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你真的读懂了《西游记》吗?
刘一明《西游原旨歌》节选
二十年前读西游,翻来覆去无根由。
自从恩师传口诀,才知其中有丹头。
古今多少学仙客,谁把妙义细追求。
愿结知音登天汉,泄露天机再阐幽。

1、《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一般认为是吴承恩所作,然而道门中却有不同看法,在浩瀚的《西游记》注疏中,清代著名道士悟元子刘一明所作的《西游原旨》则是必须加以重视的以丹法阐述《西游记》的经典之作。
他认为《西游记》,说尽了世法道法、天时人事、学道修行,乃是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而《读法》一文则是悟元子对《西游原旨》纲领性的论述,是其书的观点综合和思想提炼,笔者在此将该文梳理,以飨各位爱道人士。
《西游》一书,乃是丘处机祖师将历圣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之大道公布于众之书。其言古人所不敢言者,道古人所不敢道者。

历来道门中最要紧的便是对于天机的泄露,所以此书在处,有天神护守。因此要读这部书必须净手焚香,保持敬诚之心,千万不能亵渎怠慢。

读者要明白《西游记》的言说方式与禅机颇有相同之处。即都要求人们去追寻言外之意。作者真正的用意或藏于俗语常言中,或托于山川人物中,或在一笑一戏里分邪正,或在一言一字上辨真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神出鬼没,非常难以揣测。

那么作为神仙之书,自然不同于世间的才子之书,才子之书讲的是俗世日常的道理,似真实假;而神仙之书所谈的是恢恢天道,似假实真。才子之书注重文辞华丽而义理浅薄;神仙之书却追求深意显得文辞平淡。
整部《西游记》,一案有一案之意,一回有一回之意,乃至一字一句都言不空发、字不虚下,读者须要行行着意,句句留心,一字不可轻放过去。

《西游记》表面是借助佛教题材叙事,实际是丹家贯通三教一家之理的体现,在佛教则以西天取经而证于《金刚经》《法华经》,在儒教则以唐僧师徒推演《河图》《洛书》《周易》之义,在道教则以九九归真发轫于《参同契》《悟真篇》。

因此,《西游》取真经,即是取《西游》这一真经,非在《西游》之外,另有一个真经可取。只不过是借如来传经的故事,传授《西游记》罢了。所以能明晓《西游》的真义,则自然领会了如来三藏真经。

然而《西游记》根本是一部丹书,此中所传的是转生杀、窃造化,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机密,既不是在肉体上下功夫的养生方术、也非是讲顽空寂灭的参禅念佛。
学者须要不着心猿意马、幻身肉囊,要先将那些御女闺丹、炉火烧炼等一切后天色相邪术统统扫除,当从无形无象处辨别出先天虚无之学的真实妙理来,才能功不唐捐。
唐僧与悟空的经历看似不同,实则相通,此书本为唐僧西天取经而名之,何以将悟空故事著之于前?殊不知悟空生身于东胜神洲,如唐僧生身于东土大唐;悟空学道于西牛贺洲,如唐僧取经于西天雷音;

悟空明大道而回花果山,如唐僧得真经而回大唐国;悟空出炉后而入于佛掌,如唐僧传经后而归于西天。事虽不同而道理相同,悟空与唐僧都有自己的西游。

2、《西游》由众多公案故事组成,每宗或一二回,或三四回,或五六回不等。但其主旨都在公案冠首明题说明,因此每回妙义,全在作为提纲的二句中。提纲最要紧的字眼,也就一两个字。

如首回提纲“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灵根”是上句字眼,“心性”是下句字眼。可见灵根、心性是两物,应用心性去修灵根,而不能理解为修心性即是修灵根!

如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悟彻”是上句字眼,“断魔”是下句字眼。表明修炼次序应当先悟后行,悟以通行,行以验悟,然后知行合一,最后归本合元神。

故而篇中虽有千言万语,总不外是围绕此提纲进行表达。同时也应当注意每宗公案,收束处皆有两句总结,同样是整个故事的中心,不能轻易放过。

《西游》所阐发的是三五合一、贞下起元的道理。唐三藏喻太极之体,三徒喻五行之气。三藏收三徒,即是太极而统五行;三徒归三藏,即是五行而成太极。

并且唐僧在贞观十三年登上取经路程,路上收服三个徒弟,十四年回到东土,此处是最要着眼的地方而书中的通关牒文,唐僧师徒,每过一国,必要先验过牒文,用过宝印,才肯放行。

这是取经第一件要紧大事,更是行道之人修炼之大关目,须要将这个实义追究出来。其实就是告诉修道者,在行之前往往要知,秉持知先行后的步骤,不可忙学瞎练。所以有各国宝印,上西而领,回东而交,始终郑重,须臾不离,大要慎思明辨,方能得真。

如果有心之人看《西游记》往往会发现许多情节有貌似错漏的地方,其实该书大有破绽处,正是大有修道的口诀处。惟有破绽,才能起后人怀疑的心理,所谓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不悟。所有疑问之处,正是体现真人意深的地方。

例如孙悟空曾经八卦炉煅炼,已成金刚不坏之躯,何以又被五行山压住?玄奘生于贞观十三年,经十八年报仇,已是贞观三十一年,何以取经时又是贞观十三年?在莲花洞时,悟空已将巴山虎、倚海龙打死,老妖已经识破,何以在盗葫芦时,又变倚海龙?

师徒四人每过一难,则必先编年记月,而后叙事,其所隐含的即是攒年至月、攒月至日、攒日至时的意思。这与取经回到东土,交还贞观十三年牒文,同一机关。
即是丹法火候中所谓“贞下起元”“一时辰内管丹成”。而在具体故事中,芭蕉洞,言火候次序;通天河,辨药物斤两;朱紫国,写招摄作用。

整部书讲丹法有合说,有分说。前七回就是合说,路数是自有为而入无为,由修命而至修性,丹法次序,火候工程,无不俱备。

而其后九十三回,由性以及命,自无为而归有为,或言正,如诸国土君王,是写正道,而女人国配夫妻,天竺国招驸马,即是证正中劈邪;或言邪,如诸山洞妖精,是傍门,而狮驼国降三妖,小西天收黄眉,隐雾山除豹子,即是劈邪归正;

或言性,或言命,或言性而兼命,或言命而兼性,或言火候之真,或拨火候之差,只是对不过某一方面进行着重分析,不出前七回总纲。

3、此书亦是讲“穷理尽性至命”之学。猴王西牛贺洲学道,是穷理;悟彻菩提妙理,是穷理;断魔归本,是尽性;取金箍棒,全身披挂,销生死簿,作齐天大圣,入八卦炉煅炼,是至命。

观音度三徒,访取经人,是穷理;唐僧过双叉岭,至两界山,是尽性;收三徒,过流沙河,是至命。以至群历异邦,千山万水,至凌云渡、无底船,无非都是穷理尽性至命之学。

所以才有某些情节看似最难解实则极易解,如三徒已到长生不老之地,何以悟空又被五行山压住,悟能又有错投胎,悟净又贬流沙河,必须皈依佛教,才能得正果?

盖三徒皈依佛教,是就三徒了命不了性者言;五行山、云栈洞、流沙河,是就唐僧了性未了命者言。一笔双写,示“修性者不可不修命,修命者不可不修性”之义。

该书尤其教人识得何为真何为假,故在展示真时,会先将假象破除。如欲写两界山悟空之真虎,而先以双叉岭之凡虎引之;欲写东海龙王之真龙,而先以双叉岭蛇虫引之;

欲写悟空、八戒之真阴真阳,而先以观音院之假阴假阳引之;欲写蛇盘山之龙马,而先以唐王之凡马引之;欲写沙僧之真土,而先以黄风妖之假土引之。提醒人们在修丹时往往执著与错误的概念而不自知。

悟空每到极难处,即求救于观音菩萨。其深意是性命之学,全在神明觉察之功。

而讲到唐僧师徒的地方,则每人都用两个名字,其实玄奘、悟空、悟能、悟净,是说道之体;三藏、行者、八戒、和尚,是说道之用。这样就体不离用,用不离体。

名字之外又有别号,如唐僧、行者、呆子、和尚,属于借用的方法,用来比喻世间的学道之人。

而三位徒弟各自都具有丑陋的相貌。丑相者,异相也。异相者,妙相也,也正是丹法中所将“说着丑,行着妙”,让修道之人了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深意。

又从变化上说,沙僧不变,八戒三十六变,行者七十二变。以丹法来说,行者为水中金,是他家之真阳,属命,主刚主动,为生物之祖气,统七十二候之要津,无物不包,无物不成,全体大用,一以贯之,所以变化万有,神妙不测。

八戒为火中木,是我家之真阴,属性,主柔主静,为幻身之把柄,只能变化后天气质,不能变化先天真宝,变化不全,所以七十二变之中,仅得三十六变也。至于沙僧,则为真土,镇位中宫,调和阴阳,所以不变。

4、三位徒弟的兵器也大有讲究。
八戒、沙僧都是随身携带。只有行者金箍棒,变成绣花针藏在耳内,用时才取出来。此何以故?作者之深意为钉钯、宝杖代表以道全形之事,一经师指点,就能自己成就。
而金箍棒,乃是历圣口口相传、附耳低言的秘旨,是以术延命之法,在虚无中成就,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所以藏在耳内。

悟空到处自称是人家的孙外公,四处提及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事迹。其实若从解字角度看,外公,即是内无也;五百年前,即是先天也。

可知先天之气自虚无中来,是他家不死之方,不是自身中的事物。

《西游》孙悟空成道以后,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大闹天宫,诸天神将,皆不能胜。何以保唐僧西天取经,每为妖精所困?读者须将此等处先辨分明,方能寻得出实义,若糊涂看去,终无会心处。

最后,悟元子刘一明评判历家注解,其数固然不可胜计,但其中佳解,百中无一。虽然推崇悟一子的《西游真诠》为此中最优,但未免也有所论不及的地方。

因此读者不可专看注解而略正文,更要在正文上看注解,应当先在正文上用功夫,翻来覆去,极力参悟,不到尝出滋味、实有会心的境地,觉不肯休歇。等到有所体会之时,再看他人的注解,扩充自己的识见,那么就能知道他人的注解之好坏与否,自己的心得是否正确。

如此坚持用功,日久必然深入其中。但是之后也不可自以为是,更当求师印证,才能有真知灼见。

以上是悟元子刘一明总结读《西游记》的关键方法,并将上述内容录于卷首,赠与有缘之人,愿读者留心。


修行凭的就是一颗心,只有这颗心有清有浊,有愚有智,外形上难以区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指出,人们刻意言说和追求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大道,真道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状态,谓之杳杳冥冥、玄之又玄,只在于用功行去体悟,而不是去追求得到。
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道论”的人,他为“道”字赋予了哲学化的思考和形象化的代称。

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虽有不同言论流派,但皆认为自我的意识主张是合道的。

在这其中,尤以孔子及其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最为后人津津称颂。

读《论语》时,孔夫子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让很多人不解。

夫子舍生而追求大道的精神虽然可嘉,却为什么在得悟大道之后而心甘情愿地牺牲生命呢?

其追求的这份“道”,又代指的是什么?

此处之道,和老子口中的“道”是一样的概念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说:“早晨闻知了‘道’,即便是在傍晚的时候死去也不会遗憾的。”
在当今的语言环境中,通常把此处之“道”解读为真理。追根溯源,此解本出自朱熹对《论语》所作的注释。
朱子曾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这一解释后来被明清两代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时至今日影响依然巨大。

其实,仔细推敲朱子对“道”的解释,从中不难看出一些道家思想。

朱子原话意思是说,道是万事万物本来的自然模样。如果能够明白万物之道是什么,则不论生死都是可以淡然相待的,所以朝闻道而夕死也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在朱子的解释中,暗含着庄子生死齐一的人生价值观。不论是生还是死,也不论是人还是物,天地万物都应该按照他们本有的自然之理去运行,如阴晴雨缺、生老病死,这些都是人的意志不可违抗的真理。

真正的闻道,在于明白了人们的些微主观欲求在这些真理面前是微乎渺小的,以有涯的认知去试图掌控无涯的大道,必定会终无所得。

以此看来,朱熹的观点与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的“安时处顺”的道理有着莫大的相似性。

然而,儒家讲治身,道家讲修真,二者何以来的思想传承呢?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人们应该把求识和内省结合起来,由此才能对所学之道产生独特的感悟。

但庄子却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并不提倡人们把一生都致力于穷学究理。

儒道两家之主张明显相悖,并且庄子在文章中数次以孔子为嬉笑的对象,二者又怎么能够同源呢?

其实,这只是知其一的表现。在孔子问礼老子的故事中,老子虽然没有给出对方明确的问题答案,但孔子从其身上理应是学到了某种精神特质的。

儒家所求之道与道家所言之道,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仍然有一定的相通性。这一相通性,便体现在对“道”的含义理解上。

曹魏时期的著名学者何宴作《论语集注》,对“里仁篇”中的这句话注解说:“(孔子)言将死不闻世之有道。”这里暗示出一点,论语中的这句话不仅仅只是孔子的一种人生理想,更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比朱熹尚早近两百年的邢昺则解读说:“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孔子一生倡导恢复礼制,他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一个内省己心、外束己身的明道之人。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尊礼而不越矩,那么也就不必要再有言说和教化了,自己也就可以隐身而退、死而无憾。

如果说朱熹的解读带有道家自然天道思想的韵味,那么何宴、邢昺的解读更多地立足于孔子对人间社会的期待与理想。这一理解看似很儒家,其实骨子里仍与道家脱不开关系。

是儒是道,则要与老子出关的故事互相参照。读史可以知兴衰、得失,更可以知人心。身为柱下史的老子,已然看到了太多人心与真道相违背的事例,另一方面他又深明物极必反的阴阳妙理,所以才会做出“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决定。

老子的出世,并非是不作为,而是知道天下兴亡交替本就是道。人在道中,只能顺道而为。

对比老子与孔子的做法,虽然有明显区别,但是希求百姓苍生安居乐业、天下万物全都安然有序的初心是一样的。

孔夫子周游六国,是希望人们能够遵从大道之礼仪教化,做出人之为人的榜样。老子出世归隐,则是把一切命运走向都交给了自然演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站在天道的视角去看,人心中的这些是是非非都是不足道的琐事,又何来道与不道?

晚年的孔子似乎已经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只安心著书立说,任天下万物自然泯灭、轮回,然后静待新的萌芽重生。

孔子口中的一朝一夕,在历史长河中看来,正如人生百年的一少一老,哪怕至人生终老时才明白当年询问老子而得到的玄机,此亦未晚。所以,即便是朝闻道而夕死,也当无憾了。
#道教知识#

修行凭的就是一颗心,只有这颗心有清有浊,有愚有智,外形上难以区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指出,人们刻意言说和追求的一切事物,都不是真正的大道,真道是一种无法描述的状态,谓之杳杳冥冥、玄之又玄,只在于用功行去体悟,而不是去追求得到。
老子是历史上第一位提出“道论”的人,他为“道”字赋予了哲学化的思考和形象化的代称。

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虽有不同言论流派,但皆认为自我的意识主张是合道的。

在这其中,尤以孔子及其推崇的为人处事之道最为后人津津称颂。

读《论语》时,孔夫子一句“朝闻道,夕死可矣”让很多人不解。

夫子舍生而追求大道的精神虽然可嘉,却为什么在得悟大道之后而心甘情愿地牺牲生命呢?

其追求的这份“道”,又代指的是什么?

此处之道,和老子口中的“道”是一样的概念吗?

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说:“早晨闻知了‘道’,即便是在傍晚的时候死去也不会遗憾的。”
在当今的语言环境中,通常把此处之“道”解读为真理。追根溯源,此解本出自朱熹对《论语》所作的注释。
朱子曾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

这一解释后来被明清两代定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时至今日影响依然巨大。

其实,仔细推敲朱子对“道”的解释,从中不难看出一些道家思想。

朱子原话意思是说,道是万事万物本来的自然模样。如果能够明白万物之道是什么,则不论生死都是可以淡然相待的,所以朝闻道而夕死也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在朱子的解释中,暗含着庄子生死齐一的人生价值观。不论是生还是死,也不论是人还是物,天地万物都应该按照他们本有的自然之理去运行,如阴晴雨缺、生老病死,这些都是人的意志不可违抗的真理。

真正的闻道,在于明白了人们的些微主观欲求在这些真理面前是微乎渺小的,以有涯的认知去试图掌控无涯的大道,必定会终无所得。

以此看来,朱熹的观点与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的“安时处顺”的道理有着莫大的相似性。

然而,儒家讲治身,道家讲修真,二者何以来的思想传承呢?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人们应该把求识和内省结合起来,由此才能对所学之道产生独特的感悟。

但庄子却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并不提倡人们把一生都致力于穷学究理。

儒道两家之主张明显相悖,并且庄子在文章中数次以孔子为嬉笑的对象,二者又怎么能够同源呢?

其实,这只是知其一的表现。在孔子问礼老子的故事中,老子虽然没有给出对方明确的问题答案,但孔子从其身上理应是学到了某种精神特质的。

儒家所求之道与道家所言之道,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仍然有一定的相通性。这一相通性,便体现在对“道”的含义理解上。

曹魏时期的著名学者何宴作《论语集注》,对“里仁篇”中的这句话注解说:“(孔子)言将死不闻世之有道。”这里暗示出一点,论语中的这句话不仅仅只是孔子的一种人生理想,更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感慨。

比朱熹尚早近两百年的邢昺则解读说:“设若早朝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孔子一生倡导恢复礼制,他希望人人都能成为一个内省己心、外束己身的明道之人。如果世人都能做到尊礼而不越矩,那么也就不必要再有言说和教化了,自己也就可以隐身而退、死而无憾。

如果说朱熹的解读带有道家自然天道思想的韵味,那么何宴、邢昺的解读更多地立足于孔子对人间社会的期待与理想。这一理解看似很儒家,其实骨子里仍与道家脱不开关系。

是儒是道,则要与老子出关的故事互相参照。读史可以知兴衰、得失,更可以知人心。身为柱下史的老子,已然看到了太多人心与真道相违背的事例,另一方面他又深明物极必反的阴阳妙理,所以才会做出“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决定。

老子的出世,并非是不作为,而是知道天下兴亡交替本就是道。人在道中,只能顺道而为。

对比老子与孔子的做法,虽然有明显区别,但是希求百姓苍生安居乐业、天下万物全都安然有序的初心是一样的。

孔夫子周游六国,是希望人们能够遵从大道之礼仪教化,做出人之为人的榜样。老子出世归隐,则是把一切命运走向都交给了自然演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如果站在天道的视角去看,人心中的这些是是非非都是不足道的琐事,又何来道与不道?

晚年的孔子似乎已经明白这一道理,因此只安心著书立说,任天下万物自然泯灭、轮回,然后静待新的萌芽重生。

孔子口中的一朝一夕,在历史长河中看来,正如人生百年的一少一老,哪怕至人生终老时才明白当年询问老子而得到的玄机,此亦未晚。所以,即便是朝闻道而夕死,也当无憾了。#中医养生##武医张鹏[超话]# https://t.cn/RghlcLS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然而,2021年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互联网企业被青睐的三大原因分别是简单的人际关系、整体工作幸福感和社会地位,“高薪”反而只排在列表中游。当众多企业都强调团队精
  • 我也不知道眼镜是什么时候脱膜的,反正有一段不短的时间了,而且我也是昨天才知道这叫脱膜。谁都不傻,谁也不笨,用眼看人,会走眼;用心感受,才是真。
  • 在路上|一路向北的第六站,我们抵达了有“北红玛瑙之乡”“北国雾凇之都”盛誉的逊克,其独特的气候自然环境,造就了其丰富矿产储备的特点,其中最为致命的要数北红玛瑙,
  • 本案,被执行人因在确有困难而无法及时履行债务的情况下,能够积极配合法院执行,即维持了企业的发展,又履行了法律义务,体现了诚信兴商的原则,为其自身发展树立了良好
  • 今日头条 为什么空腹吃燕窝,效果最好人体食物的营养吸收主要通过消化酶分解完成,多种食物一起食用,有限的消化酶来不及分解,会让营养成分吸收大大减弱,所以对于“平
  • #咖啡[超话]# 思考和观察自己与世界是一件迷人有趣的事情 会让人看清人生,看清方向✨​做什么会让自己有意义感,度过时间体验到心流的快乐:不觉时光流过 纯粹而专
  • #营创赛[超话]##阿营碎碎念##藏在诗歌里的爱意有多浪漫# :| 今天是正经番日常生活中的我们通常以什么方式表达爱意呢?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滴应该是电影里才有的,
  • 今天起床去看了寻梦环游记。 心情崩掉. 时间真快 始终不敢去相信爷爷已经去世了的真相。爷爷已经去了28天了。怎么会呢?有的时候就这样问自己。 讲一讲
  • #七奶一人食减肥记录# 我爸说的对,咱家一天就合计吃啥了[笑cry]早起空腹畊宏了一下【家里条件太恶劣了,我还是坚持畊了】期间喝了一瓶盐汽水,一杯美式,中午麻辣
  • 2020年的第一顿火锅第一杯奶茶 要和最爱的人一起[心] 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人 聚在一起能打起来哈哈哈哈(暴力) 今天一起吐槽很多事 我终于骂出口了真舒服 老
  • 当然,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但是,独处更本质,因为在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面对万物之源的。
  • ”这是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综保区工作局局长陶奉峡对泸州外贸“磁力”的理解,“自贸区落户泸州以来,我们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企业发展需求,与商
  • 如来以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所以三番破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既心离心,既相离相,离一切相的心,无意识,识心死法身活,空性,离凡所有相的梦幻泡影,既灭,既佛无意
  • 他也意识到原来自己早就喜欢上了女主,只是当初不知道自己的心意而已,于是开始天天做梦梦见女主。女主苏卿辞暗恋男主江时应十年,步步为营只为嫁给他,结果却被穿越而来逃
  • 这边的羊肉真的一点都不膻5.面片:跟刀削面有点像,味道还不错,这边大部分店都有卖6.烤羊排:劲道有嚼劲,第一次觉得不放任何调料都好吃的羊肉[赞] 不吃晚饭是真的
  • 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就像我心里也只有一个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我想带你去海边   在一个浪漫的时间我可以错过
  • 王锦强调,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 #考研# #考研英语# 2022考研词根词缀打卡(常用前缀汇总)(33) supra-表示“超….” Supra-class超阶级的 Supranaton
  • 小鹿创业未半而花光预算 小屋改造计划中道崩卒 终于是喝到了想念已久的芝士多肉葡萄 这才是夏天的感觉 修手机把我支付宝和微信的都掏空了 银行卡也只剩7块钱不到了
  • 设计师灵感收集丨猫头鹰图形创意 ●猫头鹰图形设计●从一点发散思维进行设计,一即是二,即是无限素材源于网络———————————————●廿一专注LOGO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