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背后,安排了宇宙的一切?爱因斯坦与杨振宁的怀疑或许是对的】

爱因斯坦的怀疑

世间万物运行有序,冥冥之中似乎有神奇的力量在控制着事物的运行。

在基督徒的眼中,是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这个世界。上帝创造出白天、黑夜、空气、陆地、花草树木、动物等所有事物后,又创造出了亚当和夏娃。亚当夏娃相爱以后生了很多孩子,于是就有了人类。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亚当夏娃的传说当然不可信。但是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却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设计这个世界的” 。

研究物理的科学家很多都是无神论者,而且爱因斯坦也是出了名的无神论者。但是他为什么在洞悉了这么多的科学理论知识后,还怀疑上帝的存在呢?

早在一个世纪以前,爱因斯坦就凭借自己对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了最有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研究出了狭义相对论,这让人们对时间空间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爱因斯坦还研究了光电效应的有关内容,自此,人类打开了量子世界的大门。

另外,爱因斯坦研究的分子运动、广义相对论等内容,直到今天还有人在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时至今日,很多人都能一眼就认出爱因斯坦的照片。可见,爱因斯坦在人类科学进步史上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爱因斯坦也因为科研成果突出,而被外界密切关注。

在爱因斯坦五十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在一次专访中表示自己不是无神论者,他也不认为自己是泛神论者。他认为,这些问题在思维的限制下变得狭隘。

在爱因斯坦眼里,人类就像是一个小朋友在一个庞大的图书馆里,这里有各种语言文字。虽然小朋友无法看懂这些文字和语言,但是他隐约能够感受到这里有着某种自己难以表达的神秘规律。不过目前,我们都只是能够看到一部分有组织、有秩序的法则并且遵循,但是我们还没能彻底理解法则。

“我相信斯宾诺沙的上帝,因所有存在物质之井然有序显示出了祂的存在。但我不相信将自己献身于人类命运及生活的那位上帝。”——爱因斯坦

斯宾诺沙是十七世纪荷兰的一位理性哲学家。他认为上帝不是超然的、统治世间万物的宇宙创造者,而是自然规律本身。在他眼里,我们人类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存在的一员。爱因斯坦在这句话中很明确地指出,他所谓的“上帝”,并不是具有神话色彩的上帝,也不是一个灵魂或者一个个体。

爱因斯坦眼中的上帝是宇宙的规律、是世间万物的运行法则、是人类还没有摸索到的科学边界。而他的那句“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设计这个世界的”,不是怀疑上帝创造了一切,或者说他想要找到上帝是谁,而是说他想要了解宇宙诞生、存在、运行的所有秘密。

杨振宁的怀疑

除了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曾说过“如果要问有没有一个造物者,那我想是有的,因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

杨振宁先生是我国科学院院士,也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研究的相变理论通过解析延拓的方式,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解释了同一相互作用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热力学相的问题。他研究的玻色子多体问题、杨—Baxter方程、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等科学研究都有着开创性的成果。

《物理世界》杂志在2004年邀请读者评选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公式,最终麦克斯韦方程组夺得桂冠。而杨振宁就曾经用“妙不可言”来形容该方程组。麦克斯韦方程组帮助人类认识了电磁现象,揭示了电磁相互作用的完美统一,并且被广泛应用到了技术领域。

同为物理学界非常有名的大亨,爱因斯坦认为物质井然有序,杨振宁认为世界结构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两者对于宇宙的猜测有着高度的相似性。为什么说两位物理界巨头都怀疑世界上有“上帝”或者“造物者”存在呢?

从地球遥望宇宙,我们整个太阳系都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在浩瀚的宇宙之中,人类的力量更是微弱得可怕。但是整个庞大的宇宙虽然由无数微尘组成,但是所有事物的运行规律都像是有着一套固定的法则。比如我们现在钻研和了解到的相对论、麦克斯韦方程组、牛顿力学等内容,都是宇宙暗含的法则之一。

有人怀疑人类的存在只是宇宙中的一个偶然,但是如果这个偶然不复存在,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其他像人类一样拥有一定智慧的生命存在吗?如果人类是在地球上自然进化而来的生物,作为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十万年的生物,人类为什么会被太阳晒伤?抛开人类本身,物理学界也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规律法则。

比如光速是物质能够达到的速度上限,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常数。但是如果光速不是现在的299792458 m / s(米/每秒),而是另外一个数值的话,精细结构常数就会发生改变。一旦精细结构常数发生变化,那么电磁相互作用强度乃至恒星聚变过程都会发生改变。如果宇宙中的法则被意外打破,或者失去平衡,或许所有的事物都会被吞噬或者消失。

比如宇宙中的碳和氧都是恒星所释放的能量。如果光速改变精细结构常数也会随之改变,而光速变快的话,精细结构常数就会变小,那么恒星内部就不能形成和释放氧气。如果没有氧,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存在。

我们都知道宇宙来自于一场大爆炸,大爆炸以后诞生了无数天体星系。在宇宙之中,不论是微小的粒子还是巨大的星系都有一套运行法则。所有的元素互相配合、互相影响才形成了现在的宇宙。比如正负电荷的数量就大致相同,所以宇宙中物质的“天平”才没有失衡倾斜。假如正负电荷或者其他数据出现了倾斜,那么我们眼中的世界或许又是另外一副模样。

比如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常量G=6.672x10^-11 N·m²/kg² (牛顿平方米每二次方千克)。也就是说不论是哪两个质点可以通过质量、距离等数值计算出它们的引力。但是一旦引力发生变化,我们眼前的宇宙都将有可能不复存在。假如引力太大,所有的物质都会被吸入黑洞。假如引力太小,物质之间的吸引不够紧密,就无法融合形成天体和星系。

所以杨振宁才会怀疑宇宙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和爱因斯坦一样怀疑世间有造物主的存在,在背后安排好了宇宙的一切。但他们的怀疑并不是说又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创造了宇宙和世间万物。他们是想探索到科学的尽头,看看宇宙中所有事物发展是不是都是按照一定的法则运行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个运行法则,我们的宇宙也许根本就不会存在。这样来说,爱因斯坦和杨振宁的怀疑也许都是对的。

谁安排了宇宙的一切?

我们看到了一颗石头,我们不会问是谁创造了石头。因为石头形态结构简单而且随处可见,所以很难让人感到惊讶或者好奇。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了一座宫殿。宫殿高大巍峨,墙壁上有精美的彩绘图案,地砖和柱子上都是精致的浮雕。宫殿里的物品、装饰甚至佣人都和整个宫殿浑然一体。我们就会忍不住问,这是谁住的宫殿?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宇宙有丝毫的偏差都不可能存在,但是宇宙中如此庞大的一切却始终在井然有序地运行着。如果宫殿的房主就是宫殿的造物者,那么宇宙的缔造者又是谁呢?

我们的科学所发掘出的数据,只是找到了宇宙运行的一部分规则。不论我们有没有发现它们,不论我们有没有用公式的方式去表述它。这些宇宙暗含的法则始终都存在,这些规律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左右和改变的内容。

如果说庞大的宇宙就是一座放满了外语书籍的图书馆,我们人类就是目不识丁的孩童。爱因斯坦、杨振宁之类的科学家,有人发现了书架的摆放顺序,有人自学了两行外语。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庸庸碌碌地生活,甚至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身处在一座图书馆里,更没有思考过这座图书馆是谁建的。

但是也有很多人对宇宙的存在有着不同的见解。比如电影《喜马拉雅星》说,所有世间万物都是梵天做的一场梦。等到梵天醒来,世间万物就会消失。等到梵天睡着,世间万物又会逐渐出现。所有的死亡都代表了重生,所有的结束都意味着新的轮回。

再如著名的动物园假说中指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地球生物都是被外星高级文明圈养在笼子里的动物。我们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被外星文明时刻监控着。

不论是何种说法,宇宙中确实还有很多神秘的现象等着我们去发现。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谜团已经逐渐被解开。相信在不遥远的未来,我们一定可以解开宇宙最根本的奥秘,找到宇宙的“创造者”。
#哪句话改变了你的认知#

手机、网络、微信等现代通讯将抵万金的家书早己带进了历史和回忆,一个电话、一个视频、一个短信将念你的和你想的人带到了眼前。

今天,快递将一个沉甸甸的盒子送到我手中,是阿里家书,它如约而至,又一年过了,要过春节了,阿里巴巴的问候来了。打开精致的盒子,在掏出一件件物品时,能感触到一份份用心,企业文化借年节传递着用意,因着孩子,我们也成为被感激的一份子,心底快乐涌起。

正如信中所说,一切过往,皆为序章。衷心祝愿大家在新一年里平安、顺意!愿阿里巴巴更好、愿我的亲朋们越来越好!

发人深省的“鸟笼效应”:你什么都舍不得扔,还谈什么生活质量

1907年,詹姆斯教授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

一天,两人打了个赌,詹姆斯对卡尔森说:“我一定会让你养上一只鸟的。”

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

后来,在卡尔森生日的时候,詹姆斯送给他一个精致的鸟笼。

每当有客人到卡尔森家,看到空荡荡的鸟笼时,几乎都会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

卡尔森一开始还耐心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

后来问的人多了,卡尔森不胜其烦,于是干脆买了一只鸟。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鸟笼效应”:

假如一个人拥有一只笼子,他大概率会再买回来一只鸟,而不会把笼子丢掉。

到了最后,人反而成了笼子的俘虏。

生活当中,“鸟笼效应”屡见不鲜。

我们总在不停地追逐,最终被物质俘获,活得不堪重负。

古希腊哲学家埃皮科蒂塔曾说过:

“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

我们在占有物品的同时,也在被它占有。

如果总被无用的东西牵绊,那么幸福永远遥不可及。

很喜欢一句话:“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

学生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

苏格拉底回来后,学生们迫不及待等苏格拉底分享收获,苏格拉底却摊开空空的手说:

“我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活得不快乐,并非得到的太少,而是欲望太多。

想要生活丰盈,需要不断做减法,在留白中寻找到真正的心之所向。

作家宽宽在35岁那年,和丈夫一起从北京搬到大理定居。

两人准备将多余的物品送人,筛选打包时,她不由得感慨:“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钱,买来许多不需要的东西。”

到了大理之后,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店,物质需求被降到最低。

面包、果酱、酸奶都由邻居们的作坊定时送来,于是逐渐没有了购物的欲望。

宽宽说:“我想起曾在城市最繁华街区的街灯下,看着橱窗里昂贵美好的商品,心里升起的是占有的欲念,是得不到的沮丧,是要拼搏为了终有一天得到它的豪情壮志。

“但当你真的凝视过一轮清澈的明月后,就会觉得拥有的一切都是束缚啊。”

人这一生,需求有度,过则成灾。

物质的丰盛,并不等同于生活的富足,学会节制欲望,才能在纷繁世界守住清欢。

懂得知足常乐,保持澄明之心,才能体验生活最纯粹朴质的美。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话题:有哪些人生道理是你过了很久才明白的?

有人回答说:

“曾经迷失在肤浅的物欲中,沉溺于攀比和炫耀。直到走过更多的路,读过很多的书,才真正读懂那句‘世界是自己的,与别人毫无关系’。”

如今这个时代,人人都被欲望裹挟着往前走,但真正智慧的人,能摆脱物质的束缚,寻到心灵的自由。

钱锺书在清华教书的时候,家里除了一张桌子和白布垫的沙发,几乎没什么家具。被下放改造时,屋里除了几张破棉被,就是满袋子的书。

晚年时钱锺书曾嘱咐杨绛,自己去世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一切从简。

对他来说,人活于世,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唯有内在的学识,精神的富足,才是立世的根本。

很喜欢的一句话:“只有当一切事物回归简单,人才有机会思考自己的生命。”

宋代诗人林和靖,常年隐居孤山脚下,靠卖梅子维持简单的生活。

平时或驾一叶扁舟来去自如,或倚在老梅树旁,看白鹤起舞,活得洒脱且满足。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家里没有电视机,地板光可鉴人,常穿的衣服就那几件,吃简单的餐食,却建造了自己的小说帝国。

其实,一个人对物质的要求程度,恰恰反映了他灵魂的丰盈程度。

真正通透的人,不为外物所累。

人生不是一场肤浅的狂欢,而是一种精神的修炼。

人生下半场最好的活法,是以清净心活在当下,以自在心过生活。

从复杂回归简单,让内心重回纯粹,我们才能从更高的层面赋予生活意义。

泰戈尔有一首经典小诗:

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记忆
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
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
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

一个人放下越多,越容易获得快乐;负累越少,就越接近幸福的本源。

极简并不是做苦行僧,而是让我们拒绝成为欲望的奴隶。

有节制,懂取舍,于喧嚣的世间,体会自己的风清月明。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华少自曝发胖原因 从主持人转型当导演 一定要付出代价吗?
  • 陌生人递纸巾
  • 库里不信人类登月 你相信不?
  • 王思聪关注章若楠 网友纷纷好奇章若楠是谁呢?
  • 第17届华表奖红毯,穿这么少不冷吗
  • 首次听到火星风声风声首次的最热头条
  • 二广高速22车相撞,记者暗访:当地医院透露内部消息
  • 男孩寒冬赤膊跑 组织者:培养男子汉精神
  • CBA广东队被“错判”抗议无效,吐槽之后被罚款禁赛!
  • 脱欧协议表决在即:反对声增强 内阁官员提“B计划
  • 电影资讯 | 中国电影华表奖揭晓 10部佳片获奖吴京陈瑾分获帝后
  • 发射前7秒紧急喊停,美国间谍卫星发射取消——
  • 马斯克接受CBS专访:炮轰SEC 自称童年差点被打死
  • 1分钟吞20个辣椒
  • 手机号异地销户
  • 《最美的时光》向佐向太默契满分惊呆观众
  • 说说关于吴悠退队以及他效力的ABL联赛「假球」风波
  • 李嘉欣现身公公葬礼,哀悼百亿富豪许世勋,全程与老公十指紧扣
  • 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户籍、外来人口双降 近四成人口大学以上文化
  • 蔡依林又笑场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