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你去了内蒙古,才知道的事?
说到内蒙古,你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大草原,肯定是风吹草低见牛羊,可如果我告诉你,内蒙人没有见过草原,你敢相信吗?
我曾在内蒙古工作5年多,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都去过,当地人都是纯正的内蒙人,喝酒一个比一个猛,可是,他们有些人没有见过大草原,甚至没有见过马。
回到内地之后,当我跟家人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家人根本不相信我,说我是一个大忽悠,内蒙人住在草原上,睡的是蒙古包,骑的是骏马,家家户户都养着一群牛羊,以草原为生,怎么可能没有见过草原呢?这不是胡扯吗?
去了内蒙古才知道,很多内蒙人没有见过草原!
曾几何时,内蒙人的确生活在草原上,他们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草原,前往城市发展,只有少数人留在了草原上。
而且,草原上的信号不好,交通不好,生活物资不充分,为了更好地生活,留守的这些牧民,也喜欢在草原的边缘生活,不愿意太深入,他们在草原边上盖了一些房子,过起了稳定的生活。
草原上依旧能见到蒙古包,少部分属于牧民,大部分都是旅游景点,都是酒店,是提供给游客的,让游客体验一下住在蒙古包的感受。
现如今,绝大多数的人都已经走出了草原,进入了城市发展,而且,内蒙的城市发展得很好,尤其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城市,这些城市放在全国范围内也能排得上名号,无论是经济还是潜力,都值得点赞。
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内蒙人,生活方式跟我们完全一样,也是开车上下班,或者是挤公交上下班,想做饭就做饭,不想做饭就点外卖,无聊的时候还能去看电影,跟内地没有任何不同。
有些人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城市里,虽然也是内蒙人,但是他们真的没有见过草原,距离草原近一点的城市,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到达,距离草原远一点的城市,可能需要几十个小时才能到达。
所以,哪怕是内蒙人,哪怕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也不是想看就能看的,那也是需要一番路程的,也是一次漫长的旅行,所以,很多内蒙人也没有见过草原,更不会骑马。
记得多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同学里面有一个内蒙的哥们,有一次喝酒的时候,他说内蒙高考不仅要做试卷,还要考骑马和摔跤,当时我天真无邪,还真的信了,一直信了很多年,直到我去了内蒙,发现内蒙孩子没见过草原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被骗了这么多年。
虽然没见过草原,但蒙古族的血脉却依旧在身体里面流淌,酒量也得到了完美的继承。
去了内蒙古才知道,内蒙人一个比一个能喝!
草原雄鹰展翅飞,一个翅膀挂三杯。
三杯完了还有腿,一只爪子喝一杯。
草原雄鹰往北飞,嘴里叼着满三杯。
往北飞完往回飞,干了几杯加几杯。
在其他地方喝酒,我们都讲究一个不醉不归,可是在内蒙古喝酒,只要一坐上酒桌,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今天不回家了!
如果你的酒量不够好,在内蒙喝酒,你会被灌倒一次又一次,这边刚刚醒来,那边又被灌倒了,再一次醒来之后,发现他们还在喝,刚想装睡,就被旁边的人抓过去又灌两杯,马上有醉倒了,再一次醒来的时候,你发现他们还在喝,一整箱白酒已经喝完了,现在正一人踩着一箱啤酒说:解解渴,解解渴……
原本我也是一个好酒之人,可是在内蒙古工作的时候,彻底被治服了,每一次最快醉倒的是我,每一次最晚醒来的还是我,每一次头疼三天的也是我……
后来,我学聪明了,每次喝到差不多的时候,我就开始睡觉,睡不着就闭目养神,等到大家喝到差不多的时候,再假装醒来,陪大家喝点啤酒,虽然没面子,但比起醉生梦死的呕吐,比起连续3天的头疼,我宁愿选择没面子。
在内蒙生活工作5年多,下面说一下去了内蒙才知道的事情:
1、内蒙古的面积=河南+福建+浙江+江苏+江西+辽宁+山西+安徽,人口北京规模约等于北京(2188.6万人),内蒙古陆地面积最长,比内蒙古大的有海南省、新疆、西藏。
2、内蒙古自治区简称为“内蒙古”,并不单单是一个“蒙”字,为什么车牌上只有一个“蒙”字呢?那是因为车牌上只能写下一个字。
3、去了内蒙才知道,内蒙人不仅是内蒙人,还是东北人,你以为只有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是东北人吗?其实不然,内蒙古东五盟市也属于东北地区,他们跟东三省放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东北,所以,内蒙人有时候也说自己是东北人,而且,他们真的有一些东北口音。
4、内蒙古的牧民不一定都住蒙古包,牧区也有砖房,不是天天吃烤全羊也吃蔬菜,牧民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待在牧场,内蒙古的冬天零下40°+干冷+白毛风,春天干燥+大风+沙尘暴。
5、去了内蒙才知道,原来义务教育不是9年,而是12年,从小学到高中全都属于义务教育,学校里面除了有汉语课堂之外,还有蒙语课堂,双语教学,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听得懂,都能学得会,而且一下就掌握两种语言,很厉害。
6、在内蒙古上大学不是容易,而是太容易了,内蒙古301分就能上本科,黑龙江280分上本科,在内蒙古上985、211双一流的高校,录取分数确实比其他省份低,想要上清华北大,分数都一样,并没有几十分的差距,只有几分的差距而已,他们考试的时候不考骑马射箭。
7、如果你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在路上找公共卫生间这五个字,你绝对会被憋到不行还找不到,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青城驿站这四个字,你一定要进去,不要被外表给吓到,一个个漂亮的别墅不是住人的地方,也不是取快递的地方,而是厕所,没有错,内蒙古的厕所就是这么豪横,一个个建得这么漂亮的别墅,竟然是厕所。
8、内蒙的羊肉是全国最好吃的羊肉,在其他地方,你还可以吹一下新疆的羊肉,但是在内蒙,你必须要说内蒙的羊肉最好吃,一旦吃惯了内蒙羊肉,你就会发现,其他地方的羊肉都有很大的膻味,唯独内蒙羊肉没有。
9、内蒙古除了羊肉、牛肉、牛奶多之外,向日葵也是全国最多的,一共570万亩,占全国的80%,3岁小孩子都会嗑瓜子,长大后就更能吃瓜子。
10、内蒙古的水龙头里面不会流出牛奶,但暖瓶里24小时都有热热的奶茶,奶茶里面没有珍珠,甚至不是甜的,而是咸的,但是很香很美味。
以上便是去了内蒙古才知道的事情,你觉得怎么样呢?

60岁的周星驰,手里还有多少存货极目新闻首席记者戎钰星仔终于变成了真正的星爷。6月22日,著名导演、演员周星驰迎来60岁生日,全网影迷一边为他“云祝寿”,一边唏嘘“怎么一眨眼他就60岁了呢?”网友的唏嘘,既是对“我们是看着周星驰的电影长大”的感慨,也是对“星爷以后还会拍电影吗”的担忧。而据极目新闻记者了解,网友的担忧有些多虑了,从目前周星驰手里的存货来看,他至少还能再拍10年电影。长大后才真的看懂他

《北京酒吧往事》 作者 | 黑麦

我爷爷家住在酒厂宿舍区,30多年前,国贸东边有一片工厂,北京东郊葡萄酒厂就在其间,生产夜光杯葡萄酒和红星二锅头。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如今,八王坟这个地名已经被大望路取代,酒厂也搬迁到了很远的地方。

1986年,在我过三岁生日的时候,电视台来到我家,在我的奶油蛋糕前拍摄了中国第一部葡萄酒电视广告。想必当时的观众对未成年饮酒画面没有什么禁忌,我在电视上举起了迷你葡萄酒杯,舔了一口露出憨笑,自此和酒也算有了一点缘分。

常听酒厂的老人们讲起,北京的胡同里原有不少小酒铺,好酒的老头领着空瓶打酒,几毛钱就能换俩二两“白干”。下酒菜也很简单,油豆腐、肉皮冻、煮蚕豆,年月不好的时候拌个白菜梆子也能喝半瓶。长大后,我在汪曾祺和唐鲁孙、王世襄的文章里都读到过这种情景,只是那些描述也会让我想起《孔乙己》这样的语文课文。

粮食酒能主导着北京的餐桌,大概和历史有些关联,据说造酒方式可追溯到宋代。20世纪70年代,红粮大曲投产,二锅头大行其道,顶替了原先廉价的红薯酒。我爷爷在酒厂工作了一辈子,中午晚上两顿饭必喝一小杯二锅头佐餐。在他看来,酒是一种日常的饮料,就像我喝汽水一样。在没有调味工业的年代,酒很珍贵,红酒香甜、啤酒干爽、白酒醇厚,他总是给我细数自己喝过的酒,然后常常加上一句,在酒厂上班,那是给个县长都不换的好工作。

80年代,北京开了几家酒吧,几家歌舞厅,不像是平头百姓消费得起的地方。在电视剧《海马歌舞厅》里,人们把酒言欢,人们烂醉如泥,《过把瘾》里的杜梅和方言说,你看这些人醉生梦死那劲儿。

随着电视剧改变的,首先是人们家里的酒柜,烧刀子、特区、女儿红,在80年代末变成了清一色的人头马,这些酒几乎都不为喝,名义上是为了招待贵客,实则是为了装点。直至今日,打开瓶的也寥寥无几,落满尘土。

1980年,北京第一家个体饭馆开在一条狭长的胡同里。一年后,姚依林和陈慕华两位副总理给北京的个体户们拜年,来到了这家小饭馆,并嘱咐店主,多做点儿下酒的凉菜。大概是从这时候开始,出来喝酒的人就变多了,卖酒的地方也多了起来。

那时候主要是啤酒。记得小时候见过最“奔放”的散装啤酒,是在隆福寺的牛肉面馆里,面锅旁有个大酒缸,服务员像盛汤一样,把啤酒舀到破了边的搪瓷杯子里,想必那啤酒没什么气,也不够冰,但足以让人品尝到些放松。忘了是谁说的,啤酒是最廉价的自由。一点没错。

大绿棒子一度占领着北京85%的市场份额,90年代中,随着“燕京”大量涌入市场,随处可见喝啤酒的人,和拿着空瓶子给家里换啤酒的小孩。“退瓶价”一块五,比矿泉水还便宜,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同学常以没钱为借口,聚在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分享一瓶啤酒,教务主任见了直摇头,拿我们没有脾气。总之,这种浓度不高,却格外亲民的酒,很快充满了地摊、大排档、小餐馆,最终也被大饭店和酒楼接纳,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的过渡期,成为消费的主流。

三里屯因距北京城墙三里地而得名,中国第一家合资饭店在此开业,由于紧挨着使馆区,1995年时,这里孕育出一条酒吧街。其中兰桂坊、“男孩女孩”较为出众,很多影视剧曾在这里取景,使得这条街一度成为了北京新文化的标志,时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坐在这里,只为享受北京下午有些刺眼的阳光。鼎盛时期,这条街一直开到路南,沿着工体不断扩张,也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风景。不得不说,经济的上行也为酒吧注入了一剂强心针,2000年后,约有近千家大小酒吧散落在北京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商务应酬还是私人聚会,人们都把酒吧当作最新潮的社交场所。

2004年后,工体西路上的娱乐场所变得越来越多,90年代去迪厅的人好像都钻进了夜店和KTV,音乐突然变成了喝酒的主题。芝华士、黑方、灰雁,混着干姜水、苏打水,替代了90年代葡萄酒加雪碧的组合,电子音乐取代了的士高,点歌变成了自己唱,在这段时间,夜生活给职场上的年轻人提供了一种逃离感,一种解压的方式,同时也让这座古老的城市多了些现代的色彩。

最近被吊销执照的“天堂超市酒吧”,就是后夜店时期的产物,这个起初贩售烟酒的小卖部,因价格低廉,聚集了不少客人,随即,这里增设了桌椅,经历了两次扩大和升级,最终变成了一家酒吧。“天堂超市酒吧”与脏街遥相呼应,引来的大多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麻辣烫、烧烤摊、啤酒、薯条的味道弥漫在夜晚的空气中。2017年5月,“脏街”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进行了环境治理,5年后,“天堂”也关门了。

这几年,饮酒的场所似乎又发生了变化,随着餐厅的精致化,又细分出精酿酒吧、居酒屋和小酒馆。我那些从小喝“大绿棒子”的朋友偏爱精酿,他们对啤酒的味道似乎有了依赖,对清爽的口感情有独钟;喜欢居酒屋的朋友大多是些上班族,平日里他们像打了鸡血一样地加班,在居酒屋,他们畅饮獭祭50,获得暂时的慰藉;喜欢葡萄酒馆的朋友,大多对自己的口味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迷恋成熟果实的气味,也在乎时间给酒带来的陈年感。

小酒馆的概念来自英文Bistro(Bistronomy)一词,它的原意是小酒吧,随后根据餐食演变出不同的风格,这一风潮由米其林星级餐厅带起,主理人精简掉了那些繁缛的规矩和繁复的菜肴,试图让客人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美味的烹饪和酒。在这些地方,啤酒、葡萄酒和日本酒一度泾渭分明,却也在今日开始变得融合。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三种酒类也先后出现了品鉴与侍酒的考级培训,总之,现在喝酒的人越来越清楚自己想喝什么,要喝什么了。

今年初夏,北京的餐饮都有些消沉,各种酒馆更甚,夜晚走过曾经热闹的三里屯、一番街、鼓楼、五道营,不由得担心是否还能再次踏足曾经去过的小店。于我而言,喝酒不光是为了开心或感伤,也不止社交或是倾诉,我总觉得酒精有时候像是一种润滑剂,拉近我与一座城市的关系。

干杯,期待热闹的夏天回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高中生请假当群演,老师的回复引无数家长点赞!
  • 多地新房降价促销!2018年房价真的要跌了吗?
  • 国庆福利!近千景区门票降价,这个假期再也不用为门票烦恼啦!
  •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涉及的重大工程清单
  • 一批新规10月份正式实施,宜春人请知悉!
  • 乞讨解救聋哑人 七名受害人获救 五名罪犯将获刑
  •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再传消息,日内下行风险依旧
  • 今晨“国庆首贼”落网,栽在了20路公交车上……
  • 被怼了27年!与希腊达成共识 这个国家要改国名了
  • 中国驻泰大使馆、驻清迈总领馆重要通知!!!
  • 法国长棍面包要申遗,马克龙表示:必须支持!内附法棍吃法和菜谱呦~
  • 执法部门第四次入驻滴滴:滴滴宣布封禁1.3万马甲车
  • 10月5日起部分航司将上调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
  • 电动车没电追尾 高速车祸一人死亡
  • 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追尾老师40万的车只赔1元
  • 寒冬将至?消息称华硕已裁员上百人 计划分拆智能手机业务
  • 6年级学生被揪多处淤青,只因做错题!官方:涉事老师已调离岗位
  • “百年首钢 快跑中国”活动启动
  • 慎入!辽足队长遭"登巴巴式"断腿 脸色发青嘴唇变白
  • 印尼强震及海啸遇难人数升至1200人 或将继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