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本源系列问答之十六】
问:出家人剃除须发的含义?
答:出家人剔除须发,主要有三层含义:第一、断除烦恼。须发代表八万四千烦恼,是修道的障碍,剔除须发表明自己发愿断除烦恼,成就圣道的坚定决心。第二、降伏傲慢心。《大智度论》中讲到:“我剃头着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骄慢法。”出家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要摸一下自己的光头,提醒自己是一名乞士,需要依赖十方大众的供养,所以,绝不能贡高我慢,应当至心精进,努力修道,了生脱死。否则,今生不了道,来世还要披毛戴角还。第三、是为了区别于其他宗教徒以及世间人。出家人剔除须发,身着袈裟,一言一行都在大众的监督之下,怎敢随便破犯戒律威仪。《毘尼母论》告诉我们,出家人不但要剔除头发,还要剔除胡须,但其它部位的毛发无需剔除。《行事钞》规定,出家人每半个月要剔一次须发,所以,留长发和胡须的出家人,一般较为少见。

做人、做事、学佛、修行,有四个方向、四个要点——四无量心。无量无边没有范围,由小扩大的。四无量心是什么?四个字,“慈悲喜舍”。

先学慈悲心,慈悲是很难做的,嘴里讲讲的,真做到慈悲心很难。真的慈悲心就是普通我们一句俗话:“作蜡烛”。我常常用这句话比方,要自己变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真是很难做到。你们都念过李商隐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不对?若是菩萨道的慈悲,还要再改几个字:“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炬成灰泪‘不’干”,那才是菩萨的慈悲!谈何容易?

学佛先学四无量心,学了慈悲心之后,最重要的是下面两个字,“喜舍”。“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帮助人的、利益人的,决不后悔,就是喜。有时大家做了好事又后悔,像是布施一百元,后来想想,其实八十元就可以了,就后悔了。贪、嗔、痴、慢、疑、悔,为什么悔在根本烦恼中有这么重要?每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后悔中,比如吃饭,多吃了半碗,饭后要吃消化药,后悔多吃了,这也是悔。真正的喜心是,布施出去了就忘了。这个“欢喜无悔”非常难,你帮助过的人后来对不起你,你一定愈想愈后悔当初去帮他。能做到“怨亲平等”,才是功德。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我常说,一看到宗教徒就怕,我为什么怕教徒呢?这些人一到他们教主的像前,就下跪求平安求财富,都是求。如果这些教主、神明因为人家拜了就保佑他们,那第一就犯了贪污罪,收受贿赂。宗教应该是好的人你要救,不好的人更要救,拜了他要照应,不拜他的也要照应才对。所以这些宗教徒的心理很可怕的,都是有所求。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记,没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乃至你打坐修行都不求成佛,只求自己心中的安详,因为自己的安详能影响到他人也安详,如此而已。即使对自己的子女也是持这样态度,我的孩子都去了海外,我同他们说,父子因缘到此为止,因缘是前生的事。我很抱歉,没有钱给你们,只能送你一张文凭,你从此也不用当我是你的父亲,我是公仆,路死路埋,不用你孝顺。

学佛这基本的四个行为,要倒转来先学舍,一切放下。这个字做不到,那当然也喜不起来。第二学喜,再来学悲,最后是慈。尤其这个喜很重要,你看看这许多学佛的居士啊、出家人,几乎没有几个人做到“喜舍”,没有几个人能在脸上带个喜容。脸上没有喜容,个个几乎都是讨债的面孔,好像我们欠他多还他少。有些学佛的人,只要一学佛,喝!看起来满脸的“佛相”啊!很庄严,一身的“佛气”,看起来很严肃,一点喜容都没有。所以打坐教人要先把神经拉开,微笑,学菩萨嘛。一笑,脑子都松开了,身体病都没有了,笑有这样的作用哦。肌肉一笑,脑神经整个拉开了,眉毛舒展开来,你看菩萨塑的像,也是坐在那儿微笑,慈眉善目,这要学的。

我常告诉大家,只怕你不成佛,不怕没有众生度。要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就在慈、悲、喜、舍这四个字了。

《南怀瑾先生答问集》《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修四无量心,开梵天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萨道的基本。怎么叫无量心?慈悲喜舍心都是无限的,胸襟开阔,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学佛先修十善业道,进一步修四无量心。修成了四无量心得什么果报呢?梵天道。修十善业道所得的果报,是欲界天的人天乘之报,有五欲之乐。修四无量心的果报,是欲界天再上一层,色界天的梵天之报。所以修四无量心的功德,比修十善业道大。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根据小乘理论,修成四无量心是修得梵行。梵是什么意思?毕竟清净谓之梵,修持到相当程度才能到梵天。梵天是什么天?我告诉诸位,根据佛法,是青天,是蓝色,是密宗画的药师佛那个青色,像碧海一样。我干脆把密宗的秘密都告诉你们,气脉真通了的人,自己身体的内部,一天到晚都在梵天的青天中,同药师佛那个身体一样的。那就是中脉通了,中脉无脉,不是有形的血管。到了这个境界当然祛病延年。当然不是人变成了蓝色的,你看了怕都怕死了,还可能有肝病。那境界是万里青天,一点云都没有,那当然无念。所以修四无量心应该处处清净心,是梵天的行为在做事,但是没有贪于梵天境界而不来。我经常告诉诸位同学,真得了道一定更谦虚。如果摆出一副大师样子,要人礼拜才传个道,那也可以免了,他得的道也有限的。菩萨道是不会自命高尚的。
*****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学佛的人第一步发心要讲四无量心,尤其年轻同学特别要注意培养这一种胸襟,这种心地,就是慈悲喜舍。初步学佛的人做不到全部,就一个个来,先培养慈心或者悲心。这两个有什么分别?慈心用中西文化混合来讲,是爱心,爱一切人、众生、万物。慈心是带阳性的,像父亲爱子女的心。悲心是阴性母性的,等于母亲爱儿女心情的扩大。我们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讲慈悲,真正慈悲的行为很少见,都以自己为中心。

再讲到四无量心中的喜心,我们怎么与众生结缘呢?能舍得掉自己的时间、意见、身心吗?学佛不是光搞打坐,你们千万注意啊!要先学建立这四种心理,而且要注意是无量的心理,慈悲喜舍都是没有限量的。你能够这样修,成就了才可以往生佛国。
*****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慈就是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欢喜。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舍是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才了不起。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
*****

“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普通经典说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这里怎么说不同呢?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觉悟,换句话是悟道,是明心见性。悟了道以后从内心起慈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子女一样,如慈父爱护一切众生,这个是法布施,是法布施的一种。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随时随地心理上念念之间在如何救众生,众生有烦恼,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这个大悲心,这样叫做法供养。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么时候想过要救众生?你们学什么佛!哪里想度众生,你度了谁啊!念念想众生来度你,装个学佛的样子。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随时有救人的心?不要说救人了,就连肯帮助人的心有没有啊?只要人家一点不肯帮你,只要众生不供养你,就起了大瞋心。所以读经典不是容易的,你看这文字很容易,我们几时做到随时随地以救助一切众生的心情来发起大悲心?这不是要你起个念头:“我要慈悲去救助这些众生”,你有个“我”就错了,要忘我,以救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才是法供养。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来生起喜心,这里都是讲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培养的心情,也就是我们必须培养的情操。我们读佛经真应该一边研究,一边掉眼泪,自己感到很难过。为什么?就拿喜心来说,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烦,别人看到你也烦死了,脸孔像讨债的冤家,一点喜心都没有,你还能度众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来。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悦之心,真学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个神情,脸上的细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欢的,即使他在骂人打人的样子都是慈爱的。

喜心怎么起呢?维摩居士说要持正法。我们后世学佛的人要记得几点一定的道理:“依经不依论”、“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不然怕走错了路。所以我们求师访道学佛不要情感化,绝对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门来检查。

由修持正法,而有所得,生起法喜充满,这个是菩萨的喜心,是真正的布施。换句话说,你要度一切众生,就教他正法,不要走邪路,不要走方便法门,“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可是你们不要搞错变成悭吝心,跟你学法还要拿红包来皈依,否则不将佛法送人情,那就变成邪法了,不要借这句话随便用啊!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舍,就是放下,就是布施。什么叫放下,就是丢得开。佛法讲慈、悲、喜、舍,我们反省每一个字做到了一分半分没有?都只是嘴巴上做到而已。舍心做不到,怎么学佛?你说你什么都舍掉了,唉呀!就是还有个身子!哼!那是怎么都舍不掉的,我告诉你吧,人要想舍掉外境界是做不到的,不是叫你丢开家庭儿女,家庭儿女就是道场,去哪里找清净地方?你在家中念念舍心,你的家人就是众生,就为他们牺牲不就好了吗?虽然人少,有几个就几个嘛!连为家人都不肯舍掉,不肯牺牲自我,还说要学佛度众生?你连个鬼都度不了!

什么才是舍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行,是修行。摄,用现代话说,就是包括进来。乱摄可不是智慧,譬如讲布施,好多同学都有经验的,大家说起有什么人很可怜,我就同意出点钱。旁边同学劝我为什么要出钱,我说我带头啊!应该做的事就是舍。但是有时同学提到要去帮助某人,我反而说不能,你连一毛钱都不能给,要出问题的,你帮助了他,他犯的罪造的业反而更重了。同学表面同意,背着我还是去帮他了。事后回来对我说,老师,还是你对了。这就是做善事也要有智慧的。

我们心里越放得下就越空,然后空的智慧就发起了。越放不下,智慧就越是发不起。你们打坐要想清净就是舍心,想把烦恼妄想丢开,但是丢不掉,因为没有摄智慧来修行。放不放得开,丢不丢得掉,那是般若智慧成就的问题,不是你说想硬放开就放开了。你丢不掉的啊!实际上你坐得越好就越放不开了,那个定的境界多舒服啊!定就放不掉了。这个中间的道理要搞清楚,就是摄智慧修行。佛法的智慧是空,你空得了一分,你的舍心、布施心就大一分,你空不了一分,那个不能舍的心就加大一分。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

由凡入圣的修行法门:始于《感应篇》, 中于《玉皇心印妙经》, 终于《清静经》
一个宗教不能没有修持法门, 但道教的修持法门过多, 且离散无序, 在今日好简恶繁的功利社会中, 须有人来简化其修持次第, 循序诱导。如无人来加以综汇整理, 初学者将难以入手, 也无法吸引信众 。今将之综汇整理, 其较适合于今日社会者, 似乎有下述经典及修持方式。

道教修持法门的第一层 :
——以《太上感应篇 》等劝善书来积功行善, 进而诚意正心
修持在次第上有先后之别, 在内容上有浅深之分, 在实践上有难易之别。有初门接机之法, 有较深的修真悟道之门。在接引信众上, 笔者以为应以 《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劝善书, 为接引初阶之门, 用来培养善心, 端正心念。上述的经典, 不仅是劝善书, 也是修行法门。而前二者《太上感应篇》及《太微仙君功过格》影响最为深远。

善与恶, 本来是相对, 且是抽象的概念, 难以去计数的 。而《太上感应篇》, 却努力把善恶事情具体化, 分别列述善 、恶事, 方便于区分, 也方便于遵循。《太微仙君功过格》则把善恶功过数量化, 按照事情的轻重, 予以不同的点数;每一件善事依其事情大小加以区分, 由半功、一功, 至百功 ;恶事亦依其大小, 由半过至百过;然后加以计数。积累年岁, 可以自行统计所行善恶点数, 并由此而知自己功过各多少, 甚便于民众奉行。
《太上感应篇》讲善恶感召与天神降赐祸福吉凶,《太微仙君功过格》在计数所行善恶功过之多寡 ;一属理论阐扬, 一则倡勉力行 。
由于《太上感应篇》、《太微仙君功过格》、《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等劝善书能跨越道教的界限, 普被佛教及儒生所接受, 所以道教今后的修行法门, 应以这些书为基, 来培养信众的善心正念。

道教修持法门的第二层:
——修性与修命的“养形 ”法门
在信众建立善心正念后, 接着进而以《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 、《悟真篇》等, 由修炼精 、气 、神入手, 来 “养形 ”。并进而以《清静经》及 《老》、《庄》哲学等由清静无为, 无所得入手, 来 “养神 ”。养形可以以内丹为主, 以外丹之养生药物为辅来进行。内丹修炼之书甚多, 较合适于近代人好简要求的, 约有《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 》 、《悟真篇》等书 。《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相同, 都是隐语太多, 较隐晦, 不适于初学。初学者, 可以由《玉皇心印妙经 》、《太乙金华宗旨》入手, 以此为基 。

道门修持的最高境界 :
——由 “有 ”返 “无”, 弃物入道的 “养神 ”工夫《玉皇心印妙经》、《太乙金华宗旨》、《悟真篇》、《周易参同契》等内丹修炼之说, 虽也分性功、命功, 但毕竟都属于“养形 ”之书, 以金丹为可成, 有果可得, 有道可证 。仍不免落于 “有 ”中, 不能合道家所特别强调的 “无 ”。“有 ”为养形, “无”则是养神。养神之书则有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老子》、《文子》、《列子》、《庄子》等书。
“清静”一词, 源自 《老子》。在修持上, “清 ”是不染杂, “静 ”是不起念。
《清静经》的修持法门, 是综汇周世老庄思想而来的。《清静经》的 “内观于心, 心无其心, 外观于形, 形无其形 。”是在论述 “我 ”之存在, 是由 “形 ”与 “神 (心 ) ”二者组合而成;但向内观照, 就会发现 “心”由思想所组成, 思想由 “意念 ”而来 。人之意念刹那生灭, 人之思想亦变化不居 ;所以是 “心无其心 ”。

万物由道生, 因聚散而有生灭, 身、心、物既皆非吾有, 便不可执着于以 “无”为 “有” 。《清静经》因此而 “观空以空, 空无所空;所空既无, 无无亦无;无无既无, 湛然常寂。”此句乃是在论述修道之方。修身行道, 在于灭损情欲以增道心,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的道体。无为即是不着于心 、不着于物, 顺道体之自然;即是 “无无亦无 ”, 与道契合的境界。

易言之, 可以将道教的修炼法门, 归结为 “有 ” 与 “无 ”两种不同修炼方式, 或称之为 “有为 ”与 “无为 ”。而这些道教的修炼法门中, 笔者以为可以始于《太上感应篇》,中于《玉皇心印妙经》, 而终于《清静经》。《太上感应篇》以兴善, 《玉皇心印妙经》以养形, 而《清静经》以养神, 还归大道。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截至9月29日24时,福建省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13例,已治愈出院93例,目前住院20例,无死亡病例;现有报告境外输入疑似病例0例;现有报告境外输入
  • 今天忽然想到:生命中有些人直到离开,甚至连一张合影都没有……和张哥聊到忠诚与背叛,发现我看到他的洒脱,都是心碎之后的无可奈何“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就不想让很多人
  • 开过斑马线一点也不想停下来反而加速了[衰],路当中一个高瘦白衣少年,头发太阳下橙色的光,怀里抱着一只和阿塔潘一样的狗,真好……别人简简单单的日常就很令人羡慕……
  • [太开心]提到摄影怎么少的了优质存储,这么精彩的活动#希捷# 当然不会缺席,作为影像马拉松的赞助商,小希在现场准备了许多产品等你来体验,还不快戳链接报名活动!我
  • 而你的运气就不会太好,你的双眼皮像是经过处理的,眼周发黑,血液循环不畅,精力不足,感情和子女运势也会受损。眼下的痣有些多,不利感情和事业,总喜欢无理取闹,来博得
  • 总有那么一个人,即便全世界都不爱你,也会为你低眉,为你垂泪,为你留一盏温暖的灯,默默守护在你身旁,在清浅的时光里,陪你看草长莺飞,陪你数散落星辰!即便在寡味的日
  • 喜欢可以很简单,因为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冲动,你可以今天喜欢她,明天又喜欢另一个她;但爱情却不一样,在心理上你要对她一心一意,在行动上你要对她负上责任,可不是随随
  • 阴阳歌 古传地理千百卷,义括阴阳两字间。 识透阴阳奇妙处,无愧人间行地仙。 水本阳兮山本阴,动流静峙两般寻。 阳譬如夫阴如妇,夫主施兮妇主承。 妇不承
  • 6/19点映,第一次看《人生大事》是和朋友一起去的,本来是想着去放松一下的,开始也是真的笑得很放松,是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可是却是笑着笑着就哭了。6/23点映,我
  • 当然,“双碳”目标下,光伏产业的发展是能源行业的一个关注焦点,光伏利用的是半导体电子技术,因此相较来说技术迭代更快,成本问题预计能在不远的将来被妥善解决,并且,
  • 对于小孩子,家长还是要把控时长,近距离长时间用眼肯定会造成近视#一起家庭教育#【#九点医刻##你的电子产品是视力刺客吗#】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经过这样的情况,中午趴
  •   却忆当年,同样的蓝月下,一袭青衫自万水千山之外打马而至,风尘起,竹帘卷,来不及抬眸的惊诧,在水意幽然的弦上,划出一波轻颤,水蓝点点飞溅,素白的裙摆上,芝兰渐
  • 我在一片空地上个走着,前面有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我妈嘛!我们这是要去哪里!“妈…,妈!”我喊了两声,我妈就回头了,:“儿子,走吧妈带你去个地方”。“去哪啊?”
  • GEORGIA JOHNSON#艺术留学# #作品集# ​​​​英国剑桥大学 \ 建筑设计作品集 \ 作品集代做这是一个旨在探索适应性再利用的项目,它将物理可持
  • ”   击剑世界冠军vs绯闻一堆的美艳女明星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从未散过】     一句话简介:分手快乐,谁先联系谁是狗   立意:关注击剑运动,更高更快
  • 迫不及待地翻阅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心被暖意包裹甚至眼眶有点湿润原因是没想到你还记得那些点点滴滴原来你是在意的原来回忆不只是我一个人的其实我也是有日记的可是我没有想
  • 万灵生死皆有道,千古善德,一灵不漏接于福地。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元始天尊胜赞天地 遂作赋曰:苍穹多愁而立兮,忧忧忡忡以余情;悲民生之所哀兮,龙珠滚滚而长泣。
  • 为世界儿童做出杰出贡献,2006年世界儿童奖获得者,慈善家Graig Kielburger 克雷格柯伯格站在婕斯8周年舞台上,今天婕斯9周年年会,他,带着他的慈
  • 徐虎劳模群体基地(新馆)今日揭牌】34年前,还是一位普通水电工的徐虎,在其负责维修的辖区内挂出了3只夜间报修箱,此后连续坚持13年为居民群众夜间义务挂箱服务、排
  • 原因三、医生审美与技术的问题从选定风格到设计鼻型,和医生沟通你的需求,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做到对的决定,一旦哪个环节掉了链子,可能就会面临失败。我直接说干货: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