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八大人觉经》——大心普济觉(二十二)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菩萨因为看到众生的痛苦太多了,基于“不忍众生苦”的慈悲心,于是发起大乘心,利益他人,救度众生,因此佛经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是菩萨发心。”做菩萨的人,自己还没有完成佛果,为了救度众生,不惜舍弃个人的利益,吃尽千辛万苦,这是菩萨发心。

再说大乘的乘,是什么意思呢?古代由四匹马拉的车,叫乘,所以有“千乘之侯,百乘之家”之说,以拥有车辆的多少来表明他的社会地位。乘就是车辆,有运载的意思。

佛经中以乘来形容修行人的发心,有大乘小乘的分别。《法华经》以羊车、鹿车、大白牛车作为譬喻,羊是很小的,鹿的力量也有限,以这两种车代表小乘,就是罗汉、声闻、缘觉等,只求自己能够脱离生死的痛苦。大白牛车很大,像现在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车、火车,可以运载很多人,做菩萨的,要救度无量的众生,是大乘。大乘心就是能够自度度人的菩萨心。

讲到普济一切,救度的范围涵盖了尊卑贵贱、男女老少,一切众生,都是救度的对象。《楞严经》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就是菩萨度生的心愿,假使还有一个众生没有证到佛果的话,菩萨自己绝对不取泥洹,也就是不证菩提、成佛果。

就像地藏菩萨发了“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这就是菩萨心、大乘心。试想,地狱里有多少众生,但是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是:地狱假使没有空的话,自己绝对不做佛,一直等待把众生度完了,才证菩提的觉位(成佛)。众生无量无边,哪一天才能够度光呢?可见地藏菩萨的愿是多么大呀!

《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发十大愿,从第一大愿“礼敬诸佛”到第十大愿“普皆回向”都说:虚空界纵然有尽,众生界纵然尽了,众生的业力和烦恼也尽了,但是菩萨所发的度生大愿,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发大乘心,就是要普遍济度胎、卵、湿、化各类的众生。

愿代众生,受无量苦

发了菩萨心,就要代一切众生去受各种苦难。众生,包含三种意义:1、众缘所生:许多的因缘合在一起才能够出生,比如说一个人,最初由父母的因缘,再加上我们的业识投胎,形成了生命体,而后才出生,这就是众缘所生。2、众处受生:一个生命体,现在投生来做人,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将来可能投生为畜生,或是生到天上,或者堕入地狱,有六道可以投生,所以也叫众生。3、众多生死:生命体在六道当中,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不断地生死,所以叫众生。总之,众生就是代表一切有生命活动的。

形形色色的众生,有在天空飞的,水里游的,陆地走的,真是无量无边,而他们的苦恼也是无量无边,做菩萨,都会发愿代替一切众生受苦。

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令,就是使令;诸,就是一切;毕竟,就是究竟。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大乐,最究竟、最圆满、最大的快乐,也就是出世的快乐,这当然是世间的快乐所望尘莫及的了。因为世乐只是短暂的,虽然是欢乐一时,到头来乐极生悲,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学佛、学菩萨,所追求的是自他都能够证得涅槃,都达到究竟解脱的无上快乐。这一部《佛说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大部分都是谈自修,怎样自利,真正的目的所在,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发菩提心,向诸佛菩萨看齐,要普度众生,这样,学佛才有受用,也才能够早一天证得无上菩提。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法看世间##修行##文物代言人##佛教#

教人行善,首先要明辨究竟什么是善?#道教#

人心不古,其不但不趋善,反更推崇害人利己的事情。圣人之教不得延续,文明之命脉也必将受到压制。基于此,以倡导人们从善抑恶为母题的劝善书才需流传于世,希望世人读后可以真正迷途觉醒。

大道初始,阴阳首判,人世间的善恶本是相互依存。先圣老子曾经给我们描述过一个有道之世界,但随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紧接着以是非、荣辱为典型代表的贪念和欲望开始侵占人们的思想。

一旦缺失了道与德的约束,人类社会不复三代之清明,整个社会状况开始急转直下,以致于社会难以清明,人心不再澄静。

劝善书:倡导人们从善抑恶

劝善,顾名思义是要教人行善,首先要明辨究竟什么是善。以《关圣帝君觉世宝训》为例,文中共提到了38善、46恶事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作为参考对照。经中曰:“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心是善之源、恶之根,人们为善为恶都源于一个心字。不论有没有行善恶之事,但凡起心动念便已经有了善根和恶苗。

道教早期的劝善书《赤松子中诫经》的序言中曾记录了一则故事,说的是当初宋国大夫薛瑷曾有十子,其中六人瘸跛,一人狱死,三人盲聋生疮毒。有一人名曰子皋与薛瑷相熟,见其家境如此,便问薛瑷,究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才招致了今日的罪状。薛瑷痛心疾首,如实回答说,自己贵为一国宰相,在位之时不曾为国家举荐贤才,这是不尽责;路上见人遗失财物自己却心中暗喜,这是不为德。人生天地之间,唯德是立身之本,唯善是处事之道,薛瑷在这两点上都没有尽到为人的根本,所以才招致如此人祸。

子皋闻言不禁大惊,对薛瑷说,按照天道之法,他这样的作为必定是要背诛灭全族的,甚至还要殃及子孙。但“天虽高而察其下”,只要懂得“改往修来,转败为成,不患晚矣”。于是子皋把自己当初所得一卷劝人行善之书传给薛瑷,叮嘱其日日行之。薛瑷跪捧而受。

数年后,子皋又见薛瑷,发现他的几个儿子的病全好了。子皋惊问缘由,薛瑷回答说,并未曾请过医生看病,只因日日按照善书上的训诫行事,见人危难便与之方便,奉行如同己处,没想竟得此大果报。子皋叹曰:“天之报善也,过于响应声、影应形。”并大呼两遍“速哉”。

经文所记载的事例恰恰说明了“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的圣言。为善,必有善果;为恶,必有恶报。倘若能放下昔日之恶而从今行善,更是无上功德。

《无上玉皇心印妙经》中又言:“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劝善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人要明辨善恶,更要让每一个人能亲身去行善事,要把经文上的文字变成生活中具体的事,把涤恶扬善之心用行动表达出来,最终才能达到圣人对世人的期许。

日常生活中怎么做?

那么,凡是有心悔过向善之人,以及愿意恭敬诵持之徒,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诵经礼忏

首要一点,欲有修持,先要诵经礼忏,以明圣人之意。以圣人的言行教训为指路明灯,才可以使人生之舟稳渡迷津

诵经必当虔诚,不可起怀疑诽谤之心。以清净身心读诵经文,不但是在求得神灵护佑,更是通过此方式来涤除自己心中的恶念。时时以经文之中的善意做导引,才更可以明辨自我之迷津。凡是向善之人,必定先要对自己的恶进行忏悔。对外,需要静室明堂;对内,则要内观清净。这是道教自古以来便有的传统。陆修静先师便曾要求道民家中设立靖室、清静别居,不与杂物混淆,只用作礼拜神明或因病因事做忏悔。

道教修行本讲求清净,早晚功课经的第一篇经文便是《清静经》。内心清静,是却恶为善的第一法则。要达到内心清静的途径有很多,除了以静坐内参等修行方式外,最便易行持的方式是诵经礼忏。欲求善果之人,平时可多读诵如《觉世宝训》、《赤松子中诫经》、《太上感应篇》等具有导引作用的善书真经,亦可《清静经》、《救苦经》、《三官经》等太上经典作为修持法门。凡是经文密语,悟一字便可得一字之功,尚需日日持诵,寒暑不殆,时缘即到必证其妙果。

▌行持

其二,读诵之后,行持才是把善心转化为善事的最直接方式。把为善之念行持于日常生活,才是圣人教训的本意。

圣人有垂训,世人依所行。把圣人书于经书自上的训诫依条奉行于日常生活之中,先莫起求功求德之念。为善应出于每个人的本心,而不是以行善的方式为自己求得福禄果报。如果以这样的心念去行善,从源头上便已经是错了。如果水在源头已经被污染,下游的江河也必定不会清澈如许。

圣人朱熹曾作诗曰:“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善应该是出于自我的随手功德,是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和私利的,是属于率真而为的。经云:日行一善,三年得其果。每日按照圣人训诫去做事,不苛求,也不强求,善缘到时自然有天曹记录功德果报。

又有人说,虽然圣人教训鲜明,自己也有心为善,无奈总是被俗事缠身,或者在善恶之辨上会产生迷惘。如有此疑问,不妨用“功过格”来作为自己日行善恶的记录。每日记录自己所行善恶之事,然后再三省己身,由此才能得以日日精进,不负祖师宏愿。

据传,“功过格”乃许真君为了解除信徒苦难,托梦传万寿宫又玄子这一纪录善恶之行的方式,并由此传世。仙经《太微仙君功过格》中详细记载了功过格的作用和使用方式,其要求人们把《功过格》放置在床头,每天睡前记录自己当天积功累行的过程,并且一定要保持记录的真实有效。凡是对功德进行夸大、对罪恶进行隐瞒的行为不但不会获得上天的福报,还会因为这种行为而获得罪过。经中倡导人们要有“旦夕朝礼,为国为众焚修”、“为国为民,或尊亲先亡,或无主孤魂,诵大经”等弘扬大善的行为,一人为善,便要利益十类众生。足可见行善本身便是一件大功德事。

又有人自我约束的能力欠缺,此时更彰显出道德、风俗甚至于法律的重要性。人能为善,不仅可以证得自己功德,更可以福荫子孙后代和亲戚朋友。若是为恶,在自我遭殃的同时,还会祸及旁人。由此来讲,劝善的意义已经超脱了单纯监督万民成为一个好人、善人的概念,而是以道德来约束民众,反之又以民众的言行为他人和后人树立起更高的道德标杆。

在人生历程中,后来者总是需要前人的榜样力量做指引的。正如生前以自己的亲身行为验证着忠孝节义的关圣帝君已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一般,每个人在自我为善的同时,其实更能够激励亲朋子孙,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成为善之榜样。当世人都知善、行善,于自己可得内心澄净,于社会可得政治清明。人人如此,便可证得道祖所谓无为而治的大道之景。这岂不才是民心所归?

《佛说八大人觉经》——出家梵行觉(十八)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这一觉悟,说明我们由于贪欲心的驱使,致使人生充满了痛苦,为了破除贪欲心,必须改变我们的观念。一般在家学佛的善友,不能舍俗出家,如果在内心能够时时想到出家人的生活,怀念出家梵行,这样欲念也会慢慢减少,逐渐淡下去,清心寡欲,不为俗尘所染。

五欲过患:

在第二觉知,曾经讲到“多欲为苦”,我们人生痛苦的来源,就是欲念太多,欲望太大。假如我们的心,常在五欲中打滚的话,那是地狱的五条根,会使我们堕落的。

五欲,从狭义方面讲是:财、色、名、食、睡;从广义方面讲是:色、声、香、味、触,是外在五尘的境界。

色:眼睛所看到的红、黄、蓝、白、黑等颜色,或大、小、方、圆的形色,都叫色;声: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梵音,温柔的、幽扬悦耳的音乐,噪音,骂人刺耳的声音等;香:鼻子所闻到的气味,有的是香的,有的是臭的,或是不香不臭的;味:舌头所尝到的酸、甜、苦、辣、咸等滋味;触:是身体方面所感受的,是热、冷,或是硬的、软的,都是一种触觉。

总而言之,色声香味触叫五尘,包括了外在一切的境界。《止观》(卷四)说:“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贪欲之心,故言五欲。”

色声香味触五尘,本身无所谓欲不欲。不过,当我们的五根对着外界的五尘,根尘接触的时候,往往引生了我们的欲望,而去追逐它,于是造业受罪,从这方面来说,五尘就叫五欲。

过患,过是过咎、过失;患是祸患、灾害。因为追求五欲的贪念,而引起种种的过咎、灾害。

《大智度论》(卷十七)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五欲对我们的害处,就好像我们拿着火把,逆风而行,火焰向着我们吹,我们会被它烧伤。五欲好像一团火似的,会伤害到我们的身体。五欲也好像一条毒蛇,假使我们踩到它,一定会被它咬伤,要是我们贪恋五欲,也会被它所伤害。

另外,五欲是虚假不实的,好像我们在梦中得到宝贝,是不真实的。人生在世,恰似做了一场梦,五欲之乐,是不能维持很久的,就好像是假借来用的东西,不能长期拥有它,到头来只是空忙一场。

五欲真是害人不浅,可是我们凡夫没有智慧,非常愚痴,沉溺在五欲之中,至死不悟,舍不得把它放下,就这样,不断地起惑造业,永远受苦。这就是五欲过患的道理。

我们既然知道五欲的许多过失、祸患,应该怎样做才不会为五欲所累呢?就是下面经文所说的:虽为俗人,不染世乐。

俗人,除了出家的而外,所有在家的都是俗人,不过,这里专指在家学佛的居士。不染,就是不要沾染到,正如《华严经》所说“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所谓不染的意思,好像莲花生长在污泥里面,那是最肮脏的地方,但它不为污泥所染,本身是非常清净的。还有,太阳和月亮,每天在天空中运行循环,从来也没有停留在固定的地方,这也是形容不染。

关于世乐,《八大人觉经疏》中举出了十种,“世乐有十:女色、财宝、声名、饮食、睡眠、家宅、田园、衣服、眷属、官贵。”以上这十种是世间快乐的事情,但是本觉告诉我们,一个学佛的人,尤其是出家人,必须远离它,不然,对我们的道业有很大的障碍。正如,有首偈说: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

一个有智慧的人,应该时时刻刻观照自己本身,不可以沾上世间各种染污的欲乐。假使不去惹它,就不会受它所拖累,也就无所谓欲望,能够达到那种境界,就是清净涅槃的境界,心头上无挂无碍,非常自在。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法看世间##修行##佛学大智慧##佛教#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对于这四重奏的人而言,『和伙伴一起演奏』这件事的意义,已经超过那一直求而不得的音乐梦想了。因为这种做法本质上宣扬的,是一种『强者为王』的胜负逻辑,鼓励年轻人坚持
  • 》【公募基金集体抢滩精选层:跨市场、提门槛或成备选方案】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博时基金、南方基金、富国基金、汇添富基金、万家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内部都在积极调研并
  • 请记住:可能由于你一直拼命的加班,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其他实践,最终不仅毁了身体,你可能还毁掉了你人生真正重要的东西——思维和认知方式的升级和迭代。遥想当年
  • 唐佩恩出生于1992年,身高2米01,上赛季效力于勇士发展联盟球队,场均拿到17.9分8.1篮板3.3助攻,命中率53.8%,3月13日他和雄鹿签下双向合同,为
  • 【日常碎片】 ʚɞ ———————— 以为是乏味的城市 却遇见彩色的梦和许多美好感受生活的慢节奏⏳ᵕ̈ ɴɪᴄᴇ ᵕ̈风景无限好来组自拍好不好 .
  • 家庭:有一个男孩在国外 已工作身高体重:165cm60kg☎️ 15153117835车房情况:有简介:本人性格开朗 面容姣好 显年轻 喜旅游 好运
  • 7.17记:今天在预检坐诊的一天 下午吃完饭困得打盹 举着脸马上睡着突然:诶你好 我想问一下结核分诊怎么走啊 吓得我......嗯嗯出门左转 不客气哈值着班今天
  • #宝塚歌剧团[超话]# 今天的全家福来了 花組最高! tamo哥哥ins更新 うひゃひゃ 花万歳 本日、高汐❇ぺいさん. そして、若葉ひとみさん、デュエ
  • 清明扫墓温馨提示 先点香烛供香[蜡烛] 不大声说话, 不评头论足别人的墓 不照相 穿素色衣服 带桃木挂件 或椤严咒挂件 扫墓前最好空腹。 最好在七点之前
  • 其 Y-3 系列崇尚极简主义,致力打造当代运动服饰的现代美学,以强悍及硬朗的形象定义未来的运动风尚,如今的 Y-3 已经形成一种糅合运动与高街流行的独有风格。而
  • 而如今能与巴黎航展比肩的珠海航展,成了世界关注中国、了解中国的窗口——在诸多航空强国和航空企业眼中,在珠海举办的中国航展已经成为进入亚太、中国市场的重要展示窗口
  • 速度快到就是我以为是自己喝多了眼花了。。
  • 今儿听了个辩论赛 辩题是爱是克制/爱是放肆阿西八为什么会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哇 全场安静的时候就我们后排三个人在叭叭叭 我和室长都回头瞅他们 他们看到了反而变本加厉
  • #减肥[超话]##减肥打卡##减肥瘦身# 19 今日晨重:53.25kg 我裂开了,几乎没掉秤早餐:一片捷森➕➕薄荷鸡胸➕一个半午餐:杂烩荞麦面➕芝士晚餐:芋泥
  • ”史立军说,“三个全国唯一”是指泰州是全国唯一的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试点,全国唯一的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
  • 网友对此评论称:不就少了点蔬菜和叉子吗,阿富汗的青少年可是命都没了密苏里州北堪萨斯城学校的食品和营养服务主任珍娜·克努特(Jenna Knuth)向《纽约时报》
  • 比尔曼拿到第4,直接竞争对手特拉姆尼茨只拿到第7,在还有125分可以争夺的情况下,目前两人差84分,比尔曼有机会今天加冕冠军。4.由车库驶入起始点:当看到弓|擎
  • 3、八字日元为戊土或者为己土的人八字日元为戊土或者为己土的人,五行水是它们的财星,如果八字日元旺,水为喜神或者用神的话,那么冬季水旺之地的时候,运气就容易走好运
  • ——中村天风(瑜伽行者)#CRI日语新闻# 【ロ外相の台湾に関する姿勢を前向きに評価=外交部】外交部の趙立堅報道官はラブロフ外相の台湾に関する発言を称賛し、「中
  • 我又信算命的说我我今年的桃花了,还有3个月,你要挺住快点来,反正这3个月我是不会出急诊了,抢救室里唯一一个师兄也已婚生子,还能怎么碰到?出去玩碰到的吗?也不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