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七处征心之五:心是随所合处、心则随的有吗? |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全集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57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言:阿难又启白佛,说,我尝闻佛开示四众:以前阿难都是用自己的意思,来想这个“心”和“见”在什么地方,被佛都破了;所以现在他不说他自己说的了,他说是佛说的。
他说了,我阿难常常在过去听见佛开示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就是在家受过五戒的,这叫“居士”,男的就叫“优婆塞”,女的就叫“优婆夷”。
由心生故,种种法生:因为你有这个心──阿难所说这个“心”,还是识心──生了,所以就有种种境界生起;这种种法,就是在“识”里边所现的这一切境界。
法没有自性,法因缘起;因为这个缘,才有这个法。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因为有这个因缘法生出来了,就种种的心也生出来了。这是以前佛你讲的啊!世尊讲的这个道理,大约不会错的;我现在是根据世尊这个道理,有一个见解。
我今思惟:他现在又想了!想什么呢?我因为听见世尊所说的这个法──“因心生而法生,因法生而心生”;我现在又往深了一层想。即思惟体,实我心性:就是我“思想”的体,这就是我的觉了能知之心,这就是我那个心性。阿难讲的这个“性”,也不是“自性”,这还是一种“识性”。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这个心,它遇着什么因缘,随着这个因缘合起来,就有了心了;若无所合呢?就没有心了。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这也不是内,也不是外,也不是中间这三个地方。就是在任何地方,它遇着因缘能合起来,就有心了;若没有缘,大约就没有心了!阿难这个讲的,还是似是而非,还是没认清楚!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听阿难这样讲:随所合处,他就有心了。所以佛告阿难:佛告诉阿难说,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你现在说,因为由这个法生的缘故,而种种心也就生出来了。随所合处,心随有者:因为你这有所合了,心就跟着有了。若无所合呢,心当然就没有了。你是这样子讲的。
是心无体,则无所合:可是你所说这个心,究竟有体、没有体啊?你这个心若没有一个体相、形相,你和谁合?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你硬拿不是当理讲,假设这个心没有体,你说它也可以合;则十九界,因七尘合:那这个“十八界”会变成十九界的,多出来你“心”这一界;本来是“六尘”你现在又有一个“心随所合处”,这就应该又有一个尘,也会变成“七尘”。这多出来的一尘和一界,是怎么样生出来的?是义不然:你所说这个道理,又是不对的。
怎么叫“十八界”?在后边文里头会讲。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这就叫“六尘”;六根对着六尘,中间就生出来一种分别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叫“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叫“十八界”。单单六根和对着的六尘,这叫“十二处”,又叫“十二入”。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佛又对阿难说了,为什么我说你说的这个道理不对呢,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挃”,就是捏。
假设你这个心,有个心的身体,比方说,你自己用手来捏你自己的身体;你捏,它知道痛啦!你知道怎么样捏痛的,这是用你的心知道的。那这个心是从里边出来的啊?还是从外边进来的呢?
若复内出,还见身中:假设你说它又是从里边出来的,它应该先看见你身里边的东西。因为以前你说你那个心在里边,现在你说里边也不在,外边也不在,中间也不在,三处都不在了;是随所合处而有你这个心。
现在我叫你捏你的身体,这是合了!那么合,你说,究竟你这个知道的心,是从里边出来?是从外边出来的?假如你说,喔,我一捏它就知道了,它是从里边出来的!那既然从里边出来的,就应该先见身里边的东西。
若从外来,先合见面:若从外边来的,它就应该先看见你自己的脸面。那你这个心,有没有看见你自己的脸面呢?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这回也有一点发火了──对佛发火了!这回想:“啊,佛说得太没有道理了!”所以他即刻就驳嘴,和佛正式辩论起来了。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见”,是用眼睛看见的;“心”,是知道。您说这个“见”,是“心”见到,这就不对了,这也不合道理的!佛说阿难前边讲的是“是义不然”;他现在也说,佛说的是“为见非义”。
说:“佛您说这个心若从外边来的,就见到面;心只是知道,它看不见的,能看见的是眼睛。”他越跑越远了!他的意思是这样,他说能看见的是眼睛,能知道的才是心,所以他说佛说的这个道理不对。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佛言:佛听他这样讲,就说了,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假设你说你的眼睛能看见的话,那你在这个房子里边,这房子的门,能不能看见东西呢?
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你说眼睛能见,那么人死了,眼睛还存在着,也还应该能看见物;你这眼睛怎么不能看东西了呢?若见物者,云何名死:假设你说,死了眼睛还能看见东西的话,怎么叫一个“死”呢?
所以经典上现在讲的这个道理,就是“眼睛不能见”。我们现在人死了,有把眼睛存到眼库里,还可以用的,说这证明眼睛可以见的。不过眼睛可以见是可以见,还要藉着你自性那种灵性才能见。
如果单单眼睛,它是没有知觉的,也不能见的。它必须要假借人这种的灵明觉性,才能看见的。眼睛就好像窗门似的,它是透明体,是做为一个窗户在那儿,才能看见东西。
所以你若说眼睛能见,那人死了,眼睛它怎么又不能见了呢?又假如你说,人死了还能看见东西,那就不叫“死”了。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
佛讲前面的道理讲完了,又叫了一声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你这个能觉察到、了知一切的心,你若一定说它有体的话。
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你这个心是一个身体?还是有多个身体呢?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现在在你身上这个心,是周遍你这个身体上啊?还是不周遍你这个身体上呢?你讲啊!
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
若一体者:假设你说这个心是一个体的话,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那么你用手捏你四肢哪一肢的时候,你那四肢都应该有所感觉。四肢,就是两条腿、两条胳臂。
为什么?它是一个体嘛!那你捏一肢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一肢这地方痛,其余的那三肢就没有觉察得到痛?
若咸觉者,挃应无在:你若捏一个地方,就等于捏四肢一样──也就是说,你捏一条腿,那两条胳臂和另一条腿也都有所感觉,都知道;那你这个捏的地方,就不存在了,就不应该是一个地方。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假如这捏的有一个所在,你这个“一体”,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
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你若是说这个心有多体,所以这四肢捏一肢,其余那三肢都不知道;那这个心有多体,就应该成多人,不是一个人,那么哪一个心的体是你心的体呢?
若遍体者,同前所挃:假如你说这个心是一体,但是周遍的;那你和前面所说的,捏一个地方,周身都应该痛的。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假设你说这个心的体不是周遍的,在你碰头的时候,也同时去碰脚,那么你头有所觉时,你足就不应该知道有所触。
今汝不然:可是现在你也知道,你头上触碰到任何的境界,足也有所感觉,所以你若说它是不遍的,你这个道理也是不对的。
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是故应知:因为这个,你应该知道,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你说:“随所合处,就有你的心”,也是不对的!
【编按】以下节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
阿难用招架之功,所以想一想,就用佛所说的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见解。佛所说的道理,是要显露真心和见性。
而阿难以妄想心、分别心来找真心和见性,所以之前说过很多次,都没有说对。现在就越跑越远,跑到所有处去──这“所有处”,就是哪一个地方都可以。
“随所合处”,他就说这是他的心和他的见。这未免越跑越远,越说越不合理!他自己还解释说,不是内、外、中间三处,是随所合处。那么“随所合处”这个“所合处”,也包括内、外、中间;这个“所”,就是“所有”。
他以前指出一个内、外、中间来,佛批评说不对;现在他把所有的处都包括了,这还是和那个三处是一样的,这是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悟彻本来面目。
讲这个“心”、“见”和这个“法”,都是“借它”来做一种比喻,并不是指定有一个什么实体,所以阿难用缘虑心,来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他是永远也找不着的。
──“主观智能推动力”讲座至此

一根解脱则六根皆解脱

法华论坛 今天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在这里「觉明」呢,说为本觉、本明。由于我们的本觉本来就是明的,但是生相无明也是我们的性具功德,由生相无明开始打妄想,然后形成了「明明觉」。这个「明觉」从根本无明到枝末无明,统统包含。
失彼精了:就是我们的本觉、本明被外尘境界所迷惑执著以后,本觉本明倒反而变成了傀儡。它被见分把它本有的大光明藏转为能见的见分之光、所见的见相之光。真正的主人却被我们忽略,叫「失彼精了」。其实失了没有啊?没有。
黏妄发光:我们以上讲那个山西阳曲老居士,念佛念到九点半,外面并没有开灯,他却能看到。那是什么光啊?打比方,那就是真心本来面目之光。他老婆回来以后,叫了一下,把他吓了一跳,说黑咕隆咚的。他有了黑咕隆咚,是不是「黏妄」了?就发出了黑光,然后同分妄见开灯才能亮,又发的是白光,明白吗?所以我们现在是不是「黏妄」了?白天黏那个太阳就发那个白光,黏那个黑夜之光就发黑光。如果定力深的人,他排除一切杂念妄想,白天黑夜都是一样的。
《虚云年谱》不是有记载吗?有一天虚云老和尚在山上散步,遇到两个出家人打着灯笼,他们看到虚云老和尚惊呆了。因为当时已经天黑很多了,伸手不见五指呀,不知道老和尚怎么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下午就进山散步的,本来眼前清清楚楚,一听到说伸手不见五指,当下两眼一黑,什么也看不到了。因为他已经修到四禅八定,他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妄想,散散步就忘记了时间和空间。他在这个高度的禅定中,就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生和死、睡和醒,也没有区别。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如果离开了明和暗,没有见体了,它想象不出来还有什么能见的东西在那里,这叫背觉合尘。因为合了明暗之尘,把觉忘记了,这就是众生的悲哀。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只知道攀外界的声音——动静二尘,而不知道里面能听的是谁。无通无塞,嗅性不生:如果离开通塞二尘,就不知道在里面那个能呼、能吸的东西。
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这是讲我们的六根,自从六根之性被六根之相所束缚,六根之性就通过六根之相出流攀缘色、声、香、味、触、法,攀缘以后呢,又执著在眼识、耳识等六种意识心里,而忘记了六根见性,不懂得回光返照能看、能听、能嗅的那个东西。也就是由于能缘、所缘、所缘缘这三种缘,所以就忘记了我们里面真正的见性。前面佛是怎么讲的?叫「缘所遗者」。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这个十二相是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色法分为明、暗;声法分为动、静;香法分为通、塞……依次类推。这个十二相没有了,没有所缘能不能产生所缘缘?能不能产生这个意识心?不能。那么回到这个眼睛来,佛又有另外一个办法,能见的是心而不是眼睛,是不是自然就回到见性来了?抱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就看到这里来了。
「不循动静」,离开这十二相。佛前面讲怎么离啊?还呐,八还辨见呀。我们不理睬它,不理睬十二相就行了,还掉了,这些办法是不是很通俗易懂啊?这个明暗相一离开就还掉了,就没有眼识了。那这个眼睛能不能还得掉呀?还不掉,然后在眼睛做文章,再进一步知道能看的不是眼,是见性,更加还不掉了。
「随拔一根」,以眼根为例。「脱黏内伏」,明暗相是不是黏呐?脱了这个明暗之相,这个感觉是不是没有了?眼识是感觉,没有了尘还有没有受啊?它没有感受了。那还到眼睛的时候,我们又知道能见的是心不是眼睛,人死了以后眼睛能不能见啊?不能见。如果能见的话,眼睛能不能见自己眼睛呐?前面已经破除了。「内伏」,是不是伏到见性了?离开了眼睛肉团根,伏到了前七转识(见性)。
「伏归元真」,是一精之明。如果再细一点,一精之明是不是后面真元?我在没有动之前还有不动的东西,在前面六种比较粗重的意识心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里面有个不动的东西。当我们再回到里面不动的东西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还在动啊?感觉到后面还有个不动的东西。
「发本明耀」,你成就了阿罗汉、辟支佛的解脱,破除了肉团身的生死。也可以从究竟义来看,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乃至极果如来。「本」,就是本来的、根本的。阿罗汉的那种「发本明耀」带有相对性,但是比起凡夫、比起二十八层天来,他带有根本性。如果与明心见性的菩萨那种人我空、法我空的「发本明耀」来比呢,他仍然是有漏。明心见性菩萨那种「本」再与极果如来相比较而言呢,仍然是有漏。所以漏与无漏,不能执著于某一个层面来观照。后后胜前前,上上胜下下。「发本明耀」和「耀性发明」,基本上是一个意思。「耀性发明」呢,就是再进一步提升。
「诸余五黏应拔圆脱」,眼睛「发本明耀」了,耳、鼻、舌、身、意同时解脱。这就是一门深入,一根解脱就六根皆解脱。比如修耳根,注意,什么也不听,当你耳朵静止到别人叫你你都不知道的时候,你就是眼睛瞪在这里,人家前面走了,你知道不知道是谁呀?不知道的。就是有桂花香、牛肉香,你能不能闻到呀?你都闻不到了。一根定了,其它根自然而然都定下来了。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念、一个心。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前两句以我们眼睛来讲,山西阳曲那个老居士划道道念佛划到九点多,没有光明,没有黑暗,他心里就能看到。「明不循根」,那我们知道,没有灯的情况能看到,是不是眼睛能看呐?不是眼睛能看的。那他老婆一叫,他眼睛还在不在啊?怎么就看不到了呢?是不是体现出「明不循根」?与眼睛有没有关系啊?「寄根明发」,是一精之明通过它表现出来而已。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在第三禅天以上的人他六根通用。还可以把六根解释为万法,万法即是一,一即是万法。以六根为例,六根所能起的作用,任何一根都能起,任何一根都能起六种作用。以浅悟深,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一法不是哪一法。你可别认为这是个塑料袋,它就是释迦牟尼佛,它也有灵知性;但是无情物要成佛,一般而言,它首先要转变为有情。我在这传法它听到没有呀?这就是它将来得度的因缘。(摘自印广门清法师《楞严经讲记•卷四》)

#智慧语录##搜孤救孤##大光明藏中谁非谁#

诸佛出世都是讲经说法,令众生开智慧!

那么在正式开讲《法华经》之前,还涉及到教学次第的问题。在历代讲经法师创立的不同教法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一个就是「贤首宗十门开启」,它是从十种角度对整部经典的要义分别论述。

再一个就是「天台宗五重玄义、七番共解」,这是智者大师所创立的释经方法,也就是先把一部经的要义分成五个大的方面(一、释经名。二、辨经体。三、明经宗。四、论经用。五、判教相)提纲挈领地申述明白,然后每一个大方面又分成七个小的方面(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每一个小方面又分为「四意消文、四悉檀义」来作详细解释。

比如说「四意消文」,对于每一句经文乃至某一个名相概念,它要从四种不同的角度来分述:第一,因缘,即从发起的因缘来看,这个法怎么产生的?它的来龙去脉如何?第二个,约教,即从教育的法门方法、名相概念次第上来解释。第三,本迹,即从「本」和「迹」来分析。

比如说佛是「本」,他的弟子就是「迹」;佛在第一次成佛的时候所传的法叫「本」,那么乘愿到娑婆世界来示现所传的法又叫「迹」。第四个角度呢,从「观心」来解释。所谓观心,每一部经、每一句经、每一个名相概念,都是我们的心,这第四个角度就讲到事情的根本。

怎么讲「四悉檀」呢?「悉」带有普遍之义,「檀」带有供养之义,就是讲一句经能够产生四种效益。一者,世界悉檀。比如讲「布施」,把自己的财产舍出去供养大家,让大家普遍地得到欢喜;二者,为人悉檀。布施者知道舍一得万报,他能对这个法生起信心;三者,对治悉檀。布施能够破除贪心;四者,第一义悉檀。通过布施证得人我空、法我空,而悟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以上我们笼统地介绍了「十门开启,五重玄义」,如果按照祖师大德这种教学方法,讲完这一部《法华经》少说也要两年时间!智者大师当年讲一个「妙」字就讲了90天。末法时代众生急功近利,这种教学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实现。

所以佛法也是与时并进。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为常不轻菩萨的时候,当时的《法华经》有多少啊?可能这个房子里都装不下。我们现在得到的《法华经》,也不过是佛当年讲《法华经》的一个提纲而已。

所以师父对古大德的教学方案作一个参考,按照适合于现代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改革,目的就是要长话短说,简明扼要。按照「依文解字,会相归性,立竿见影,当下成就」这十六字方针来进行佛法教育。

所谓「依文解字」,是指仿照世间法,按照第二义谛,将这段经文作大概的解释,使上中下三等根机皆能接受,皆能生欢喜心。所谓「会相归性」,也就涉及到智者大师讲的,按照「第一义悉檀」来讲它的真实义,使得上等根机的人当下明白,心开意解;使得中下等根机的同修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观照,也能很快接受。

按照这十六字总方针,师父又总结出第二种次第,叫作「从教,入禅,归净」。「从教」这是讲根本,讲核心,就是从佛的教法、教义上来下手。诸佛出世都是讲经说法,令众生开智慧。这是强调「教下」的重要,要明理,要见道。

「入禅」和「归净」,为无量法门。「禅」有种种禅,「净」有种种净。「净」无非是行善断恶。只有在「教」的前提之下,才能展开修行次第。特别重要的是这个「教」,你当下即已证果,叫「果教派」。小则不落三恶道,大则地上菩萨、等觉菩萨,就看你见道浅深而已,然后「带果行因」。要成为究竟圆满之佛,必须要「解行并重」。

奇妙的是,明理以后,「教」当下即是「禅」,当下即是「净」,在佛法里叫「非纵非横,非不纵非不横」。「教、禅、净」,你不能讲它有纵向的次第关系,你也不能讲它没有纵向的次第关系;你不能讲它有横向的并列关系,你也不能讲它没有横向的并列关系。这就是「圆顿大法」的奇妙!一念当下即是无量,无量当下即是一念。非纵非横,非非纵非非横。

在教理方面,我们着重强调《法华经》《楞严经》《心经》《佛说阿弥陀经》。《法华经》和《楞严经》是一部经,《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高度概括宇宙人生本来面目,只立不破;《楞严经》有破有立,详细解释「妙法莲华」之义;《心经》重点从「性」和「心」的角度,而《阿弥陀经》从无量的万相高度,概括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
这四部经圆融圆通圆满为「一心三藏」,按照这两种教学次第展开,大家会感受到妙不可言。这种教学方法,再现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让修行人当下闻法成就的那种气氛。

编后语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

自念无罪:既可说为凡夫二十八天和一些歪门邪道的「计取见」——有些人以为开了天眼,开了天耳,就是证到「涅槃」;也可理解为有些小乘人确确实实证到阿罗汉、辟支佛,以为究竟涅槃了。这个法通凡通圣,通小通大,乃至于一些通教、别教的菩萨,他已经明心见性还是怎么样,叫「自念无罪」。

而被囚执:你怎么还要逼着我回小向大,修什么菩萨道?成什么佛?还要叫我生生世世愿身再来?我只愿意修一个「偏真涅槃」,修一个没有色身拖累的这种灵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好物分享[超话]##好物分享##花式种草##爱用物分享##LUCKY ME# 今天真的是水逆从订不到餐厅开始到去码头接妈妈定位错误三番两次的绕路[黑线]再到晚
  • #李现[超话]# lx #李现 剩下的11个# 8月底 最后一天 最后半个小时我进入李现裙了我 以为 我进不去 因为都一个月了 还没有消息 我都已经 放弃要进入
  • 降温3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走在路上会冻耳朵中午准备涮羊肉锅跑步+慢走6.3公里运动差不多一个小时最近不知道是活明白了还是矫情了觉着从工作到结婚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
  • ありがとう。みんな愛してるよ。
  • 我真是求求大粉们了,别营造这种吃了亏还自己夸自己聪明的氛围了,请停止【阴谋论】+【精神胜利法】套餐pua,把人都pua成傻子了。不是一个两个人这样,是整个粉群都
  • 经历很多的分别,难过,自我怀疑还有不被爱,在被怀疑和懒得去解释之后,慢慢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努力克制不对碎片化的信息,有过多的评价和自己一边倒的见解。经历很多
  • 很多人在追星过程中,早都忘了自己追随的谁,爱的是谁! 很多人在追星过程中,早都忘了自己追随的谁,爱的是谁!
  • 朋友,你知道,我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流落在这纷纭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力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和情趣,仍然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这事本来关系各人的性分,
  • 整理一下自己过去几年的微博,发现我变得越来越温柔,但是也越来越精神洁癖了,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好事大本命,小本命,大墙头都是风风雨雨十几年,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小墙头
  • 1988年与父亲离异,然后在河北省,天津等地方打工谋生。在这期间,母亲经常回家探望,偶尔也会回四川,但很快就会回到河北。
  • 95花还是最爱关晓彤,虽然近些年选本眼光着实差,但她具有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淳朴顽强,区别开了其他小花我真的以为尊重别人的喜欢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我不喜欢
  • 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你都在。每次我不开心的时候你都在。
  • 图1⃣️ 这家的炒鸡真的巨好吃(但这次有点咸图2⃣️ 这家奶茶终于在我走之前开门了图3⃣️ 西苑餐厅的饭也挺好吃的图4⃣️ 姐姐朋友送的(从此实现海鲜自由图5⃣
  • 航天人,你们永远是我们的荣耀!月是你的征程,你是我的荣耀!
  • 《回眸》九月思秋愁味黄多愁善感也许伊人也许迷茫回头望了望路途已经飘渺消亡抓不住的过往时间也开始淡黄百分之一的生命呱呱坠地十分之一的生命无忧无虑五分之一的生命青
  • 那如何才能获得关注呢,那就要看你的目标客户是什么,找准了目标客户,你的每一篇博文就有了目标受众,你就要从目标受众的角度去找主题,找关注点,然后围绕这个去创作,这
  • 我们两 本来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难免会累会疲惫我是一个很随意但是心里条条框框特别多的人 可你偏偏是个放荡不羁爱自由 爱玩的人我是说不得不好的人 如果你顺着我好好
  • 【人生如茶:先苦,后甜,再淡然】人生如茶,疼痛伴随着成长,磨砺是一种成全。白天与沙鸥同天,夜晚与沙鸥共宿,这又是何等让人倾慕的悠闲自得!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 【滴~9月微博打卡[好爱哦]】#南网50hz电粉签到# 继续加油![嘻嘻]每天在这条微博下打卡,满30天同时本月粉丝互动值达到100的童鞋可以收到礼物哦,名额不
  • 问 何故不许 扇搋迦 半择迦 出家及受具足戒耶 答 由此二种 若置 苾刍众中 便参女过 若置 苾刍尼众中 因摩触等便参男过 由不应与二众共居 是故 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