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力者:
如来证一诸法实相智力,有十种用,故名十力。以有能摧怨敌,不可屈伏之力用故。
法数云:
一、是处非处智力:知一切众生,因缘果报,作善因得善果,名是处;作恶因求善果,名非处(谓无有是处也),则能降伏无因邪因。
二、业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所有善、恶,不动诸业,及所受三种果报,知所度有障、无障。
三、定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垢净(有爱见慢等为垢,无则名净),及知依此所得诸果。
四,根智力:知一切众生,信、进、念、定、慧五根,有上、中、下差别。
五、欲智力:知一切众生,乐(去声)欲不同(如迦叶乐头陀,阿难乐多闻等),令舍不净增净。
六、界智力:界者,性义,即种子。上欲为现行,此为贪、嗔、痴等性。知即时异时,谁可度、谁不可度。
七、至处智力:知一切道至处相,知善道,处在人、天:恶道,处在三途;无漏道,处在涅槃。
八、宿命智力:知过去本生、本事等,虽百千世劫,皆明了无碍。
九、天眼智力:知众生死此生彼,善恶业缘,受报好丑等,亦以极远无碍。
十、漏尽智力:知自他漏尽,永不受后有(即后世受报身)之身。

四无所畏者:
具四无畏精神,离诸怖畏,功由智力之故。
一、具一切智无畏:于一切法,尽知尽见,得无所畏。
二、诸漏已尽无畏:五住已尽,二死已亡故。
三、说障道法无畏:于障道惑、业、苦等法,能知能说。
四、说尽苦道无畏:于尽苦(即出离诸苦)道,悉皆能说。如四谛、十二因缘,能尽分段生死苦;六度、四摄、一心,能尽变易生死苦。通称无畏者,众中说法,无所畏故。

四无碍智者:
以智缘境应机,悉皆无有滞碍,即四无碍辩。前二是缘境,后二是应机。
一、法无碍智:一切诸法,若名若相,悉皆能知能说。
二、义无碍智:如地是坚义,水是湿义,火是暖义,风是动义等。
三、词无碍智:有二释——一、随顺各方言词(佛一音具足众音),智辩无碍,随类得解。二、以一义而演多词无尽,以少词而显多义亦明。
四、乐(去声)说无碍智:随众生心所好乐而说,乐闻大者,为说大法,乐闻小者,为说小法,随机受益,皆得悟入。

佛十八不共法者:
唯佛独具,不与二乘菩萨共也。故冠(去声)以佛字。
一、身业无失:历劫勤修,六度万行,福慧庄严,证五分身。
二、口业无失:因修善语,具无量德,故得成就八音四辩。
三、意业无失:修甚深法,证究竟觉,一切无著,得大安隐。此约佛,修成最胜三业无失(不可约化他三业,因后更有三业,随智慧行故)。
四、无异想心:于诸众生,平等普度,冤亲无间,恩有咸资,心无异想,谁度谁不度。
五、无不定心: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六、无不知舍心:于一切法,慧照觉知,当舍则舍,无不知而舍。
七、欲无减:常乐(去声)积集,一切善法,具修众善,心无厌(平声)足。
八、进无减:身心精进,无有疲倦,恒度众生,不休不息。
九、念无减:常念众生,大悲不舍,恒思度脱,令入涅槃。
十、慧无减:具一切智,力无所畏,随宜说法,慧辩无尽。
十一、解脱无减:远离执者,一切无碍,有为无为,悉得解脱。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解脱能生知见,知见能保解脱,更互相资,一切无碍。
十三、身业随智慧行:现种种身随智应机,调伏摄受,普令得益。
十四、口业随智慧行:以微妙音,随智而转,巧说诸法,令众悟入。
十五、意业随智慧行:以清净意,微妙观察,对机施教,入众生心。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慧照过去,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如过去本生、本事、时劫、国土、名字等)。
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慧照现在,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如楞严经云: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等)。
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慧照未来,所有一切,情无情法,遍知无碍(如法华授记、未来成佛、劫国、庄严、名号、将来必应是也)。唯佛功德智慧,超越九界,故得如是十八不共之法。

《道德经》里的80句经典名言,请转发收藏,终身研读感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节选每一章中心句子,读透《道德经》最全80句千古精髓,句句道尽中国文化精神真谛 !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第 三 章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

第 四 章

道 冲 ,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

渊 兮 , 似 万 物 之 宗 ﹔ 湛 兮 , 似 或 存 。

第 五 章

天 地 不 仁 , 以 万 物 为 刍 狗 ﹔圣 人 不 仁 , 以 百 姓 为 刍 狗 。

第 六 章

谷 神 不 死 , 是 谓 玄 牝 。玄 牝 之 门 , 是 谓 天 地 根 。绵 绵 若 存 , 用 之 不 勤 。

第 七 章

天 长 地 久 。天 地 所 以 能 长 且 久 者 ,以 其 不 自 生 , 故 能 长 生 。

第 八 章

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第 九 章

金 玉 满 堂 , 莫 之 能 守 ﹔富 贵 而 骄 , 自 遗 其 咎 。功 遂 身 退 , 天 之 道 也 。

第 十 章

涤 除 玄 鉴 , 能 无 疵 乎 。爱 国 治 民 , 能 无 为 乎 。

天 门 开 阖 , 能 为 雌 乎 。明 白 四 达 , 能 无 知 乎 。

第 十 一 章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 为 用 。

第 十 二 章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聋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第 十 三 章

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爱 以 身 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第 十 四 章

视 之 不 见 , 名 曰 夷 ﹔听 之 不 闻 , 名 曰 希 ﹔搏 之 不 得 , 名 曰 微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诘 , 故 混 而 为 一 。

第 十 五 章

孰 能 浊 以 静 之 徐 清 。孰 能 安 以 动 之 徐 生 。

第 十 六 章

天 乃 道 , 道 乃 久 , 没 身 不 殆 。

第 十 七 章

太 上 , 不 知 有 之 ﹔其 次 , 亲 而 誉 之 ﹔其 次 , 畏 之 ﹔其 次 , 侮 之 。

第 十 八 章

大 道 废 , 有 仁 义 ﹔智 慧 出 , 有 大 伪 ﹔

六 亲 不 和 , 有 孝 慈 ﹔国 家 昏 乱 , 有 忠 臣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第 二 十 章

唯 之 与 阿 , 相 去 几 何 。善 之 与 恶 , 相 去 若 何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

第 二 十 一 章

孔 德 之 容 , 惟 道 是 从 。道 之 为 物 , 惟 恍 惟 惚 。惚 兮 恍 兮 , 其 中 有 象 ﹔恍 兮 惚 兮 , 其 中 有 物 。窈 兮 冥 兮 , 其 中 有 精 ﹔

第 二 十 二 章

曲 则 全 , 枉 则 直 , 洼 则 盈 ,敝 则 新 , 少 则 得 , 多 则 惑 。

第 二 十 三 章

德 者 , 同 于 德 ﹔ 失 者 , 同 于 失 。

第 二 十 四 章

自 见 者 不 明 ﹔ 自 是 者 不 彰 ﹔自 伐 者 无 功 ﹔ 自 矜 者 不 长 。

第 二 十 五 章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第 二 十 六 章

轻 则 失 根 , 躁 则 失 君 。

第 二 十 七 章

故 善 人 者 , 不 善 人 之 师 ﹔不 善 人 者 , 善 人 之 资 。不 贵 其 师 , 不 爱 其 资 ,虽 智 大 迷 , 是 谓 要 妙 。

第 二 十 八 章

知 其 白 , 守 其黑 , 为 天 下 式 。

为 天 下 式 , 常 德 不 忒 , 复 归 于 无 极 。

第 二 十 九 章

天 下 神 器 , 不 可 为 也 , 不 可 执 也 。

第 三 十 章

果 而 勿 矜 , 果 而 勿 伐 , 果 而 勿 骄 。

第 三 十 一 章

胜 而 不 美 , 而 美 之 者 , 是 乐 杀 人 。

第 三 十 二 章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 犹 川 谷 之 于 江 海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胜 人 者 有 力 ,自 胜 者 强 ,知 足 者 富 。

第 三 十 四 章

万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辞 , 功 成 而 不 有 。

第 三 十 五 章

视 之 不 足 见 , 听 之 不 足 闻 , 用 之 不 足 既 。

第 三 十 六 章

将 欲 歙 之 , 必 故 张 之 ﹔将 欲 弱 之 , 必 故 强 之 ﹔

将 欲 废 之 , 必 故 兴 之 ﹔将 欲 取 之 , 必 故 与 之 。

第 三 十 七 章

无 名 之 朴 , 夫 亦 将 不 欲 。不 欲 以 静 , 天 下 将 自 定 。

第 三 十 八 章

上 德 不 德 , 是 以 有 德 ﹔下 德 不 失 德 , 是 以 无 德 。

上 德 无 为 而 无 以 为 ﹔下 德 无 为 而 有 以 为 。

第 三 十 九 章

昔 之 得 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 ﹔地 得 一 以 宁 ﹔神 得 一 以 灵 ﹔谷 得 一 以 生 ﹔侯 王 得 一 以 为 天 下 贞 。

第 四 十 章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 有 生 于 无 。

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闻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闻 道 , 大 笑 之 。

第 四 十 二 章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 而 抱 阳 , 冲 气 以 为 和 。

第 四 十 三 章

天 下 之 至 柔 ,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

第 四 十 四 章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长 久 。

第 四 十 五 章

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大 盈 若 冲 , 其 用 不 穷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辩 若 讷 。

第 四 十 六 章

天 下 有 道 , 却 走 马 以 粪 。天 下 无 道 , 戎 马 生 于 郊 。

第 四 十 七 章

不 出 户 , 知 天 下 ﹔ 不 窥 牖 , 见 天 道 。

第 四 十 八 章

为 学 日 益 , 为 道 日 损 。

第 四 十 九 章

善 者 , 吾 善 之 ﹔ 不 善 者 , 吾 亦 善 之 ﹔ 德 善 。

信 者 , 吾 信 之 ﹔ 不 信 者 , 吾 亦 信 之 ﹔ 德 信 。

第 五 十 章

出 生 入 死 。生 之 徒 , 十 有 三 ﹔死 之 徒 , 十 有 三 ﹔人 之 生 , 动 之 于 死 地 , 亦 十 有 三 。

第 五 十 一 章

生 而 不 有 , 为 而 不 恃 ,长 而 不 宰 。 是 谓 玄 德 。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 , 以 为 天 下 母 。既 得 其 母 , 以 知 其 子 ,复 守 其 母 , 没 身 不 殆 。

第 五 十 三 章

朝 甚 除 , 田 甚 芜 , 仓 甚 虚 ﹔服 文 采 , 带 利 剑 , 厌 饮 食 ,

第 五 十 四 章

故 以 身 观 身 ,以 家 观 家 ,以 乡 观 乡 ,以 邦 观 邦 , 以 天 下 观 天 下 。

第 五 十 五 章

物 壮 则 老 , 谓 之 不 道 , 不 道 早 已 。

第 五 十 六 章

故 不 可 得 而 亲 , 不 可 得 而 疏 ﹔不 可 得 而 利 , 不 可 得 而 害 ﹔不 可 得 而 贵 , 不 可 得 而 贱 。 故 为 天 下 贵 。

第 五 十 七 章

人 多 利 器 , 国 家 滋 昏 ﹔人 多 伎 巧 , 奇 物 滋 起 ﹔法 令 滋 彰 , 盗 贼 多 有 。

第 五 十 八 章

祸 兮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祸 之 所 伏 。

第 五 十 九 章

无 不 克 则 莫 知 其 极 ﹔ 莫 知 其 极 , 可 以 有 国 ﹔

第 六 十 章

治 大 国 , 若 烹 小 鲜 。

第 六 十 一 章

大 邦 者 下 流 , 天 下 之 交 ,天 下 之 牝 。

第 六 十 二 章

人 之 不 善 , 何 弃 之 有 。

第 六 十 三 章

天 下 难 事 , 必 作 于 易 ,天 下 大 事 , 必 作 于 细 。

第 六 十 四 章

合 抱 之 木 , 生 于 毫 末 ﹔九 层 之 台 , 起 于 累 土 ﹔千 里 之 行 , 始 于 足 下。

第 六 十 五 章

故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贼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第 六 十 六 章

以 其 不 争 , 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

第 六 十 七 章

我 有 三 宝 , 持 而 保 之 。一 曰 慈 ,二 曰 俭 ,三 曰 不 敢 为 天 下 先 。

第 六 十 八 章

善 为 士 者 , 不 武 ﹔善 战 者 , 不 怒 ﹔善 胜 敌 者 , 不 与 ﹔善 用 人 者 , 为 之 下 。

第 六 十 九 章

祸 莫 大 于 轻 敌 , 轻 敌 几 丧 吾 宝 。

第 七 十 章

吾 言 甚 易 知 , 甚 易 行 。天 下 莫 能 知 , 莫 能 行 。

第 七 十 一 章

圣 人 不 病 , 以 其 病 病 。夫 唯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

第 七 十 二 章

是 以 圣 人 自 知 不 自 见 ﹔自 爱 不 自 贵 。故 去 彼 取 此 。

第 七 十 三 章

天 网 恢 恢 , 疏 而 不 失 。

第 七 十 四 章

民 不 畏 死 , 奈 何 以 死 惧 之 。

第 七 十 五 章

民 之 饥 , 以 其 上 食 税 之 多 , 是 以 饥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上 之 有 为 , 是 以 难 治 。民 之 轻 死 , 以 其 上 求 生 之 厚 , 是 以 轻 死 。

第 七 十 六 章

强 大 处 下 , 柔 弱 处 上 。

第 七 十 七 章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 功 成 而 不 处 , 其 不 欲 见 贤 。

第 七 十 八 章

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胜 , 以 其 无 以 易 之 。弱 之 胜 强 , 柔 之 胜 刚 ,天 下 莫 不 知 , 莫 能 行 。

第 七 十 九 章

是 以 圣 人 执 左 契 , 而 不 责 于 人 。

第 八 十章

信 言 不 美 , 美 言 不 信 。善 者 不 辩 , 辩 者 不 善 。知 者 不 博 , 博 者 不 知 。圣 人 不 积 , 既 以 为 人 己 愈 有 ,既 以 与 人 己 愈 多 。天 之 道 , 利 而 不 害 ﹔圣 人 之 道 , 为 而 不 争 。

法照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入可五里有寺。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获。

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又现诸佛净国。食毕方灭。心疑未决。归院问僧。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然尚未得台山消息。

暨四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未时。遥见祥云弥覆台寺。云中有诸楼阁。阁中有数梵僧。各长丈许。执锡行道。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其身高大。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至酉方灭。照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何不去。照怪而答曰。时难路艰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道路固无留难。言讫不见。照惊入道场重发诚愿。夏满约往前。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衄。

至八月十三日。于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果无沮碍。则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照忙入堂内。乃问众云此何祥也。吉凶焉在。有僧答言。此大圣不思议光。常答有缘。

照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一称善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向北行五里已来。见一金门楼。渐至门所乃是一寺。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者。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入寺至讲堂中。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余。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

照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浣。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

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为授记别。汝已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又更作礼。礼已合掌。

文殊言。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授教已次第瞻礼。遂至七宝果园。其果才熟其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造大圣前作礼辞退。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礼已举头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

复至四月八日。于华严寺西楼下安止。洎十三日照与五十余僧同往金刚窟。到无著见大圣处。处心礼三十五佛名。照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居在一处。照见已惟自庆喜。随众归寺。其夜三更于华严院西楼上。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其大方尺余。照咒言。请分百灯归一畔。便分如愿。重谓分为千炬。言讫便分千数。行行相对遍于山半。

又更独诣金刚窟所。愿见大圣。三更尽到见梵僧。称是佛陀波利。引之入圣寺。语在觉救传。至十二月初。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告云。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言讫不见。照疑此僧亦拟不说。

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年可八十。乃言照曰。师所见台山灵异。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照曰。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故所以不说。僧云。大圣文殊见在此山。尚招人谤。况汝所见境界。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

时江东释慧从。以大历六年正月内。与华严寺崇晖明谦等三十余人。随照至金刚窟所。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于时徒众诚心瞻仰。悲喜未已。遂闻钟声。其音雅亮节解分明。众皆闻之惊异尤甚。验乎所见不虚。故书于屋壁。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自后照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

又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次有异云叆叇。云开见五色通身光。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众皆明见。乃霏微下雪。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照后笃巩其心修炼无旷。不知其终。绛州兵掾王士詹述圣寺记云。
  [赞宁]系曰。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显正依报庄严故。菩萨未沾国土名。但云住处。修净佛国因随生佛家。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焉。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境界净则说法净。则三土义齐也。问诸经中佛住王舍城等。可非住处邪。通曰。此义同名别。或可上得兼下也。又如兜率宫院是补处净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皆是菩萨净识所变刹土也。若然者净土与住处义同名异耳。如法照入竹林圣寺见文殊净境也。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则秽土见圣人。 https://t.cn/zQGzEdS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被特朗普开除的FBI前局长科米人气爆棚 出版商开价6000多万元邀其出书揭露政坛黑幕
  • 朴槿惠放弃上诉!韩法律界人士:她自知靠法律斗争没啥用
  • 四川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宣判 镇政府破坏环境被判违法
  • 扎克伯格招保姆:年薪84万会说中文 欧美大佬们对中文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 村民种树挖出银元 整村出动掘地寻宝
  • 叙利亚首都遭受空袭 战地现场图曝光
  • 河南商丘通报"拆迁现场城管警察冲突"调查:3城管被刑拘
  • QQ停止欧洲服务?官方澄清:在欧盟地区不会下线
  • 王力宏妻子怀三胎,确认是儿子~
  • 试乘挤爆地铁站
  • 女大学生救下轻生男又给他拥抱 获赞“最美女生”
  • 中国泡菜攻陷韩国餐桌 “泡菜国”的称号保不住了
  • 突发!福州一大巴停车场今天清晨起火,火光熊熊!四部大巴被烧毁
  • 直击导演李大为葬礼现场,董洁刘威出席,前女友蒋勤勤献花致哀
  • 尴尬!文在寅被当面质问:想让朴槿惠牢底坐穿?
  • 谢霆锋晒与鹅自拍 配文顺带调侃网友心疼容祖儿
  • 女足亚洲杯最丑陋一幕!日本澳洲公开打默契球 做掉韩国后甩锅
  • ▶一曹县籍女教师身份被冒用!电视台曝光!
  • 【玉田你早】2018年3月26日(周一)农历二月初十今日非营运小型汽车限行尾号5和0
  • 窥探欲与商业操作的较量:苹果发备忘录警告员工不要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