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瞭望丨在“中国”发现中国】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2018年5月末的暮霭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匆匆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马不停蹄地约见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将一沓研究材料激动又郑重地递到王巍手中。

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发布前夜,考古学界内部对于即将披露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已有诸多讨论。浙江良渚、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的红山、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实证着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
  
可这一片璀璨星光中,却唯独不见河南的身影。所谓“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似乎再度被坐实。

探寻中华文明起源,这片被以“宅兹中国”四字铭刻在何尊之上的土地,不应该也不可能缺席。

“那份当时未公开发布的材料,正是河南郑州双槐树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顾万发说,“王巍老师看后也认为非常重要,尽管仍需进一步论证,但我们都知道,属于河南的那抹隐秘而伟大的文明起源之星光,马上将不再黯淡……”

一场雨“冲出”的文明

在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有个名为“双槐树”的小村庄。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它并不起眼,只是静默地居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等待与世人相视的一刻。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记载,更是广为流传。

诸多历史文献,都将最早的“中国”指向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说”,也一度是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考古工作者们,迟迟未能找到过硬的实证材料。

王巍也一直有个“心结”。“在距今3700多年前,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中原地区在各个时期都有很重大的发现,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怎么会没有文明起源迹象呢?”

1984年,河洛镇滩小关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命名为“滩小关遗址”,并未引起广泛关注。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一次擦肩而过。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对滩小关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回过头看,那次的发掘点其实距离双槐树遗址内环壕及一号宫殿都非常近,不过几米。”顾万发回想起来仍颇感遗憾,“要是当时再多布几个探方就好了。”

那是河南考古人与“河洛古国”的第二次擦肩而过。

倏忽,又是10年。2003年,顾万发在花地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工作,一个雨天,无法开工,便和一同避雨的老乡闲聊起来。

“你们不就是在整天找瓦片吗?我们村多得是!”

“您是哪个村的?”

“双槐树。”

这个村庄离滩小关村并不远。顾万发一下提起兴趣,那里会不会真“有点好东西”?

又一个雨天,顾万发动身了。在双槐树村一个原本为引黄河水灌溉而挖,但并未启用的大型蓄水池,数日的雨水已将池壁冲塌,剖面上,不仅各式各样的陶片堆叠在一起,还暴露出房基、动物骨骼、石斧、石刀等遗迹遗物。

很快,随身携带的两个编织袋就装满了。顾万发和民工师傅一人扛起一袋,冒雨返程。

“我们俩,肩上是文物,脸上是雨水,身上全是泥。”顾万发说,走到一半,他的一只鞋底掉了,只能打赤脚,回到工作站才发现,脚上全是口子。“当时什么都顾不上了,只想着赶紧把捡回来的陶片洗干净。”

通过综合判断,双槐树村发现的陶片明显属于仰韶文化风格,并且器物的等级较高。顾万发立刻意识到重要性。“那感觉简直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像农民看到了丰收的麦浪。”

此后的钻探发现,滩小关遗址仅是双槐树遗址东北部的一角。双槐树遗址被确认并命名。

但考古发掘工作的具体开展还需多方商榷。惊鸿一瞥后,双槐树重归静默,俯瞰大河滔滔。而顾万发也在密切注视着双槐树,静待最佳契机。

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2013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题研究”课题启动,对双槐树遗址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规模化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

既为“寻丝绸”,也为“找源头”。随着工作不断深入,双槐树遗址的一系列重要遗迹现象被持续揭露出来。

2020年春夏之交,这座由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迎来揭开神秘面纱的时刻,穿越5300年时光,铺陈在世人眼前。

——这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和洛阳的苏羊、土门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

——这里现存面积高达117万平方米。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三重宽大的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三重环壕曲度一致,工程量巨大,显然具有规划的同时性。而这种形制的规划可能蕴含有一定的高等级礼制概念。”顾万发说。

——这里有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殿”,多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门塾台阶、一门三道。“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连同大型居址构成的‘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

——这里有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区,目前发掘的4排大型房址,其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可见居住者身份非同一般。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形成了一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其南段两端围墙组成的造型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这里有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所有墓葬均呈排状分布,墓葬区内的夯土祭坛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首次发现。

——这里出土了许多含外来文化因素的器物,如具备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折腹鼎、属于屈家岭文化因素的陶器组合双腹豆和双腹碗等,说明河洛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存在文化的汇聚和辐射,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

——这里还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遗迹、与丝绸起源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

“双槐树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王巍表示,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堪称“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我国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高度评价双槐树遗址,亲笔写下《双槐城礼赞》一诗,其中提到:“是始建朝廷,诸侯来朝奉”“春蚕勤吐丝,丝绸惠万方。中华创文明,神州大风光!”

一只蚕、九颗星,

文明根脉瓜瓞绵绵

作为双槐树遗址发掘项目的总负责人和“双槐树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顾万发对“河洛古国”的“宝贝们”如数家珍,但他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

这两处颇具神秘色彩、打破常规认知的遗迹现象,甫一公布,就引发不少公众好奇的审视和热烈的讨论。

一只蚕,能有多重要?

这只用野猪獠牙制作的雕刻,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造型和现代家蚕极为相似。背部凸起,头昂尾翘,仿佛即将吐丝或正在吐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它的发现,被顾万发戏称为“神来之笔”。

“在‘寻找丝绸之源’过程中,我们在周边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丝绸实物,但仍有一关键问题悬而未决,吐出这丝的蚕是野生的还是驯化的?”顾万发说,“双槐树遗址的牙雕家蚕让一切不言自明。”

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即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山西西阴村遗址就发掘出半个蚕茧,引发考古学界对中国蚕桑和丝织起源及发展历程的追寻。

如今,双槐树遗址发现大量的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的牙雕家蚕,连同附近青台、汪沟等遗址发现的农业和丝绸实物等,证明距今5300年左右的中原地区已开始驯化家蚕,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李伯谦直言,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黄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发现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的时代最早的代表。

九颗星,能有何奥妙?

更确切地说,这是一处用九个陶罐摆放成天上“北斗九星”形状的遗迹,主体被掩埋在双槐树遗址中心居址区最大房子的门廊处。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古人言中“天的中心”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麋鹿骨架。

陶罐半截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乍一看平平无奇,很难直观意识到其在摆放位置上的巧思。

结合此前在青台遗址发现的用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和圜丘形天坛遗迹,顾万发说,这一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有专家认为,“北斗九星”遗迹一方面具有科学和天文价值,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观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时,还具有特殊的人文内涵与政治礼仪功能,其主人借此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实现身份的“神化”。这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更是中华民族高度重视中心思维的重要考古学证据。

“家蚕牙雕”和“北斗九星”,一个是“脚踏实地”的农桑文明,一个是“仰望星空”的天文礼制。物质与精神,两大文明切面在双槐树遗址一体呈现。

受访专家指出,无论是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还是所处时代,无不凸显“河洛古国”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黄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而其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思维、崇尚中心的文化心理、具有引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被后世所承袭和发扬,表明五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延续不断、瓜瓞绵绵。

五千多年时光流转。沐浴在文明曙光中的中原先民,其生活图景正经由考古研究被不断还原,在“河洛古国”,与你我相视一笑。(来源:《瞭望》 图源:双槐树遗址 2019年8月27日摄 李安摄)

住院61天花费104万!医院里烧钱式的治疗,ICU的定价真的合理吗?

心血管疾病,住院61天,花了104万。

交了钱,拿到收据的那一刻,刘女士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花钱如流水。

原来,刘女士的家人刘先生在家中突然呕吐不止,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急性心梗、右侧冠状动脉严重堵塞,需要尽快进行心脏冠脉搭桥手术。

征得家属同意之后,医护人员给刘先生进行了手术,术后转进了ICU。由于心跳微弱,刘先生在ICU连续使用了9天的人工心肺仪,生命体征才平稳。

面对各方的质疑,医院的医生解释,晒出的收据只是一部分的费用,实际上刘先生的治疗费超过170万,包括ICU治疗费、西药费、手术费等。每一项费用都是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价格进行收费,不存在违规的情况。

刘女士也表示,自己对治疗费用没有异议。虽然治疗费用“天价”,但医保可以报销一部分,只要能救回家人的命,花再多的钱也值得。

一、ICU凭什么这么贵?
ICU全称是Intensive Care Unit,国内称为重症医学病房或重症监护室,也被称为重“金”监护室。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一旦进入ICU,就等于每时每刻都在烧钱。

住进ICU的患者,无非都是情况紧急的患者。

一般来说,需要入住ICU的,都是短期治疗可能康复、入住可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肿瘤终末期患者、慢性病患者、无法从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等,不在ICU收治的范围内。

虽然ICU的收费比较贵,动辄几十万。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高达上百万的费用是比较少见的。

那么,ICU到底贵在哪里呢?看完以下几点,你可能就心里有数了。

监护
ICU收治的病人,都是情况危急的,可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因此需要密切监护,包括心电监测、中心静脉压监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尿量监测等。

这些监测都是按小时收费的,所以算下来,住一天也要花费不少钱。

人力
根据我国的规定,一张ICU床位需要配备1名医师和3名以上的护士。此外,保险起见,还会配备2名专科呼吸治疗师、1名临床药师。

必要的情况下,还要动用康复治疗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护理
大部分住进ICU的患者,生活是无法自理的,打针、换药、翻身、吸痰等都需要护士来操作,还要时刻观察病情,护理成本比较高。

设备
设备更不用说了,ICU的设备都是很先进的,基本上都是一线品牌,很多还是进口的,质量好、价格高、维护难,收费自然也不低。

药物
为了保证抗感染治疗的效果,ICU患者多数需要使用进口的抗菌药物,有时候还是几种联合使用,价格比较昂贵,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一天不等。

二、进入到ICU,患者会遭遇这4个“酷刑”
众所周知,患者家属一般是不能进入ICU的。那么,患者在里面会经历什么呢?

通常,住进ICU之后,患者会接受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气管插管、负压吸痰、肾脏代替治疗等治疗。

1、呼吸机辅助通气

大部分住进ICU的患者,都会面临心肺功能衰竭的险境,如果不及时救治,就会导致呼吸困难,陷入昏迷。

所以,进入ICU后,医护人员会快速使用呼吸机,帮助患者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缓解心肺功能衰竭的症状。

2、气管插管

在给患者上呼吸机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医护人员会拿出喉镜,通过患者的咽喉部,再进入气管,连接呼吸机,使呼吸机的气体进入肺部,起到通气的作用。

3、负压吸痰

上呼吸机之后,患者无法咳痰,痰一旦在咽喉部出不来下不去,就可能引起窒息。因此,医护人员还要帮患者负压吸痰,取来吸痰管插入患者的气管内,将痰吸出来。

4、肾脏代替治疗

如果患者的感染比较严重,而且出现了肾功能不全,导致肾脏无法正常工作,就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医护人员会给患者做静脉穿刺,放置好导管,再连接血滤器管路,将体内的血液抽出来过滤之后,再输送回体内,预防肾功能衰竭。

三、ICU是一场“人财两空”吗?
可能受到一些电视剧的误解,有些人认为ICU是痛苦且容易丧失性命的地方。但实际上,ICU或许是生命的“最后一搏”。

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 2020.1—2021.10的统计数据显示:

进入ICU的患者中,只有3.72%因为病情恶化失去生命,在医院死亡;86.68%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都能转出ICU,并逐渐康复;剩下的9.6%的患者,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到最后,选择放弃了ICU治疗。

这意味着,大部分患者在进入ICU后,都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从鬼门关回来了。

但是,ICU也并不是万能的,无法保证万无一失,100%能救回患者。有的患者在ICU住了一段时间,最后病情恶化,花了大量的治疗费,人却没了,未免太过遗憾。

有数据显示,我国ICU的平均病死率在20%-40%左右。转入ICU后能不能救回来,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疾病本身、患者身体状况等。

有的家属担心,医生出于利益考虑,会让本不需要住ICU的患者住进ICU。从目前的报道来看,我国出现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既然来了医院,那么就要充分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治疗,不要思虑太多。

如果是你的话,你愿意花费过百万,来挽回亲人的生命吗?

参考资料

[1]《"住院61天花了104万…” 这张住院单真相可不简单!》.大众网论坛.2018-12-01

[2]《ICU住院费用为什么那么贵?》 .走进重症.2018-10-10#北京租房##唐戈的肥唐说[超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郑州多个社区开展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映象网记者了解到,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对象是18周岁以上完成全程接种的时间超过6个月的人群,重点人群高风险人群优先接种。
  • 今天:10月19日(农历九月十四) 发现:春花秋放,樱花海棠嘎闹忙;一树焦叶唯有顶头红两枝的枫叶(少之可怜,可依旧没躲得过我的辣手摧之…)我要做两片书签,记录这
  • 购买Apple Watch之前,我并没有考虑太多,我需要一块手表或者是一个手环,刚迈入大学,过上了寝室生活,所以,第一次萌生买Apple Watch的想法是,我
  • 备忘录上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受尊敬的品牌,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 接下来,备忘录概括了七条当务之事:成为无可争辩的咖啡权威;以更好的培训和
  • 【赛前发布会】安东尼奥: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尊重每一个对手 北京时间10月23日19:30,2021中国足协杯正赛第三轮首回合,河南嵩山龙门VS四川九牛的比赛将
  • 没两把刷子,这三大星座千万别追,难以驾驭! 双鱼座 个性十足的双鱼座喜欢浪漫,向往自由的她特立独行,原则性比较强,一旦确定目标会努力前行,即使过程艰难险阻也绝
  • “流媒体会取代院线么” 我觉得会的…人类追求的“获取便捷”的底层逻辑很难改变,但影院不会消亡… 有感觉… 院线电影最终会变成和剧院一样… 小众群体高门槛高体验
  • #创业就要敢破局# 创业之路,也是破局之路,一路上少不了挫折,但更多的是陪伴。那年轻人创业应该重点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就是敢破局的勇气,俗话说,不破则不立,年
  • est时间到了10.22 彬呐生日快乐 想让你慢点长大 却也很喜欢一起长大 经历着各自人生这样那样的事情 略苦涩同时也日渐有收获的20代 希望连灵魂都温柔的
  • #车生活#国产车真的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合资车了吗?我看未必,在很多方面我们还差得很远 这几年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势头迅猛,众多自主品牌汽车在外形设计、制造工艺、品
  • 买的电动车面罩到啦 谁能想到戴上之后这么憨 李国说就是耳朵冻掉也不会带这个面罩 我只能说有些人还是对时尚一无所知 李国“好想吃番薯啊 可是老卖光” 我指出他的
  • BMW i Hydrogen NEXT车型将于2022年推出,配备氢燃料电池驱动系统 宝马兰茨胡特工厂将为氢动力车型量身打造高精度部件 宝马集团始终致力打造绿色
  • #宁波租房[超话]# 华侨城寻找新合租室友 地址:鄞州区东柳街道 便利之处:生活工作便捷,离樱花公园地铁站(1号线,3号线)步行时间仅需3分钟,转鼓楼共四站。
  • #王俊凯治愈系大片#救命…… 在我的印象里陈姐真的很喜欢拍一些瑟瑟的东西,她擅长的好像也是这种风格,所以每次拍女明星的时候都能拍出一种软瑟情的勾 引的暧昧的性感
  •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我要气死了…………这次印的物料收到打开一看简直心脏碎裂……………… 不好意思,我是赶时间希望加急没错,但请问这印的啥啊!!!!!黑得糊成一团都不
  • 还有 金保养文:《成人法则》 金花钱被睡文:《失忆蝴蝶》 抛釉转真爱文:《法兰西多士》 一见钟情文:《十号风球》 不正经刑侦文:《简答题》 沙雕文:《没头脑与不
  • 【“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重磅启幕!】#十三五成就展# 10月21日,“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展了。展览总面积21834平方米,共设展项1740
  • #邯郸美食生活[超话]#网友投稿 钢管厂五区小郡肝串串店 自助式方便自由选择,吃到爽随便拿,吃完的签按斤算!正宗成都30年老配方锅底,加牛油熬制,串串放进去越烫
  • 女友路过我的地盘儿,上来喝杯咖啡☕️。她端着咖啡杯站在窗前看海,叹息一声,要是每天对着大海喝咖啡,心胸怎能不开阔不辽远?跟她一起站到窗前,是啊,在冬日里看海,你
  • 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做,呆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不求有一个怎样的身份,不再要求赋予事物怎样的意义。人可以褪去身上所有的偏见和浮华,留下足够的空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