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方式看报纸# #云梦是湖北面积最小的县# 却是出土国宝级文物、收藏文物5000余件的文物大县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

  ——司马相如《子虚赋》

  铿铿的锄声穿过土层,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紧接着,一声闷响,相隔几千年的日光照进地下……

  几堆竹简吸引了考古队员的注意。

  将1000多片竹简一一收集,编号清理。不久后,从北京赶来的文物专家辨认出:战国七雄到秦国一统的历史瞬间,被一名叫“喜”的官吏,用4万多个工整的秦隶记录了下来。

  这是何地?参与发掘的农民答:睡虎地。

  老虎打盹儿的地方,默默收藏了历史长河里的金戈铁马。1975年,因出土一批珍贵秦简,这个地貌形似卧虎的小村庄,从此被叫响。

  数十年后,这里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放大数倍的复刻版秦简矗立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睡虎地秦简原址纪念园。

  园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伸出手轻抚竹简。他是武汉大学退休教授陈抗生。

  在湖北面积最小的县云梦,出土了如此罕见的珍宝——当时身为云梦县第一中学历史老师的陈抗生不敢相信。

  不久后,他被县里选派,护送秦简到北京进行科学技术保护,成为极少数亲身经历秦简发掘、保护、释文和后续研究过程的学者之一。

  文 博

  出土睡虎地秦简等36件一级文物,是考古工作者常去的“文物大县”

  退休后的陈抗生依然放不下云梦。每次回来,他总爱去云梦县博物馆转转,找馆长张宏奎聊聊天。

  睡虎地秦简,秦士兵黑夫与惊的家书“黑夫木牍”,诸多珍贵的木雕、木漆器……云梦共出土36件一级文物,是考古工作者常去的“文物大县”。云梦县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一级文物18件,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堪称翘楚。

  其中,张宏奎最喜爱的是木雕“卧鹿立鸟”。振翅的鸟儿站立于俯卧的鹿身之上,“鹿角被大胆地移植到鸟头上,反映出楚人革故鼎新、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

  “气蒸云梦泽”,古时的云梦大泽,比今天的云梦县辽阔得多。楚王前来游猎,云梦一地,就此成了楚国的别都。秦汉以后,云梦泽不断接纳长江与汉水带来的泥沙,逐渐淤积成陆地,分割为星罗棋布的河道与沙洲。

  大量出土的木漆器,印证着云梦昔日的繁华。

  木漆器的原料大漆价值昂贵,制作工艺更繁杂。木胎上1毫米厚的漆,髹20多遍才成型。古人说,制一只漆耳杯,要用百人力;一面漆屏风,要费万人工。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李澜感受尤其深。

  刚出土的木漆器,裹满泥土。捧起漆奁,放入盛有清水的托盘中,用竹签一点点刮去泥巴,再拿小号排笔轻轻扫动……李澜的工作,就是对木漆器进行脱水加固和定型,再修复病害。

  木漆器泡在地下水中,虽能保持外形,却不能阻止腐败脱漆。出土后,任其自行干燥,将会收缩变形,甚至开裂。

  历史是时间的层累,重现历史同样需要时间。仅脱水一项,就至少花费一两年,保存更完好的大件器型,甚至要5年以上。

  耐得住性子,才看得到最终的样子。李澜觉得,这正是木漆器修复的迷人之处。

  李澜的实验室位于县博物馆旁。不起眼的灰顶房,不仅是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还是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云梦工作站。如今,李澜将许多时间花在培养本地的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上。

  此前,博物馆不得不将需要修复的文物运送到武汉、荆州等具备条件的地方。长途颠簸,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损坏,这一度令张宏奎感到苦恼。

  工作站挂牌后,库房保管员刘露和张丹成为李澜的徒弟。学了一年多,如今,她们已经熟练掌握木漆器脱水前预处理的技巧。

  记者在实验室里见到的正在脱水的木漆器,就是由刘露和张丹参与处理的。这批木漆器出土于入选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云梦郑家湖墓地,花纹粗犷。

  文 艺

  保护传统艺术,越新颖、接地气,越有人记住;被记住的,才能传承下去

  秦简中浮现出的历史脉络,叠印着云梦人的文化基因。

  去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登上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今年,又走进故宫博物院“何以中国”展览。

  消息传来,云梦县城关镇幸福社区体育协会会长李晟华欣喜满怀。何不将秦国官吏“喜”的故事“舞”出来?应者云集。

  身着华服、手握竹简,水袖为笔、尽情挥墨。打磨两个多月,李晟华带领社区舞蹈队创作的作品《墨舞秦简》第一次演出,就在市里的比赛获奖,还被邀请到海外展演。演出很受欢迎,被当地人叫做“秦简舞”。

  历史上,随秦人入楚的,还有一项独特技艺——皮影。云梦皮影,唱腔与西北地区不同。真假音互相交织,时而悠扬婉转,时而荡气回肠。

  临近晌午,梦泽影戏馆里,鼓点哒哒。上演的皮影戏,根据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十八种·田律》改编而成。

  主管律法的官员苦苦劝说家中老父不要烧秸秆,又将破坏生态环境的“村霸”绳之以法,诙谐的台词引得观众阵阵发笑。秦简蕴含的文化历时千年,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与禁止森林砍伐、秸秆焚烧等法律规定异曲同工。”云梦县政协委员刘俊明说。

  刘俊明爱好文艺,希望通过皮影传承文化。他找来搭档方定敏、皮影艺人秦礼刚,三人一拍即合,共同创作了皮影小品《秦律戏中戏》。

  秦礼刚是云梦皮影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师从云梦皮影艺术家陆春元。上世纪50年代,陆春元大胆创新,在皮影绘画中仿效戏曲,采用京剧脸谱和服饰;唱腔融入楚剧、汉调和花鼓戏特色。皮影人物头可点、眼可眨,嬉笑怒骂,淋漓尽致。

  如今,秦礼刚也致力于皮影戏的创新发展。铜鼓敲下,双手飞快地交叉,两个扭打在一起的角色瞬间“换头”,这是秦礼刚的皮影绝技。不执着于固定的曲谱,秦礼刚很擅长融新闻热点于戏中。列个故事大纲,怎么唱全凭自由发挥。将真实生活中淬炼而来的俚语,组合出新奇的意味。

  “演皮影不容易,一台戏从头到尾,男女老少全由一个人扮。”秦礼刚说,写剧本、画图样、雕刻制作、说学逗唱,样样都得会。

  最近几年,秦礼刚发觉,本地年轻人与皮影戏少了些亲近。为此,已年过古稀的他,不仅带了不少徒弟,还向孙子秦朗传艺。“不仅要学老戏,还得有抓年轻人眼球的新戏。”秦礼刚常常叮嘱秦朗。

  秦礼刚感叹,保护传统艺术,是一场对“遗忘”的抢救:越新颖、接地气,越有人记住,“被记住的,才能传承下去。”

  继承,不只靠口传心授。

  几年前,秦礼刚收下了一个“钢徒弟”——全身装着传感器的智能机器人。2017年,秦礼刚与机器人在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同台表演经典剧目《武松打虎》,机械手牵着皮影老虎,按照编程做出的动作栩栩如生,引发年轻人的关注。

  “未来有人工智能,加上我们的创新,就不怕老手艺失传。”秦礼刚说。

  文 旅

  从历史积淀中提炼文化特性,探索更好统筹文保、旅游和商业运营的关系

  站在睡虎地遥遥东望,楚王城遗址的古城墙逶迤盘桓。云梦县志记载,春秋时吴楚交战,楚昭王来云梦避难时筑造了此城。

  历史是现实的年轮,书写着文明的轨迹。今天的云梦,正在从历史积淀中提炼文化特性,探索更好统筹文保、旅游和商业运营的关系。

  5年来,云梦新建非遗展示馆、秦简纪念园,完善图书馆、文化馆,获评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未来,云梦将大力推进文旅产业化,打造“一城崛起、三馆辉映、三圈成环、四村点缀”的全域旅游格局。

  正在建设中的楚王城遗址公园,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

  打开公园设计草图,三面环绕的古城墙遗址构成一道环形景观带,中间的夯土台遗址将整个公园一分为二:北部是游赏区,南部是湿地景观展示区和民俗体验区。游猎表演、木漆器设计、秦简拓片……张宏奎期待,精心设计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更多游客。

  灯火流转,点亮小城暮色。一半是街巷,一半是河水,在楚王城遗址东南方,正在建设中的蒲阳老街雏形初现。

  欧阳祥山是老街改建项目负责人,不到20岁便离乡到外地打拼。他希望能复原儿时嬉戏玩耍的老街,同时让它焕发新的活力。

  欧阳祥山曾走访许多古村、古镇,流连于诗画一般的青砖黛瓦、亭台水榭,从时光烙下的痕迹里,饱览当地的风华雅趣。渐渐地,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逐渐成形:建造一个景区,以老街为轴,沿线修建徽派、苏派等古典风格的建筑,既保留云梦特色,又融合各地风土。“半街半水”的灵感,来于苏州山塘街。

  方案刚提出,就遭到许多质疑——投资景区,何不选择经济更发达、游客更多的地方?

  “我是云梦人,割不断的家乡情结,就像改不掉的乡音。云梦不大,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风情,值得被更多人看见。”欧阳祥山说。

  沿着老街青石板路向更深处走去,一座木楼雕梁画栋。有30多年古建筑修复经验的建筑师宋胜国参与了老街改建,他介绍,木楼戏台上方穹隆状的藻井,由3名木雕师傅边设计边雕刻,耗时两个多月才完工。一顿一挫间,既仿古,又出新。

  修复完毕的戏台上,好戏不断。非遗传承人舞动着两条“三节龙”;秦礼刚和秦朗拿出皮影戏道具,演起《武松打虎》,坐在台下的春江忍不住鼓起了掌。

  在云梦生活了27年的春江,业余从事写作。如今,她正在搜集史料,挖掘古地名背后的故事。蒲阳老街、南门口、好石桥、道人桥……独具云梦特色的地名,成为地方文化的生动注脚。“光道人桥,就有400多年的历史。”春江觉得,地名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追溯过去,才更能好理解当下。”

  云梦人的性格中,融合了楚的浪漫和秦的豪迈。“‘黑夫木牍’象征安居的愿望,木漆器、皮影象征乐活的心态,秦简则象征严明的律法。”张宏奎说,这片土地承载着古今的家国情怀。

  来云梦,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楚韵秦风水乳交融,汇聚成兼收并蓄的独特文化。岁月流转,如同亘古的风穿行林间,时节一到,便催开青绿。

  向历史纵深考古的一代人,探寻着小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振奋的是,还有许多人正从历史中抬起头,努力探寻出一条以文博带动文旅发展的新路,让千年小城更见风采。(《人民日报》7月15日)

巩义市博物馆—云上展览系列(四十九)——崔蹈规墓志

巩义市博物馆现存两方极具研究价值的墓志,今天介绍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柳宗元,为其外甥女崔蹈规撰写的墓志,志长:45.5厘米,宽:47厘米,厚:9.2厘米,志盖长:48.5厘米,宽:47.3厘米,厚7厘米。墓志是20世纪80年代巩义市出土的,从当时的现场得知,该墓早年被盗,仅残存部分瓷片,几枚铜钱。由于墓志埋在地下的土层中,所以保存完好如新。

墓志是置于墓中,专为记述死者姓名、年月、生平事迹的石刻,关于其名称,古代说法甚多,如墓记、埋铭、墓版文、墓志铭、元堂志等。中国最早的墓志是砖志,是从刑徒墓志开始,如洛阳故城、秦陵出土的一种砖,上刻修城所死的刑徒的姓名、籍贯,称为“刑徒墓志”。后来发展到在石头上题字的墓志。到西晋时,墓志开始成为碑形,这种墓志除了刻文字以外,没有任何装饰。从北魏开始,墓志成为一种方形,有些还有盖,并在墓志上刻花纹,有些刻上十二生肖作以装饰。墓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兴盛,隋唐时期大盛,到辽、金、宋、元、明、清继续延续,直到近代,方才溟灭。

该墓志为青石质地,志顶刻有“唐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柳州刺史柳宗元撰”22个字,它记载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志铭的第二行刻有“柳州刺史柳宗元撰”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大多数墓志铭上都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名字,而这方墓志却把书写者的名字刻在前面,那是因为柳宗元作为长辈,在古代,尊长有序,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写的墓志都要把名字刻在前面。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生于唐代中期的公元773年,卒于公元819年,终年四十七岁。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

柳宗元撰《唐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志文正书二十四行,行四十五字。志盖为覆斗形,四周线刻牡丹花纹,正中篆额三行,行三字,为“大唐故崔夫人墓志铭”,墓志文如下:

唐朗州员外司户薛君妻崔氏墓志

柳州刺史柳宗元撰

铭曰:翼翼仁师,惟仁之硕。一言刑轻,绵载二百。其庆中缺,曾玄不绩。简之温文,亦绍其直。七男三女,八我之出。仍祸六稔,数存如没。宜福而灾,伊谁云恤。惟薛之妇,德良才佥。邻无言闻,藏获以虔。推仁抚庶,姟不异怜,兄公是怡,夫属衎然。髲髢峨峨,边豆以嘉。蒸尝宾燕,其羞孔多。有苾有严,神飨斯何。悉仲仲虺,胡祐不遐。高曾祖考,胡嘏之讹。淑人不居,谁任于家?书铭告哀,以寘岩阿。

翻译文:唐故永州刺史博陵崔简女讳蹈规,字履恒,嫁为朗州员外司户河东薛巽妻。三岁知让,五岁知戒,七岁能女事。善笔札,读书通古今,其暇则鸣丝桐诗骚以为娱。始简以文雅清秀重于世,其后得罪,投驩州。诸女蓬垢涕号。蹈规柳氏出也,以叔舅宗元命,归于薛。惟恭柔专勤,以为妇妻,恩其故他姬子杂己子,造次莫能辩。无忮忌之行,无犯迕之气。一亩之宅,言笑不闻于邻。元和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乳,病肝气逆乘肺,牵拘左腋,巫医莫能已。期月之日,洁服饰容而终,享年三十一,归于薛凡七岁也。十月甲子迁柩于路,其明年二月癸酉袝于墓,在北邙山南洛水东。巽始以佐河北军食有劳,未及录。会其长以罪闻,因从贬。更大赦,方北迁,而其室以祸。

巽之考曰大理司直仲卿,祖曰太子左赞善大夫环,曾祖曰平舒令煜,高祖曰工部尚书真藏。简之父曰大理直毕,祖曰太常寺太乐丞鲵。唐兴,中书侍郎平章仁师议刑不帑。其五世大父也。巽之他姬子,丈夫子曰老老。女子子曰张婆。妻之子,女子子曰陁罗尼,丈夫子曰那罗延,实后子。

从墓志文中可以考证崔蹈规的简单生平。崔家乃博陵望族,崔蹈规之父崔简,曾任永州刺史,并以“文雅清秀重于世”。这个温良文雅的人物,却得罪了朝廷、达官,而被流放驩州,其女蹈规,字履恒,是一位才女。在遭受家庭变故之后,由其舅父柳宗元撮合,嫁给薛巽为妻,享年31岁,嫁薛巽共七年时间。元和十四年(819)二月二十五日,葬于“北邙山南洛水东”。墓志记载的地望与墓志出土地点相符,出志地点为薛氏坟茔无疑。

志中还提到了崔简的五世祖崔仁师。崔仁师,《新唐书》有传,说他在当官期间“治狱主仁恕”,墓志铭中赞扬他“翼翼仁师,惟仁之硕。一言轻刑,绵载二百”。可见柳宗元对他的轻刑和减少株连的主张非常赞赏。

根据史料记载,柳宗元有两个姐姐,崔简是他的大姐夫,崔蹈规是柳宗元的外甥女,崔简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当他被流放后,其中有八个由柳宗元抚养成人,崔蹈规便是其中之一。柳宗元的大姐夫、大姐和外甥女还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陶宗仪《书史会要》上载:“柳夫人,河东柳州刺史宗元姊,永州刺史博陵崔简妻,为雅琴以自娱,善隶书。”

“崔夫人媛(崔蹈规),博陵人,永州刺史简之女,朗州员外郎司户河东薛巽妻,读书通古今,善笔札。”

“崔简,字仲宽,一名览。浩之弟,官至中书侍郎,好学,少以善书知名。”

由以上几条可见崔简一家多善书法,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这篇志文是柳宗元在柳州任职时所写,该墓志铭在《柳河东全集》中也有记载,字句有许多地方和墓志上内容不同,当时在刻志时有所改动和完善。

审核:白相国

撰稿:赵晓红

编辑:贾继艳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SEVENTEEN[超话]# 家人们没有时间的话看看代切和蓝鸟的投票!我们说次是第二男团,也得给他们有第二男团的成绩吧[苦澀][苦澀]蓝鸟投票就更简单了,搜索
  • 近日日常[开学季] 当脑力严重消耗配上小小饭量每天能昏死七八次 失而复得和如约而至都是很快乐的事呐! 忙里抽闲看杂书p图的快乐! 我:老师有我在您放心,保证完
  • 1990年,华为实施全员持股,虽然我说它只是一种分红权,但是当年,华为员工确实是当成实际股票来持有的,当年员工都知道,只要不离职,这里获得的股票,我就能终身享有
  • 今天去拿了好几条翡翠手镯,这几条我自己很喜欢,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条是55圈口的圆条,整体很厚装,冰种粉紫色,肉质很细腻,喜欢这种粉粉的紫色的姐姐们,粉紫色
  • #每天要读书哇#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多情剑客下部围绕飞刀和金环的决斗,展现了人如何挣脱“爱”的束缚,李寻欢如何放下林诗音,阿飞如何挣脱林仙儿,荆无命
  • 尽人事听天命希望无论什么结果都能够欣然接受没得到的也都不气馁该有的时候总会有的 明年还可以努把力目前的能力水平就到这了 如果跟高年级竞争没有优势那我也心服口
  • #霍乱为何会被列为甲类传染病#天[哆啦A梦汗]蝎座总是很任性和小孩子气的固执,即使是错,下次还是固执;天蝎座决定要做的事,就会坚持到底,只要想做就会把它做到最好
  • 一定要全程小火一定要使用不粘锅小喜欢吃脆口边缘的 可以趁热吃、而我个人喜欢软嫩口感就可以等它回软卡吃下去的口感充满惊喜满满的椰浆味 还可以搭配不同的馅料。宝妈们
  • 研究者指出,原行星盘气体的外流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它参与了早期太阳系的塑造,影响了小天体和行星的形成。”刘倍贝说,两极化的现象提示了在原行星盘中可能存在大尺度、
  • #壁纸[超话]##手机壁纸#可爱温暖而励志的朋友圈文案1、所有运气都藏在善良里2、我是可爱又浪漫的麻烦,想成为你甜蜜的负担3、最近圆了许多,我的可爱又多了一吨4
  • 【天津市发热门诊、核酸检测候诊信息定时播报】7月31日08时,全市#发热门诊候诊信息定时播报#(从6时起,每2小时一次): 1.泰达医院候诊 0 人 2.第五中
  • 由此可见,运动能增加我们在生活中的积极情绪。由此可见,运动能增加我们在生活中的积极情绪。
  • 寻找有无宁波市区的姐妹暑期需要补政史的(我最好的历史哈)政史准高一到准高三都可,化学学考满分,宁波大市竞赛二等奖,高考90左右,教材改版只能收准高一或高二(反应
  • 初步计算,企业环保改造的花费大约在400亿元规模,而如此大规模的指定供应是否有透明的机制?政府的治理方式是,首先,不论企业规模和行业,不论是否具有完善的环保手续
  • 01睡得早一点晚上熬夜其实就是在折磨你的身体,会给你的身体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每个人务必对身体好一点,健康一点,快乐一点。
  • #一一踏花行##行走中的餐桌# 猫宁~[喵喵]别的小伙伴回房间就睡觉了我还要敷药敷药抹药老半天睡觉好像都有三点钟的样子困的不要不要的实在起不来挣扎着爬起来以为都
  • 即便是将来可能遭遇到挫折和不幸,我们也能够鼓起勇气尽情享受当下的幸福。“颠覆”这个词听上去有些夸张,不过在现代社会中,选择真地表达自我和肯定自己的价值,无疑是一
  • 看着相册里牙套陪伴了我两个春夏秋冬,头发长长短短,有刘海没刘海,我胖胖瘦瘦胖胖……想想最开始受的罪,住院全麻拔牙,脸肿成蜜蜂狗(?胖胖瘦瘦本来就都很正常,只要不
  • 人生的每一个事期,所需面对的心魔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君子三戒。#肖战[超话]##肖战唐三# 肖战唐三#肖战斗罗大陆# 肖战斗罗大陆【不互】❌❥━━━ᴸºᵛᵉ 肖
  • 。我不要过那样子的生活,所有的重心都围着别人,每天操不完的心,小到家里地板上掉的头发7.26 科目一考一次就过了,雷梦迪89没过得考第三次了,笑话死她吉他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