無師智、自然智,非世人的見聞學而知之,它不是從文字、經驗、他人教傳而得,它是人人本具與佛無別的清淨心中自有的,稱本覺真性。何謂智慧?分別諸法相稱為智,洞達諸法性為慧。法相有分別稱智,法性無分別稱慧。分別一切法叫智,不作分別想就是慧。如《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分別“色受想行識”是智,明瞭“色受想行識”是緣生,緣生無自性,無自性就有生有滅,無性則空,了不可得,此為慧。智指相有而言,慧指性(心)空而說。事相上雖有,但它是生滅法,不真實,有變化,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相有體空。性體雖然是空,但空含妙有,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此即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明此即為妙智慧。猶如虛空,虛空,空不空?空!但虛空籠罩之下空不空?不空!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萬事萬物,連須彌山,(亦稱妙高山,此山科學發展到今天,尚未見到日月在其半山腰的神秘之山……)無不在虛空之中。如何修,能使此慧顯現呢?很簡單,從慧字的結構上可悟出:心字上有一把橫著的笤帚,用它把心上的見聞覺知及五慾六塵、名聞利養掃得乾乾淨淨,自己本具與佛等同的智慧就現前了。“慧”字上有兩個豐字,則福慧雙豐收——兩足尊啊!惠能見五祖時僅“遠來禮師,只求作佛。”一句,是何等的氣魄、超脫、莊嚴、非凡!真是人中龍鳳、法中龍象,學佛人應從初發心就向上乘著眼、著手,此乃修無住心、修無住行的真實榜樣。我們入佛門念佛所為何物?要作佛,為何心行相違?為名利五慾所迷,看不開,放不下,還為五慾六塵、情識所迷,結果求覺反迷,求昇反降,墮五趣,無出期。

五祖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這是入學口試,大師答佛性無南北,也不分文明人與野蠻人。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諸法惟心所現,因果世界因心成體,作形貌者,皆心所為。成佛也是心之所為。只要保衽得不離自性,即已種自性福田。行住坐臥、待人接物,無任何事物不可做。此境界可用輕安開闊喻之。此時若不遇明師指教,則輕安反成危險,開闊而成道業,反之陷落則偏差,非末法時期的人所能為。因惠能根性太利,五祖才派他去做勞苦的工作,以磨煉他的意志。我們學佛修行人應知:破柴的意義,破,要力破萬緣;踏碓,一生踏著戒律而行,毫不違犯。實乃學佛人實修實證實究的方便。

當五祖差惠能做務時,六祖又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就是福田。”五祖聽後不住叫絕:稀有!稀有!讚歎、印證。在此已顯示出六祖已深明自性。心中常生智慧者,可達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始終處於法喜之境。我等眾生,於一切法中,迷惑顛倒,生無量無邊塵勞煩惱,其根本原因,內未破“我”,外著法相。六祖說自心常生智慧是慧圓滿;“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是福圓滿。慧圓滿是理事無礙,福圓滿是事事無礙。六祖已具足菩薩智行,遠非聲聞緣覺所能比擬,惠能在後院修苦行,足足做了八個月,五祖弘忍大師方認為機緣成熟,才與他見面安慰。 https://t.cn/R2WJCrW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由于美国进入加息周期,所以从4月底看好A股行情上涨趋势,目前为止最长时间还只是看到8月,至于8月后行情如何,那还远着呢(如果高层真的有意愿制造一个牛市,那别当
  • 在他眼里,只要是发生在路上的任何事都是他份内的事,认真并自觉地完成。他们,就是辛勤朴实的公路人。
  • 补肾第二周:皮肤角质层14天一更新,补肾让新皮肤有了变化,因为肠胃变好也睡得好,溃疡爆痘也少了,朋友聚会说你脸色变好了。养肾,趁还来得及肾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所
  • 比方说,前一首歌才说,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守护冬青,下一个场景就说,看上去是我们在照顾你,其实是你在照顾我们。虽然夏目友人帐里娘口三三和夏目两个人饱满就能开始讲
  • 2021读书日书单→http://weibo.com/5977893850/KcdHSpNWW2020读书日书单→http://weibo.com/597789
  • 六字名号是救命的,不是拿来做功夫的 01 不信愿力,就不能信持名。很多人对念佛法门为什么信不来?觉得念佛不得力?因为他对佛的愿力不了解,没有信。他为什么没有
  • 6月15日,澎湃新闻曾报道,有网友举报湖南益阳赫山区海洋城“超级好声音”KTV男模有偿陪侍,益阳市公安局赫山分局回复已开展突击检查,并对该场所涉嫌提供有偿陪侍服
  • #朴志训#ins刚刚更新啦 Ji's forehead . . (For more video @parkjihoon_video) #강다니엘 #박지훈 #이
  • 看看日本人做的石敢当,风狮子,忽然发现我们失去了好多本是我们的好东东!就算没‎有人为‎我们鼓‎掌,也要‎学会自我‎欣‎赏。
  • 并购精品投行文艺馥欣的创始人阮超表示,楚恒投资的要约方案可能最终并不能实现维持*ST梦舟股价在面值以上的作用。就实际的结果而言,楚恒投资很可能只是以高于市价的成
  • 根据不同根机的众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来逗机观教,叫「大力菩萨」#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一##一大乘妙法莲华经一##佛法在全球##健康的人生##好的风水#观卦是吉是凶?
  • 说不上哪里不好,也说不上哪里怪,每次站在c位,她的舞步跟后面的老师都很违和。说不上哪里不好,也说不上哪里怪,每次站在c位,她的舞步跟后面的老师都很违和。
  • 队长帮忙收集齐申请材料并递交过后,C同学很快就拿到了牛津、帝国理工和UCL三所G5的【聊一聊双非生申请KCL伦敦国王学院的小tips】定位选校相关问题可以戳@领
  • #sa娇[超话]# 很喜欢一些狗姐恋文学: 年下小狗在外人看来是那种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性格也开朗的人 但其他人不了解的是小狗有时也没有安全感 不仅没能和年上分到
  • 我一直觉得自己消化情绪的能力还不错,即使拥有理智和精神富足,也架不住万般情绪上头的时候,感性的一面就会无厘头的跳脱出来~即使做不到歇斯底里狂躁发泄,对自己而言也
  • 所以当我听到“我不是很喜欢把性别放在讨论的问题中”和“虚伪让我很舒心”类似的话的时候都会感叹“果然是男的啊…”我觉得我一个月前的愤怒到现在也没有消解,气愤的点在
  • 唐:想说两点吧——1.首先我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为家乡效力一直都是我的心愿,退役后回来也是想继续为广州足球作贡献;2.我出自广州青训,对广州队有着深厚的感情,小
  • 刘广圣表示,施老是西湖镇在世的最后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老兵,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像施老这样的革命英雄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西湖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会继续跟踪
  • #带着爱去旅行# #8月去哪儿玩# 林茨,上奥地利州首府,多瑙河上游最大河港,音乐家的摇篮,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都曾在这度过他们的艺术生涯,寻找艺术家的影子
  • 其中换乘站9座,能够与1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在建)、6号线、7号线(在建)、10号线等实现换乘,并在水西门大街站设接驳线与2号线换乘。其中换乘站9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