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缘起赞》及殊胜之缘起
信念如日 礼赞如虹

——宗喀巴大师《缘起赞》及殊胜之缘起

信为道元功德母。能真信者,方能万难不辞。然真信,必据于胜解证悟。能海上师多次言及:“以宗喀巴大师之智慧,精进至五十余岁,作缘起赞时,犹言我今始真信佛说矣。”可见真信二字,含有多大的份量!

《缘起赞》是宗大师开悟后所造的第一部论典。展示了大师于佛如日般之信仰,也表达了大师对释迦佛及佛法发自内心的赞叹。《缘起赞》因其法理深邃,情感真切,言辞优美,多年来广为传颂。

宗喀巴大师造此文有这样的缘起:大师在西藏求法时,在苦行过程中面见了文殊菩萨,得到如下授记:将来你依靠龙猛菩萨、圣天论师等的加持可以开悟,还能度化无量众生,但在此之前一定要精进积累资粮等。

后来大师在梦中见到了五位中观论师——龙猛菩萨、圣天论师、佛护论师、月称菩萨、清辨论师。佛护论师把一部《佛护论》放在宗大师的头顶作了加持,之后他就从梦中醒过来了。大师立即找来这部论典,读至“外境于名言有,自性于胜义无”一句时就开悟了。(也有说是依《中论》“若远离蕴体,则无蕴体性”这一颂开悟的。)

开悟后,大师对整个缘起空性法门生起了无比的信心,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了不退转信。以此因缘他作了《缘起赞》。

《缘起赞》以证悟和宣讲缘起性空来称赞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功德。这是其独特之处。

为什么要以此来称赞佛陀呢?

因为缘起是佛教的精华。懂得了缘起,就能满怀信心地知道,释迦牟尼佛一定能够给我们指引出准确的方向,引导我们走向解脱。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指出:“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菩提心,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此颂谓如果不具通达缘起性空之正见,虽修出离心及菩提心等法亦不能断除流转三有之根。何以故?三有之根本是无明,出离心及菩提心皆不是无明之亲对治法,若要断除无明必须通达缘起性空之无我慧故。因此,小乘欲得涅槃者必须在修出离心上加修缘起性空甚深正见;大乘欲得无上正遍觉位者亦须在修菩提心上加修缘起性空甚深正见焉。宗大师又在《缘起赞》中说:“佛事语最妙,语中此理胜,是故诸智者,应从此忆佛”。颂中所说“此理”即指缘起性空真理。此缘起性空甚深真理对于学佛者之重要性可以知矣。

宗喀巴大师在《缘起赞》中,不是通过其他的方法来证明释迦牟尼佛的伟大与正确,而是以佛陀通过自己的悟道,并宣讲了缘起这样深奥的法门为理由,来赞扬释迦牟尼佛,这也是《缘起赞》的由来。换言之,《缘起赞》主要不是赞扬缘起,而是通过缘起来赞扬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认为,所有的神通、四禅八定以及其它的世间功德,都不如证悟缘起。因为前者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唯一能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证悟缘起性空。从这方面来称赞佛陀,是最殊胜的方式 。(以参考多位善知识释文综合。)

民国以来,随着藏传佛法广泛传播,《缘起赞》得到更多重视和欢迎。汉译本(包括本颂和释文)有法尊法师译本、观空法师译本、郭和卿居士译本、索达吉堪布译本等。以上译本颂文多为五言或七言句,适合诵读记忆。近年,也有人尝试从英文转译为汉文白话长短句,此似乎也有方便现代人阅读之可取处。

《缘起赞》

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敬礼尊重妙音菩萨

由见说何法,智说成无上,胜者见缘起,垂教我敬礼。

世所有衰损,其根为无明,见何能还灭,是故说缘起。

尔时具慧者,如何不了知,尊圣教心要,即诸缘起道。

如是于依怙,希有称赞门,除说缘起外,谁能得余者。

由彼彼依缘,说彼彼性空,离此更何有,希有善教诲。

愚者执何法,坚固边执缚,智善彼即是,戏纲尽断门。

此教于余未能见,故唯称尊为大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如于野干呼狮子。

希有大师希有依,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于彼大师我敬礼。

恒作饶益者,为益众生故,说教藏空性,无比决定因。

谓缘起道理,见相违不成,此于尊教法,如何能了知。

尊许若时见,空即缘起义,性空与成立,作所作无违。

若见反彼者,空则用不成,有用则无空,堕苦恼险处。

是故于尊教,极赞见缘起,彼亦非皆无,及以自性有。

无待如空花,故无依非有,若性有彼生,待因缘相违。

是故离缘起,更无有少法,故说离性空,亦无有少法。

若法有自性,则说无涅盘,及无戏论灭,自性无灭故。

故于智众中,发大狮子吼,数唱离自性,善说谁能难。

况无少自性,及依此此生,建立皆成立,二不违随顺。

即由缘起因,说不依边见,此善说即是,尊无上说因。

此皆自性空,缘此此果起,二决定更互,无障为助伴。

除此更有何,为甚奇希有,以此理赞尊,成赞非由余。

若有为愚使,与尊作仇隙,彼不忍无性,妙声有何奇。

若受行尊语,珍藏缘起法,不忍空性吼,我说此为奇。

缘起是无性,无上引导门,若即由彼名,反执有自性。

今有何方便,导彼众生趣,胜圣善行阶,无比尊喜道。

自性无作待,缘起有待作,何能于一事,二无违和顺。

故说缘起法,虽自性本离,然似彼显现,此皆如幻事。

说如尊所教,无有少敌者,能如法求过,善达即由此。

何故由说此,于见不见事,远离增益执,及损灭过故。

缘起道因相,见尊说无比,由此证余语,是量起决定。

见如义善说,有随尊学者,衰损皆远离,灭众过根故。

由背尊圣教,虽久依疲苦,后后过如呼,我见坚固故。

希有诸智者,善达此二别,尔时于圣尊,岂不从髓敬。

纵于一分义,得少许决定,尚与彼胜乐,况尊众多说。

噫愚坏我慧,于如此德聚,虽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然幸将近终,命相续未没,于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说中缘起说,慧中缘起智,二如世胜王,尊善知非余。

尽尊所垂教,依缘起性转,彼为涅盘故,尊无不趣寂。

美哉尊圣教,随至谁耳道,彼皆趣寂故,尊教谁不持。

能降诸怨敌,离前后相违,与众生二利,此教我生喜。

尊为求此故,经于无量劫,数舍诸身命,亲爱受用等。

由见何法德,如钩钓诸鱼,能引尊意法,未亲从尊闻。

自恨善根劣,由彼忧恼力,我意终不舍,如母意随子。

于此思尊说,相好胜晃耀,光网遍围绕,大师妙梵音。

此作如是说,能仁妙影像,显现于意中,如月治热恼。

于此奇胜教,诸不智众生,周遍起纠诤,如跋缚罗草。

由见如是相,故我多励力,随顺智者行,数求尊密意。

次于自他宗,修学众教时,后反以疑网,遍烧恼我意。

尊授记龙猛,释无上乘法,远离有无边,教轨夜开园。

无垢智轮满,无碍游虚空,除边执心暗,映邪说星宿。

吉祥月善说,白光鬘照显,由师恩见时,我意获安息。

一切佛事中,语事为第一,彼复因此故,智由此念佛。

随彼大师正出家,修学胜教未退劣,勤瑜伽行一比丘,于彼大师如是敬。

遇此无上大师教,皆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回施诸众生,成善知识摄受因。

愿利者教尽有际,不遭恶分别风动, 达圣教理于大师,获得信忍常充满。

愿一切生舍身命,住持能仁妙教法, 光显甚深缘起性,虽剎那顷不慢缓。

愿胜导者无量难,殷重为心所成办, 由何方便令此增,昼夜专注恒思察。

净胜意乐勤彼时,梵王帝释护世间, 妙黑天等护法众,恒为助伴无暂舍。

由说甚深缘起门中,称赞无上大师世尊善说心藏,多闻苾刍善慧名称吉祥,著於雪山聚中大雪山王阿得公家旁侧喇顶静处,又名尊胜洲,书者求寂虚空吉祥。。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地藏论坛佛教APP)
阿难尊者宿世因供养沙弥令其安稳专心勤加诵经,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诸比丘,咸皆生疑:“贤者阿难,本造何行,获此总持,闻佛所说,一言不失?”俱往佛所,而白佛言:“贤者阿难,本兴何福,而得如是无量总持?唯愿世尊!当见开示。”

  佛告诸比丘:“谛听着心!斯之总持,皆由福德。乃往过去阿僧祇劫,尔时有一比丘,畜一沙弥,恒以严敕,教令诵经,日日课程,其经足者,便以欢喜,若其不足,苦切责之。于是沙弥,常怀懊恼,诵经虽得,复无食具,若行乞食,疾得食时,诵经便足,乞食若迟,诵则不充,若经不足,当被切责,心怀愁闷,啼哭而行。时有长者,见其啼哭,前呼问言:‘何以懊恼?’沙弥答曰:‘长者当知!我师严难,敕我诵经,日日课限,若其足者,即以欢喜,若其不充,苦切见责。我行乞食,若疾得者,诵经即足,若乞迟得,诵便不充,若不得经,便被切责。以是事故,我用愁耳。’于时长者,即语沙弥:‘从今以往,常诣我家,当供饮食,令汝不忧,食已专心勤加诵经。’于时沙弥,闻是语已,即得专心勤加诵学,课限不减,日日常度,师徒于是,俱同欢喜。”

  佛告比丘:“尔时师者,定光佛是。时沙弥者,今我身是。时大长者,供养食者,今阿难是。乃由过去造是行故,今得总持,无有忘失。”

  尔时诸比丘,闻是说已,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贤愚经》卷第十

阿难因宿世供养沙弥令得沙弥得安诵经,缘是福报愿求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
===============================
昔无数世时。有一佛图。中有沙门数千余人止住其中。遣诸沙弥数百人行分卫供给众僧。日输米一斛。师便兼课一偈。有一沙弥。时过市中行且诵经。时肆上有贤者。见沙弥行诵。礼而问曰。道人行何所说。答曰。分卫给僧兼诵一偈。贤者又问。若无事可诵几偈。答曰。可得十余偈。又问。分卫几日。曰九十日。当输九十斛米。贤者谓诵道人。但还安意诵经。我当相代出米。沙弥大喜。贤者与米九十斛。还报师已便闲读经。经三月通千四百偈。启师。诵经已讫。要当诣檀越家试之。师即听。诣贤者所报曰。蒙君重惠得安诵经。今经已止故来说之。沙弥诵文句。流利无有踬碍。贤者欢喜稽首为礼。愿我来世聪睿博达多闻不忘。因此福愿世世所生明识强记。及到佛出世现为弟子。名曰阿难。常侍世尊特独辩通博闻第一。师曰。时贤者今阿难是。夫劝助学者志求愿功德不虚。缘是福报随愿而得如是也。须弥山南有一大树。高四千里。诸钵叉鸟栖宿其上。树常不动。有小鸟形类鹑鴳。住止其上。树即振摇。钵叉鸟语树神言。无知我身将重而初不动。小鸟未宿反更振动。树神言。此鸟虽小从大海底来纯食金刚。金刚为物所堕之处无不破坏。所以大怖不能自安。经以为喻。若有凡人解深经一句口诵心念。身中三毒四魔八万垢门皆不能自安。何况博采众法为世桥梁者也。《杂譬喻经》

阿难宿世因缘。阿难宿世造诸善根,藉彼善根乞种种愿,而得成就如今贤者阿难。
========
又于一时。长老阿难。被诸梵行大德人辈劝请。令彼奉侍世尊。从尔已来。尽心尽力。意行调适。如来所说。悉皆受持。从如来口所闻之事。或世间事。或出世事。悉能受持。永不忘失。若有人来咨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以是因缘。世尊集众。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于我声闻弟子之中。多闻利智。侍者之内。阿难比丘。是其人也。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长老阿难。于往昔时。造何善根。藉彼善根。今生释种大豪姓家。巨富饶财。大有势力。乃至一切无所乏少。复以何业。今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若闻世间出世间事。永不忘失。若有诸人来问所疑。亦悉能令彼心欢喜。世尊复记谓诸比丘。若知于我声闻弟子多闻智慧强记不忘最第一者。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作是语已。佛告诸比丘。我念往昔。过去世中。久远之时。还于此处波罗奈城。有王治化。名曰梵德。彼王尔时生于二子。一名喜根。二名婆奴(隋言月)。二子之内。喜根为大。其大子者。本性调善。贤直柔和。多有慈心。畏惧诸罪。厌离爱有。其彼王子。见其城内为诸王事之所逼切。悬官苦恼。杀害无穷。多有系闭。所谓枷锁杻械囹圄。地牢固禁。斩截手足。割其耳鼻。挑其眼目。既见此事。遂作是念。我之父王。百年已往。我身云何当治王位。我今知用如此王位。欲作何事。及我身命。亦知何用。所以者何。今见一切诸众生辈。以种种苦逼切其身。如我今者。不如舍家出家修道。作是念已。诣父母边。白言。父母。我欲舍家出家修道。

尔时父母。报其子言。汝身是我所爱之子。不离心意。瞻看无厌。我等宁死。不能别汝。我等但使身命存在。终不相放。如是再过。喜根童子。白父母言。父母当知。我今必定舍家出家。唯愿父母。哀愍许我。如是数数咨请父母。而彼父母。遂即听许舍家出家。而告之言。汝是我子如汝所乐。随汝意也。尔时梵德喜根王子。以其父母许得出家。至于他日。舍家剃发。次第修道。而悟缘觉。能作神通变化之事。放光放水。回天动地。兴云致雨。如是等事。皆悉能办。彼辟支佛。作如是念。我为何事。而得出家。如是之事。我今已办。已得己利。所作已办。我今可往本生之地。怜愍父母诸眷属故。及余众生。令作福田。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次第游行。至波罗奈。至彼国已。依住彼城父王梵德庵罗林内。

尔时梵德。传闻他说。喜根童子。已成大仙。还来于此。住我境界。我今可往至喜根边。显现于彼。问讯慰喻。时梵德王。以大势力。严盛威风。示现神德。从城而出。有四兵众。前后围绕。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遥见父来。而作是念。此诸人辈。梵德王等。大有威力。我慢贡高。我若随宜。在彼前者。梵德王等。必不敬我。作是念已。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坐卧经行。半身放烟。半身出火。身上放火。身下出水。示现如是种种神通。

时梵德王。诸臣百官。见彼尊者大圣辟支飞腾虚空现诸神变。彼等见已。作如是念。我之童子。虽舍王位今得出家。已成大仙。有大威德。有大神通。其心尔时即大欢喜。踊跃无量。遍满其体。不能自胜。诣彼喜根辟支佛所。王既渐进。佛复下空。王到其所。欢喜敬仰。时辟支佛。下住地上。即便坐于所敷之座。

尔时梵德。到辟支边。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坐一面已。时辟支佛。少说诸法。令王欢喜踊跃无量。显示善事。

尔时大王。从辟支佛。听闻法已。欢喜踊跃。白辟支言。善哉大仙。今受我请。常住我家。我为尊者。当作伽蓝经行房窟四事供养。心所乐者。悉皆办与。若欲哀愍诸众生故。村落城邑。欲行乞食。任意所行。我不障碍。辟支佛尊。默然而受父王所请。于时彼王。见彼尊者喜根缘觉默然受请。即办种种诸供养具。经行房窟。四事供养。悉持施与。自余须者。一切办给。

尔时喜根辟支仙人。为欲怜愍诸众生故。入城乞食。如此之时。即得入城。其月王子。日别至于喜根仙人辟支佛边。承事供养。于诸法中。心有所疑。时时往问彼辟支佛。其辟支佛。或被婆奴王子所问。默然不答。唯于诸指。出其光炎。尔时婆奴。作如是念。此辟支佛。大有神通。而无才辩。

尔时喜根尊者辟支。告婆奴言。婆奴王子。汝来出家。汝今若其不肯出家。我定知汝命终之后。必堕恶道。若其出家。汝亦应当成就大仙。有大神通。尔时婆奴。诣向父母。白如是言。善哉父母。喜根仙人。今已出家。我今意欲随出家也。唯愿父母。哀愍许我。而彼父母。遂不许可。婆奴王子。犹故数数至彼喜根仙人之所。承事供养。其辟支佛。复数语彼婆奴王子。汝当出家。婆奴王子。复报兄言。父母今日决不听我舍家事云何也。

尔时王子婆奴。面上色相。出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喜根辟支仙人。告婆奴言。汝来婆奴。汝必当须舍家出家。何以故。汝熟相现。于七日内。必当命终。尔时婆奴。至父母边。白言。父母。唯愿放我舍家出家。

尔时喜根辟支世尊。亦即诣向自父母边。白言。父母。汝等当放婆奴出家。所以者何。其相出现。七日之内。定当命终。以此因缘。父母必当与彼别离。以是定故。宁放出家。在于法内。取于命终。莫令在家取命终也。父母报言。婆奴王子。于七日内。必取命终。与我别者。我今当许舍家出家。

婆奴王子。当于尔时即剃须发。着袈裟衣。其出家已。于七日中。供养恭敬。事彼喜根。时辟支佛。教授威仪。过六日已。至其七日。定知命终。哀愍彼故。从坐而起。飞腾虚空。经行坐卧。放烟放火。隐身不现。种种神通。婆奴仙人。见彼喜根辟支佛尊。于虚空中。现于种种神通变化。见已心生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合十指掌。顶礼向彼辟支佛尊。既顶礼已。发如是愿。愿我来世。恒值如是辟支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闻已。悉令通解。又愿我身。于彼圣人。得为侍者。供养彼圣。又愿来世。得诸神通。所有威力。皆如此佛。若有来问我之义者。我悉为解。令彼欢喜。又愿生生世世之中。不在恶道。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于七日内。供养于彼辟支佛尊。受教法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于彼之时。婆奴王子。以欢喜心。供养喜根辟支佛故。以彼业报。今得生于释种之家。而于彼边。乞如是愿。愿我生生世世之中。不堕恶道。以彼业报。所生之处。不曾堕于恶道之中。唯生人天。流转往反。受大快乐。而于彼时。复作是愿。愿我来世。值遇如是教师圣人。或胜此者。彼所说法。愿我一闻。即得知解。以是业报。今得值我如是教师。又于我边。而得出家。受具足戒。得诸圣法其于彼时。乞如是愿。愿我来世。若当值遇如是教师。我于彼边。得作侍者。供养彼圣。藉彼业报。今于我边。得作侍者。供养于我。其于彼时。又乞是愿。我于来世。得大神通。得大威力。藉彼业报。今得成于如是大圣。得大威力。其于彼时。又乞是愿。若有人来问所疑者。我悉为彼分别解说。令心欢喜。藉彼业报。今日阿难。有人来问心中所疑皆悉为解。令心欢喜。

尔时佛复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我念往昔。久远之时。波罗奈城。其城有一大富长者。名曰僧萨陀那(隋言王安)。其彼长者。大富饶财。多有生业。犹如毗沙天王无异。家中日别恒有五百辟支佛。来向其家食。其时而有一辟支佛所持之钵。下底尖小。如牛乳形。其钵所安。或在草上。或帘箔上。随即倾倒。不得安住。彼时长者僧萨陀那。有一女子。可喜端正。女相具足。其女见彼辟支佛钵倾倒不住。即自脱钏。奉辟支佛。而白之言。唯愿大仙。取此钏用安其钵下。尔时彼仙。为怜愍故。即取此钏。用安其钵。而彼钵盂。遂不倾动。于时彼女。既见此钵更不倾动安住钏上。欢喜踊跃。遍满其礼。不能自胜。心发是愿。如此仙人安钏上。不倾不倒。我于来世。所闻如是。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令忆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若有心疑。于彼之时。长者家女。今为谁者。莫作异见。此即阿难比丘是也。由于彼时。以欢喜心。自脱手钏。以奉尊者辟支仙人。安置钵器。因发是愿。如此仙人。以钵安钏不倾倒故。愿我来世。若有所闻。若世间事。出世间事。悉皆忆持。永不忘失。由彼业缘。今所闻事。悉不遗忘。
《佛本行集经》
阿难尊者宿世供养沙弥,缘此福故而得无量总持
https://t.cn/A6M9lAOe
(出处: 地藏论坛-佛教APP)#佛教# #地藏论坛# #地藏论坛佛教app# #佛教APP# #阿弥陀佛# #佛法看世间##佛教音乐##佛教[超话]##世界佛教论坛超话#

#如实的解脱道# (30)
(续 第五章)
杂阿含157经(认为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认为是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阴见我: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见受……想……行……识是我,(受想行)识异我、我在(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在我。

我们在前面探讨五蕴的时候都已经讲过,我们先把经文读完。

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的存在),不舍,这个不舍就是知见上的执著。以不舍故,诸根增长:诸根长已,增诸触;六触入处所触故,愚痴无闻凡夫起苦、乐觉,从触入处起,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触故,起有觉、无觉、有无觉;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多闻圣弟子於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不生有觉、无觉、有无觉;胜觉、等觉、卑觉;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先所起无明触灭,后明触觉起」。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们一段一段来分析理解经文,这一经讲,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什么是这个五蕴呢?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这个‘受’是什么意思呢?‘受’就是‘取’的意思,所以五受阴,也就是五取阴。这个‘取’就是指凡夫、无明众生,在无明当中执取,这个‘受’在无明中执取而受纳的意思,当下的这个五蕴身心,所以叫五受阴,也叫五取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们分析一下,如果不执取,会不会有事啊?不可能嘛。你不执取会有感受吗?被别人骂的时候,如果不执取怎么会有受呢?所以这个‘受’一定是有所执取嘛,受、想、行、识都是一样。

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於此五受阴见我,

什么意思呢?若:就是假如、如果,假如诸沙门、婆罗门就是指一切外道修行者,见有我者,就是他在知见上面执著有我,这个‘见’就是知见,知见上面认为有我的话,那么这一切都是于当下此五受阴上面见我,不是离开五蕴以外有个我。

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色异我,色是我:认为色就是我;色异我:认为受、想、行、识是我,色是我所,叫作‘色异我’。

我在色,色在我,这就是所谓的‘相在’,也就是说‘我在色中或色在我中’;见受……想……行……识是我,(受、想、行)识异我,或(者是)我在(受、想、行)识(中),或(受、想、行)识在我(中)。

我们翻到资料31页,“我的定义”就是生命中的永恒不变、独存唯一、主宰自在者,对于‘我’知见上就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有情以此为轮回主体。什么意思呢?就是认为有这样的一个我在轮回,最常见的我们中国人讲的就是有灵魂,有一个永恒不灭的灵魂,那个灵魂就是我、真我。下面四点解释:以色为我,就是这个经文里面讲的见色是我,其他四蕴就是我所;如果以色为我所,就是经里面讲的色异我,其他四蕴就是我;我在色,色在我呢?就是第3点、第4点,以我在色中,色中有我,我在这个色里面,以色在我中。这个每一蕴都有这四种情况的身见,身见就是我见,五蕴合起来共有二十种,第三种、第四种即为相在。这个相在,在经文里面就是第三句,我在色、色在我,这个‘相在’就是相互包容的存在,这样我们就理解了。看经文,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凡夫不明白故,所以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他认为色是我:这个色身就是我,受、想、行、识就是我的。异我:受、想、行、识是我,色身是我的;相在:‘相在’就是相互包容的存在,如我在色中,与色共存,或色在我中,相互共存;我在受、想、行、识中,相互共存,或受、想、行、识在我中,相互共存。

言:『我真实』。言:言说,这个‘我’是‘真实’的存在,世间有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个我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灭,这大抵属于《唯心论》说。《唯物论》则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没了。《唯心论》者,认为这个物质的身体灭了,有个不灭的灵魂——我,然后可以来来去去,说:“这个身体就象一件衣服,坏了可以换一件,那个‘我’是不会坏灭的”。

佛陀,是离这两边见的,依于中道而说法,佛法认为有情生命是精神与物质相依相缘的综合体,也不认为这一期生命结束就什么都没有了,只要没有解脱,将由此生积聚的业力而感得后有。所以这个观念厘清多重要。因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言:『我真实』。不舍;不舍:不放下这观念;以不舍故,诸根增长;

因为不舍离无明故,那颗心处处攀援执取,攀援执取须依六根啊,因此诸根增长,诸根增长什么?六根增长攀缘。那么诸跟增长已,增诸触;六根增长攀缘,就增长诸触啊。六触入处所触故,因为有触嘛,那么愚痴无闻凡夫起苦的感觉、乐的感觉,苦触因缘起苦受,乐触因缘起乐受,所以起苦、乐觉,觉:是觉受、感受。这些苦、乐觉都是从触入处起,你不触怎么会有苦、乐觉呢?佛这里再告诉我们什么?苦乐从缘起生啊!也就是佛对病比丘讲的,有眼方能看,然后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果没有眼,没有眼触因缘,会不会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啊?那就不会。所以这些苦受、乐受都是从触入处起,你没有根尘触,不会有这些问题?这里不是说不要去触,而是说苦、乐从缘起生,本性空,别以为是实有而起烦恼执著!

那么佛陀后面讲,何等为六?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就是由于我们有六根,然后触六境才会产生六触,然后六受,六受就是眼触生受、耳触生受,六根触六尘产生六受,这个六受里面还分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由于六根触对而产生的。

佛陀下面讲,如是,比丘!有意界、法界、无明界。意界:就是意识类,‘界’就是类,意界也就是意识界。法界:就是内心的受、想、行。无明界:就是凡夫一类。凡夫一类不如实知五蕴、六处缘起,不如实知缘起的本性是空,以不如实知故在实有感里面起烦恼执著,才会有苦受、乐受嘛。你这里明白了,如果以后有烦恼起来了,要去反省,为什么会起烦恼?是不是落入实有感里起执着了才烦恼。如果当下与空相应,如实知是因缘生、因缘灭,当下观察它已经灭去,不可得,干嘛要跟虚幻的泡影去打仗呢?一切法的真相是你觉知的当下已经灭去,你就不会执著而烦恼了。

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在无明中触,所以起有觉、无觉,于一切现象生灭时执著实有、实无。有无觉:有是常见,无是断见;有无觉就是起常断二见。我胜觉:我比别人优秀,我最优秀的感觉。我等觉:我跟你一样的感觉。我卑觉:我比别人差的感觉。其实这些都是在实有感里面起执著。

我知、我见觉:自以为是的感觉。如是知、如是见觉,皆由六触入故,前面所例举的这些知、见皆缘於六触入处故,在无明触对中起实有、实无的感觉,起常见、断见的感觉,起我强的感觉,起我跟你一样的感觉,起我比你差的感觉,起这些自以为是的感觉,都是缘於六根触对的缘故,没有六根触六境会起这些感觉吗?这些想法不会起来的。那么这段经文解析了,要思考的是:一、这些知见是不是在无明触中所起的?二、这些知见虽是无明的产物,但它是不是缘起的?

所以佛陀在这里讲,都是由于根尘触而产生的,因为无明。愚痴无闻凡夫在无明中触,所以他会起这种种的知见。

多闻圣弟子於此六触入处舍离无明而生明,这一句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多闻圣弟子不是不要根尘触对,不是眼不见色,耳不闻声哦,不是六根不要触六尘哦,而是怎么样?于此六触入处触对的时候,舍离无明而生明,这一句要把握住,那你就受用了。根尘触对的时候,你要舍离无明而生明,佛陀是不是这样教我们啊?你不要根尘触的时候又在无明中、在实有感里起执著,实有感里就是无明中,你根尘触的时候你要与明相应,如实知是缘起,只要能够提起‘缘起’这两个字,马上就与明相应,不会生气、不会起烦恼、不会随着境界转,这不是佛陀手把手在教我们吗?多闻圣弟子为什么不会起烦恼?因为他于此、就是当下根尘触对的时候,舍离无明而生明。那这里就是两个机制你会用啦,你舍离无明的机制,选择与明相应的机制,那么这个一定是什么?我们前面对五蕴、六处分析过了,知道是缘起的本性是空,你也观察到、也体验到,就像妙净说的,今天早上我进大寮听妙净在跟这个如愿在分享,说:‘我现在是真的发现生命只有当下,那个离开当下的就不叫生命了,所以生命活着只有当下’。表明她对身心有观察,有体会。我们现在思维并体验:已经过去的还叫生命吗?当下能够感觉到的这一切叫生命;你再进一步,生命当下你能感觉到的这一切,就是你生命的全部。那个记忆只是生命的功能,那个记忆就是生命吗?它只是生命的功能之一。所以记忆里面的,我们一般说‘我的房子,我银行里还有多少存款,我还有多少股票’;那都是你的记忆,哪里是你生命的全部,你不去想它的时候,它在吗?你想的时候它的影像翻出来了。所以生命的全部,就是你能当下感受到的那一切,所以导师在蕴观里面讲:五蕴就是有情的一切。在处观里面讲:六处就是有情的一切。你仔细去思维、去体验,离开当下的生命所觉知的一切还有什么?这真的是对生命彻底的探究,才会有那一分感受。所以多闻圣弟子於此六触入处,就当根尘触对的时候,舍离无明而生明。如果说,我们时时在觉照中,时时与正见相应,那就不用在根尘触的时候舍离无明而生明,本来就在明中,与明相应的触,那还会生有觉、无觉、有无觉吗?这个觉就是知见。常见、断见还会有吗?不在实有感里怎么会有这些呢?什么我胜觉、我等觉、我卑觉也不会有啊,我知、我见觉,如是知、如是见已,这个不可能会生起啊。

先所起无明触灭,就是他还没有觉悟之前所起的无明触已灭;后明触觉起,后面是在明中触对,如实知缘起。如果有记性不好的,你只要记到‘缘起’两个字,根尘触对你马上想到‘缘起’,怎么还会落在实有感里呢。‘缘起’这两个字,我们在讲课的时候一直在讲、反复在讲,缘起的本性是空。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待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1、陌生环境引发应激一个陌生的环境不仅仅对猫咪的心理有所创伤,对于它们的身体往往也具有挑战的意义, 当猫咪进入新的环境时,常常有尖叫、乱蹿、撕咬等过于兴奋的行为
  • 军旗 这里是我的家(下) 全文应该有8k+ 这篇是完结 上篇指路: 他眼看着刘基//贤离开他的视线范围。 他没有追,没有伸出手,只是站在原地,回味他哥的
  • 每个今天,都曾是你满心期待的明天,又怎能因为自己的懈怠,让它成为你不忍回首的昨天?有梦想的人不做选择题,只做证明题,去想去的地方,做该做的事情,不迟疑,不徘徊。
  • 菲诺蒙深诱香氛洗护套盒五大特色:(1)添加菲诺蒙香水,独特持久的香味,可增加八倍异性好感度,提升个人魅力(2)真正无硅油,并且质地清薄易吸收,锁住头发中营养物
  • 数据显示,6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289.4,环比增长7.5%,行业规模恢复进程加快,基础能力提升明显,发展态势回暖向好。此前国家邮政局发布的6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
  • 无论‮泰是‬国,‮是还‬柬​埔寨‮也,‬会有很多信‮来徒‬向娜迦‮神女‬求​彩票号‮,码‬也有‮多很‬人中了头奖‮发而‬家​致富❗求横财‮求,‬投资,也都‮到得
  • ——发情的母猫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传达自己发情的信息,首先是用独特的声音大声叫,另外还喜欢在各种各样的物体上磨蹭自己的身体,留下能够传递发情信息的气味,有时还
  • 复古印花领巾 $20.56 (136.76元) 这款复古印花领巾,不刻意凸显什么,不争,亦锋芒!♬▶查看 : ...▲MAKE THEM ENVY YOU▼
  • #开普勒62号##宇宙探索之旅##第三册:旅行# “开普勒62号”系列共有6册,是由芬兰作家提莫·帕维拉与挪威作家比约恩·肖特兰德联手芬兰插画家帕西·皮特卡能
  •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亦博通过视频连线,向娄佳惠表示慰问,点赞她赛场上的优异表现,祝贺她取得的优异成绩。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亦博通过视频连线,向娄佳惠表示慰问,点赞她
  • 拥有和承担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
  • #每日一校#卡迪夫大学成立于1883年,是一所位于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英国著名的公立综合大学,威尔士唯一的英国常春藤联盟罗素大学集团成员,
  • 所以,定中所现和梦中所现的佛菩萨,往往并不是来自心外。   有人虽不自称是某佛菩萨的再来,却宣称直接传承于某佛菩萨的教导和印证,这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修行禅定,
  • △△王洪超:从门外汉到“世界遗产保护者”  “这是关城的城墙,从夯土的质量和厚度能看出来,函谷关当年肯定是一个国家级工程。  “目前,全国只有洛阳较完整的保留有
  • 真正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是如何面对生命里的历练。摄影没有标准答案,有的只是标准[威武]而正因充满新意与探索,才是摄影的持续魅力所在#lightingmode摄影
  • 陕·甘·宁·青摄影之旅 · 访古探野--- 2有一串星月,两年前和一北京哥们一同买的,有事无事就在手里搓一搓,偶尔挂在脖子上,现在已经变得光滑,菩提子的果实也变
  • 8月1日我们总说,不管是世间还是出世间,都要福慧双修,而不是慧福双修,为什么把“福”放在前面,就是这个“福”比“智慧”还重要。起床就能看到我的「日記」是非常殊勝
  • 当然 感同身受很难 但是希望可以理解 不要指责我们大惊小怪 胆子小 啥的 就已经很好了 理解万岁#蔡徐坤[超话]#亲爱的坤:生日快乐!昨天看少年派2 林妙妙被跟
  • 【达人打造“超顶配”Steam Deck:3TB SSD、更好的摇杆和散热、更大的电池】Steam Deck 上市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人们发现 Steam D
  • 枪杆子出政权拳头闯天下3984 8341我宋巍那是伟人重生人那都一样都是人都是命苦享福的人都是想着福穷人不苦吗人你想干大事心要狠还要善难那要忍狠理做人无论你做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