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中国改革报|峥嵘十载 戈壁滩上绘就一幅新时代画卷】#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 兰州新区成立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60倍,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针”。

“10年来,新区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在‘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戈壁荒滩上,初步建立起了一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综合性新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全面增进,新区群众实实在在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日前,在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10周年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相关负责人对兰州新区这10年的发展成果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赋予其“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大战略定位。兰州新区是我国广袤西北大地上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肩负着探索西北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新模式,增强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向西开放,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责任。

如今,#奋进十年路启航新征程# 10年过去了,悠然回望,岁月峥嵘。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不足5亿元到快速突破300亿元关口,增长近60倍,特色优势产业多点开花,综合改革跻身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常住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长至50万人。一座功能完备、产业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初见雏形,成为甘肃全省乃至整个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有效发挥了经济增长新引擎、改革创新新典范、高质量发展新样板的作用。

以创新谋发展,向改革要成绩

要想实现突破,必须以创新谋发展,向改革要成绩。决策者们坚持以“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水平最优”为目标,深入实施管理体制、干部人事、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九大改革”,构建全方位改革体系,有效激活发展动能。

兰州新区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兰州新区产业园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大、政策优等特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政策兑现、人才引进等科创生态,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

“目前,兰州新区建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168个。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续4年保持在4%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告诉记者。

兰州新区深谙“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道理,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引进培育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如今的兰州新区藏龙卧虎,科技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达3万人。

兰州新区还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关键举措和引领高质量赶超跨越的“先导工程”,先后获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2020十大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

推动产业发展,重振“兰州制造”

兰州的历史曾因“兰州制造”四个字而熠熠生辉。元代有铁冶,明代开发煤矿,洋务运动中,兰州机器局、兰州机器织呢局开西北工业之先河。抗战时,兰州成为大后方,形成纺织、皮革、机械制造、汽车修理、冶金、制药、化工、玻璃、面粉、卷烟等工业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兰州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城,创造了新中国无数个“第一”,为新中国的起步作出巨大贡献。

“如今,兰州新区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以国家级新区平台建设为引擎,紧扣‘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目标,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积极主动作为,聚集配置高端发展要素,着力铸链强链延链补链,加快构建现代高端产业体系,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呈现出生态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大中小共存、高优特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翟建军说。

据悉,兰州新区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十四五”末产值将达到200亿元。

绿色化工产业“十四五”末产值将达到500亿元,打造千亿级国家重要的高端化工产业基地和世界一流的现代精细化工产业园。

新材料产业“十四五”末产值将超过65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储能之谷”。

还有生物医药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大数据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也都生根开花,以日益蓬勃的姿态助推着兰州新区的发展,重振着“兰州制造”的辉煌。

立足丝路优势,打造开放前沿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兰州新区立足“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定位,先后建成运营综合保税区、航空港、铁路口岸、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建起“一区一港一口岸一通道”立体化开放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

2016年~2021年,兰州新区进出口总额达276亿元、年均增长9.2%。其中2021年实现贸易额82.4亿元,同比增长103%,占甘肃省贸易额超过16%,对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效应凸显。

2014年7月15日,作为甘肃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并于2015年12月24日正式封关运营。封关运营以来,新区综合保税区复制推广“分类监管”“委托加工”“两段准入”“四自一简”等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创新“废物出区”“申报前检验”“全过程品质监测”等制度,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德国、中国香港等地设立多个海外仓。

2017年11月,兰州新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交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并列入全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2022年8月2日,由兰州新区商投集团路港公司、捷时特物流有限公司共同承运的“万象南—磨憨—中川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顺利到达兰州新区中川北站物流园。此趟班列是中老铁路贯通后,甘肃省首趟中国—老挝回程班列,为甘肃省开辟了连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快捷国际贸易通道。

兰州新区还大力构建“通道+物流+产业”现代物流运行体系,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大通道同向发力,持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据翟建军介绍,目前,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及航空口岸,已开通240余条国内国际地区城市运输航线和16条国际货运航线,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30万架次。

坚持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

2011年,总长16.7公里、面积967公顷的新区东一干防护林带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兰州新区生态防护林带建设正式拉开序幕。10年过去,往日的荒山秃岭如今已变得郁郁葱葱。

据翟建军介绍,近年来,兰州新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兰西城市群生态建设等重大机遇,以生态修复治理为切入点,规划将大量的生态功能差、未利用荒坡土丘进行整治,30%整治为高质量、永久性生态用地,打造兰州北部生态安全屏障。

“引大入秦”丰沛的水源滋润了万物、哺育了生命、激活了生机。如今,一座满目滴翠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在古老的秦王川大地上拔地而起。

10年间,兰州新区总共建成水库6座,生态调蓄工程9个,生态输水管线5条,产业园区供水工程6处,年供水能力由原来不足0.3亿立方米提升至1.46亿立方米,逐步构建起一张生态供水兼顾防洪节水的水利体系网。

“自建设以来,兰州新区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区、构筑兰州北部生态屏障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在全省率先创新黄土山丘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子。”翟建军表示。

2010年~2022年6月,兰州新区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200万平方米、绿化率达36%。建成高效节水、生态兼顾的高标准农田7万亩,实施生态修复12万亩,系统性解决了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等问题。

如今,新区四周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得以平整,一道道绿色的生态屏障蔚然成荫。一批雨水有效收集利用、洪水有序排放,湿地、湖体东西相连、南北贯通,形成了城市绿肺。人与自然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为黄河上游地区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区样板、作出了新区示范。

聚焦城市与民生,打造宜居幸福地

“春季见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见景”,这是兰州新区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立下的愿景。

10年来,兰州新区坚持把提升城市服务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贯穿建设现代化国家级新区全过程全方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兰州新区印发了《魅力新区城市品质提升六大行动方案》,未来将从市容环卫、市政设施、空间秩序、园林绿化、城市治理、道路交通六个方面完善治理措施。”翟建军说。

新区建设绕不开民生话题。只有民生问题搞好了,人民才能安稳踏实地生活在这片土地。

10年来,兰州新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超过280亿元,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同时,面向全国引进教育人才超过1200人,教育成效全面开花,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新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已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基层医疗服务网络同步健全,逐渐形成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

近年来,兰州新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大力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先后建成各类体育场地987个,全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7平方米,位居甘肃省前列。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兰州新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历史性地解决了整体绝对贫困问题。同时,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加快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

一项项举措结出丰硕果实。翟建军告诉记者,从2010年到2021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20%以上,近5年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作为从一张白纸起步的国家级新区,10年来,这里从一片黄土荒滩成长为一座现代化新城,从农耕之乡转变为生态产业集聚区,从无人问津的僻壤蝶变为科技创新高地。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兰州新区要牢牢把握国家赋予的发展改革创新重大任务,坚守初心,坚定信心,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以过硬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为甘肃省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贡献新区力量。”在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10周年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兰州新区的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期望。(中国改革报)

#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新华社《瞭望》 | 兰州新区:荒地起新城】兰州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度,连续5年GDP增速超过15%,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自2012年8月获批设立十年来,#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 从拓荒植绿、铺路通水,到产城融合、宜业宜居,走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任卫东 宋常青 李杰 王铭禹

2012年,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批复设立。设立之初的兰州新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坡“撂荒”盆地,满眼童山秃岭,遍地盐碱荒滩,完全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

十年来,兰州新区荒地起新城,“白纸绘丹青”,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人才环境、生态环境,近年来更是融入国家战略,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度,连续5年GDP增速超过15%,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城从荒地崛起

2012年8月,位于兰州市北部60余公里的秦王川盆地迎来了高光时刻,位于此地的兰州新区作为我国第五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获批设立。

彼时,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发展相对较慢、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中间位置的兰州新区,被寄予了助推区域均衡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点的厚望。

兰州新区设立之初人口不足10万人、GDP不足5亿元,所在的秦王川盆地,北距腾格里沙漠仅25公里,东、西、南三面均为黄土丘陵,干旱少雨、植被稀少、风沙肆虐、土地贫瘠。

“国家级新区对甘肃是新鲜事物,无先例可循。”兰州新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罗耀宗说,与其他人才、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地方相比,兰州新区相当于从零起步。

新区距离兰州市城区较远,起初各项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备、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制约着引进人才、招商引资等工作的推进,为此,兰州新区设立之初便加速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兰州新区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产业新城雏形初现。

同时,兰州新区产业发展实行“一招二迁三引”,即奔赴各地紧盯大企业、大项目招商引资,同时力促兰州市区企业“出城入园”迁入新区。

兰州新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始终秉持改革先行、均衡发展理念,一方面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营造发展高地、人才洼地;另一方面强化产业集群驱动、生态治理先行的发展思路,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兰州新区推动“大部制、大服务、扁平化”改革,县级机构精简26%;撤销除教育、卫生以外的管理性质事业单位;机关干部精简50.8%,全部充实到园区、社区服务一线。
“机构的精简,充分释放了行政管理、组织运行效能。”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王俊锋说,目前,兰州新区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企业投资审批流程和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目标的四分之一以及八分之一,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评估在国家18个试点中位列第三,市场主体年均增速30%以上。

——人才环境持续向好。为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兰州新区实行“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打通了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之间干部人才交流渠道,推动干部梯次良性发展。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扶持、人才选拔管理等系列政策,近五年引培各类人才超10万人,人才“虹吸效应”充分释放。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年来,兰州新区累计生态修复超12万亩,造林绿化20多万亩,城市绿化率由2012年不足5%提高到2021年的36%,不仅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还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绿色中国·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经济增速领跑国家级新区

近年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兰州新区发展迅猛——连续5年GDP增速超15%,领跑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表示,兰州新区不是新建一座城,而是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甘肃特点的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路径。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时,就赋予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要职能。

十年之间,甘肃省委、省政府指导兰州新区围绕“极、地、台、区”四大功能定位,打造西部特色现代化新型城市,初步形成较好发展局面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兰州新区GDP从设立之初不足5亿元,到2021年突破300亿元,增长近60倍;近5年GDP增速最低15.6%,最高达20%。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冲击下,兰州新区GDP增速仍达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0.9%,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优质产业项目富集。5年来,兰州新区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080多个、总投资5280多亿元,形成了千亿级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其中,2021年12月,海亮集团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破土动工,今年6月首条铜箔生产线便投产出箔,将于9月正式投产。海亮集团副总裁、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超180亿元,将助推兰州新区形成全球最大的铜箔材料生产基地,高端产业持续落地开花。

——科技创新持续提升。为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兰州新区出台科技揭榜挂帅、扶持奖励等系列政策措施,建成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比重达38.8%,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1.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在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十年之间,兰州新区不仅创新平台从不足10个增长到168个、研发人员从200余人增长到近6000人,而且研发强度从1.4%提高到3.8%,位居全省前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3年的6家增加至2021年的90家,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2亿元。

——不断构筑向西开放新高地。2015年以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陆港、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对外开放平台快速搭建,肉类、种苗、冰鲜水产品、水果、粮食、活体动物六大指定监管场地和网购保税、跨境直邮两个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陆续设立,开通16条国际货运航线,实现国际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产自兰州新区的钻机、铜材、线缆、新能源汽车、农药等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集散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加快形成。近五年来,兰州新区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58个,贸易产品200余种,商贸物流营收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45%,成为西北进出口贸易分拨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

走出特色之路

兰州新区获批十年来,从黄土荒丘到产业新城,从筑牢发展四梁八柱,到勇担“极、地、台、区”职能,走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少专家学者、干部及企业负责人认为,兰州新区结合定位和围绕国家战略,克服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及疫情等掣肘实现较好较快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度嵌入国家战略谋求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可供参考借鉴的路径和样本。

一方面,西部地区,潜力巨大。当前,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西部增添发展动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带来发展机遇,中东部产业西迁为西部提供发展主体,西部地区应把握机会调结构,形成“新增量”。

另一方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放。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营商环境与中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其中,营商环境制约人才、技术、资本聚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形成产业发展、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同时,西部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向西开放前沿地带,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才能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支点桥梁,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华社

https://t.cn/A6SxIfL8

#媒体聚焦兰州新区# 【瞭望丨兰州新区:荒地起新城】#热烈祝贺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十周年##奋进十年路启航新征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任卫东 宋常青 李杰 王铭禹
◇兰州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度,连续5年GDP增速超过15%,持续领跑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自2012年8月获批设立十年来,从拓荒植绿、铺路通水,到产城融合、宜业宜居,走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2年,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批复设立。设立之初的兰州新区,由于地处黄土高坡“撂荒”盆地,满眼童山秃岭,遍地盐碱荒滩,完全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

十年来,兰州新区荒地起新城,“白纸绘丹青”,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人才环境、生态环境,近年来更是融入国家战略,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经济发展呈现加速度,连续5年GDP增速超过15%,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城从荒地崛起

2012年8月,位于兰州市北部60余公里的秦王川盆地迎来了高光时刻,位于此地的兰州新区作为我国第五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获批设立。

彼时,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发展相对较慢、经济总量相对偏小,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中间位置的兰州新区,被寄予了助推区域均衡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点的厚望。

兰州新区设立之初人口不足10万人、GDP不足5亿元,所在的秦王川盆地,北距腾格里沙漠仅25公里,东、西、南三面均为黄土丘陵,干旱少雨、植被稀少、风沙肆虐、土地贫瘠。

“国家级新区对甘肃是新鲜事物,无先例可循。”兰州新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罗耀宗说,与其他人才、技术、资金实力雄厚的地方相比,兰州新区相当于从零起步。

新区距离兰州市城区较远,起初各项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备、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制约着引进人才、招商引资等工作的推进,为此,兰州新区设立之初便加速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兰州新区核心区100平方公里的水、电、路、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产业新城雏形初现。
同时,兰州新区产业发展实行“一招二迁三引”,即奔赴各地紧盯大企业、大项目招商引资,同时力促兰州市区企业“出城入园”迁入新区。

兰州新区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始终秉持改革先行、均衡发展理念,一方面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组织运行机制改革,营造发展高地、人才洼地;另一方面强化产业集群驱动、生态治理先行的发展思路,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兰州新区推动“大部制、大服务、扁平化”改革,县级机构精简26%;撤销除教育、卫生以外的管理性质事业单位;机关干部精简50.8%,全部充实到园区、社区服务一线。
“机构的精简,充分释放了行政管理、组织运行效能。”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副局长王俊锋说,目前,兰州新区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企业投资审批流程和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目标的四分之一以及八分之一,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评估在国家18个试点中位列第三,市场主体年均增速30%以上。
——人才环境持续向好。为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兰州新区实行“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打通了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之间干部人才交流渠道,推动干部梯次良性发展。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奖励扶持、人才选拔管理等系列政策,近五年引培各类人才超10万人,人才“虹吸效应”充分释放。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十年来,兰州新区累计生态修复超12万亩,造林绿化20多万亩,城市绿化率由2012年不足5%提高到2021年的36%,不仅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还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绿色中国·环保成就奖之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经济增速领跑国家级新区

近年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兰州新区发展迅猛——连续5年GDP增速超15%,领跑国家级新区。
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表示,兰州新区不是新建一座城,而是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甘肃特点的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路径。

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时,就赋予了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要职能。

十年之间,甘肃省委、省政府指导兰州新区围绕“极、地、台、区”四大功能定位,打造西部特色现代化新型城市,初步形成较好发展局面。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兰州新区GDP从设立之初不足5亿元,到2021年突破300亿元,增长近60倍;近5年GDP增速最低15.6%,最高达20%。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冲击下,兰州新区GDP增速仍达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0.9%,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优质产业项目富集。5年来,兰州新区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080多个、总投资5280多亿元,形成了千亿级新材料、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其中,2021年12月,海亮集团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破土动工,今年6月首条铜箔生产线便投产出箔,将于9月正式投产。海亮集团副总裁、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树光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超180亿元,将助推兰州新区形成全球最大的铜箔材料生产基地,高端产业持续落地开花。

——科技创新持续提升。为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兰州新区出台科技揭榜挂帅、扶持奖励等系列政策措施,建成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平台,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比重达38.8%,科技成果转化率达31.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在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十年之间,兰州新区不仅创新平台从不足10个增长到168个、研发人员从200余人增长到近6000人,而且研发强度从1.4%提高到3.8%,位居全省前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3年的6家增加至2021年的90家,2021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12亿元。

——不断构筑向西开放新高地。2015年以来,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国际航空港、铁路陆港、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对外开放平台快速搭建,肉类、种苗、冰鲜水产品、水果、粮食、活体动物六大指定监管场地和网购保税、跨境直邮两个跨境电商监管中心陆续设立,开通16条国际货运航线,实现国际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营,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产自兰州新区的钻机、铜材、线缆、新能源汽车、农药等远销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集散枢纽和多式联运中心加快形成。近五年来,兰州新区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58个,贸易产品200余种,商贸物流营收突破2800亿元,同比增长45%,成为西北进出口贸易分拨中心和商品交易中心。

走出特色之路

兰州新区获批十年来,从黄土荒丘到产业新城,从筑牢发展四梁八柱,到勇担“极、地、台、区”职能,走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少专家学者、干部及企业负责人认为,兰州新区结合定位和围绕国家战略,克服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及疫情等掣肘实现较好较快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深度嵌入国家战略谋求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可供参考借鉴的路径和样本。

一方面,西部地区,潜力巨大。当前,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为西部增添发展动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新能源富集的西部带来发展机遇,中东部产业西迁为西部提供发展主体,西部地区应把握机会调结构,形成“新增量”。

另一方面,深化改革,锐意开放。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营商环境与中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其中,营商环境制约人才、技术、资本聚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形成产业发展、人才汇聚的良性循环。同时,西部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向西开放前沿地带,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才能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支点桥梁,实现高质量发展。
https://t.cn/A6Stm7XM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虽然经常不陪着我睡觉 但 早上总还是能乖乖的在(何俊伟)身边今早六点多被闹钟吵醒 看见酱酱睡在腿旁边 便抱过来怀里睡 他真的好乖哦 睁着大大的眼睛一直看着我
  • 偏执的吃货#美食探店##街边小吃# ,逛吃逛吃一天,烤冷面,炒凉粉,炸冷面卷臭豆腐,酸甜辣的煮串串,臭豆腐,汉堡王新品什么熏牛肉汉堡,澳门蛋挞的芝士培根蛋挞和原
  • 图片就配这些吧 礼物存在的意义不是在特殊节日表达爱意 而是让你在平淡的生活里感受到惊喜的存在 今天(就用今天的口吻吧 虽然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啊 学校里有好多
  • 因为每一个站上奥运舞台的运动健儿都值得被尊敬,没有一块奖牌‘它‘是容易的!这是他的第一届奥运会,很可能也是最后一届奥运会。
  • 成年人的恋爱常常有那种突然疲倦、想要脱身的时刻,是因为我们更多的精力都用在生存,用在与环境对抗之上。不管是在恋爱前,恋爱中,还是在失恋以后,提升自己永远是最关键
  • 第二十七回   元化医神说究竟,扁鹊慈悲示我心   愚学才明白,什么是学无止境。诸神微笑着,让愚学觉得如沐春风。诸神慈悲为怀,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   愚
  • 从一个同学翻到另一个同学的朋友圈男生都脱单女生都单着好奇地又翻了翻自己的朋友圈美食美人不可辜负[爱你]所以,为什么不在朋友圈分享了呢…因为会让人觉得沙雕那为什么
  • 1、平直的伏犀纹伏犀纹是指在额头正前方的皱纹处,拥有三条并列的稍稍向上的互不相交的曲线纹路,在面相中这三条纹路从上往下分别代表的是“天纹”“人纹”“地纹”代表天
  • 最近三次元很忙很忙很忙很忙 但是一直都在!而且肯定以后也会在! 微信一直挂着所以有什么事情朋友都会叫我请放心!不过没有大事可能会消失了抱歉[跪了] 最近期的安排
  • 所以,我是多么的理想。其实都不需要设限的,正如爱和自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奋力追求的宝藏
  • 肖战小飞侠,顺顺利利,健健康康 ​​​#每日一善# kk#阳光信用#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当下,中国人
  • #临沂交友[超话]##临沂脱单# 【征婚贴】737号公开女嘉宾97年,身高167,汽车销售顾问,年薪7-11万,性格外向,沟通能力强,逻辑思维比较缜密,喜欢战
  • 廿八都民间美食组合了浙西、赣东、闽北的饮食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几乎已是江山的一个特别“景点”。#味里故乡##美食分享# 江南水乡,向来让人无限向往但在吃
  • #摩登兄弟[超话]# 以爱为笔写下共同走过的美丽最美好的事情不是你青春我年少而是恰巧遇见你的时候我的目光为你驻足你装饰了我的梦你丰润了我的人生从此你成了我心头的
  • 诚然,在这喧闹的凡尘,只要是内心向往的地方,就都能拿来安放灵魂。所以,幸福不是无由来的,而是从自己心里生长出来的。
  • 同事关系再好,对人再善良,你也不能说这3种话,好心办坏事,好心没好报,嘴欠伤自己,倒霉的也是自己。7、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也没错,因为你是什么性格,就注定了
  • #古风[超话]# 最好的爱情(三)#唐朝##情感##爱情##文创##摆件##别让中国铜文化消失##青瓷# 最好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其实,感动我的不仅仅是这个爱情
  • #格莱斯非遗质造营#格莱斯真的把推广传统文化做得很用心,不仅自己在升级改良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系列瓷砖,也在用心推广其他的非遗产品,这个格局我很佩服,这么
  • !他这是需要的安静,如果你们还能做朋友就珍惜这一条界线,多了解他的想法,这是最聪明也是最理智的做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走进他心里,你才会有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感受。
  •   可再加念21遍或49遍大悲咒心咒:  嗡Ong 乏fá及jí喇lǎ 达dá尔ěr嘛mā 赫hē利lì  9、补缺真言(所念的彿号、经、咒语,不但圆满,而且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