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 古代官员退休有退休金吗?古代的退休年龄是几岁?】
现在的退休年龄和退休金,都是有国家规定的,有法定的退休年龄,而到了这个年龄之后大部分人其实都会选择不再工作,毕竟人已经老了,不是所有的工作岗位都还能继续做了。那么,古代的官员们有没有退休年龄呢?古代官员们他们老了之后能不能退休,退休之后又能不能有退休金呢?很多官员可能都是向皇帝告老还乡,这算不算退休呢?

(一)古代官员怎么退休

在中国古代,官员到了一定的年龄也是可以告老还乡的,只是不用退休这个词,用一个比较高雅的词汇:“致仕”,意思就是把官位还给国君,根据“周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即在周朝时,官员可以在七十岁退休了,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古代人的寿命比较短,这个已经算是高寿的年纪了,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一辈子为官,直至去世。

但是各个朝代有所不同,特别是明、清两代,清代时,退休年纪修改为60岁,而且各级官员,级别越小的,退休的年龄可以提前,文官与武将也有所不同,参将为54岁,都司守备48岁,而高等将领与军机大员是不受年龄的限制的,只有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致仕”。

今天退休有退休金可以领,古代“致仕”有退休金吗?在唐朝之前,官员是没有退休金制度的,但这个制度有个问题,就是引起了官员在位期间大捞钱财,就是希望能安度晚年,所以唐朝为了消除这个问题,开始为退休的官员发放一些米粮,用于生活所需以安度晚年。到了宋朝,国家明文规定,“致仕”后的官员,可以享受在位时一半的俸禄,做为生活所需,自此退休金制度就开始了。

(二)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规定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早在《礼记》中就明确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70岁也就是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当然,这个并不是强制的,只不过是一种约定俗成。直到明朝朱元璋时期,退休年龄才改为60岁,即:“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但是朱棣继位以后,又给改了回来。按照古人的平均寿命来算,正所谓“人活七十古来稀”,能活到退休的其实很少,多数都在任上就病逝了。

退休这个词语是在唐代的时期才开始出现的,其实唐代之前也是存在退休这种行为的,但是并没有给它命名为退休。古代从周朝开始一直都是七十岁才能退休的,除了清朝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了。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手头上面的事情交给贤能的人,把自己家里面的事情交给子孙去做,然后自己可以安安心心的养老。到了唐朝,也是一直延续着这个制度,对于有疾病在身的官员可以放宽退休的年龄。

宋代是中国古代致仕制度即退休制度的完善定型阶段。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官员众多, 宋代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和法令,使致仕制度更加完善系统。《宋史·职官十·致仕》中侍御史知杂事司马池说:“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但是也可以有例外情况。个别武官可延至80致仕。少数元老、勋贤等可以留任,有的致仕官吏在朝廷需要时还可以复出任职,称“落致仕”。但宋朝也曾规定:“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亦奏请之。”如果确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愿就闲,可以申请提前休致。

为了鼓励官员们按时致仕以及酬劳从政功绩和保证晚年生活所需,从太宗中期起规定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宋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要求朝廷恩例等。宋代官吏在没有犯罪的前提下正常致仕,不但可以享受优厚的俸禄和实物待遇,还可以升转官阶,中高级官吏退休时还可享受到一定的“荫补”与“恩例”优待,这对宋代官吏致仕的制度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在任时曾经犯罪的官吏,不给俸或不予恩荫,抑制了官吏的腐败,也促进了官吏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升。

到了明朝则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到了清朝的时候,六十岁你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你必须要得到上面的批准,拿到确定的退休文件你才能退休,所以如果拿不到文件,你可能到死了也不能退休。虽然有着明文规定退休时间,但是只要皇帝不允许,你也不可能退休的。在古代,只要你做官了那么你的身体就是属于国家的了,所以就算你生病只要皇帝不允许你退休,你也是不能退休的。就比如元代有一个官员叫郭守敬,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想要辞去自己的官位,当是却一直都得不到允许,到了八十六岁的时候还在做官。

在古代,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官员退休保障,只有朝廷高级官员或者皇帝特批的官吏,才有资格在退休后还能领取部分俸禄,但也只是部分而已。比如唐朝就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后,可以领取原俸禄的一半,至于五品以下的官员怎么办,那就得自谋生路了。比如杜甫从工部员外郎任上退休以后,就因为没有退休工资,非常落魄,最后还是在朋友帮助下,在东屯公田给别人打工当督耕,才算有了解决生计的来源。到了宋朝开始,才考虑到基层官员,规定九品以上退休官员可以领原俸禄的一半,以保障生活。但到明朝以后,又给去掉了,退休官员没有任何工资收入,仅仅是免除徭役而已。

所以,多数情况下,古代的官员在致仕之前,就会置办田产,以确保退休以后能靠田产维持生活,生活水平也是随田产多少而决定的,一般来说,不会比地方富户地主差。

不过不论是早点退休还是迟点退休,只要退休之后的保障做到位了,一定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争议,古代的时候很多官员退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日子过得十分的辛苦。到元朝的时候才得到改善,退休的官员还能发放原本的俸禄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这种做法算得上非常人性化,现在也是一直都被沿用了下来。

(三)古代有没有退休金

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什么养老金、退休金,但是古人在养老方面花的心思并不少,除了家庭的“色养”,还有各类的养老机构,以及各种针对困难家庭的特殊照顾。

没有“五险一金”,依赖家庭养老

在古代,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没有养老保险等“五险一金”,也基本上没有退休工资,家庭养老的严峻性超过现代。

早在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有甚者,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犯人一些不太严重的罪行。

“存留养亲”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对某些犯人进行特赦,以确保家庭养老的实现,不仅在古代社会有必要,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其必要性。如果能够在法律上对这种因养老而施行的特赦加以规范,一定能够比古代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强制性。

唐代的家庭养老做得很好。在唐代,社会上普遍形成了一种良好风气,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当时称之为“色养”。不管是一般家庭,还是官宦人家,唐代的老人除了在物质上老有所养,还能笑着养老。在唐代,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休妻的理由。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就因为妻子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将其休掉。

唐代的家庭,若父母还健在,儿子一般就不出远门,也不分家,更不各自攒私房钱。这种养老的社会氛围,使得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安享晚年。当然,现代社会,儿女离开父母去远方工作是一种常态。

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这一点,虽然在现代法治社会不可能实现,但某种道德上的约束却是必要的。

古代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寿命,注定相当数量的老人会没有后代。公元521年,中国有了历史上第一家由政府开办的“养老院”——南朝的梁武帝命令设立“独孤院”,专门收养老人和孤儿。从此,中国的养老院开始制度化。

到了唐代,国家强盛,养老院更为普遍,当时称为“悲田院”。但名副其实的养老院是北宋时期的“居养院”,只收养贫困老人。而且,在宋徽宗时期,老人的年龄标准是50岁,使养老的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成为历史上老人的黄金时期。

北宋末期,政府在各地设立公墓,当时称为“漏泽园”,以安葬穷人,这也是古代国营公墓的开端。同时,宋代的官员也特别热衷于慈善事业,譬如大文豪苏轼,任职于杭州时,就在城内设立养老院,并委任德高望重的僧人为院长,救济贫困老者。

南宋初年,中国出现专门为包括老人在内的各种贫民设立的福利医疗机构,叫作惠民和剂局。刚开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费用。后来,干脆免费,全部由各地方财政埋单。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令全国各地建立“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养济院是一个融收容和养老为一体的机构,与南北朝时期的“独孤院”类似。惠民药局则等同于南宋的惠民和剂局。养济院都设立在寺庙和道观里面或周边,因为在古代,寺庙和道观本身就收容弱者和老者,把政府公办的养老等机构与这种带有宗教关怀的民办救济机构设置在一起,可以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具有较强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者有所目标,主动寻求救助。

#昆明##头条# 【你以为我是缺那点契税吗?】

6月24日是周末,可是在下班后的晚上7点21分,昆明市发改委却在其微信公号上推送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增长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到了晚上10点多,昆明市政府官方网站也上线了《通知》全文。

由于这份文件选择在星期五晚上公布,大多数公众和媒体直到第二天才反应过来,有些媒体报道《通知》时,所用的标题干脆是《昆明明确:144平方米以下首套房契税补贴50%》,将其中的一项房地产刺激政策作为重点进行报道。

其实购买大户型住宅补贴契税的政策,仅仅是《扎实稳住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中的第十八条措施,媒体却把这条政策拿出来单独作为标题,说明即便是官方媒体也意识到,昆明要稳住经济增长,房地产必须先稳住。

官方媒体在报道《通知》时,不约而同地将其中的购房契税补贴政策作为标题

昆明此前已经出台过稳定楼市的政策,今年4月16日,昆明市公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出台8条措施,对房地产开发环节和需求环节都给与了支持,意在促进昆明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不过这8条措施在促进买房方面都不是很给力,云南房网曾在随后评论说,“昆明楼市新政的看点主要是这几个,刺激买房其实没啥大招”(相关阅读《昆明楼市新政的看点主要是这几个,刺激买房其实没啥大招》https://t.cn/A66rhI8x)。

两个多月过去,市场走势和云南房网两个月前的判断差不多,这才有了“144平方米以下首套房契税补贴50%”的最新政策。和以往的各种政策相比,此次昆明将优惠、补贴的范围扩大到了144平米以下的大户型,是很大的突破。尽管如此,为了符合“房住不炒”的国家政策,昆明市在公布此项措施时,仍旧特意强调:“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唯恐被人理解为支持炒房。

实际上官方这么强调有点多虑了,因为144平米以下首套房契税就算补贴50%,实在也没有多少。按照现在昆明市执行的购房契税政策,90平米以下首套房本来也才1%的税率,补贴 50%就相当于0.5%的契税。超过90不到144平米的原本税率是1.5%,补贴之后相当于0.75%。一套140平米的住房,按当前昆明新房均价1.45万来算,总价也就203万,补贴之前要交契税3.045万,补贴之后可以省1.5万,相比总价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还不如开发商给的折扣有吸引力。

现在市场行情不好,开发商卖房都要有折扣,什么九七折、九五折都稀松平常,九折八折也不是没有,不到1个百分点的优惠,开发商都不好意思开口。

救市这件事,就像治病一样,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如果确定要救,力度就要够,用药就要果断,不仅要用对药,剂量和疗程都得足够;要是好不容易开点药还瞻前顾后,先吃两片试试,不行的话再给两片试试,最后不仅救不了人,还耽误了病情。

昆明市4月份出台的稳定楼市政策就显然力道不够,这次的新政策同样也有点隔靴搔痒。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是需求不足,信心不足,而需求不足的根源又在于整个经济不太景气,大家兜里没多少钱,对未来又充满担心,不敢全力举债买房。

当然作为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方面能够腾挪的政策空间也确实有限,昆明市将契税补贴到0.5%也已经是历史最低,只有正常契税税率3%的六分之一,也算是很有诚意,可是既然要补贴,为什么不干脆扩大到二套房或者是144平米以上?房地产市场是个整体,现在纯粹买首套房的人能有多少?

根据官方统计,昆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早就超过45平米,改善型购房才是当前市场的主力。既然政策都已经将契税补贴的户型面积放宽到144平米,而不是以往政策强调的90平米,说明官方也有鼓励购买大户型的愿望,但既要鼓励购买大户型,又要强调首套房,144平米以上和二套房继续受限,这么多条条框框一限制,能享受政策的人就所剩无几,政策的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还是一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在朋友圈说的好,他说:“提振楼市,先把对高端住宅的各种限制取消吧。什么144平米,什么1.0容积率下限。与普通小面积住宅相比,高端住宅的炒作投资性其实更低一些,影响面也更小。为什么不能放开各种限制措施,来‘满足国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要是全面放开,政策普惠,各种需求一起发力,你买一套90平,我买一套180平,不同层次的购房行为都支持,市场才能活跃,信心才能慢慢恢复,买房的人也才敢举债。你以为买大户型的人是只是缺那点契税吗?

【百家姓中,最为特别的一个姓氏,如今人口全国第一】中国科学院遗传方面的学者,根据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研究发现在宋朝、元朝、明朝时期,王姓占总人口比例一直位居第一,是货真价实的第一大姓,宋朝时王姓总人口大约590万占比7.7%,明朝时大约620万占比6.7%。

如果说对古代王姓人口推算,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差的话,那么现代人口普查就彻底揭开了真相,截至2018年底调查显示王姓人口已达到1.015亿人,为全国第一大姓,其中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

我们都知道,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由于皇族对宗族的分封,以及皇帝不时的赐姓,往往会让当时的“国姓”人口数量膨胀,比如刘姓、李姓、朱姓等人口数量众多就与汉唐明王朝有不小的关系,如今李姓人口过亿是第二大姓氏,刘姓人口超过5000万是第四大姓,朱姓人口超过1200万是第13大姓。但历史上王姓存在一些地方政权,却一直没有出现全国性的政权,为何在近千年时间内长期名列前茅,乃至位居第一?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大部分姓氏源于地名,比如姬姓源于姬水,姜姓源于姜水,齐姓源于齐地,陈、蔡、赵等都源于地名;其二一些姓氏源于官职,最广为人知的是司马姓,而王姓与之一样,只不过源于“国王”这个职位。因此在百家姓中,王姓可谓是最为荣耀、最为特别,却也是最为悲催的一个姓氏。

王字历史悠久,目前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有王字,但还未用作姓氏,而是代表人间之主。甲骨文中的王字(见下图),像倒着的斧钺之形,而斧钺是杀戮的凶器,因此王字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王权。但值得深思的是,这一件斧钺是倒着的,而不是竖着,或许寓意王权不能轻易动用,一旦动用就是流血漂杵伏尸百万。

甲骨文中的“王”,都是指帝国最高统治者,没有其他含义,商朝帝王是“生前为王,死后称帝”。西周到春秋中期前,唯有周天子才能合法地称王,楚人“不服周”私自称王不合法,没有得到周天子与诸侯的认同。总之,在春秋中期之前“王”是一个非常尊贵的称呼,是人间之主的代称,非最高统治者不能用,但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进一步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开始称王,“王”的地位开始下降,称号开始贬值,于是历史上第一个王姓出现了。

春秋晚期,周灵王长子叫太子晋,又被称为“王子晋”,因为直谏而被贬为平民。不过,王子晋之子宗敬还在朝中做官,担任司徒这一重要职务。所谓司徒,西周金文中写作“司土”,《周礼》中解释司土职务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也就是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之事,因此司徒位高权重。当时,人们由于宗敬是王族后代,又位高权重,于是称之为“王家”,后来这支族人就以王为氏。鲜为人知的是,这一支王姓族人非常厉害,秦朝名将王翦、王贲、王离都是其后代,秦末战乱时又分别迁徙到山东琅琊、山西太原,后来形成了“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这两支王氏族人一直活跃于汉唐时期,东晋时期甚至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在当时政坛上影响力非常大,其中大书法家王羲之属于琅琊王氏。

不过,关于王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即东周之初周平王去世后,因为太子早夭,本该由嫡长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桓王,于是姬赤就亡命外逃到晋国。由于姬赤本来该是一位王者,所以外逃之后就以王为氏,唐朝王颜的《王卓神道碑》记载:“卓,河东猗氏人也,子孙因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姬赤)。”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氏族人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因此又被称之为“临猗王氏”。

除了这两支王氏之外,先秦时期还有四支王氏非常出名:一是战国魏无忌之孙魏卑子,汉初时被封于兰陵郡,因为是王族后代,又被时人称为“王家”,后来就以王为姓,这一支被称之为“兰陵王氏”;二是战国时期周王室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其中西周桓公是西周国的首任国君,秦国灭亡西周国后,他的子孙外逃,根据其王族身份而改为王姓,形成了“王城王氏”;三是商朝王族比干后代,后来以王为姓,形成了“汲郡王氏”;四是秦朝灭掉齐国后,齐王后裔田义为了躲避仇家,就改姓王氏,史称“元城王氏(大宗)”,王莽就出自这一支。

先秦时期,王姓来源比较单一,都是标标准准的王族后代。但在汉朝之后,王姓来源相对比较复杂,不过主要还是曾经的王族或皇族后代。

王莽篡汉自立时,曾经易水河畔风萧萧的太子丹,他的玄孙叫姬嘉,想方设法变着花样拍王莽马屁,深得王莽宠信,于是就赐给他王姓,最终形成了“北京王氏”,后来由此分出蓟县王氏(小宗)等。

除了太子丹后代,还有金国完颜氏后代、宋朝赵氏后代、元代成吉思汗后代、明朝朱元璋后代、清朝爱新觉罗氏等,在国破家亡之后,或是出于“改姓自保”,或是“不忘皇族身份”等,于是其中不少人纷纷以王为姓。

还有一种就比较复杂了,古代中国边疆土司林立,他们在各自范围内称王称霸,中央朝廷实施的是羁縻政策,但朝廷并不愿意“国中之国”的土司存在,于是唐宋元明清一直都有推行改土归流,于是很多失去权力的土司就改为王姓。可以说,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王姓,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如今也很难确认其姓氏源头。

《通志·氏族略四》记载:“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因此,王姓来源极其广泛,血缘上关系不太大,这是王姓人口众多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来源多不代表发展好,为何王姓人口还能在近千年时间内长期名列前茅,乃至位居第一?

首先,与其他姓氏不同,每一支王姓的始祖都来历不凡,都有一定的见识,为后来的王姓族人奠定发展的基础,于是在各地形成了不少庞大的王氏家族,比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临猗王氏、兰陵王氏等等,依托这些王姓大家族,王姓族人才更容易开枝散叶。

其次,王姓虽然没有建立过大一统王朝,却建立过不少地方政权,比如王莽新朝、赵汉、齐、燕、郑、赵、前蜀、北平、闽、蜀、安阳等政权。除此之外,历史上王姓一共出了151位宰相,其他历史名人数不胜数。

第三,秦汉时期王姓主要活跃在华北,发展十分迅猛,但在五胡乱华后,王姓开始向全国其他省份蔓延。比如五代十国时期,河南固始人王审知南迁福建,建立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是福建王姓的总开山祖,史称开闽王氏,明朝时期这支王姓进入台湾地区,遂改称“闽台王氏”。

总而言之,百家姓中的王姓,可以说是最特殊、最荣耀的一个姓氏,但也是最悲催的一个姓氏,既可以说是无冕之王,也代表着国破家亡的无奈。如今,西方不少人得意于他们的贵族血统,前些年还有一些爱新觉罗氏自诩是贵族后代,但他们的历史在王姓面前却是不值一提。#每天读国学#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累计19 706 931人接种了一个剂量的#新冠疫苗#,比前一天增加了437 620个人。累计8 705 141人接种了第二个剂量,比前一天增加了161 01
  • 所以这里的从「闻法解悟」到「众生住不退地」这一段过程,说长了,是从文殊到东海娑竭罗龙宫教化众生;说短了,仅仅就是龙女这个偈颂回答舍利弗和智积菩萨的问难,就能使这
  • ​经营公司有时候就想打牌一样,今天又从另外一个伙伴身上听到这样的话语,哪怕我们抓一手的天牌,如果牌技不好,中间的过程不当,到最后的结局未必会赢。坚持做长期正确的
  • 黄金质地柔软,呈金黄色,是一种能抗腐蚀的贵金属,一直以来黄金被运用在珠宝首饰中,做出了很多精致的工艺品。匠人们在专注恢复老首饰样式的同时,也紧跟时代步伐,设计出
  • 想必大哥也劝你多次未果所以放弃你了吧,真的一个初心不在的人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不存在脱不脱粉也不会回踩,只是真的心疼那些真心粉你的fan…五颗星的Cassiope
  • 2~3km 卧槽,我在干嘛,怎么跑这么快。1~2km 前面男生配速挺快啊,追上去跟一下,哎,怎么两步就超了呢。
  • 曾经,我以为我是看淡了一切,最后从你的身上,才知道看淡是在滚滚红尘,在人与人尔虞我诈中,修的一颗平常心。曾经,我以为我是看淡了一切,最后从你的身上,才知道看淡是
  • 感触很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剧情,那么看看公路,看看草坪,看看树木,看看大海,看看搞笑的大叔,看看可爱的正男,听听配乐,也是一种享受呀。不得
  • 』 《无人能复制》『绝世珍宝《一石横娇》亮相』 真实不虚的的如来正法,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让你看得到,摸得着,公开的博物馆,世间凡夫无法复制超越的,复制五千万美金
  • 多带一把伞……多 带 一 把 伞 □ 雪 莹 还能够牵手吗 曾经一起走过的日子 经历过坎坎坷坷 再回眸 才懂得你的牵挂 真爱 也要勇敢放手 失去后才执
  • 关于第一届活动请参考本网页(请帖,照片,余华老师的短视频,新闻报道的链接等):因此我希望能邀请您对“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的观众录制一个几分钟的问候视频。您的所翻
  • 一定要让自己明白,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用顺其自然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不强求,如果事与愿违,那一定是命运另有安排。”通常,我们总是喜欢不安于现状,跟这个斗争
  • 七杀日主:八字七杀日出生的女生大多数危机感很强,对财物比较珍惜,不乱花钱,有恋旧情节,不奢侈不浪费。偏、正财星双透,说明会有两次以上的婚姻,行运好的话,有大家知
  • 11月5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展首日,陕西一亮相,“ 新、奇、特、美、优”在这个世界性的舞台上展现出独有的新风采——“杨贵肥本妃”为家乡产品代言;水果味
  • 如果想加入我们的话,可以进安利日记群哦,本群对遇见姐无门槛也无安利指标,主要是一些安利方法的科普,群ID:86233539 群连接:近期粉圈事务繁杂,管
  • 0~3岁是婴幼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关键时间窗,其与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同步,是形成免疫耐受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肠道菌群发生紊乱,可导致免疫耐受破坏,引起婴幼儿过敏
  • 10月28日凌晨,在五常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值机员王某介绍下,何某祥驾驶新购置的悬挂临时牌照的救护车(该救护车无合法经营手续)与其雇佣的随车护士王某睿一同转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题##学懂传统文化##正法华##中华正能量话题##宇宙科学知识话题#嫁给比自己大12岁男人,结婚3年,我一直在家带娃,足不出户,没社交,家里
  • ~~ 冬夜梦回,正在年少,恍然学堂,又见故友,各值青春,笑颜如昨。卒见郑姓同窗,手捧《三国》,恃性而阅。遂近之,封皮浅蓝,略显古旧,厚倍于常书,赫然欧体“三国
  •  16. 了解佛为什么无问自说此经,而点明要旨之后却“三止三语”。 12. 读诵此经,您能了解到释迦牟尼佛其实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了,是一位乘愿再来的古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