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法,
神秀大师把自己的修行体会,
写在了墙上。
  
“ 偈曰 :
‘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这个境界非常了不起。

我们凡夫的身是烦恼,
他这里身是菩提树。

神秀大师的身体,
非常清净,

像觉悟的树一样,
可以承载觉悟的智慧。

心如明镜台,
心极其清净,
禅定功深,
智慧明了。

但是,
还是会有烦恼,
会有杂念,
就像尘埃。

“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

还在不断地用戒定慧三学来用功,
使自己清净的身心不受尘埃的染污。
  
像神秀大师这种境界,
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是难得一见的。

自己学禅二十多年,
有一个顺口溜 :

“ 身如烦恼树,
心似密见林,
学禅二十年,
尚未脱俗气。”

跟祖师比,
距离遥远。

但是五祖大师如何评价他此时的境界呢?
  
“ 祖曰 :
‘ 汝作此偈,
未见本性,
只到门外,
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
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到了
“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 的境界,

居然还在禅宗的门外,
尚未入门,

以此智慧觅无上菩提,
根本就没门。

这就是禅法的严肃性。
  
“ 无上菩提,
须得言下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不生不灭。”

无上的菩提,
就是无上的觉悟、
禅宗所直传的佛心,

需要言下识自本心,
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

同时,
“ 于一切时中,
念念自见 ”,

在一切时间、
一切地点,

念念现前才可以。

“ 万法无滞,
一真一切真,
万境自如如。”

一切法都不是障碍。

一切五蕴的幻境,
皆变成真如妙用,
纯一真心。

山河大地,
皆是菩提妙心。

“ 如如之心,
即是真实。”

这个如如不动的禅心,
即是万事万物的真实本体。

“ 若如是见,
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只有见到这样的境界,
才是无上菩提之自性,
才有资格入祖位。

这是禅宗的命脉。
  
五祖大师很慈悲,
安慰他说 :

“ 汝且去,
一两日思惟,
更作一偈,
将来吾看。

汝偈若入得门,
付汝衣法。”

总是给人机会。

说你先回去,
仔细体会体会,
再写一个偈子,
如果合格,
还有机会。
  
神秀大师在廊间题写的这一首偈颂,
很快被道场大众传唱。

五祖大师也很鼓励他,
说只要依此偈修行,
就能够不堕恶道。

说得很明白,
“ 不堕恶道 ”
“ 有大利益 ”,

并没有说可以直了成佛。
  
在碓坊里舂米的行者卢惠能,
听到有沙弥童子持诵这首偈颂,
一听就知道没入门。

后来一了解,
知道老和尚要传法,

于是他让人引导,
来到堂前,
平常他都不来这个地方。

这时他让一位姓张的别驾,
帮他也写一首偈子。

大家当时都很奇怪,
说你一个行者,

也要掺和这件事?

大家都很不屑。
  
惠能大师说 :

“ 欲学无上菩提,
不得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
上上人有没意智。

若轻人,
便有无量无边罪。”

说你们不要小看人。

众人说那好,
既然你这么自信,
赶紧说吧。
  
结果惠能大师一开口,
举众皆惊。

“ 偈曰 :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大家都愣了,
原来道场里谁都可以使唤的行者,
是位肉身菩萨。
  
五祖大师担心有人嫉妒惠能大师,
赶紧把鞋脱下来擦掉了偈语,

当众说,
这个也没见性,
不要当回事。
  
但是到了第二天,
他悄悄来到惠能大师修苦行的碓坊。

“ 见能腰石舂米,
语曰 :

‘ 求道之人,
为法忘躯,
当如是乎!’

乃问曰 :
‘ 米熟也未?’

惠能曰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一千多人吃的饭,
得要多少米呀,
舂米的任务很重。

惠能大师身量小,
怎么办呢?

为了把这件事做好,
他在腰上绑了块石头,
增加自己的体重,
因此腰部受损。

五祖大师就很感慨,
说求道的人为法忘躯,

应该如是精进,
这就是大家的榜样。

然后五祖就问他
“ 米熟也未?”

其实这是一句暗语,
怎么样,
开悟了吗?

惠能回答 :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米已经舂好了,
但是还有点不干净,
需要筛。

什么意思呢?

见道了,
但是还不透彻。
  
惠能大师没有广学经教,
到了
“ 本来无一物 ” 的境界,

也就是教下所讲的法我空境界,
类似的说法,

还有
“ 若人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

“ 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

“ 泥牛入海无消息 ”,

讲的都是禅宗的重关境界,
这时能够泯一切相,
一切现象不再是障碍,

但是还有无相的执著,
所谓还有微细的能所。

惠能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知道那还不成熟、
不透彻,

完全不以为意。
  
《 坛经 》 的后面,
惠能大师针对大通和尚给智常禅师的开示,

有一首偈颂,
讲的就是这个阶段的局限性 :

“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不见一法,
还有无相境,

就好比还有一层薄云,
遮住了本有的智慧,
不得透彻。
  
“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不知一法,
住于这样的空知当中,
就好比太虚中有闪电一样,

有极微细、
极迅猛的妄念流注。
  
如果认此为了义的佛之境界,
认为这就是到家了,

那就会错认路头,
错失提升机会,
不会再有更透彻的境界。

所以叫
“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
  
这个时候应该如何用功呢?

“ 汝当一念自知非 ”,

这时应该反观己心的过患,
就能够破除无明,

打开本有的灵光,
让它念念现前。

这是六祖大师彻悟以后对智常禅师的开示。
  
当时六祖大师到了这个境界,
以他自己的能力,
不能够马上进一步突破。

但是他以自己的宿慧,
知道这个境界还不行,

“ 米熟久矣,
犹欠筛在。”

六祖大师彻悟此心的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用锡杖拄地板三下,
就离开了。

惠能大师心知这是一个信号,
于是晚上三更,
他悄悄来到丈室,
这时五祖大师正在等着他,

然后
“ 以袈裟遮围,
不令人见 ”。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传法因缘,
直接涉及到释迦牟尼佛教法下,

三大语系佛法中受众最广的汉传佛教的高度,直接涉及到整个汉地众生的法身慧命。
  
五祖大师
“ 为说 《 金刚经 》,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讲到
《 金刚经 》 的三分之一,

第十品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的时候,

惠能大师
“ 言下大悟,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这时自性与万法才彻底统一,
打开了佛智,
真正地彻悟。
  
于是他就向五祖大师汇报,
来表达他的悟境 :

“ 何期自性,
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
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
能生万法!”

何期,
就是
“ 原来 ” 或
“ 谁曾想 ” 的意思,

原来自性本自清净,
本不生灭,
本自具足,
本无动摇,
能生万法!

这时惠能大师,
全身揽入法界,

法界即自身,
自身即法界。

《 楞严经 》 中
讲此时的境界,
用了一个比喻,

“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
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若存若亡,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
起灭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是对
“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 的

“ 此心 ”
最好的注解。
  
“ 祖知悟本性,
谓惠能曰 :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
见自本性,

即名丈夫、
天人师、
佛。’”

五祖大师这时知道卢行者彻悟了,
这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
到家的境界。
  
“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不识本心,
学法没有真实利益。

这是站在成佛第一义的高度来说。

因为佛性本自具足,
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关键在于打开本心,
其他的都是因缘法。

但是站在世俗谛的角度,
对于我们来说,
一瞻一礼都有功德,

所以
“ 若人散乱心,
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
皆已成佛道 ”。

哪怕我们以妄想心到了寺院,
称诵一句佛号,
都是成佛的因。

这是从两个层面来讲的,
不可偏废。

《 坛经 》 里面讲的
很多都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知识、
概念、
结论,

都是为了对治我们种种的邪见,
非常活泼,

我们不能断章取义,
执于一端。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发明
“ 此心 ”、

彻悟
“ 菩提自性 ” 的
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相当于禅宗三关 ——
初关、
重关、
牢关。

禅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也经常引起误解,
我们看看六祖大师如何开示。
  
六祖开示智通禅师说 :

宣化上人:无不孝父母:这所有的众生,都孝顺父母吧?因为不孝顺父母,就不能修行;不能修行,就不能成佛。你不孝顺父母,怎么会听佛法呢?所以孝顺父母,这是最根本的道理。我们人,切记不要和父母来作对;说是对父母越坏越好,那简直地是错误的!

[给力]

到已,下七宝台,以价值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而白佛言: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四大调和不?世事可忍不?众生易度不?无多贪欲、瞋恚、愚痴、嫉妒、悭慢不?无不孝父母,不敬沙门,邪见不善心,不摄五情不?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不?又问讯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到已,下七宝台:妙音菩萨到了灵鹫山之后,就从七宝莲华台下来。以价值百千璎珞,持至释迦牟尼佛所,头面礼足,奉上璎珞:以最值钱的,价值有百千金子的璎珞、宝贝,拿到释迦牟尼佛这儿。他五体投地,向佛顶礼,就拿璎珞来供养释迦牟尼佛。而白佛言:对佛就说了。

世尊!净华宿王智佛问讯世尊:释迦牟尼佛世尊!我的师父净华宿王智佛,他使令我来问候世尊。他替他师父来问候释迦牟尼佛,怎么说呢?

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世尊!您没有病吧?您没有烦恼吧?您起来和在这儿住的时候,起居都很轻安吧?很好吧?您一切一切都很安乐吧?行、住、坐、卧,都是很欢喜的吧?

四大调和不:地、水、火、风这四大,您都没有什么毛病吧?都很调和吧?我们人若有病,这叫四大不调──地、水、火、风不均匀了。或者火多了,就把水克了;或者风多了,就把土刮跑了;或者土多了,把水就挡住了。所以这地、水、火、风,四大互相调和,就没有毛病了。

世事可忍不:对于这个世间上的事情,您还可以忍耐吗?

众生易度不:所有的众生都容易度吧?

无多贪欲、瞋恚、愚痴、嫉妒、悭慢不:这所有的众生,都大约没有很多的贪欲了吧?都没有很多的瞋恚了吧?也都没有很多的愚痴了吧?都不贪了,也没有脾气,也不愚痴,都生出智慧来了吧?也不嫉妒,也不悭贪了吧?也不骄慢了吧?是不是啊?这一切众生现在都明白了,都背尘合觉了吧?都很快觉悟了吧?

无不孝父母:这所有的众生,都孝顺父母吧?因为不孝顺父母,就不能修行;不能修行,就不能成佛。你不孝顺父母,怎么会听佛法呢?所以孝顺父母,这是最根本的道理。我们人,切记不要和父母来作对;说是对父母越坏越好,那简直地是错误的!

不敬沙门:沙门,就是出家人,这是梵语,此云“勤息”,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一般人都应该恭敬沙门,你要不知道恭敬沙门,见着出家人,拿他当普通一个人一样,这是错误的。沙门就是僧宝,这僧宝,你必须要恭敬;无论他修不修行,他是个僧宝,你都应该恭敬他。你不要见出家人的过,说:“哦,他出家了,还和我一个样。你看,他还那么多贪心,也那么多瞋心,也那么多的愚痴!说话也不会说,做事也不会做,我恭敬他干什么?他还不如我呢!他给我叩个头,我觉得都应该的,我怎么应该恭敬他呢?”这不敬沙门,也不能入道,也不能修行;你连三宝都不恭敬,你修行什么?你见着出家人,就发脾气:“啊!剃光个头,好像个什么!一天就是吃饭、穿衣服,什么也不干!”认为这个出家人和在家人没有什么分别,这就是邪见,就是不善心!

邪见不善心:这所有的众生有没有这种的邪见、这种的不善心呢?

不摄五情不:本来人有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五情,是说的喜、怒、爱、恶、欲。喜,是欢喜;怒,是发脾气;爱,是生出一种爱心;恶,是厌恶,就是不愿意、不爱的意思;欲,就是一种贪欲了。这五种情,不容易收摄,不容易把它制止得住,就是不容易把它管得听你的话。这众生是不是恣情纵欲?怎么叫恣情纵欲呢?就是自己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以为这是自由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恣情,就是把这情放开了,不管它;纵欲,也就是叫这个欲随便它跑,愿意往哪地方跑,就往哪地方跑。

世尊!众生能降伏诸魔怨不:妙音菩萨又称了一声,世尊!这所有的众生,他们都能降伏这一切诸魔的怨吗?诸魔,有死魔、病魔、烦恼魔,又有自心魔,又有天魔,这种种的诸魔。

久灭度多宝如来在七宝塔中,来听法不:在很久以前,已经灭度的这位多宝如来,他在七宝的多宝塔中,他有没有来听《法华经》呢?你们各位想一想,他本来看见多宝如来已经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还要这么问呢?你们各位知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是他自己说的,他是代表他师父净华宿王智佛来问候释迦牟尼佛,净华宿王智佛这么叫他:“你去问一问释迦牟尼佛,这位久灭度的多宝如来,他有没有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法会来听《法华经》呢?”

随着,妙音菩萨代表他的师父净华宿王智佛,又问讯多宝如来:多宝如来他发愿有讲《法华经》的地方,他就要去听《法华经》,现出他这七宝塔在虚空中;如果他来的时候,你再来问候多宝如来。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他也很好吧?也没有烦恼吧?也堪忍久在这世间上住吧?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莲华经浅释》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杨宁金刚经讲义: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连续向须菩提发问:“如来有肉眼不?如来有天眼不?如来有慧眼不?如来有法眼不?如来有佛眼不?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为什么忽然向须菩提提问起五眼六神通的问题?在此先谈什么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五眼六神通”是修证佛法者证入空性后具有的能力。五眼与六神通相配,除肉眼外,每种眼都带有一定等级的神通,是每个人自性本有的功能,每个人都有,但只有进入如来真空境界,才能全部开显出来,五眼代表不同等级的证量。

肉眼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眼睛,只要不盲,就具备肉眼功能。可以视山河大地,也可以通过所见揣度、推测过去与未来的一切人、事、物,只是不太准确。但因人类认为万物实有,因对物质的执着,故五眼中肉眼障碍局限性最大,无法透视任何物质背后的东西,而且时空对其也有障碍,无法观到视力范围之外的一切,无法远距离遥视,无法看到极微小的一切(比如细菌),也无法看宏观的东西,同样无法真实地看到过去、未来等。

天眼、慧眼、法眼建立在一定的定力基础之上,有很多类众生在能力上天生具备,但在心性的开悟上,没有佛弟子的知见。这三种眼看一切更透彻,时空物质的障碍几乎很少。比如可以遥视、透视、微观(像显微镜一样)、宏观(如将整个银河系纳入眼底),观看过去发生的事,预测未来等,可以用意念移动、转移、变化物体等。只是从天眼到法眼等级递增,同时配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神通的大小从天眼到法眼递增,比如天眼的五种神通与法眼的五种神通是不一样的。佛眼是成佛后具备的能力,可以彻万法源,在神通中也是最究竟圆满,而且只有佛眼具有六通中的漏尽通。

这是五眼在能力上的启用。在心性的开悟方面,禅宗祖师六祖说:“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悯心,是名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遍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澈,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佛说的五眼是当我们真正破尽所有相时,即像拿掉了心性上层层遮挡的东西,对万法的真相了悟得越来越清晰了,同时也圆满开启我们本有的能力,我们将它起个名字叫“五眼六神通”。

因我们现在听讲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神通,所以佛说肉眼,大家马上还能联想到自己的一双眼睛;说天眼,大家都就认为长在眉心,因为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们眉心都有一只眼睛;但说到慧眼、法眼、佛眼,大家就不知道长哪儿了。自性如来无形无相,其实本质上五眼并无生处。在此,我们关注的是佛为什么开始提问须菩提关于五眼的问题?

对未开启五眼功能的人,佛这样提问的时候也许只是几个字,但对于须菩提以及在场证阿罗汉果位的大弟子们,他们有不同证量的神通。佛说天眼,他们已身心中呈现出的即有天眼的境界和认知,慧眼即呈现出慧眼的境界和认知等。在前面第十四品中,须菩提谈到:“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这说明须菩提至少有慧眼的证量。

当然,佛在此问须菩提这些问题并非是与弟子们比神通,也并非是说如来有五眼六神通,你们快点证入吧,更不是说我现在比你们厉害,看,我圆满证得了五眼。佛法中视“五眼六神通”是小术,真正证入果位的菩萨只把它们作为度众生的一个工具。尤其阿罗汉们以寂灭为乐,长久住在灭尽定中,不启用神通。所以在《法华经》中,大家都读到过当佛放光惊天动地大显瑞相后,又说有一个最高知见没有告诉弟子们时,有五千比丘退席了。除慈悲心不够、自以为证得之外,其实有一个小原因,是他们不屑于观看这些如魔法幻化般的神通境界。但阿罗汉们不屑观看,不代表他们没有。他们大多数有天眼、慧眼或法眼,随这些能力的开启,他们在禅定中看到了更广阔时空中的众生与境界。比如:阿罗汉可追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而佛可彻万法源,没有时空的限制。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境界中的万法与众生呢?这也是应关注的问题。佛在问完五眼的问题后,又担心没有神通的众生着神通的相,故马上又问须菩提:“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须菩提说:“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如来真空之境是平凡的,即使如来具备五眼六神通,但在哪一道说哪一道的话。如来在人道与人交流,也说沙子是沙。佛在此处,因为着重要谈的是真空的启用,所以佛不会说“沙非沙,是名为沙”。因通过前面的讨论,弟子们已不再执着沙相。所以,真正证入如来真空之境的人非常的平实普通,不会无缘无故显示任何奇异之相。就像《金刚经》的开篇,佛与他的弟子一样普通:托钵化斋、吃饭、打坐、说法,即使显示神通也是为了弘法利生的需要,神通光明也虚妄不实,只是幻化。须菩提明白佛要表达的意思,马上平和地回答:“佛说是沙”。

佛一句一句问完五眼,有证量神通的弟子们头脑中应该有不同的现量境界,此时,佛话锋一转,问须菩提:“佛所教化的世界,数量有恒河中所有沙子那么多的恒河,再有这么多条恒河中的沙子那么多。”这个比喻有点拗口,但佛这样说,我们有个概念,即:佛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数。佛接着说,“这么多世界国土中有无量无边数不清的众生,他们有无量无边各个不同的心念,如来全部知晓。”在这如来说“无量无边众生的心念,如来全部知晓”,并非是在说神通里的他心通。他心通是有感知别人心波振动的能力,并且同时能解读、破译这些东西。佛在此并非谈神通。

我们接着听佛要表达什么,他说:“这么多种众生,这么多种各个不同的心念,可以总名为一种心,即‘妄心’”。原文是:“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到此,我们才终于明白,佛为什么要问须菩提关于五眼的问题,佛是要告诉弟子们,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所见都是虚妄。不要以为我说的诸相虚妄只是在人道,只是在人世界。在无量无边的佛世界,各种各样的众生,有形无形,只要还在时空中,还在轮回之中,都是妄心妄念,都没有一个不变的不生不灭的心体。用天眼、慧眼、法眼看到的与肉眼一样,所有的一切都虚妄不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皆不可得。

佛告诉弟子们,如来用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遍观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是活在妄心中。为什么全是妄心呢?我们没有神通,但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心念。前念刚过,当念又起,念念不断,流向未来。观所有的心念,都无有生处,无有灭处,也无一个真实不变的心体。即使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的众生,看似无形无念,但心却有一个“动”的势。因为他在时空里,他就有过去、未来,只要他认为自己动念了就又开始轮回。他要懂得“念”的虚妄,懂得“心”本无生无灭的道理,他就可以从轮回中解脱。所以佛最后说:“三心皆不可得,都为虚妄”。

听到这儿,大家应该明白“情”的虚幻了吧。比如“爱情”,根本就没有一个“心”可以得到。你执着的爱情,只不过是六根被境转之后,意识的念念相续形成的执着。所以,你说要得到爱人的心,他(她)不是不给你,是万法都没有。只有证入如来的真空,才是真心,才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圆觉妙心。而真正了知此境界的人,在此世上,才是随缘了旧业。

所以如来接着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现在、未来是众生执着的时空观念。人的意识刹那不停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前念刚过,后念又起,即使中间似乎停顿了,但仍有一个“我不动”的认知,这个认知也是念。念念相续,即使睡梦中也未停止念念分别、认知,也正因为有这样流动的意识、心,人才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在延续。但佛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意识流动形成的认知是虚妄不实的,我们的意识在刹那不停地生灭变化,即使有定境,也不过是相对于散乱,相对于有我而建立起来的幻境。只是依止此幻境,我们更能看清万法的虚妄本质。因为我们着相,执着万法的差别,执着万法的成住坏空、生灭变异,我们的认知被这些相转,便感受到意识在过去、未来流动,才有时空的移动。如果在定境中,心不再被境转时,意识从流动变成了波的振动,振动或波动使我们不再有时间在流动的感觉,在认知上认为过去、现在、未来在一个点上,此时,佛学行者称这个状态为“当下”。行者活在当下的状态里,就会初步感受到时空的变异、心的念念相续都虚妄不实,都像分别、认知形成的泡沫。所以对活在当下的行者,即使起心动念,做世间一切事,所思所行,也会变成空中飘动的云,无法影响虚空的空与宁静。这即是禅宗六祖所说的“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所安住的境界。

所以佛在此说,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不可得,在如来之境中是虚妄不实的,是众生着种种相,生种种念,形成的流动的幻境。

有同修问我,说我已不再留恋过去,也不担忧恐惧未来,是不是已回到当下的境界?是不是已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心?这还不是。在当下六根对六尘时,只要你的分别心一起,比如你说,垢净、美丑、善恶等等,只要你比较,就已有过去心,你在过去的认知、经验上比较,只要你心中有认知、执着、取舍,现在、未来心已同时生起。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在着相的一念之间都已经在那儿了。人的一生就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的延续,小到前念、当念、后念,大到前世、今世、后世,每个人刹那不停被万法的生灭变异转。起心动念,念念轮回,世世轮回。心中只要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流动,轮回就不会停止。行者只要安住当下,不被境转,不着一切相,旁观自己这些虚妄的、刹那不停、运转流逝的念头,和因这些念而生起的种种觉受,才有可能看清万法实相,回归生命本源。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如果此生不曾与你相遇,我都不知道,我会这么的牵挂一个人,这样思念一个人,这样等待一个人。虽然我不是第一个拥有你的人,但我会是那个爱你很久很久的人…………我本来是
  • 虽然我没有研究到佛教哲学关于“美”的讨论,或者说在佛教看来美与丑其实都不存在,性本空,所以也可以不必讨论。《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可能因为期待读到香奈儿
  • 北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将正式成为世界第一座“双奥之城”;中国,超3亿人参与冰雪项目,将引领全球冰雪运动进入一个新时代。北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将正
  •   温以凡从抽屉拿出摘抄本,打开笔帽,认认真真地往上写:“我渴望有人至死都暴烈地爱我,明白爱和死一样强大――”《十三邀》里听徐浩峰说过一句话,他说“所谓雅,就
  • 在食べログ里归属面包百名店名单,白天有简餐提供,晚上还是一个酒吧[doge]他家的店名取自法语的点与线,面粉都使用自家研发面粉,做出来的面包都有一种独特的香气!
  • 这种合拍的感觉真好[加油][加油]期待婚礼#义乌化妆师##杭州化妆师##义乌婚礼跟妆##义乌新娘妆##义乌婚礼化妆师##我的婚礼造型##新娘妆##最美新娘##义
  • 房地产销售已经成为了很多农村青年发家致富的工作,很多农村青年进入城市,开始在流水线工厂工作,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后面很多人进入了房地产销售行业,刚开始农村青
  • 掰开满满的都是肉[色] 很香,而且不会腻?? 切片直接吃就很好吃, 煎炒焖都可以??贼好吃?? 老人、儿童都适合食用[鼓掌] #在微博一起12.12#掰开满满的
  • #汕头身边事# 【[围观]因凤凰山路实施道路施工,今天起临时调整第48路公交线路】为配合凤凰山路(金新路-东厦路)实施道路施工,方便市民乘坐公交车,自2017年
  • 四年后拍了《低俗小说》的昆汀·塔伦蒂诺看完这部电影,立刻成了️的迷弟,盛赞:“在我心目中,️是打我入行以来出现的最令人兴奋的电影人之一。 其实,已经在商业上证明
  • 年终总结会听了前面各路交易员,成绩和目标都是亿为单位,压力和失落都有好在打听了一下别人的本金和流水之后,感觉好像自己收益率并不低,那就值得happy开完年终总结
  • 题注:7月底郑州雨灾和南京疫情的时候,一方面揪心于家乡灾情和亲人安危,另一方面感慨于平凡英雄涌现和危难时刻华夏万众一心国力体现。佬干溜豌杂面创建于这个特殊的年份
  • 可以陪你闹陪你搞笑emo陪你说说话懂你的点懂你的为难 我真的渴望一个这样的朋友你在我的世界里是英雄一样的存在 我想要一个契合的男朋友和懂我的好朋友这是我毕生所追
  • #热门楼盘推荐#【新建金地中奥九颂·都会之光】 价格:约11000元/㎡ 全部户型:三居室(89~109㎡) 楼盘概况:金地中奥九颂·都会之光,由金地集团联袂中
  • ”这样的感情,真让人羡慕,真正的朋友,也总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能给你依靠。养老要靠:老窝赵朴初说:“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却未必是父母的家”房子是安身立
  • 许三观的一生是艰苦的一生,但同时又是丰富的一生,在那些痛苦的经历中,让我明白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力量,人生短暂,该来的会来,该躲的也躲不掉,要勇敢去面对未来的一切
  • 作为一部少有的以电竞为题材的网剧,《你微笑时很美》却从预告发布就遭到了不少电竞粉丝、玩家的抵制。电竞题材青春剧集《你微笑时很美》豆瓣开分,评分仅有3.0,超8万
  • 开始觉得隼哥好坚韧,帅真的是他最微不足道的优点,不过从熊耳去世整个人就垮掉了,这个剧情点真的很猝不及防,跟步未死掉给我的感觉一样。虽然有宇一开始很不讨喜,后面也
  • 水瓶座:你什么样我都喜欢水瓶面对真爱的时候,也会放下自我,愿意改变自己,接纳对方,你什么样我都喜欢就是水瓶遇到真爱说过的最撩人的情话,爱一个人的时候就应该接纳对
  • #张学友[超话]#第一场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及太多纷扰 学友哥哥用真诚的夸奖 由衷的欣赏 毫无保留的支持给了祖儿一颗定心丸 流下的眼泪和数次的拥抱都可以感受到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