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身者,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法报化三身,
是我们修行总的目标,

那么六祖大师如何来开示禅宗所成就的三身佛的内涵呢?
  
“ 清净法身,
汝之性也。”

我们本有的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打开菩提自性,
彻悟自性的智慧,
即圆满报身;

“ 千百亿化身,
汝之行也。”

利益众生的菩萨行,
一切身口意的运作都是我们的化身。
  
那么本性与三身的关系呢?

“ 若离本性,
别说三身,
即名有身无智。”

如果离开本性说三身,
那么三身就没有智,
此时就谈不上什么三身。
  
“ 若悟三身无有自性,
即名四智菩提。”

如果了悟三身并非实有,
也就是没有遍计所执自性,
那么就证得了四智。

对于报身无有自性可以这样理解 :

报身有两种,
一个是他受用,
一个是自受用。

前面讲的
“ 圆满报身,
汝之智也 ”
是自受用报身,

是证悟法身的智慧;

菩萨的色身,
是他受用报身,

不同的福德因缘,
感得不同,

与众生的缘不同,
众生看到的也不一样。

千百亿化身,
指的是我们利益众生的身口意三业的运作。
  
能够了知三身无有自性,
就能够打开法身所具备的四智菩提,

所以叫
“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

禅宗所成就的三身,
是自性三身。

直接发明自性,
然后打开四智。

诸佛所具有的四智,

就是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

它对应我们凡夫的八识。

以肉身直入佛智,
这叫
“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

这是禅宗顿悟成佛的法门。
  
对于四智的内涵,
六祖大师接下来又开示说 :

“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是指我们清净的本心;

“ 平等性智心无病 ”,
这时第七末那识已经转变了,

不再有一切凡夫所共有的根本心病 ——
我执;

那么妙观察智呢?

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
它清净无染,

观察一切事物没有执取,
见一切法而不起分别想;

前五识则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利益众生的悲用。
  
一定要打开大圆镜智,
“ 在千人万人中,
不背一人,
不向一人 ”,

这才能称为禅师。

如何成就四智?
  
“ 五八六七果因转 ”,

“ 六七因中转,
五八果上圆 ”。

第六意识和第七末那识在因地转成智慧以后,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在果地才能圆满。
  
若依教下唯识宗的教理,
第六意识第一次转智是在初地;

第二次转智是在七地末八地初,
证得无生法忍;

第六意识彻底转成妙观察智是在佛智境界。

那么第六意识一转,
末那识跟着转,
第六意识转变成妙观察智,
第七末那识同时跟着转变成平等性智。

此时,
阿赖耶识才转成大圆镜智;

前五识,
跟着转变为成所作智。

这是八识转智的次第,
是基本规律。
  
那么禅宗的祖师,
于转处不留情,
念念亲见本性,
不管动静,

都恒与法身相应,
处于那伽大定之中,

这时八识同时圆成四智,
这是禅宗不共的修行路线。

菩提自性在何处?
  
《 坛经 》 中
六祖大师这样开示 :

“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我们生命的真性是本有的觉知之性,
菩提妙心我们本有。

但是,
由于我们没有认识它,

所以
“ 起心即是妄 ”,
起心动念都是妄念。

“ 净心在妄中 ”,
我们清净的本心就在我们的妄念中。

那么如何来把它发明呢?

“ 但正无三障 ”,

只要把我们的种种妄心、
邪见都止息,

就能够打开我们本有的觉性,
破除三障。
  
《 坛经 》中
还开示 :

“ 真如有性,
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正是因为有真如妙心,
所以我们才能起念,

真如若无,
眼耳色声 ——
我们的根身世界当时即坏。

我们之所以有
“ 在眼曰见、
在耳曰闻、
在手执捉、
在足运奔 ”
这样的生命基本特征和能力,

正是由于我们有无限自由、
无限广大的觉性。

这是不可复制的,
不是进化而来的,
不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也不会死去。

人工智能再发达,
也不可能有佛性,
这是我们学禅之人应该特别明确的一个认知。
  
《 坛经 》 中
还开示 :

“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如果能在我们的妄心中见真心,
打开了真心,
也就是发明了此心,

“ 有真即是成佛因 ”,
这才是成佛的正因,
直了成佛。

“ 不见自性外觅佛 ”,
不见自己的觉性,

然后向外去找佛,
“ 起心总是大痴人 ”,
一动念就错了,

所以叫
“ 起心即错,
动念即乖 ”,

不能向外去找觉悟,
不能向外去觅佛。

菩提自性与觉知心的关系
  
我们凡夫此刻的觉知心,
生灭不停,
是我们生命最亲切的运作。

过去的种种记忆、
发生的种种故事,

不管是世界的、
自然的,

还是生命境界的、
社会的、
人文的,

都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融入进了我们的生命之流;

未来,
尚未发生。

所以对于我们凡夫来说,

过去、
未来的心显然是不可触及的,

但是我们可以把握此时此刻的心,
我们一切的生活都由此展开。
  
所以,
不能离开此时此刻的觉知心去找菩提自性,
去找真心。

祖师开示,
“ 净心在妄中 ”,

菩提自性就在我们此时此刻的觉知心中;

但是我们的觉知心,
它又不是真心。

这两者的关系就像波浪和水一样,
也可以说像冰和水的关系。

当我们处于冰的状态,
它本身不是水,
不具备水滋润万物的特征;

但是,
你也不能离开冰去找水。
  
有人认为前念已过,
后念未至,
中间那段看似没有妄念,

所谓了了分明的状态就是真如,
这是极其糟糕的错误认知。

就好比我们认为一个波浪过去了,
后面那个波浪还没来,
中间那段看似平静的状态就是纯粹的水。

这个错误很严重。

从妄心到真心,
一定要经历身心世界脱胎换骨式的剧变。
  
我们的妄心,
包含了心王和心所。

前五识、
第六意识、
第七末那识、
第八识都是心王,

贪嗔痴烦恼等属于心所。

禅宗顿悟,
是擒贼先擒王,
但管心王。

在心王当中,
谁是转智的要害?

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转,
第七末那识就跟着转。

第六意识、
第七识转成了佛智,

第八阿赖耶识和前五识才跟着转。

所以在第六意识上用功,
这是通向解脱的关键。

禅宗用功的核心
  
—— 转第六意识
  
六祖大师彻悟以后,
五祖大师知道六祖的弘法时机尚未成熟,
担心有人因为嫉妒而伤害他,
就让他赶紧离开。

所以,
五祖大师连夜亲自摇橹,

把惠能大师送过了江,
嘱咐他赶紧躲起来,
短时间内不要出来弘法。
  
但是三天以后,
五祖大师作为这出传法大剧的导演,
当众宣布 :

“ 衣法已南,
能者得之。”

行者惠能已经得了衣钵往南走了,
意思就是你们想追就追吧。

不给大众一个追的机会,
怎么能显出开悟禅师的智慧呢?

于是,
一队人马就向南追来。
  
有一位惠明禅师,
将军出身,
很有经验,
又跑得快,
很快就追上了。

惠能大师一看,
把衣钵放在石头上,
赶紧躲了起来。

结果惠明禅师一拿衣钵,
拿不动

( 为什么拿不动?

这是一大迷团,
需要参究 ),

幡然醒悟,
大声喊道 :

“ 行者!
我为法来,
不为衣来。”

于是惠能禅师就出来为惠明禅师说法,

“ 汝既为法而来,
可屏息诸缘,
勿生一念,
吾为汝说。”

既然你为法而来,
请你先把是非缘务都放下,

勿生一念,
先把粗的烦恼停一停。

“ 明良久 ”,
惠明禅师作意用功,
调伏妄心,
过了很久,
待他身心宁静下来以后,

惠能祖师讲 :
“ 不思善,
不思恶,
正与么时,

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
也就是不思,

初步的不思就是粗的思维心不起,
这时有利于参禅用功。

正在这个时候,
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这时起疑情,
反观自心,
什么是我们妄心当中本有的觉心?

这是禅宗参究的核心功夫。
  
“ 惠明言下大悟 ”,

有两种版本 :
一种是惠明禅师当下就开悟了;

还有一种,
据文献记载,
他回去以后,

按照六祖大师开示的方法参禅,
几个月以后悟明心地。

这两种版本,
我觉得都很好。

第一种可能代表惠明禅师的境界;

第二种代表我们大多数人,
如果我们这样用功,

也许几个月、
几年、
几十年开悟,

也许下辈子才开悟,
都没关系,
只要开悟就好。

只要我们这样坚持用功,
都有开悟的机会。
  
惠明禅师继续问 :

“ 上来密语密意外,
还更有密意否?”

#龚俊cpf# #龚俊 cpf#
剛出橘子的耗子,求走過路過的姐妹們幇哲个耗紙,非常感謝[跪了][跪了][跪了]

上篇:《道经》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i:四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解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解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二声)龠(yue:四声)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解读〗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解读〗#浪钉产出站[超话]#

【佛教轮回观2:四种我见2:我住诸蕴中】
  
上接《佛教轮回观2:四种我见1:蕴即是我》

●第二种我见

虽不认五蕴为真常自我,却“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认为五蕴虽非真我,却另有一内自我恒住身内。

这是常人往往具有的模糊感觉,
婆罗门教《奥义书》所说住在身中心内有如明点的我、
耆那教所说在身中随身大小舒卷不定的我、
希腊哲学家所说住于脑部的理性灵魂、
中国道教学所说住于脑或心部的三魂等,
皆属此类。

○《大智度论》卷十二说:
印度外道称住于身中的自我为“神”(神我)。

○提婆《百论·破神品》:
“有人言:神在心中,微细如芥子,清净,名为净色身;
更有人言如麦,有言如豆,有言寸半,有言一寸,初受身时最在前受,譬如像骨,及其成身,如像已庄;
有言大小随人,身死坏时,此亦前出。”

婆罗门教僧佉(数论)派,立“神”为生命主宰,谓神“常觉相,处中常住,不坏不败,摄受诸法”。
  
对于这种我见,《大智度论》、《百论》和《瑜伽师地论》等都有辩驳。

○《瑜伽师地论》卷六五说:
若有异蕴之我住在蕴中,请问此物是常还是无常?
“若无常者,则所计我,刹那异起灭,此处异死,余处异生,异作异受,斯过有至。
又诸异蕴别有一我,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有生有灭,都不可得,是故此计,不应道理。”

若神是无常,刹那生灭,死此生彼,改头换面,岂能称为真常自我?
何况这种神我无论从身内、身外、内外中间都找不到它的踪影,不过是虚构而已。

若此神我是常,如僧佉派所说,无有变异,能为主宰,这种绝对之物按理应遍满一切,恒常觉知,无有遗忘,并于任何条件下都无苦无乐、无生无灭,这样便不应有现实的老病死、轮回诸道及遗忘、熟眠昏昧等事。

僧佉派说:“觉相是神”,以人能觉知的功能为神我,实则人的觉知功能,乃遇缘而生,须根、境、识三缘合集,由眼见色,由耳闻声,从鼻知香,从舌知味,从身生触觉,这些觉知实际就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乃念念生灭不住的因缘和合法,岂能称得起自存不依他、真常不变的我?
除了生灭变迁、念念不住的心理活动,从身中实在找不到一种自为主宰、常恒不变的我、神我。

○西哲罗素也见及于此,有言曰:
“在思想、感受和行动之外,并不存在着产生或感受所发生事物的心灵或灵魂这样一种纯实体。”(《人死而灵魂存在吗》)

【佛教轮回观2:四种我见3:离蕴我】

上接《佛教轮回观2:四种我见2:我住诸蕴中》
  
●第三种我见

“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意谓我是身心之外的某种真常之物,此名“离蕴我”。

○如《大智度论》卷十二说:
有坐禅者入地、水、火、风、空等“十遍一切处”定,于定中不见有身体存在,只见无边无际的地或虚空等;
遂认为这所见地或虚空等为真我。

○《瑜伽师地论》卷六
批驳这种我见说:
“若不属蕴者,我一切时应无染污,又与我身不相应,此不应理。”

不属五蕴的外在之物,应不受世俗欲望的污染而恒常解脱,而且这种东西既在身外,与自身没有关联,岂堪作我的主宰和轮回主体。
若说不出所立离蕴我的性质相状,则这种我更属虚构,就像有人自言:我了知石女所生儿的头顶、系缚空中幻相的丝鬘,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何况说有个离蕴异蕴的我,则已与自己身心为二,落入二元对立,属因缘生法,称不起常一自宰的真我。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装修小白交流[超话]# 安装漏电保护器和空气开关的分线盒的工程不能够省,而且不要放在室外要放在室内,原来想省工钱将就门外旧分线盒用的,电工建议放在室内换新的,
  • 「爱投资」「没钱怎么办」「月入2万的10个小生意」[太开心]实够车鲁踪蚊话劳突惫阜沙[嘻嘻]生命是奔腾不息的长河路史铁生就是那长河中顽强抗争的胜利者爱面对突然失
  • 再问一遍,江苏卫视55青春选择之夜的宣传都去哪了[疑问]有深深有青峰有钢琴有琵琶为什么不告诉我[疑问]天天刷微博就差住这儿了,也没在首页刷出来一个节目单。现在锻
  • 但如果皮肤状态比较好的,不经常使用双眼皮贴的,眼睑皮肤不松弛的,可以按照术前商量好的宽度设计,不用刻意做宽。眼睑越凹、眼球越突,双眼皮设计线应越窄,眉毛与上睑距
  • 招募啦招募啦~推荐你身边的小朋友来一份甜甜的兼职叭~1、在校大学生,居住地在福州能上暑假者优先,下晚班能有车回家的。!
  • 我们追求的是自己的幸福,而不是要比别人幸福!你的责任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运;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
  • [心]守护煤粉心中的美萌帅气的小王子蔓越煤[心]说说关于军训吧 1.南译陈冠希是我们连的[污] 可以说是很帅了 教官傲娇又高冷[污] 是个酷酷的小公举[
  • #18岁的郑爽#每次看到很多人说她以前好看 说她不该整容我都挺难过的在她18岁的时候 刚出道的时候很活泼爱笑的 太多太多的人说她:土、没有女主脸、戏剧窄……太
  • 有意思的是,你是唯一一个没有许愿说要买_房_买_地或者寻求自我空间的,当然我看下来觉得原来也是韩国年轻人的愿望啊(其实有全税房压力没有那么大)也没觉得其他人想买
  • 我爱景瑜,但他是自由的,在他没明确表明自己感情状态的情况下我不会做CPF,同样我也不会去抹黑他曾经的好朋友(我相信他们是好朋友)。我现在‮代所‬理的产品都是‮用
  • 读苏轼的这首《行香子》只爱:“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国学新青年# #国学文化# #国学生活# 古诗词中的归隐逍遥之乐: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 4.房子是蛋壳公寓的,我的是次卧,每个月2340,另外每个月需要交200左右的服务费,水电什么的平摊。5.生活很方便,楼下就是一个大超市,什么都能买到,还有一个
  • #失恋分手挽回前任挽回男友# 很多人不了解,活在这个世界上,你的位置永远都是暂时的,即便你在公司能够做到最高的位置,下属都听你的,都尊敬你,你以为这都是永恒的吗
  • 幸福的生活今天223【短视频河南大数据:河南短视频全年被点赞42.7亿次,获赞最多的美食是胡辣汤】《短视频河南大数据报告》:①过去一年,河南省城市形象相关视频被
  • 约拿单首先把大卫隐藏起来,然后去劝告父亲撤回杀害大卫的命令4,5节,像这样,约拿单没有被父子之情所牵住、唯独立足于正义的举动,是完全出自他那敬畏活神的信仰。结果
  • ​​​“不爱宫墙柳只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很多的身不由己,很多的无奈彷徨,才让故事那么深刻那么感人……我猜想任何女人若是遇到孙白杨
  • 所以说中医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医药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宝库,中医药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因为心病还需心要医。
  • 动态文案总是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总想表达点什么,只是现在的我,连情绪和想法都已会自动划到“佛系”之列,无欲无求,无争无抢,只知道我好像有点难过~对很多事都报以无
  •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文殊师利言:“有
  • 闪烁的星光,点亮朦胧灯光的建筑,我们在闪耀着,于各自的房间 于各自的星球,某些光名为野心,某些光名为彷徨,万家灯火,尽数是珍贵个体,漆黑夜晚,我们都似星辰,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