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开新局# 【山东“五年取得突破”,高质量发展站上新起点】8月12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介绍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119项重点任务全面落地,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凸显。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这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高质量发展站到新的起点上。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的一场大考,新旧动能转换就是这场大考中的山东卷。2018年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是全国唯一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战略。2018年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提出,着力培育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力争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逐步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五年来,山东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坚定落实“三个坚决”,“十强”现代优势产业快速成长,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性的重大变化。

记者观察,新旧动能转换成效,也表现在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上面。山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经济运行稳定性和抗风险、抗冲击能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潜力不断释放。上半年山东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增长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上半年增长15.5%,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10.7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4.9%,占全部投资比重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从数量上看,好的发展态势得到了扩大和增强;从质量上看,部分指标更加优化。

“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一个重要体现是“老树开新花”。长期以来,山东传统产业占比高,其中又以重工业企业为多,人们形象地将山东产业特点概括为“粗、黑、重”。山东以滚石上山的劲头、爬坡过坎的勇气,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了“老树”发新芽,开新花,众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开出了“新花”。

泰山钢铁有着50年生产经营史,近年来,泰山钢铁这个传统产业 “上拓”建设印尼镍铁生产线,“下延”泰嘉不锈钢冷轧生产线投产,成为千亿级产业项目。记者在泰嘉不锈钢冷退车间看到,长约760米的全自动冷带连续退火酸洗生产线上看不到工人,只需要6名工作人员在中控室内监控着设备正常运行。生产线上,经过开卷、矫直、焊接、退火、酸洗等流程,最终生产出不锈钢冷轧卷。泰山钢铁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王永胜介绍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传统产业也有新模式和新增长点。这条生产线是我们提出想法,委托中冶南方武汉院设计建设的,属于集成创新,生产线国内唯一,技术水准世界一流。”

在新旧动能转换路上爬坡过坎的老工业城市淄博,是山东经济结构的缩影:产业结构曾经“两个70%”,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较重。淄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做法,具有启发意义。山东汇丰石化投资7000多万元的油品质量升级节能改造,通过对炼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解决了能耗高和产品分离精度低的难题;淄博齐翔腾达生产丁二烯、稀土顺丁橡胶、环保新材料等产品,在散乱污整治前,化工区基本见不到蓝天,但该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废水废气得到有效处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营业收入增长6倍多,净利润增长近4倍。

“五年取得突破”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另一个重要体现是“种新树开更新的花”。山东实现产业结构提档跃升。“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年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3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11.8个百分点,达到46.8%,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达到2.3万家和2.9万家;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5个,入选国家级战略性产业集群7个、数量居全国首位。

2020年6月签约济南高新区的山东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重点突破PLC、CNC、机器人控制器、编码器、伺服系统等系列硬件产品,已申请核心发明专利7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0项、外观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5项。山东新松项目总投资16.5亿元,计划成为新松机器人工业软件的全球总部,目前技术团队200多人,山东本地人才占到70-80%。山东新松深度融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与滨州化工、山东荣信集团、山东华天软件、浪潮都有深度合作,为山东化工企业设计机器人巡检,打造无人实验室,既保障了人员安全,又能节省80%的人力。

济南市工信局数据显示,目前济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8,形成了从基础支撑、核心技术研发到行业应用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尤其在人工智能算力方面,国内超过50%的AI计算力由济南提供。

近几年,山东菏泽动能转换的速度和力度在全省处于前列。菏泽现代医药港于2020年8月启动建设,2021年11月底近岸蛋白项目试生产,菏泽现代医药港迎来首个投产项目。近岸蛋白质科技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重组蛋白质应用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靶点及因子类蛋白、重组抗体、酶及试剂研发、生产及技术服务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项目落地建设顺利,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见效。目前,现代医药港已签约43个优质项目,总投资130亿元,开工建设30多家,全市形成以现代医药港为引领,以菏泽高新区、定陶区、鄄城县、郓城县为支撑的“一港四园”集群发展格局,规上企业产值三年实现翻番,产业规模以年均30%的增速膨胀,2021年规上企业产值达到605亿元,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前段时间,一篇《山东变了》的网文颇受关注。文章用权威数据说山东之变:“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榜单中,山东23家工业互联网应用企业榜上有名,全国首位;全国1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里,山东拥有12家,仅次于广东的13家;全国六批共455家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山东有109家,居全国第一。

此外,在世界“灯塔工厂”名单中,中国拥有37家,全球第一,37家里只有24家是真正的本土品牌本土工厂,山东品牌工厂独占6家,全国第一;在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公布的2021年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中,山东有17个县市上榜,全国第一;在全国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上,山东共13个城市入围,与江苏并列全国第一,菏泽以拥有516个淘宝村的傲人成绩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五年来,山东顶住阵痛、攻坚克难,努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新旧动能转换的体制机制发生系统性、整体性、历史性重塑,重点领域短板弱项出现趋势性、转折性、关键性变化,山东发展呈现出由“量”到“质”、由“形”到“势”根本性转变。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五年弹指一挥间,山东经历了许多坎坷,许多风雨,产业脱胎换骨,重新青春焕发。但“五年”只是中点,不是“终点”,山东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向着“十年塑成优势”的目标继续进发。(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探访天津“地震大装置”】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踏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师刘铭劼像往常一样,朝着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举起手机,手指轻点后,画面定格。照片中,一幢约10层楼高、红灰相间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十分显眼,与不远处科技感十足的仿真中心遥相呼应。

这座巨型钢结构建筑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亲眼看着地震大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内心非常激动。”刘铭劼是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他告诉记者,随着人防、规划、节能、竣工等验收工作陆续完成,地震大装置即将完成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地下“利器”

走进建设现场,只见起重机正将一些大型设备稳稳吊起,运至相应位置供工人们安装。

地上的繁忙是为了“地下工作”。

“地震大装置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埋深达18米,20米长、16米宽的台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1/3的大小,载重能力最大可达1350吨。

“我们在台面下方放置了作动器。试验中,作动器可以模拟横向、纵向的地震动,影响放在台面上的被测建筑,再通过台面上的传感器和周边摄像头,获取精准的振动数据。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刘铭劼说。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上方的巨大空间可满足大尺寸模型试验。“我们可以在台面上1∶1等比例还原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物,比如住宅楼、医院和学校等,以实物形式对其内部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国内外现有的上千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都能在此复现。”刘铭劼说罢,指了指实验中心的另一侧,“那边的水下振动台台阵是这个装置的另一‘利器’。”

水下振动台台阵不仅可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还可以模拟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环境,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和海上风电等海洋中的“超级工程”提供实验环境,助力工程建设。

精雕细琢

“地基不稳,实验不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为实现“造地震”的设想,“打地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两个大型设备要在地下10多米的深基坑内安全、有效运转,光工艺设备埋件就多达7000余个,最大预埋件的单件重量超过10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预埋件设计精度达到±1毫米,获得的地震模拟试验数据才精确有效。”刘铭劼说,这好比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器物“震起来”,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为实现地下施工的精之又精,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近300人明确分工,项目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影响。不仅如此,每寸施工材料都被“精雕细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承重和牢固等方式,确保地震大装置在高频抗震试验过程实现功能。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部成员杨政龙告诉本刊记者,该团队已连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40余项,设施的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领先行列。

“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地震模拟试验效果,我们将台阵设计为方形,这就对如何提升防水性能提出了挑战。”刘铭劼说。

从2017年着手研究,到2021年设计定型,项目团队与材料、力学、机械、流体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设备生产厂家团队进行了多轮论证,尝试了几十种材料和分析方法,一遍遍将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6岁。

29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工地为家,到现在已住了近3年,工地的每个角落都能如数家珍。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大件家具。“一到冬天,活动板房里的室温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取暖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到了夏天,屋里又像桑拿房,酷热难耐,大伙儿经常‘抢’唯一的淋浴喷头。”何金明说。

“但我们都十分幸运,能够参与‘国之重器’的建设,内心无比自豪、干劲十足。”何金明说,“地震大装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将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反复演练,预判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并做出有效化解。”何金明说。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要“人造地震”?

刘铭劼的思绪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正是从那时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而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燕翔对本刊记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日益增多,高层超高层建筑、跨海超长桥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对抗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据刘铭劼介绍,最初抗震研究主要通过震后观测开展——研究人员将观测仪器设置在震区的房屋结构上,等地震到来时观测记录房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但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

后来,国内外开始建设地震模拟振动台,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真实境况,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

因此,建设地震大装置的想法应运而生。团队的设想是:通过建设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真实再现多种形式的地震,直观了解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机理和特征,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找到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方法。

从行不行到怎么行,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团队十年酝酿,经历了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9年10月,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启动建设。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我们力图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杨政龙说,各个部门都建立了清单和工作台账,将节点、任务、负责人、监督人、协调人等事项逐一精细化,“大大小小的清单、台账摞起来有半个人高”。

2022年8月,地震大装置即将迎来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用好是关键

2022年以来,四川雅安“6·1”芦山地震和四川阿坝州“6·10”马尔康地震牵动着项目团队的心。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地不少房屋建筑和桥梁隧道在地震中抗震性能良好,这显示出我国工程领域近年来抗震水平不断提升。”刘铭劼认为,如果建筑物不会在地震中被损毁,地震就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出前人做不出的成果。地震大装置建成后,用得好才是关键。”他说,项目团队最大的愿望是在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不仅如此,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我们设计了对外开放端口,希望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研究,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杨政龙说。

据介绍,现在已有上百家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关注着地震大装置的建设进展,前来调研并提出合作设想。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了用户库,希望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交流,了解现实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准备。

“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刘铭劼说。
https://t.cn/A6SwCsyo

【探访天津“地震大装置”】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宋瑞 编辑陈融雪

踏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教师刘铭劼像往常一样,朝着不远处的建筑工地举起手机,手指轻点后,画面定格。照片中,一幢约10层楼高、红灰相间的巨型钢结构建筑十分显眼,与不远处科技感十足的仿真中心遥相呼应。

这座巨型钢结构建筑是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是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亲眼看着地震大装置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内心非常激动。”刘铭劼是该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他告诉记者,随着人防、规划、节能、竣工等验收工作陆续完成,地震大装置即将完成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地下“利器”

走进建设现场,只见起重机正将一些大型设备稳稳吊起,运至相应位置供工人们安装。

地上的繁忙是为了“地下工作”。

“地震大装置的秘密就隐藏在这里。”刘铭劼踩了踩脚下,笑着说,“在整个设施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位于地下的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基础埋深达18米,20米长、16米宽的台面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1/3的大小,载重能力最大可达1350吨。

“我们在台面下方放置了作动器。试验中,作动器可以模拟横向、纵向的地震动,影响放在台面上的被测建筑,再通过台面上的传感器和周边摄像头,获取精准的振动数据。科研人员利用这些实测数据,可以研究出更具针对性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刘铭劼说。

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面上方的巨大空间可满足大尺寸模型试验。“我们可以在台面上1∶1等比例还原一栋七层楼高的建筑物,比如住宅楼、医院和学校等,以实物形式对其内部进行抗震性能测试。国内外现有的上千条有记载的地震活动都能在此复现。”刘铭劼说罢,指了指实验中心的另一侧,“那边的水下振动台台阵是这个装置的另一‘利器’。”

水下振动台台阵不仅可以模拟不同位置的地震动,还可以模拟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环境,能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水工大坝和海上风电等海洋中的“超级工程”提供实验环境,助力工程建设。

精雕细琢

“地基不稳,实验不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点小纰漏,都会极大地影响未来实验的精准度。为实现“造地震”的设想,“打地基”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两个大型设备要在地下10多米的深基坑内安全、有效运转,光工艺设备埋件就多达7000余个,最大预埋件的单件重量超过10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预埋件设计精度达到±1毫米,获得的地震模拟试验数据才精确有效。”刘铭劼说,这好比让重量堪比“400头大象”的实验器物“震起来”,但运动的精度却要求是毫米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介绍,为实现地下施工的精之又精,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进行了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浇筑设备连续运转了60多个小时,近300人明确分工,项目成员轮岗值守,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指标,严格控制温度影响。不仅如此,每寸施工材料都被“精雕细琢”,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试验承重和牢固等方式,确保地震大装置在高频抗震试验过程实现功能。

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综合事务部成员杨政龙告诉本刊记者,该团队已连续攻克重大技术难题40余项,设施的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领先行列。

“国外常见水下振动台台阵是圆形,防水效果更佳,但为了达到更好的地震模拟试验效果,我们将台阵设计为方形,这就对如何提升防水性能提出了挑战。”刘铭劼说。

从2017年着手研究,到2021年设计定型,项目团队与材料、力学、机械、流体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和设备生产厂家团队进行了多轮论证,尝试了几十种材料和分析方法,一遍遍将设计方案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仅36岁。

29岁的何金明从研究生期间就开始参与到项目中。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以工地为家,到现在已住了近3年,工地的每个角落都能如数家珍。每天一推开窗,就能看到项目的进展,像是在见证一个孩子的成长。”

一张简易床、一个办公桌,是他屋内仅有的大件家具。“一到冬天,活动板房里的室温和屋外一样冷,电暖气是唯一的取暖依靠,偶尔遇上停电,只有蜷缩成一团再盖上好几层棉被才能睡着。到了夏天,屋里又像桑拿房,酷热难耐,大伙儿经常‘抢’唯一的淋浴喷头。”何金明说。

“但我们都十分幸运,能够参与‘国之重器’的建设,内心无比自豪、干劲十足。”何金明说,“地震大装置是一本土木工程的‘百科全书’。世界范围内可遵循的建设经验不多,很多难题是第一次面对。每天的工作就是解决一个个新问题,面对一个个新挑战。”

“为了将停留在纸面的科学设想落在实处,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钉钉子的精神,将建设中的各个细节反复演练,预判可能出现的隐患风险并做出有效化解。”何金明说。

十年磨一剑

为什么要“人造地震”?

刘铭劼的思绪回到2008年。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正是从那时起,天津大学的学者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人造地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而工程结构的失效和倒塌是造成地震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发展受阻的最重要原因。我们想从科学的角度搞清楚,楼房在地震中的薄弱环节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抵御地震的破坏?”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科学工艺部成员燕翔对本刊记者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大型基础工程建设日益增多,高层超高层建筑、跨海超长桥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能源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对抗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据刘铭劼介绍,最初抗震研究主要通过震后观测开展——研究人员将观测仪器设置在震区的房屋结构上,等地震到来时观测记录房屋结构在强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但实际发生的强地震相对较少,靠真实的地震来获取研究数据,不仅机会非常少而且周期长。

后来,国内外开始建设地震模拟振动台,但大多规模较小且实验功能单一,不能同时模拟地震与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的真实境况,无法满足我国重大工程对抗震安全的迫切需求。

因此,建设地震大装置的想法应运而生。团队的设想是:通过建设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和水下振动台台阵,真实再现多种形式的地震,直观了解工程结构在地震中被破坏的机理和特征,为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减灾技术发展提供数据支撑,进而找到提高工程结构抵御地震的方法。

从行不行到怎么行,从理论到实践,项目团队十年酝酿,经历了上百次论证,终于在2018年8月,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2019年10月,项目由天津大学牵头启动建设。

“为了让项目建设精准完成,我们专人专岗,各司其职,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甚至把日程安排具体到每一天。每个阶段的规划都与上一个阶段的规划环环相扣,我们力图完善每一处细节,按时完成每一项节点任务。”杨政龙说,各个部门都建立了清单和工作台账,将节点、任务、负责人、监督人、协调人等事项逐一精细化,“大大小小的清单、台账摞起来有半个人高”。

2022年8月,地震大装置即将迎来土建工程联合验收。

用好是关键

2022年以来,四川雅安“6·1”芦山地震和四川阿坝州“6·10”马尔康地震牵动着项目团队的心。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地不少房屋建筑和桥梁隧道在地震中抗震性能良好,这显示出我国工程领域近年来抗震水平不断提升。”刘铭劼认为,如果建筑物不会在地震中被损毁,地震就不再那么可怕。

“我们要做出前人做不出的成果。地震大装置建成后,用得好才是关键。”他说,项目团队最大的愿望是在建成第一天就能立刻投入地震模拟实验。

根据规划,地震大装置将一边通过地震工程模拟试验系统进行物理实验,一边通过高性能计算与智能仿真系统还原最真实的地震数据,进行智能仿真和数据分析,帮助人类实现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

不仅如此,年轻的团队还希望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世界地震领域的科学家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平台,为全社会普及防震减灾的科学知识。

“我们设计了对外开放端口,希望通过设施、数据、成果共享,吸引世界上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共同研究,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杨政龙说。

据介绍,现在已有上百家工程设计院、施工单位和建筑公司关注着地震大装置的建设进展,前来调研并提出合作设想。项目组为此专门成立了用户库,希望通过前期调研和沟通交流,了解现实需求,为后续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做准备。

“我们‘制造’的‘地动山摇’,是为了让世界更加平安美好。”刘铭劼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骄奢淫逸和废寝忘食交替进行历时十天的background二稿终于写完了上一次有人一字一句批改我写的破烂还是在小学写每周日记的时候每次回头看初稿都会感慨我这是把一
  • 其实他作为从在TCF就在的,大家也都希望他可以面试成功。他也是非常心系城北,哪怕自己做冰粉,面试,改卷子……甚是他的舍友被分到乌鲁木齐工作,工资多少,要求什么的
  • “无需为他立碑 只愿玫瑰年年为他盛放”我其实非常理解 每句话的感受都能理解如《阿甘正传》里说过的“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或许每
  • 不租也可以看看,对比价格,交个朋友也ok,教你如何租房避坑!不租也可以看看,对比价格,交个朋友也ok,教你如何租房避坑!
  • 让观众感到共鸣感的也在于此,往往有的时候回想起曾经,觉得这样那样做就好了,其实如果真的回光倒流,我们还是只能走那一条路。所以,这世上没有毫后不‬悔的选择,而生且
  • 那你是需要甜甜圈还是想要甜甜圈呢?我和小D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引入““我需要”(需求)和“我想要”(欲望)的区别:我们需要米饭,不然我们就会挨饿;我们有时想要冰淇淋
  • 这位男士爱好算命多次找很多大师没算准都说目前该富了与命主目前情况对不上前天拜托我朋友找到我八字到我手排一看我说目前普通手里没钱并且祖坟地风水是好但是没葬到对的地
  • ”挣扎了一天要不要听,最后选择了纯音乐版,这是最初的版本,比有人声的更难过,每一个都在敲打着,拷问着,到底哪个12月还有奇迹我不期待回到12年了,但我期待,至
  • 25、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深爱,悄悄说给风听,你应该幸福的,我就陪你到这收藏很久的句子[心]1、尽力之后,我选择随缘。14、我准备好了一年四季,你却只感兴趣别人的
  • 女儿去世之后,王世所克制自己很少在曹振英的面前提到孩子,直到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看到了别人家的一个小女孩。”就在王世所以为日子就这么不好不坏地过着的时候,厄运再一次
  • -褪黑素不敢吃了,还是运动+睡前远离电子产品比较有效。!
  • 不知道是怎样一群人坐在一起商量出这个政策的,不去约束养狗的人,只知道一味去处理都不懂的狗狗 还是成都好(现在就在景区外住着准备带狗狗玩雪)成都有狗可以进的商场
  • 龙游河在这一线,有万桥古镇、河岸古村、杨花桥古村等历史人文故址,都是值得挖掘和利用的资源。未来的城市功能区应该是一个有着呼应关系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空间,而三镇
  • ”一个拥有大格局的父亲,才会明白,所谓“计深远”不是要让自己的孩子成功走上成名、暴富的道路,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目光长远,心思纯良,正直勇敢,胸襟开阔的人。作
  • 截句:灯顷读一段文字:一个人层次越高就越喜欢被认为是“无用”的东西例如政治、宗教、信仰、哲学公平正义、人文关怀等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与之相反一个人层次越低,他的精
  • 刚又回顾了自己的微博,没啥不是沙雕就是丧,又看到了两年前开始的疫情,那时候我还在声吟着生活的不如意,愿下一秒就死去,没有任何遗憾,我不知道这场疫情让那么多人失去
  • 奇妙博物馆 | 博物馆中,遇见宇宙,遇见你#河北地质大学[超话]##河北地质大学##遇见河地大# 上期河小地已经带着大家认识了河地大的地球科学博物馆今天我们来从
  • 在百花争艳的流光里,孑然一身,立意娉婷,也的确令人无语这份美丽。素心如简,是山水田园的静谧与安宁,在平常日子里,在淡淡花草香里,一个人妥帖身心,一个人清欢安暖,
  • 经济独立:做博主所以时间基本自由,可以经常约会。感情状态:单身两年,时间都在拼事业和自省上,提升自己,现在还在上升期,但希望有个人可以走进我的生命里丰富彼此的人
  • (李芊) @CNR国防时空 @解放军报 @央视军事 @央广军事#民盟# 【丁仲礼在西宁出席“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11月27日,2021“一带一路”清洁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