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易解读系列

一一一中医方论
一、方的由来

《内经》十三方,就其所用药物来说,已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三类;就其剂型来说,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就用法来说,有内服、外用;就其功能来说,有用于治疗,有用于预防;就其方制来说,其中的汤液醪醴、生铁洛饮、左角发酒、鸡矢醴、兰草汤、豕膏等六方,属于奇方中之小者;泽泻饮、乌鲗骨藘茹丸、翘饮、半夏秫米汤、马膏等五方,属于偶方中之小者;小金丹,属于偶方中之大者。寒痹熨法为外用。这些方剂,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剂,现在还有其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方,难道只是无数随机组合后又长期实践中遴选的结果吗?

被称为千古第一方: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合药的依据是什么?太阳经第一方,六经中太阳经为啥放第一?太阳经中桂枝汤又为啥放第一?按产地:南、东、西、北、北。按产时:夏、春、秋、冬、秋。按五行:木,木,土,土,土。按归经:桂枝心肺膀胱经,芍药肝脾经,炙甘草心肺脾胃经,生姜肺脾胃经,大枣归脾胃经。按性味:桂枝辛甘温,芍药苦酸微寒,炙甘草甘平,生姜辛微温,大枣甘温。按八卦:桂枝(去皮)(兑),芍药(巽),炙甘草(坤),生姜(亁),大枣(艮)。这些里面找不到规律!

从《伤寒论》113方和《金匮要略》262方开始,方剂拓展至今无数!
二、解方史略
《伤寒论方集》东汉:113方,按六经分类,以太阳经为首;
《金匮要略》东汉:262方,以病证分类,脏腑经络篇第一;
《千金方》唐:开创脏腑分类先河,集唐以前5300首方;
《外台秘要》唐:按病证分类,搜集唐以前方6000余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按证、疾分门别类集788方;
《证治准绳类方》明:按病证分类汇集2000余首方;
《医方考》明:按病证分类集700首方;
《景岳全书》明:古方八阵,新方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医方集解》清:按医方功用分21门,正方320则,实用方800首;
《删补名医方论》清:常用200首,以历代医家评议角度解方;
《中医方剂通释》现代:按治法分类,收集验证,中医印证,药理方理,验案分析等;
三、破解中医的关键

方的分类:按方法分:补、发、攻、和、理、消、固;

按证分类:风、寒、暑、湿、燥、火、痰;

按证候分类,按病分类,按经属分类,按五脏分类等。无论何种分类,都是症象或药性作用或手段"法"的分类。理不清,方不明,只是“法"的机变,这种机变不是在方已确立的情况下,就陷入了混乱、对治对症而不是根本,或是陷入经验主义成为了经验之学。

组方的依据和原理,是破解中医的关键!

方一一如人生方向。万物寻太阳之方式不同,但都在找太阳!中天易包括二十八宿,超越了太阳!
四、方的正解

方:以六气(能量)正五运的过与不及(有形病证),所以,其组成原则是以六气六经归属为原则的。而方的加减变化,是以五运(性味主治)较六经六气(能量)为原则的。也就是说,方的组成偏重于中药的归经,方的作用偏重于中药的主治作用的。实际上,这两者是同步的,也是一体两面。这两者的融合及对应的连接规律是中天易理论!

如桂枝汤组成依据:按中天易:①能量场:亁→巽→艮→坤,②极变:坤一乾;③互为用:兑一巽;③按气化:桂枝(兑)少阳木气(水中所生之木火),芍药〈巽)厥阴风木和少阴君火而少阴君火之气化,灸甘草(坤)土气有余,生姜(亁)宣阳明胃土之气,大枣(艮)土专精。
五、方的理论

组方的归经原则,不是死板的归类,而是动态的,即中医的气化,也是症候形成的原因。这中间的规律是中天易理论。

《伤寒论》113方开始,以六气正五运(六经的本质);《金匮要略》199方开始,以五运较六气(五行的本质,有形的意义,五蕴的意义)。这二者的清晰,才能把握中医的根本方向而不走偏!

"三生万物"的三,五行标准问题。“逢七必变”的七,始点问题(有始才有终,循环理论的根本)。这两个的根本原理正是中天易的理论核心!
六、方的核心意义

方,是方向! 不是方子。

不在于药的力量有多大,而是引导、诱导、共振、感应、调动整个身体内外乃至无边的场能能量、使与之场能方向相同的吉祥缘份成功建立!成就回归和保持健康的快乐!

一方一佛土,十方。一方一信息场,关键在于场场结缘。每个人、每个时间、每个地方、每个病态,都有个信息场中的原方。寻找每个人的原方,中天易是指南针。

《春江花月夜》分享一首好古诗[中国赞][中国赞][中国赞]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 https://t.cn/RU9j9dd

#诗言志歌永言#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下来。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淼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省嵊县东。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隐约迷离,模糊不清的样子。
信难求:实在难以寻访。据《史记.封禅书》,战国时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及后来的秦始皇都派人入海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都没有达到目的。
越人:越地的人,在今浙江省一带。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
四万八千丈:极言其高。四一作“一”。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越人关于天姥山的传说。
梦:梦游。
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市南。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县境内,即曹娥江的上游。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性喜游山。曾游天姥山。其《登临海峤》诗有云:“瞑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
渌(lù):清澈。
清猿啼: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凄清的猿啼声。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山径石级,直上云霄的山路,形容山高路陡。语本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神话传说中的神鸡。《述异记》卷下:“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震响于岩石与泉水之间。殷,震动声。
栗:同慄。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样子。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霹雳:指雷声。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神仙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巨大的声响。
青冥浩荡:青冥,指青色的天空。浩荡,茫无边际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云之君:云神。这里泛指神仙。
鼓:弹奏。瑟:古代一种弦乐器。张衡《西京赋》:“白虎鼓瑟苍龙吹箎。”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车:驾车。
怳:同“恍“。猛然惊醒而心神不定的样子。
长嗟(jie):长叹。
觉: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刚才,指梦游的时候。烟霞,指梦游时所见的奇幻的境像。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事:侍奉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

  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情感深沉又昂,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一说公元746年(天宝五载)。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中国式世界杯:10万人赴俄,20亿买转播权,10倍备货啤酒
  • 蔡徐坤因700w粉丝福利染黑发被骂上了热搜?
  • 日活3000万的知乎,如今依然离不开搜索引擎
  • 《第五人格》浪漫庄园:虎牙鬼灯演绎杰克浪漫公主抱!
  • 毛不易微博关注陈立农,不同节目出道的他们竟如此相似
  • 死亡宣告重新开播 女朋友被打后竟然选择原谅他
  • 林允电影节发言全程看提词器,遭网友质疑业务水平不行
  • 郑爽偶遇张翰画面让人心寒
  • 彭佳慧前夫首发声
  • 《爵迹2》宣传方就吴亦凡海报文案雷同致歉 网友:又一种炒作手段
  • 对不起,我选择第一个离开宿舍......
  • 【科普】5种"癌症候选人"!快看看自己在不在其中
  • 张学友演唱会再立功!真“罪犯克星”没错了!
  • 盘点2018年参加高考的明星考生,他们考的如何?
  • 校服知识小科普:你的校服会不会发光?
  • 天王嫂昆凌暂时避生第三胎,被问是否有特别避孕?她害羞的说:“会比较小心”
  • 刘强东牛津演讲:我永远不知道怎么去成功
  • 要是吴佩慈给纪晓波生的第二胎仍为女儿,后果真不敢想象
  • 120元吃1个月火锅?大妈8点排队 火锅店11天被吃停业
  • 【豪运说球18/04/02】8连红发连红,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