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035

【首先要明了六尘等境,唯虚无实,不为所迷。】

这是真实的智慧。前面一再跟诸位同修说过,我们眼前六尘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只不过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不会被境界迷了;也就是说,在一切境界里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妄想执着。你要是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妄想、执着是决定不能避免。有妄想、执着就搞六道轮回,离妄想、执着就出了三界。

【知一切法唯心,心外无法。】

这几句是“般若”的核心,《般若经》里最重要的开示,在这几句里头真的有体悟的话,那个成就快速不可思议。

【此是遣荡尘境之方便,渐渐乃能胸无点尘。】

“胸无点尘”就是我们讲的心地清净,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真实的功夫。心清净,智慧就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这个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修来的。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读大乘经念多会开智慧,没那回事情,不但是宗门不承认,教下也不承认。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的注解,《华严经疏钞》讲过,“有解无行”,这就是大乘经读得很多,“无行”是什么?没有认真修行。认真修行是“离念离相”;“无行”就是没有离念、没有离相。大乘经念得很多,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是增长邪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才晓得真正善知识为什么叫你读一部经,不叫你读两部经。你心没有清净,还有妄想、还有烦恼、还有是非、还有人我,你读得再多,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

有些人有个错误观念:我只要认真用功就行,不需要去解这些大乘经,不要读经,在家用功,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统统都不要。清凉也说过,“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错了。这是华严宗祖师说的话,哪里会有错?!这就像《金刚经》上讲的原理,“空有两边”不能着,着一边是错误,“着有”错了,“着空”也错了。因此行门当中,一定是“解行相应”,那就对了,“解行”要相应,一定要有老师指导,才不至于走错方向、才不至于走许多冤枉路,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底下说:

【纵有念头,亦极微薄,然后乃能断之。】

真修行人“断念”当然难,可是比一般人念头要淡得多,这是真的。只要肯认真修行,我们的妄想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月比一个月少,这是好境界,这个有进步。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烦恼跟去年没两样,甚至于没学佛时好像烦恼还少,学了佛之后烦恼多了,愈学愈多,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佛法的修学,在功夫检点上来讲,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你的功夫就得力,你修学的就很顺利,功夫得力。假如不是这个现象,你要认真去反省,你错了。

错误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理论上的错误,一个是方法上的错误。一定要把错误纠正过来,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开智慧是转凡入圣之枢纽。】

无论修哪个法门,念佛也是这个样子。念佛人会开智慧,愈念心愈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现前,转了,这个境界慢慢在转。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萨心。

“轮回心”是什么?贪、嗔、痴、慢、疑,这是轮回心。你只要有这个东西,这就是搞六道轮回。

“菩萨心”是什么?慈悲喜舍。你能从这个地方转,就好!

轮回心是烦恼心、污染的心;菩萨心是清净心、是觉心,觉而不迷。所以大家学佛,入佛门,一进门就受“三皈戒”。“三皈戒”讲的是什么?转凡成圣。教你三个方法:“皈依佛”,佛是觉,“觉而不迷”,转迷为觉,这叫“皈依佛”;转邪为正叫“皈依法”;转染为净叫“皈依僧”。这个讲法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

惠能是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他给人传授皈依,这种讲法我们可以联想到,佛法传到中国是后汉永明十年传来,公元六十四年。在传到中国之前,在印度已经传了很久。在中国书里头记载,佛灭度一千年,佛法传入中国,这是佛经上通常讲的,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牟尼佛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正法终结、像法开端的时候传到中国来。在中国传了这么久,法就愈传愈讹,就有了偏差、有了错误,大家对于三宝“佛法僧”逐渐逐渐错解,不知道“佛法僧”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于是“皈依”不得利益,“皈依”是有名无实。所以惠能大师给人家讲“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坛经》上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这么讲法;然后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给我们这样解释,使我们对于三宝意义清清楚楚,不至于迷惑。所以“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迷邪染”是凡夫,“觉正净”是佛菩萨。从“迷邪染”转成“觉正净”,就是转凡成圣,这么个转法,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翻是反过来。世间人都依“迷邪染”,做佛的弟子了,反过来依“觉正净”。

不迷、不邪、不染,这叫真正皈依三宝。所以要开智慧,不能迷惑颠倒,无量劫迷惑过日子过到今天,还要继续再迷下去,那真的对不起自己,一定要觉悟,一定要回头,不再迷了,这样子就开智慧。

金刚经035

【首先要明了六尘等境,唯虚无实,不为所迷。】

这是真实的智慧。前面一再跟诸位同修说过,我们眼前六尘的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只不过是刹那九百生灭业因果报的相续相,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真正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就不会被境界迷了;也就是说,在一切境界里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妄想执着。你要是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妄想、执着是决定不能避免。有妄想、执着就搞六道轮回,离妄想、执着就出了三界。

【知一切法唯心,心外无法。】

这几句是“般若”的核心,《般若经》里最重要的开示,在这几句里头真的有体悟的话,那个成就快速不可思议。

【此是遣荡尘境之方便,渐渐乃能胸无点尘。】

“胸无点尘”就是我们讲的心地清净,六祖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真实的功夫。心清净,智慧就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以这个智慧不是从外头来的、不是修来的。

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读大乘经念多会开智慧,没那回事情,不但是宗门不承认,教下也不承认。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的注解,《华严经疏钞》讲过,“有解无行”,这就是大乘经读得很多,“无行”是什么?没有认真修行。认真修行是“离念离相”;“无行”就是没有离念、没有离相。大乘经念得很多,那个结果是“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是增长邪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才晓得真正善知识为什么叫你读一部经,不叫你读两部经。你心没有清净,还有妄想、还有烦恼、还有是非、还有人我,你读得再多,增长邪见,不是增长智慧。

有些人有个错误观念:我只要认真用功就行,不需要去解这些大乘经,不要读经,在家用功,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统统都不要。清凉也说过,“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错了。这是华严宗祖师说的话,哪里会有错?!这就像《金刚经》上讲的原理,“空有两边”不能着,着一边是错误,“着有”错了,“着空”也错了。因此行门当中,一定是“解行相应”,那就对了,“解行”要相应,一定要有老师指导,才不至于走错方向、才不至于走许多冤枉路,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底下说:

【纵有念头,亦极微薄,然后乃能断之。】

真修行人“断念”当然难,可是比一般人念头要淡得多,这是真的。只要肯认真修行,我们的妄想一年比一年少、一个月比一个月少,这是好境界,这个有进步。如果我们修行,我们妄想、分别、执着这个烦恼跟去年没两样,甚至于没学佛时好像烦恼还少,学了佛之后烦恼多了,愈学愈多,那就错了,大错特错。

佛法的修学,在功夫检点上来讲,决定是烦恼轻、智慧长,你的功夫就得力,你修学的就很顺利,功夫得力。假如不是这个现象,你要认真去反省,你错了。

错误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理论上的错误,一个是方法上的错误。一定要把错误纠正过来,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开智慧是转凡入圣之枢纽。】

无论修哪个法门,念佛也是这个样子。念佛人会开智慧,愈念心愈清净,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智慧现前,转了,这个境界慢慢在转。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醒同修们:转轮回心为菩萨心。

“轮回心”是什么?贪、嗔、痴、慢、疑,这是轮回心。你只要有这个东西,这就是搞六道轮回。

“菩萨心”是什么?慈悲喜舍。你能从这个地方转,就好!

轮回心是烦恼心、污染的心;菩萨心是清净心、是觉心,觉而不迷。所以大家学佛,入佛门,一进门就受“三皈戒”。“三皈戒”讲的是什么?转凡成圣。教你三个方法:“皈依佛”,佛是觉,“觉而不迷”,转迷为觉,这叫“皈依佛”;转邪为正叫“皈依法”;转染为净叫“皈依僧”。这个讲法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的。

惠能是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他给人传授皈依,这种讲法我们可以联想到,佛法传到中国是后汉永明十年传来,公元六十四年。在传到中国之前,在印度已经传了很久。在中国书里头记载,佛灭度一千年,佛法传入中国,这是佛经上通常讲的,佛的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释迦牟尼佛佛法传到中国是像法,正法终结、像法开端的时候传到中国来。在中国传了这么久,法就愈传愈讹,就有了偏差、有了错误,大家对于三宝“佛法僧”逐渐逐渐错解,不知道“佛法僧”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于是“皈依”不得利益,“皈依”是有名无实。所以惠能大师给人家讲“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坛经》上讲,“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这么讲法;然后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给我们这样解释,使我们对于三宝意义清清楚楚,不至于迷惑。所以“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迷邪染”是凡夫,“觉正净”是佛菩萨。从“迷邪染”转成“觉正净”,就是转凡成圣,这么个转法,所以“三皈”叫“翻邪三皈”,翻是反过来。世间人都依“迷邪染”,做佛的弟子了,反过来依“觉正净”。

不迷、不邪、不染,这叫真正皈依三宝。所以要开智慧,不能迷惑颠倒,无量劫迷惑过日子过到今天,还要继续再迷下去,那真的对不起自己,一定要觉悟,一定要回头,不再迷了,这样子就开智慧。

因為諦是真實的意思,
所以世俗諦也是說真實,
不過是由世間的道理來說。

在佛教中,
這些就是因緣和合,
生滅法及因果律的彰顯;

但緣起性「 空 」,

空義才是第一義,
又叫
「 勝義 」。

雖然空義是佛教的最終真理,

但它與世俗諦相依,
不相分離;

若沒有世俗亦不會有勝義;

要真能體證這道理,
才能得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術語,
意即煩惱的熄滅。

根據這去演繹,
前兩頌是世俗諦,
此頌則是說勝義諦;

而唯識家則用
「 轉識成智 」
來說明這個轉捩。

唯識的觀點認為,
我們的生命是由識所主導,

只有當經過修行將識轉為無漏之智,

生命才能昇華,
最終成佛,
此過程叫轉識成智。

修行的果就是成佛,
修行這過程是通過觀空而到達目的地。

而八個識各有所轉,
這個轉變有兩個要分,

一個是對我們二元相待的世界不再分別,
稱為根本智。

有了根本智的體悟之後,
因為想度化眾生,

所以要將這道理體驗用世俗的方式來表達,
這叫後得智。

根本智是體,
後得智是用。

依唯識義理,
前五識轉為
「 成所作智 」,
是後得智;

單是後得智不是全部;

所以說
「 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

當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
「 大圓鏡智 」時,

這個就是圓明初發。

無漏是佛家用語,
不會漏表示沒有雜染,
意即清淨。

這個是根本智,
有根本智後再依後得智使用五根來發揮渡化眾生的作用,

便是無漏的成所作智。

佛教一向有佛具三身之說:

一 、法身
—— 是佛的本體

二 、報身
—— 是佛因修行成正果之後的酬報

三 、變化身
—— 能作千般變化,
於十方世界化作有情生命普度眾生,

而我們熟知的釋迦牟尼佛就被認為是這世界的化身佛

三類分身就是指這三身,
能度引眾生出離流轉生死的苦輪

淺略談
《八識規矩頌》
( 二 )
—— 第六識

第六識

頌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倶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這頌是說第六識:
意識。

意識很重要,
不僅是吾輩了知事物及抉擇思行的關鍵,

為惡為善,
皆由此起;

亦是修行的玄關。

玄關一破,
轉識成智,
由染趨淨;

人能修行,
此意識是重中之重。

可謂成也意識,
敗也意識!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此頌說些甚麼?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前文已說過,
是善、
惡和不善不惡。

而三量者,
是指現量、
比量和非量;

「 量 」者,
古文可作瞭解或知識義。

廣府話保留了很多古漢語,

廣東人說:
「 量你都唔夠胆。」

意思就是我知道你沒有這個勇氣。

簡而言之,
現量可說之為直覺而來的知識,

現量緣境時離名言概念及分別,

所量得的是境的自性。

而比量則是通過第六意識的分別、
思考、
計度而來的知識;

現代語言說之為名言概念。

非量者,
錯誤的知識是也;

非量又可分為似現量和似比量;

似者,
即不是或錯的意思,
可經審量或未經審量獲得。

那三境又是甚麼呢?

三境分別為性境、
帶質境和獨影境。

性境代表實在的境,
由現量取境所得。

而帶質境是透過比量而來,

如觀察某物並經計度而來的印象。

至於獨影境,

則並無實體、
實用,

純粹是由思憶或夢中獨立生起。

此句頌文指出第六識功能強大,

能通三性、
三量及三境。

其中三性是關乎道德價值,

三量是知識的範疇,
三境則是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印象。

佛家是相信輪迴的,

而有情生命於三界
( 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中輪迴;

但有情生命皆自覺有意識的存在,

所以說
「 三界輪時易可知 」。

法國大哲笛卡兒說
「 我思故我在 」
便是明證。

至於唯識學說的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

( 往後再談第七和第八識 )

都是微細不可測,

故就沒有
「 易可知 」了。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前五識的頌文
「 徧行別境善十一 」,

曾提及三十四個
「 心所 」。

先重溫一下甚麼是心所,
所謂
「 心所 」
是唯識家細緻分析心理狀態的結果,

有六類
( 遍行、
別境、
善、
根本煩惱、
隨煩惱、
不定,

而隨煩惱可再細分為大、
中、
小三項 )

共五十一個之多。

表列如下,
方便對閱︰

遍行心所是無記性
( 即中性的非善非惡 ),

遍於善、
惡和無記三性、
八識、
九地、
一切時,

故稱
「 遍行 」。

別境心所每一個都因各別緣境而生,

故得別境之名,
性亦無記。

善心所其性為純善,

佛教說之為
「 淨 」。

根本煩惱唯是不善性,

佛教說之為
「 染 」。

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謂
「 隨煩惱 」。

眠、
悔、
尋和伺通於三性,

所以叫
「 不定心所 」。

貪、
瞋、
癡,

在佛教稱為
「 三毒 」,

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所以是根本煩惱;

另外亦包括慢、
疑和惡見。

慢是貢高自大,
目空一切;

我慢是非常難處理的心理毛病。

疑能阻礙善的生起,
惡見當然是不好啦!

又如定、
慧,

是修行者緣境的狀態,
能入定和生起智慧,
是解脫的前提。

但這些心所,

不是全部都可單從字面的意義去理解,

恐煩不贅,

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唯識的書籍。

此頌文是說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

比前五識更多;

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

比如善與惡心所相互違背,
故不能同時生起。

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

是視乎當時的環境、
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

故謂善惡臨時別配之。

意識是善是惡,
跟整體的狀況及演變極有關連。

舉個例子,
恨是隨煩惱,
由瞋而起。

但如源出於
「 恨鐵不成鋼 」的心情,

其最初本意還是善的。

要注意的是,
善與惡是不能同時生起的,
但可間斷交替。

所以此例是先善後惡,
往後就要看事態的發展了。

第六識能力之強,
與各心所牽連,
造作善業惡業,
既引來輪迴生死 ,
也能解脫出離,
是修行的關鍵。

性界受三恆轉易

意識陰晴不定,
喜怒無常,

所謂
「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 」,

所以說
「 恆轉易 」。

而恆轉是在
「 性、
界、
受 」
這三者之間遊走。

「 性 」
一如前述,
即善、
惡和無記;

「 界 」
是欲界、
色界和無色界,

即有情生命的世界;

「 受 」
是感受,

常說的是苦、
樂和不苦不樂

( 又稱
「 捨受 」)
三受;

如再加上憂及喜,
合稱
「 五受 」。

三受是前五識的身受;

而第六識則有五受,
主要是心受,
即是要通意識才發生作用,
不是單純五識引起身體的感受。

因憂和喜是思慮
( 遍行心所思心所的作用 )的結果,

透過意識起動,
受了苦再經思慮才會擔憂,
樂後再思慮才產生喜悅。

根隨信等總相連

「 根 」
是指根本煩惱,

即貪瞋癡三毒和慢、
疑加惡見。

「 隨 」
是指隨煩惱心所,

而「 信 」等則是由信開始

( 見上心所表 )

所包括的十一個善心所;

所有這些心所都與遍行、
別境、
不定等心所或有所相連。

因此頌句的意思是第六識總是和這五十一個心所相連不離;

除了熟睡與昏悶暈倒或入定外,

意識皆常現起並與心所相連,

影響有情生命的一切造作。

動身發語獨為最

佛家說造業,

是由身、
語、
意三業所構成,

而其中以意業為發動的根本,
從而推動身業與語業;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他的年纪在三十五岁上下,但如果没注意那张阴沉而又毫无表情的面孔,单单只看到此人脖子两侧模样古怪、深深下陷的皱褶,很容易让人高估他的年纪。途径新的教堂(大衮密令教
  • #king_and_prince[超话]##平野紫耀[超话]#最近发生了很多事 每天的心情都不是很好但是还是要装作很平常的样子 好累哦 本来已经做好入坑皇室的准
  • 】[音乐]分享李智的单曲《克里斯朵夫的悲伤》 (@网易云音乐)[音乐]分享HAO付豪的单曲《克里斯朵夫》 (@网易云音乐)[玉兔捣药]5、《红与黑》|(法国)司
  • 【 ​全椒名人不止有吴敬梓!】 邢文伟: 邢文伟,唐代宰相。滁州全椒人(今安徽省全椒县襄河镇人)。年轻时与和州高子贡、寿州裴怀贵俱以博学知名于江、淮间。以进士迁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事实上,如果不是足球给他带来的热情,他本来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因为小时候他非常瘦小,比同龄人还要瘦”扬·范龙(Jan van Loon)威廉二世青训学院前校长说
  • #不要过于追求情绪稳定#这句话是针对所有人的吧?是的话就ok。 前两天我还在嘲讽有的女情感博主拿基因拿生理说事儿,说女的本来就脾气比男的大,要求女的情绪稳定是
  • #王嘉尔[超话]#每日一t 求互t,大家一起涨,但记得评论超15字哦~ [举手]评论是提升超话等级最快也最便捷的方法,每评论一条当前超话的帖子,可以获得1分的经
  • ” 可是我知道我永远都得不到答案,因为外面还有记者和粉丝等着他,他会坐上去往公司的保姆车,那里有他朝夕相伴的队友,他爱豆职业的工作,他与我不再相交的前程。金昇玟
  • (我其实在想是不是为了照亮两人的心脏侧,但是清居那个在右胸,待讨论)蓝色是美彼的主色调之一,蓝色也是经常用来代表boy's love的颜色。来自一般人的视线就是
  • #刘宇宁宝曼兰朵品牌大使# [鲜花]#刘宇宁官宣加盟东方风云榜#[心]#摩登兄弟[超话]#你下次路过 能不能不勾走我的魂 带我走@摩登兄弟刘宇宁 登兄弟刘宇宁*
  • #小A申请季捷报#波士顿大学 Boston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理学硕士 MS in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
  • 越南语Tiếu Thuận Nghiêu, sinh nhật vui vẻ!匈牙利语Boldog szülinapot Xiao Shunyao-nak!
  • 當初她曬單說是自己出的首付(看了那銀行放貸單我就笑了, 為什麼笑如圖) 前婆婆說是她為2人買的婚房!【如果你懒没时间,速度就慢】当然你说230,300,33
  •   17. 只有一个元音的单音节词,常常双写词尾的l, s, f. 比如will, off, miss. 有时双音节词也用到这条规则, 如re cess  18
  • 罗杰杜彼EXCALIBUR(王者系列)系列RDDBEX0511腕表正品简介 罗杰杜彼EXCALIBUR(王者系列)系列RDDBEX0511腕表编号:RDDBEX
  • 浪琴名匠系列,浪琴表拥有悠久而卓越的传统,浪琴腕表中的名匠系列,更是名声赫赫,成为了浪琴经典的代名词,今天为大家推荐的这一款名匠表款,更是经典中的经典,38.
  • Bringing the Earth to the Stars: Emergence巡演将于 6 月 15 日星期六在我的家乡奥格登举行!Bubble 4“哇我
  • #李帝努[超话]# #李帝努菲拉格慕全球大使# #JENO[超话]# 《icantfeelanything》 JENO part 歌词 Erase
  • #夏之光[超话]# #超话星愿池#阮哥新杂志的预告图频,烛光蝶影间美人隔雾,我忍不住想,第一个提出以“庄周梦蝶”为概念的那个人一定看过致命游戏。3.1v1,双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