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大胜华电话会议纪要 1.09 东方电新
一、业绩说明
财务总监宋总:
1、2021 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 11.7 亿~12.5 亿,同比增 350%~381%
2、业绩预增原因:
(1) 市场原因:新能源汽车拉动锂电池需求大幅增长,溶剂作为锂电池重要原材料之一,
销量大幅增长。
(2) 公司产品进一步优化。在工业级、电池级和 S 级产品上,又开发出高端的 SS 级溶剂。
产品的质量提升进一步满足了高端客户的需求,提升了公司自身盈利能力。
(3) 产业链优势,公司具备环氧丙烷——碳酸酯溶剂一体化生产能力,有效避免了原料
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促进了公司盈利的稳定增长。
(4) 生产成本控制能力进一步提升。去年完成技改 16 项,本年度实施技改 15 项,这些
技改项目的陆续完工,使得公司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给公司贡献了一定利润。
3、扩建新项目的资金来源
公司目前在建及规划建设项目供给 14 个,项目总投资额约 65 亿元,其中 5 亿元由少数股
东用股权投资资金投入,剩余 60 亿元公司自筹投入。具体方式如下: (1) 在建项目中已投入 5 亿
(2) 现有货币资金和承兑汇票 15 亿
(3) 净资产 30 亿,银行贷款仅有 1 亿
(4) 未来生产经营的现金流和利润 (5) 银行贷款资金
营销总经理李总:年度经营情况介绍
1、2021 年石大胜华 5 种碳酸酯溶剂整体出货量接近 30 万吨,同比增长 10%,营收同比也 有一定幅度增长。
2、客户结构:重点保证了日本、韩国等国际客户需求,公司在国际市场份额达到 70%以上。国 内客户方面,公司主要与头部几家电解液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3、2022 年销售工作展望:
(1)根据下游电解液客户反馈,部分客户 2022 年对溶剂的需求增长超过了 50%,更有客户 需求增长达到了 100%,因此我们判断 2022 年市场对溶剂的需求仍然保持一定幅度增长。 (2)2022 年公司石大胜华新增泉州和武汉两个生产基地。其中泉州基地将于本月投产;东营 基地另有新扩 EMC 和 DMC 产能在二季度投产。2022 年公司将实现 15 万吨溶剂新增产能, 同比 2021 年增长 50%左右。 (3)石大胜华布局形成了东营、济宁、泉州和武汉四个生产基地,多基地生产可以在遇 到检修期间错峰进行,保证了溶剂材料的生产供应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2022 会和日本、韩国等高端客户以及国内几家重点客户签订溶剂长期合作协议,保 证溶剂产品的稳定销售。
(5) 2022 OEM)

销售;
(6) DTD、ODFB、LiF、FB

。针 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增量,公司对原有添加剂产品进行了扩产,又新增了 1,3 PS 等先产品。添加 剂总规模将达到 1.2 万吨/年。
(7) 馈来 看,2022 。针对未来即将大规模量产的 4680 电池,石大胜 华公告了扩产 2 万吨硅基负极材料项目来应对未来市场的需求。
总结:石大胜华实现电解液+材料综合服务平台,在保持原有锂电材料盈利状态的同时, 进一步寻求电解液和硅基负极的利润增长点。
(2022 年新增溶剂 15 万吨,6F 二期 3000 吨,新型添加剂,硅基负极,电解液) 二、互动交流环节
1、问:公司重要客户,例如江苏国泰也公告了比较大规模的电解液扩产项目,公司既是国 泰的供货商,自己又同时往电解液延申发展,如何看和现有客户的竞合关系?
答:对江苏国泰会坚定的战略合作和保供。未来三年会和国内外重要的电解液客户签订 长期的溶剂供货合同,对非战略客户会形成竞争关系。
2、问:公司新型添加剂正在放量,每个产品价格和盈利情况大致是多少?2022 年出货规划, 下 游客户情况?
答:目前 ODFB 市场价格 55 万左右,DTD 35 万,四氟硼酸锂 60 万,BOB 60 万。2022 年我们重点扩产 ODFB,实现产能 440 吨/年,到 2023 年实现产能 1500 吨/年。另外 2023 年
DTD 和 1,3 PS 等新型添加剂分别有 2000 吨和 1000 吨的产能,已和下游头部客户实现战略合 作。
3、问:公司从溶剂行业,逐渐转向电解液一体化、负极等等,未来发力点在哪里? 答:公司目前形成了三大板块:1、30 万吨电解液产业链,包含 5 种溶剂、锂盐和添加 剂。其中溶剂在 2024 年实现 105 万吨的产能。2、硅基负极板块。3、湿电子化学品。公司 未来的发展中心是在电解液产业链基础上,着力发展新型添加剂、硅基负极材料和湿电子化
学品。
4、问:湿电子化学品领域会怎么发展?公司如何对待? 答:硅基负极和电子化学品是公司的第二成长曲线,是重点培育方向。
5、问:冬奥会是否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有影响? 答:目前未收到影响,未收到任何通知。
6、问:如何看新进入者华鲁恒升对行业的影响? 答:我们之间做的市场和客户结构不同,石大胜华溶剂出口份额占了整个市场的 70%以
电解液项目进展:
30
年会通过委托加工(
模式实现电解液提前批量出货和
同时加速推进自建
万吨电解液项目的进度,并导入头部电池企业。
公司前期投入研发的
硅基负极的一期产能已经顺利量产出合格产品,下游电池客户正在测评中,从客户反
等新型添加剂产品均已实现量产出货
年公司硅基负极将实现批量出货

上;产品结构也不同,我们主打产品是 S 级和 SS 级高端的溶剂,我们和华鲁恒升没有直接 的竞争关系。
(注:公司 Q4业绩大增可以证明这点,华鲁恒升并未冲击到石大胜华的份额)
7、问:最近几个月主要溶剂的市场价格是怎样的? 答:目前主要溶剂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EMC、EC 和 DMC 都维持稳定。
8、问:电解液产品将来会卖给哪些客户?导入验证周期多久? 答:已经和部分锂电池客户对接中,按照电池厂的要求正在开展工作。验证周期不长,
电解液投产就可以实现销售
9、问:公司从电解液的布局来看,已经形成了溶剂、锂电和添加剂这三大主材的一体化配 套。而天赐的布局只有锂盐和添加剂,请问下公司相对于天赐,咱们具备溶剂配套的优势是 什 么?溶剂对电解液的品质影响如何?
答:我们是唯一具备 5 种溶剂、锂盐和添加剂的公司;一体化和多基地布局的优势明显; 多工艺路线优势突出,抵抗原材料波动风险。溶剂的质量对电解液影响比较大,因此我们高端产 品具备一定优势。#投资##价值投资日志[超话]#

【开局十四五 | 黑龙江:北国仓廪端稳“中国饭碗” 共和国工业摇篮拥抱数字浪潮】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哈尔滨1月9日消息 这里,是北国仓廪,关乎天下乐安;这里,是共和国工业的摇篮,书写着新一轮振兴的光荣与梦想。

“十四五”开局之年,黑龙江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走创新路,闯改革关,在疫情“大考”下书写东北振兴新答卷。

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

2021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0.6%,重污染天数同比降幅为58.3%。

这是自黑龙江省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以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也是老百姓看得到的民生答卷。

提到黑龙江,很多本地人会骄傲地向外地游客介绍“大”——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关心天蓝、水碧、土净。

眼下,北国风光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美如国画。一进入春天,黑土地的画风变了——水墨黑白的色彩渐渐消失,山林江河涂抹出浓淡相宜的花样色彩。

“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惊喜!”在齐齐哈尔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吴先生总喜欢向他的朋友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四季景色不同,你们一定要常来。”

吴先生的邀约底气来自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共识。

来自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消息,“十三五”以来,该省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全省62个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125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98.5%,退耕还湿面积2.3万公顷。

一项项久久为功的举措,让更多人关注生态黑龙江,也让更多的本地人幸福感满满。

“以前一到供暖季就能闻到呛鼻子的味道,家里老人孩子都要戴口罩出门。这几年不一样了,明显能感受到雾霾天每年都在减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小锅炉“下岗”了,蓝天变多了,雾霾减少了,游客增多了。

美丽生态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生态旅游为载体,黑龙江旅游正在向生态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转型,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到黑龙江探寻“夏季凉爽”“冬季冰爽”“四季清爽”的秘密。

好生态来自天赐,好环境来自守护。日前印发的《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肯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没有得到缓解,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开局亮出暖心成绩单后,2022年,黑龙江将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打响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治理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三场战役,全力减少污染天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黑土加“油” 端牢“中国饭碗”

在黑龙江佳木斯市郊区长发镇正合村,村民崔巍在院子里的一张大案板上整整齐齐摆着切好的猪肉。“丰收了,大伙都高兴,杀头猪挨家送肉吃个喜儿。”岁末年初,谈起收成,崔巍合不拢嘴。

正合村是佳木斯市郊区第一个实现整村流转的村,有一定规模化经营基础。村里推荐崔巍作为带头人,成立了佳木斯兴家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规模经营引上更科学、更高效的道路。

“说白了,土地托管就是村民拿钱,我们伺候地。”崔巍说,2021年合作社托管了村里25户农民的4500亩土地,今年还会扩大,预计托管面积将达到全村的90%。

土地“入托”,“明白人”种地,直接效益是增产。

“我们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规模经营土地1.04万亩。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左右,实现了大丰收!”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福顺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新生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德介绍,“这比农户自己种每亩增产200斤左右。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光玉米就增收500吨。”

在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也正盘算着今年的收益。2021年,合作社种植绿色水稻16000亩、有机水稻2000亩,让合作社进账了400余万元。

“现在种地可比过去轻松多了,我们合作社68台高速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比起传统插秧机,不仅节省了人工费还抢了农时,稻苗株距、行距更均匀,苗量更精准,让稻苗更粗壮、根系更发达。”赵德山用3年的时间把合作社的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尝到甜头的他说,下一步我们会将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全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

如今,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也变得越来越高产高效。田间地头“新玩意儿”“黑科技”大展身手。

“我种的这500亩地,只要不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能做到高产、稳产、丰收!”大兴农场科技示范户胡春光侃侃而谈。春天插秧,他用的卫星辅助直行的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机;夏天水肥管理,他应用的是“浅、湿、干”循环交替灌溉法,施肥应用的是前氮后移技术和无人植保飞机喷施生物肥。

目前,黑龙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8%,建成40余个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将打造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推行全程“机械化”。

农业提质增效,少不了科技赋能。目前,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和大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黑龙江还不忘为黑土加“油”。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是黑龙江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的写照,但由于高强度利用、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黑土地变得又“瘦”又“薄”,如何为黑土加“油”成为了黑龙江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佳木斯市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起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介绍,自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开始,农民通过秸秆翻埋,秸秆堆沤腐熟、测深施肥,有机肥施用,测土配方,黄腐酸等多种方法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修复黑土地。

“黑土层变厚了,地就有劲了,粮食质量上去了,收入就高了。”赵德山看着脚下的黑土地感叹说,我做过对比,参与黑土保护的地块和没参与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不一样。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保护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过各项补贴,将“真金白银”发到了农户手里。

2021年富裕县作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试点县,春季落实玉米免耕播种40余万亩,按照每亩补贴30元计算,就发放补贴资金1200余万元。

补贴到位了,老百姓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在农业专家看来,土壤“病了”,就得治疗。“不能耽误也不能误诊,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还不能产生副作用。”黑龙江省农科院黑土保护团队负责人说。

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质量等级3.46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层厚度均24厘米,其中,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均达到30厘米以上。

为确保“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绿色粮、优质粮,黑龙江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全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多万亩。

2021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数据显示,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21826.95万亩,比2020年增加169.35万亩;粮食产量1573.54亿斤,比2020年增加65.3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第一,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再次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农业发展已经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集成组装技术模式,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同时,为优化种植结构,增强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2022年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

拥抱数字浪潮 激发振兴新动能

2021年12月6日,我国最东端高铁牡佳高铁正式“开跑”。线路全长37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网友直呼这才是“嗖嗖嗖”的高铁速度。

“能看得到我吧?看看这速度有多快!”牡佳高铁首批旅客黄雪松一边与女朋友视频,一边感慨着高铁速度。结束视频后,他又对车厢和窗外拍个不停,给家人发送了几条微信视频,分享此刻的心情。

牡佳高铁网络连接顺畅,让旅客彻底摆脱靠甩手机“摇信号”。与“不卡顿”的上网速度相匹配的是黑龙江5G建设的速度。截至2021年10月末,新建5G基站1.22万个,累计建成3.1万个。

2021年,“十四五”开新局,数字经济火了:出台《推动“数字龙江”建设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数字经济20条”),切实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智慧矿山、数据金融、远程医疗、政务“一朵云”蓬勃兴起。

“发展数字经济,我省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必须为之。”黑龙江省工信厅厅长张显丰说,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需求。

发展数字经济是黑龙江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张显丰介绍,黑龙江先后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龙江建设领导小组和大数据产业领导小组。相继出台“数字龙江”建设指导意见、发展规划以及“数字经济20条”政策措施。这20条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力度,旨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真金白银、条条干货!”业内人士用这两个词来点评20条政策。“数字经济20条”提出的目标更让人对黑龙江未来充满希冀: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大型制造企业比例达到6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40%左右,数字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黑龙江数字经济规模约3831亿元,全国排名24位,占GDP比重28%。

如何实现新目标?张显丰在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如此表述:要以打造“质量龙江”为引领,以打造“数字龙江”为先导,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引擎。

面对这数字经济新蓝海,下一步黑龙江将在思想思路破题上发力、在科学规划引领上发力、在配套政策跟进上发力、在聚焦优势扬长上发力、在激发活力补短上发力,全面推动“数字龙江”建设,让龙江的产业拥抱数字浪潮,全面智能升级。

昔日北大荒,今日中华大粮仓。走进新时代的黑龙江,不仅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多装上“中国粮”,更用心、用情、用力保护脚下的黑土地、头顶的那片蓝天,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稳步开局“十四五”,龙江未来可期!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杨海全 马俊玮 庞淼

编审:张伟 王文伟

视频:马俊玮

【开局十四五】黑龙江:北国仓廪端稳“中国饭碗” 共和国工业摇篮拥抱数字浪潮

编者按: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回望2021年,走进2022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十四五”开局的首考,中国各地交出怎样的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有何亮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有哪些结构性、局部性的问题需要关注?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招硬招实招?央广网特推出“开局十四五”系列报道,观路径,看成效,多角度聚焦开局之年新气象、新思考。

央广网哈尔滨1月9日消息 这里,是北国仓廪,关乎天下乐安;这里,是共和国工业的摇篮,书写着新一轮振兴的光荣与梦想。

“十四五”开局之年,黑龙江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开好局起好步,走创新路,闯改革关,在疫情“大考”下书写东北振兴新答卷。

环境就是民生 蓝天也是幸福

2021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4.7%,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6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2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比率0.6%,重污染天数同比降幅为58.3%。

黑龙江以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著称(央广网发 于国军 摄)

这是自黑龙江省开展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以来空气质量最好的一年,也是老百姓看得到的民生答卷。

提到黑龙江,很多本地人会骄傲地向外地游客介绍“大”——大森林、大湿地、大界江、大湖泊。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关心天蓝、水碧、土净。

眼下,北国风光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美如国画。一进入春天,黑土地的画风变了——水墨黑白的色彩渐渐消失,山林江河涂抹出浓淡相宜的花样色彩。

“这里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惊喜!”在齐齐哈尔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吴先生总喜欢向他的朋友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四季景色不同,你们一定要常来。”

吴先生的邀约底气来自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共识。

来自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的消息,“十三五”以来,该省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原生态五大保卫战,全省62个国考断面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125个县(市、区)全部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自然保护区“四类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98.5%,退耕还湿面积2.3万公顷。

一项项久久为功的举措,让更多人关注生态黑龙江,也让更多的本地人幸福感满满。

“以前一到供暖季就能闻到呛鼻子的味道,家里老人孩子都要戴口罩出门。这几年不一样了,明显能感受到雾霾天每年都在减少,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好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小锅炉“下岗”了,蓝天变多了,雾霾减少了,游客增多了。

丹顶鹤恣意翱翔,引得游客纷纷拍照留念(央广网发 杨海全 摄)

美丽生态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生态旅游为载体,黑龙江旅游正在向生态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转型,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到黑龙江探寻“夏季凉爽”“冬季冰爽”“四季清爽”的秘密。

好生态来自天赐,好环境来自守护。日前印发的《黑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肯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也清晰地指出当前面临的问题——作为老工业基地,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没有得到缓解,污染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十四五”开局亮出暖心成绩单后,2022年,黑龙江将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打响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治理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三场战役,全力减少污染天气,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黑土加“油” 端牢“中国饭碗”

在黑龙江佳木斯市郊区长发镇正合村,村民崔巍在院子里的一张大案板上整整齐齐摆着切好的猪肉。“丰收了,大伙都高兴,杀头猪挨家送肉吃个喜儿。”岁末年初,谈起收成,崔巍合不拢嘴。

正合村是佳木斯市郊区第一个实现整村流转的村,有一定规模化经营基础。村里推荐崔巍作为带头人,成立了佳木斯兴家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村里的规模经营引上更科学、更高效的道路。

“说白了,土地托管就是村民拿钱,我们伺候地。”崔巍说,2021年合作社托管了村里25户农民的4500亩土地,今年还会扩大,预计托管面积将达到全村的90%。

近年来,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央广网发 邵国良 摄)

土地“入托”,“明白人”种地,直接效益是增产。

“我们合作社通过土地托管规模经营土地1.04万亩。玉米亩产达到1500斤左右,实现了大丰收!”齐齐哈尔市拜泉县福顺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新生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德介绍,“这比农户自己种每亩增产200斤左右。我们粗略算了一下,光玉米就增收500吨。”

在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也正盘算着今年的收益。2021年,合作社种植绿色水稻16000亩、有机水稻2000亩,让合作社进账了400余万元。

“现在种地可比过去轻松多了,我们合作社68台高速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系统,比起传统插秧机,不仅节省了人工费还抢了农时,稻苗株距、行距更均匀,苗量更精准,让稻苗更粗壮、根系更发达。”赵德山用3年的时间把合作社的插秧机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尝到甜头的他说,下一步我们会将大马力拖拉机、收割机全部安装北斗导航系统。

如今,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也变得越来越高产高效。田间地头“新玩意儿”“黑科技”大展身手。

田间“黑科技”越来越多,农民种地越来越省力(央广网发 邵国良 摄)

“我种的这500亩地,只要不是十分严重的自然灾害,都能做到高产、稳产、丰收!”大兴农场科技示范户胡春光侃侃而谈。春天插秧,他用的卫星辅助直行的变量侧深施肥插秧机;夏天水肥管理,他应用的是“浅、湿、干”循环交替灌溉法,施肥应用的是前氮后移技术和无人植保飞机喷施生物肥。

目前,黑龙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8%,建成40余个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将打造千公里高标准科技示范带,推行全程“机械化”。

农业提质增效,少不了科技赋能。目前,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和大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黑龙江还不忘为黑土加“油”。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是黑龙江得天独厚的黑土资源的写照,但由于高强度利用、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黑土地变得又“瘦”又“薄”,如何为黑土加“油”成为了黑龙江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喜迎丰收(央广网发 崔伦震 摄)

佳木斯市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15年起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合作社负责人赵德山介绍,自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开始,农民通过秸秆翻埋,秸秆堆沤腐熟、测深施肥,有机肥施用,测土配方,黄腐酸等多种方法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修复黑土地。

“黑土层变厚了,地就有劲了,粮食质量上去了,收入就高了。”赵德山看着脚下的黑土地感叹说,我做过对比,参与黑土保护的地块和没参与的,产量和品质都明显不一样。

近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保护黑土地的一系列政策,通过各项补贴,将“真金白银”发到了农户手里。

2021年富裕县作为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试点县,春季落实玉米免耕播种40余万亩,按照每亩补贴30元计算,就发放补贴资金1200余万元。

补贴到位了,老百姓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更高了。但是在农业专家看来,土壤“病了”,就得治疗。“不能耽误也不能误诊,关键是要对症下药,还不能产生副作用。”黑龙江省农科院黑土保护团队负责人说。

来自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目前,全省平均耕地质量等级3.46等;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2克/千克。旱田耕层厚度均24厘米,其中,秸秆翻埋和深松整地均达到30厘米以上。

为确保“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绿色粮、优质粮,黑龙江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全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多万亩。

2021年,黑龙江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数据显示,2021年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21826.95万亩,比2020年增加169.35万亩;粮食产量1573.54亿斤,比2020年增加65.34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11.5%,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第一,国人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中华大粮仓”黑龙江再次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农业发展已经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向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大马力高端智能农业机械,集成组装技术模式,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同时,为优化种植结构,增强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2022年将增加大豆种植面积1000万亩。

拥抱数字浪潮 激发振兴新动能

2021年12月6日,我国最东端高铁牡佳高铁正式“开跑”。线路全长37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网友直呼这才是“嗖嗖嗖”的高铁速度。

牡佳高铁开通运营,首批乘客用手机记录下难忘瞬间(央广网发 原勇 摄)

“能看得到我吧?看看这速度有多快!”牡佳高铁首批旅客黄雪松一边与女朋友视频,一边感慨着高铁速度。结束视频后,他又对车厢和窗外拍个不停,给家人发送了几条微信视频,分享此刻的心情。

牡佳高铁网络连接顺畅,让旅客彻底摆脱靠甩手机“摇信号”。与“不卡顿”的上网速度相匹配的是黑龙江5G建设的速度。截至2021年10月末,新建5G基站1.22万个,累计建成3.1万个。

2021年,“十四五”开新局,数字经济火了:出台《推动“数字龙江”建设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数字经济20条”),切实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智慧矿山、数据金融、远程医疗、政务“一朵云”蓬勃兴起。

“发展数字经济,我省大有可为、必有可为、必须为之。”黑龙江省工信厅厅长张显丰说,黑龙江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大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需求。

发展数字经济是黑龙江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张显丰介绍,黑龙江先后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龙江建设领导小组和大数据产业领导小组。相继出台“数字龙江”建设指导意见、发展规划以及“数字经济20条”政策措施。这20条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发展数字经济的决心和力度,旨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哈尔滨新区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央广网发 资料图)

“真金白银、条条干货!”业内人士用这两个词来点评20条政策。“数字经济20条”提出的目标更让人对黑龙江未来充满希冀: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大型制造企业比例达到60%左右、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40%左右,数字经济发展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黑龙江数字经济规模约3831亿元,全国排名24位,占GDP比重28%。

如何实现新目标?张显丰在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闻发布会如此表述:要以打造“质量龙江”为引领,以打造“数字龙江”为先导,聚焦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新引擎。

面对这数字经济新蓝海,下一步黑龙江将在思想思路破题上发力、在科学规划引领上发力、在配套政策跟进上发力、在聚焦优势扬长上发力、在激发活力补短上发力,全面推动“数字龙江”建设,让龙江的产业拥抱数字浪潮,全面智能升级。

昔日北大荒,今日中华大粮仓。走进新时代的黑龙江,不仅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让中国人的饭碗更多装上“中国粮”,更用心、用情、用力保护脚下的黑土地、头顶的那片蓝天,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稳步开局“十四五”,龙江未来可期!
https://t.cn/A6JUDTUQ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f(x)[超话]##朴善怜[超话]##Luna朴善怜# 201229 Marvel更新Luna相关新闻一则(Luna部分翻译) Luna和Victor
  • 鸡腿王国须知 「很高兴与你相遇, 这里是的王国」 你喜欢的本本都可以从这里获取 ➡️➡️ : ———————————————⚠️关于本本你要知道⚠️———
  • 娱乐圈更新换代的太快,竞争的是相当的激烈,所以很多人都都会像钱看齐,趁机会能捞就捞,很少有人能够停下脚步来沉淀自己的演技,但有这么一名男演员,成名之后却不急不躁
  • 晚上,收拾行李的时候,我妈执意要我给老师带特产。我很不乐意,因为我不想提那么重的箱子。我虽然嘴上答应她了,可是心里面却盘算着另一个主意,要不就不拿了,反正她也不
  • 做饭切到手,在新家的抽屉很容易就找到了一盒新的创口贴,感谢任老师晚上要上课,给孩子们做了卤肉饭,我们也吃了一大碗。午休时间,生炭火,泡茶,顺手烤了几个红薯。夫妻
  • #王一博# wyb#王一博这就是街舞#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笑如小鹿无辜懵懂 邪魅如似娟狂桀骜 我自人间窥见,君如皎皎明月,犹若谪仙
  • 白天在家收到小和给我订的花,看到字卡泪奔。跟爸妈FaceTime接通后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祝我生日快乐。晚上定了来来最爱的草莓蛋糕,被小和带去可以俯瞰千灯湖的餐
  • 纵棹趁夜风小眠载一舟江烟 晚来揽星归摘片柳叶吹彻天边 展开泛黄的纸鸢回首旧人间 江灯飘摇远往事随波如又一篇 高台倚栏前衔杯观花满长街 玄武洞天也曾浇血洗剑 讥评
  • 【出小说、写专栏、拍视频:时尚生活博主 Archie】如果你曾经在微博、小红书上翻看过悉尼生活时尚博主Archie的视频和文章,你很有可能会忍不住羡慕又嫉妒地说
  • #每天一位女科学家[超话]# 徐娟,植物学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研究所教授。2005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1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生
  • 压岁钱到底应该什么时候给?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要先了解“压岁钱”的作用与意义。 大家知道,中国汉语里有个词叫“作祟”,作祟最开始的意思就是指妖魔鬼怪出来害
  • 他山之石,或可引玉!太阳能技术在刚刚出现时,相关材料污染重,造价高,遭受很多诟病。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太阳能技术已到得以大规模的应用,不但材料污染已微乎其微,且
  • 持股待涨(2.25分享) 我今日怕卖飞,没有高抛低吸做T,早晨止盈解套的精达股份,下午把昨日卖出的捷成股份吃回,看看周末回复关注函利好。继续持有雅化集团、天齐锂
  • 今天穿了好看的衣服 大家看到我都在问 你今晚要出去约会吗 我笑了笑 说没有啊嘻嘻嘻 其实或许是我想好好跟你告别了吧 想起第一次见你的时候 我在想我应该不会爱上你
  • #日行一善[超话]# "#每日一善# [冰墩墩]#阳光信用# ​​​​[雪容融] 行走在忙忙碌碌的尘世间,没有谁比谁容易,世间冷暖,是是非非,人无完人,金无赤足
  • 龙婆Moon在瓦朱拉玛尼‮庙寺‬出庙的哈努曼‮龙。‬婆易龙婆Moon2543年。你们‮见常‬的盾形‮王鬼‬那个是2545年‮,的‬这个‮努哈‬曼还早于‮期一‬鬼
  • 微博小号@笙箫君的小马甲 非关注私信已关。 →是个咸鱼剪刀手 B站ID何处起笙箫。墙头多 欧美圈唐尼中心 国内主朱一龙/乔振宇/刘畅/刘学义 (还会更新的
  • 昨天睡了一觉好的,一晚超过6+小时的觉。昨天最开心莫过于接姐姐出院,姐姐说她要自己学打胰岛素,状态也比前天去医院看她时好很多。最开心还有给二老买的二斤梭子蟹,做
  • 俄乌战争,让人明白钱在战争中只是一堆废纸而已,俄存在外国的钱被冻结,可以直接宣布卢布作废,美国和欧盟能奈我何。 有很多人认为打仗是要花钱的,要经济做后盾,俄罗
  • 转山~ 在观音洞遇到个在观音菩萨面前泪流满面的姑娘,不知她是遇到了怎样的人间疾苦。我是没什么好哭的,觉得自己一直是个幸福的人。但从观音洞出来听到那个女孩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