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天髓精解之十一#滴天髓精讲[超话]#

九、干支总论

阴阳顺逆之说,《洛书》流行之用,其理信有之也,其法不可执一。

原注:阴生阳死,阳顺阴逆,此理出于《洛书》。五行流行之用,固信有之,然甲木死午,午为泄气之地,理固然也,而乙木死亥,亥中有壬水,乃其嫡母,何为死哉?凡此皆详其干支轻重之机,母子相依之势,阴阳消息之理,而论吉凶可也。若专执生死败绝之说,推断多误矣。

任氏曰:阴阳顺逆之说,其理出《洛书》,流行之用,不过阳主聚,以进为退,阴主散,以退为进。若论命理,则不专以顺逆为凭,须观日主之衰旺,察生时之浅深,究四柱之用神,以论吉凶,则了然矣。至于长生沐浴等名,乃假借形容之辞也。长生者,犹人之初生也;沐浴者,犹人之初生而沐浴以去垢也;冠带者,形气渐长,犹人年长而冠带也;临官者,由长而旺,犹人之可以出仕也;帝旺者,壮盛之极,犹人之辅帝而大有为也;衰者,盛极而衰,物之初变也;病者,衰之甚也;死者,气之尽而无余也;墓者,造化有收藏,犹人之埋于土也;绝者,前之气绝而后将续也;胎者,后之气续而结胎也;养者,如人之养母腹也,自是而复长生,循环无端矣。人之日主不必生逢禄旺,即月令休囚,而年日时中,得长生禄旺,便不为弱,就使逢库,亦为有根。时说谓投墓而必冲者,俗书之谬也。古法只有四长生,从无子、午、卯、酉为阴长生之说。水生木,申为天关,亥为天门,天一生水,即生生不息,故木皆生在亥。木死午为火旺之地,木至午发泄已尽,故木皆死在午。言木而余可类推矣。夫五阳育于生方,盛于本方,弊于泄方,尽于克方,于理为顺;五阴生于泄方,死于生方,于理为背。即曲为之说,而子午之地,终无产金产木之道;寅亥之地,终无灭火灭木之道。古人取格,丁遇酉以财论,乙遇午、己遇酉、辛遇子、癸遇卯,以食神泄气论,俱不以生论。乙遇亥、癸遇申以印论,倶不以死论。即己遇寅岁之丙火,辛遇巳藏之戊土,亦以印论,不以死论。由此观之,阴阳同生同死可知也,若执定阴阳顺逆,而以阳生阴死,阴生阳死论命,则大谬矣。故《知命章》中“顺逆之机须理会”,正为此也。

任师说:十二长生中的阳顺阴逆之说,其理出自《洛书》。

为什么说出自洛书?

这里插入一个知识点。我们来看一下河图和洛书。

河图揭示了五行的生与成: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洛书揭示了阳顺阴逆,阴阳消长的规律。
我们看洛书最下面中间是一个空心圆圈,是北方一白星,代表着冬至一阳生,阳气开始萌发之时。

图中最上方中间的九个空心圆圈,是南方九紫星,它代表的是阳气发展到最旺的阶段。

从一白到九紫是阳气从开始生发到越来越盛,阴气从最旺到越来越衰,这就是阳进阴退。

阳气盛极而衰,当阳气发展到最旺的阶段是夏至,夏至一阴生,这就是阳死阴生。

那么从九紫顺时针到一白,是阴气从开始生发到越来越盛,阳气从最旺到越来越衰,这就是阴进阳退。

阴气盛极而衰,当阴气发展到最旺的阶段是冬至,冬至一阳生,这就是阴死阳生。

所以任师这里说,十二长生阴死阳生,阳死阴生,阳顺阴逆的理论出自于洛书。

我们在论四柱时,并不是专门用阴阳顺逆的理论,而是需要看日主生在何月何时,四柱的五行生克,从而得出日主是旺还是衰,找到用神,那么吉凶,就一目了然了。

至于长生沐浴这些名称,是形容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长生者,就好比人刚刚出生,生机盎然

沐浴者,就好比孩子出世后第三天要洗澡。

冠带者,形气渐长,就好比人快成年了

临官者,由长而旺,就好比人的青壮年,可以出仕的阶段

帝旺者,壮盛之极,就好比人的中壮年,最成熟有为的阶段

衰者,盛极而衰,事物进入衰退期

病者,比衰更严重了,就好比人病了一样的状态

死者,如人之气绝了

墓者,人之一生完了,盖棺定论

绝者,前气已绝,后面的气将要萌发

胎者,后之气开始生发,就好比怀孕结胎

养者,就好比人在母腹中慢慢发育成型

就像这样反复循环。由生到死,由死到生。

论四柱八字,日主不一定要月令逢禄逢帝旺。

即使月令休囚,只要年日时中,有长生禄旺,日主便不为弱,哪怕是逢库,也是有根。

那些说四柱见墓库必须逢冲,墓库开了就好的,是俗书之谬论也。

古法只有四长生寅申巳亥,从来没有子、午、卯、酉为阴长生之说。

水生木,申为天关,亥为天门,天一生水,即生生不息,所以木长生在亥。

木死在午,午火为火旺之地,木至午发泄已尽,故木死在午。其余的可类推矣。

五阳都是育于长生方,盛于本气旺方,死于泄方,尽于克方,是有道理的

五阴生于泄方,死于生方,是没有道理的

子午之地,终究没有产金产木的道理;寅亥之地,终究没有灭火灭木的道理。

古人取格,丁遇酉以财论,乙遇午、己遇酉、辛遇子、癸遇卯,以见食神泄气论,都不以遇长生论。

乙遇亥、癸遇申,都以见印论,不以见死地论。

己遇寅岁中丙火透干,辛遇巳藏之戊土透干,也是以印论,不以死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阴干阳干是同生同死,如果执意按十二长生中的阴阳顺逆,阳生阴死,阴生阳死的理论去论命,则犯了大错。

所以《知命章》中“顺逆之机须理会”,也有此意。

那十二长生不用在判断五行的旺衰,用在什么地方呢?据我所知,民间盲派经过大量实践,对十二长生确实有应用,主要用十二长生的这十二种状态进行类象,有对人的类象。也有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类象。它和五行生克论命不是一个系统。

乾造:丙子  己亥  乙亥  丙子

大运: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任氏分析:乙亥日元,生于亥月,喜其天干两透丙火,不失阳春之景。寒木向阳,清而纯粹,惜乎火土无根,水木太重,读书未售;兼之中年一路水木,生扶太过,局中火土皆伤,以致财鲜聚而志未伸。然喜无金,业必清高。若以年时为乙木病位,月日为死地,岂不休囚已极,宜用生扶之运?今以亥子之水作生论,则不宜再见水木也。

任师说:此命造是乙亥日元,生于亥月,喜其天干两透丙火,不失阳春之景。

寒木向阳,清而纯粹,八字用火。

可惜的是火土无根,水木太重,所以读书未售;

兼之中年一路水木,生扶日主太过,局中火土皆伤,导致财不聚而志难伸。

喜其局中无金,品德还是纯洁高尚的。

如果以年时子水看做乙木的病位,月日亥水为死地,那日主不是休囚已极,走帮扶之运好?正确的应该是按亥子之水作生论,印旺用食,则不宜再走水木运。

乾造:戊午 乙卯 癸卯 癸亥

大运: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任氏分析:此春水多木,过于泄气,五行无金,全赖亥时比劫帮身。嫌其亥卯拱局,又透戊土,克泄并见,交戊午运不寿。若据书云,癸水两坐长生,时逢旺地,何以不寿?又云“食神有寿妻多子,食神生旺胜财官”,此名利两全,多子有寿之格也。总以阴阳生死之说,不足凭也。

任师说:此造癸水日元生于,春天卯月,地支木旺,日元泄气太过,局中无印,金不见,日元身弱,只得用比劫帮身为用。

不好的是亥卯拱木,又透戊土,日元克泄并见,交戊午运财杀齐来克身,不寿。

如果按十二长生来论旺衰,癸水两坐卯木长生,时逢旺地,日元身旺,遇戊午运怎么会不寿呢?

还有理论说“食神有寿妻多子,食神生旺胜财官”,那么此造就是名利两全的命造,多子有寿的格局了。

所以用十二长生阴生阳死,阳顺阴逆的是理论来论旺衰,是不行的。

只需静静欣赏,默默观望便懂一切这是知心。用心来爱眼前可遇不可求的缘是惟美天命的祝福!我的真命天子哟你怎就那么的不怒自威而且睿智呢?

缘来是心中的信仰点燃智慧的光芒,用一颗善良忠诚豁达的心胸观世界,世界何其广且阔!

那图什么呢?知者不言是为上,心灵干净纯粹只愿娑婆处处现莲花!回归本心亦!灵魂升腾处刹那馨香芬芳!

早安快乐!六时吉祥!

于2022.5.11日

#每日一道# 【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修行是如何“得道成仙”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以得道成仙为最终旨归,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只为了修道成仙。只有长生久视、成仙成真,才能标志着得道。道教因其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思想而区别于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故又被称为神仙道教。

“仙”在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中认为是靠修炼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或是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说文》:“仙,人在山上貌,从人山。”《释名•释长幼》中有:“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林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说文》解释“僊”时又说:“僊,长生僊去,从人僊。”僊,本意用作动词,表示“轻舞飞升”之意。如《诗经•宾之初道》中有:“屡舞僊僊”。“仙”字,早期都写作“僊”。神仙的概念,最早追溯到《山海经》、《列仙传》等中的神话故事。

道家道教经典中也有对于神仙的描述。例如,《庄子》书中有很多关于神人、至人、真人、圣人的描述。《齐物论》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后来道教的有关仙的思想可以说最早是继承于这些观念。例如,葛洪说:“列仙主人,盈乎竹素矣。”(《论仙》),“若谓世无仙人乎,然前哲所记,近将千人,皆有姓字及有施为本末,非虚言也。”(《对俗》)

“成仙”的追求自古有之,只不过道教将神仙之说理论化、宗教化并且实践化了。悬置道教“得道成仙”之现实是否可行不论,事实上道教的神仙观念和“得道成仙”的追求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的意蕴。这种美学意蕴体现在“逍遥”二字之上。体现在道得仙成的精神境界之逍遥、生死观念上的逍遥、追求成仙路径之逍遥。如此“逍遥”的美学意蕴对于现代社会中,异化、物化的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纯净心灵的作用。

一、 得道:精神之逍遥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有对自由自在境界追求的“逸”、“游”的性格。在飘逸、游弋、逃逸、出游的同时,也具有着寻找精神家园的“归”、“返”的性格。道家道教所提倡的“道”正满足了人们“出离”与“回归”二争力的融合。

老子所述的“无形大象”之道,“先天地生”而孕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具有着“弱”、“柔”、“虚”、“静”、“冲”、“朴”等特点。道“惟恍惟惚”,无法用逻辑语言来形容,故在老庄那里“运用了大量的形而上下混然不分的‘大象’来投射出、引发出至道的意境。像‘冲’、‘虚’、‘谷’、‘水’、‘婴孩’、‘风’、‘山木’、‘解牛之刃’等等。”

而一旦把握了道、体道之后,便可以逍遥而无待。“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而“道”不是一个高高悬起的神秘之物,道可以体现在任何人、事、物之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庄子•知北游》)

正因为“道”是周遍咸的,所以体道的“逍遥”不是厌世的或者是形而上的。也没有人能够在实在的意义上离世独立。如此体道的精神样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睨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人生的境域,无论悲苦喜乐,就是道的境域。没有什么形而上的终极,世间就是终极。如此之体道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

这种周遍咸的道的观念进一步发展,成为了道教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观念。例如,葛洪说:“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抱朴子内篇•对俗》再如,杜光庭曾说:“老君垂教,以清静为用,无为为宗,清静则国泰身安,无为则道成人化。”

二、 成仙:生死观念之逍遥

道教重视“生”,重“人”,重“肉体”。如:《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无上秘要》卷五说:“天地万物,人为最贵也”、“夫人是有生最灵者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说:“夫禀气含灵,唯人为贵。”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说:“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道教注重对人体生命的保养、“保精爱气啬神”。

《太平经》说:“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太平经合校》卷一三七~一五三《太平经钞》壬部一九上) 追求肉体不死、羽化升仙,表现出道教企图达到对于生命的自主自控,即身成仙的逍遥自在。

一方面,道教非常重视肉体;另一方面,道教亦表现出在境界上对生死问题超越的“逍遥”。一般观点认为道教和道家的生死观是矛盾的。例如认为葛洪重肉体长生,而庄子就是对死置之度外。其实,葛洪是从修仙的迫切实践角度来谈生死、成仙。他怕人们不重视“生”,错过了即身成仙的机会,人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生命。葛洪说:“天之大德曰生。生者,好物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勤求》)而庄子讲的是一种“亦可……亦可……”的境界。拥有一种“无待”、“无累”的境界,便亦可接受生,亦可接受死。“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庄子•大宗师》)“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庄子•齐物论》)在对待形神问题上,陶弘景也有“亦离亦合”的观点。陶弘景说:“凡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时,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其非离非合,佛法所摄;亦离亦合,仙道所依。” 简单地说,佛教生死观的思维方式是“非……非……”的双遣方式,从缘起入手,让人体悟“空”,从而破我执、法执。道教的生死观讲究形神亦离亦合,亦可离亦可合。思维方式是“亦可……亦可……”、“方……方……”。讲究一种对肉体生命的自控自主,讲究修炼之方法,同时又对肉体生命并不执着,对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目标不存在“机心”,天然自然,随遇而安,逍遥自在。

其实,在道教修炼成仙的过程中,如果存在着对“生”执着的“机心”,就会存在着羁绊和束缚。“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当“生”成为一种束缚心灵的追求目标,人就“有累”、“有待”,心灵的世界就会背遮蔽。“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庚桑楚》)这样就达不到体道的逍遥自在,就一定不会“得道成仙”。只有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物我两忘的“撄宁”之逍遥境界,才能成就最终的“得道成仙”。

三、 以何得道成仙:方法之逍遥

道教是一个非常重实践的宗教。要达到“得道成仙”,有许多的方法,如符箓、咒语、服食、房中、存神等等。然而只有到达方法上的超越与逍遥,从依技成仙转化为依艺成仙,才能真正得道成仙。

实践证明,存有机心的外丹服食等技术方法,不能解决得道成仙的问题。故道教非常重视内丹术,强调性命双修,重视内在精神涵养与外在炼形体和服食的结合。

在精神内养的方法上,《庄子》重视心斋、坐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道教修炼中也重视这种“忘”、“斋”、“化”的内在精神涵养方式,如谭峭说:“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是以古圣人穷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化书》)

“技”,只是纯粹的方法;忘掉“技”之后的“艺”,是融合了“道”的出神入化的“逍遥”。在《庄子•达生》中讲的“削木为鐻”的巧匠梓庆的故事,《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将画图的故事,以及《庄子•养神主》中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讲的都是在如此心斋、坐忘、体道工夫之下,使得无论是雕刻、绘画甚或是解牛,都成为鬼斧神工的“艺”而非仅仅是“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庄子•大宗师》)

道教“得道成仙”正是在此多重“逍遥”的美学意蕴下,才真正具有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气魄。

文章来源:网络资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法师又说:“世人对待仇恨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等于在心里搁了一块土坷垃,自己总是生活在恨意带来的痛苦中;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还自己平和与快乐,等于把土
  • #微信投票群##投票群##点赞群##微信投票##互助群#️ 第二百一十三封 嘿,姑娘 在这个世界上,遇见一个人的概率是亿万分之一,那么两个人相遇的概率也是亿万
  • #双幺幺预售# 又是超好看的美少女系列[憧憬]弥生美少女日抛10片只要【59】这系列一共五个颜色:木野灰、火野紫、月野粉、水野蓝、爱野棕蛋仔们不管喜欢什么风格
  • 真的太绝了[心]原谅我匮乏的语言没法说出它全部的好,也原谅我的私心想包容它的不足,总而言之,这部剧还是值得去剧院一看[加油]#四川织心乡村支教夏令营[超话]##
  • 70年城建史上,桥的数量翻了百倍,桥型结构更是持续升级,板桥、拱桥、斜拉桥、桁架桥、悬索桥……不断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汾水如诗桥如画,桥相连、路相通、心相印,每一
  • 后来也是真的没多久两个人就分手了,姑娘约我吃饭的时候,很委屈地跟我说,我都努力做到最好了,给他自由相信他什么都听他的,为什么他还会和我分手,喜欢上别的女孩。你看
  • 每天要​聊N次‎‼️多‎沟‎通‎对​业‎绩一‎定只‎有​好​处‎没​坏​处✔️反‎正‎聊的勤‎的都​是‎业‎绩​好​的‎[偷笑][偷笑] 快​来​找​我​ 炸‎
  • 分享/可以让女生更加精致的小细节1.多喝水(蜂蜜水,盐水)最好温水2.少喝碳酸饮料(糖分真的蛮高)3.少喝酸奶(一开始觉得喝酸奶能减肥的我真的好天真)4.勿久坐
  • 一生只做一件事,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在你久久为功的那个小领域内,你已经战胜了绝大多数人,站到了金字塔尖。大家给易烊千玺的标签总是乖巧努力上进
  • 秋天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是惊呆了,秋色宜人还包场,而且这个地方明明是大家很熟悉的,却好像自设了避人针,基本没有人会来看秋景,多是去各种付费馆转悠的;比起那些自驾或者
  • ?我的意思就是:我是千玺的粉丝 我喜欢他 那么他演的电影我当然要看 他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 我支持的只是易烊千玺而已 其他与我无关 可以吗请问?
  • 距离上一次刷新已经是整整48小时了,摩杜纳又创造了历史,原本我还不信,现在我真的信了。但如果没找到肇事者,又过了报保险赔偿的时效性,那你就亏大了。
  • 关于魔鬼城有一段神奇的传说。传说这里原来是一座雄伟的城堡,城堡里的男人英俊健壮,城堡里的女人美丽而善良,城堡里的人们勤于劳作,过着丰衣足食的无忧生活。
  • !?
  • 但我相信佳佳的功能准确无误。开始我看不到什么,时间长了,慢慢地看到是一个慈祥的白胡子老人。
  • 当一群男生围在桌子边扒另一个男生的裤子却依然不自知的说没有欺负他只是在跟他开玩笑的时候,我默默看着因不想做一个“另类”的人而袖手旁观,当扒人裤子的人得到了惩罚我
  • ”她说,她希望能将苏东坡的文化带出中国,让世界各国文化艺术界的朋友都能认知他,欣赏他,了解他在全人类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院长方永江闻讯
  • 就算是喝水的时候也不需要把保护套拆掉,就挺方便的。没有过多复杂的调味,点来也只是作为日常补充纤维素而已‼️总体而言这家一直评价很好的台湾小吃店也算是各方人士争相
  • 如果定果偏早,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失去平衡,树势偏旺、留果量太少,叶果比过大,当空气干燥时,叶面蒸发大量水分,果实营养过剩,都会导致果核不稳定,也易造成裂核。桃裂
  • 明人不说暗话我真的讨厌烟瘾和醉酒一辈子都不想再去因为这种东西争吵或者是不开心明明是很好的一天然后现在就是阴云密布也没什么这种事情太多了我一点都不想因为这种事情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