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高地、产业新城”冲刺国家高新区百强——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郭晓东访谈录】支持随州高新区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区、工业倍增核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打造“创新高地、产业新城”,挺进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
  ——摘自随州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

  随州高新区,是随州经济发展主阵地。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的随州高新区元素,是发展定位,也是深切期待。
  “深入贯彻党代会精神,全力打造‘三区四基地’,奋力实现‘一年突变见成效、三年裂变大发展、五年蝶变铸新城’,续写倍增裂变新篇章,挺进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12月10日,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郭晓东在接受随州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时说。
  建设现代化新随州,随州高新区重整行装再出发。

  谋准“高”“新”定位 布局“53321”产业支撑

  经济要发展,关键在实体产业。
  奋进百强之路,随州高新区谋定“高”“新”定位,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53321”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引领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确保5年内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郭晓东解读:“力争5年内全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和应急装备产值突破500亿元,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产值突破300亿元,精细化工产值突破300亿元,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值突破200亿元,大数据和数字经济产值突破100亿元。”
  随州高新区现有规上专汽企业28家。着眼高新定位,通过技改、扩能,支持引导全区专汽产业向低碳和应急方向发展,并在3年内盘活全区僵尸企业。
  郭晓东介绍,将围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四大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全国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全市数字经济融合示范基地“四大基地”,做强优势产业;依托大数据产业园,打造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基地,抢占未来产业。
  信心,源自一系列大项目支撑、大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
  犇星年产20万吨生物降解新材料、投资30亿元建1000亩石墨烯产业园开工在即,力争3年内产值达百亿元;
  能源物流园核心项目国能长源随州电厂总投资49亿元,进展快速;
  武汉港口集团投资60亿元的大项目有序推进;
  投资30亿元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签约在即,一期产值将达50亿元;
  龙牧专汽新厂扩能项目加速推进,力争3年内产值突破30亿元。
  正大熟食加工项目,黄鹤楼酒业搬迁扩能,青啤随州公司填平补平,品源(随州)现代农业二期项目,健民叶开泰随州公司打造集团生产总部基地……
  “加快青春化工园、能源物流园、府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力争3至5年实现‘满园工程’,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翻番。”郭晓东话语笃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跨越发展澎湃活力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数次提到“随州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
  今年6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理顺了随州高新区体制机制,为全区“轻装上阵”聚焦主业提供了硬核支撑。
  郭晓东介绍,今年以来,随州高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8月底,承接首批下放99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以行政审批提速促企业服务提质;实行“区镇一体”,干部打通使用,四个园区办靠前服务,“赛场选将”人尽其才,最大限度调动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改革,激发出强大活力。
  今年以来,随州高新区坚持“一线工作法”、每周六晚视频调度会、每周日书记现场办公会,抓重点、疏堵点、解难点,推动项目建设“加速度”,全年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5个;全年完成4310多亩土地征迁,征迁量和征迁速度创随州高新区历史之最,一举扭转“项目等地”,实现“地等项目”;创新推出聘请招商大使等大招商、招大商的新举措。
  各部门比着干,主动上门服务企业,营商环境更优。12月初,随州高新区首个工业项目“四证齐发”,仅用3日完成了原来需40个工作日的办证流程,龙牧专汽实现“拿地即可开工”。
  “随州高新区将深入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郭晓东介绍,“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深入探索推行人员聘用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试行人员调整淘汰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园区建设、招商、运营、服务等事项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创新建设运营管理机制。(下转第二版)   “体制机制顺了,干部作风优了,全区上下干劲十足。”郭晓东说。

   内外兼修提品质 建设产城融合魅力新城

  对接随州城市建设,随州高新区如何提升城市品质?“产城融合,内外兼修。”随州高新区给出答案。
  城市承载产业发展,产业驱动城市更新。郭晓东说,随州高新区将接续推进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今年来,随州高新区共推进316国道高新区段改扩建、季梁大道、惠兰居安置房等28个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
  郭晓东介绍,未来5年,随州高新区将以片区功能设施完善为重点,加快实施城镇补短板工程,推进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
  除加速推进在建项目,随州高新区更谋划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城建项目。
  在城东片区,谋划在文化公园附近新建文帝学校,在万达广场附近新建高端人才公寓,补短板、强服务。
  随州高新区仅淅河一个镇。随着园区企业陆续落地,淅河镇商、住、医等配套服务要求将大幅增加。郭晓东说,从明年开始,将淅河镇融入主城区建设。
  重点打造大随新城,延伸季梁大桥跨漂水至淅河镇区,打通中环路连接随信高速互通,地上地下内外兼修实施淅河镇老旧小区改造,探索精细化城市管理。
  与项目建设进度对接,陆续启动12项化工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在盈瑞实验学校周边进行综合开发,打造高端园区综合配套服务区。
  “拉大框架,提升品质,产城融合魅力新城未来可期。”郭晓东信心满怀。(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陈云)

【红星观察|成德眉资进入都市圈时代,人口将流向哪里?“虹吸”如何变“红利”?】#成德眉资人口未来将流向哪里# 近期,“成都都市圈”是个热词。作为继南京和福州之后,国家批准的全国第三个、中西部第一个国家级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中的一组数字被反复提及: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在逼近“3000万”档的人口总量中,成都占了约七成,随着都市圈建设目标逐渐明确,成都集聚更多目光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担忧:会不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虹吸效应”?

“在发展初期的人口‘虹吸效应’是无法避免的,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势必会向核心城市集聚,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集聚和辐射这一对关系。”在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看来,都市圈时代的人口“虹吸效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中心城市在不断集聚资源的同时还应该发挥出溢出效应。

事实上,在《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的过程中,如何避免“虹吸效应”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成都和周边城市要突出中心引领、强化区域联动,就是要利用《规划》的导向,既解决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问题,又从一定程度上减弱虹吸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都市圈的区域尺度上让要素的布局配置更为均衡。”参与《规划》制定的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城市群与都市圈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集聚到溢出,推动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未来的成都都市圈很有希望承载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产业。

01、都市圈时代
是否会加剧中心城市人口“虹吸效应”?

迈入城市群时代,考察人口流向及空间结构特征,对透视区域发展潜力意义重大。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目前成都都市圈目前经济、人口等要素仍高度集聚于中心城市,也就是成都。

梳理2020年的数据,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这其中成都人口占了2093万,可以说是占据了“圈”内人口的大半壁江山,随着都市圈时代的到来,是不是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虹吸效应”?

“都市圈时代不可避免会出现人口‘虹吸效应’,但这并不可怕。”长期研究区域发展的杨继瑞认为,在都市圈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虹吸效应”是无法避免的,但应该正确理解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处理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杨继瑞和团队曾经研究过长三角、珠三角城市之间人口和经济的布局、流向,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依托中心城市的带动,部分城市群或者都市圈在人口结构变化和产业分工上实现了进一步调整,“中心城市在发展的初始时期,集聚是形成其自身实力的必由之路,但当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周边城市也希望得到它的辐射。由此,中心城市产生溢出效应,一如上海边上的苏州,深圳边上的东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上海、深圳的溢出下发展起来的。”

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从另一侧面佐证了这一观点。从全国人才流动趋势看,超6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同时城市群内人才流动取代2019年的京沪间人才流动,成为主流。“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城市对上海的人才分流作用显著,上海人才流入流出前十城市多位于长三角。”智联招聘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从去向看,上海人才外流的前十大城市分别为杭州、苏州、北京、无锡、南京、深圳、郑州、合肥、扬州、西安,长三角城市就占到了6个。如果把对人才的吸引力扩大到全国来看,在排名前十的城市中,长三角城市就占据了5席。

02、如何看待“虹吸”和“反虹吸”?
要素再布局过程中形成正面效应

那么,对于成都都市圈内的各城市而言,应该如何看待“虹吸效应”?

“实际上,我们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也认为‘虹吸效应’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区域的发展规律,用空间布局的优化来支撑整个都市圈的格局进一步提升。”在王强看来,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是符合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然而,随着集聚效应的进一步加速,将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交通拥堵、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相对短缺,等等一系列的“大城市病”,这也恰恰是《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王强进一步解读,比如在《规划》中明确提出,中心城市成都和周边的德眉资三市要突出中心引领、强化区域联动,实际上也是超越城市的尺度,用一个区域的尺度去解决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大城市病”,避免要素在中心城市过度聚集,减弱“虹吸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王强看来,“虹吸效应”并不可怕,更应该要客观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虹吸效应”也有正面效应。基于“人随产业走”的基本逻辑,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本质上是各种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再布局、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发挥好“虹吸效应”的正面影响,尽可能避免不利的影响。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上海因为转型第三产业,不再重点发展制造业,但是上海保留的企业总部、研发、营销、商务等却需要和周边城市形成互动。受此影响,昆山、太仓、常熟、苏州、无锡等地主动扮演上海的“生产车间”,形成深度的产业分工。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被上海虹吸成“贫困区”,反而发展成了全国排名前列的发达地区。

如何激活“虹吸效应”的正面影响?在对于中心城市成都而言,王强认为关键还是要重点关注适合成都的高端智能,把金融资源配置、全球贸易服务、对外交往门户等等功能进一步做优做强,对于一般性的制造业、物流、商贸服务业等功能可以在德眉资三市来做更多的布局,引导优质公共服 务资源向周边辐射延伸,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这实际上就是利用《规划》的导向,既解决了中心城市成都的’大城市病’问题,又在都市圈的区域尺度上,让要素的布局配置更为均衡。”

03、如何把“虹吸效应”变为“辐射效应”?
共建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是切入口

事实上,在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虹吸效应”到来的还有另一个词——“溢出效应”,从“虹吸效应”到“溢出效应”,成都都市圈内城市还要走多久?

王强认为,从上海大都市圈、广州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汲取经验。比如,这些都市圈内的城市联系都比较紧密,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良性发展态势,最大的亮点是已经形成了产业分工合作的格局。比如,广州都市圈中,包括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在内的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均为跨区域产业集群。

“近年来,成都都市圈虽然在产业分工协作方面有非常明显的进展的,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成熟都市圈相比,还存在中心城市外溢效应不明显、产业协作配套不强等问题。”王强说,在《规划》中也明确强调了未来在发展模式上,在成都与三市交界地带优先来打造“三区三带”,共建跨区域的产业生态圈,在王强看来,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口。

红星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规划》中明确勾勒了三条产业带,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为核心,四市共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同时,还要构建“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分工模式,促进成都都市圈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

王强提醒道,在这一产业生态圈的建设过程中,各个城市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突出自己的长板,“比如说,德阳做重型装备制造,那么眉山就要突出新型显示、食品加工等产业,资阳更多要突出口腔医疗服务、口腔装备等等。”王强认为,德眉资三市更多的要突出长板效应,做好自己擅长的事。而从成都而言,疏解一般制造业将是最近几年的重要任务,这对于其他三市来说就是机遇。

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是王强着重提到的一项内容。在他看来,目前成都都市圈内人口、经济等要素分布是不均衡的,通过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改革,可以促进人口、产业、经济等要素的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更为均衡的去配置资源,那么成都都市圈凭借着先天的自然条件优势,加上便捷的交通、优质的公共服务等等,将吸引产业资本流入,成为人口净流入的重要区域。https://t.cn/A6xR7jv4

【蚌埠:高平台起跳 跑出创新加速度】

创新,是刻进蚌埠发展基因的密码;而创新平台建设,则是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目前,我市共有(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家,其中国家级平台11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居全省第3,皖北第1。

有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大平台,在“政府主导、联盟共建、校企合作、企业自建”等不同形式的运行模式下,创新资源不断向平台集聚,平台的科研能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走进创新平台,源源涌动的创新活力扑面而来。在这里,感受科技的魅力,与未来对话。

做玻璃行业领头羊
“世界第一”诞生在蚌埠

玻璃,不仅薄如蝉翼,还能卷成一束,在室内光线下也能发电……不止晶莹剔透,更能变化万千。从石英砂到硅基新材料,科技彰显巨大力量,创新造就无限可能。走进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犹如置身玻璃的博物馆。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玻璃行业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总工程师彭寿带领下,研发团队围绕高品质浮法玻璃、节能减排技术、玻璃功能膜材料设计和镀制技术、玻璃新材料、特种玻璃技术5个方向开展前沿、共性、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站在行业前沿,推动浮法玻璃工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去年一年,实验室共承担科研任务64项,其中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6项;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特别在电子信息显示用超薄玻璃、药用玻璃、特种粉体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实验室薄膜技术所副所长李刚颇为自豪地介绍,“十三五”期间实验室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包括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示范,玻璃熔窑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减排技术及工程示范等。

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技术攻关,世界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世界领先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5代浮法液晶玻璃基板等一系列“中国首创、世界第一”的创新成果先后在蚌埠落地。“看到这几个小药瓶吗,别看小,技术含量可不低。”李刚告诉记者,这是中性硼硅药用玻璃,疫苗专用。而过去,这种玻璃只能依靠进口。依托不断完善的科研与产业融合机制,技术成熟后直接走出实验室形成产业化,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语境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宠儿。

有实验室做坚强后盾,不久前,由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牵头建设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获批组建,成为“十四五”期间首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玻璃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如何将平台作用发挥到最大?“共享”是答案之一。“实验室几十台仪器设备全部开放共享。”李刚介绍,创新中心以“公司+联盟”形式运营管理,汇聚80家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生产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测试验证、中试孵化等,完成了玻璃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覆盖,以期形成跨领域、小核心、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

“争取通过5到10年时间,打造世界一流的玻璃新材料协同创新平台,成为国家级创新中心的标杆,助力我国玻璃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作为“掌门人”的彭寿掷地有声。

小身材有大能量
微电子领域有大作为

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点火发射,随后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神舟飞天,万众瞩目。在绝大多数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兵器214所提供的3款关键核心器件——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电路、直流有刷电机驱动电路和舱内压力传感器正默默发挥着作用。“第一款电路负责调整飞船太阳能帆板的角度和充放电调节,是电力保障的关键;第二款电路类似于自动锁,在对接过程中自动捕捉、对准、锁紧闭合机构;第三款电路像人的神经末梢,精准测量和反映舱内压力,为航天员提供生命系统支持。”214所工艺二部主任臧子昂拿着比火柴盒还小的电路解释说,别看这么小的微电子器件,要经过千万次的试验检验,能抵抗太空环境的超强辐射、强压力、高真空,始终保持稳定的参数,才能以“万无一失”来回应“苍穹之问”。

这三款器件,都属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作为多学科交叉技术,综合性、创新性强,一直以来是各个国家必争的科技高地,此前一直是被国外垄断的高新技术。

“这个像化妆镜一样的就是承载着芯片的‘硅晶圆’,里面含有几百个芯片,每个芯片都能成为一个系统的‘大脑’。”214所MEMS技术副总师张胜兵说起研究成果来,如数家珍。依托兵器214所建立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奔着解决MEMS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而去,意在打通MEMS核心芯片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推动我国产业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有214所6英寸体硅工艺技术平台做“试验场”,目前已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套完整的MEMS工艺体系,成功研制了包括惯性传感、光执行、环境感知在内的10余款MEMS产品,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其中,高性能惯性MEMS传感器已达战术级,性能领先行业3-5年;光MEMS微镜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还有去年年初,仅用20天就成功研发了MEMS红外温度传感器,一年之内批量生产了5000万只,为“抗疫”特别是复工复产争取了宝贵时间。

如今,该实验室已经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的MEMS核心芯片研发、制造中心和人才聚集、培养基地,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实验室成立以来争取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项目经费超过5亿元。特别是谋划争取到8英寸微系统工艺平台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2亿元,为实验室建设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张胜兵告诉记者,围绕MEMS技术的纵深发展,工程实验室紧跟行业发展前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每年完成横向合作项目30余项,与业内知名高校、研究所以及龙头企业开展紧密协作,共同开发孵化产品。目前已孵化的产品包含MEMS惯性、光、气体、温度、压力等传感器,服务机构30余家,在国内处于前列。

电子测试测量“国家队”
重大工程显身手

仪器仪表被称为科学研究的先行者,工业生产的倍增器。而电子测试测量和元器件技术水平则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电子测试测量的“国家队”,中电科40、41所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唯一的电子测试技术和机电元器件专业研究所,从事微波/毫米波、光电、通信、基础通用类电子测试技术和互连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迄今为止,完成了1600多项纵向科研任务,创造了130多项“中国第一”,在电子测试测量和元器件研发中跻身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十三五’期间,40、41所共有30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40、41所副所长王健形容,只有不断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成为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力量。

为此,40、41所构建了“1+5+N”的研发体系——形成“技术、产品、标准、知识产权、项目”5大体系;紧跟前沿技术制订N个专项计划,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攻关。数字是最直观的说明:“十三五”期间,该所共取得科技成果200余项;获各类科技奖100多项,包括国家科技奖3项、国防科技奖18项、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尤其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11项目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在5G通信基站、终端、物联网和核心网四大产业链核心环节得到广泛应用。

事实上,这些研究成果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们仿佛“千里眼”、“顺风耳”,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与保障——未来的智慧家庭,就可能用上40、41所研发的可燃气体报警、红外探测防盗、漏水报警等各种装置。该所孵化养殖设备、火灾报警系统、新能源电子、医疗电子等产品,早已在国内打响了知名度,部分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仅智慧养殖系统,就覆盖了全国70%的大型禽类养殖场。

“比如这套设备,在架桥铺路的时候可以同步安装。一旦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像山体滑坡、地震,系统就能发出预警,比‘千里眼’都灵光。”采访中,王健指着一套模型告诉记者,这叫地质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关键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所里的“代表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有平台助力,蚌埠的科创力量高位起跳,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凸显关键力量。

来源:蚌埠日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树云说育儿#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只是父母只看到了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行为,却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无助与需求,内在的初衷与感受。#许知远 向往的生活#
  • 10点前绝对不再看手机了我的cp啊越看越坚信不会看走眼!我不行了不能再看了我要放下手机立地成佛越来越觉得我的cp是不是他们已经偷偷的在一起了啊天呐太上头了!
  • -我不能,但是我相信-我想这和爱一样,其实你所不知道的部分,是我愿不愿意嫁给你好奇妙的对话其实吧 找对象以及养小孩这两件事都差不多 摆正心态 找对自己的位置最重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弹幕也好好笑呀,醒哥的每次帮唱兄弟都在坑他[doge][doge][doge]上次是姚政,真的会笑呀[开学季][开学季][开学季]P4
  • 让荷卷舒开合的是爱荷的人,终于有一天,我在听闻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时,我遇到了对面办公室的爱荷人,知道了石臼荷的主人。先是一根细细的茎,慢慢顶出一枚铜钱大的叶
  • 等你成为“过来人”每一次看见角落里未拆封的低幼读物就会后悔一次,所以我优先选择取悦自己。​如果设计师完全不懂得风水的话,那么,他所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能反而会害了宅
  • 刚绝育完隔离的时候非要和我一起睡,恢复之后又嫌弃起我了,只有工作下班的时候两个都会很粘人的用脑袋屁股尾巴蹭啊蹭,十分钟之后我走过去就跑[微笑]我好多话呀,虽然我
  • 很多表友不是专业的维修人员,随便拆下手表,容易导致手表故障,或者进入灰尘。  将颗粒状硅胶与积水的手表一起放入密闭的容器中,几小时后,取出手表,水全部用完。
  • 老大,新年快乐@摩登兄弟刘宇宁 新年第一签[羞嗒嗒]粉宁的第120天[打call]一直爱一直在,往后余生,唯爱摩登。我相信总有一天 会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你 唯爱宁
  • yyqx 帅 yyqx 可爱 yyqx 梨涡 yyqx 好看 yyqx酷 yyqx野 四字 帅 四字 硬照 四字唱歌好听 四字 演技棒 四字弟弟 酷 四字弟弟
  • 还有我那不得不提的闺女,豪横霸气嘴硬的劲,让我觉得似我更胜于我,希望你可别遗传你妈身上的臭毛病[合十][合十]新时代女性,情商在线很重要啊[捂脸][捂脸]还要感
  • #热门楼盘推荐#【迁西县天正壹号院】价格:约9600元/㎡全部户型:三居室(126㎡) 四居室(147~170㎡)楼盘概况:天正壹号院品质改变生活天正地产集团立
  • 后期,本地蔬菜大量上市,辣椒主产区供应增加,茄果类、叶菜类等蔬菜价格仍将带动全省整体菜价延续回落态势。三、本地菜丰富,蔬果类零售价小幅下降监测显示,本周全省蔬菜
  • 目前,龙江有生物经济领域的两院院士10人、国家级创新基地25家,哈兽研专业研究全国领先……随着《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的发布,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 尽管在当今社会,做一名非传统性别/性取向的人是非常艰难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艰难所以歧视,所以排挤,所以否认,所以从心底里带着不相信或拒绝的眼光去审视一切。但是等他
  • ”人活于世,一个人最大的资本,不是美貌,不是金钱,更不是学问,而是拥有好的人品,言而有信,懂感恩,持一颗善心,行善事。做人就应该坦坦荡荡,言而有信,说话算话,交
  • ​​美‮时西‬间5月18日‮午下‬两点​豆总在‮杉洛‬矶公‮总司‬部​带你‮场现‬考察​全‮伙球‬伴在线观看​全北美Top 5的生产工厂​李‮诚嘉‬投资两‮万千
  • 当前,世界各国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德尔塔的传播让人们陷入新的危险之中,不少国家着手准备第三针疫苗的接种。美国国内疫苗存储量充足,但在此种情况下,还是不愿意向澳大
  • “有人因为剧情不连贯骂我,我没有任何情绪,因为这是不可抗力,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一点”于正很无奈,不仅是《传家》删了8集剧情,《尚食》也被删掉了10集。“有人因为剧
  • 您是海中塔,指引我回家;您是万重山,撑起一片天;您是被中棉,身暖心也暖;尽管您总是默默无言,但无声的父爱却永伴身边[抱一抱]!大爱无言,挚爱无声,感谢您为我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