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论

 无心论【注1】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粗而见【注2】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和尚曰:有心无心?
  答曰:无心。
  问曰: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曰: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曰: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曰: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注3】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问曰:若为【注4】能得知是无心?
  答曰:汝但子细【注5】推求看,心作何相貌?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注6】?是心为复在内?为复在外?为复在中间?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于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问曰:和尚既云,一切处总是无心,即合无有罪福,何故众生轮回六聚【注7】,生死不断?
  答曰:众生迷妄,于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足可致使轮回六趣,生死不断。譬有人于暗中,见杌【注8】为鬼,见绳为蛇,便生恐怖;众生妄执亦复如是,于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注9】,生死即断。譬如暗中,日光一照而暗皆尽。若悟无心,一切罪灭亦复如是。
  问曰:弟子愚昧,心犹未了,审一切处六根所用者,应答曰语【注10】种种施为、烦恼菩提、生死涅槃,定无心否【注11】?
  答曰: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槃。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槃。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槃者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槃亦不可得。
  问曰:菩提、涅槃既不可得,过去诸佛皆得菩提,此谓可乎?
  答曰:但以世谛文字之言得,于真谛实无可得。故《维摩经》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好!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问曰:今于心中,作若为【注12】修行?
  答曰:但于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弟子于是忽然大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罣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乃为颂曰: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舍之不灭,取之无生。

  大即廓周法界,小即毛竭不停。
  烦恼混之浊【注13】,涅槃澄之不清。
  真如本无分别,能辩有情无情。
  收之一切不立,散之普遍含灵。
  妙神非知所测,正觅【注14】绝于修行。
  灭则不见其怀【注15】,生则不见其成。
  大道寂号无相,万像窈号无名。
  如斯运用自在,总是无心之精。
  和尚又告曰:诸般若中,以无心般若而为最上。故《维摩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外道”。又《法鼓经》:“若知无心可得,法即不可得,罪福亦不可得,生死涅槃亦不可得,乃至一切尽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乃为颂曰:

  昔日迷时为有心,尔时悟罢了无心。
  虽复无心能照用,照用常寂即如如。

  重曰:

  无心无照亦无用,无照无用即无为。
  此是如来真法界,不同菩萨为辟支。
  言无心者,即无妄相心【注16】也。

  又问:何名为太上?

  答曰:太者,大也;上者,高也;穷高之妙理,故云太上也。又太者,通泰之位也。三界之天虽有延康之寿福尽,是故终轮回六趣,未足为太。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而妙理未极,亦未为太。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妄中道,亦未为太【注17】。又忘中道,三处都尽【注18】,位皆妙觉,菩萨虽遣三处,不能无其所妙,亦未为太。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则无所存;无存思则无思虑,兼妄心智【注19】永息,觉照俱尽,寂然无为,此名为太也。太是理极之义,上是无等之义,故云太上,即之佛【注20】如来之别名也。

【注解】

  1.见《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编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本论之敦煌古写本,现今藏于大英博物馆,编号史坦因第五六一九号,标题下有“释菩提达摩制”六字。或谓本论纯属他人伪作,因其文内有我国固有术语“太上”二字,不似来自异邦之达磨所说者。或以本论之思想内容与形式,酷似牛头法融所撰之《绝观论》,而疑系法融之作。现据《大正藏》之文本校勘。
  2.见:同“现”。
  3.由为,同“犹为”。
  4.若为:如何,怎样。
  5.子细:同“仔细”。
  6.其心复可得是心不:意思是说,心能把捉自己吗?
  7.原作“六聚”,据下文,当为“六趣”。
  8.杌:树桩子,或坐具。音“wu去声”
  9.销灭:同“消灭”。
  10.应答曰语:泛指种种言谈。
  11.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仔细考察一下,日用一切处、一切六根之所用,如种种言谈,种种造作,乃至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等等,难道都是无心吗?
  12.若为:如何、怎样。
  13.此处疑为“不浊”。
  14.此处疑为“正觉”
  15.此处的“怀”字疑为“坏”字。
  16.妄相心,坊间本一作“妄想心”,今从《大正藏》本。
  17.“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妄中道,亦未为太。”这句话中的“不妄”,依据下文,疑为“不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十住菩萨修行,不离有无二边,心中尚存遣有入无之念,未能有无俱遣,更谈不上忘于中道,所以仍然不能称之为“太”。
  18.三处都尽:指有、无、中道之名相俱遣,一法不立,一法不废。
  19.“妄心智”,原本如此,非校对之误。所观之妄心,能观之智。
  20.之佛:疑为“诸佛”。

《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净慧长老编著

懂得楞严密因,你才知道怎样念佛!

花开莲现 2015-11-30

“首楞严”是果法,是大果啊!“首楞严”这三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叫“一切事究竟坚固”,这个也是大定的名称。到经文里面有很长的一段经文专门讲这桩事的,一般的定啊,有出有入,入了定的时候有这个定的境界,出了定境界就失掉了,有入有出的定啊。楞严大定呢,是没有出入的定,换句话说,就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经里面常常讲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种定才叫楞严大定,这个叫真正的定、管用的定。
我们现在是凡夫,我们也在读《楞严经》,也在讨论《楞严经》,那这个密因我们晓得了吗?我们只晓得名称而已,实际上呢,不懂啊。实际上如果诸位一懂啊,现在立刻就超凡入圣了。你几时懂得这个密因了,你的修行,不管你修什么行,穿衣吃饭都是修证了义,那个很奇怪了。

功夫成就了的人,你看看永嘉大师,我们过去曾经讨论过永嘉的禅宗集。别人问道的话:“禅师啊!您老人家用什么功夫啊?平常怎么样修行?怎么用功啊?”他告诉我们: “饥来吃饭,困来眠”。人家肚子饿了吃饭,是修证了义。疲倦了睡一觉,是修证了义。他那个就是了生死,证涅盘的。我们越睡越迷惑,越睡越颠倒,那没有用处的。人家懂了义,懂密因,我们不懂密因啊。

密因是什么呢?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舍识用根”,密因就是指根中之性啊。这个性是佛性,是自己的佛性啊,不生不灭啊,常住真心!一切大乘法都是以它做因地心,所以才能成就。我们念佛人要以这个为因地心,念你的一句“阿弥陀佛”,这叫理念啊。
礼敬诸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礼记里头那一句话:毋不敬。诸佛是谁呢?情与无情通通是诸佛,意思就是教给我们,我们眼睛里面所看的、六根所接触的境界全是佛菩萨。我们对佛怎么样恭敬,对这个境界就要怎么样恭敬,我们能做到吗?做不到啊。

诸佛菩萨千经万论教什么呢?就是教我们“敬”,没有别的,你只要懂得了诚与敬啊,给诸位说,那个大藏经那么多,都叫废话啊,里头所讲的意思道理你全都悟了,不要佛讲了。

所以《楞严经》里面讲那个修行,一个字:歇即菩提!菩提就是成佛,歇是什么呢?就是把刚才讲的,我是讲百法,大家好懂啊,八识、五十一个心所、二十四个不相应,歇了!歇就是放下。一歇呢,你立刻就成佛了,不必三大阿僧只劫啊,也不必三年五载啊,一念之间就成佛啊!

这一部经确确实实有这个功效,有这个力量,就看我们自己肯不肯接受,愿不愿意接受,肯不肯照这个方法做。肯照这个方法做,给诸位说,这一念转过来,生死就没有了。了生死了,三界也没有了;不但三界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你的法界是一真法界,那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所入的法界,那是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啊。我再给同修们说的是:不难做到啊!何必受生死累赘之苦啊,为什么不干啊!
离开境界,不叫修行。都市里头啊,太繁华了,噪音太多了,吵得我们不能够安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修行去。给诸位说那个是小乘的修法、初级的修法、不了义的修法;了义的修法呢,没有环境,环境的清净和吵闹是一如的,他都如如不动,这是了义,是高级的修行方法。
首楞严大定不是盘腿面壁啊,而是什么样子呢?跟我们日常凡夫的生活没有两样,完全一样啊!我们日常的这个三业、四威仪、八识之下,人家是“四智”,我们哪能看得出?大定啊!所以说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楞严定没有出也没有入,无时不在定啊。

释迦牟尼佛当年所示现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住在楞严大定之中。说法是定,旅游也是定;无时不是定,无处不是定;喜怒笑骂通通都是大定。举心动念,一切的作为都是从定中起来,所起的相。起的相做什么用处呢?利益一切众生啊!
圆教来得快啊,不走冤枉路;藏、通、别走的迂回路走得大,慢慢地来,当然也有成就。圆顿是从根本上修;藏、通、别是从枝叶上修。修持戒,枝叶上修啊,那个戒律我们不要说太多了,说到八万细行那是太多了,我们就讲现在一般传戒里面所讲的比丘戒两百五十条,菩萨戒… 不能得定,增长分别心、增长执着心,搞一辈子都得不到定。给诸位说,一切都不分别,心才能定得下来。分别世间法,心不能得定;分别佛法,还是不能得定啊。你分别心是一样的,换个对象而已嘛。所以说是,执着恶法是病,执着善法还是病啊。
大乘圆顿教法极其简单、极其容易,诸位要能这几句话里头会了,那《楞严经》就不要讲了。为什么呢?一部《楞严经》讲的还不是讲这个事情?一大堆废话啊,说到最后还不是一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啊。无得就无失啊,所以成佛也就是入了这个境界而已啊。入了这个境界,在这个世间,以这个境界合一切的境界,这个就叫做“事事无碍”。自己所证得的是一真法界,事啊,众生所住的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合起来,没有障碍。佛不碍众生,众生不碍佛;佛的心行不碍于众生,众生的心行不碍于佛陀,事事无碍啊。一有障碍,不能同住了。小乘法就有这个障碍,出家人和在家人不能同住。为什么呢?着相啊!他在枝叶上修的;大乘佛法在根本上修的,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功夫真的要到家了,给诸位说,人跟野兽在一块住也没有障碍。我们过去高僧有很多住在山上,跟老虎住在一起的,彼此没有障碍,而且老虎还很乖,还很听话。一般人看到奇怪啊,我看到不奇怪。老虎也有心,人也有心,心同此理啊,理得心就开了,没有不能融洽的。
学佛贵在直下承担,不拐弯抹角。直下承担这个完全是自己的,诸佛菩萨是我自性里面现出来的诸佛菩萨,一切经论也是我自性当中现出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啊,这样才能成就啊。如果要不这样学,给诸位说,那都是佛门里面的外道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是我们身外之佛、心外之佛,你就是佛门的外道。心外求法,无有是处。
我们真正明白了,全真在妄,全妄即真。就好像做梦一样,我们把能够变梦境的那个心,比喻作真,所变的梦境,叫做妄。做梦的时候,整个的心变成了境界了,真心化为妄心,全体妄境就是真心,这就是佛门讲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的道理啊。所以禅家就是用这个功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以,怕的是你不悟,果然悟此妙心,那么三德秘藏之理就现前,这才是真正的返本还源,归入大圆觉了。

......

前面经文我们念过,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这是第三卷里面的经文,这是说的真话啊。几个人能够承认,能够相信,我们的色身、色身之外的山河大地、整个的太虚空,全是我们自己真心里面的东西。所以在没有办法讲的时候,我们举做梦的这个比喻,全都是梦境啦,在做梦的时候,有自己,自己身外有山河大地,有虚空,这些东西从哪来的?还不都是你自己的心变出的梦境。整个的梦境,就是你自己的心;整个心,变成了梦境,全体是自己一个人啊!

这样的话,我们在讲堂上不知道讲过了多少遍,你们也听得太多了,听多了,就变成老生常谈了。听来听去,还不就这么几句话。这几句话,你听上一万遍、十万遍、一百万遍,都不多。为什么呢?没开悟啊。这些话啊,都是在冲击你那个悟门,几时把你这个悟门撞开了,开悟了,这个话就不要再听了。没有开悟,不妨天天听啊。听一遍,提醒你一次。不要看这个是老生常谈,三天不听啊,你就迷惑颠倒了啊。增长无明,增长邪见,天天在听,无明、邪见还是不断地在增长,还没有办法把它中止住,所以佛要说法四十九年啊。菩萨、罗汉、祖师大德,天天在讲堂上讲经,道理就在此地啊。

......

凡是没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给诸位说,都是属于邪见之人。要是拿楞严经的标准来看,小乘阿罗汉都是邪见,权教菩萨也是邪见,这个是楞严的标准。

.......

大乘菩萨戒里头,它论心不论事;小乘比丘戒,它是论事不论心。这个不一样啊。

你比如杀生,小乘戒里头说杀了生,杀死了,才结罪。心里恨透了想杀他,但是并没有杀他,没有罪。跟我们法律判罪一样,你要有行为才有罪。没有行为,心里动个念头,那不要紧,那不犯罪,不构成这个罪相。可是大乘戒就不行了,动念就犯罪了。杀人犯不犯罪呀?不犯罪。这就怪了,把他杀掉了,我没有心杀他嘛,所以不构成这个罪。如果心里面动心,我要杀他,并没有杀他,结罪。大乘结罪在心。误杀的,没有心杀的,只有过失,没有罪。

所以这个大乘戒比小乘戒难啊,大乘是讲心地戒啊,很不容易守!小乘,你看比丘戒多,比丘戒容易守。为什么呢?论事的。大乘戒难的地方,是动心的,起心动念,结罪是在起心动念上。那么换句话说,大乘的教学着重在思想上,小乘的教学注重在行为上,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所在。当然啦,心行都有,有所偏重。大乘偏重在思想教育,小乘也有思想教育,但是偏重在行为的教育。

......

那么修定,除了佛法之外,在古印度,除佛以外还有九十五种外道,里面有许许多多也是修定的。他们的定功可以修到四禅天,可以修到四空天,不能说不高啊。他们一入定,不要说十天半月不出定啊,那都是小,小小定啊。他可以坐,坐好多年都不出定。在我们看起来这是了不起的功夫啊,但是诸位要晓得,在佛法里面说起来呢,这是鸡毛蒜皮呀的小定。为什么说它是小定呢?这种定不能起作用,自己可以得到一点清净的享受,一出定,心就又乱了。

佛菩萨的定,就是本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这种定啊,不是盘腿面壁的,行住坐卧,谈笑风生,都在定中,六根入六尘境界如如不动,这叫楞严大定,才真正谈得上叫自利利他。诸位要晓得,那个小定容易修啊,大定难修啊,大定是在境界里面修。那么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得,这几句话里面,实在说佛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

......

不但自己在凡夫位跟在佛位上性是不二的,同时还要晓得,在一切万法上,也是不二的。我们还是拿梦境来做比喻,譬如做梦的时候,你在梦里头迷了,不知道在做梦;等到你醒过来的时候呢,哎呀你晓得你在做梦。你做梦的时候那个迷的心,跟你醒过来之后那个觉的心,是一不是二啊。整个梦境,就是你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梦境里面那些人物、山河、大地、虚空,它那个性,跟你的自性,是一还是二呢?还是一个嘛。

所以经上常给我们讲,一性一切性啊。一性,是讲你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迷了之后,变现出太虚空,变现出无量无边的世界,变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一切物的自性,原来就是你自己的自性。一性一切性啊,一切性是你自己一个自性。所以佛在这一部经里给我们说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不是说出来了吗。五阴、六入、十八界、七大,这些就是一切啊。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的本。所以,自性本来具足,根尘识大、七大,周遍圆融,不可思议啊,这个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啊!

宇宙的无上能量……神秘 ~智慧……有容乃大,却也优胜劣汰。宇宙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当下的不一定是最终的,呈现的不一定是内涵的……
看待万事 ~万物 ~万人……如果已看到的为终,那你属于君臣佐使的“使”[微笑]
善是恶~恶是善……认真又不认真的游戏人生,是一个高维境界。
禅宗二祖,断臂求法,他果真了悟了吗?达摩不阻止他断臂,难道狠心凉薄吗?没有大爱和大格局,根本看不透其中奥妙!
愿世界和平~少一点攻击~少一点算计~只要简单~平和……如此甚好!!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吉林东丰爆炸事故涉事企业工作人员现场辱骂过往群众!太嚣张!
  • 关于2025年大阪世博会,你需要了解这些
  • 女嫌犯高颜值走红,曾经的校花沦为罪犯
  • 被堂姐顶替上大学,事件再次反转,网传保证书系作假
  • 易烊千玺王源为王俊凯庆生 兄弟情满满让人动容
  • 辽媒:赵继伟伤情恢复好于预期,很有可能明年二月复出
  • 贺建奎现身基因编辑峰会 未回应法律与伦理问题
  • 李雨桐怼薛之谦牵扯出李小璐的事!
  • 欧冠第一人!C罗又破各大纪录 他是布冯的噩梦
  • 【半岛动态】朝韩将组建联队出战手球世锦赛 韩媒:意义非凡!
  • 恐怖!悉尼遭遇30年一遇雷暴雨!大量航班遭受延误
  • 撒切尔夫人因研发乳化剂或被印上英镑
  • 埃因霍温vs巴塞罗那,奇才vs鹈鹕。
  • 俄中学生2019年将首次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汉语科目考试
  • 林文龙现身!郭可盈48岁生日晒全家福
  • 深圳南山半马官方回应选手抄近道:严查!绝不姑息
  • 张家口爆炸起因:一危化品运输车等待进厂时爆炸,引燃周围车辆。
  • 李雨桐为什么删微博,不愿牵连别人,并非本意只能忍着!
  • 酒店暗藏摄像头,报警后竟遭恐吓:你的隐私正在直播
  • 滴滴回应顺风车:坚决整改,把安全红线刻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