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当他走到海里,这水自然就给他开一条路,就这么妙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序浅释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

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

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剖,把它剖裂开。剖裂开什么呢?剖裂开有微尘那么多的经卷,这是一个讲法。也可以说是,把一粒微尘里的经卷剖裂出来。微尘虽然最小,可是在微尘里边有法界,也有无量无边的经卷──言其微尘虽然是最小,可是也有无量无边那么多的经卷在微尘里边。

把微尘这么多的经卷剖裂开了,“则念念果成”,这念念都是成就佛果的。又有一个说法,把微尘数这么多的《华严经》偈颂和品剖裂开,则每一念都是成就佛果的法门。

尽众生之愿门,则尘尘行满:众生无论发什么愿,你发了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愿门,可是它能穷尽众生发愿的这种行门。

所以这每一粒微尘,都是你修行菩萨道这种行力所成就的,就是表示你这种行门是修得无量无边。这种行门,要依照《华严经》来修,才能圆满,才能成功,所以这《华严经》是最微妙的一部经典。

真可谓常恒之妙说,通方之洪规,称性之极谈,一乘之要轨也。

真可谓:这是清凉国师赞叹《华严经》,说这一部《华严经》啊,真可谓什么呢?

常恒之妙说:这种法是常恒不变的,又是微妙不可思议的。

通方之洪规:通方,就是一般人都可以用的方法;洪规,就是一个大的规矩。这种大的规矩,不是一个地方可以用的,是遍一切处都可以用的,所以叫通方。通,用这种方法,任何地方都行得通,所以才说是一个大的规矩。

称性之极谈:什么叫称性呢?称性而说,就是说得和这个“性”是一样的,是无二无别。称性,就是从性分中流露出来的。性,也就是佛性,由佛的法身自性,所演释出最高、最妙、最深的道理,所以叫极谈──这种的道理说到极点了。

一乘之要轨也:这是最上的一乘,唯一佛乘,更无余乘。要,是要紧;轨,是轨范,就好像火车的铁轨,这个是要轨,要轨,就是人人应该从这条路上修行的一种轨范。

所以这一部经的道理是最要紧的,《华严经》这种大法,是难遭难遇的,不容易闻到。你想想,这是龙树菩萨到龙宫里去,把它背诵出来的,我们现在才能得闻。

寻斯玄旨,却览余经,其犹杲日丽天,夺众景之耀;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

寻斯玄旨:现在清凉国师又举出例子来比喻《华严经》,所以才说“寻斯玄旨”,你找到这一部玄妙的经典,找到这种玄妙的宗旨。

却览余经:若把这一部《华严经》读过之后,你再读其他的经典,或看其他经典的话,就好像什么呢?

其犹杲日丽天:其犹,就好像;杲日,就是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杲日丽天,就是旭日把星星的光明都照得没有了,所以才说──

夺众景之耀:景,当“明”字讲;耀,是光耀。夺众景之耀,就是说太阳的光明,就把其他星星、月亮的光明都给夺去了。你看晚间,虽然很多的星星,很大的月光,可是没有太阳这么光明。

这《华严经》呢,也就好像太阳光,把星星、月亮的光都给夺去、盖住,没有了。这就是说,这一部《华严经》的道理,把其他经典的道理都给说尽了,所以才说此经是夺众景之耀。

须弥横海:“须弥山”是梵语,译为中文是“妙高山”。妙高山在香水海的中央,好像在海里横着似的。

落群峰之高:所有其他的山,若与须弥山一比较,就都低了。所以这个落,就是把其他的山峰都低落了,都没有须弥山这么高。而《华严经》在一切经典里边,也就好像须弥山王似的,比一切的山都高,比一切的经典都高,所以这叫“须弥横海,落群峰之高”。

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大贤阐扬于东夏。

清凉大师的文章是非常地好,每一句都是对着的。

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是以,因为什么呢?就因为前边这个道理,所以菩萨──就是龙树菩萨──搜秘于龙宫。这种的经典,可以说是秘密不传之法。秘密教,人间没有的,在人间这法已经断了,所以这一位龙树菩萨,他才到龙宫,去搜查这个秘密法。

他因为把人间的文字都读尽了,没有书可读了,所以就到龙宫去。因为他是证果的菩萨,有神通,走到海里,这水自然就给他开一条路,就这么妙。到龙宫,龙王一看菩萨来了,也不敢管他,就随他到图书馆;龙王就对他说:“你愿意看哪一部就看哪一部啰!”他一看,最欢喜的是这《华严经》。

这《华严经》总共有三部,上部有很多卷,中部也有很多卷,下部是最少的,所以他就看下部经;这么看了一遍,都记得了,他说好了,他要走了。因为他若说要把这一部经带出来,龙王爷也不会愿意的。

虽然他是菩萨,比这龙王大得多,但是他也不能用势力来压迫龙王,所以他就用记忆力,念一遍就记得了,于是此经就带到人间来;到了人间,他就默写出来,这叫“是以菩萨搜秘于龙宫”。

大贤阐扬于东夏:大贤,就是说觉贤、智严、日照、实叉等这一些法师,都是弘扬《华严经》、翻译《华严经》,所以说“大贤阐扬”。阐,就是阐明;扬,就是把它扬开。“阐扬于东夏”,东夏,就是葱领之东,地方有数千里,谓之神洲大夏;中国叫华夏之邦,所以叫东夏。

《参学六祖法宝坛经体会》·第七十讲·上

参学《六祖坛经》体会70·上

如来心法奥妙深,一句弥陀成佛因。
纯印心法摄万象,不离自性始出尘。

《楞严经》有两句话: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这两句经要对学佛的人来说,就是告诉我们切不可方向错,修行是修自己的清净心。最捷径的方法,莫过念阿弥陀佛,以佛号伏住烦恼,使妄念、分别、执著的心不起,人们对方法的选择与成佛的难易,必须谨慎又谨慎,即契理又契机,又稳妥,不偏为宜,它直接关系到当生能不能成就的大事。尤其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末法时期,更要慎之又慎,真是错之千里,万劫不得人身!这里的三昧,是指定,息虑宁心,心定一处而不动,就叫三昧。修这个定法,有快慢之别,故称迟速不同伦。况且,初学佛的人,无不将意识思惟法则当究竟,这样必定有能执和所执。还没有离开意识内在所生的妄想尘障,而成凡夫心修凡夫法。所以纯印老人让我入不思惟境界讲法。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文字都是抽象的表示,它不能证入空寂本觉的自性,老人一生也是表修清净心而成就,叫和光同尘,心不著相,她不供仙神佛像等,免误导众生向外求、向像求。

顿渐品第八
从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佛法可分顿法和渐法。此品记述南顿北渐的分途弘化,以及惠能、神秀两位大师门下徒众不免有违言的情形,所以“顿渐”作为品题。实则法无二致,唯一乘妙法,本无顿渐之别。因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觅外法,心外觅佛,未悟自性,小根者闻大乘很难接受,易生诽谤而造重罪,故施权以令渐修。此品用意,使之如来大教,法唯一乘,本平等施予。机缘有早晚,有正邪,有善恶,根性有利有钝,但法没有顿渐。融顿渐之机,共入如来一乘平等之教。正如古人所表示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凡闻法者,皆到如来一切智地之本旨。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译文:
六祖居住曹溪宝林寺,神秀大师居住在荆南的玉泉寺,就是现今的湖北省当阳县。那时两宗都弘化极盛,人称南能北秀,而有南顿北渐的分别。一般人都不了解两宗的宗趣。六祖对大众说:“佛法本是一宗,人有南北之别;佛法本只一种,只缘人有见性迟速不同。怎么能说有顿渐之别呢?佛法无顿渐之分,但人的根器有利有钝,所以才有顿渐之称。”然而神秀的徒众,常常讥笑南宗六祖:“一个字也不认识,还有什么可取的长处呢?”神秀听了这话后就说:“他已得无师自悟的佛智了,深深证悟到最上乘的境界,我不如他。而且我的师父五祖,亲自传授衣法给他,岂是空说?我恨不能远道前往亲近他,在这里枉受国家对我的恩宠,你们不要留住在这里,可前往曹溪参访要决!”有一天,神秀命令他的门徒志诚说:“你天资聪明而富才智,可以为我到曹溪去听法。倘若有闻所未闻,要尽心力好好记取,回来再讲给我听。”
论议:
佛门的心法,乃一心二门:一、真如门,出世法;二、生灭门,入世法)。像人天乘、二乘人、缘觉法,二乘所修的是四谛(苦集灭道),圆觉所修的十二因缘,这都是生灭门。虽然他们出了三界,但是还有变异生死。禅学也有二门:顿门、渐门。若由真如门入者,可直指真心,彻悟真性,直证真如;一真一切真,一中一切中,皆流入萨婆若海,直显妙真如心,不必假借方便,当下即是,亦无步骤渐次,无欠无增,不添不减。此即顿门禅。由生灭门入者,着眼在妄想心上。以虚幻为真实,以幻智修离幻妄。为道日损而损之又损,幻妄日离而遣之又遣,务使妄心逐渐消除,直至损无可损,遣无可遣,最终求得解脱;犹如为明镜拂拭尘埃,须要下一番功夫,心还它一分明朗,去掉一分妄心,即证一分菩提;妄心减,菩提增,阶梯渐次,按步就班,循序渐进。这就是所谓渐门禅。修只是期待顿悟,绝非盲修瞎练。渐门与顿门之悟无二无别。六祖说:“只是一宗一种。”可见顿渐二宗之分,只缘“人有南北,根有利钝、悟证有迟速”,非法有二殊。神秀大师且以居处遥远不克亲近为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遣徒去曹溪听法。其心态的光明,修养的纯粹,实为今人所难及。僧赞僧,佛法兴,四众若能如神秀大师这样,何患佛法不兴盛。秀师实亦大可钦佩!两宗纷争,皆门下徒众所为,非二位祖师之心啊!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这段经文就告诉我们,对南北顿渐的误解,六祖特别明确提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当时六祖居岭南,曹溪宝林山南华寺,传佛心宗。神秀大师居湖北荆州当阳山玉泉寺,演畅圣教。时人称南能北秀,有南顿北渐之说。但何名顿渐,其差别在哪里?学者亦莫知宗旨之所归趣。实佛教乃三乘同轨,万法归一。一者心也。千法万法不出一心,千心万心,皆出于我之真心,真心者我之本体也。心者天地万物之本,一切惟心造。法无顿渐,人有愚聪,神秀大师,虽未传心印(纯印),亦非常之人,怎可偏抑而厚非呢?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所谓顿渐,乃是人之根性利钝,有人一闻千悟,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有人读遍了大藏经,听遍了法师语,尚如木偶探海,不知深浅,不解经意。所以法无顿渐,因人而异。皆如来宣说,趣真实利,开启实相妙慧,终入一佛乘。顿者,顿见圆理,顿起圆行,顿入圆位,顿证菩提,一切皆圆皆顿。“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所谓渐者,对教理行位,皆依次第,渐解渐悟,渐修渐进,故名为渐。因机利钝而有顿渐之教,实则法本一宗,诸法平等,本无顿渐。六祖答神会说:“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顿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又顿悟利根人闻此一心法门,不假推寻,立即悟明心地。从初发心时,便观诸法实相,如镜顿现,断惑证真,无须次第修证,一见一切见,一闻一切闻,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虽修一观,圆融三观,虽修一行,圆赅万行,圆见三谛,顿证如来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秘藏,故名为顿;所谓渐者,钝根人闻如来心法,“心印、纯印”天机口诀,务必多闻,方渐渐了解、渐渐起行,方达究竟。三观次第修,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次第而断,三谛次第而证,历三大阿僧祇劫,方证佛道,故名为渐。顿渐在人,而非法之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若明心地,了达心宗,无法不圆。六尘皆是真宗,万法无非妙理。若执文字相,徒生知解。若识本心、见本性,与识字不识字没有什么关系。虽识言教,而不识心,犹如认指为月,如何指归?讥人者,适自讥耳。犹向空吐口水,自身受害。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可见,自古以来,历代高僧贤达之士,皆以护法为心,皆互相钦重,无门庭知见。岂同沽名钓誉之流,虽名弘法,实以邪乱正。故佛法不倒于外道,唯倒于教内弟子而已!唐六祖至今千余年,时像法中,尚有门户之争,难怪今时佛门四众,自赞毁他,离间信众,心怀嫉妒,横生讥毁,不惜灭佛正法,殊为可愍可悲!秀师明哲,反嘉六祖得无师智,悟最上乘,非己所及,并荐诸门人,宜往曹溪参决,悟心印无上妙法,秀师德行实为后人之表率。

未完待续。。。

《参学六祖法宝坛经体会》·第七十讲·上

聚缘心灯 

第七十讲

如来心法奥妙深,一句弥陀成佛因。

纯印心法摄万象,不离自性始出尘。

《楞严经》有两句话: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这两句经要对学佛的人来说,就是告诉我们切不可方向错,修行是修自己的清净心。最捷径的方法,莫过念阿弥陀佛,以佛号伏住烦恼,使妄念、分别、执著的心不起,人们对方法的选择与成佛的难易,必须谨慎又谨慎,即契理又契机,又稳妥,不偏为宜,它直接关系到当生能不能成就的大事。尤其在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的末法时期,更要慎之又慎,真是错之千里,万劫不得人身!这里的三昧,是指定,息虑宁心,心定一处而不动,就叫三昧。修这个定法,有快慢之别,故称迟速不同伦。况且,初学佛的人,无不将意识思惟法则当究竟,这样必定有能执和所执。还没有离开意识内在所生的妄想尘障,而成凡夫心修凡夫法。所以纯印老人让我入不思惟境界讲法。为什么呢?因为语言文字都是抽象的表示,它不能证入空寂本觉的自性,老人一生也是表修清净心而成就,叫和光同尘,心不著相,她不供仙神佛像等,免误导众生向外求、向像求。

顿渐品第八

从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佛法可分顿法和渐法。此品记述南顿北渐的分途弘化,以及惠能、神秀两位大师门下徒众不免有违言的情形,所以“顿渐”作为品题。实则法无二致,唯一乘妙法,本无顿渐之别。因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觅外法,心外觅佛,未悟自性,小根者闻大乘很难接受,易生诽谤而造重罪,故施权以令渐修。此品用意,使之如来大教,法唯一乘,本平等施予。机缘有早晚,有正邪,有善恶,根性有利有钝,但法没有顿渐。融顿渐之机,共入如来一乘平等之教。正如古人所表示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凡闻法者,皆到如来一切智地之本旨。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译文:

六祖居住曹溪宝林寺,神秀大师居住在荆南的玉泉寺,就是现今的湖北省当阳县。那时两宗都弘化极盛,人称南能北秀,而有南顿北渐的分别。一般人都不了解两宗的宗趣。六祖对大众说:“佛法本是一宗,人有南北之别;佛法本只一种,只缘人有见性迟速不同。怎么能说有顿渐之别呢?佛法无顿渐之分,但人的根器有利有钝,所以才有顿渐之称。”然而神秀的徒众,常常讥笑南宗六祖:“一个字也不认识,还有什么可取的长处呢?”神秀听了这话后就说:“他已得无师自悟的佛智了,深深证悟到最上乘的境界,我不如他。而且我的师父五祖,亲自传授衣法给他,岂是空说?我恨不能远道前往亲近他,在这里枉受国家对我的恩宠,你们不要留住在这里,可前往曹溪参访要决!”有一天,神秀命令他的门徒志诚说:“你天资聪明而富才智,可以为我到曹溪去听法。倘若有闻所未闻,要尽心力好好记取,回来再讲给我听。”

论议:

佛门的心法,乃一心二门:一、真如门,出世法;二、生灭门,入世法)。像人天乘、二乘人、缘觉法,二乘所修的是四谛(苦集灭道),圆觉所修的十二因缘,这都是生灭门。虽然他们出了三界,但是还有变异生死。禅学也有二门:顿门、渐门。若由真如门入者,可直指真心,彻悟真性,直证真如;一真一切真,一中一切中,皆流入萨婆若海,直显妙真如心,不必假借方便,当下即是,亦无步骤渐次,无欠无增,不添不减。此即顿门禅。由生灭门入者,着眼在妄想心上。以虚幻为真实,以幻智修离幻妄。为道日损而损之又损,幻妄日离而遣之又遣,务使妄心逐渐消除,直至损无可损,遣无可遣,最终求得解脱;犹如为明镜拂拭尘埃,须要下一番功夫,心还它一分明朗,去掉一分妄心,即证一分菩提;妄心减,菩提增,阶梯渐次,按步就班,循序渐进。这就是所谓渐门禅。修只是期待顿悟,绝非盲修瞎练。渐门与顿门之悟无二无别。六祖说:“只是一宗一种。”可见顿渐二宗之分,只缘“人有南北,根有利钝、悟证有迟速”,非法有二殊。神秀大师且以居处遥远不克亲近为恨,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遣徒去曹溪听法。其心态的光明,修养的纯粹,实为今人所难及。僧赞僧,佛法兴,四众若能如神秀大师这样,何患佛法不兴盛。秀师实亦大可钦佩!两宗纷争,皆门下徒众所为,非二位祖师之心啊!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这段经文就告诉我们,对南北顿渐的误解,六祖特别明确提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当时六祖居岭南,曹溪宝林山南华寺,传佛心宗。神秀大师居湖北荆州当阳山玉泉寺,演畅圣教。时人称南能北秀,有南顿北渐之说。但何名顿渐,其差别在哪里?学者亦莫知宗旨之所归趣。实佛教乃三乘同轨,万法归一。一者心也。千法万法不出一心,千心万心,皆出于我之真心,真心者我之本体也。心者天地万物之本,一切惟心造。法无顿渐,人有愚聪,神秀大师,虽未传心印(纯印),亦非常之人,怎可偏抑而厚非呢?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所谓顿渐,乃是人之根性利钝,有人一闻千悟,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有人读遍了大藏经,听遍了法师语,尚如木偶探海,不知深浅,不解经意。所以法无顿渐,因人而异。皆如来宣说,趣真实利,开启实相妙慧,终入一佛乘。顿者,顿见圆理,顿起圆行,顿入圆位,顿证菩提,一切皆圆皆顿。“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所谓渐者,对教理行位,皆依次第,渐解渐悟,渐修渐进,故名为渐。因机利钝而有顿渐之教,实则法本一宗,诸法平等,本无顿渐。六祖答神会说:“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顿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又顿悟利根人闻此一心法门,不假推寻,立即悟明心地。从初发心时,便观诸法实相,如镜顿现,断惑证真,无须次第修证,一见一切见,一闻一切闻,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虽修一观,圆融三观,虽修一行,圆赅万行,圆见三谛,顿证如来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秘藏,故名为顿;所谓渐者,钝根人闻如来心法,“心印、纯印”天机口诀,务必多闻,方渐渐了解、渐渐起行,方达究竟。三观次第修,三惑(见思、尘沙、无明)次第而断,三谛次第而证,历三大阿僧祇劫,方证佛道,故名为渐。顿渐在人,而非法之顿渐。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若明心地,了达心宗,无法不圆。六尘皆是真宗,万法无非妙理。若执文字相,徒生知解。若识本心、见本性,与识字不识字没有什么关系。虽识言教,而不识心,犹如认指为月,如何指归?讥人者,适自讥耳。犹向空吐口水,自身受害。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可见,自古以来,历代高僧贤达之士,皆以护法为心,皆互相钦重,无门庭知见。岂同沽名钓誉之流,虽名弘法,实以邪乱正。故佛法不倒于外道,唯倒于教内弟子而已!唐六祖至今千余年,时像法中,尚有门户之争,难怪今时佛门四众,自赞毁他,离间信众,心怀嫉妒,横生讥毁,不惜灭佛正法,殊为可愍可悲!秀师明哲,反嘉六祖得无师智,悟最上乘,非己所及,并荐诸门人,宜往曹溪参决,悟心印无上妙法,秀师德行实为后人之表率。

未完待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死而不亡者寿,解密道家长生“不亡”之道! #道##国学# 1 认识被造之物,需用理智; 认识创造物者,唯用心灵!  被造之物,可供人类研究; 造物之主
  • #在浙里都挺好#我原本以为没有mrfz那样延展性极强的世界观,很难去开展故事,但事实证明57总能给你一点惊喜,这个月又带来了美术馆、恐惧与艺术这一系列主题。或许
  • 琵琶行并序 / 琵琶引 白居易 〔唐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
  • 今天被这段话温暖到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会认识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无法理解的恶意会感到失望但是只要过去了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是在提醒你不要成为那样的人深渊可以凝
  • 当你的生活以某个人为中心时,他的影子就会挥之不去,即使后来只剩下记忆,他也会一直在那里,在你们一起去过的地方,在你们说过的话里,在你们听过的歌中。有时我们会合二
  • 黄酒,绵密,紧致,像务实的少妇,不显山不显水,但双方已经熟稔,轻轻啜饮,热度就从喉咙口透上来,身影轻飏,直上云端,徜徉着不肯下来。”酒,茶,和咖啡,都是人间精灵
  • 有症状的才要求做核酸,然后对症下药,没有症状的该干啥就干啥,还城市繁荣昌盛,还村寨鸡鸦犬鸣,还平常人过平凡生活。宿舍很温暖,但是楼宇中住的人多了非常的吵闹,十一
  • 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
  • 还有就是本人关于他和解析老师的社会观察:(有什么可讳莫如深的啊 我担能提我为啥不能提 相遇的奇妙,想为两位男主角“逆天改命”的机缘,明知道彼此并不一样但还是用
  • 虽然讲空,但是还有佛性,要开显佛性开显智慧正觉,慈悲心就是圆觉的一种,直到成为了一个觉悟了的人,如果到处是光明正义,那我们活在天堂。亏良心,是最不利己的行为,「
  • 开头都是大哥哥喊口号,1234…现在也进入了说不的时期扭扭车带出去问给不给别人玩,不给给不给谁吃,不给吃不吃苹果,不吃给奶奶发视频,不发或者边转头边说eng……
  • 好喜欢梦凡家是那种 我喜欢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我确实喜欢极简的 干净的房子 看起来敞亮 高级 而且好搞卫生不过在读书那几年 到处旅行的时候 也住过很多这种郁郁葱葱
  • ”那就在以后的日子里,穿自己喜欢的衣服,见相处得来的朋友。也想起了好多以前的时光,想到了现在这不大不小的年纪,但是就像今天中午和妈妈聊天说过的话,“没有哪段过去
  • ”大家钟情于凤仙花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它的茎还是治疗风湿痹痛的良药啊。这透骨草的作用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能穿透骨节,在里头四处游走,毫不留情地把潜藏的风寒湿邪赶出去
  • 有些美好和缘分,不是你来的早,就是她迟到了。你懂得如果不能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那就相爱于江湖。
  • 1972年冬天,内蒙古杭锦旗某银行来了一位老人,抱着一堆金器,声称要卖给银行,接待他的工作人员对文物一窍不通,不仅没有认出来这些金器是珍贵文物,反而为了称重准确
  • 老爸,明天带我妈去住院做个检查,估计在医院要住四五天吧,因为疫情住院期间不能回家,我让你儿子做核酸陪我妈几天,订个饭啥的,陪着说个话,这样我妈也不孤单,午饭我们
  • 恰逢国际大学生节的到来,为了巩固同学们的团结和友谊,坚定理想信念,11月17日至11月18日,我院开展了“致初心,战梦想”的主题活动,帮助大家重温当年的初心梦想
  • 。。
  • 下次我要多叠点嘻嘻嘻[嘻嘻][嘻嘻]晚安⭐️【“米奇年”:香港迪士尼乐园度假区有大动作】米奇老鼠的粉丝们经过了12年的等待,再一次迎来充满欢乐和祝福的“米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