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中国改革报|峥嵘十载 戈壁滩上绘就一幅新时代画卷】#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 兰州新区成立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60倍,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针”。

“10年来,新区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戈壁荒滩上,初步建立起了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综合性新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全面增进,新区群众实实在在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日前,在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10周年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相关负责人对兰州新区这10年的发展成果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赋予其“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兰州新区是我国广袤西北大地上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探索西北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新模式,增强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向西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责任。

如今,#奋进十年路启航新征程# 10年过去了,悠然回望,岁月峥嵘。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到快速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至50万人。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成为甘肃全省乃至整个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有效发挥了经济增长新引擎、改革创新新典范、高质量发展新样板的作用。

以创新谋发展,向改革要成绩

要想实现突破,必须以创新谋发展,向改革要成绩。决策者们坚持以“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深入实施管理体制、干部人事、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九大改革”,构建全方位改革体系,有效激活发展动能。

兰州新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兰州新区产业园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大、政策优等特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政策兑现、人才引进等科创生态,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

“目前,兰州新区建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168个。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续4年保持在4%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告诉记者。

兰州新区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道理,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如今的兰州新区藏龙卧虎,科技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达3万人。

兰州新区还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关键举措和引领高质量赶超跨越的“先导工程”,先后获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2020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

推动产业发展,重振“兰州制造”

兰州的历史曾因“兰州制造”四个字而熠熠生辉。元代有铁冶,明代开发煤矿,洋务运动中,兰州机器局、兰州机器织呢局开西北工业之先河。抗战时,兰州成为大后方,形成纺织、皮革、机械制造、汽车修理、冶金、制药、化工、玻璃、面粉、卷烟等工业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城,创造了新中国无数个“第一”,为新中国的起步作出巨大贡献。

“如今,兰州新区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以国家级新区平台建设为引擎,紧扣‘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目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积极主动作为,聚集配置高端发展要素,着力铸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呈现出生态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大中小共存、高优特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翟建军说。

据悉,兰州新区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十四五”末产值将达到200亿元。

绿色化工产业“十四五”末产值将达到500亿元,打造千亿级国家重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精细化工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末产值将超过65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储能之谷”。

还有生物医药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大数据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也都生根开花,以日益蓬勃的姿态助推着兰州新区的发展,重振着“兰州制造”的辉煌。

立足丝路优势,打造开放前沿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兰州新区立足“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定位,先后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建起“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2016年~2021年,兰州新区进出口总额达276亿元、年均增长9.2%。其中2021年实现贸易额82.4亿元,同比增长103%,占甘肃省贸易额超过16%,对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凸显。

2014年7月15日,作为甘肃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并于2015年12月24日正式封关运营。封关运营以来,新区综合保税区复制推广“分类监管”“委托加工”“两段准入”“四自一简”等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创新“废物出区”“申报前检验”“全过程品质监测”等制度,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德国、中国香港等地设立多个海外仓。

2017年11月,兰州新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交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列入全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2022年8月2日,由兰州新区商投集团路港公司、捷时特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承运的“万象南—磨憨—中川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顺利到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此趟班列是中老铁路贯通后,甘肃省首趟中国—老挝回程班列,为甘肃省开辟了连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快捷国际贸易通道。

兰州新区还大力构建“通道+物流+产业”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大通道同向发力,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据翟建军介绍,目前,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及航空口岸,已开通240余条国内国际地区城市运输航线和16条国际货运航线,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30万架次。

坚持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

2011年,总长16.7公里、面积967公顷的新区东一干防护林带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兰州新区生态防护林带建设正式拉开序幕。10年过去,往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变得郁郁葱葱。

据翟建军介绍,近年来,兰州新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等重大机遇,以生态修复治理为切入点,规划将大量的生态功能差、未利用荒坡土丘进行整治,30%整治为高质量、永久性生态用地,打造兰州北部生态安全屏障。

“引大入秦”丰沛的水源滋润了万物、哺育了生命、激活了生机。如今,一座满目滴翠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在古老的秦王川大地上拔地而起。

10年间,兰州新区总共建成水库6座,生态调蓄工程9个,生态输水管线5条,产业园区供水工程6处,年供水能力由原来不足0.3亿立方米提升至1.46亿立方米,逐步构建起一张生态供水兼顾防洪节水的水利体系网。

“自建设以来,兰州新区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区、构筑兰州北部生态屏障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创新黄土山丘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翟建军表示。

2010年~2022年6月,兰州新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20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6%。建成高效节水、生态兼顾的高标准农田7万亩,实施生态修复12万亩,系统性解决了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等问题。

如今,新区四周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得以平整,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蔚然成荫。一批雨水有效收集利用、洪水有序排放,湿地、湖体东西相连、南北贯通,形成了城市绿肺。人与自然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为黄河上游地区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区样板、作出了新区示范。

聚焦城市与民生,打造宜居幸福地

“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这是兰州新区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立下的愿景。

10年来,兰州新区坚持把提升城市服务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建设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全过程全方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兰州新区印发了《魅力新区城市品质提升六大行动方案》,未来将从市容环卫、市政设施、空间秩序、园林绿化、城市治理、道路交通六个方面完善治理措施。”翟建军说。

新区建设绕不开民生话题。只有民生问题搞好了,人民才能安稳踏实地生活在这片土地。

10年来,兰州新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同时,面向全国引进教育人才超过1200人,教育成效全面开花,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新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已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同步健全,逐渐形成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

近年来,兰州新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大力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先后建成各类体育场地987个,全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7平方米,位居甘肃省前列。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兰州新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历史性地解决了整体绝对贫困问题。同时,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加快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

一项项举措结出丰硕果实。翟建军告诉记者,从2010年到2021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近5年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作为从一张白纸起步的国家级新区,10年来,这里从一片黄土荒滩成长为一座现代化新城,从农耕之乡转变为生态产业集聚区,从无人问津的僻壤蝶变为科技创新高地。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兰州新区要牢牢把握国家赋予的发展改革创新重大任务,坚守初心,坚定信心,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以过硬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为甘肃省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新区力量。”在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10周年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兰州新区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期望。(中国改革报)

【从“掩鼻过”到“乐枕河”:北京一条河的十年之变】
北京凉水河,开凿于隋代,干流起自北京市石景山区,流经海淀区、西城区、丰台区、大兴区、朝阳区,最终于通州区汇入京杭大运河。淌过千年岁月,它是北京南部的重要河流之一。

古时的凉水河,源头为地下泉水,因水温较低故而得名,有悠久的文化积淀。

“凉水河边路,依稀似故乡。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明代诗人邵经邦的《游凉水河》一诗,为人们描绘了数百年前凉水河的优美景色。

在历史上,这条穿越北京的河流,曾发挥过运输、排水、灌溉等诸多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流域人口高达450万人的凉水河,一度污浊返臭、市民避之唯恐不及。2013年起,北京市连续实施三个“三年治污行动”,启动凉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十年来,新华社记者持续追踪凉水河治理过程,先后播发《疲惫的河流——北京凉水河调查》《复苏的河流——北京凉水河再调查》,通过解剖一条河道治理的“麻雀”,记录凉水河从疲惫到复苏,从沉寂到生机的历程。

2022年初秋,记者再次走访凉水河全线。生态、民生、文化……河道内外的种种变迁,见证这条千年河流重现昔日风采。

梦想成真的枕河生活

凉水河两岸正呈现出一幅“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水域画卷,实现了市民对于枕河生活的美好想象

公静波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街道卡尔百丽社区的党委书记。2004年,她搬到了凉水河畔的荣华街道居住。那时的凉水河还是气味刺鼻、难以靠近的“臭水河”,常见市民掩鼻匆匆而过。

“那时在河边居住的群众总来居委会反映情况,都说夜里完全没法开窗户,真是睡觉都能熏醒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居住在凉水河边的北京市民,忘记了这条南城水系“动脉”本来的名字,脱口而出就是“臭水河”。

北京市民王先生2008年搬到右安门街道一处新开发的商品房小区,紧挨着凉水河。

“开发商宣传这是南二环边上难得的水岸楼盘,我们入住之后就有些后悔,夏天河水味儿太大不敢开窗,纱窗上总是黑乎乎地停着一层蚊虫。”王先生回忆。

北京市凉水河管理处小红门管理所所长常松介绍,凉水河由于流域人口增长过快,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中,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2000年前后,凉水河水质已达到劣Ⅴ类。周围居民不堪其扰,家里窗户都不敢开。”

截流污水、整修河堤、疏通河道……随着治理工作启动,凉水河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河水变得清澈,枕河人家的心情也跟着透亮。王先生心心念念的水岸生活越来越名副其实,“这水真不臭了!站在小区高处看凉水河,别说还真有点小长江的感觉”。

初秋时节,微风徐徐。记者沿凉水河岸自西向东而行,一路感受着城市与自然交织的风光。

曾深受黑臭水体困扰的凉水河经开区段,因良好的生态环境于2020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在河边骑行的市民黄先生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我在北京市经开区已经住了十几年,每天都要来凉水河边骑行一个小时,看看两岸的花花草草。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臭水沟,根本就无法靠近。”

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凉水河,一大早便有附近居民甩鞭、遛弯、垂钓。跑步、骑行的人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不少来自北京怀柔、密云等北部地区的骑行队过来打卡。

如今的凉水河畔,由服务通道、坡面栈道、过河汀步组成的亲水慢行系统,拉近了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路灯、鸟笼架、驱蚊灯、坐凳、垃圾桶与钓鱼平台,则进一步满足着人们的亲水需求。十年间,凉水河两岸正呈现出一幅“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水域画卷,实现了市民对于枕河生活的美好想象。

逐渐擦亮的生态底色

岁月轮回带给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如今,水净树绿的古韵景观正在回归

历史上,凉水河两岸景色十分优美。在元时,官宦争相在凉水河上游建设园林别墅。《帝京景物略》载:“草桥去丰台十里,中多亭馆,亭馆多于水频圃中。而元廉希宪之万柳堂,赵参谋之匏瓜亭,栗院使之玩芳亭,要在弥望。”

河水千年流淌,从曾经的江南风光到疲惫不堪,再到重新复苏,岁月轮回带给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示。如今,水净树绿的古韵景观正在回归。

数据显示,凉水河水质从劣Ⅴ类改善到现在的Ⅳ类,一些河段达到了Ⅲ类,两岸绿化则增至287万平方米。

十年间,水清岸绿,生态底色逐渐被擦亮。顺着河道放眼望去,绿植与河水装点的滨河步道串联起上下游,成为跑步爱好者打卡的线路。
凉水河还清,欢喜的除了两岸居民,还有大自然的“朋友们”。近年来,凉水河渐渐化身为水鸟的乐园,大批野鸭、白鹭等鸟类栖息,河道内也出现了鱼虾。2021年2月14日,疣鼻天鹅首次现身凉水河经开区段,一时间成为当地群众热议的美事。

水鸟对湿地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它们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常松介绍,2021年1月,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在凉水河亦庄段进行冬季鸟类调查,结果显示,从亦庄凉水河公园到通州区新河村,长度10公里的河道内,共生活43种鸟类,其中水鸟23种,数量最多的是野鸭和小鸊鷉,各有1000余只。

“现在凉水河经常能看到各类水鸟,我们这有学生组成的‘观鸟之友’团队,也有亲子观鸟团。他们会定期组织观鸟活动,有家长给孩子介绍鸟类的,也有举着相机给水鸟拍照的,可热闹了!”公静波说。

“我们希望在未来将凉水河建成集防洪、景观、生态、人文于一体的多元化城市河道,让它成为都市内的绿色亲水空间。”常松说。

河道治理的十年攻坚

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一亩泉湿地之下,“暗藏”着小龙河,乃至凉水河还清的一大“功臣”

顺着凉水河的支流——小龙河溯源。几年前记者探访时,这里的河道内几乎被垃圾和丢弃物堆满,墨绿色的水面漂浮着塑料瓶,“镶嵌”在水上如同冷却后凝固的油脂,散发着恶臭。如今,这里恶臭不再。

沿着河道,记者来到一座名为一亩泉的湿地。这是一片流水潺潺、绿意盎然、水鸟翔集的生态乐园。而在这片湿地之下,“暗藏”着小龙河,乃至凉水河还清的一大“功臣”——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

“我们厂地处小龙河源头,其产出的再生水是小龙河重要的水源之一。水厂主要处理北京市西南城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主要出水指标达到地表Ⅳ类标准,对还清小龙河、改善凉水河水质发挥了重大环境效益。”北京排水集团槐房再生水厂厂长阜崴说。

治水先治岸,治污先治源。常松介绍,凉水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流域内污水处理能力的不足。为此,北京市水务部门于2013年启动“三年治污行动”,重中之重便是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水脏,问题在水,根子在岸。对流域内86处规模以上的排污口进行治理,全面取缔排污口;新建污水管线、再生水管线,改造雨污合流管线,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在流域内升级改造或新建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目前,凉水河流域实现了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杜绝污水入河,再生水也成为河流的重要水源。

记者沿着凉水河,走入北京市经开区的亦庄新城滨河公园,茂密的植被阻隔了城市的喧嚣,河堤步道旁的柳树随风摇曳着枝条。不远处,凉水河上嬉戏水鸟不时扇动翅膀,在水面上掀起层层涟漪……

河道还清,还离不开一群守护者。

在凉水河边居住了18年的公静波,见证着凉水河的变迁,更感慨于凉水河还清的不易。2021年,公静波成为一名民间河长,承担起巡查河道、保护河湖的重要职责。

2017年,北京市正式建立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湖)长体系,每条河道都有了自己的“巡护人”。结合河长制与智慧监测系统,凉水河治理工作得以进一步精细化,更多环境死角与细微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有效阻止了污染问题的反弹。

水润京华的美好愿景

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河流会如何?属于城市与河流未来的答卷,还在继续书写

凉水河由污转清的艰辛历程,不仅是一条河流的传记,也是北京市水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历史上,被称为北京母亲河的永定河裹挟着自上游冲刷而来的泥沙,在下游沉积形成了北京小平原。而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北京城,也曾是一座泉源遍地、河流纵横的城市。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加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北京部分河湖水库日渐枯竭,地下水位呈加速下降趋势,以凉水河为代表的河道开始出现严重污染问题……

水是生存之本,更是文明之源。因水而兴的城市,绝不能因水而败。

如同在凉水河开展的治污工作,2013年起,北京市连续实施三个“三年治污行动”。曾因蚊子成群被称为“蚊子河”的新凤河,如今因为清澈见底成了“清水河”;曾因恶臭、颜色浑浊被称为“牛奶河”的萧太后河,如今也成了生态河……全市污水收集处理率从2013年的83%提高到95.8%,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全市142条黑臭水体全部清零,1000多条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并持续巩固。

在解决河流污染问题的同时,北京市还对永定河、潮白河在内的多条河流进行生态修复,调度外调水、本地地表水、再生水、雨洪水等多种水源进行生态补水,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据北京市水务局介绍,在有利气象条件和精细化调水共同推动下,到2021年12月,北京市有水河流166条,有水河长3469.74公里,有水水面面积为448.29平方公里。有水河长增加786.3公里,有水水面面积增加71.48平方公里。

“感觉这些年北京的河湖水多了,环境变好了,亲水的项目也越来越多了。”在记者沿凉水河走访的过程中,不少民众表达着相似的观点。近年来,北京市水务部门依托复苏的河湖,不断开放共享河湖岸线空间,规划皮划艇区域、开辟河湖大众冰场、打造亮马河、京杭大运河等游船线路,沉寂多年的水域空间逐渐变得热闹起来。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河湖的文化属性也被激活,日益为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

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了解到,北京市水务部门将于今年制定并组织实施第4个三年治污行动,继续提升全市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让更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人民。

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河流会如何?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勾勒出这样一幅蓝图:到2035年北京全市城乡污水基本实现全处理,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面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夕阳西下,记者站在北京市通州区榆林庄闸附近的岸边,眺望着凉水河奔涌的河水不断汇入京杭大运河。碧水汤汤,奔流不息。属于城市与河流未来的答卷,还在继续书写。(新华社)

【#北京地铁壁画#的前世今生!#北京170余座车站串起艺术长廊#】在北京,纵横交错的地铁路网每日承担着市民千万次的出行。步履匆忙的人流之中,精美的壁画、雕塑,点缀着忙碌的车站,同时成为北京地铁独特的文化符号。

20世纪80年代,北京地铁2号线首次在车站站台设置了六幅壁画,开辟了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品设置的先河。截至2021年底,北京轨道交通全路网有456座车站,其中设置公共艺术作品的车站有170余座。这些公共艺术作品中,包括了书法、壁画、雕塑、彩绘、剪纸等常见的公共艺术类型,既融合了北京古都的历史文化,又兼顾了城市发展需要,成为服务百姓、展示文化、促进城市发展的一扇扇“艺术之窗”。

三座车站首次有了壁画

时间:20世纪80年代萌芽起步期

特色:简朴端庄、沉稳大气

1969年,东连北京站、西至苹果园的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建成通车。水磨石贴合的柱子、简洁的天花板装饰,让北京地铁最初一批车站拥有了简朴端庄、沉稳大气的空间氛围。在装修设计中,车站的地面、柱面、侧墙材料色彩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特色。例如八宝山站以枣红色马赛克作为地面材料,象征革命先烈用鲜血铺就前进之路;前门站位于中轴线,采用金黄色大理石做墙面材料,与金碧辉煌的故宫相呼应。这些材料虽然简单,但传达了朴素大方又具有中国建筑传统风格的艺术效果。

20世纪80年代,北京地铁二期工程通车。地铁车站在建筑形式、装修风格上延续了之前的样貌。也是在这一时期,北京地铁首批壁画出现在2号线的西直门、东四十条和建国门三座车站。这六幅壁画的创作者多是出自中国美术界的大家,构成了最早的中国地铁艺术世界。其中,东四十条站更是被评选为20世纪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不过,由于早期地铁壁画的位置摆放在了站台对面的墙壁上,距离轨道较近,地铁列车通过时产生的振动较大,使壁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甚至局部脱落。2020年开始,2号线的六幅壁画分批修复。如今,这些壁画又重新恢复了青春。

资料图:地铁建国门站壁画

在之后的20多年里,北京地铁建设进入停滞期,直至2000年前后,北京地铁才陆续开通了复八线、13号线和八通线。这几条线路注重满足交通运输的基本功能,内部装修体现了现代、简洁的风格。遗憾的是,这三条线路的车站里都没有设置艺术品。

代表作——

■2号线西直门站

《燕山长城图》简朴大气

2号线西直门站的《燕山长城图》和《大江东去图》是北京地铁第一批壁画,由著名美术家张仃先生创作。两幅壁画的长度各约为70米,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环氧树脂材料进行制作。两幅壁画,一幅使用焦墨山水画的方法,展现出北京地区群山峻岭中长城的雄姿:蜿蜒的城墙,坚固的烽火楼,浑朴大气,刚劲十足。另一幅突出描绘了江流、山峰、峡谷、城市、乡村、大坝等场景,体现了“大浪滔滔向东流”的气势。

资料图:地铁西直门站壁画

百余幅作品装饰地铁站点

时间:2007-2015年探索成长期

特色:一条线路,一个主题

2007年,地铁5号线通车,北京终于有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地铁线。新线新气象,新开通的5号线,共有5座车站设置了壁画、书法和雕塑等公共艺术作品。地铁车站里的公共艺术作品终于回来了!

地铁5号线的建设,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地铁公共艺术尝试。5号线沿线多座车站装修设计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例如雍和宫站设置了反映“唐卡”造型的浮雕;张自忠路站在站厅设置了张自忠雕像和台儿庄战役的浮雕;东单站则设置了书法作品,介绍东单的历史脉络。

北土城站

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年,当年开通的奥运支线(森林公园南门站-北土城站)直接服务于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彼时,迎送中外观赛者的奥运支线,成为北京地铁艺术的点睛之笔。森林公园南门站的“白色森林”犹如童话世界,北土城站的青花瓷古典清雅,到了奥林匹克公园站,看到蓝色的天花板和圆形灯光就让人联想到旁边的水立方……一站一景,站站迥异,使乘客仿佛置身于艺术馆中,更为城市留下了难得的奥运记忆。

2008年以后,北京地铁又接连开通4号线、6号线一期、7号线、8号线二期等多条穿越老城的线路,沿途车站凸显地方特色与文化传统,体现了浓浓的京味儿特色。这一时期,北京地铁拓展了公共艺术的组织模式、创作建设模式、表现手法、题材立意和工艺技术。

2012年,北京在全国首创编制了《北京地铁线网公共艺术品规划》,从全市和全网的高度,统筹协调地铁公共艺术建设,打破了各条线路、各个车站之间相对独立的设计主题,每条线路都设置了自己的主题,例如6号线一期为“京华映像”,8号线二期南段为“中轴印象”,10号线二期为“都市绽放”。自此,“一条线路、一个主题”的特色延续至今。

2007年到2015 年,北京新开通的地铁线路里,60多个车站布设一百余幅作品。从类型来看,既有传统的雕塑、壁画,也有新潮现代的玻璃、LED 灯光等表现模式。

代表作——

■8号线森林公园南门站

进站仿佛步入白色森林

森林公园南门站

在8号线的车站中,森林公园南门站的特色独特鲜明。由于车站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外,森林公园南门站采用森林作为装饰与主题相呼应。走进车站,站台的柱子化身一棵棵身披白雪的大树,站台顶棚装饰犹如散开的枝叶,让人仿佛步入一片白色森林之中。仔细看,站台门上还贴有白色的剪纸,森林图案的剪影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7号线虎坊桥站

《浩气宣南》讴歌“士人文化”

虎坊桥站

商户林立的宣南街市,古色古香的湖广会馆,曾吸引梨园名角、仁人志士汇聚宣南……在7号线虎坊桥站站厅,壁画《浩气宣南》显得格外大气磅礴。《浩气宣南》以北京的“士人文化”和“戏剧文化”为主题,讴歌中国近现代文人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进步,呕心沥血、前赴后继的精神与气节,同时用怀旧的视角表现高雅的国粹艺术--京戏。值得一提的是,《浩气宣南》也是整个北京地铁中为数不多的严肃历史题材壁画。

一体化设计“地下艺术馆”

时间:2015年以后,全面发展期

特色:站中有景,景融入站

2015年开始,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又迎来“加速度”。在这一时期,北京制定《2015-2021轨道交通全网公共艺术品概念规划设计》,107座新建车站中,66座车站规划有公共艺术品,艺术品车站数量占比61.7%,达到并领先国际平均水平。

前期公共艺术作品积累的经验,也在为后来者铺路。比如汉白玉雕塑在初期效果不错,但由于汉白玉质地疏松,孔隙较多,容易受到污染,清理难度大;不锈钢雕塑容易反光,颜色“不专一”,容易显得黑灰;铸铜雕塑在地铁光线较暗的环境下,立体感降低。相比之下锻铜的光泽效果更好,更适合地铁环境使用。

19号线北太平庄站

近年来,地铁公共艺术已不再单纯是一面壁画、一座雕塑,而是作为一体化空间装修的一部分融入到地铁车站的装修设计中。公共艺术作品与装修规划同步考虑,装修设计单位规划会为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留出位置、形式,以及与装修风格相适宜的作品。

在燕房线大石河东站,轨道交通建设者们首次尝试了一体化空间装修。在这座车站,装修和艺术品,与车站的设备设施、导向牌、屏幕等均进行了一体化设计,经过艺术家的空间设计与处理,售票机和站厅中间的高架桥柱子围合成一个中柱空间,将站内的柱子“消隐于无形之中”。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品实践至今,已不再局限于壁画这一单一艺术形式,出现了浮雕、雕塑、彩绘、剪纸、装置艺术、一体化艺术化设施等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材料应用方面,也不再局限于马赛克等普通材料,石头、玻璃、金属、玻璃钢、陶瓷、琉璃等材料得到广泛应用,景泰蓝掐丝、金属锻造等传统工艺手法也得到了应用。除了独立的艺术品之外,4号线还开辟了艺术展示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代表作——

■8号线前门站

“中国红”营造喜庆

作为北京的“地下中轴线”,8号线三期全线装修设计通过“门观中轴”的总体概念思想,突出了沿线的地域特色,同时更是对地域性及相关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以“门”的形象创意体现和延续“中轴”概念。

8号线前门站的装修以中式建筑手法为基调,颜色选用了喜庆的“中国红”,颇显恢弘大气之美。站厅内一口气儿设置了《绿水青山》《鹤舞长天》《万木峥嵘》《红绸歌舞》《百花齐放》五组壁画,每一幅都是大师之作,表现出祖国大好河山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热爱。

换乘通道内的20幅微晶石陶板作品,使用常沙娜、周令召、邓澍、李化吉四位老艺术家所绘制的花卉主题作品。这些作品系选自老先生们不同时期的写生花卉创作,向世人表达了生命之美与自然之美。

■19号线平安里站

立柱“变身”灯笼

平安里站是目前北京老城内的唯一一座三线换乘车站,4号线、6号线、19号线在这里换乘。19号线换乘厅设计成了天井风格。从换乘厅内就可以看到阳光。早晨、中午、下午,不同时间的阳光照入地下,带给乘客不同的感受。

平安里站

19号线平安里站还把灯光装置艺术带入了地铁车站的装修中。在车站站厅内,一个个立柱“变身”灯笼,与天花板的灯具相互映照。柱廊两端,还有4组会旋转的皮影灯柱,表现节日欢天喜地的红火气氛,形成一静一动的对比关系。乘客走在其中,仿佛进入了一场“上元灯会”。

站厅一旁,壁画里的古人们也在过着“上元节”,向人们展现着明朝中晚期元宵灯市盛景。值得一提的是,这幅壁画还使用了宋明风俗画的表现规律,并将风俗画的文化形式、精神气质运用到新的表现方式之中,使画面具有了格外的古韵特色。

专家点评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于化云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品数量全国第一

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特色,重视对民族传统、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研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

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品的数量在全国排第一,内容丰富、材料多样,初步形成“地下艺术长廊”,不仅给公众带来出行的美好感受,也为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做出了贡献,更是向世界传播北京地铁建设成就、讲好北京故事的载体。@北京晚报 记者 李博 邓伟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主持人听完马未都的回答也很诧异,毕竟价值几亿的古董文物,白送给他,马未都居然都不要?-【魏嘉瑩 我很好 新專演唱會】▋11.12(六) 台中站17:00 @ L
  • 很多沿途的居民更是尽自己所能,在沿途摆放了很多水和食品,因为这些徒步返乡的员工在厂里物资匮乏,沿途商店也没开放,再加上特殊情况下购物更不方便,于是这些好心人送的
  • 这次进去陕西市场的是二价“希瑞适”宫颈癌疫苗,此疫苗可对未感染HPV人群中由16型、18型引起的宫颈癌前病变的预防保护效力达到百分之百。这次进去陕西市场的是二价
  • 【平顶山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关于开通运营六条公交线路的公告】为保障我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在疫情防控期间正常工作,满足医院、商场、超市及复工企业员工出行需求,
  •   我爱姹紫嫣红的春,也爱绿肥红瘦的夏,爱硕果累累的秋,更爱雪舞飞扬的冬。我爱姹紫嫣红的春,也爱绿肥红瘦的夏,爱硕果累累的秋,更爱雪舞飞扬的冬。
  • 只要每一天都心怀明亮,如秋叶般静美安详,便是岁月静好的模样。只要每一天都心怀明亮,如秋叶般静美安详,便是岁月静好的模样。
  • #王源[超话]#To二十二岁的王源:要在写歌创作的道路上永远有一颗赤忱之心。我想祝你快乐,而保持快乐太累了,所以我只有祝你自由,永远保存好自己,做你所想,爱你所
  • 短途游和国内游仍将占很大比例,加上新开业的环球度假区将吸引全国客流,预计10月1日——3日、5日——7日,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以及首都机场、大兴机场等主要
  • 2、风格特征的不同红葡萄酒是采用红葡萄品种酿造而成的,葡萄颗粒是在浸皮的情况下发酵半个月左右,在该种情况下酿造出来的红葡萄酒是比较浓郁的,而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最
  •   高颜值的铅山凭借绝对硬核实力,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7 %,森林覆盖率74.62%,饮用水源达标率100%,获评省级森林城市、国家
  • 为什么我一个23的大人,还是经常会有很多停不下来的幼稚行为和想法……虽然我早就不惧怕也不逃避成人世界的阴暗面,但对于不得不长大的现实和又不知道怎么当个合格的大人
  • 四、10月30日16:00以来,到访过上述区域的人员请立即居家静止并主动向居住地社区(村)报备,配合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被判定为密接、次密接的按照相关管控措施管理
  • 庚金对感情是慢热的,主要是感情星火炼金,需要一个过程,一旦庚金的心被融化,则会坚贞的爱一个人。#财经# #今日看盘#酒,能毁一个家庭我不反对喝酒,但我讨厌喝酒没
  • #向上吧上饶#【53how上饶市区又一休闲娱乐打卡点元旦前闪亮登场】#上饶身边事# 53how位于上饶市信州区五三大道46号,原址为赣东北农产品批发市场。#向上
  • 大家能看出来哪个是我老爸年轻的时候嘛 也太潮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我爹#聪律cp[超话]##刘聪陈律##聪律# DAY1入坑聪律的时间和契机时间:9月11日下午
  • 离婚后的韩安冉忙自己事业的同时,还在网络上晒晒女儿的美照,虽然感情方面略显任性,但是作为孩子母亲还是尽职尽责,于是不少粉丝和网友评论让她好好带着女儿生活,独
  • 本场,奔着效果,奔着性价比,奔着全年的省心省事,规则咱们快速过一遍,注意!具体水光和光电抗衰项目怎么搭见P4.好,上链接!
  • 100%實拍 100%正韓 100%新品 #所有商品 #官網點這 LINE人工訂購和詢問 點進 或加ID :@rose2007 東大門商圈代購代補貨代取貨服
  • #暖冬电影季##我的2020十佳电影#张维祥老师继续寻找这个外能外力所以说,我把这个物体运动联系到我自幼看的所谓的“魔术”都是外能外力作用的,只不过是速度不同而
  • 综合以上二点,房奴+二胎,双管齐下走过来,你已经六十左右岁了,你已经是老年人了,人生过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一点时间里,还怎么享受生活?现在家庭支出最多的方面,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