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治愈温柔的句子#
1、清安喜乐,次第花开。
2、日有小暖,岁有小安。
4、心若向阳,无谓悲伤。
5、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6、四季清宁,一生久安。
7、微风含香,慢度日常。
8、山河待扰,愿与风行。
9、长路漫漫,终有归途。
10、执笔清风,落笔生香。
11、 时光清浅,岁月无言。
12、一手烟火,一手诗笺。
13、心有丘壑,眼存山河。
14、烟火素淡,守心自暖。
15、明月长存,心静即安。
16、生如逆袭,一苇以航。
17、温柔半两,从容一生。
18、晨昏相依,四季欢喜。
19、人间喜乐,至味清欢。
20、清风配酒,长路自走。
21、烹茶品日月,煮酒论乾坤。
22、既要今朝醉,也要万年长。
23、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
24、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25、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2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7、莫失心所念,万物皆可期。
28、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29、身在红尘内,心往水云间。
30、择一城终老,携一人白首。
31、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
32、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

【庄子:回到本体境地,获得人生的快乐】站在形上的高度看,人生之乐实际上非是获得对大道本体的感悟,对物或人的本来之体的当下感悟应是一切人生快乐的总根源。人活在现象世界之中,始终被纷繁复杂的事事物物牵扯着、拴系着,轻松不得,解脱不得。那么,人怎样才能回到本体的境地,进而获得人生的快乐呢?借用《庄子》的话语:“齐物”、“坐忘”、“丧我”或“无己”。

第一重境界是“齐物”。现象世界里的万事万物,从本体论的立场看,各自都具有自性本体,都依赖于自身而是其所是,每一物,在自己的本体之中,都是一样的、绝对的,都是现象之物之所以存在的最终根据。所以,在依赖于自性本体这一意义上,物与物之间天生就是统一的。《齐物论》说,“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看穿了这一点,就可以获得“道枢”,即顺应物之自然,按照本体自身的面目生存而不为外在关系所左右。

本体状态下的物,就是自然之物。在本体境界里感悟物自身,就是“天人合一”。人与外在的天即物,在本体论上都是绝对平等的实体,人用自己的本体境界去实现与所有物的本体境界的沟通与融汇。我即是物,物即是我。《齐物论》里著名的“庄周梦为蝴蝶”故事,其解不在认识论,而在本体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正是人生之中我与万物化同的一大乐境。

第二重境界是“坐忘”。“坐忘”就是指终止、切断我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从所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孤立出来,泯灭人我以达到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逍遥游境界。把有形的外物、意识,全都否弃;把物处于其中的事都作一一剥落或拒绝,最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物之为物的本体之物。郭象《庄子注》说:“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不仅要忘怀天地,而且还要忘怀自己的身体与知觉,这才是通达逍遥境界的最好门径。

人心意识自身是“坐忘”的最大障碍。人心之本体不断生出仁义与礼乐,反过来又把整个人心之本体一层一层地掩埋和覆盖。人活在关系之中,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本体迷失。坐忘,应当不在一切关系之中,应当超越于一切关系之外,所以任何来自于关系方面的威胁都是无济于事的。此正如《齐物论》所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第三重境界是“丧我”或“无己”。把物与物、我与物等齐同一,把与物的、与人的一切关系全都忘却,这还不够,唯有忘我才是人生最为快乐的境界。因为物我等齐、人我同一,只是消弭了我与外物、他人的矛盾,但只要“我”的自身意识还存在着,我与外在于我的一切存在体之间就是有隔膜的,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与外物、与他人的统一。《齐物论》中一句“吾丧我”,道出了整个庄子哲学的绝妙天机。“吾丧我”之“吾”,是指已经感悟了大道本体的我,是我的本体;而“吾丧我”之“我”,则显然是现象世界里的我,是处于关系之中的我、世俗的我。

本体状态下的我,应做到“形如槁木”,即对我的体即我的身躯毫无感觉意识,独立自存,自本自根,一应具足,不索取于外物,也不依赖于外物;还应做到“心如死灰”,则不对外物起分别见识,超越于一切关系。

人如始终抱着我的感觉不放,永远不会达到本体之物的境界。佛教哲学主张“无我”、“我空”,力破我执、我见、我识。没有我,就没有我的世界。没有我,人与人之间就没法沟通来往。但是,我也是一座深山,每个人都被困在其中,而无法走出来。

《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就是在心理意识中彻底根除那个能够对现象事物发挥主宰作用的我。至于通过人们的感官去获得对本体大道的证验与确认,则是徒劳的。所以,《人世间》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现象之物是一个有,而本体之物却是一个无。庄子的“虚”,无异于佛教哲学的空或无。只有虚、空、无,才是我的住所,才是我心的住所。这就是庄子“心斋”的真正蕴涵。

人的终极状态在人的本体之境中,人的快乐在人对本体之物的彻底感悟中。从物本体上看每一个物自身,都是绝对的真实,都是真实的绝对。所以,物我同化、主客消融、身心合一是人生活在世的绝对之境。只有在达到虚、无我、我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每天读国学#

#庄子#:回到本体境地,获得人生的快乐
站在形上的高度看,人生之乐实际上非是获得对大道本体的感悟,对物或人的本来之体的当下感悟应是一切人生快乐的总根源。人活在现象世界之中,始终被纷繁复杂的事事物物牵扯着、拴系着,轻松不得,解脱不得。那么,人怎样才能回到本体的境地,进而获得人生的快乐呢?借用《庄子》的话语:“齐物”、“坐忘”、“丧我”或“无己”。

第一重境界是“齐物”。现象世界里的万事万物,从本体论的立场看,各自都具有自性本体,都依赖于自身而是其所是,每一物,在自己的本体之中,都是一样的、绝对的,都是现象之物之所以存在的最终根据。所以,在依赖于自性本体这一意义上,物与物之间天生就是统一的。《齐物论》说,“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看穿了这一点,就可以获得“道枢”,即顺应物之自然,按照本体自身的面目生存而不为外在关系所左右。

本体状态下的物,就是自然之物。在本体境界里感悟物自身,就是“天人合一”。人与外在的天即物,在本体论上都是绝对平等的实体,人用自己的本体境界去实现与所有物的本体境界的沟通与融汇。我即是物,物即是我。《齐物论》里著名的“庄周梦为蝴蝶”故事,其解不在认识论,而在本体论,“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这正是人生之中我与万物化同的一大乐境。

第二重境界是“坐忘”。“坐忘”就是指终止、切断我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从所有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孤立出来,泯灭人我以达到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逍遥游境界。把有形的外物、意识,全都否弃;把物处于其中的事都作一一剥落或拒绝,最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物之为物的本体之物。郭象《庄子注》说:“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一身,外不识有天地,然后,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不仅要忘怀天地,而且还要忘怀自己的身体与知觉,这才是通达逍遥境界的最好门径。

人心意识自身是“坐忘”的最大障碍。人心之本体不断生出仁义与礼乐,反过来又把整个人心之本体一层一层地掩埋和覆盖。人活在关系之中,一步一步地把自己的本体迷失。坐忘,应当不在一切关系之中,应当超越于一切关系之外,所以任何来自于关系方面的威胁都是无济于事的。此正如《齐物论》所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第三重境界是“丧我”或“无己”。把物与物、我与物等齐同一,把与物的、与人的一切关系全都忘却,这还不够,唯有忘我才是人生最为快乐的境界。因为物我等齐、人我同一,只是消弭了我与外物、他人的矛盾,但只要“我”的自身意识还存在着,我与外在于我的一切存在体之间就是有隔膜的,我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与外物、与他人的统一。《齐物论》中一句“吾丧我”,道出了整个庄子哲学的绝妙天机。“吾丧我”之“吾”,是指已经感悟了大道本体的我,是我的本体;而“吾丧我”之“我”,则显然是现象世界里的我,是处于关系之中的我、世俗的我。

本体状态下的我,应做到“形如槁木”,即对我的体即我的身躯毫无感觉意识,独立自存,自本自根,一应具足,不索取于外物,也不依赖于外物;还应做到“心如死灰”,则不对外物起分别见识,超越于一切关系。

人如始终抱着我的感觉不放,永远不会达到本体之物的境界。佛教哲学主张“无我”、“我空”,力破我执、我见、我识。没有我,就没有我的世界。没有我,人与人之间就没法沟通来往。但是,我也是一座深山,每个人都被困在其中,而无法走出来。

《逍遥游》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就是在心理意识中彻底根除那个能够对现象事物发挥主宰作用的我。至于通过人们的感官去获得对本体大道的证验与确认,则是徒劳的。所以,《人世间》说:“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现象之物是一个有,而本体之物却是一个无。庄子的“虚”,无异于佛教哲学的空或无。只有虚、空、无,才是我的住所,才是我心的住所。这就是庄子“心斋”的真正蕴涵。

人的终极状态在人的本体之境中,人的快乐在人对本体之物的彻底感悟中。从物本体上看每一个物自身,都是绝对的真实,都是真实的绝对。所以,物我同化、主客消融、身心合一是人生活在世的绝对之境。只有在达到虚、无我、我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始终者为友”。
◎本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余治平),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真相!慈文传媒宣布停牌发生了什么
  • 茅台叫停贴牌酒?以后再也不能拿茅台做料酒了
  • 坐顺风车出事故 乘客诉“嘀嗒出行”索赔
  • “大牛级”的华中科大,自主招生专业不一定好是最好的
  • 埃及开罗发生爆炸,爆炸导致3死3伤
  • 格力万元销售任务,搞“全员营销”?
  • 年度最惨小学生!在姥姥家热炕头写作业,写完一看字都没了...
  • 曼城收购四川九牛:曼城母公司收购中乙四川九牛 成为旗下第七家足球俱乐部
  • 皓镧传大结局 大结局烂尾了吗?
  • 大众点评即将消失?
  • 女子剐蹭轿车无力赔偿 车主:你赔我一颗糖吧 好暖!
  • 权志龙ins更新悼念老佛爷: “Star is born and gone.RIP”
  • 世联赛中国女排出征德国斯图加特,朱婷休战
  • 今天好多家长请钟点工包办打扫教室 杭州校长表示强烈反对
  • 还愿何老师 何炅微博自侃:好惨
  • 【美股】Netflix喜获《流浪地球》海外版权 将推28种语言版本
  • 【每日新闻】凤凰网:永久关闭“咪蒙”等大风号,不得转世
  • 怀才不遇吕秀才是什么梗?喻恩泰:我真得看过很多书
  • 辣条才是宠粉的标配,江疏影现身机场,亲自为粉丝发辣条吃!
  • 亲历故宫灯会:射灯确实丑,但宫墙上的影子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