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
波罗蜜?

佛法主张,
以度人来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

因此,
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
可是着手的方法和着眼点都是在度他人。

六度是什么?

就是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以此六种修行的方法,
来破除二种我执而断二种生死之此岸,
度越至二种涅磐的彼岸。

佛法是从理论的方向来认识,
以及从实践的方法来体验。

分成基础的佛法和发展的佛法。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
并没有小乘和大乘的佛法之分。

而是在佛涅盘一百多年之后,
才有小乘部派的佛教,

又经过三、
四百年,

有了大乘佛教的出现。

然而,
大乘佛教看部派佛教,
甚至于原始佛教,

都认为是小乘佛教,
这是很不公平的。

以大乘佛法的立场来说,

修四圣谛、
三十七道品是小乘;

修四摄法及六波罗蜜的,
才是大乘的佛法。

其实,
在原始圣典
《 阿含经 》内,

可以看到有四圣谛、
三十七道品,

同样也有六度。

因此,
六波罗蜜的名词并非大乘佛教专用,
而是在基础的圣典里就有。

因此,
虽然是有大乘及小乘的说法,

可是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法门,
并没有分别,
问题在于是否发了无上菩提心。

如果只是准备在这一生或少数的几生之中,
完成解脱道而进入涅盘,
这是小乘思想。

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
即使进入涅盘,
也是不来不去的;

既不贪恋生死,
也不厌离生死。

像文殊、
普贤、
观音、
地藏等诸大菩萨,

都是没有准备成佛,
而是永远做菩萨,
永远度众生;

这跟仅仅发愿在修行之后,
得解脱,
入涅盘,
是不一样的。

但是,
也有两种人并不想离开这个世间。

一种人是认为世间太可爱、
太有趣了,

有男有女,
吃喝玩乐什么都有,

好享受、
好快乐,

舍不得离开,
事实上,
舍不得是办不到的。

另一种是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
他看到这世间上的人,

不清楚什么是苦?

什么是烦恼?

还在彼此互相伤害,
于是他要帮助所有众生,
将他们从醉生梦死的烦恼之中唤醒,

甚至在最后一个众生未醒之前,
也不成佛。

事实上,
除了六度之外,

只要是无为无漏、
有为无漏的佛法,

都叫做波罗蜜;

所谓无漏,

就是无我的、
无私的。

而三十七道品、
四圣谛,

就是让我们从烦恼的娑婆世界,
度脱至永无痛苦的涅盘,
自然这也是波罗蜜。

但是,
站在大乘菩萨道的立场来看,
只度自己是不够的,

必须要度一切的众生,
这才真正叫做波罗蜜。

除了少数人,
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只会考虑先度自己。

有一次我讲到六波罗蜜,
一位居士听到我说要发无上菩提心,

就对我说 :

「 师父!我已经是自顾不暇,
连自己都帮不了,
还叫我发愿心去帮助人,

请您还是给我一个方法,
让我先得到解脱就好了!」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吧?

依佛法的观点来看,
如果只是用自利的方式来利益自己,
得到的利益不仅很小,
而且是不可靠的,

但是用利他的方式来利益自己时,
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大最可靠的。

诸位都有家庭,
如果你在家里是一位非常自私的人,
占尽了所有的好处,

那么,
你与家人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

相反的,
如果你能处处考虑到、
照顾到家人的福利,

使他们的生活快乐及幸福,
此时,

你在家里也一定是受到欢迎、
受到照顾的。

佛法主张,
以度人来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

因此,
基本上六度就是在度自己,
可是着手的方法和着眼点都是在度他人。

六度是什么?

就是
( 1 ) 布施
( 2 ) 持戒
( 3 ) 忍辱
( 4 ) 精进
( 5 ) 禅定
( 6 ) 般若。

以此六种修行的方法,
来破除二种我执而断二种生死之此岸,
度越至二种涅盘的彼岸。

「 我 」
有两种。

第一种是对于我们身体的执着,
这个生命的我是五蕴构成的,
就是一般人所讲的物质和精神,

而生命就是我们起烦恼的根源,
断除了我执,
智慧才能出现,

这叫「 我空 」,
也叫「 人无我 」。

第二种是不再害怕生死的现象,
生与死,

不论是可爱或可怕的,
都要超越它,
能出生死而不厌离生死,

这叫「 法空 」,
也叫「 法无我 」。

「 生死 」
也有两种。

第一种是分段生死,
是一生一生的投胎出生,
然后死亡,

一段一段的生与死,
这是普通的凡夫。

第二种是已经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
菩萨有十波罗蜜,
从初地至十地为止,

由于他的功德每一地都在变,
法身慧命不断在成长中,
这叫变易生死,

一直到成佛,
变易生死也就结束了。

维摩诘所说经04
【稽首如空无所依。】

稽首如空无所依,稽首就是顶礼,像空性般,佛已证得空性,圣心无寄;圣人的心没有所谓的依靠,寄就是寄包裹的寄。古时候有一句话,圣心无寄,犹空之无依,圣人的心不寄托任何事物,就是说对这个世间无所盼望,简单讲就是无所求;无寄;他不会寄望在金钱,也不会寄望在名利,也不会希望你怎么做,他不敢要求众生。圣心无寄,犹空之无依,像虚空般。

所以,你好、你坏,好,佛祖赞叹你,坏,佛祖同情你,但是,佛祖内心如如不动,善知识也是如此,师父今天对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有缘就来,没缘就没办法,你不要伤害三宝,否则你的因果会比较大,痛苦!师父不可能伤害你,师父哪有可能伤害众生,绝对不可能,我不想再六道轮回跟你结恶缘,所以,师父只有支持你、赞叹你而已。我若看到你的错,或是看到你的缺点,我只是微笑,慈眼视众生,因为,我近视,我不会看别人的错,你错误,你自己负责,我也不会为你烦恼。所以,师父若伤害你们是不可能。但是,我劝告你们最好不要伤害三宝,那是地狱之因,学佛人第一要礼敬三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这是我们上星期讲的,【白佛言。】对佛这么说。

【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我们学佛第一要发心。所以,经典常常问我们;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是否真的发大心?真正发心的人知道正法,他不会受到外境的影响,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他知道这条路一定要走,所以,有发大心就有菩提觉悟、就有决定心。所以,这五百位长者子,听到这偈之后,大家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希望将来能得到清净诸佛的国土。

【惟愿世尊.】说诸佛国清净之行。有的版本是【说诸菩萨净土之行。】有的版本是说,说诸佛国清净之行。土之所以清净,这是从清净的因地修行而来,如是因才能如是果。所以,希望世尊能够对我们开示,菩萨净土之行,就是说要如何才能完成净土,你要好好学、好好做。

【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宝积长者你能为诸菩萨问如来,就是佛国清净之行。

【谛听谛听.】注意听!【善思念之.】善思念之,要在善的角度里面,所以,经典常说;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你要注意听!是善男子跟善女人,我们是不是善男子跟善女人,佛讲经都是讲;善男子、善女人,若一日到七日,一心不乱往生极乐世界,那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现在还没达到这样,我们现在叫做恶男人、恶女人,所以差很多,所以,善思念之;好好地考虑,【当为汝说。】你要好好听我对你讲。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受教而听。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这句要注意听!众生之类是菩萨的净土,意思是说清净的国土跟污秽的国土,都决定在众生,净秽决定在众生,不是佛菩萨的净土。这句话就是说众生之类,就是说你要完成清净的佛土,当下的众生就是,也就是说无量的众生心若清净,诸佛国土就清净。所以清净、不清净不在佛,在众生的决定,这句话很重要!

诸佛菩萨证得法身,他没什么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国土,因为法身是无相;但是,众生是千百万种,众生所造的业不同,所以,诸佛菩萨要度众生,都不同,因此,众生所造的业,共业也不同,因此,他报应的净土也不同。若清净的国土,像极乐世界七宝琉璃地,像我们现在的娑婆世界,恶、泥土、肮脏,所以说,佛没有美、丑、净、秽的观念,佛没有清净跟污秽的,因为他是无相。所以,以佛而言,净、秽不一定,对佛而言,它是不定,所以不定之土,才是真正佛的清净之土,因为佛是无相,所以净土是对秽土而言,若以净土而言,也是对立法。

所以,要证得无相的法身,才是真正清净的净土,但是,土的清净跟污秽,都决定在众生。所以说众生之类是菩萨的佛土,简单讲,清净跟肮脏都决定在众生,因为,众生造什么业,你就报应到什么土,这不是如来的土,如来无土可得,如来无土,如来证得法身,遍十方都是他的净土,但因为众生所造的业,层次面不同,所以,同样住在这个世间,但是,所看到的都不同。

今天,我们若是菩萨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所看到的就是七宝地,今天,若是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他也是清净的净土,后面会谈到,但是,就业识、业障的众生,即使是证阿罗汉果的舍利弗、阿难、目犍连,所看到的都是秽土,坎坎坷坷的秽土,后面会谈到舍利弗所看到的世间就是这样,跟凡夫看到的相同,他证得阿罗汉所看到的是高山、深壑、污水,都是这种沙、土、瓦堆;但是,释迦牟尼佛所看到的,跟梵天王所看到的,全是清净之土,这就是心的问题。

人也同样如此,人不肯将心升华成清净,所以,他生活范围很窄,他善于跟人计较,生活范围会很窄,绑死在里面,他什么事都突不破,或是死在自我的假设念头里面,死在自我的陷阱——自我的陷阱就是用意识去推测某件事情,认为肯定就是如此,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自己设一种假设,假设之后,认为这是肯定。所以,人都是死在假设里面的肯定,不求证,不想去求证,这个答案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推测,推测就肯定它,肯定它就被束缚在里面。

因此,清净跟污染都决定在我们的心,像以今天来讲就很简单,每一位众生来此,都希望师父能对他开示。他都说;师父!我活得很痛苦。我都会跟他讲;我活得很快乐。他说;我也不知怎么,很烦!我就对他说;不知怎么,我怎么很快乐。怎么差这么多,谁知道?同样两只脚,同样一个头,同样一个色身,他讲出来是很痛苦,我是很快乐,我不知要烦恼什么。心境不同,他经不起人家讲句话,他就过得很凄惨,过很痛苦的日子,我不同,即使跟我讲一万句也没关系,我都讲一句;你造的业自己担,我不用跟着你痛苦,你夸奖我,你有功德;你诽谤我,你有罪过自己担,这跟我无关,因果自会定夺。所以,我一句话就解脱了,谁讲什么都没关系,谁对谁错,这世间要讲谁对谁错,你如何肯定?你有佛祖的眼吗?平时,众生都斗鸡眼,哪有佛祖的眼?所以说,心若清净,走到哪里都没关系,每样都快乐。
~慧律法师

《 三宝歌 》
浅释
对佛法僧
三宝的礼赞

大家都很熟悉
《 三宝歌 》,

佛教界重大法事活动都是在
《 三宝歌 》声中拉开帷幕。

唱《 三宝歌 》
能建立我们对三宝的神圣信心。

这首歌里浓缩了佛教很多内容,
是对佛教信仰的总核心 ——

“ 皈依三宝 ”
内容的概括。

词作者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界泰斗,
民国年间佛教革新运动的倡导者,
一生为佛教改革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

曲作者弘一大师是一位近代的高僧,
在早年历尽尘世间的繁华之后,
放下一切出家。

其时,
他在世间的书法、
音乐、
戏剧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出家以后,
在佛教的行持上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是一位旷世奇才。

《 三宝歌 》
用了三段歌词
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礼赞。

第一段是赞扬
“ 佛宝 ”。

“ 佛 ”梵文称为
“ 佛陀 ”,

歌词里是
“ 佛陀耶 ”,

“ 耶 ”
是梵文和巴利文的尾音。

“ 佛 ”
是觉悟的意思,

有三个特点 :
第一要
“ 自觉 ”,

就是自身明白、
洞悉宇宙人生的真理;

第二是
“ 觉他 ”,

像菩萨,
不仅自觉,
还能令众生觉悟;

第三是
“ 觉行圆满 ”,

就是说佛所修的觉悟之行,
对宇宙人生的洞彻,

达到了彻底、
究竟的境界。

第二是
“ 法宝 ”。

“ 法 ”
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内容很广,
“ 二谛总持 ”、
“ 三学增上 ”,

都是法的内容。

一般来讲,
菩萨行的六度,

乃至八万四千种对治烦恼的法门,
都称为法,

因为只有彻见宇宙、
人生的真相之后,

才能知道心中所呈现的烦恼是什么,
然后再运用方法来对治它们。

所以,
法从认识的角度来说,
就是真理;

从修行的角度来说,

就是对治、
解脱烦恼的方法。

第三是颂扬
“ 僧宝 ”。

梵文的
“ 僧 ”叫
“ 僧伽 ”

( 念qié,
不是念jiā ),

是“ 和合众 ”的意思,
指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出家众的教团,
主要专指出家人。

这个“ 宝 ”字就有无量的意思了。

我记得自己在武汉宝通寺皈依的时候,
道根老和尚给大家说皈依,

他说《 瑜伽焰口 》里
有一段对三宝的赞叹 :

“ 夫三宝者,
千生罕遇,
万劫难逢。

皈依者,
福增无量。

礼念者,
罪灭河沙。

譬如灵丹之妙药,
疗百病以蠲除 …… ”

《 法华经 》里
有个比喻
“ 盲龟遇浮木孔 ” :

一只瞎眼的乌龟在茫茫的大海里,
五百年才能浮到水面伸头呼吸一下,
结果一伸头正好遇到从海上漂过来的一段木头;

木头上有一个洞,
乌龟一伸脑袋,
正好伸到洞里去了,

你想想这个概率是多少,
就知道多么多么难。

世界上宗教信众最多的并不是佛教。

信佛教的人非常少,
信佛念佛的人在佛教里被称为
“ 人中芬陀利花 ”,

在《 观经 》里边讲 :

“ 若念佛者,
当知此人,
是人中芬陀利花。”

芬陀利花,
梵语是白莲花的意思,
象征着念佛人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

能够遇到佛法就是得到了无量的佛的无价珍宝,

因此,
《 三宝歌 》唱的时候,
不光要有对三宝的恭敬,

还要有富足感 :

我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珍贵珍宝的人,
我是人中的芬陀利花,
我是佛亲自授记的,
我们大家将来必定成佛!

第一段对佛宝的赞叹 :

“ 人天长夜,
宇宙黮黯,

谁启以光明?

三界火宅,
众苦煎迫,

谁济以安宁?

大悲大智大雄力,
南无佛陀耶!

昭朗万有,
衽席群生,
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
唯此是真正归依处。

尽形寿,
献身命,
信受勤奉行!”

“ 人天长夜 ”,
以“ 人天 ”
概括六道——

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 人天长夜 ”
实际上说的是众生长夜,
不是单纯地说人天,

是说所有的众生在生死的流转里面没有解脱的机会,

就像在漫漫的长夜里看不到光明。

“ 宇宙黮黯 ”,
宇宙,
是我们众生所生活的世界。

“ 黮 ”
念dǎn音,

比喻黑暗、
蒙昧。

“ 黮黯 ”,
是说众生因为心中有烦恼,

所以眼睛是蒙蔽的,
看一切都是黑暗的。

“ 谁启以光明 ”,
在人天长夜和宇宙黮黯这样的状态之下,

谁能够开启令我们解脱的光明呢?

“ 三界火宅,
众苦煎迫 ”,

“ 三界 ”,
指的是欲界、
色界、
无色界,

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称为欲界,
色界就是一些天人。

这是从众生的精神状态来分的。

欲界看重物质,
有很多的爱欲;

色界的天人,
已经断掉了爱欲,
但是还有物质形象,
有天人的色身;

到了无色界,
众生只有精神状态,
连形象都没有了。

普通众生轮回六道都不出这三界的范围。

“ 火宅 ”,
也是《 法华经 》的一个比喻,
比喻四面火起的房子。

这个火,
既有外在的火,

就是世间不安、
国土危脆、
各种各样的灾难和一些不吉祥的事;

同时内心也有无数的烦恼在煎熬我们。

所以,
内外交困,
就好像生活在已经着火的房子里。

“ 众苦煎迫 ”,

有很多苦在煎熬、
逼迫我们。

众苦,
佛教一般讲八苦 :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 谁济以安宁 ”,

谁能够给我们安宁呢?

这是第二问。

第一是谁给我们光明,
第二是谁能给我们救济。

接着答案说,
佛能指给我们光明,
给我们救济。

“ 大悲大智大雄力 ”,

这三个“ 大 ”
概括了佛的功德。

“ 大悲 ”,
悲是慈悲,
不恼害众生,
不忍众生受苦。

慈能与乐,
悲能拔苦,

给予众生快乐,
解脱众生的苦难,
就叫慈悲。

我们普通人讲慈悲,
可能因为对象是我的亲人,
是我的同修,
是我认识的人等等,
会有条件。

但是像观音菩萨,
是“ 无缘大慈,
同体大悲 ”,

没有条件,
不分彼此。

“ 大智 ”就是
“ 般若 ”。

这个般若智慧不是世间人所理解的那种聪明或者学识。

大家知道
“ 六度 ” ——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 智慧 )。

只有有了般若的时候,

前边的布施、
持戒等才能称为波罗蜜。

波罗蜜是什么?

到彼岸,
能够引导我们渡过生死的河流,
从生死轮回的此岸达到涅槃解脱的彼岸。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这些跟其他的宗教是共通的,

但是
“ 般若 ”
是不共的,

只有具足
“ 般若波罗蜜 ”,

前面五度才能够把我们引向解脱的彼岸,
所以佛教里说,
六度中如果缺了般若波罗蜜,

前面的五度就像盲人一样 ——
“ 五度如盲,
般若如眼 ”,
没有般若波罗蜜没办法达到解脱。

“ 大雄力 ”,
大雄指伟大的英雄。

《 华严经 》里说,

“ 如来智慧不思议,
悉知一切众生心,
能以种种方便力,
灭彼群迷无量苦。

大雄善巧难测量,
凡有所作无空过,
必使众生诸苦灭,
栴檀林神能悟此。”

“ 大雄善巧 ”
就是形容有佛无与伦比的力量,
能够降服一切世间的邪恶势力。

“ 南无佛陀耶 ”,
“ 南无 ”
就是皈依、
顶礼。

皈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
所以很重要。

皈依三宝,
身心就能够得到安宁、
解脱,

这是皈依三宝的威德之力。

在《 俱舍论 》里就说,

皈依以何为义呢?

救济为义,
救济众生是三宝的含义,
皈依三宝能够解脱众生的一切苦恼。

“ 昭朗万有,
衽席群生,
功德莫能名 ”,

是对佛陀功德的赞扬。

前面是发问,
总说佛有三种德行 ——
“ 大智大悲大雄力 ”,

然后表示自己对佛的皈命,

接下来是对佛的赞叹、
赞礼。

“ 昭朗万有 ”,
佛陀的智慧光明能够照耀一切。

这一句跟前面
“ 人天长夜,
宇宙黮黯 ”
是相对应的。

“ 衽席群生 ”,
“ 衽 ”
是衣襟,

“ 席 ”
是卧席

( 古人一般在地上铺席子 ),

“ 衽席群生 ”
是从我们古代的一个词
“ 衽席侍子 ”
化运过来的

( 这个词是说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用衣襟将他包裹起来安置在床上,
好好地照顾 );

用母爱来形容佛陀对众生的关爱,
是说他用大慈悲来衽席群生,
使众生得到平安。

“ 今乃知,
唯此是真正归依处”,
是说我现在才明白,

只有佛才是我们真正要皈依、
能够皈依的地方。

“ 尽形寿,
献身命,
信受勤奉行 ”,

这告诉我们皈依不是暂时的,
它给我们确定了一个期限 ——
尽形寿。

我们只要还活着,
就不能放弃对三宝的皈依。

这里
“ 信 ”
是第一步,
信仰;

“ 受 ”
是接受佛陀的教法;

然后还要
“ 奉行 ”,

勤快地、
尊敬地照着去做。

“ 奉 ”,
是双手把它托起来,
表示尊重。

这句讲的是对三宝修学的层次。

第二段对法宝的赞叹 :

“ 二谛总持,
三学增上,
恢恢法界身;

净德既圆 ,
染患斯寂,
荡荡涅槃城!

众缘性空唯识现,
南无达摩耶!

理无不彰,
蔽无不解,
焕乎其大明。

今乃知,
唯此是真正归依处。

尽形寿,
献身命,
信受勤奉行!”

“ 二谛总持 ”,
谛就是真理,

二谛指真、
俗二谛。

佛教讲一切事物,

一般都用真、
俗来概括。

什么叫真谛?

佛陀能够证得的真理,
超越了世间的虚妄,
证得了真实,
叫真谛;

俗谛是我们所见到的世间的现象,
是虚幻的。

真、俗都是真理,

俗谛也是真理,
只不过凡夫迷于俗谛,
不能认识真谛;

菩萨真、
俗两谛都看得明白,

所以缘起不碍性空,
性空不碍缘起,

菩萨认识事物是从真、
俗两个方面。

“ 总持 ”,
就是涵盖一切法,
包含无量的含义。

佛法是以真、
俗二谛来总摄一切。

“ 三学增上 ”,

三学就是戒、定、慧 :

戒律防非止恶,
禅定使我们专心一处,
精神不散乱,
才能够开发智慧;

增上就是加强力量。

戒、定、慧能够在解脱道上助我们一臂之力,

使我们得到解脱。

“ 二谛总持,
三学增上 ”,

二谛是讲缘起性空、
真空妙有的关系,

三学是指修学的内容,
前面是认识论,
后面是实践论。

“ 恢恢法界身 ”,
“ 恢恢 ”,
广阔广大;

整个宇宙的存在都叫法界。

佛的法身是遍一切处的,
它和法界是等量的,

所以叫做法界身,
也称为法身。

恢恢法界身,
就是宽阔广大的法身。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但熊恽也不是吃素的,当他得知哥哥要干掉他,抢先一步杀掉了熊艰。后来城濮之战楚军战败,原本如日中天的楚成王威望大跌,恰在这个时候,他又开始宠幸新欢,将太子商臣的母
  •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渐渐的我熟悉了作为调酒师的工作,这工作我同样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但不同的是如今的我也能作为参与者去尝试解开他们心中的被生活禁锢的枷锁。过了一会儿
  • 远离邪恶,心存善念做善事,必能改命、修福、避祸#每日一善[超话]##阳光信用##每日一善#带必回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捍卫自我。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
  • 今年,也很感激所有的相遇,陪伴自己都忘记了自己生日,但是对我很重要的人都还替我记得,心里真的是万分感激!最后,祝我生日快乐啦(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度过自己的生日,往
  • 现在买保温杯肯定比天气真的冷下来划蒜多了,想暖宝宝、保温杯这种要提前备好,别到时候买贵啦!!
  •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之为善,贵在坚持。可从《八十八佛忏悔文》开始.善心❤️善念真佛真菩萨会知道必定加持渡此末劫!
  • 阵容不错,有爱豆演员模特rapper……大家都很好看,而且和手机里相貌性格一致,没啥可爆料的。昨天去文体中心录制浙江卫视春晚了,下午两点出门,直到十一点半才回家
  • 有的新手妈妈担心:奶都下不来,怎么母乳喂养?其实只要在宝出生前,淮妈妈适当按摩乳房就可以保持乳腺畅通,有助于产后下奶。【YOLA·有孕气 | 坚持母乳喂养可预防
  • 其实也没差多远就是脸瘦了)现在我的照片都拍的不太好,不过我正在努力琢磨怎么拍脸好看…会慢慢进步的不许说我胖不许说我胖!我真的很身材焦虑,越看到这样的评论越焦虑!
  • 3、好心境是自己创造的我们常常无法去改变别人的看法,能改变的恰恰只有我们自己。以自己的固执强加自己的意志,别人仅是默忍或是隐怒,但是日久也可能反目成仇。
  • 柾国달:달팽이 - 전정국려:(여)파가 큰 비바람에도라:(아)직까지 버티며 꾸준히 목적지를 향해 가는구나방:방금 전까지만 해도 분명 저쯤이었는데
  •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所接触的人,有的人不论你怎样行动,他们都不是很喜欢你。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生活中所接触的人,有的人不论你怎样行动,他们都不是很
  • 森马 英伦风一脚蹬奶油鞋 【¥89.99】在我看来就是一双经典的懒人双,两脚一伸就能出门[awsl]有平跟和3.5cm的小方根可选,鞋底很软也不会磨脚,但可能会
  • • 坚持DAO体系• 社区自治• 共同创造新的传奇 比特币是目前唯一拥有全球共识的数字货币储备和实在的私有资产。• 坚持DAO体系• 社区自治• 共同创造新的
  • 当时觉得虽然这么惨但在我这里那个盛夏还是未完待续的,就鬼使神差的吧,给用了这名,用着用着觉得自己挺矫情,而且自认这群人在我这个海王这里是个过去时,还取关了几个已
  • 『重新表达过去』(5)在意大利长大的 Daniele Fortuna (丹尼尔·福尔图纳) 一直着迷于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和他们所代表的梦境世界。『重新表达过去』(
  • 通过重点人群排查发现,10月20日被送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经专家诊断为新冠肺炎。通过重点人群排查发现,10月20日被送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经专家诊断为新冠肺炎。
  • 别说什么自己买菜更省之类的,在上了一天的班之后做饭对于我这种生活=活着的来说真的只是属于公休时的消遣。【这是一条走心的微博】最近给自己添加了新副业GM怎么说好呢
  • ”行止仰头看了看天:“是有被净化#格雅酒店# 【重庆六大最佳拍照点,精确到楼栋】#4 海棠溪筒子楼 取景影视剧:《少年的你》《少年的你》上映之前,筒子楼已经因为
  • ♥《奇遥藏秘》温馨提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祛斑不是你心血来潮,不是偶尔想起来做一次就可以解决你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攒的问题!♥《奇遥藏秘》温馨提醒:冰冻三尺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