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諦是真實的意思,
所以世俗諦也是說真實,
不過是由世間的道理來說。

在佛教中,
這些就是因緣和合,
生滅法及因果律的彰顯;

但緣起性「 空 」,

空義才是第一義,
又叫
「 勝義 」。

雖然空義是佛教的最終真理,

但它與世俗諦相依,
不相分離;

若沒有世俗亦不會有勝義;

要真能體證這道理,
才能得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術語,
意即煩惱的熄滅。

根據這去演繹,
前兩頌是世俗諦,
此頌則是說勝義諦;

而唯識家則用
「 轉識成智 」
來說明這個轉捩。

唯識的觀點認為,
我們的生命是由識所主導,

只有當經過修行將識轉為無漏之智,

生命才能昇華,
最終成佛,
此過程叫轉識成智。

修行的果就是成佛,
修行這過程是通過觀空而到達目的地。

而八個識各有所轉,
這個轉變有兩個要分,

一個是對我們二元相待的世界不再分別,
稱為根本智。

有了根本智的體悟之後,
因為想度化眾生,

所以要將這道理體驗用世俗的方式來表達,
這叫後得智。

根本智是體,
後得智是用。

依唯識義理,
前五識轉為
「 成所作智 」,
是後得智;

單是後得智不是全部;

所以說
「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

當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
「 大圓鏡智 」時,

這個就是圓明初發。

無漏是佛家用語,
不會漏表示沒有雜染,
意即清淨。

這個是根本智,
有根本智後再依後得智使用五根來發揮渡化眾生的作用,

便是無漏的成所作智。

佛教一向有佛具三身之說:

一 、法身
—— 是佛的本體

二 、報身
—— 是佛因修行成正果之後的酬報

三 、變化身
—— 能作千般變化,
於十方世界化作有情生命普度眾生,

而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佛就被認為是這世界的化身佛

三類分身就是指這三身,
能度引眾生出離流轉生死的苦輪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二 )
—— 第六識

第六識

頌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倶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頌是說第六識:
意識。

意識很重要,
不僅是吾輩了知事物及抉擇思行的關鍵,

為惡為善,
皆由此起;

亦是修行的玄關。

玄關一破,
轉識成智,
由染趨淨;

人能修行,
此意識是重中之重。

可謂成也意識,
敗也意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此頌說些甚麼?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前文已說過,
是善、
惡和不善不惡。

而三量者,
是指現量、
比量和非量;

「 量 」者,
古文可作瞭解或知識義。

廣府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

廣東人說:
「 量你都唔夠胆。」

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沒有這個勇氣。

簡而言之,
現量可說之為直覺而來的知識,

現量緣境時離名言概念及分別,

所量得的是境的自性。

而比量則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
思考、
計度而來的知識;

現代語言說之為名言概念。

非量者,
錯誤的知識是也;

非量又可分為似現量和似比量;

似者,
即不是或錯的意思,
可經審量或未經審量獲得。

那三境又是甚麼呢?

三境分別為性境、
帶質境和獨影境。

性境代表實在的境,
由現量取境所得。

而帶質境是透過比量而來,

如觀察某物並經計度而來的印象。

至於獨影境,

則並無實體、
實用,

純粹是由思憶或夢中獨立生起。

此句頌文指出第六識功能強大,

能通三性、
三量及三境。

其中三性是關乎道德價值,

三量是知識的範疇,
三境則是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印象。

佛家是相信輪迴的,

而有情生命於三界
( 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中輪迴;

但有情生命皆自覺有意識的存在,

所以說
「 三界輪時易可知 」。

法國大哲笛卡兒說
「 我思故我在 」
便是明證。

至於唯識學說的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 往後再談第七和第八識 )

都是微細不可測,

故就沒有
「 易可知 」了。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前五識的頌文
「 徧行別境善十一 」,

曾提及三十四個
「 心所 」。

先重溫一下甚麼是心所,
所謂
「 心所 」
是唯識家細緻分析心理狀態的結果,

有六類
( 遍行、
別境、
善、
根本煩惱、
隨煩惱、
不定,

而隨煩惱可再細分為大、
中、
小三項 )

共五十一個之多。

表列如下,
方便對閱︰

遍行心所是無記性
( 即中性的非善非惡 ),

遍於善、
惡和無記三性、
八識、
九地、
一切時,

故稱
「 遍行 」。

別境心所每一個都因各別緣境而生,

故得別境之名,
性亦無記。

善心所其性為純善,

佛教說之為
「 淨 」。

根本煩惱唯是不善性,

佛教說之為
「 染 」。

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謂
「 隨煩惱 」。

眠、
悔、
尋和伺通於三性,

所以叫
「 不定心所 」。

貪、
瞋、
癡,

在佛教稱為
「 三毒 」,

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所以是根本煩惱;

另外亦包括慢、
疑和惡見。

慢是貢高自大,
目空一切;

我慢是非常難處理的心理毛病。

疑能阻礙善的生起,
惡見當然是不好啦!

又如定、
慧,

是修行者緣境的狀態,
能入定和生起智慧,
是解脫的前提。

但這些心所,

不是全部都可單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

恐煩不贅,

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唯識的書籍。

此頌文是說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

比前五識更多;

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

比如善與惡心所相互違背,
故不能同時生起。

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

是視乎當時的環境、
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

故謂善惡臨時別配之。

意識是善是惡,
跟整體的狀況及演變極有關連。

舉個例子,
恨是隨煩惱,
由瞋而起。

但如源出於
「 恨鐵不成鋼 」的心情,

其最初本意還是善的。

要注意的是,
善與惡是不能同時生起的,
但可間斷交替。

所以此例是先善後惡,
往後就要看事態的發展了。

第六識能力之強,
與各心所牽連,
造作善業惡業,
既引來輪迴生死 ,
也能解脫出離,
是修行的關鍵。

性界受三恆轉易

意識陰晴不定,
喜怒無常,

所謂
「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

所以說
「 恆轉易 」。

而恆轉是在
「 性、
界、
受 」
這三者之間遊走。

「 性 」
一如前述,
即善、
惡和無記;

「 界 」
是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即有情生命的世界;

「 受 」
是感受,

常說的是苦、
樂和不苦不樂

( 又稱
「 捨受 」)
三受;

如再加上憂及喜,
合稱
「 五受 」。

三受是前五識的身受;

而第六識則有五受,
主要是心受,
即是要通意識才發生作用,
不是單純五識引起身體的感受。

因憂和喜是思慮
( 遍行心所思心所的作用 )的結果,

透過意識起動,
受了苦再經思慮才會擔憂,
樂後再思慮才產生喜悅。

根隨信等總相連

「 根 」
是指根本煩惱,

即貪瞋癡三毒和慢、
疑加惡見。

「 隨 」
是指隨煩惱心所,

而「 信 」等則是由信開始

( 見上心所表 )

所包括的十一個善心所;

所有這些心所都與遍行、
別境、
不定等心所或有所相連。

因此頌句的意思是第六識總是和這五十一個心所相連不離;

除了熟睡與昏悶暈倒或入定外,

意識皆常現起並與心所相連,

影響有情生命的一切造作。

動身發語獨為最

佛家說造業,

是由身、
語、
意三業所構成,

而其中以意業為發動的根本,
從而推動身業與語業;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三 )
—— 第七識

第七識

頌文: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
( 梵文
manas-vijñāna ),

意思是思量,
為了不和第六識
( 意識 )混淆,
所以用音譯。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說,
末那識相若於現今我們叫
「 自我 」
( ego )的東西。

「 自我 」
這個概念在哲學、
宗教和心理學都有略為不同的解說。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除了能主宰我們日常行動的意識外,

還有一部分是潛意識;

在他的心理動力學分析中,

「 我 」
有自我、
本我和超我。

現在讓我們看看唯識家對此末那識的認知又是如何。

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

此頌文開宗明義地說明第七識的性質是有覆無記性,

屬帶質境,
是「 我執 」的根源;

因為錯認有我,
所以是非量。

三性、
三量和三境已於前文中解釋過,

而末那識緣第八識的
「 見分 」
而執為內自我,

故為帶質境。

這裏將稍為解釋一下唯識家的
「 見、相 」二分說。

在唯識理論中有所謂的一分說、
二分說、
三分說和四分說。

所謂的一分二分等,
是指用多少分來表示心識的結構。

前文中介紹了心王和心所,
八識主體每個都是心王,
心所是隨心王引領而顯示出來的表現。

大部分唯識家都認同最基本的二分說,
即見分和相分此二分。

譬如眼識心王,
要能產生眼識就需要有能見的主體
( 即眼睛 ),

以及所見的物件;

前者是見分,
後者就是相分,
即物件的形相。

所有識都可分作此二分。

末那識的見分,
隨其所緣境
( 第八識的見分 )
辨析為其相分,

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自我的東西。

因為是以心緣心,
由推度計度而得,
所以是帶質境。

末那識的特性是執著自我,

因此覆障解脫,

但又因為沒有抉擇善惡的能力,

所以歸於無記性,
說之為有覆無記。

末那是第六識的根,
即意根,
一如眼睛是眼識的根一樣;

而第八識阿賴耶是生死根本輪迴的種子識,

故又稱為根本識。

第七識末那與第八識阿賴耶識互為依持,

故此末那勻為第六識及第八識所依,

所以說通情本。

《八識規矩補註證義》
如是解說:
「 通情本者,
釋帶質境;

第七見分是能緣心,
恆起執故,
故名為情。

第八見分是所緣境,
為本質故,
故名為本。

中間相分,
從兩頭生,
故名為通。」

末那恆起執我,

在佛教「 無我 」的教義下,

這當然是不正確的,

所以是非量,
是受污染的識。

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末那經常相隨的心所包括八大隨煩惱、
五遍行心所、
別境心所中的慧,

以及根本煩惱中的貪、
癡、
慢和惡見,

惡見又可稱為我見,

因這都是由我而來的計執,
總共十八個。

列出來就是:
掉舉、
昏沉、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亂、
不正知、
作意、
觸、
受、
想、
思、
慧、
貪、
癡、
慢和惡見。

或有讀者會問,
為甚麼沒有了根本煩惱中的疑和瞋呢?

這是因為末那執我,
愛之極深,

對自己不會生起疑惑和瞋恚,

所以不會與這兩心所相應。

又善心所是純淨的,
故與污染的末那識不相應。

至於其餘心所,
因為末那是無記性而又不造業,

所以中隨煩惱、
小隨煩惱和不定心所都與它無關。

又因末那唯緣現境,

故此無欲、
勝解、
念和定心所。

這些
《八識規矩補註》
都有解釋,

讀者可自行參考。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

因為第七識不間斷地執賴耶識的見分為我相,

在未見道之前,

有情眾生日日夜夜都有如處於昏迷之中,

流轉生死,
不得出離。

末那識特別之處是恆審思量,

前五識不恆不審,
第六識審而不恆,

至於第八識則恆而無審。

第六識雖有我執,
但有間斷,
且與外境相連;

第七識則恆執我,

只緣賴耶,
以心緣心,
故稱為內自我。

與第六識比較,
末那只緣現境,

不似第六識能緣三世過、
未、
現,

加上相應心所較少,
所以是有限能力的計度分別。

以計度分別的強弱來說,
第六意識,
最為強盛;

但第七識則恆久不斷。

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四惑者,
即前頌
「貪癡我見慢相隨」
中的我貪、
我癡、
我見和我慢。

我貪相當於我愛,
我癡即無明,
我見是我執,
我慢即倨傲,
傲心高舉不下;

尤其是聰慧的人因比常人能力更强,

都容易起慢心,
十分難對治。

八大者,
八大隨煩惱心所是也。

此四惑八大與末那相應生起。

第七識又叫染淨依,

箇中原因是因為前六識縱然修善,

但在第七識轉識成智之前猶有我執,

不盡清靜,
是有漏善;

要待第七識轉依之後,

我執遣除,
前六識方得成為無漏,

此所以前六轉識呼末那為染淨之所依了。

轉識者,
是因為由前六識加末那都是依根本識賴耶而轉生,

故名為七轉識。

未得道前,
輪迴是由妄識轉妄識;

如果能轉識成智,
則是轉妄為真了。

當末那轉依,
是為出世末那,

雖然恆審思量,
但此時思量的就是無我。

據《唯識方隅》所言,

修行者於見道之後,
成佛之前,
在定中入觀時,

此前七識是無漏性,

但出觀後,
仍是有漏性,

因性有轉易,
故名轉識。

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

又是以聖者的角度來說第七識了,

極喜指歡喜地,

是十地菩薩中的第一地,

亦可叫極喜地。

十地菩薩,

地地皆有入、
住、
出的三個心位,

第一地的入心位名為初心,

末那識在此初得轉依,

轉為
「 平等性智 」。

一如第六識要修到十地中的第七地才能轉為純正無漏的
「 妙觀察智 」,

第七識也要在第八地才能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第八地的菩薩能任運自轉地以修行來的自然力永斷倶生我執,

稱之為無功用行。

此便是
《成唯識論》中所說的
「 六七因中轉,
五八果上圓 」的現象了。

六七兩識由初地發起道相,

分別要在第七地及第八地才能成就無漏的轉識成智和斷滅俱生我執。

至於五八兩識,
則要到佛果位才能圓滿。

由於第七識沒有聞思的加行力,
故不能自成無漏,

箇中原因是末那有覆無記,

唯具俱生惑,
不具分別惑,
緣境時心隨境轉,
無力斷惑。

而第六了別識受惑障,

故非具大決心力者,
不能斷惑;

此所以見道之難是在於人不能放棄貪瞋癡,

須以大願力行戒定慧,
才能出離生死流轉之流故。

第七識要借助強大的第六識修行,

到見道後才能轉依,

故意識於第七地先達無漏妙觀察智,

末那繼後在第八地達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當污染末那轉為出世末那之後,
再無我執,

前五識和第八識就可往後臻至完滿了。

末那轉為平等性智後除了無我之外,

還視眾生一切平等,
諸法苦樂功德等一切平等,
故謂平等性智。

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上頌說末那在第八地轉為較高階的平等性智,

是為中品轉依;

但事實上末那的圓滿還是要在第十地才得成就。

所以嚴格地說,
六七雖然因中轉,

但五八果上圓之外,
還有第七識。

在第十地的第七識為上品轉依,

此時它就可以成就佛的
「 他受用身 」。

在論及前五識時,
曾經說過佛有三身,
他受用身屬於報身,

第八识(阿赖耶识)颂 [心]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第七识(末那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六识(意)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唐-玄奘《八识规矩颂》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幸福到万家#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庆志升官后,对想攀关系的哥哥警告了一句话,但实际上王庆来压根就没听懂。”庆志瞬间就吓傻了,他对哥哥警告了一句,“违法乱纪的事我
  • 12、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你别管别人爽不爽,你该怎么做怎么做,有些人注定只会陪你走过一段路。19、如果由于你们谈钱,而伤害了彼此的感情,那
  • 其实,人在未病欲病时,总会透过人体窗口(千万别问人体窗口是什么,会晕倒的)发出一些或多或少的信息,关键看你能不能捕捉到,而不是那些既成事实的检验结果来判别是否已
  • 还有的是,兔子制作的预告宣传中,文笔不太好,还请各位姑娘多多包容[doge]各位有任何问题欢迎私信询问店主or官博的兔子我~[胜利]喜大普奔,奔走相告【最佳做代
  • “原来头疼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支撑,此次仪器安装好后,能够精确计算出轮辙发生时的扭剪力、道面损坏临界点等指标,为跑道日常维护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以上四种传感装
  • 经过短暂的斟酌,我点了如下菜品: 鹅肝寿司(2枚):吃各种日料店看到鹅肝我基本不会错过,百分百会点,鹅肝寿司我的最爱啊,点必须点毫不犹豫的就点了,也是最先上来的
  • 没有人会想到有人打巅峰赛的时候还要和导师发信息绞尽脑汁回复头皮发麻又要回复又发麻...又要打巅峰赛又开局了...本来还以为这么晚了导师不会找我了..不过说起来我
  • 周末去附近公园转了转和朋友聊起这离九月开学都没几天了自打去年入冬以来因为我身体原因都没带momo出去玩过了特别是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吃药家里新来的小猫生了猫藓暑假都
  • #每天回忆五件开心的事吧#1⃣️体检。为依旧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感到高兴[awsl]2⃣️和打工仔们一起喝粥,安慰自己养生[awsl]3⃣️晚上去滑板车了,为今后
  • 举个例子,谢航和萧闯在火车站分别、定情那一段,本来情绪都快满了,准备为这段来之不易、终于快要在一起的感情流泪时,谢航的台词一出,我瞬间出戏了,感觉她在读台词,再
  • 作为本片的监制和导演,杜琪峯谈及拍摄本片的初衷时坦言,2010年第一次用数码摄影机时,感到胶片已经式微,当时心里充满感慨,因为很多经典影片和传奇性导演都受益于胶
  • 如果你真正对佛有信心、对上师有信心,那你的所见也是清净的。传媒影视圈的工资一向超低,助理的工资就更低,如果为了想接近明星去做助理,千万别去,24小时待命,平时就
  • 2.흉내내다 【动词】套,学,学样,模仿例句: 나는 그를 흉내낸다. 我模仿他=我跟他学。3. 가끔 【副词】时常,间或,不时,时而,有时,偶尔例句:가끔 전
  • 过了几天没日没夜没4G没wifi的生活#30天推歌挑战##东阿尼Ver#继续Day 9 一首能让你感到开心的歌ふたりでラララ/歌:松田タカト&ギルモン…
  • 秉承BMW 纯粹驾驶乐趣理念,车内各种控制按键和显示屏均人性化地围绕驾驶者布置,饰条面向驾驶者方向延伸,在视觉上突出了以运动驾驶体验为中心的设计风格。新车配备B
  • 2、年轻人仍为进口品牌商品消费主力军,26-35岁用户人群占比达到近五成。与2019年相比,2021年,46-55岁年龄段人群的进口品牌商品成交额增长了283%
  • 真是因为,中国自古以右为尊,用左手代表自己身份较低,如同古人去对方家里拜访,跨入对方家里门槛时,公众号嗣汉天师府,必需考虑对方的官职比自己是高是低, 比自己高阶
  • 边吃边聊,天没聊完鸡也没吃多少,夏天我的胃口实在差。吃了医院开的药也没有什么用,我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方子,决定按照那个方子给嗅嗅试试看。
  • ▪️目前的技术标准下,阿姨更倾向于膨体,但如果心仪审美的医生使用硅胶,远期案例挛缩不明显也非常ok。重点是膨体更接近鼻梁骨头的手感,不会出现包膜挛缩。
  • 开心的它都笑醒了,还有智障粉去私信,去控评,SB!开心的它都笑醒了,还有智障粉去私信,去控评,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