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伯帆船赛竞赛官Mark Light总结点评第6赛段

本段比赛从菲律宾苏比克湾出发,横跨北太平洋后驶向美国西雅图,真是太精彩了!

自从3月20日从苏比克湾出发以后,克利伯船队用了四天时间行驶到了菲律宾吕宋海峡区域的开赛坐标,也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了正式开赛前的最后一轮热身训练。

赛程10‘帆船之都·青岛杯’比赛于4月24日星期四以勒芒方式开赛,正式开启了前方5800海里、时长超过30天的跨洋航行。

开赛后首个24小时航行顺畅,随后船队就迎来了本段比赛的第一个挑战,那就是东北季风带来的逆风状况,每年这个季节都是东北季风盛行的时期。速度超过20节的强风(5级风力甚至更高)让船队向日本南部海域行驶的进度变得缓慢。等到逆风状况和日本南部海域强烈的黑潮洋流组合出现时,对于船队来说要想驶出不错的有效航速(VMG)是非常困难的,这期间的行驶进度也很小。

大规模浪涌伴随着频繁短促的海浪,风速飙升到了40到50节的样子,而且是逆风,这种天气和海况对于任何帆船来说都不是快速航行的理想条件,肯定也不是克利伯70尺大帆船最为适合的航行条件。不走运的是,这样的天气海况在未来的五天时间里一直徘徊于船队左右,导致行驶进度落后于计划。

勇敢的船员们驶离了菲律宾海之后随即进入到了北太平洋的广阔海域,结果又遭遇到了持续24小时的弱风带,又给他们的比赛增加了些许挑战。这些绝对不是船员们期待会在北太平洋上出现的状况。

就像是赛事宣传册里写的那样......

然而,老天爷接下来又开始玩起了花样,在船队的东北方向布置了一个低气压系统。幸运的是这正是船队梦想得到的状况:深受欢迎的西南风,可以助推克利伯船队以非常不错的速度沿着标准航线朝着终点站西雅图方向快速行进。

这部分更符合宣传册里的描述-船队日复一日的享受着快节奏顺风带来的畅快航行,行驶速度超过了20节,时而可以达到30节。相信船员们很难有机会经历到比这个更好的航行体验,那就是驾乘着克利伯70尺帆船乘风破浪、快速前行,船身和海浪摩擦的声音和视效像极了驾驶摩托艇时产生的马达声和到处飞溅的水花...实属刺激!!

埃斯特角号赛队决定采用更加偏北的航线,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号和其他两支赛队则是在南线上行驶。剩余赛队在中间位置航行,但是从东西方向上开始逐渐拉开距离。

南线上领跑的三支赛队一直保持住了快速的行进节奏并且先后完成了本赛段设置的得分门角逐,获取了额外积分奖励,随后继续前行并逐渐扩大了领先优势。

经过了多日顺畅的顺风航行之后,船队之间的距离再次开始缩小,先后通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继续沿着标准航线向西行进,比赛规则要求船队必须要北纬45度以南的海域行驶。近乎完美的航行天气持续了数日,令人兴奋的船速也一直保持着,船队也因此快速的覆盖着终点线前的里程。

比赛接下来的一个看点就是戴尔海洋竞速角逐(Dell Rugged Ocean Sprint),竞速区间大概是270海里,所有赛船完成区间竞速并记录下使用时间。耗时最短的三支赛队将会获得额外的积分奖励。竞速角逐结束后,船队距离胜利终点站就剩下600海里了。

技战术游戏

就像是不知何时突然开始的一样,顺风状况时不时的就转变成复杂的天气形态,给船队带来额外的挑战 - 不仅是靠体力,更是技战术方面的比拼。

伴随着天气系统的演变,比赛在进入到最后几日的比拼中开始变得愈加有趣儿、错综复杂起来。戏剧一点描述说似乎是有点不公平,北太平洋在这最后阶段再给船队设上一道坎儿 - 终点线前出现了杂乱无章的弱风区.....太残暴了。

对于赛事粉丝们来说(克利伯帆船赛员工也不例外),赛况追踪图就是他们的精神食粮,日日不能离、天天必须看,比赛船队努力拼搏、向着终点线冲刺的同时,岸上观赛的朋友们也是废寝忘食。在这种弱风区中行驶对航行操控要求很高,尤其是船帆的搭配使用和调帆,给30多天的跨洋航行又增添了难度。

南边来风了,看样子还不错,很显然处在西边的赛船应该是最先遇到这股风的,并借势快速朝着终点线方向行进。然而对于处在东边领跑位置的船队来说则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因为他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后方的赛队在步步逼近 - 眼看着在之前5500海里激烈比拼积攒下来的优势正在逐渐消散的确是一种窘况。

这一状况的结果就是出现了手风琴效应,后方的赛队逐渐赶上前方赛队,缩短了他们的领先优势,到比赛最后一两天的时候,领跑赛队和打狼赛队之间仅仅相差200海里左右。经历了北太平洋长航赛段的比拼后,船队在最后冲线阶段再次集结,这无疑给比赛的精彩和紧张又加了一码。

最后冲刺

南风彻底到位,与整个船队进行了完全接触,赛船都恢复了正常速度,所有赛队又开始以10节左右的速度向终点线推进。

终点线前上演了最后的冲刺对决,尘埃落定。WTC物流号率先冲线获得了本段比赛的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号获得第二名,埃斯特角号赛队努力拼搏拿到了本赛段前三甲的最后一个席位。

赛程10的终局将会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和自豪感,任何完成这项挑战的船员都会为此感到骄傲,横跨浩瀚北太平洋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总里程6100海里,耗时35天,美哉、壮哉。

现在吴昕几乎已经成为了国民女神,在节目中她再也不会站在角落里,只要一到她的主场就害怕了。现在她已经走出去,从快本走到其他的综艺,也从自己小小的怯懦的身躯中,走到了一片更加宽广的舞台。
其实吴昕总是给人一种不争不抢,甚至没有什么上进心的感觉,可是这不代表她不想要成长。还记得在综艺《我家那闺女》中,她哭着说自己的节目被砍了,为了节目效果她真的很努力。其实谁说那些看起来笨笨的女孩,没有努力过呢?只是她们没有将这份委屈都说出来而已。
站上快本,然后战胜谩骂
吴昕其实并不是长沙人,她能够成为芒果台的主持人也是机缘巧合。她是一个沈阳的人,最开始是在大连台做一个主持人的。但是要说发展,大连台绝对比不上芒果这样强势的综艺台。
于是在原本的《时尚十分》做了一段时间的主持人之后,吴昕去参加了选秀”闪亮新主播”,这之后她成功的进入了芒果台,甚至成为了快乐大本营的主持人之一。那个一直站在角落的主持人,其实已经跟了快乐大本营二十年了。
但是最开始加入快乐大本营的吴昕并不快乐,那个时候她还很努力的在台上表现自己,只是方式不对。吴昕曾经表达最初加入快乐大本营的时候,她是有人设的,她要成为第二个林志玲。
可是这根本就不是她真正的性格,于是铺天盖地的谩骂声让吴昕无力承担。最后吴昕选择放弃这个人设,终于她违背了台里的规定,但是也让观众慢慢的接受了她。她的事业从一开始就给了她一棒子,但是她都好好的解决了。
而真实的她这个目标,也从这一刻被开启了。也许吴昕寻找自己的脚步并不够快速,她得到的成绩也不算是巨大,可是她秉承着这个理念一直都在成长。不只是在快乐大本营上,还有对于自己的重视与关注,还有在生活上的坚持自我,都让吴昕慢慢的从一个小透明,变成了真正的国民女神。
三十六岁,别人忙着变老,她忙着成为小赫本
吴昕美么?其实长相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最不像女神的部位可能就是鼻子了。很长一段时间她的身材也不够好,明明没有生孩子,可是却有着肌肉腿。她的性格和气质呢?这个冷场王似乎不够酷,总是感觉有些二,虽然真的很招人喜欢。
不论是外表还是气质,似乎都难以说她是一个女神。可是吴昕在36岁的那一年,似乎突然就想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想明白了自己想要如何生活。她一改之前的风格,开始穿小黑裙,好看的小裙子或者酷酷的风衣都让她成为了截然不同的自己。然后她剪短了自己的头发,那种多少人都不敢驾驭的发型,偏偏自信的吴昕就能驾驭的很好。
从那刻开始吴昕在节目上被叫做是小赫本,她偷偷地减掉了自己小腿的肌肉,成为了一个拥有小鸟腿的小赫本。吴昕从一个女配角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实至名归的女主角。而在快乐大本营上,吴昕依旧还是不争不抢,可是该她好好表现的地方她从来都不会推辞,她慢慢的变得自信然后活出自己。
也许最让大家感到有些担心的就是吴昕的年龄,可是在这样自信的吴昕站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说她十八也不过分吧。吴昕曾经表示自己已经是有车有房的人了,而且还保持着单身的状态。自己很享受这样的状态,她觉得这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她不想要随便就将就了。
也正是因为吴昕本身是一个不将就的人,所以她在快本的时候,拼命的充实自己。她害怕所谓的舒适的圈子,她也害怕自己就成为一个没有光芒的人,庸俗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的年龄中一天一天成为一个麻木的人。还好她打破了这种状态,她真的活出了自己。
其实她不是傻,她只是通透
在《我家那闺女》的节目中,大家能够看到吴昕平时的生活状态。其实吴昕宅和是一个冷场王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在视频中的状态还是让大家感到有些担心。吴昕过于养生,但实际上真的不够健康的生活,似乎让人觉得她的心理压力是不是太大了。
吴昕曾经在一个节目中透露过,这是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喜欢拼拼乐高,养养生。她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就好像是有人喜欢动有人喜欢静一样。她不担心别人说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她想要解释给那些还关心她的人。其实生活方式确实是人人不同,也没有人有绝对的健康方式,所以吴昕其实是很通透的一个人。
而对于她在自己工作上的表现,吴昕首先担心的是自己快乐大本营的舒适圈。毕竟对于一个人来说堕落的开始,就是沉溺于自己的舒适圈。吴昕深深地知道这一点,于是她开始走出去,不论是拍电影还是录制综艺。也许之间曾经被人嘲讽过,但是她能够接受自己的不足,然后马不停蹄的继续向前走。
而在快本中的表现,吴昕也坦然自己明白大家会觉得她过于佛系。但是综艺本身就是一个看效果的节目,所以只要节目的效果好,大家就完成了自己的目的。同时吴昕表示不争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争抢,这种不争反而也能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
吴昕确实是一个通透的人,她对于自己的位置的评判是:凤尾。她觉得和这些有能力的人在一起,也许在其中自己并不是最耀眼的,但是因为和他们在一起,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滋养。所以做凤尾本身已经是自己的荣幸了,即使不争不抢也一直都在进步。正是这种情况让自己能够真正得努力,而且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努力。
吴昕真的是一个傻傻的女孩么?我想并不是这样的。吴昕曾经出过书,曾经做过商人,做过主持人,唱过歌当过演员……吴昕是很懂得把握机会的,只是她并不喜欢锋芒毕露,也不喜欢用自己的攻击性表现夺了谁的锋芒。
吴昕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进步,不论是在快本的舞台上,还是在其他领域她的进步,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现在她已经成为了妥妥的人生赢家,拥有自己有突破有发展空间的事业,有自己充满希望的恋爱可能,还有小赫本一样时尚时尚又强大的自己。
吴昕用自己给大家证明,一个通透的女孩子,她不想要和别人争抢。可是真正应该她努力的时候她一个也不会拒绝,真正给予她的机会,她一个也不会错过。不争不抢不代表吴昕不成长,反而吴昕刚好是相反的,她一直在默默地不求关注的成长着。如果世界上还有一个人是永远温柔和通融,我想那个人一定是吴昕吧。

【身边人”证实:“遏制政策创始人”乔治·凯南曾严重警告,北约东扩是美国最致命错误!】编者的话:作为美国“遏制政策创始人”,乔治·凯南(1904年2月16日-2005年3月17日)最为人熟知的是1946年2月22日撰写的那份从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发送到华盛顿,建议和平“遏制”苏联的“长电报”。但冷战结束后,作为曾经的外交官和历史学者,凯南多次警告美国政府:“北约针对俄罗斯的持续扩张将是美国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他甚至不再为美国国务院工作,而是到高校任教和专注于著书立说。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和国际关系学者詹姆斯·派克就是凯南晚年多本著作的编辑。近日,派克以这一特殊的“编辑与学者”双重身份,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回顾了凯南提出“遏制”政策和拒绝新冷战的真实想法,并讲述了自己对乌克兰危机升级、北约与俄罗斯关系、中美关系等问题的观点。

“对于冷战后的美国,扩大北约将是最致命的错误”

环球时报:能谈谈您与凯南的合作吗?



派克:我第一次见到凯南是1980年,当时我被他的经纪人推荐做他一本文集的编辑。记得凯南看了我列的文集入选文章目录后说:“派克先生,你既没有选‘长电报’,也没有选我在20世纪40年代以‘X先生’为笔名发表的那篇有关遏制苏联、饱受争议的文章。你是极少数不愿意这样做的人,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我认识凯南时,他最关心的问题似乎已变为“美苏关系以及日益严重的核危机是否会失控”,而且他明显表现出对美国没有能力明智处理对苏关系的担心。后来,他还问我:“你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是‘核幻觉’还是‘核错觉’?”我回答说:“‘幻觉’表明存在误解,而‘错觉’是一种危险的、具有欺骗性的想法。”他同意我的建议,于是,书名就变成《核错觉:原子时代的苏美关系》。

我和凯南合作的第二本书是《命运的联盟:法国、俄罗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我们最后一次合作的书是《生活速写》。这本书涉及他在旅行中的简单记录,时间跨越70年。我的工作包括阅读他那些仍受到限制的文件,然后一起探讨这本书可以采用哪些内容。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凯南头脑非常敏锐,而且对美国缺乏文化素养等社会问题感到不安。

环球时报:凯南被称为“美国遏制(苏联)战略的设计师”。但1998年5月美国参议院正式批准北约可以东扩后,凯南就表示这是一场新冷战的开始。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凯南如何看待苏联解体后北约东扩的问题吗?在他看来,北约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才能确保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的稳定关系?

派克:如果想要理解凯南对北约的看法,关键就是要回看他为什么一直反对北约的建立和发展。是的,凯南在1946年从莫斯科发出的“长电报”和1947年在《外交事务》上以“X先生”为笔名发表的文章让他被公认为“美国遏制(苏联)战略的设计师”。然而,他认为遏制应该是政治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而不是军事上的。凯南在当时以及一生中都反复强调,他从未觉得俄罗斯人要军事入侵西欧。

在当时,凯南当然是“马歇尔计划”的坚定拥护者,但当北约(东扩)的想法出现时,他作为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办公室的负责人表示强烈反对。原因是他认为这会导致一个永久分裂的、军事化的欧洲出现。凯南认为与俄罗斯人达成任何可信的长期解决方案是可能的,最终也是有必要的,但北约的做法导致没有任何空间与俄罗斯达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凯南对北约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扩感到如此震惊。凯南希望找到欢迎俄罗斯融入欧洲的方法。他也表示,这需要时间,因为这将是困难的。

但随着北约东扩,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凯南认为北约一直存在下列问题:军事化思维泛滥,倾向于将俄罗斯妖魔化为“敌人”以及倾向于从军事力量而不是更根本的问题上去考虑。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美国无法对这样的一个历史可能性持开放态度,因此,他表示,“对于冷战后的美国,扩大北约将是其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因为它将“激起俄罗斯舆论中的民族主义和反西方倾向”,“恢复东西方关系中的冷战氛围”,并让进一步削减核武器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不可能。

因此,凯南希望北约如果必须存在的话,那么它应该是一个“以某种方式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系统。这个系统甚至都不应该含蓄地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敌人。凯南还写道:“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后充满各种希望的可能性下,东西方关系却集中在‘谁将与谁结盟’的问题上,并暗示在未来完全不可预见和最不可能的军事冲突中‘谁与谁进行对抗’?”

“美国的外交政策不会让世界更和平”

环球时报:您能详细谈谈凯南的晚年境况吗?

派克:虽然凯南的观点在政府圈子里被忽视,但他晚年的公众形象和声誉相当高。因为他的担忧符合公众对美俄重新爆发冷战以及核军备竞赛、导弹部署等问题日益加深的不安。他被排在那些警告“生态灾难”的人的前列。他还反对过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凯南对那些年不断增长的“反苏反俄狂热情绪”发表了强烈的看法,并认为华盛顿和太多的美国人“在潜意识中需要一个外部的敌人”。凯南还坚持“对美国权力的限制”。有一次我们吃午餐时,他和我聊起杜鲁门总统时期的国务卿艾奇逊,并表示“其不了解权力”。凯南当时解释说,在华盛顿的信仰中有异乎寻常的狂妄自大:美国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认为它可以构建一个全球体系,以此来控制自己的盟友,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并以此对抗自己的敌人。他认为,华盛顿在掩饰自己越来越非理性的企图——成为每个地区的支点、“管理”游戏规则、将北约东扩到俄罗斯的边界、坚持美国“普世价值”,但这些最终将导致悲剧性的结果。因为所有这些都避开了凯南一生中谈到的“对权力的限制”。凯南反复强调,美国制定连贯的战略思维几乎变得不可能,因为美国拒绝对自己的权力加以限制,也拒绝对解决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持开放态度。

环球时报:回到乌克兰危机,我们也想听听您的见解?

派克:乌克兰危机的关键要追溯到美国和北约(以及欧盟)拒绝接受一个不威胁俄罗斯的独立和保持中立的乌克兰。北约1999年和2004年两次大规模东扩,清晰地暴露出华盛顿的基本议程:首先是要严重削弱俄罗斯的长期影响力;其次是进一步巩固自己在扩大后的北约中的核心地位。有分析认为,美国拒绝与俄罗斯就基本问题进行谈判,且多年来在乌克兰采取了很明显的导致危机升级的行动——从“民主促进”政策,到所谓的“橙色革命”,再到大量资助、训练和武装乌克兰军队等。

谁也说不准华盛顿在自己不断深化的治理问题中要走向何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在繁荣时期,动员起来对付一个“敌人”往往会带来一种虚假的团结感,而那些日子已成为历史。曾经,美国可以负担大量的军事开支和不断置身于战争的成本,也能让大多数美国公民仍享受相对优越的经济福利,但现在美国做不到了。至于欧洲,一个追求更独立、更少结盟的欧洲可以在世界上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那样的话,欧洲可以放心地去应对气候和核问题,力争创新全球治理模式,而不是被卷入长期的“再军事化”,或者更糟——在华盛顿的怂恿下将自己的军事存在扩展到亚洲。

环球时报:中美之间既有分歧也有共同利益。您认为,两国还有可能携手努力,让乌克兰危机尽快化解吗?

派克:如果美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灵活性,降低自己的调子,那么,美中两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帮助解决当前的危机。当然,这需要美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方向,而不是中国。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这样做。不过,我们应该记住,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和欧洲人开始认识到,如果(美国)采取当前针对乌克兰危机的这种外交政策,既不会让世界更和平,也不会让世界有足够能力来有效应对全球变暖等其他具有威胁性的生存危机。解决这些危机需要以正义感为基础的、创新的全球治理方式,而推动这些方式的应该是一种区别于美国和北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俄罗斯所采取的那种策略。

“中国崛起,美国没有做好任何准备”

环球时报:您认为在拜登政府任期内,中美关系会有明显改变吗?

派克:尽管大多数迹象表明美中关系日益紧张和不稳定,但拜登政府有可能改变自己对华政策的一些方面。拜登政府正在大规模增加国防预算,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挑衅性措施,试图动员美国的传统盟友加入其针对中国的军事战略,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

同时,拜登政府还在延续特朗普将美国贸易政策武器化的做法,并试图利用对俄制裁进一步推动美中经济“脱钩”。

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放在中国的历史性崛起在各方面给美国带来不安的大背景下来看。作为一个非同寻常的非西方文明,中国正在走向全球权力的中心。美国历史上没有为这种情况做好任何准备,无论是在政治、文化、心理、种族还是战略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中关系的前景仍很严峻。

但抛开可能的“黑天鹅”事件不谈,鉴于美国对华政策一成不变,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这不是冷战时期的重演。冷战时期,美国国内的“恐共”情绪和对苏联、中国的妖魔化描述相互结合。有所不同的是,现在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出当前美国民众对中国持相当负面的态度,但实际上在美国受访者最关切的问题中,有关中国的排列很靠后。我怀疑是否真的有很多美国人把中国视为华盛顿治理体系日益失调的根本原因。中国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精英群体所关注的,而这种关注主要为美国军工集团的利益服务。

其次,美国政治机构在中国议题上存在分歧。拜登总统面对的是一个日益失意的民主党,且党内的进步派和拜登之间也存在矛盾。进步派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态度强硬,同时探寻各种国内改革。而拜登的预算和外交政策议程与进步派的主张相冲突,这让他们深感不满。

第三,尽管美国大企业的精英并不打算公开质疑华盛顿的对华政策,但他们内心也很矛盾。因为对许多人来说,以各种方式与中国“脱钩”以及拜登政府对俄制裁有可能加速削弱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私下里,一些人担心美国已失去通过美联储、华尔街和庞大的政府赤字运作来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多年来老有人在谈论“中国的崩溃”,但正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所显示的那样,美国已经将“系统性风险”这一概念制度化,变成了美国经济运作的核心。如果没有中国在2008年到2009年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很难知道今天的全球经济会是什么情形。(《环球时报》4月19日7版文章,作者: 夏温新)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片寄凉太[超话]# 给片寄凉太26岁最好的生日礼物---------拥有《C'est la vie》链接:⚠️统一版本,不分中文版和日文版。希望太妃糖们可以多
  • 但唯独想起你,我宁愿它能过得快一点,再快一点,那样,我们的爱情才会被时间倒映起长长的影子,让我看见我们一路走来的日子——是多么美好。我有一个梦,我希望当世界末日
  • 射手座【11.23--12.21】:整体运势较差,并不是退一步就能海阔天空,不断后退也可能是反效果。生活方面容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建议专注于一项兴趣爱好,或能保
  • 企业的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及大修理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1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应在本表"递延资产"项目反映,不包括在该项目数字之内。看资产
  • #每日一善# 做有用的事,说勇敢的话,想美好的事,睡安稳的觉。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 来去都是自由风 相逢的人要会再相逢 花自向阳开 人终往前走 哪有不散的宴席 哪有人一直在 在爱里 所有人都是替补太执着于某种感情就没意思了 快乐才是销售品 难过
  • 爱在萧邦浓香|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看过罗伯·莱纳执导的《怦然心动》方明白:自尊、自重、自爱,是爱与被爱的前提,是爱情该有的样子。读过王尔德,才知道:“爱自己
  • [星星]格格说与传统租琴买琴的区别[音乐]押金更低:押金是批发价格,相同型号比其他地方至少便宜几千元,即使不愿意退琴,相当于批发了一台钢琴;[音乐]租期更自由:
  • [心]这内心的满足感也深深地撩拨了你的心弦,让你在后面的节目环节多次一时失神...所以这后来啊,很多宝宝们都说很心疼那个时候眼巴巴地跟在他身后当小尾巴而不自知的
  • 这段还有俩人在舞台中间不停做俯卧撑[赞]想起来有个举重的球从桌子边掉了,其中一个人赶忙捡起来,但又要赶下一个动作,所以拿着它就开始跳舞了[喵喵]虽然是改编的非常
  •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
  • 是否有黑料,有没有失败案例【已解答】如有想了解其他的也可以直接问我或者【ping论区自助查询】#南宁鼻综合#案例分享姐妹原本五官还可,只是鼻梁塌陷严重,✅do完
  • !!
  • 决定暂时封枪了 CODM给过我很多自信 六个赛季万分战神 霍格26全省前十也上过 我敢说山农能solo赢过我的人目前还没有 做过一段时间签约主播 也曾经和cc一
  • 1.最终幻想152.星之卡比3.战神4.马里奥网球5.荒野大嫖客26.任天堂全明星大乱斗吐槽一下ff15神秘的人设们(左一:肌肉硬汉大叔 只穿一件短袖皮衣并且不
  • #白敬亭夏至未至# bjt#白敬亭周业闻#To:陆之昂(其实是傅小司) 自从遇到你之后,我纳脑海中再也挥不去你的身影,我想你一定就是那个能从孤独中解救我的人。
  • 温暖与幸福相遇或是擦肩,在于你内心的感受,若是终日惶惶不安,得到未必就是幸福,只有安下心来,好好体验,你才会感到温暖,只有静下心来,慢慢享受,你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 祐希:与其说是组织,我认为选手能够很好地完成教练要求的东西的球队才是强的。无论是对团队来说,还是对石川选手自己来说,是不是都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呢?祐希:是啊。
  • こんな長い付き合いになるとは(*´꒳`*)ちなみにこの日は、アイシールド出演者が5人いました⚡️堀内賢雄さん平川大輔さん豊永利行さんしょーこち
  • 【参考翻译】在大萧条和战争时期,美国人学会了过简单的生活,这种自我约束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自信使得小巧实用的房子非常流行。“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