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意识虚妄

(第六十五段)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相状?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解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篇讲的是“意识”:“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即生即灭,第六为“意”、“意”之识名意识。此意识续生于五识,五识是功能、意识是作用。
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第六之意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如以眼识见“男、女”,意识灭眼识而分别“男、女”,此即灭次识而续生,是为前意识生后意识,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故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
佛说:阿难!又如你所明白的,意根与法尘相互为缘而产生了意识。这意识是因意根所生呢?还是以意根为界别?是因法尘所生呢?还是以法尘为界别?
佛说:阿难!如果意识是因意根所生,而意根是没有思想的,那么你的意根就因此而有思想了,就可以表达你的意思了,这时的意根已变成了意识,也就没有意识的单独存在了。但如果没有现前存在的法尘,作为法尘的代名词是记忆,也就是说没有记忆作为意识的所缘,这意识就无处生出。
如果意识离开“眼、耳、鼻、舌、声”这五根和“色、声、香、味、触、法”这些外缘尘境,就没有可缘的形象了,没有可缘形象的意识,又将作何用呢?实为什么作用都没有了。又如你的意识心,和所有思想的分别性,是相同呢?还是不相同?如果相同,有思想的是意识心、能产生分别影事的是法尘。如二者相同,则意识即是法尘,二者合一了,都合成一个了,怎么能说成是意识因法尘所生呢?
如相异,即不相同,那么意识是意识、法尘是法尘、意根是意根,互不相关,这意识离开意根,离开法尘后就应该没有意识了,没有意识了,为什么要说意识是意根所生呢?如果有意识,意识是法尘所生,那么法尘就是意识了,二者和合了,又怎么去认知意识和法尘呢?所以,意识和法尘不论是同还是异,都没有意识了,都没意识了这同、异二性就不能成立,二性不成,这界别又从何而立?
如果意识是因法尘所生,那么世间的种种法都离不开五种色尘,你再观察“色法”及所有的“声法、香法、味法、触法”,这些都是相状分明的,都是可以指认的,这五尘对“眼、耳、鼻、舌、身”五根,都不是意根所能摄受和统领的,因意根和前五根的地位是一样的,都只有各自的功能而不能相互统摄,不能互相统摄,是因为都没有分别物象的作用,只有意识心才有分别物象的作用,是你有分别性的意识心决定了依于这些根、尘诸法所生。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仔细观察,每一种法是何相状,这些法如果离开色尘、离开虚空、离开动、静、通、塞;离开合、离、生、灭,或是你已越过了这所有的现象,最终是一无所得的,一无所得的道理是因为这所有的一切都在生灭中。
“生”:如果有意识的生起,就是色空诸法的生起。“灭”:如果意识心灭了,色空诸法也灭了。诸法都灭了,哪里还有一个可得呢?其实意识心并不是有什么原因而产生的,因为它是本来就没有的,是因有种种法的生起才有了意识心的作用。那么意识心有什么形象吗?没有!什么相状都没有,相状都没有,这界别又从何而立呢?
佛说:是这些缘故,所以应当知道,意根和法尘相互为缘,生意识界,这三处都是本来就没有的,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幻有,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就有,这意根与法尘,及意识界,都是虚妄的,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

《楞严经》鼻识虚妄
(第六十二段)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自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则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篇讲的是“鼻识”:是指鼻根如果与香尘相对,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鼻识是胜义根,以扶尘根鼻根为所依,了别香境之心识。鼻识通于欲界,不通于色界,以色界“无段食”之性,故无香境,不能成就鼻识。
段食是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时间段而饮食,比如人类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而饮食,故称段食。而色界之天人,已断了鼻识和舌识,不需分段食,而是以禅悦为食,故名无段食。由于善或不善业的成熟,使可喜或不可喜、好闻与不好闻等气味撞击鼻门,就会生起善或不善之果报鼻识,执行“嗅”的作用。
佛说:阿难!又如你所明白的,鼻根和香气相互为缘,产生了鼻识。鼻识是因鼻根所生呢?还是以鼻根作为鼻识的界别?是因香气所生呢?还是以香气作为鼻识的界别?
佛说:阿难!如果鼻识生于鼻根,那么你心里面认为什么是鼻根呢?是以脸上肉体如双爪的东西为鼻根像呢?还是认能嗅闻,知动摇的知觉性?如以肉体双爪为鼻根,这鼻根它属于肉体之身,那么,能知道触受的应该是身体而不是鼻根。再说能够产生触受的外缘是色尘(物象),这时的鼻根就变成了色尘(物象),如此连鼻根的名称都没有了,又怎么能用鼻根来作为鼻识的界别呢?
佛说:如果以能嗅闻的知觉性作为鼻根,那么你心里面以什么来作为觉知呢?如以肉体为觉知,而肉体的觉知是来自于触受而不是鼻根。如以虚空为觉知,既然虚空自己有了觉知,那么肉体就不会有觉知了,这样虚空就成为你了,你的身体就什么觉知都没了,今日你这个阿难,也应该不存在了。
佛说:如以香气为觉知,香气自己觉知自己了,又关你什么事呢?如果香、臭二气生于你的鼻根,而这两种气味即不生于兰花、也不生于栴檀,假如两种香气都不来,这时你自己嗅闻自己的鼻根,是香还是臭?如能闻到香、就闻不到臭,如能闻到臭、就闻不到香。如果你香和臭都能闻到,那你这个人就应该有两个鼻根,你向我问“佛道”,就应该有两个阿难,那么哪个是真的你呢?
佛说:如果鼻根是一个,就没有香和臭这两种分别了,臭也是香、香也是臭,实际是香和臭这二性都没有了,那么这个鼻识的界别当从何而成立呢?如果鼻识是因香气而生,是因香气而有,就如同有眼能见物,却不能用自己的眼再看见自己的眼一样;如果鼻识是因香气而有,香气都变成鼻识了,就没有一个知道香气的了。
能觉知到香气的就不是在香气中产生,觉知不到香气的又不是鼻识,而香气是不会觉知自己香气的,因此,香气怎么能成为鼻识的界别呢?由此可见,这里面都没有一个中间的界线,既然没有中间界线,那就没有什么内外之分了,没有内外之分,是因为所有的能闻性,毕竟都是虚妄的。
佛说:是这个缘故,所以应该知道:以鼻根和香气相互为缘,生鼻识界,这三处都是虚妄的,都是如来藏因无明而生的幻有,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就有,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

《楞严经》耳识虚妄

(第六十一段)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不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这篇讲的是“耳识”:耳识是指耳根如果与声尘相对,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就是说。耳根是对一切声音之境起昧略识用而产生耳识,耳根是“扶尘根”,专司对声境之感觉,经由感觉所生之识,即为耳识,耳识是“胜义根”,又称正根。
小乘有部等将眼耳鼻舌身五根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扶尘根即指眼、耳、鼻、舌、身等可见部分,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以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为体,具有发识取境之作用。
故知扶尘根为胜义根之所依处,具有扶持助成之功能,例如眼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都是色香味触四尘所成之肉体,其体粗显,本身无感觉认识作用;胜义根则以扶尘根为所依处,取外界之境,而于内界发起识,其体清净微妙,非肉眼所能见,是四大种所造极微之集合,是五根所据以产生感觉认识作用之实体。
这根、尘、识,缺一即不能成就耳根之现量意识、耳识。但此耳识功用分别却非常简略,实为无分别之耳根性。因耳识仅由单纯之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尘声境,而不具有认识、分别之作用,故得依第六意识来达到其目的。
而第六意根所起的意识才有认识、分辨现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故第六意识常常与耳识俱起,并以声尘法境为所缘,才能了别对境。比如耳识可听到各种声音,但不能辨别哪一种声音是流水声、哪一种声音是歌声等,能辨别这些声音的就是第六意识了。
耳识在与第六识的同时作用下,可分别各种不同的声音,对好的声音产生执着、对不好的声音会产生厌弃,这样就会产生种种烦恼,障蔽自己的菩提心性。如果能认清声音的好恶都是虚妄的,这些好恶的声音就会在识心中消失,从而趣入解脱道。
佛说:阿难!又如你所明白的,耳根和声音这二者相互为缘,就产生了耳识。这耳识是从耳根所生呢?还是以耳根为界别?是从声音所生呢?还是以声音为界别?阿难!如果耳识是从耳根所生,那么耳识就固定于耳根了,而耳识是无形无相的,这无形无相的东西,是没有固定之处的,如果将耳识固定于耳根,耳识就脱离自性“心”了,脱离自性“心”的耳识是什么作用都不会有的,也不会有“动、静”二相现前了,就是有动、静二相现前,离开自性的耳识也什么都听不到了,什么都听不到了,还用耳识去识别什么有动有静的形象状貌呢?
“动、静”指一切事物所具有的二种相状:动为活动的一面,如有声;静为止息的一面,如无声。如果让耳根去听闻没有动静的东西,那就不存在听闻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说属色尘(物质)的耳根,和觉知到的触尘,这二种色尘相杂,是耳识界呢?而触尘(接触的物象)和耳根是没有知觉的,有知觉的是耳识,那么有知觉的耳识界,怎么会产生在无知觉的耳根和听闻声音的触尘上呢?当然不会。既然耳识界不产生于耳根和触尘上,此界别又从何处而成立呢?当然也就无处成立。
如果耳识产生于声音,是因声音而有,耳识自己就变成声音了,那就不关听闻的事了,听闻也就消亡了,没有听闻了,还有个声音的相状所在吗?当然也没有了。耳识如果从声音处生,许多声音是因有听闻才会有声相;能听闻的应该是耳识,如果没有听闻了,自然也就没有界别了;如果耳识等同于声音了,能闻的耳识就变成了声音,而声音是被闻,耳识也就成了被闻,那么谁又能知道能听闻的耳识呢?
如果说不知道,这个人始终就如草木一样,什么知觉都没有了。由此应当知道,也不应该是声音和听闻的杂合,而形成的中间界别,如果真杂合了,那么二者都杂合在一起了,哪里还有个中间界呢?没有中间界,听闻和声音的内外相,都不能成立,又怎能成立界别呢?
佛说:是这个缘故,所以应该知道,耳根和声音相互为缘,生耳识界,这三处都是如来藏因无明所生之幻有,不是因缘所生、也不是自然就有,这耳根与声音,及声识界三处,都是虚无的,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决定婚姻幸福的,是新三观
  • 到国外“背奶粉”,不如安心喝国产奶
  • 亲兄弟,明算账!刚得了个神兵砸不砸得商量下
  • 记者体验BOSS直聘:发布假信息后1小时收6份简历
  • 为你揭开在数字化时代营销效果造假的秘密 |CBNweekly封面故事
  • 微信,你凭什么来定义我的朋友?
  • 重磅!共享单车新规:鼓励免押金,禁向12岁以下儿童提供服务
  • 【提醒】宫颈癌疫苗上市!适用9-25岁人群,超25岁怎么办?
  • “硬币自取”风靡全国,是巧合还是策划?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 【提醒】微信能一次性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这是要没朋友的节奏啊…
  • 战狼2票房破11亿!火爆大戏再上演!吴京:“没事,我已经买了保险,再打!”
  • 共享单车新规正式发布:禁止向未满12岁儿童提供服务
  • 地铁上的一股“清流”!小男孩跪地擦水渍走红!
  • 韩春雨论文被自然子刊撤稿:作者主动撤回
  • 张若昀唐艺昕公布恋情
  • 美国水兵南海失踪让人想起了一场战争
  • 战狼2被偷票房,网友:你对不起吴京拿命拍的戏!
  • 宫颈癌疫苗上市!山东打出第一针!适用9-25岁人群!超25岁怎么办?
  • 袁泉已经把这些配饰,戴成了知性姑娘教科书
  • 这一记“耳光”,留恋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