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大力倡导产业多样化 为乡村振兴按下“加速键”】沃野平畴,流金叠翠。六月的商丘大地,麦收过后,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脱贫攻坚宣告胜利,到乡村振兴风帆正扬,商丘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辽阔的豫东平原上,农村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在渐次展开。

农村美,有“面子”有“里子”

临水栈桥迂回曲折,亭台楼榭古色古香,徽派小院别有风情……初到民权县任庄村,江南水乡般的美景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任庄村曾饱受风沙盐碱之苦,为改善人居环境,民权县提出沿黄河故道打造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黄河故道生态廊道“两园一廊”发展思路,结合黄河故道任庄水库美景,突出“水”之特色,把恢复和保护水生态放在重要位置,着力构建旅游度假、亲水养生、生态农业、休闲垂钓等故道特色风光,打造生态水文化、生态湖泊、森林氧吧相辅相成的旅游品牌。

如今的任庄“破茧成蝶”,成为集亲水、度假、采摘、垂钓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热点。以“美丽经济”为契机,当地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推动了乡村振兴。

在商丘,农村美,不只是有“颜值”,更有“里子”。

柘城县牛城乡堌堆集村在人居环境“绿起来”行动中,以绿为点、以绿造景,先后栽植法桐、红叶石楠、小叶黄杨、大叶女贞等绿化苗木1万多株,借助地势巧妙设计小景点,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扮靓扮美新农村。

成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堌堆集村内,精心绘制的“二十四孝故事墙”和“政策宣传两条街”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道德法纪和政策教育,自觉传承弘扬孝道美德,尊敬父母、感恩父母、敬老奉亲蔚然成风,民众争做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和谐的社会主义道德忠实维护者和践行者,营造了独具中原农村特色的文化教育氛围。

与此同时,堌堆集村两委坚持普法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村内建设有一流的惠农书屋,配置有先进的电教设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和民调委员会,村民们移风易俗,自觉守法纪,社会风气正,干群齐心共同发展产业,走上了致富之路。

脱贫攻坚以来,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中,商丘市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得到高质量发展,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2017年以来,商丘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位,贫困群众的收入年平均增速达到27%,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2900.71元增长到2020年的12341.53元。全市920个脱贫村实施了“九大工程”,92.3% 的脱贫户实施了“六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脱贫村村容村貌和农户生活条件。

商丘农村美,有“面子”更有“里子”,促进了乡村振兴全面起势。

产业强,渠道广增收显

施肥、浇水、管护……在柘城县的椒田里,随处可见椒农们忙碌的身影,小辣椒给他们带来了大收益。现今,柘城县有20万人聚集在辣椒产业链上,带动3.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5万人走向致富路。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柘城县抓住了辣椒产业的“牛鼻子”, 坚持“规模化种植、链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国际化营销”的发展思路,形成了集新品种研发、规模种植、精深加工、仓储贸易、会展经济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格局,演绎了从“中国三樱椒之乡”到“中国辣椒之都”的传奇。

目前,柘城县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年产干椒12万吨,年交易量突破70万吨、交易额100亿元,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20多个地区和国家,增收效益显著,带富效果显著。

发展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之策,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商丘市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呈现出农业和制造业等产业“遍地开花”,产业发展强劲,带富效果显著的局面。

睢县抢抓东鞋西移的产业转移机遇,盯准“一双鞋”,聚焦全产业链发展,制鞋产业实现了无中生有、由小到大、由散到聚的重大转变,形成了集群集聚发展效应。

如今,安踏、中国乔丹、鸿星尔克等427家制鞋企业落户睢县,制鞋及鞋材配套企业“遍地开花”,年产能3亿双,占全国休闲运动鞋总产量的30%以上;先后带动近10万人实现就近就业、稳定脱贫。

同时,睢县打造了21个特色产业示范点、4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凝聚发展合力,提振发展信心,打造出了具有独特优势的 “名片”,为乡村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产业强,乡村兴。脱贫攻坚以来,商丘市通过产业扶贫,全市相继培育了3个千亿元和12个百亿元主导产业,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目前,全市累计建成891座扶贫车间和944座村级光伏电站,扶贫车间建设初具规模,起点高、经营好、覆盖广,建设数量占全省的1/4,总量居全省第1位。

农民富,特色产业铺路

睢县白庙乡土楼村,一个豫东传统村落,名字听起来“土”,一旦进入,你便会被深深吸引:土楼村一点都不土,一户户雅致小院散发着浓重的艺术气息,村民们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不仅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工笔画和艺术衍生品,还“画”鼓了自己的腰包。

从一个贫困村到艺术小村,土楼村完成了的美丽嬗变。

一个贫困村如何在脱贫致富路上脱颖而出?这是2018年到白楼村帮扶的睢县包村干部思考的首要问题。最终,帮扶干部找到了答案——探索一条具有特色的文化扶贫之路,请专业画家开办农民工笔画室和书法公益课堂,培训了能写会画的本村村民学员。

让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能行吗?答案是肯定的。近年来,白楼村培训了多名村民学员,他们的画作从画种单一的工笔画到手绘包、定制手机壳、手绘T恤衫、帆布鞋、卷轴、折扇、团扇等艺术衍生品,“刚需、实用、易耗”的书画产业化创新发展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相融合。

村里的院落也拥有了“天香园”“惠济斋”“洛邑堂”“梅花别院”“江小姐的后花园”等别具艺术气息的名字,被来自北京、郑州、洛阳、商丘等地的艺术家租赁,并打造成了集书法、绘画创作、艺术衍生品设计等不同特色、具有浓厚文化内涵和乡愁气息的文化小院。

昔日的传统村落在艺术家们的“装扮”下,成了都市人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村里旅游业发展起来了,书画卖出去了,村民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特色产业铺就村民致富路,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全国闻名的“画虎村”,王公庄村村民凭借画虎技艺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年来,王公庄全村1300多人中有900多人从事绘画和相关产业,村民们从荷锄弄镰的农民变成能写会画的美术工匠,并形成了以王公庄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各镇村3000余人的绘画群和产业链。现在该村的绘画作品在北京、广州、西安、郑州、大连、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绘画市场上都有专门的摊位,绘画作品还出口到日本、孟加拉国等。

为适应新形势,王公庄村成立了王公庄农民绘画合作社,积极对接国内电商平台,以农企结合的方式组建电商孵化平台,使村民绘画收入大大增加。2021年,王公庄村创作绘画作品9万余幅,销售产值近亿元。

慷慨歌未央,扬帆踏征程。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商丘市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围绕本地优质资源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全市共安排产业项目278个,开工率100%、竣工率96.04%。项目共涉及资金13.43亿元,资金拨付13.05亿元,拨付率为97.16%;累计带动脱贫户33.23万户,带贫88.25万人次,户均增收2000余元。(中国日报网)

黄狗裴元庆
|||

我这题目不是骂人,那狗就叫裴元庆,是我们下乡知青养的一条大黄狗。

我下乡的地方是个山村,前面已经有一拨知青,二十多人,在村里呆了两年了。因为我们的到来,他们那拨就成了“老插”,我们自然就算作“新插”。

老插下乡时,因为是本村头一批,村里比较重视,居然专门给盖了一排砖房,每间房住两人,比我后来住的大学宿舍还阔绰。

等我们这一拨到来,知青已经不稀罕,进村时例行的放了两串鞭炮,但住房就别提要求了。老插的砖房在一个小坡之上,坡下有个旧谷仓。村长让人把谷仓腾空了,排开一溜木板床,这就是新插的宿舍。

人到哪儿都会分三六九等。同为天涯沦落人,但老插们多沦落了两年,就有了一种优越感,一开始并不怎么接纳我们这班兄弟(新插清一色的男性)

老插们集体养了一条黄狗,但不愿意我们这些新插逗这条狗。只要看到黄狗朝我们这边走动,就立刻会把它叫回坡上去。叫的啥听不真切,似乎是叫“边庆”。我们一班新插猜了半天,猜不出为啥叫“边庆”。

新插努力跟老插们套磁,过了差不多一个月,老插终于对新插能接纳一些,看到新插逗黄狗,也就不再坚持把它叫回去。我们便撒开了逗它,天天叫“边庆”过来玩。

老插有个陈宜章,学校里学的东西,数他保持得最好,这点积蓄让他不需要下地干活,一直在村里民办小学当老师。老插二十来人,他是最早对新插放下架子的,时常给我们讲讲在此地混生活的要领。

既然熟了,我们就问他这狗为啥叫“边庆”。

他喷喷鼻子说,什么“边庆”啊,是“裴元庆”。天天叫,叫多了舌头偷懒,就给你们听成了“边庆”。

我们觉得不理解,说裴元庆是隋唐第三条好汉。那为啥咱这狗不跟第一好汉李元霸,不跟第二好汉宇文成都,却跟第三好汉裴元庆起名呢?

陈宜章笑笑说,当时大伙也没怎么特别研究,大概就觉得李元霸虽说是第一条好汉,但书上说了,李元霸身形矮小,骨瘦如柴,咱大黄高大威猛,叫李元霸不妥。宇文成都呢得叫四个字,累。于是就挑了裴元庆吧。

别看裴元庆在说唐里是第三条好汉,在咱村里那是数一数二的。有一年村里闹狗瘟,全村总共只有两条狗活了下来,一条是村民家的黑狗,另一条就是裴元庆。

裴元庆没有自己的伙食指标。它的伙食都是知青们从嘴里省出来的。知青们吃饭时,裴元庆就会过来蹲在旁边。我们知道它是等吃的,就从碗里挖一勺饭喂它。一人喂一口,它就足够吃饱有余了。

刚开始我们新插是把饭扔到地上让裴元庆吃。老插看到了就说别那样,扔地上脏。我们说那咋办?给它弄个盆?老插说不用。就这样。说着从自己碗里挖一勺饭团,朝裴元庆头顶抛过去。裴元庆往起一蹦,一口就把饭团叼到嘴里咽下去了。那以后我们也都是这么喂。

裴元庆不光会吃。它看家护院的本事也是一流的,最著名的战绩是它在村长小腿上咬了一口,留下一个疤。这个事从人类视角来看似乎欠和谐,但狗的思路毕竟跟人类有些不同。作为知青集体养的狗,裴元庆的敌我概念就是:所有知青都是主人,其他人都是外人。

当然裴元庆也不会跑农民家里去惹事。它只对闯到家里的外人发飙。让事情有点挠头的是,知青住房正好是在村子与河之间。村民们去河边挑水,必须经过知青住地。

通常这不会出事。因为原来二十多个知青,新插来了之后近四十人,基本上什么时候都有人在家。如果有村民经过,知青们会把作势进攻的裴元庆给叫回来。

那天村长挑水经过,看到裴元庆冲过来。因为平时总有知青出来喝止,所以他也没当回事,继续往前走。偏巧那一刻知青们都在屋里打牌,没人拦着裴元庆,结果它真冲到了村长身边。等村长发觉不妙,转身逃窜,已经晚矣,到底被裴元庆在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幸亏有知青听到村长惨叫,赶紧出来撵走了裴元庆,事情才没闹得更大。村长当时是连说没关系,但知青们过意不去,下次回城的时候还是凑钱给村长带了好几包面条。

面条这事可能得稍微解释两句。南方不产麦子,山村里没见过面条。知青们从城里带了面条去,有村民们过来玩,看到了觉得很稀罕,尝一口更觉得是人间美味,后来就有村民拿自己榨的花生油来换面条。花生油对于知青来说是上好烹调油。而村民也觉得面条是上好美食。以物易物,所谓双赢。

起先知青们也不知道村民换了面条会怎么用。有女知青热心,特地去到村民家里,打算教他们怎么煮食。结果去了才发现人家不用教。他们就把面条当粉丝,煮软了加些酱油辣子,翻炒一下当做菜来下饭。

知青们看了觉得有些好笑,但笑不出来。

这个村在当时并不算最穷,一个工分值两毛钱。最穷的那个村,一个工分是九分钱。一个男劳力一年也就1000工分左右,妇女同样出工时间,干的活并不轻,包括插秧或是收割,但工分减半。这种工分制度是明文规定,妇女们也从没觉得有啥不对。

村民平时吃的菜都是自留地里种的蔬菜。有时地里的菜接不上了,就往米饭上面洒一把葱花,再淋一些酱油,一顿饭就这么解决,过大节的时候才会沾一点荤腥。

所以炒面条在村民嘴里就是好菜了。

就这么着,人家还邀请那几个知青吃饭。知青们陪着吃了几口——不吃是不行的,若是有人推辞,村民的劝说工作能坚持一个通宵。吃完告辞回家,给大家说了这事。后来大家有机会回城,不管自己吃不吃面条,只要米面指标还有富余(那时候买这个需要粮票),都会尽量带几包回来给村民。人家当然也不会白要,都是用花生油换,但这么着他们就很开心了。

接着说裴元庆。裴元庆有一种神秘的辨别能力,即使是从没见过的人,它也能看出(更可能是嗅出)这人是知青还是农民。

我们常带它下地干活,有时去得很远,都到了邻村的边上了。倘若碰上所有知青全都离开,比如挑着割下的稻子回村了,而裴元庆一时贪玩没跟着回去,这时地里就只剩下当地村民,但它不会跟着村民跑。村民叫它它都不理。

有一回正好邻村的知青也到这片地方干活,裴元庆抬头看看,再过去嗅一嗅,就认同了这帮知青,跟着他们到处走,直到本村的知青出现,它才屁颠屁颠的跑回来跟着我们。

其实下地干活时,知青穿着跟本地农民一模一样。不相识的人,一眼看去真分不出是知青是村民。但裴元庆一点问题没有。它一嗅就知道谁是谁。

更神的是它对潜在危险的灵敏嗅觉。发狗瘟那年,疫情有点严重,于是公社领导按官府办事风格,做了个一刀切的决定,要各村把所有的狗只全部杀灭。我们村里的民兵有两把冲锋枪。民兵队长带着一帮民兵挨家挨户搜寻,看到狗就拿冲锋枪扫。

知青听到消息,知道这事没人能拦得住,但也没人愿意看着裴元庆就这么给杀了。大家紧急商议了几分钟,还没想出办法,就看到民兵队长带着人朝这边走过来了。

陈宜章惶急之下指着山坡后面对裴元庆大叫一声:“裴元庆,快跑!”

说也奇怪,平时你让裴元庆跑,它多半懒得理你。除非你扔个东西逗它,它若是兴致好,或许会去追回来。其他时候它都是懒洋洋地趴着。但那回裴元庆只冲那帮拿枪的人看了一眼,立刻就明白苗头不对,嗖的一下窜上山头消失在树林里。民兵队长带人追上去,却寻不到半点踪迹。

知青们想说服队长就这么这算了。但队长很认真,说这是上级命令。俺拿了枪就是军人,军纪不能违抗的,于是每天傍晚收工之后就带着人在山上找,找了两个星期,死活找不到裴元庆。

后来狗瘟过去,公社领导大概看着整理效果不错,政绩方面压力不大,就撤销了那个绝杀令。

民兵队长也不是歹人,听到命令后就来告诉知青,说上面通知改了,不用杀狗。我不知道你们把裴元庆藏哪儿,反正现在是可以放它出来了。

其实知青没藏裴元庆。知青自己都不知道裴元庆现在是死是活。陈宜章专门到公社去了一趟,打听得真切,杀狗令确实是撤销了,知青们立即上山,散开到各处叫裴元庆的名字。不到十分钟就看到裴元庆从树林里跑出来了。瘦了不少,但还是很精神。大家带它到河边洗了个澡,回家吃了几天好的,裴元庆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

狗瘟没放倒它,打狗队也没奈何得了它。知青拍着它的脑袋,赞它果然不负裴元庆的名字。

裴元庆晃了晃耳朵,神情淡定的看着远山,仿佛并不把这当好大一件事。

【为端牢“中国饭碗”守好黑土地】

三江碧水奔涌,润泽黑土粮仓。5月下旬,行走在黑龙江三江平原,一块块水田倒映着蓝天白云,一株株秧苗正茁壮地生长。黑土地经历一冬的休养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曾经,人们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来形容黑土地之肥沃。经历几十年的开发利用,黑土地正在变薄、变瘦、变硬,情况不容乐观。

黑龙江作为黑土耕地资源大省,拥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的56.1%。2021年,黑龙江全省粮食总产量1573.54亿斤,比上年增加65.34亿斤,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位,这是黑土地的无私馈赠。如何保护利用好黑土地,事关“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唤醒“沉睡”黑土

“黑土地太金贵了!这里以前是采煤沉陷区,多复垦1亩黑土耕地,每年就多产1000多斤粮食,就为粮食安全多出一份力。”龙煤双鸭山矿业公司集成工贸公司董事长张彪指着眼前正在复垦的黑土地激动地说。

双鸭山市是黑龙江东部四煤城之一,大大小小的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在双鸭山境内形成了多个采煤沉陷区,就像大地的疮疤,无法还耕于农,煤矿每年还要承担着不菲的土地补偿费。同时,煤矸石越积越多,如何治理矸石山也成为难题,风一刮,漫天灰尘让人睁不开眼睛。

“去年,公司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开展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集成工贸公司被‘点了将’。”张彪说,他们没有经验,从没干过黑土地复垦,就专门请来哈工大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经过反复推敲论证,首创了“条带式土石方挖填施工工艺”:取土完成后进行矸石回填、碾轧,先夯填黄土,黄土上面再回覆黑土,最后进行翻耕。

5月28日,记者来到双鸭山矿业公司新安煤矿采煤沉陷区,2个因采煤沉陷形成的水塘正在向外排水。500米开外,1个4米多深的水塘已排完水。只见翻斗车拉着煤矸石来回穿梭,向坑内回填矸石,推土机、压路机分工配合,把矸石压实平整。2台钩机在已经夯实的黄土层上进行黑土回覆平整,复垦的黑土和黄土总厚度超过了1.2米。

如今,“野泡子”变成了黑土耕地,放眼望去,与周围的庄稼地浑然一体。大伙都说,沉睡的黑土“复活”了。“黑土确实是个宝。哪怕在水中浸泡了几十年,排出水在风吹日晒后,那土质依然松软、油润、细腻,而且肥力更加充足。”张彪说。

煤矸石回填地下,会不会造成污染?技术人员解释说,所有回填地下的煤矸石都需要采样化验。煤矸石作为一类固体废弃物,不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回填地下不会造成任何污染,更不会对庄稼生长造成影响。煤矸石回填地下,减少了矸石山,有利于生态环境修复。

记者又来到集贤煤矿矿区北侧地块,这里是四方台区太保镇双丰村的600多亩农田,过去20多年饱受采煤沉陷的困扰,良田变成了招人嫌弃的“涝洼地”。当地集中连片的旱地流转费用每亩800元,但采煤沉陷区的地块每亩500元也没人愿意“包地”。

“这片采煤沉陷区影响的地块有300多亩,大小分布不均匀,最低洼处有1米深,以前长满了荒草、芦苇,种不了地。”双丰村党支部书记张洪文说,由于土地不平整也不连片,村里人只能靠小农机和人工耕种。

土地复垦,让双丰村村民有了盼头。记者采访时,2台钩机正忙着不停地进行黑土回覆,6月下旬就能完成该地块的复垦工作。“现在村民们迫不及待地想早日种上这片地。瞅着那地表60公分高的黑土层,地力肯定足,能多打粮食。”张洪文说。

土地变得“会呼吸”

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土地肥力长期透支。秸秆则在黑土地保护中发挥了大作用。黑龙江探索出的黑土地保护水田“三江模式”、旱地“龙江模式”,都离不开秸秆还田这一重要内容,既解决了秸秆禁烧问题,又改善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地不板结、透水、透气,地力增强。

“我就是黑土地保护的受益者。”在佳木斯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园区内,水稻种植大户刘春和记者唠了起来,“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土壤不再板结,地也更有‘劲’了。以前一垧地要上1400斤左右化肥,现在化肥能减量200斤左右。今年这化肥多贵呀,种地成本下降了,水稻产量不降反升,这不是收益是啥”。

今年,刘春继续在稻田中养蟹、鸭、鱼,还准备尝试养虾。他相信科学种养不仅有利于黑土地保护,还能让自家的水稻卖上好价钱,养殖的蟹、鸭、鱼也能增加不少收益。

在牡丹江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秸秆除了直接还田以外,还被用作有机肥的原料。全村有1200多亩有机水稻种植地块,全部施用的是有机肥。

“以前老百姓田间除草,拔一天手生疼,原因就是土地板结。现在,拔一天草手也不会疼,土壤松软得很。农业专家一看我们的地,就知道上的是有机肥。夏天天热时,水中还会冒气泡,变成了‘会呼吸的土地’,其实就是土壤孔隙多了,而且秸秆也在分解腐烂变成肥料。”上官地村党支部书记褚丽娟说。

在上官地村一片开阔地上,记者见到了有机肥堆场。“先铺上一层秸秆,再铺牛羊粪,再喷洒腐熟菌剂,再覆盖一层清理鱼塘的淤泥,反复叠加堆积。经过夏天3到4次倒垛腐熟,秋天有机肥就能向地里投放。”褚丽娟告诉记者,没实施黑土地保护前,村里土地有机质含量不到2个百分点,经过20多年施用有机肥养地,有机质含量达到了3个百分点。

“地力不断上升,有机水稻的亩产从2008年的300多斤提高到现在的700多斤。有机大米每斤能卖到30元至50多元不等,最贵的能卖到每斤100多元,多数是订单销售,老百姓的种植收益大幅提升。”褚丽娟说。

“常年施用化肥和农药,让原本富得流油的黑土地出现板结,甚至出现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保护黑土地,就要让土地得到休养生息。”黑龙江大锦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隋德才对有机种植情有独钟。早在2017年,他所在的公司就制订了“三年土地休耕计划”,通过施用有机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在2020年完成了1500亩土地的有机转化,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际有机种植标准。

“打造现代化生态农牧循环全产业链,走有机绿色发展之路,让老百姓能够吃到放心、健康、安全的食品。”隋德才说。

从“吃山”到“护土”

黑土地保护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除了化肥、农药会对黑土地造成伤害外,风蚀、水蚀对黑土地的破坏作用也不小。风吹走表层土壤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水土流失对黑土地的破坏更直观可见。

在双鸭山市四方台区太保镇靠山村,山坡上整齐种植的榛子树、沙棘树、高钙果树等经济林成为当地一道新兴的风景线。昔日,靠山村“靠山吃山”,在山坡地种粮,产量不高。如今,靠山村“靠山护土”,种起了经济林,不仅收益提升了,山上水土保持住了,山脚下黑土地也免受了急水冲刷的威胁。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就是山坡地。一下大雨,雨水不断冲刷地表,形成一道道比较浅的水沟。如果任由其发展,就容易形成比较深的侵蚀沟,对黑土地破坏也更加严重。”靠山村党支部书记陈传君指着眼前的山坡地说。

退耕种植经济林进行黑土地保护,靠山村尝到了甜头。“前些年退耕还林种的是松树,产生不了效益。现在,通过种植榛子、沙棘、高钙果等经济林,种植效益比种玉米高出好几倍,老百姓都愿意种。村里还投资兴建了高钙果罐头厂,销路很好,也带动本村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陈传君说。

从更大范围而言,加强黑土地保护,关键要建设更多的高标准农田。2021年,黑龙江投资128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024.55万亩,亩均增产10%至20%。目前,黑龙江已累计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9141.05万亩。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困局得到缓解,实现了重灾少减产、轻灾保稳产、无灾多增产。

在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有限公司第十九管理区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千余亩水田被划分为几十个整齐的方格,规整对称,颇为壮观。2021年,七星农场推进本田标准化改造1万多亩。通过土地平整、削埂扩池、清淤扩渠,打造平均面积10亩以上的大网格高标准农田,增强了农田抗灾能力,保水保肥,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

“我们在本田标准化改造基础上,从节肥、节水、提高水稻产量、减少人工支出等方面出发,引导种植户实施标准种植、节本种植新模式。”七星农场农业发展部副部长姜灏说,格田扩大、土地平整后,便于应用无人驾驶或辅助直行插秧作业,减少了生产用工费用支出。通过应用变量侧深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实施精准施肥、高效用肥,减少无效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品质。

从黑龙江全省来看,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全省黑土耕地质量等级平均为3.46等,比东北黑土区高0.13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达到36.2克/千克,秸秆翻埋还田或深松地块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以上。不过,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加之耕地面积大,保护投入有限,黑土地质量退化趋势仍然严峻,水土流失问题还比较突出。

“黑土地保护要坚持长期投入,要引导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增强黑土地保护意识,不能片面追求产量、重利用轻保护、重产出轻投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韩晓增说,要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大秸秆还田力度,从而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有时候,心不要太软,原谅自己就好;有时候,心不要太硬,原谅他人就好;有时候,心不要太亮,照耀自己就好。有时候,心不要太软,原谅自己就好;有时候,心不要太硬,原谅
  • 可惜这个520和521却被各种爆料喧宾夺主了,不是被传恋情,就是婚内出轨,还有顶流代言翻车,接下来一起来总结一下本周的“大西瓜”吧! 可是由于疫情的缘故,
  • 山西特产太谷饼俗话说得好“世界美食看中国,中国面食看山西”山西人喜欢吃面在全国都非常出名,一日三餐基本上顿顿离不开面食,因此山西也产出了很多特色美食,就拿太谷饼
  • 老子作为道家鼻祖,他所著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他的思想以及言论在世界各国广受推崇。 孔子见老子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邪!”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
  • 要夸一下它的增压功能206个0.32mm的增压出水孔出水特别的细腻,冲在身上绵绵密密又不会有刺痛感,非常亲肤。感觉不整篇好的说不过去了,突然做梦想冲Gondwa
  • 【曝光台|创城进行时(10)】 “十次事故九次快” 这一通俗的安全行车警示语 相信大家早就是耳熟能详了 可为何还是有些人 控制不住自己那颗想“飞”的心 下面进行
  • 北京5月22日新增83例本土确诊病例和16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治愈出院42例 5月22日0时至24时,新增83例本土确诊病例(含3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
  • 否则,如果两个人正在交往中、未婚,还处于求偶相处期里面,男方过节只送一个情趣内衣…我不说别的,就说,你们觉得这个男的重视女方吗?我依然尊重觉得节日只送情趣内衣觉
  • 想一想我们很多人现在不爱出门,这个很可怕,你每天躺在床上,四面看的都是墙,这个时候你跟自然没有接触,你就缺少了一点灵气,缺少了一点生机,缺少了一点开阔。自打搬了
  • 【全市将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00所】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定不移提质幸福成都,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未来五年,成都将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 可能是欢乐、可能是感动、可能是......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也登上过许许多多的舞台,这次我觉得可以让我欣然接受这个不完美但是努力改善的我,事实上,在成长
  • 后来小姐妹建议我去旁边有草的地方挖,把草铲掉,我脑海中闪过余秀华那首名为“我爱你”的诗,我的心真实地疼了[泪]我跟同学说:“不了不了,它们好不容易等到春天了。乐
  • 请同窗们遵守以下几点:1️⃣超话内禁提相关内容,支持在个人博表达2️⃣超话内可正常签到。2⃣日常签到等任务正常进行,禁止带安利向、娱乐向大名话题发博,转发评论禁
  • 用元宇宙的概念去体现超未来的服饰,把有趣独特的元素设计在礼服中,呈现在秀场上。Haus Laboratories项目作为亚马逊品牌孵化计划的试金石,请到全球知名
  • こんなのまで押しつけられて俺は産廃処理場か不法投棄のため池か。こんなのまで押しつけられて俺は産廃処理場か不法投棄のため池か。
  • 艾玛,下周预告看得我快哭了。 陷入爱情,美莱是那么地欣喜,那么地愉快,但是又那么地焦虑,那么地不安。我是很感性的人,或许是命运不该让我们在一起。他只是因为我喜
  • 本次展现的,也是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制作,有时让我感到话筒拾音晋了些,但好在不添油加醋。一方面,钢琴家走正路的品格完全没有松动,另一方面,相对于柴赛时的演奏,他对
  • #渡边理佐[超话]##渡邉理佐# via.kimika onai↓そして本日ご卒業される渡邉理佐さんへ卒業のドレスを製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した。もしそうだったら、
  • 2022年5月23日(呼和浩特市交管支队)#青城文明交通你我同行##内蒙古故事#【声称免费赠送摄像头,中国移动业务员失联了】 5月12日,呼和浩特市的特先生接到
  • 让人看了直接养胃[哼]为啥不出古风卡了,我就是因为这是古风才去玩的啊,现代的那么多,缺你一个?交给你处置了”“弄疼也没关系”花陵你果然还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