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曾鸣·智能商业20讲》是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一门课程。按罗胖的说法:曾鸣教授和团队正在搭建一个关于未来商业的宏大理论体系,2017年湖畔大学期间,邀请到曾鸣教授,录制《曾鸣·智能商业20讲》。这也是理论巨著——《智能商业》的另外一种说法。
的确如罗胖所说,通过这门课不敢说看清了未来,但是我找到了通向未来的路标,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创业过程中当下的很多决策难题提供了方法论。
这门课不仅将我这个互联网的局外人带入了IT世界,而且帮助我窥透了数字智能背后的商业奥秘和逻辑,更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智能商业的知识体系,让我得以站在时代巨人的肩上眺望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未来,能够让我跟上先行者的步伐一起去探索和实践。
如果说得到app上只有这门课,也是非常值得的。
可惜,这门课下架了,幸好我保留了笔记,幸之! https://t.cn/z8jbFsw

本人曾经强调过:要分析微观经济,先看清宏观经济,要看清宏观经济,先看懂货币体系,要看懂货币体系,则一定要十分清晰地看透我国这种准货币的本质和规律。

我国这种基于部分准备金制度,且已经将该制度极限化发展了的金融体系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准货币,所以我称之为准货币体系。
这种准货币体系的最大现象就是银行通过贷款能派生存款即派生货币。
为了严谨起见,这里我严谨的表述为:银行通过信贷能派生货币并伴生准货币。之所以必须要这样严谨的来表达,是因为银行信贷能派生货币并不必然派生货币,其次,派生货币并不必然导致准货币。

前面的微博我强调过,深入微观,是保证逻辑不错的前提。
下面,我们深入微观,来从源源性的因素上来搞懂这个问题。

在我国的准货币体系中,从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可以清晰看出。
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各项存款,规模达192万亿,还有大量的各项贷款,规模达152万亿。

我们会发现,存款与贷款之间,会始终有个差异值。而这个差异值,从逻辑上来说,会始终等于准备金(储备货币-M0)约23万亿的规模。
而这里,差异为40万亿,远超过23万亿准备金的规模,原因我之前分析过了。是因为银行的各项贷款中,有些呆坏账核销过了,或者债转股转变为股权或者转变为其他形式如债券类的资产了。

要看懂我国的这个货币体系,首先就必须要搞清楚存款和贷款的区别和联系,搞清楚他们与准备金又是什么关系,从而搞懂他们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抽象理论来分析后续的宏观经济问题。

在现在的金融货币理论中,几乎都在强调贷款创造存款即LCD理论,也即是货币内生理论的基础。甚至得出更加离谱的观点如贷款可以凭空创造存款,贷款可以不基于存款而存在,因为贷款的同时,就会创造存款。
而且这种货币理论还在长期内大行其道,被广泛引用甚至奉为圭臬。

那么我们如何来深入细节地驳斥这种错误的货币理论呢?
世界上的银行有超过400年的历史,而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是1946年出现的,而与电子货币相关的其他技术如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都出现在更晚一些时期的二十世纪70,80年代了。

稍微有理性的人,都能根据基本的常识得出。
很早数百年的银行,是必须接钠储户的金银货币等然后形成存款,然后基于金银库存等货币才能对社会释放贷款。
这是最基本的存贷逻辑。也就是说,存款是贷款的基本和前提。
而贷款人获得一笔贷款后,就必然要进入经济社会进行交易并支付转移。只有期待经济交易中的卖方获得这个贷款人支付转移的货币,再继续存入银行后,才能出现类似的派生存款等货币现象。

我十分强调过,对社会客观事物和现象,抽象出正确的模型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推演未来趋势的前提和基础,且也是保证逻辑不发生错误的保证。

我们可以对前面这个简单的常识性的货币现象进行抽象如下:
社会中任何储户的金银货币或其他形态的货币存入银行,并形成存款。这是最基本的银行业务,而这些金银等实物货币进入银行成为储备资产,就叫做准备金。而所有的准备金的最原始的作用是,应付储户随时的取款行为的。
因此,我们抽象得出结论:银行的准备金,都是社会储户将货币存入银行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应付储户随时来取款作为主要用途的。

随着银行存款的增加,银行准备金的增加,银行可以在客观事实上挪用储户的资金(即准备金)用来对社会释放信贷了。
因此,随着货币体系的演变。银行贷款现象的不断增加并且变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贷款成为银行的核心重要业务了。
但是,我们抽象的模型可以得出,银行贷款,必须基于准备金为基础和前提来进行。假如银行将准备金全部贷出去后,不但无钱可贷了,而且连储蓄来取款,都无钱兑付而被挤兑了。

接着银行体系的继续演变,部分准备金制度出现了。
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核心逻辑就是银行必须要留下一定比例如20%的法定准备金率的资金,用来应付随时的储户取款业务,保证银行的健康正常运行。即银行留存一些资金不用来放贷只应付储户的取款,少放些贷款少些盈利,但是却能保证银行健康平稳地运行。

这里,我们可以继续对这种货币现象进行深入抽象。
从前面的描述中,我们一定要得出一个对当前货币体系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模型。
那就是银行贷款不是必然会派生存款的,即贷款也不是必然会导致银行存款增加的。因为贷款的同事,贷款人将货币取现支取走了,流入社会了,只有支付转移后货币继续流回银行才会导致银行存款的增加并出现货币派生现象。

因此,这里从最底层的逻辑得出,银行的存款与贷款,并没有任何的,直接的逻辑联系。即存款并不必然导致贷款,而且贷款也不必然导致存款。
因此,存款是贷款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反之也是,即贷款是存款的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因此,当今所有的贷款创造存款,即LCD理论,是完全基于一个错误的逻辑关系上分析得出的错误理论。而这个错误理论,即使到今天,也没有被社会普遍清晰地认识到。

导致这个现象的核心原因,是因为近代数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第1类非实物货币——电子货币所带来的新的货币现象了。
我国是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
这种新的货币现象,会导致社会上的经济交易活动,不再需要以现金实物基础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了。这就导致社会的贷款人,在贷款的同时,不需要取现了,只需要在贷款的同时,在银行形成存款就可以用于经济交易的支付转移了。因此,贷款的同时,无需等到支付转移,就可以直接导致银行存款的增加,出现派生存款的现象了。
但是,任何IT系统的内在运行逻辑,都是客观世界在IT系统中的完整投射,是绝对不能也不会违背客观逻辑而出现的。
因此,银行这种贷款创造存款的现象,表面上来看,存款可以凭空创造,好像也不基于存款而创造贷款。但是这是给人的一种假象,假如基于这种假象去抽象货币理论,一等会得出错误的货币理论模型。这就是当今LCD贷款创造存款,且几乎不认可贷款会基于存款来释放的这种错误的货币理论的由来。
这是因为他们忽视货币体系演变的渊源性因素而同时对IT世界的运行逻辑缺乏相应知识下抽象出了错误的货币模型。

那么抽象出正确的货币模型应该是怎样的呢?
综合前面所述,可以得出以下正确的基于电子货币出现后我国准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则和运行规律如下:
1.银行内的准备金,在逻辑上显著是由储户的资金存入银行而形成,这里也包括银行的自有资金,可以把其当成企业或者单位在银行存款来对待,也是储户的资金存入银行形成准备金。同时并形成存款。
逻辑关系为:存款是准备金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即存款一定会导致准备金,但是准备金却不必然导致存款(例如央行的再贷款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增加,但是却不会增加银行的存款)。
如何证明这个抽象结论是正确的?很简单,现在很多银行揽存现象,表面上是揽存,实际上就是揽准备金,因为,存款是准备金的充分条件,即只需要存款增加,就必然导致准备金增加(针对于跨行业务)。
2.银行内的贷款增加,在逻辑上显著可以得出,银行要释放信贷,就必须依赖于准备金,也就是说,有准备金才可贷,无准备金,一定不能贷!
逻辑关系为:准备金是银行贷款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即准备金不一定会导致贷款(准备金可以用于取现,用于跨行转账,可以用于购汇并流回央行,可以用来缴纳法准,可以用于同业拆借等等业务)。但是有贷款则一定有准备金(这里最核心的逻辑是,贷款会同步派生存款,银行必须有准备金用来替派生的存款缴纳法定准备金)。
最后必须强调,银行贷款在现代这种基于电子货币的银行体系内,极大概率会同步派生存款,但是并不会派生导致准备金增加。
这里,与前面第1条得出的存款一定会导致准备金增加的结论是矛盾的吗?
答案是,不矛盾。
因为银行贷款并导致存款的增加,而存款必须会增加准备金。因为这里的贷款与存款一定是在同一个银行内发生,所以贷款导致准备金减少(类似于模拟取现),然后再同银行增加存款(类似于取现后的货币流回银行并导致准备金增加),准备金实际上是随着贷(准备金减)和存(准备金加)的一减一增不变化而已。并不违背前面第1条存款必然会导致准备金增加的逻辑。

根据这个原则。银行揽存,一定是需要从他行揽存,才会导致本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否则,你去试试,将同一家银行自己老公的存折里的资金,统统移到你自己在这家银行的新开账户中,看看还有没有揽存的优惠条件???
因为同一家银行的任何业务,都是不影响本银行的准备金规模的。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准备金,尤其是银行内的超额准备金,对我国整个金融货币体系的运行时至少重要的,甚是是生死攸关的重要的。当前的几乎所有的货币政策,都是围绕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即超额准备金来动作的。如降准,定向降准,SLF,MLF,逆回购,TLF,CRA等等,哪些货币政策和商行的超额准备金没有关系?
还有商业银行内的诸多货币现象,如揽存,同业拆借等,跟银行的哪些货币现象,跟超额准备金没有关联???

因此,准备金才是分析货币体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准备金有以下逻辑。
准备金=基础货币-M0
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库存现金,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

3.货币体系内的核心运行规则和运行规律。
我国这种准货币体系,始终遵循以下公式约束的规则来运行。
M2(MAX)=(基础货币-滤出货币)/法定准备金率+滤出货币。(这个滤出货币是指可以滤出央行法定准备金的货币,可以用货币发行来代替计算)
因为,我国商行银行贷款在一定准备金(基础货币-M0)和法定准备金率的共同约束下,是有极限约束的,并非可以无穷提供的。
一旦银行信贷接近理论极限,则意味着银行的派生存款规模也增加并导致M2接近上述公式计算的理论最大值了。
也意味着商行的超额准备金因为银行信贷并派生存款的增加而缴纳大量的法准,从而令超准越来越少而出现流动性紧张的现象了。
这个时候,央行只能降准或者变相降准,而央行通过MLF等再贷款补充商行的超额准备金,化解流动性紧张风险,即是一种央行扩表的降准模式,即变相降准。

4.准货币体系最最核心的指标——实际的准备金率。
实际的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N%
因为银行信贷可以派生存款导致银行各项存款增加,但是却不会派生增加准备金(准备金的来源只有2个,1.央行通过再贷款释放同时扩表增加基础货币。2.社会中的M0存入银行,因为准备金=基础货币-M0)。
所以,随着银行信贷的增加,实际的准备金率会逐步下行。
该等式的含义是,当银行各项存款的N%规模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就会导致所有的银行全部被挤兑而统统破产(该等式针对某家银行也同样适用)。
因此,实际的准备金率会随着银行通过信贷增加而不断下行,实际准备金率越低,则银行风险越大。
因此,银行的系统性,是通过信贷而贷出来的,因为信贷银行的本质,就是银行挪用储户的资金(准备金)去放贷,而且忽视金融风险而巨量超过基础货币数倍的规模去放贷,导致了潜在的巨大的风险。
这个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为啥可以支撑这么久还没爆破?
也是因为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的原因导致的,是因为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的发达,社会对现金的需求很少了,经济交易步需要现金来交割,商行只需要极少规模的电子超准就可以进行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整个过程可以拖延得够久,危机的破坏性也可以累积得够深。
未来,只有资本出逃一个因素,(社会规模化取现因素可以暂时忽略,它只在社会危机或者军事摩擦风险增大时才会暴露),才会导致整个系统出现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爆发。

以上,就是强调商行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是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其逻辑关系是不能传递的。因此,现代基于一个错误逻辑的LCD贷款创造存款的这种货币理论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因该通过分析金融货币体系内在的源源性演变规律来看清楚银行的运行规则,并结合货币新事物——电子货币来重新抽象一种全新的金融货币理论,并推演其运行趋势,规避潜在的运行风险。
这就是此文的目的。

本人曾经强调过:要分析微观经济,先看清宏观经济,要看清宏观经济,先看懂货币体系,要看懂货币体系,则一定要十分清晰地看透我国这种准货币的本质和规律。

我国这种基于部分准备金制度,且已经将该制度极限化发展了的金融体系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准货币,所以我称之为准货币体系。
这种准货币体系的最大现象就是银行通过贷款能派生存款即派生货币。
为了严谨起见,这里我严谨的表述为:银行通过信贷能派生货币并伴生准货币。之所以必须要这样严谨的来表达,是因为银行信贷能派生货币并不必然派生货币,其次,派生货币并不必然导致准货币。

前面的微博我强调过,深入微观,是保证逻辑不错的前提。
下面,我们深入微观,来从源源性的因素上来搞懂这个问题。

在我国的准货币体系中,从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可以清晰看出。
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各项存款,规模达192万亿,还有大量的各项贷款,规模达152万亿。

我们会发现,存款与贷款之间,会始终有个差异值。而这个差异值,从逻辑上来说,会始终等于准备金(储备货币-M0)约23万亿的规模。
而这里,差异为40万亿,远超过23万亿准备金的规模,原因我之前分析过了。是因为银行的各项贷款中,有些呆坏账核销过了,或者债转股转变为股权或者转变为其他形式如债券类的资产了。

要看懂我国的这个货币体系,首先就必须要搞清楚存款和贷款的区别和联系,搞清楚他们与准备金又是什么关系,从而搞懂他们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抽象理论来分析后续的宏观经济问题。

在现在的金融货币理论中,几乎都在强调贷款创造存款即LCD理论,也即是货币内生理论的基础。甚至得出更加离谱的观点如贷款可以凭空创造存款,贷款可以不基于存款而存在,因为贷款的同时,就会创造存款。
而且这种货币理论还在长期内大行其道,被广泛引用甚至奉为圭臬。

那么我们如何来深入细节地驳斥这种错误的货币理论呢?
世界上的银行有超过400年的历史,而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是1946年出现的,而与电子货币相关的其他技术如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都出现在更晚一些时期的二十世纪70,80年代了。

稍微有理性的人,都能根据基本的常识得出。
很早数百年的银行,是必须接钠储户的金银货币等然后形成存款,然后基于金银库存等货币才能对社会释放贷款。
这是最基本的存贷逻辑。也就是说,存款是贷款的基本和前提。
而贷款人获得一笔贷款后,就必然要进入经济社会进行交易并支付转移。只有期待经济交易中的卖方获得这个贷款人支付转移的货币,再继续存入银行后,才能出现类似的派生存款等货币现象。

我十分强调过,对社会客观事物和现象,抽象出正确的模型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推演未来趋势的前提和基础,且也是保证逻辑不发生错误的保证。

我们可以对前面这个简单的常识性的货币现象进行抽象如下:
社会中任何储户的金银货币或其他形态的货币存入银行,并形成存款。这是最基本的银行业务,而这些金银等实物货币进入银行成为储备资产,就叫做准备金。而所有的准备金的最原始的作用是,应付储户随时的取款行为的。
因此,我们抽象得出结论:银行的准备金,都是社会储户将货币存入银行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应付储户随时来取款作为主要用途的。

随着银行存款的增加,银行准备金的增加,银行可以在客观事实上挪用储户的资金(即准备金)用来对社会释放信贷了。
因此,随着货币体系的演变。银行贷款现象的不断增加并且变为社会的普遍现象,贷款成为银行的核心重要业务了。
但是,我们抽象的模型可以得出,银行贷款,必须基于准备金为基础和前提来进行。假如银行将准备金全部贷出去后,不但无钱可贷了,而且连储蓄来取款,都无钱兑付而被挤兑了。

接着银行体系的继续演变,部分准备金制度出现了。
部分准备金制度的核心逻辑就是银行必须要留下一定比例如20%的法定准备金率的资金,用来应付随时的储户取款业务,保证银行的健康正常运行。即银行留存一些资金不用来放贷只应付储户的取款,少放些贷款少些盈利,但是却能保证银行健康平稳地运行。

这里,我们可以继续对这种货币现象进行深入抽象。
从前面的描述中,我们一定要得出一个对当前货币体系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货币理论和货币模型。
那就是银行贷款不是必然会派生存款的,即贷款也不是必然会导致银行存款增加的。因为贷款的同事,贷款人将货币取现支取走了,流入社会了,只有支付转移后货币继续流回银行才会导致银行存款的增加并出现货币派生现象。

因此,这里从最底层的逻辑得出,银行的存款与贷款,并没有任何的,直接的逻辑联系。即存款并不必然导致贷款,而且贷款也不必然导致存款。
因此,存款是贷款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反之也是,即贷款是存款的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因此,当今所有的贷款创造存款,即LCD理论,是完全基于一个错误的逻辑关系上分析得出的错误理论。而这个错误理论,即使到今天,也没有被社会普遍清晰地认识到。

导致这个现象的核心原因,是因为近代数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第1类非实物货币——电子货币所带来的新的货币现象了。
我国是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之一。
这种新的货币现象,会导致社会上的经济交易活动,不再需要以现金实物基础货币作为交易的媒介了。这就导致社会的贷款人,在贷款的同时,不需要取现了,只需要在贷款的同时,在银行形成存款就可以用于经济交易的支付转移了。因此,贷款的同时,无需等到支付转移,就可以直接导致银行存款的增加,出现派生存款的现象了。
但是,任何IT系统的内在运行逻辑,都是客观世界在IT系统中的完整投射,是绝对不能也不会违背客观逻辑而出现的。
因此,银行这种贷款创造存款的现象,表面上来看,存款可以凭空创造,好像也不基于存款而创造贷款。但是这是给人的一种假象,假如基于这种假象去抽象货币理论,一等会得出错误的货币理论模型。这就是当今LCD贷款创造存款,且几乎不认可贷款会基于存款来释放的这种错误的货币理论的由来。
这是因为他们忽视货币体系演变的渊源性因素而同时对IT世界的运行逻辑缺乏相应知识下抽象出了错误的货币模型。

那么抽象出正确的货币模型应该是怎样的呢?
综合前面所述,可以得出以下正确的基于电子货币出现后我国准货币体系的运行规则和运行规律如下:
1.银行内的准备金,在逻辑上显著是由储户的资金存入银行而形成,这里也包括银行的自有资金,可以把其当成企业或者单位在银行存款来对待,也是储户的资金存入银行形成准备金。同时并形成存款。
逻辑关系为:存款是准备金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即存款一定会导致准备金,但是准备金却不必然导致存款(例如央行的再贷款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增加,但是却不会增加银行的存款)。
如何证明这个抽象结论是正确的?很简单,现在很多银行揽存现象,表面上是揽存,实际上就是揽准备金,因为,存款是准备金的充分条件,即只需要存款增加,就必然导致准备金增加(针对于跨行业务)。
2.银行内的贷款增加,在逻辑上显著可以得出,银行要释放信贷,就必须依赖于准备金,也就是说,有准备金才可贷,无准备金,一定不能贷!
逻辑关系为:准备金是银行贷款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即准备金不一定会导致贷款(准备金可以用于取现,用于跨行转账,可以用于购汇并流回央行,可以用来缴纳法准,可以用于同业拆借等等业务)。但是有贷款则一定有准备金(这里最核心的逻辑是,贷款会同步派生存款,银行必须有准备金用来替派生的存款缴纳法定准备金)。
最后必须强调,银行贷款在现代这种基于电子货币的银行体系内,极大概率会同步派生存款,但是并不会派生导致准备金增加。
这里,与前面第1条得出的存款一定会导致准备金增加的结论是矛盾的吗?
答案是,不矛盾。
因为银行贷款并导致存款的增加,而存款必须会增加准备金。因为这里的贷款与存款一定是在同一个银行内发生,所以贷款导致准备金减少(类似于模拟取现),然后再同银行增加存款(类似于取现后的货币流回银行并导致准备金增加),准备金实际上是随着贷(准备金减)和存(准备金加)的一减一增不变化而已。并不违背前面第1条存款必然会导致准备金增加的逻辑。

根据这个原则。银行揽存,一定是需要从他行揽存,才会导致本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否则,你去试试,将同一家银行自己老公的存折里的资金,统统移到你自己在这家银行的新开账户中,看看还有没有揽存的优惠条件???
因为同一家银行的任何业务,都是不影响本银行的准备金规模的。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准备金,尤其是银行内的超额准备金,对我国整个金融货币体系的运行时至少重要的,甚是是生死攸关的重要的。当前的几乎所有的货币政策,都是围绕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即超额准备金来动作的。如降准,定向降准,SLF,MLF,逆回购,TLF,CRA等等,哪些货币政策和商行的超额准备金没有关系?
还有商业银行内的诸多货币现象,如揽存,同业拆借等,跟银行的哪些货币现象,跟超额准备金没有关联???

因此,准备金才是分析货币体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准备金有以下逻辑。
准备金=基础货币-M0
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库存现金,准备金存款}={库存现金,超额准备金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

3.货币体系内的核心运行规则和运行规律。
我国这种准货币体系,始终遵循以下公式约束的规则来运行。
M2(MAX)=(基础货币-滤出货币)/法定准备金率+滤出货币。(这个滤出货币是指可以滤出央行法定准备金的货币,可以用货币发行来代替计算)
因为,我国商行银行贷款在一定准备金(基础货币-M0)和法定准备金率的共同约束下,是有极限约束的,并非可以无穷提供的。
一旦银行信贷接近理论极限,则意味着银行的派生存款规模也增加并导致M2接近上述公式计算的理论最大值了。
也意味着商行的超额准备金因为银行信贷并派生存款的增加而缴纳大量的法准,从而令超准越来越少而出现流动性紧张的现象了。
这个时候,央行只能降准或者变相降准,而央行通过MLF等再贷款补充商行的超额准备金,化解流动性紧张风险,即是一种央行扩表的降准模式,即变相降准。

4.准货币体系最最核心的指标——实际的准备金率。
实际的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N%
因为银行信贷可以派生存款导致银行各项存款增加,但是却不会派生增加准备金(准备金的来源只有2个,1.央行通过再贷款释放同时扩表增加基础货币。2.社会中的M0存入银行,因为准备金=基础货币-M0)。
所以,随着银行信贷的增加,实际的准备金率会逐步下行。
该等式的含义是,当银行各项存款的N%规模的资金流出银行体系,就会导致所有的银行全部被挤兑而统统破产(该等式针对某家银行也同样适用)。
因此,实际的准备金率会随着银行通过信贷增加而不断下行,实际准备金率越低,则银行风险越大。
因此,银行的系统性,是通过信贷而贷出来的,因为信贷银行的本质,就是银行挪用储户的资金(准备金)去放贷,而且忽视金融风险而巨量超过基础货币数倍的规模去放贷,导致了潜在的巨大的风险。
这个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为啥可以支撑这么久还没爆破?
也是因为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的原因导致的,是因为电子货币及其支付体系的发达,社会对现金的需求很少了,经济交易步需要现金来交割,商行只需要极少规模的电子超准就可以进行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整个过程可以拖延得够久,危机的破坏性也可以累积得够深。
未来,只有资本出逃一个因素,(社会规模化取现因素可以暂时忽略,它只在社会危机或者军事摩擦风险增大时才会暴露),才会导致整个系统出现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爆发。

以上,就是强调商行银行的存款与贷款是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其逻辑关系是不能传递的。因此,现代基于一个错误逻辑的LCD贷款创造存款的这种货币理论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因该通过分析金融货币体系内在的源源性演变规律来看清楚银行的运行规则,并结合货币新事物——电子货币来重新抽象一种全新的金融货币理论,并推演其运行趋势,规避潜在的运行风险。
这就是此文的目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颜真卿的书法之美,源自于他的人品之美,就像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不袭前迹,挺然奇伟”。颜真卿的书法之美,源自于他的人品之美,就像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不袭前迹,
  • 14、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假设,现实是一个一个真实的耳光,打在你的脸上,喊疼毫无疑义,唯有一往无前。8、世界这么大,一样米养百样人,你无法要求所有人的三观都同你吻合
  • 而她,牵着我的手,“喵喵露,这首歌还有两分钟多一点,你的爱又剩下多久呢”我笑了,已经忘了上一次是什么时候,又一次笑的这么纯真。这一刻,就仿佛拥有了全世界一样,宁
  • 不过最近奇奇怪怪的事情出现了,徐峥老婆小陶虹不知道怎么回事跟张庭两个人走的很近,经常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一起跳舞。不过最近奇奇怪怪的事情出现了,徐峥老婆小陶虹不知道
  • 横‮夺刀‬爱超强拆散,强‮分制‬离,拆‮第散‬三者,拆散,使‮自其‬愿‮出退‬关系,斩‮桃烂‬花,斩断孽缘,防‮旧止‬情‮纠人‬缠,防外遇,防出轨,快狠准,让‮
  • #漠宏庵情感[超话]#说真的我真不知道我的以后是怎么样虽然通过述说在讲寻找亲生父母的事但是,我没有做好打算他们会来找我因为大海捞针知道吧什么家庭不家庭我不知道生
  • 第一次是2005年,还是土路;第二次是2012年,已经铺了石板路,但通往景区的公路还是老旧路;这次是第三次,通往景区公路已改造升级,景区内也有了缆车、滑道、索降
  • 水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她,大胆去外面见世面,她若与得宝有缘,迟早会有在一起的一天。#檀健次##檀健次[超话]#十月的遗憾可以在十一月补上,我也会给你更多的偏爱
  • 守护珍贵绿孔雀,珍视自然,We Stand for Wildlife.#王源银幕首演爵迹[超话]##王源[超话]##每人和王源说一声晚安# 遇你之前,我是水中蜉
  • 当你买70本年历放在家中,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剩下的所有时间了,难免有点害怕,于是你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梦想,体验肆意活着的感觉,我现在颇有点这种意思。如果十年后的
  • ”听这语气绿毛就明显震惊  “你之前还说耿言可是个好Alpha,现在怎么……”  沈珩漫不经心回答“我呢,识人不清,这不知道了吗,所以我不能在一个地方吊死啊” 
  • #世界杯今晚开幕##世界杯# 对于任何教练来说,这都会是最难的选择,效力于巴萨的乌拉圭后卫阿劳霍跟随球队抵达了中东,但是他依旧在9月受伤的康复中。再看这个视频中
  • 用户在购物同时促进新收入消费经济,做到将消费生态融合到数字化的平台,为创业者,消费者,提供消费、收益、有趣的智慧新生态平台,随着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
  • 当这两者强强联合,组合成祥菱小财鹿 EV,解决了卡友对电动卡车续航短、补能慢以及担心自燃的后顾之忧,卡友们可放心大胆地冲了!比亚迪刀片电池身上装 续航、安全两手
  • 这就非常正常了,毕竟腾讯从最高点已经下跌了超过70%,现在接盘可以用最小的资金量掌控国有优质资产,这样分析,前期优质科技股大跌可能是一盘大棋!当初我们分析这个板
  • 右上:Ball Aerospace的这一设计采用了四个广泛分离的遮阳板,可有效降低望远镜光学器件和科学仪器舱的温度。哑光遮片背景,上传你的私人相片,让电视赋之以
  • 这服务费真心值;(真实客户反馈,不覆盖所有客户)我现在帮你开通跟黄先生一样的服务,真心希望你合作,要是赚钱了给我来报喜,相信我一次,不会让你失望的!这服务费真心
  • 即使我遇到跟你一样的事情,我也不会像你一样,这样真的很差劲,相信我,你后面一定会后悔的,你只是攻击到了自己品质,把好的品质都给攻陷了,反而是对不起你自己了,不要
  • 要he,是和,写到多久能he不知道[笑cry][笑cry][笑cry]要有常识,不能把观众当傻子[嘻嘻][嘻嘻][嘻嘻]我就不怕写知识稿,从考古到军事随便来……
  • 【加减应用】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芦荟、全瓜蒌泻火通腑;壮热、口干烦渴者,加生石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疱浆浑浊红赤或紫暗者,加栀子、阴行草、木通清热凉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