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社论# |让非遗360度渗透到生活中来】你听说过植物染吗?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名单公示,深圳大学申报的项目《植物染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成功入选2021年专业研究生重点研究扶持项目MFA类项目,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高校项目。
据悉,该项目课题基于“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现实理念,以非遗“植物染”技艺为现实载体,结合旅行地区当地非遗文化,通过创意设计转化成文创产品,使之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某种或某些植物经过一系列复杂技艺成为特色染料,再经由创意成为文创产品,古老的非遗,由此完成了与现代生活的嫁接。
非遗传承与活化成为一个日益引人关注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爱琴建议,加强非遗活化利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
是的,非遗来源于生活,今天,也必须更多地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事实上,现在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并非没有兴趣,然而长期以来,非遗往往以被保护的姿态出现,与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因而吸引力不够。
其实,只要让非遗“活”起来,它完全可以重新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深圳大学《植物染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入选相关扶持项目,也许可以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非遗不但可以成为文创产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以为城市形象代言。在深圳,非遗就承担着传播城市文化形象的重任。一些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特色的项目,如广东粤剧、醒狮、剪纸、杂技和魔术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对外交流时深受国际社会欢迎和好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深圳非遗价值的挖掘,还远远不够。 #非遗#  

【以科技创新最强音奏响郑州发展主旋律】【“十大战略”的省会实践】之“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篇(上)

以科技创新最强音奏响郑州发展主旋律

本报记者 石大东 裴蕾 李娜 覃岩峰

开栏的话

团结一致向未来,奋斗实干启新程。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动员全市上下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这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对郑州的期待要求的准确定位,是新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抓落实、促发展、见成效的工作方法、思路和目标,也是面向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发出的总动员。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作为正在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和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郑州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担当。2022年也是省委实施“十大战略”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十大战略”,既是全省的任务,更是郑州的主要任务,是贯穿郑州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主任务、主路径。郑州肩上的使命之重,是河南之重,中部崛起之重。

为宣传贯彻好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今日起本报推出“躬身入局·高台起势”【“十大战略”的省会实践】系列重磅报道,全面、深入、扎实展现“十大战略”所涉领域取得的成绩、主要做法和目标方向,切实把每一个战略、每一项举措宣传好报道好,凝聚起全市上下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的磅礴伟力。

初春的郑东新区郑州之林公园内,柳枝遥看已有新绿。

徜徉于这里的郑州市民发现,陪伴他们散步的多了几台机器人——它们的外观像是一辆无人驾驶的小车,前端伸出来“象鼻子”一样的吸口,遇到垃圾,能“聪明”地“吸食入腹”并进行分类;遇到障碍,能灵巧地“闪身而过”;“看到”行人没戴口罩,还会礼貌地提醒……这几台集保洁与巡视功能于一体的机器人,2021年12月刚刚走出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的实验室,正式开始“服役”。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是郑州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

这样的“郑州制造”到“郑州智造”,在郑州,并不罕见。放眼郑州75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技创新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成为第一动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源,正为郑州这片热土注入磅礴的发展动能,铺陈着叠彩的崭新画卷。

纲举目张 科技创新恰逢其时

人勤春来早。

早春的郑东新区中原科技城内,常见人们步履匆匆,无人驾驶的公交车忙碌着,湖畔柳丝映水、秀美静谧。这里作为中部首个全国“双创”活动周的举办地,吸引了大量的科创企业和青年人才,在全国形成了“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中有龙子湖”的双创版图。

科技创新俨然成为城市的新风尚,而这一切,得益于郑州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的系列措施。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郑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召开,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对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出系统部署。

2022年2月15日,壬寅年元宵节当天,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再次“扣题”,提出郑州要深入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行动,加快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急迫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郑州要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的发展理念,以创新为驱动、以人才为支撑,以非常之策、非常之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人才聚集、主体培育、研发投入大幅度提升,创新活力充分进发。

“今后的五年,郑州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来打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兴市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构建‘一带引领、两翼驱动、四区支撑、多点联动’的城市科技创新格局。”《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为郑州科技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宛如春风迎面袭来——郑州,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为郑州加快推动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奋力出重彩、成高峰提供创新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

深植厚培 科技创新正得其势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科技指标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大幅提升。”郑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处于关键之际,市科技部门迅速谋划实施了8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安图生物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成为全省首款新冠病毒抗体检测产品,为全国疫情防控做出郑州贡献。郑州市科学技术局荣获科技部“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表彰。

以往,人们提及河南或是郑州,或许会想到“粮食大省”“商都文明”,而今,这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正在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科创新名片,仅去年一年,郑州科创工作就有了显著提升——

科技平台建设迈出新步伐。成功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正式揭牌,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营。成功引进哈工大、机械研究总院等12家大院名所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12家。

创新主体培育再上新台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优化高企申报认定流程,全年新增高企1212家,总量4130家,同比增长41.4%,全省占比49.22%。新增科技型企业2172家,总量达到10018家,同比增长27.7%。

研发投入工作打开新局面。通过政策引导、靠近服务、加强培训,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16.9%,总量276.7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18年1.74%增长至2020年2.31%,增长32%,增长幅度居国家中心城市首位。

科技服务能力取得新提升。全国双创活动周成功举办并取得良好效果。“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参赛外地项目占比接近40%,UU跑腿、泛锐熠辉等优秀创业项目取得良好发展。2021年1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评价优秀,优秀数量居全国第七位。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正式揭牌运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306.5亿元,增长44%,全省占比50.3%。

科技人才工作步入新阶段。积极贯彻落实“郑州人才计划”,启动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申报工作,评选资助创新创业团队项目37个。积极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省级行政许可权限下放工作,引进外国高端人才42人、外国专业人才548人。在中原科技城设立全市第一家“郑州中原科技城外国人才服务站”。

关键核心技术获得新突破。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郑煤机自主研发的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成为世界之最,综合性能国际领先。三磨所研制的超高导热和光学级CVD金刚石材料,实现热导率2000 (W/mK)金刚石材料制备技术突破,成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十七所研制的激光雷达闪耀太空,作为交会对接的核心设备,精准引导神舟十三号飞船和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全市9项科技成果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项目的53%;获得河南省科技学技术奖一等奖17项,占全省68%。

释能提级 科技创新风起帆张

如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观大势、谋全局、干大事,首要的是战略,谋定而后动,才能决胜于千里。

那么,郑州科技创新的未来方向在哪里?道路在何方?

“我们将以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让科技创新成为郑州最强音!”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已然开启的2022年,郑州将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聚焦“六个一流”,构建“三大体系”,实施“八类专项”,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级,营造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六个一流”,是指:坚持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根本之策,聚焦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共生耦合,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增强科技硬实力。

“三大体系”,即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全力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在郑布局,支持推动已揭牌的嵩山、黄河等省实验室建设,积极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争取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同时,正在研究谋划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功能区,集中布局超短超强激光平台、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我省科技创新的新地标和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

结合郑州优势资源,我市还将实施八类专项:

中原科技城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专项,把中原科技城建设与省科学院融合发展,作为郑州带头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重点突破的头号工程,引才育才的重要平台。

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专项,开展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农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实施一批人工智能创新专项,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专项,着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团队项目。

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项,力争再引进一批国内知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团队等高端创新资源来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全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重点在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基建领域凝练实施一批一流课题和重大科技项目,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为郑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专项,构建技术转移一体化格局,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引进和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郑州技术交易市场,建立技术经纪人体系。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能力,组织“校企双进活动”,畅通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利用通道。

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专项,赋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专项,重新梳理完善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重大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政策,努力打造政策高地,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意愿,撬动全社会资源进一步向创新集聚。

欲展鹏程十万里,且趁东风行大船。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立足郑州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责任与使命,围绕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大力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中原更加出彩、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郑州,已然在行动。

【何以芜湖——新华财经专访宁波】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十年保持安徽省第一、科技创新驱动力指数居长三角第六、培育未来产业构建上下游全覆盖的航空产业链……即便站在省会城市合肥的“高光”身影之后,身处两江交汇之处的安徽芜湖依然有着鲜明的辨识度。

“芜湖,起飞”这句“谐音梗”走红网络的背后,承载着人们对这座滨江古城的美好期许。在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芜湖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在期待的目光中,芜湖,能够交出一份漂亮的答卷吗?

从畅聊早餐会、“1%工作法”到人民城市建设合伙人……一杯咖啡,几道风味小食,人间烟火气拉近了人们与这座城市之间的距离。近观芜湖,不难发现,在这座山水滨江城市温婉的外表下,创新、包容、务实已水乳交融,成就着一座现代化城市跨越赶超的内在硬核。

发展突围 释放创新“N次方”效应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万里长江在流经安徽芜湖时转了一个90度的弯,一路奔涌入海。依江而建,因水而兴的芜湖,水深流缓,是中国内河主枢纽港之一。

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地处长江之滨的芜湖市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是合肥都市圈、G60科创走廊的重要成员。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加速重构。省会合肥“越跑越快”,省内其他“兄弟”城市纷纷加快发展步伐。对于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二的芜湖来说,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重塑城市发展硬核实力,成为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一道“必答题”。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傻子瓜子,到今天的海螺集团、奇瑞汽车、埃夫特、三只松鼠……江城芜湖在改革发展之路上向来不甘“平庸”。

“芜湖市自古就是徽商门户,孕育了厚重的商业文化,从近代四大米市开始,芜湖发展史就是芜湖人不断地无中生有、有中培优的历史。”在芜湖市市长宁波眼里,芜湖这座城市的骨子里就有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城市基因。

热腾腾的咖啡、地道的美味小食,畅聊早餐会上,企业家与政府官员围坐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解难题、话心声、谋发展,帮助企业排忧纾困、努力打造亲清政商关系。

“畅聊早餐会面对面的沟通不仅能帮助企业化解难题,这种平等、务实、轻松的交流氛围,特别能让企业家感受到地方政府的诚意,激发干事创业的信心。”年轻的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董秘潘道伟说。

从仅有5人的创业团队到登陆资本市场,到今天的国内休闲食品行业的头部企业,本土企业三只松鼠的快速发展,是芜湖市营造优良创新生态,释放创新“N次方”效应的一个缩影。

“创新是企业发展最重要驱动力。芜湖市上下树立鲜明的支持创新创业的导向和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宁波说。

芜湖拿出全市最好的山水人文地段,通过专业团队运营的方式,规划建设面积超300万平方米的十大创新园,打造适宜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每年安排10亿元的自主创新政策奖补资金,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综合运用绩效奖励、项目支持、担保贴息、研发后补助、基金投资、股权激励、创新券等多元形式,鼓励企业创新。2021年,芜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34%。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在没有中央级大院大所的情况下,芜湖建成重点研发创新平台55个,新型研发机构数占全省四分之一;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组建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80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7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21家。

强化政策引导、壮大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着眼全局,面向未来,芜湖市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引领效应,加快改革步伐,优化创新氛围,全力激活创新引擎。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芜湖推出紫云英人才计划,不断提高政策的精准度,有效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美的集团厨热事业部芜湖基地负责人熊峻告诉记者,“得益于芜湖良好的创新生态,落户当地后企业发展很快。我们加快创新研发,每年的研发投入占营销收入4.5%左右,2022年企业创新中心研发人员队伍将增加到200多人。”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创新的生力军,也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芜湖围绕主导产业实施“双创→成长型→规上→专精特新”的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9户。其中,接近五成企业的主导产品在省内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从2016年到2019年,芜湖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了四期高级管理研修班,挑选一批有潜力的上市后备企业“种子”选手进行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了三只松鼠、埃夫特等6家上市公司,以及古麒绒材、水韵环保等11家辅导备案的拟上市企业。

充分发挥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功能作用,芜湖搭建起覆盖天使、风险、产业投资全周期的基金丛林,全市设立了16支政府母基金,总规模160亿元,累计参股子基金33支,推动一系列重大项目在芜湖落地。

有着“芜湖科创板第一股”之称的埃夫特,其前身是芜湖奇瑞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为助力埃夫特开展海外并购,迅速拓展市场,政府平台公司投入4.8亿元、带动基石资本、鼎晖投资等社会资本10.2亿元,通过创新驱动,埃夫特顺利跻身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

宁波说,芜湖一直致力于打造私募基金集聚发展的优质服务区、创新发展的试验区,吸引了一千多只私募基金,就是要形成一种非常浓厚的基金发展氛围,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思想破冰 数字赋能驱动产业升级
绚丽焰火点亮十里江湾、800台无人机同时升空变换多种图案、奇瑞QQ冰激淋新车“起飞”在城市上空……不久前举办的芜湖“Q乐节”上,各种酷炫的科技产品让人们对芜湖“智”造有了全新的认识。

“数字时代,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产业,推进智能制造,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道路。”宁波说。

思想破冰,发展突围。

2021年3月,芜湖市召开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会,邀请数百家企业参会,其后连续举办四期“工业互联网企业家研修班”,组织百家企业掌门人赴深圳华为、青岛卡奥斯实地研修,持续开展技术政策巡讲、供需对接活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前提下,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高质量发展。

将发展工业互联网与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和服务企业“1%工作法”相结合,芜湖市将工业互联网落实落细到具体的项目中,通过抓项目、抓企业服务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助力企业平均利润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探索政府服务成效可量化、企业发展获得感可量化和营商环境优化可量化。

“我们聘请第三方服务商,对全市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及其发展需求进行‘把脉问诊’,破解企业不敢用、不会用的堵点。”芜湖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瞿辉介绍,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引导企业实施以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设备更新等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升生产过程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精准的能耗管控、智能化的物流配送……在美的集团厨热事业部芜湖基地,依托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变得集约、高效、绿色。

“我们投资9亿元打造灯塔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赋能,大幅提高生产经营的效能,单位面积产出提升73%。下一步我们将以‘绿能’替代传统电能,计划在2023年实现芜湖基地的‘碳达峰’。”熊峻说。

出台工业互联网专项扶持政策、建立服务商资源池、实施百家标杆示范企业培育行动、打造专业化的应用推广中心……芜湖市加快统筹谋划,做实方案、打造平台、构建生态,以产业数字化带动数字产业化,促进制造业转型。

海尔卡奥斯物联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公司与奇瑞携手打造汽车行业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人、机、物互联的新型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传统汽车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芜湖在全省率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标杆示范培育行动实施方案》,面向头部企业、重点企业、“专精特新”和“小升规”企业,遴选100家作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标杆示范企业进行培育,同时,建立资源池,吸引海尔卡奥斯、华为、阿里等优质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提供技术支撑,打造芜湖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发展。

构建平台“云”、绘就场景“图”、 擘画基础“网”,“工赋芜湖”的蓝图愈发清晰:以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为契机,打造“场景引领+技术突破+体制创新+产业培育”模式,把最优质的场景资源“和盘托出”。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下一步,我们将以创造‘大价值’为主线,进一步推动互联网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宁波说。

到2023年,芜湖将全面开放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场景,加快建设汽车、材料、快递物流智能装备等行业的二级节点,推动3000家以上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实现数字转型。

擘画未来,迈向大航空时代
在新发展阶段,一座城市能否快速提升其发展能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是否具备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的战略眼光,及其推动战略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能力。

作为战略新兴产业,航空产业链条长,技术附加值高,对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以来,芜湖抢抓芜宣机场建设契机,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进军通航产业,引进一批包括通用飞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和螺旋桨在内的航空项目。

瞄准战略前沿潜心科研攻关,在芜湖,一批航空企业取得的进展可圈可点:安徽航瑞航空动力装备有限公司研发出9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油航空活塞发动机,在该领域打破国际封锁;安徽华明航空电子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R9综合航电系统,完成适航取证,获颁25项CTSO证书,填补国内空白;安徽劲旋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无人机螺旋桨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90%……

历经8年发展积淀,目前芜湖基本实现从航空整机及零部件制造、航空运输到航空培训的产业链上下游全覆盖,拥有通用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航电系统、航空维修等链上企业180余家,芜湖航空产业园跻身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按照“大航空”理念,芜湖高标准建设航空新城,推动航空、临空、低空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自主可控的航空智造产业链。

“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通航整机CA42机型的核心零部件在园区内配套率近100%。”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科技项目主管李春祥说,公司的飞机研发团队与园区上下游企业合作,围绕高端电子装备复合材料、新工艺、新机型开展研发攻关,二期将围绕飞行培训、航空娱乐、科普研学等领域,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抓住航天航空产业发展机遇,芜湖谋划以航瑞动力等动力装备企业为基础,打造中小型航空动力研制基地,推动雄名航空、天科航空等企业参与国产大飞机生产制造;在航空智能制造领域,5G、北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航空制造生产管理深度融合,布局打造国家中小型航空器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基地。同时,依托国际航空器研发制造和华夏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等项目,加快在航空维修领域的融合发展。

“近期加快启动芜宣机场的改扩建工程,以芜宣机场和三元通用机场作为通用航空功能核心承载区,同步发展短途运输、通航旅游等多元业态。力争在2023年国际口岸包括保税区能够投入运行,使芜宣机场真正能飞国际航空专业货机。”宁波信心满满地表示,“以建设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为基础,加快推进芜湖全球航空货运枢纽港项目,打造面向长三角乃至全球的航空货运物流中心,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来源:新华财经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是不管是不是大伦,如果能找到一家既卖羊肉面,又卖羊肉的店,那就最好不过了。其实,综合你俩的说法,求同存异,可以说,只要谁不是在远离他人偏僻的地界独门独院里这么
  • 生命的本真真就是这样,你今天付出了爱与善良,经过时间的发酵和流转,将来也一定会有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回报你以善良和爱。财运:今天,你的那些重要的新收购都会是
  • !【59】UNNY 隔离防晒霜50ml+赠同款算法:预售价79-付定20-立减10-评论区10的券= 尾款39防晒一年四季都要做好,尤其是想要美白、抗老的更要重
  • 最近特别喜欢看甜宠剧,那些能帮身边女人处理各种各样问题的男人,真的是太赞了。”“我老婆那样儿的。
  • 了解了这些,你也许就会为这位文名与才气并重的大才子竟然在自己38岁那年选择出家,法号弘一,而不感到意外了。在关于“悲欣交集”的所有解释中,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
  • #这些来返粤人员须集中隔离14天# 】鉴于当前疫情形势,广东疾控对国庆以来有西北地区旅行史,尤其是到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旗旅游人员发出重要提醒:尚在西北地区旅游的
  • 那么年轻的我就能理解:守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到了晚秋时节,各家各户就会把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树丛砍下来,当着柴火扛回家。
  • 临离开,默默在桂花林站了许久,感谢这些美好的植物,愿意在这个季节静默盛放。活着的每一天也可能是最后一天,惟愿我们能够珍惜身边的一份爱,珍惜所有,珍惜所爱,也学着
  • 一百四十年前 东西方诞生了两大文豪 中国的鲁迅先生和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提起茨维格可能不被人熟知 但是他的著作确实影响了近
  • 第二张,还是不进去,于是我又说,再跟麻麻拍一张,你说是嘟嘟嘴呢还是笑呢,说我要笑的~拍完了,还是不想进去,看到她们班的老师了,赶快喊老师,终于跟着老师进去了[笑
  • 璐璐,我的小宝贝,我爱你❤我以后会更细心,努力照顾到你的情绪,不让我的小宝贝再流泪。我现在只想去做你的牧童,恳求您在天之灵成全,我感觉只有在您面前我有足够的安全
  • 但我还是得继续下去,因为粉博君一肖的我真的好勇敢、好快乐啊!也许我怀念的只不过是一起反抗过命运、一起坚持心中的美好的那些“姐妹”吧诶,追星自由,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 『微博时光·博』2021.04.14 11:00#5号香水百年传奇# 我的生日是8月5号,17岁出道,今年24岁。【#昔日放牛娃夺得全运会马拉松冠军#】00后仁
  • #张继科[超话]##相宜本草[超话]#我不理解一些视频或者博文讲的是两个正向的事物比如抖音上两个小孩都帮助老人啊或者在上课的时候很投入又有一丝诙谐的这样的视频人
  • “蓝莓优良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是由山东省林科院承担的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烟台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承担在牟平区建立蓝莓优良品种示范基地20亩
  • 卷卷排练音乐剧和备考的时候,请i卷们努力赚钱,给卷卷买耳返买电钢琴[拳头][拳头]没赚钱的就好好完成学业,或者去考古,考古卷卷的视频真的很快乐[awsl][aw
  • (另外50%的权利通常属于填词人)4:如果由你作曲的作品,显示,你只占了25%的比例,那么,这首歌很有可能被唱片公司或版权公司登记在他们名下。3:如果你是作曲人
  • 其中有很多歌曲在排行榜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正因为如此,在年底冯提莫也收获了很多权威音乐奖项的认可,比如TMEA的“年度突破艺人”。正因为如此,很多歌迷都非常期
  • #租房##人才公寓##美丽莘庄##商务区# 在莘庄,有这么一个人才公寓,它以流动、开放的社区空间,给年轻人带来真正家的感觉;每天都能找到归属感,每天都能拥抱对明
  • [音乐]此群为『节目专群』专注节目相关数据空瓶,节目期间长期扩群加人,只要你是笔迷,只要你想为妹妹冲一把给她最好的排面,进群![打call]群链接:妹妹接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