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印 光 大 师 慈悲开示: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1234)
。。。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
。。。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19.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婆娑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正)与陈锡周书

20.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21.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正)复徐彦如轶如书

22.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正)初机净业指南序

23.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语,且约未悟未证者言;实则此宝包括太虚,竖穷横遍,亙古亙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可不哀哉?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余诸众生,经劫至劫,仗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犹如盲人,亲登宝山,不但不得受用,反更受彼所伤。由是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俾彼各各就路还家;于彼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中,随于何境,谛审观察,以期亲见此宝。然具般若之智照,直下蕴空戹尽者,虽则大有其人,而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希冀。于是遂开一特别法门,以期上中下根,同于现生,得其实益。令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方知此宝,遍满法界。复以此宝,普施一切。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续)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24.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楞严经楷书序

[转载]印 光 大 师 慈悲开示: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1234)
。。。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
。。。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
。。。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二、诫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19.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婆娑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正)与陈锡周书

20.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正)复永嘉某居士书八

21.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正)复徐彦如轶如书

22.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正)初机净业指南序

23.肇法师云: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此语,且约未悟未证者言;实则此宝包括太虚,竖穷横遍,亙古亙今,时常显露。正所谓: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可不哀哉?唯我释迦世尊一人,亲得受用。余诸众生,经劫至劫,仗此宝威神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犹如盲人,亲登宝山,不但不得受用,反更受彼所伤。由是世尊,随顺机宜,为之开示,俾彼各各就路还家;于彼六根、六尘、六识、七大中,随于何境,谛审观察,以期亲见此宝。然具般若之智照,直下蕴空戹尽者,虽则大有其人,而非末世钝根众生所能希冀。于是遂开一特别法门,以期上中下根,同于现生,得其实益。令以深信切愿,专念阿弥陀佛圣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则由三昧宝,证实相宝,方知此宝,遍满法界。复以此宝,普施一切。以故自佛开此法门以来,一切菩萨、祖师、善知识,悉皆遵行此法。以其具足自他二力,校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续)念佛三昧宝王论疏序

24.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楞严经楷书序

宗喀巴大师《缘起赞》及殊胜之缘起
信念如日 礼赞如虹

——宗喀巴大师《缘起赞》及殊胜之缘起

信为道元功德母。能真信者,方能万难不辞。然真信,必据于胜解证悟。能海上师多次言及:“以宗喀巴大师之智慧,精进至五十余岁,作缘起赞时,犹言我今始真信佛说矣。”可见真信二字,含有多大的份量!

《缘起赞》是宗大师开悟后所造的第一部论典。展示了大师于佛如日般之信仰,也表达了大师对释迦佛及佛法发自内心的赞叹。《缘起赞》因其法理深邃,情感真切,言辞优美,多年来广为传颂。

宗喀巴大师造此文有这样的缘起:大师在西藏求法时,在苦行过程中面见了文殊菩萨,得到如下授记:将来你依靠龙猛菩萨、圣天论师等的加持可以开悟,还能度化无量众生,但在此之前一定要精进积累资粮等。

后来大师在梦中见到了五位中观论师——龙猛菩萨、圣天论师、佛护论师、月称菩萨、清辨论师。佛护论师把一部《佛护论》放在宗大师的头顶作了加持,之后他就从梦中醒过来了。大师立即找来这部论典,读至“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无”一句时就开悟了。(也有说是依《中论》“若远离蕴体,则无蕴体性”这一颂开悟的。)

开悟后,大师对整个缘起空性法门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了不退转信。以此因缘他作了《缘起赞》。

《缘起赞》以证悟和宣讲缘起性空来称赞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功德。这是其独特之处。

为什么要以此来称赞佛陀呢?

因为缘起是佛教的精华。懂得了缘起,就能满怀信心地知道,释迦牟尼佛一定能够给我们指引出准确的方向,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指出:“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此颂谓如果不具通达缘起性空之正见,虽修出离心及菩提心等法亦不能断除流转三有之根。何以故?三有之根本是无明,出离心及菩提心皆不是无明之亲对治法,若要断除无明必须通达缘起性空之无我慧故。因此,小乘欲得涅槃者必须在修出离心上加修缘起性空甚深正见;大乘欲得无上正遍觉位者亦须在修菩提心上加修缘起性空甚深正见焉。宗大师又在《缘起赞》中说:“佛事语最妙,语中此理胜,是故诸智者,应从此忆佛”。颂中所说“此理”即指缘起性空真理。此缘起性空甚深真理对于学佛者之重要性可以知矣。

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不是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证明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与正确,而是以佛陀通过自己的悟道,并宣讲了缘起这样深奥的法门为理由,来赞扬释迦牟尼佛,这也是《缘起赞》的由来。换言之,《缘起赞》主要不是赞扬缘起,而是通过缘起来赞扬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认为,所有的神通、四禅八定以及其它的世间功德,都不如证悟缘起。因为前者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唯一能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证悟缘起性空。从这方面来称赞佛陀,是最殊胜的方式 。(以参考多位善知识释文综合。)

民国以来,随着藏传佛法广泛传播,《缘起赞》得到更多重视和欢迎。汉译本(包括本颂和释文)有法尊法师译本、观空法师译本、郭和卿居士译本、索达吉堪布译本等。以上译本颂文多为五言或七言句,适合诵读记忆。近年,也有人尝试从英文转译为汉文白话长短句,此似乎也有方便现代人阅读之可取处。

《缘起赞》

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敬礼尊重妙音菩萨

由见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垂教我敬礼。

世所有衰损,其根为无明,见何能还灭,是故说缘起。

尔时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圣教心要,即诸缘起道。

如是于依怙,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余者。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离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诲。

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智善彼即是,戏纲尽断门。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如于野干呼狮子。

希有大师希有依,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于彼大师我敬礼。

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如何能了知。

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

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

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有,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

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

若法有自性,则说无涅盘,及无戏论灭,自性无灭故。

故于智众中,发大狮子吼,数唱离自性,善说谁能难。

况无少自性,及依此此生,建立皆成立,二不违随顺。

即由缘起因,说不依边见,此善说即是,尊无上说因。

此皆自性空,缘此此果起,二决定更互,无障为助伴。

除此更有何,为甚奇希有,以此理赞尊,成赞非由余。

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

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

缘起是无性,无上引导门,若即由彼名,反执有自性。

今有何方便,导彼众生趣,胜圣善行阶,无比尊喜道。

自性无作待,缘起有待作,何能于一事,二无违和顺。

故说缘起法,虽自性本离,然似彼显现,此皆如幻事。

说如尊所教,无有少敌者,能如法求过,善达即由此。

何故由说此,于见不见事,远离增益执,及损灭过故。

缘起道因相,见尊说无比,由此证余语,是量起决定。

见如义善说,有随尊学者,衰损皆远离,灭众过根故。

由背尊圣教,虽久依疲苦,后后过如呼,我见坚固故。

希有诸智者,善达此二别,尔时于圣尊,岂不从髓敬。

纵于一分义,得少许决定,尚与彼胜乐,况尊众多说。

噫愚坏我慧,于如此德聚,虽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然幸将近终,命相续未没,于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说中缘起说,慧中缘起智,二如世胜王,尊善知非余。

尽尊所垂教,依缘起性转,彼为涅盘故,尊无不趣寂。

美哉尊圣教,随至谁耳道,彼皆趣寂故,尊教谁不持。

能降诸怨敌,离前后相违,与众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尊为求此故,经于无量劫,数舍诸身命,亲爱受用等。

由见何法德,如钩钓诸鱼,能引尊意法,未亲从尊闻。

自恨善根劣,由彼忧恼力,我意终不舍,如母意随子。

于此思尊说,相好胜晃耀,光网遍围绕,大师妙梵音。

此作如是说,能仁妙影像,显现于意中,如月治热恼。

于此奇胜教,诸不智众生,周遍起纠诤,如跋缚罗草。

由见如是相,故我多励力,随顺智者行,数求尊密意。

次于自他宗,修学众教时,后反以疑网,遍烧恼我意。

尊授记龙猛,释无上乘法,远离有无边,教轨夜开园。

无垢智轮满,无碍游虚空,除边执心暗,映邪说星宿。

吉祥月善说,白光鬘照显,由师恩见时,我意获安息。

一切佛事中,语事为第一,彼复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随彼大师正出家,修学胜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比丘,于彼大师如是敬。

遇此无上大师教,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诸众生,成善知识摄受因。

愿利者教尽有际,不遭恶分别风动, 达圣教理于大师,获得信忍常充满。

愿一切生舍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显甚深缘起性,虽剎那顷不慢缓。

愿胜导者无量难,殷重为心所成办, 由何方便令此增,昼夜专注恒思察。

净胜意乐勤彼时,梵王帝释护世间, 妙黑天等护法众,恒为助伴无暂舍。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大师世尊善说心藏,多闻苾刍善慧名称吉祥,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阿得公家旁侧喇顶静处,又名尊胜洲,书者求寂虚空吉祥。。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LOL全明星2V2慈善赛:Rookie罗云熙险胜
  • 铁路霸座首次被拘,破坏规则就要承受后果!
  • 因存在安全隐患,安徽江淮汽车召回286辆载货车!
  • 传张柏芝第三胎生父是65岁新加坡亿万富豪?!消息指柏芝已秘密出院!
  • 收购始祖鸟安踏全球组团 传Lululemon创始人10亿美元参团
  • 今天整个NBA都乱了,东部第一和两个西部第一都输了
  • 马刺逆转湖人·波波维奇,老夫聊发少年狂
  • 卡伦鲍尔接替默克尔成为德国基民盟新主席
  • 争议判罚,翟晓川脚滑被吹违体犯规,被罚下后怒喷裁判将面临禁赛
  • 曾诚韧带断裂赛季报销:等我!倒地是为了站起
  • 马尔卡宁4.9秒准绝杀 公牛赢雷霆维斯24+17+13+10TO
  • 默克尔卸任党魁,荣耀大半生
  • 长江中下游降雪,怎么回事?哪些地方将有暴雪?
  • 防弹获格莱美提名,向天团进一步前进
  • Naomi经纪公司声明:分手竟然牵扯出陈冠希!
  • 台名嘴刘骏耀辞世,拖病体上节目赚药费容貌吓坏主持
  • 意大利夜店发生踩踏事故,千人饶唱音乐会出逃形成堵点
  • 邱晨自曝患癌,大家不必过分紧张,很多都是致癌骗局
  • 尹笑声去世《奇葩说》邱晨自曝患癌经历 鹿晗卫星发射升空
  • 韩国高铁脱轨,盘点各国高铁,中国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