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楚南禅师杭州千顷山楚南禅师,福州张氏子。初参芙蓉,蓉见曰:“吾非汝师。汝师江外黄檗是也。”师礼辞,遂参黄檗。檗问:“子未现三界影像时如何?”师曰:“即今岂是有邪?”檗曰:“有无且置。即今如何?”师曰:“非今古。”檗曰:“吾之法眼,已在汝躬。”住后,上堂:“诸子设使解得三世佛教,如瓶注水,乃得百千三昧,不如一念修无漏道,免被人天因果系绊。”时有僧问:“无漏道如何修?”师曰:“未有阇黎时体取。”曰:“未有某甲时教谁体?”师曰:“体者亦无。”问:“如何是易?”师曰:“著衣吃饭,不用读经看教,不用行道礼拜,烧身炼顶,岂不易邪?”曰:“如何是难?”师曰:“微有念生,便具五阴三界,轮回生死皆从汝一念生。所以佛教诸菩萨云:佛所护念。”师虽应机无倦,而常寂然处定。或逾月,或浃旬。文德元年五月迁化,塔于院之西隅。大顺二年宣州孙儒寇镜塘,发塔,睹师全身俨然,爪发俱长,拜谢而去。鸟石灵观禅师福州鸟石山灵观禅师,﹝时称老观﹞。寻常扁户,人罕见之。唯一信士每至食时送供,方开。一日,雪峰伺便扣门,师开门,峰蓦胸搊住曰:“是凡是圣?”师唾曰:“这野孤精!”便推出闭却门。峰曰:“也秖要识老兄。”铲草次,问僧:“汝何处去?”曰:“西院礼拜安和尚去。”时竹上有一青蛇,师指蛇曰:“欲识西院老野孤精,秖这便是。”师问西院:“此一片地,堪著甚么物?”院曰:“好著个无相佛。”师曰:“好片地被兄放不净污了也。”引面次,僧参,师引面示之,僧便去。师至暮,问小师:“适来僧在何处?”小师曰:“当时便去也。”师曰:“是即是,祇得一橛。”﹝玄觉云:“甚么处是少一橛。”﹞问:“如何是佛?”师出舌示之。其僧礼谢。师曰:“住!住!你见甚么便礼拜?”曰:“谢和尚慈悲,出舌相示。”师曰:“老僧近日舌上生疮。”僧到敲门,行者开门,便出去。僧入礼拜,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适来出去者,是甚么人?”僧拟近前,师便推出,闭却门。曹山行脚时,问:“如何是毗卢师法身主?”师曰:“我若向你道,即别有也。”曹山举似洞山,山曰:“好个话头,祇欠进语。何不问为甚么不道?”曹却来进前语,师曰:“若言我不道,即哑却我口。若言我道,即謇却我舌。”曹山归举似洞山,山深肯之。罗汉宗彻禅师杭州罗汉院宗彻禅师,湖州吴氏子。上堂,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骨剉也。”﹝师对机多用此语,时号骨剉和尚。﹞问:“如何是南宗北宗?”师曰:“心为宗。”曰:“还看教也无?”师曰:“教是心。”问:“性地多昏,如何了悟?”师曰:“烦云风卷,太虚廓清。”曰:“如何得明去?”师曰:“一轮皎洁,万里腾光。”相国裴休居士相国裴休居士,字公美,河东闻喜人也。守新安曰,属运禅师初于岭南黄檗山舍众入大安精舍,混迹劳侣,扫洒殿堂。公入寺烧香,主事祇接。因观壁画,乃问:“是何图相?”主事对曰:“高僧真仪。”公曰:“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事无对。公曰:“此间有禅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公曰:“可请求询问得否?”于是遽寻檗至,公睹之欣然曰:“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檗曰:“请相公垂问。”公举前话,檗朗声曰:“裴休!”公应诺。檗曰:“在甚么处?”公当下知旨,如获髻珠。曰:“吾师真善知识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汨没于此乎?”寺众愕然。自此延入府署,执弟子礼,屡辞不已。复坚请住黄檗山,荐兴祖道。有暇即躬入山顶谒,或渴闻玄论,即请入州中。公既通彻祖意,复博综教相,诸方禅学咸谓裴相不浪出黄檗之门也。至迁镇宣城,还思瞻礼,亦创精蓝,迎请居之。虽圭峰该通禅讲,为裴之所重,未若归心于黄檗而倾竭服膺者也。又撰圭峰碑云:“休与师于法为昆仲,于义为交友,于恩为善知识,于教为内外护。”斯可见矣。仍集黄檗语要,亲书序引,冠于编首,留镇山门。又亲书大藏经五百函号,迄今宝之。又圭峰禅师著禅源诠、原人论及圆觉经疏注、法界观,皆为之序。公笃志内典,深入法会。有发愿文传于世。长庆安禅师法嗣大随法真禅师益州大随法真禅师,梓州王氏子。妙龄夙悟,决志寻师,于慧义寺出家。圆具后南游,初见药山、道吾、云岩、洞山、次至岭外大沩会下,数载食不至充,卧不求暖,清苦炼行,操履不群,沩深器之,一日问曰:“阇黎在老僧此间,不曾问一转话?”师曰:“教某甲向甚么处下口?”沩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师便作手势掩沩口。沩叹曰:“子真得共髓。”从此名传四海。尔后还蜀,寄锡天彭堋口山龙怀寺,于路旁煎茶普施三年。因往后山,见一古院号大随,群峰矗秀,涧水清泠。中有一树,围四丈余。南开一门,中空无碍,不假斤斧,自然一庵。时目为木禅庵,师乃居之十余载。影不出山,声闻于外。四方玄学,千里趋风。蜀主钦尚,遗使屡徵,师皆辞以老病,署神照大师。上堂:“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染净二缘,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故般若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师曰:“坏。”曰:“恁么则随他去也。”师曰:“随他去。”僧不肯。后到投子,举前话。子遂装香遥礼曰:“西川古佛出世。”谓其僧曰:“汝速回去忏悔。”僧回,大随师已殁。僧再至投子,子亦迁化。问:“如何是大人相?”师曰:“肚上不贴榜。”问:“僧甚处去?”曰:“西山住庵去。”师曰:“我向东山头唤汝,汝便来得么?”曰:“不然。”师曰:“汝住庵未得。”问:“生死到时如何?”师曰:“遇茶吃茶,遇饭吃饭。”曰:“谁受供养?”师曰:“合取钵盂。”庵侧有一龟,僧问:“一切众生皮裹骨,这个众生为甚骨裹皮?”师拈草履龟背上。僧无语。问:“如何是诸佛法要?”师举拂子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尘尾拂子。”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是我自己。”曰:“为甚么却是和尚自己?”师曰:“是汝自己?”问:“如何是大随一面事?”师曰:“东西南北。”问:“佛法遍在一切处,教学人向甚么处驻足?”师曰:“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问:“父子至亲,歧路各别时如何?”师曰:“为有父子。”问:“如何是无缝塔?”师曰:“高五尺。”曰:“学人不会。”师曰:“鹘仑砖。”问:“和尚百年后法付何人?”师曰:“露柱火炉。”曰:“还受也无?”师曰:“火炉露柱。”行者领众参,师问:“参得底人唤东作甚么?”曰:“不可唤作东。”师咄曰:“臭驴汉!不唤作东唤作甚么?”者无语。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赤土画簸箕。”曰:“未审此理如何?”师曰:“簸箕有唇,米跳不出。”问:“僧讲甚么教法?”曰:“百法论。”师拈杖曰:“从何而起?”曰:“从缘而起。”师曰:“苦哉!苦哉!”问:“僧甚处去?”曰:“峨嵋礼普贤去。”师举拂子曰:“文殊、普贤总在这里。”僧作圆相抛向后,乃礼拜。师唤侍者取一贴茶与这僧。众僧参次,师以口作患风势,曰:“还有人医得吾口么?”众僧竞送药以至,俗士闻之,亦多送药。师并不受。七日后,师自掴口令正。乃曰:“如许多时鼓这两片皮,至今无人医得。”即端坐而逝。

净界法师:
涅槃寂静,
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

这有两个偈颂我们把它念一遍 :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那么我们把这个标题解释一下 :
相,
相当然是属于业力了,
人生要受用果报一定有相状,

有自己的我相、
有他人的人相,

乃至于这一切因缘所生的众生相,
各式各样的相状。

那么这个相状是怎么变现呢?

是心,

这个心指的是谁呢?

第八识,
就是人生的相状是由第八识的业力变现出来的,

这是第一个概念,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第一个概念 :

相由心生。

我们举两个偈颂来做一个证明 :

第一个 :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各人受各人的业力,
共业中还有别业

这里面是说,
我们无始劫以来,
众生的第八识有很多很多的这个界,

这个
“ 界 ”呢,
就是善恶有漏无漏的种子。

这个种子为什么叫界呢?

因为它变现果报的时候,
会把众生做一个区隔 :

你的业只有你可以受用,
你不能把业分享给儿子。

所以你看一个家 :
一家四口人,

住同样的房子、
吃同样的饭菜,

有些人活得很快乐,
有些人活得很痛苦,
因为各有各的业力呗,
是吧?

所以它有界线,
你不要以为你们一家人,
就大家都没有界线,
不是啊,

各人受各人的业力,
所以你共业中还有别业。

所以这个界,
就是说它基本上是有区隔的,
那么这个界指的是种子。

我们的生命当中,
有躁动不安的相状,

也有寂静安稳的相状

那么这个一切法等依,

这个一切法是什么呢?

是果报的现行。

果报它叫一切法,
就是我们无量劫来的种子跟果报,

都必须要依止第八识,
种子是它来摄持,
果报是它来变现,

也因为第八识它的受熏持种、
变现果报,

所以由此有第八识,
这个
“ 此 ”
指的是第八识了,

因为有第八识的缘故,
才构成了六道的轮回跟涅槃的成就。

因为我们平常放逸的时候,
造了有漏的善恶业,

我们平常听经,
在佛堂做功课的时候,

栽培了菩提心、
空正见,

还有忆佛念佛的种子,
这个出世的种子,

所以我们的生命当中,
有躁动不安的相状,
也有寂静安稳的相状。

这两个相状为什么能够出现呢?

因为第八识它把你所有的修行的种子,
都保存下来。

所以所有有漏的果报,
是由有漏的业种子变现的;

无漏的功德,

是我空、
法空的无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

这是第一个 :
从有漏无漏来谈相由心生。

就是这种躁动不安的相、
涅槃寂静的相,

都是第八识变现的,
这是从有漏无漏。

我们再从善恶的角度 :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它举出了六道里面四个来作代表 :

鬼道、
畜生道、
人道跟天道。

那么每一道,
当然这个就是五趣杂居地嘛,

对不对?

每一个人都生长在一个环境,
但是因为他的第八识的业力不同,
而各自循业发现。

每一个人都生长在一个环境,
第八识的业力不同,

各自循业发现

怎么说呢?

举一个例子 :
“ 等事心异故。”

比方说水,
水它是一个相状,

是吧?

但是这个相状,
它只是针对人来安立,
它是一个湿润的一个相状;

但是如果你是鬼道众生,
去接触水的时候呢,

因为他的罪业重嘛,
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
他看到的是火;

那么畜生道的鱼,
它跟水接触的时候,

它看到的是它的房子,
没有好也没有坏;

那么天人那个善力强,
他看到水,

是他的琉璃地,
是宫殿楼阁。

那么我现在问一个问题,

它到底是什么?

你说它是水也对,
你说它是火也对,
你说它是房子也对,
你说它是琉璃地也对,

所以
“ 许义非真实 ”,
所以一切法没有真实的内涵。

它如果是真实的,
那应该每一个人去接触它,

它如果有真实独立的体性,
每一个人接触它应该都一样嘛!

事实上它的本性是空性的,
所以各人的业力去接触它,
各人变现自己的相状出来。

举一个例子 :
佛在世的时候的诸大弟子,
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

目犍连尊者有一天在打坐的时候,
他突然间动一个念头,

他想念他过去的母亲,
他没有出家时的母亲,

想到我母亲到哪里去了?

结果他用神通力,
看到他母亲堕落到饿鬼道去了,
是一种很贫穷的那种饿鬼。

那么在饿鬼道的时候,
当然那个脖子细细的,

喉咙细细的、
肚子大大的,

受着这个饥饿口渴啊!

目犍连尊者慈悲心,
赶紧从禅定出来,
去托那个牛奶跟粥混合,

把那个牛奶、
粥混合以后,

用神通力一刹那间,
就到他母亲的前面,
要给他母亲吃。

他母亲吃这个牛奶粥的时候,
一喝到肚子里面去的时候,
完全变成火啊,
烧她的喉咙。

目犍连尊者看没办法了,
就请教佛陀,
佛陀说你要帮她忏悔,
要帮她供养大众师修福报。

就是说对你来说它是一个牛奶粥,
但是对于一个鬼道众生来说,

它是一团猛火 ——
相由心生。

而这个相呢,
是各有各的界线,
这一块是不能够取代的。

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
是很难改变的,
要认命随缘

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过程当中,
的确有一种力量来主导我们,
这种力量来自于我们的过去。

人生有一半是无奈的,
是很难改变的,

就是相由心生这一块,
因缘变这一块,
你必须要认命随缘。

因为这个力量是来自于过去,
不是来自于现在,
是来自于过去。

凡是来自于过去的东西,
你就很难改变了。

所以人生冥冥当中,
真的有一股力量在主导你,
这个你必须要清楚,

这个是谁?

你第八识。

第八识它不听你招呼的,
它哪一个力量成熟了,

第八识是完全不讲人情的,
它是非常公平的,
哪一个种子力量成熟了,
哪一个力量最大,

它就把哪一个力量推出来,
让你来受用。

它完全不听你第六意识,
说我希望怎么样 ……

你希望怎么样,
你是规划来生,
今生不能规划。

所以我们在学唯识的第一个概念就是 :
第八识它决定我们今生所有的相状,

这第一个概念,
它当然是决定了我们涅槃寂静,
还有善恶这种相状。

( 文:净界法师 )

解析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叔本华《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基本主张是,平常的世界是由四类对象构成的,它们都是表象。第一类由“现实对象”组成,如桌椅木石之类;第二类是些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组合而成的判断;第三类是时间和空间;第四类是人类行为。这四类对象的存在都必定有根据或理由,因此可以说每一个类都受制于充足理由律的一种特别的形式。充足理由律以其最普泛的形式宣称,凡事物无不具有关于它为什么如其所是而非非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释。充足理由律的这四种形式于是变为:(1)一个现实对象中的每一变化有一个原因;(2)每一真实判断的真理基于某种外在于它的东西;(3)一切数学性质基于其他数学性质;(4)每一行为都有一个动机。说得更简洁一些,在平常的世界上存在着四种必然联系,每一种都构成充足理由律的一个根。因此,普泛形式的充足理由律拥有四重根。

下面,我们将对这四种必然性一一予以说明:

1. 因果关系:关于变化的充足理由律

叔本华首先把第一类对象描述成一些直觉的、完全的、经验的现实对象。和概念相比,它们是特殊的。因果关系的解释原则只适用于这类对象。

《四重根》的大部分篇幅用来讨论因果关系的解释原则。因果关系原则宣称:在由物质性的东西构成的世界中,每一变化必有一个原因,“每一出现的事态必定继起于前于它的一个变化,或者说是这个变化致使的。”(《四重根》53节)。这一原则不准有例外:我们通常称之为某一事件的原因的那个东西,仅仅是这个事件前边的一个特别的变化,但是这一变化本身必定继起于更前的变化。原因和结果就是以这种方式联系着的:如果第一个发生,那么第二个不可能不发生。这种关系被视为必然性的一种。

叔本华坚持,一个事件的原因只能是另一个事件:原因不可能是一个物体或者一种事态。物体和事态是由以因果方式联系起来的序列而带入或者推出存在的,这些事件放在一起就构成了正在进行的自然世界的历史,就是说整个的物理世界。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他的想法。我轮起锤子打一个钉子,把钉子打进了木头。锤子的运动,即锤子的状态中的一个相关变化,是原因。钉子的运动,即钉子的状态中的一个相关变化,是结果。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原因和结果是现实对象中的一些变化。叔本华认为对于一切原因和结果而言也是如此:一切变化,并且也只有变化,才是原因和结果;因而现实对象本身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他的道理是,现实对象是实体——就是说,它们是由物质构成的——由于物质是永恒不变的,因此他相信实体是无始无终的。结论是,现实对象不是变化,因此也就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但是,有一种诱惑,误认为现实对象是原因,比方说,以为锤子是钉子钻进木头的原因。但是,稍作思考就可以看出这是不对的。如果作为对象的锤子是钉子运动的原因,那就没法解释为什么钉子的运动发生在锤子运动之后而不是之前,而在锤子开始运动之前仍然是那样一把锤子。

正是由于叔本华认为变化而且只有变化才是原因和结果,因此他把因果律叫作“关于变化的充足理由律”。按照这一根据律,在一个现实对象的状态E中的每一变化都是一个结果,它紧跟着在它前边的一个变化的发生而发生,这前边的变化就是E的充足根据,这充足根据构成了它的原因。这种原因是一种包含着许多事件的复杂的事态;那些事件的每一个对E都是必要的,那些事件都凑齐了对E才是充分的。由于这原因本身也是一个变化,它就也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又有原因,如此等等,以至于无穷。举例来说,我用一个凸透镜把阳光聚焦在棉花上,于是棉花起火,于是我们将趋向于说仅仅是我把这个凸透镜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引起了棉花的起火——然而,这是错误的。因为,如果那时正有一片云彩挡住了阳光,那么棉花还是不会起火的。那片云彩移开,棉花就起火,这样一来,仅仅是云彩的移动才是棉花起火的原因——但是,这也不对,因为我们还需要知道是什么使云彩发生了位移。很显然,这种追问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这个因果链条是无穷无尽的。

2. 逻辑必然性:关于认识的充足理由律

构成第二类众多表象的那些对象是概念。概念都是抽象的,而且是一般的,把无数特殊的存在归在自己之下。概念若处于孤立之中就毫无用处,仅当其联合起来以形成真判断并且表达知识的时候才有用。但判断从自己的资源中却什么也提供不了;就是说,没有什么判断内在地就是真实的。叔本华坚持每一真判断必然地具有外在于它的某种理由,这理由构成了它的真理根据。

叔本华把构成真理根据的理由分为四类,他据此主张存在四类真理:逻辑的、经验的、先验的和元逻辑的真理。一个具有逻辑真理的判断是一个基于另外一个或一些逻辑判断的真理之上的判断;比方说,一个三段论基于它的两个前提的真理之上而具有真理。一个具有经验真理的判断是一个基于由经验的现实对象所构成的世界之上的判断。比方说,“猫在垫子上”具有经验真理,乃是因为它基于这个事实:一个经验的现实对象(一只猫)处于另一个经验对象(一个垫子)上面。一个具有先验真理的判断是一个基于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感觉力和理解力的形式)的存在或者性质之上的判断。比方说,“两条直线不能围成一个空间”,具有先验真理,它基于空间的性质;“若无原因,则没有事件能够发生”也具有先验真理,它基于因果关系的性质。最后,一个具有元逻辑真理的判断是一个基于全部思想的形式条件的判断。这就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3. 时间和空间必然性: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

构成第三类表象的对象是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鉴于它们得依赖于智力而存在,就和现实对象和概念一样,也是些表象。时间和空间是内感受力和外感受力的形式,存在于大脑之内,并加之于感觉材料之上,始有对现实对象的感知。然而,从另一种观点看,作为感受力向外的投射,时间和空间本身也是被感知的,是时间和空间组成了纯然的、先验的和被直接感受的那些对象;既然如此,时间和空间就是特殊存在,而不是概念。

和特殊存在一样,时间和空间也是由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之间有系统地相互连结,组成了充足理由律的第三种形式的根,名为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时间是由无限数目的秩序井然的时刻组成的,颇像一条线上的点,每一时刻都与其他点相关也依赖于其他点而具有确定无移的位置,这一切一起组成了时间的充足理由。与此相对应,空间是由无限数目的秩序井然的点构成的,形成了线、角、面积、体积,这一切都各在其所在,是其所是,因为其他的点、线、角、面积、体积也各在其所在,是其所是。换言之,任何给定的空间部分的几何学属性都各有其充足理由,那就是空间的其他一个或多个部分的几何学属性。进而言之,相关的充足理由既非因果关系性质,也非概念性质,而为存在论性质(ontological)。就是说,如果我们问任何空间部分何以是其所是(it is as it is),那么在原则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这答案无非是说其他的空间部分何以是其所是。比方说,如果我们问,为什么一个给定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是其所是,我们就发现这是因为的三条边如其所是。

叔本华认为,数的存在,因而算术的存在,依赖于在时间中计数的可能性,由此他得出结论说:算术是对时间关系的系统性的和直觉性的把握,此与对空间关系的把握而成就了几何学是一样的道理。

4.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必然性:关于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构成第四类表象的对象是我们个体的自我。在自我意识的经验中,我们对这些对象得以直接认识。但是,虽然我们可以如此直接认识我们自己,我们却不把我们自己看作认识的主体,而是意欲着的主体或者意志主体。换言之,在自我意识中,我们面对着自己,却不把我们自己看作认识别的东西的东西,而是看作发出意志行为的东西。叔本华争辩说,此论的理由是:认识着的主体不可能认识到他们是认识着的主体,这是因为如果某物是被认识的,它就被认作客体。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述这一点,就是:客体,也只有客体,才是被认识的;因此,当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时候,我们所认识的自我就不是认识着的自我,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叔本华说,那是些意志。

按照叔本华的说法,这却不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勉为其难地拥有两个不同的存在:一个身体,一个意志。恰恰相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而且是不可分的。然而,当我们是一个的时候,我们却知道我们自己在各自独立的两种方式中。我们从外面认识我们自己,从这个方便的角度,知道我们自己是些身体;我们也从里面认识我们自己,从这个方便的角度,知道我们自己是些意志。于是,这种存在于作为身体的我们自己和作为意志的我们自己之间的区别,是认识论上的区别,而不是存在论上的区别。

叔本华稍后又补充道:主体把自己作为意志来认识,这和说主体就是意志是等同的,两者都是相同的“我”。可是,他将这一等同说成宇宙中终极的统一,是不可能解释的;它可在直接知识(immediate knowledge)中呈现(given)。这之所以不可能解释,乃是因为,凡是解释,必定是关于对象以及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可这里的问题是一个对象和必然地不是对象的一个什么东西之间的等同。因此,这种等同根本是超越于解释之外的,我们只能把它说成众多奇迹中最杰出的一个。

叔本华对行为的解释,完成并巩固了从知识的角度把我们自己解释为双重的存在的说法。叔本华是这样解释行为的:我们确切地知道,每一行为的前边都发生了一件事,称为动机。确实,我们发现,一个行为若无动机,则殊难想象,那就和一具死尸没有原因地动起来相似。我们之所以这么想的理由是,动机就是原因:动机似乎是从内部看的原因,就好象从外面看意志则意志为身体一样。

大多数因果关系的实例,即机械的、化学的等等,我们知道因果关系是出现在那儿的,甚至看得清楚其必然性;但是,我们呆在那些事件的外边,对其内里的性质毫无所知。但是,说到我们自己的行为,事情就不同了。我们对我们自己的行为,确实具有从外面看的知识;但是对它们我们也有来自内部的知识。“我们可以说是站在情境的后边而得以发现一个原因产生了它的结果的这一过程的最隐秘而深刻的性质。”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于是就等同于现实对象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但是,因为前者是从不同的途径认识的,叔本华就认为它构成了充足理由律的一个独特形式的根,这一次他名之为行为的充足理由律。它坚定地宣称:每一行为都有动机。

关于个体的意志,叔本华说的那些话,联系到他的要求一种明显的理由这样一种思想体系看,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意志等同于身体,那么由此可以推论:像其他现实对象一样,意志也是智力的创造物,因此也不能提供关于物自体的直接知识。与此同时,如果动机和行为就是原因和结果,那么动机和行为就是现实对象中的一些变化,与之相关的推论就是:一些对象中的变化导致另一些对象中的变化,如此而已,永远不会超过这个范围。

还有一个理由,其对叔本华所说的思想体系没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的身体,从内部看来,是我们的意志,他告诉我们说,这一事实构成了他的“整个形而上学”的基石。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关于我们作为意志的自我的直接知识,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对于我们自己身体的内部性质的把握,而且提供了对任何表象性的现实的内部性质的把握;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作为一个可以揭示整体的具体而微的部分。他同时相信,这种知识可以引导我们掌握物自体;因为“这个物自体,这个全部表面现象的根基,不是别的,只是我们直接地、非常亲密地就知道的,我们发现它就是在我们内部意志。”(《四重根》35节)这种从关于众多个体意志(wills)的知识到关于唯一意志(the Will)的知识的跃迁是可能的,因为个体意志是唯一意志的客体化,也是对唯一意志的某种揭示。

综上所述,充足理由律的四个方面也就是现实中的四种必然性,因此,按照叔本华的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自由的。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当你失去价值,且无法约束对方时,那你身边的好男人只会少之又少,毕竟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一辈子不会心里痒痒。如果你仅仅提供了生育价值,那你的筹码就很难保证一个男人始终
  • #方所动漫嘉年华#@方所文化 #成都·方所[地点]##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港片传奇# 最不喜欢听到所谓“香港电影已死”的唱衰,当然,曾经百舸争流、万花齐放的
  • 不过几个女孩甜甜的和我说“佳姐在公园摆地摊,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去支持了,作为姐姐的我,自然不能幸免。我在摊子上挑了几样,因为人并不多,便站在边上和她们聊天,把
  • #泰国娱乐头条# Nawin Yaowapholkul公布了和妻子名媛Namwan在意大利米兰拍的结婚照,并配文“记忆时刻”Nawin表示自己现在很享受丈夫这个
  • 哈佛医学院的李益民教授说,为了长寿,每周中等以上强度、150分钟的身体活动就够了,相当于每周五次,每次半小时,这三十分钟还可以继续分割,不是持续的也没问题,甚至
  • 相信,最爱你的人,舍不得离开。相信,最爱你的人,舍不得离开。
  • #爱在锡媛前[超话]# 解放N刷后发现几处C9本我演绎追着美贞起名字的9重逢后绕着美贞的9具氏在剧里的感觉非常野狗化但就是在这两处化身小狗9连9自己认为演到最后
  • 少年随着红旗远航,放掉落拓推拒迷惘,在每个巅峰震颤,每次跨越都如此神圣。我来时趟着小河一路春水,将共和国的一个个跨越不可能的荣耀注入心脏,在周身日日夜夜流淌;将
  • 由于是赛季第一场比赛,泰山队进攻迟迟受阻,打不开局面,谈到球队锋线问题,主教练郝伟表示:确实在准备期多少有些影响,我想可能在3-4场以后会更好。本场比赛,中国女
  • 【中国城市#地铁客流排行榜# 2022-06-19(周日,农历五月廿一)#中国地铁客流日报#】广州617.3万,成都392.42万(另有轨3.21万)深圳376
  • 今天我想说的这个创意就是一个点缀生活的物件有了它,你的生活会被搅拌出些许快乐的味道!【敢轻】自动搅拌杯,你的生活需要点缀创意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东西,有时候它们
  • 实际上,你也是一个阳光可爱的男生,懂得与自我相处,也让我安心不少,不用担心你受伤,担心你有负担,担心没人看不到你的闪光,因为你已足够成熟和完美,足以匹配你拥有的
  • 好美丽的意境,我简直投入美丽的陶醉之中,就象和那些美丽的小动物在抢点,我醉心的吻吸着桃花的香,就好象那粉嘟嘟的美在和我说着悄悄话,还好象和桃花私语,感受着桃花美
  • 那时候我就说毕业那天我一定要第一个先走,我没有办法看到你们一个一个离开,充满我们欢声笑语的寝室最后变得空落落,那我一定会哭的。大学从来就不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有趣
  • 我们在这里有体验了半个多月的隔离生活,大家也陆续回到了家中进行居家隔离,做完房间环境采样和核酸检测之后我们等待着结果和回家的消息,晚上通知我们收拾东西吃完晚饭后
  • 这是什么决不能再继续触碰的决绝和狠心啊……为什么能对自己这么狠啊……看着他越是拒绝,就越觉得是问心有愧(X个人滤镜脑洞作怪并非原作意思)(说来也真的感觉小表很有
  • 注:曾国藩(原名:‮子曾‬城)以前的我 喜欢光亮朦胧的月光 闪耀的星光 楼宇里错落的灯光 夜里流动的车灯 光暗里着迷的烛光 有光万物都显得有生命感 有故事感 又
  • 今天距离小宝的预产期还有11天……走路逛超市的时候能感觉肚子一阵阵发紧,应该就是在往下去,这也是临产前的迹象,我觉得小宝39周后应该是妥妥的了 乖乖乖哦。就那么
  • 半个世纪以来,他在语文教学、教材编写、教育科研领域树起了三座丰碑,完成了从一个普通教师到著名教育家的凤凰涅槃,创造了当代中国语文教坛的奇迹,被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
  • 基本上都是他这些年在当地积累下来的资源,有这样的机会以这样的方式可以一起吃饭喝酒聊业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要感谢机缘巧合。六月的最后一天真是充实 在医院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