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因缘经 卷二》(北魏沙门慧觉译、新译圆照法师)

降六师缘品第十四(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园之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洴沙王。已得初果。信敬之心倍复隆厚。常设上妙。四事所须。供养于佛。及比丘僧。乐人同善。志兼劝导。
国有六师。富兰那等。先素出世。邪见倒说。诳惑民庶。迷冥之徒。信服邪教。众类广布。恶党遍满。时王有弟。敬奉六师。信惑邪倒。谓其有道。竭家之货。供给与之。
佛日初出。慧流肇润。无心拔擢。没在重网。兄王洴沙。甚爱重之。殷勤方便。晓令奉佛。弟执邪理。不从王教。数数敕令。请佛供养。弟白兄王。我自有师。不能复往。奉事瞿昙。然王有教。理无有违。当设大会。不限来众。若其自至。我当与食。
许王之后。办设供具。饶敷床座。事讫设会。遣人往唤。六师之徒。寻皆来集。坐于上位。怪佛及僧。不自来至。即往白王。王前数数。敕请瞿昙。今为设会。日时欲至。如何不来。王告弟言。汝虽不能。躬自往请。可遣一人。白于时到。王弟受教遣人白。
时佛与大众。来至会所。见诸六师。先坐上座。佛与众僧。次第而坐。佛以神足。令此六师。合其徒类。忽在下行。六师情耻。各起移坐。坐定自见。还在其下。如是再三。移坐就上。犹自见身。乃在下末。更无力能。俯仰而坐。
檀越行水。至上座前。佛语施主。先与汝师。持水往师前。即举罂。罂口自闭。其水不下。还往佛前。从佛作次。尔乃水出。咸得洗手。洗手既竟。次当咒愿。檀越捉食。在上座前。佛语檀越。本不为我。往汝师前。自令咒愿。受教寻往。至六师所。六师口噤。不得出言。但各举手。遥指于佛。佛便咒愿。梵音声畅。
咒愿既竟。次当行食。欲随上座。作次付之。佛又告言。先与汝师。即便持食。从六师付。食皆忽上。住虚空中。各当其上。取不可得。行食与佛。并僧遍讫。食乃还下。各在其前。佛与众僧。一切食讫。澡漱还坐。
次当说法。佛语檀越。令汝师说。寻请六师。六师复噤。但各同时。举手指佛。于是如来。广为众会。出柔软音。畅演法性。分别义理。应适众情。闻佛说法。咸得开解。洴沙王弟。得法眼净。其余众人。或得初果。至第三果。出家尽漏。发无上心。住不退地。随心所慕。悉得其愿。各乃识真。信敬三宝。薄贱六师。舍不承供。
于是六师。甚怀恼恚。各至闲静。求学奇术。天魔波旬。惧其情怯。不能宣布。恶邪之毒。即下化作。六师之形。于一人前。现五人术。飞行空中。身出水火。分身散体。百种现变。愚痴之徒。更相恃赖。忿前见辱。亡失供养。六师悉集。各共议言。我曹技能。不减瞿昙。缘前一辱。众心离散。比来众师。神术显变。今察奇妙。足任伏彼。当诣国王。求决胜负。作议已定。即诣王所。自说智能。神化灵术。贪共沙门。讲格奇变。对试之后。可否自现。王笑之曰。汝等何痴。佛德弘大。神足无碍。欲以萤大。与日诤光。牛迹之水。与巨海比大。野干之微。与师子捔猛。蚁蛭之堆。与须弥等高。大小之形。昭然有别。迷惑高企。何愚之剧。
六师复言。验事在后。大王未见。我等殊变。是使偏心望彼大。决试之后。巨细自定。王又告曰。欲试可试。但恐汝等。自招毁辱。正使与佛。捔神足者。当使我曹。具睹异变。六师言曰。期后七日。愿王平治。讲试之场。
六师去后。王即严驾。往至佛所。以事白佛。六师纷纭。欲得讲术。以理呵语。其意不息。唯愿世尊。奋其神力。化伏邪恶。尔乃从善。因使我曹。得睹其变。佛告洴沙。我自知时。
洴沙谓佛。可共捔神。即敕臣吏。平治博处。安施床座。竖诸幢幡。庄严挍珞。极令丽妙。其当会日。一切企望。
于时如来。及与众僧。从王舍城。往毗舍离。毗舍离中。诸律昌辈。与诸人民。皆来奉迎。诸人后日。求佛不在。问实乃知。至毗舍离。六师之徒。兴张唱言。久知瞿昙。智术单浅。诸人犹豫。不信我言。克期捔术。自省不如。靡然逃去。至毗舍离。
诸六师辈。贡高转盛。各共相率。当必追穷。时洴沙王。办设供具。满五百乘车。王与群臣。十四亿众。各办粮食。悉随佛往。前后络绎。集毗舍离。六师复往。白诸律昌。听我曹等。与此瞿昙。捔试神力。谈讲实性。若见听者。期来七日。
时诸律昌。复往白佛。六师群迷。自谓有道。求与如来。共捔神力。唯愿世尊。垂神降伏。佛又告曰。佛自知时。诸律昌辈。合率臣民。严治设办。如洴沙王比。悉皆企慕。望在明日。
佛与众僧。至拘睒弥。拘睒弥王。名曰优填。将诸群臣。亦来奉迎。毗舍离人。明晨问佛。云佛已往。拘睒弥国。六师闻是。高心遂盛。合徒聚众。规必穷逼。诸律昌辈。办致供具。五百车载。用俟供养。将领国人。七亿之众。并洴沙王。集拘睒弥。观佛六师。共捔神力。前后满道。络绎而至。
六师既到。见优填王。腾说事情。如上之辞。沙门自省。内无顾恃。空空逃避。不可要勒。须王克定。令与我试。优填白佛。说六师辞。世尊宁可。与捔之不。佛复告言。我自知时。优填望佛。在其国试。严治设办。如洴沙王比。皆到当会。
佛复舍去。与比丘僧。至越只国。越只国王。屯真陀罗。将诸人民。来迎世尊。拘睒弥人。明日乃问。云佛已去。向於越只。六师徒众。寻逐其后。时优填王。与八亿众。并洴沙等诸国人民。悉共往诣。集越只国。六师见王。广自陈说。当令瞿昙。与我共试。
屯真陀罗。复往白佛。佛犹答言。佛自知时。王亦严办。会日垂至。佛与众僧。即向特叉尸利。此国中王。名因陀婆弥。与诸臣民。亦来奉迎。屯真陀罗。与五亿人。洴沙王等。诸王臣民。亦皆逐佛。向特叉尸利。
六师已到。白因陀婆弥。极自诪张。高谈大语。听与瞿昙。捔试神力。因陀婆弥。复往白佛。佛故答言。我自知时。严办日到。佛复舍去。并与诸众僧。至婆罗奈。波罗奈王。名梵摩达。亦与人众。躬来迎佛。
特叉尸利人民。明日乃知佛去。六师追逐。寻迹驰往。因陀婆弥。与六亿众。洴沙王等。一切随逐。六师既到。如前白王。王如前辞。往白于佛。佛亦答言。我自知时。严办日到。佛复舍去。与比丘僧。往迦毗罗卫国。

  08积功累德第八(3)
  积功累德第八(3)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和颜’,柔和之颜容。《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嗔恚。内无恨结。’‘爱语’者,四摄法之一。四摄法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谓之爱语摄。故《胜天王般若经》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勤喻’者,欢导慰喻也,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策进’者,勉之使进,即常云之促进,今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曰敬。《法华经嘉祥疏二》云:‘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共有六义:(一)世间希有、(二)离垢、(三)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六)不变。又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奉’者,尊崇奉养。‘事’者,承待。‘奉事’者,敬养服待也。‘师’者,教我以道者。‘长’者,德行,或辈分,或年龄高于我者。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师长恩重,故应奉事。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又《会疏》云:‘此(奉事师长)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此说亦有所据。如《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虚’者,虚妄不实。‘伪’者,诈现假相。‘谄’者,佞也。逢迎人意而吐其言,即常云之阿谀奉承也。‘曲’者,不直也,枉也,邪也。无有虚伪、谄伪、谄曲,则心端直无过。如《净影疏》云:‘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槃记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https://t.cn/RTv4Kyo

  08积功累德第八(3)
  积功累德第八(3)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上云‘惠利群生’,慈也。‘忍力成就’,忍也。是故‘于诸有情’,常以慈忍为怀。‘和颜’,柔和之颜容。《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和。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嗔恚。内无恨结。’‘爱语’者,四摄法之一。四摄法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谓之爱语摄。故《胜天王般若经》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勤喻’者,欢导慰喻也,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也。‘策进’者,勉之使进,即常云之促进,今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曰敬。《法华经嘉祥疏二》云:‘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共有六义:(一)世间希有、(二)离垢、(三)势力、(四)能庄严世间、(五)最上、(六)不变。又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奉’者,尊崇奉养。‘事’者,承待。‘奉事’者,敬养服待也。‘师’者,教我以道者。‘长’者,德行,或辈分,或年龄高于我者。省庵师《劝发菩提心文》曰:‘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不知礼义,则同于异类。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师长恩重,故应奉事。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又《会疏》云:‘此(奉事师长)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此说亦有所据。如《观经》云:‘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虚’者,虚妄不实。‘伪’者,诈现假相。‘谄’者,佞也。逢迎人意而吐其言,即常云之阿谀奉承也。‘曲’者,不直也,枉也,邪也。无有虚伪、谄伪、谄曲,则心端直无过。如《净影疏》云:‘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维摩经佛国品》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肇公注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肇公以质直无谄之心,为万行之本。语至切要,未可忽之。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庄严众行’者,《净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庄严’者,福智二严。‘众行’者,‘檀(布施也)等一切行也。’意谓:以福与智,庄严布施等度及万行。《唯识述记七》曰:‘善资粮者,福智二严。’《涅槃记廿七》曰:‘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又《探玄记三》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知‘庄严众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从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净影疏》谓‘庄严众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轨范’者,轨则与模范也。又‘轨’者,法则也;‘范’者,法也,常也。由于所行皆具福智,故所说所教,皆成轨则。所行所示,为众模范,故云‘轨范’。悉是常法,无可变易,无所欠少。故曰:‘轨范具足。’
  ‘观法如化’者,观一切皆如幻化也。‘观’者,智之别名。《大乘义章二》曰:‘粗思名觉,细思名观。’又《游心法界记》曰:‘言观者,观智。是法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也。’又《会疏》曰:‘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胆也。’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如化’者,《会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则是中谛也。’意谓:既言如化,则非绝对空无,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则只如幻化而已,并非实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现假有。既是幻化,则所现举体是空。故《会疏》谓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显中道之义。‘观法如化’者,即观一切法,皆是中道。
  ‘三昧常寂’。‘三昧’者,正定也。‘常寂’者,真体离生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是故《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也。止心一处曰止,乃禅定之异名也)。’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如是三昧,故云深也。由于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观,自然入于不生不灭甚深常寂之正定。又《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本经《大教缘起品》曰‘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是其果德。
  ‘善护口业’下六句,表菩萨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之中,则以‘善护意业’为首要。是即菩萨‘善护己念’之正行。由于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达真源,远离生灭。自然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是以意业,‘清净无染’。意业清净,身口随之。于口业云‘不讥他过’。‘讥’者,谴也,诽也,指责人之过失也。口业不讥他过者,实由于意业之不见他过也。‘他’者,一切有情也。进言之,则包括有情无情,万事万物之一切法。一切无过,本自无染。清净本然,本自圆成。如‘首楞严’义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又如《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是故一切平等,无有可讥者。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者,戒律。‘仪’者,仪则。《大乘义章十》云:‘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其意谓:所谓为律仪者,防恶止非之法,称为戒律。行为依止于戒律,称为律仪。又《行持钞资持记》云:‘通禁制止为律,造作有相名仪。’综上之意,依止戒律,体现于行仪,名为律仪。又律仪戒者,乃三聚净戒之一。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足等一切之戒律。(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有情为戒。上三为大乘菩萨通受之戒,于(一)摄律仪戒中,在家菩萨受五戒与八戒。出家菩萨须受(一)中之十戒与具足戒。《涅槃经卅一》云:‘戒亦一切善法梯橙。’(‘橙’同‘凳’,见《中华大字典》。)又《璎珞本业经下》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五灯会元》云:‘法要有三,曰戒定慧。’以上经论,广显戒德。《普超三昧经一》曰:‘被戒德铠,化度众生。’此正为‘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之真意。戒铠于此有二义:一者,护持义。以戒德为铠甲,如消防队员衣石棉衣。入三界火宅,冒三毒烈焰,拯济群生,无所畏惧。二者,庄严义。以持戒德,而自庄严。不失律仪,轨范人天,令众钦仰归止,来受教化。慕我戒德,学我戒行。进修定慧,而度彼岸。
  前引《圆觉》:‘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与今‘不失律仪’,互相照映,正显中道,理事无碍,圆解圆修之妙行。了知戒定慧与淫怒痴平等平等,仍严持净戒,不失律仪。虽严持律仪,轨范具足,但自心常寂,一切平等,悉无取舍,更无爱憎。不见己是,不道人非。如是持戒,是真持戒。如是修行,是普贤行。如是知见,方契中道。若人稍闻平等之意,便谬斥持戒为著相,诽谤戒律。或稍能持戒,便增我慢,自赞毁他,侈谈他人过失。是皆以病为药者也。
  上三段为法藏大士严净自心之德行。下为成就众生之德行。 https://t.cn/RTv4Kyo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假设合同生效的前置条款已经满足的情况下,在判断购买一项联营投资的购买日时,也可以参考准则对于企业合并“购买日”的判断条件,并结合联营投资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
  • 万物,蓬勃向上或逢初阳或年迈人生始爆发群青色中亭亭立,白腹蓝姬鹟购物商场溶于日暮中少女犹遮面,亦可闻蝉鸣其人声难辨,寻觅夏日踪青牙有暗影,唯愿知缘由樱花飞舞时,
  • 人一生遇见太多人,只要内心澄明,就永远不用讨好一个不懂你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别把人生搞得太复杂,让一切变得简单些,喜欢了就争取,得到了就珍惜,错过了就
  • 虽然清楚大致框架,教案还是要多联系勤思考反复多次打磨实操,现在正在《价格变动的影响》老师要录制视频,持续紧张不知所措但还是要往上冲!!!——去改改改,去学学学!
  • #民建星火论坛[超话]##中华心理学协会[超话]#这两年里,唯独今年没有那么容易想起你,可是每每有好事或者坏事都想同你讲,打开过无数次你的微信对话框,密密麻麻
  • 6.18姐妹们逛全球家精选就对了 马上就是618了,姐妹们的购物车是不是已经满满当当了呀~~~担心荷包被清空的姐妹看过来~~~今天给大家安利一个超级省钱还好用的
  • 虽然时代的背景带来了很多糟心的迟缓,可是就是因为生活的迟缓,于是优雅的上演着彼此之间的尊重和理解,每一步都慢慢的走出来,每一个深情的吻都注入过了心情的力量,每一
  • 这部分如果重估按照3万一平米计算,后增公司净资产60亿,和目前的公司总市值相当。按照本项目的销售价格市值超百亿元,按照项目成本价值在30亿元左右,体现在会计报
  • 一口咬开,噗嗤笑了,被自己蠢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就是橘子啊!最近发现峰哥太可爱了,他正在掏耳屎,不一会我发现茶几上有一块类似耳屎的干橘子皮,
  • 爱因斯坦抬起头,很不好意思,尴尬地对列车长说:“我也知道我是谁,但是我必须找到这张车票 ,因为我忘了要到哪一站下车了,只有看看车票才知道! 列车长客气地对他说:
  • #晨报时间#【餐厅调座位如拼“七巧板”】“听到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有序恢复堂食,我们都觉得精神一振”!【#晨报时间#丨餐厅调座位如拼“七巧板”】“听到新闻发布会上
  • 他是全球12位“千年英雄”入选的唯一中国人,才华学识千百年难再出一个。而先生天真豁达的个性,无一事不快乐的乐天,还有那一肚皮不合时宜的真性情,岂止是榜样而已。
  • 我们不断吮吸那些过往的片段里的糖分,得以再次拾起行囊,兴致满满的出发,会觉得:“苦涩一定只是暂时的,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再度发生,我这样可爱的人啊,一定会遇上属于自
  • 3-7-7-8-12-13-39请不要再拿基础疾病说事,因为任何人都会老,任何人都可能得基础性疾病,当病例数上升到一定数量时,必然会出现大面积死亡!3-7-7-
  • 后来他妈回来了非要让小朋友叫姐姐谢谢我,我说我30了是阿姨,她说我看去像20出头的,我笑了笑着说,还是得叫阿姨,我心态可能是18但实际辈份上还是30岁,怎么着也
  • #防疫# ④:影院的经理过来了,没有解决空调的问题,还说我们不带口罩(此时整个8号影厅只有我们两个人)未经我们同意,用手机拍摄我们。#电影院# ⑥:我们即将走的
  • 每一次苦难的背后,都有一份上天赐予你的礼物,所以我们要欢喜接受逆境,不排斥,不埋怨。那天那个感觉是放下了所有为了保护我的自恋而产生的犹豫,恐惧,自我怀疑和逃避。
  • 开学临别最后一面老邓说:“下次再见就是一年后了呀”我瘪了瘪嘴,说:“明明不是”把手递给了他,握住拳头,示意他像他姥姥对他一样于是,他握住我的手,放到嘴边~简约式
  • 2、西凌井收费站出口连接线(康西线老爷庙至东关口公路)改造工程将于4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进行道路全封闭施工,康西线老爷庙至东关口施工期间禁止一切车辆通行
  • 父母和孩子同样不完美,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表达爱,哪怕你一辈子都无法理解,但爱和时间会证明一切。民警寻求路人帮助和老人沟通,一位热心姑娘站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