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多wonderland十月刊封面# [心]
第一次的杂志拍摄vlog,又是全平台营业 。推上就喜欢用母语碎碎念念,IG上就用英文做调查问卷,还调侃自己傻乎乎,微博上就用中文跟粉丝分享心情,然后短视频APP上还配上特效和“适宜“音乐 ,FC也要配好几张都没发过的照片。
赞兜致力各个平台分享自己的快乐,真好哇! 就是爱这旺盛生命力的赞多呀 ✨

【专访金宇澄:众生喧哗下的“不响”才是真实的】做小说编辑,做梦都想着明天上班收到一篇语言特别的小说——不是说语言“好”,而是“非常特殊”,有非常独特和个人的气息,小说最要紧的是语言、语感。拿到稿子、拿到书,看第一个十行,就能感受到这是一般还是特别的语境,不是等看完整个作品,了解全部内涵才下结论。第一个打动你的就是文字和语感,这一块儿一直是我特别看重的。

文|李菁

【“潜伏者”】

三联生活周刊:从某种意义上说,您有点“大器晚成”的意思,其实您很早就写小说,也发表了不少作品。但是自从1991年发表了小说《轻寒》之后,除了零星的几篇作品外,后来几乎停笔,直到《繁花》问世,所以有人称您为“潜伏者”。您潜伏的这些年发生了什么?

金宇澄:我1988年到《上海文学》,一直做编辑。发现做了编辑再写小说,就会打架——白天认认真真挑别人小说的毛病,晚上有冲动自个儿写东西,第二天一早,编辑眼光回来了,看自己昨天写的,都什么呀?因此不写了。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的想法是永远弃笔吗?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契机重新开始“写作者金宇澄”的身份?

金宇澄:当时就是随波逐流,假如没有后来这个很偶然的契机,我可能结束写作了。有一天,一位朋友说,某某人在“弄堂网”写真名真姓别人的八卦了,我好奇去看。这是一个上海本地的网站,基本是上海话写作,此人书写的对象,都是我们认识的人,我想,有名有姓写他人的私事——北方话说是“埋汰人”了,不大合适,内容也没多大意思,我知道的市民生活更有趣,所以开帖子写写普通民生。这网站现在没了,但没这小插曲,不会有写《繁花》的冲动,这事情非常有可能刺激到我了。

三联生活周刊:做文学编辑好多年,暂时告别了写作。而看《繁花》的感觉是一股气贯通写下来,好像之前各种各样的积累在瞬间爆发,突然就酿成了酒。您在下笔之前就把文体或风格已经想好了吗?

金宇澄:这是一个全世界上海人用沪语发声、唱歌,晒上海旧照的论坛,我也就用上海话试着写,重要的是我用了假名“独上阁楼”,这也是《繁花》开篇第一句话,我忽然就变成了一个最自由的陌生人,没有任何负担,全新的写作体验,周围也都是陌生人,相互都那么新奇、好奇。我这个懒散的人突然警觉了,充满“我要打起精神来”的感觉。
小网站很稳定,每天100来个人看,心态都很放松。如果换成大网,每天无数人灌水,我可能早就歇菜了。当天贴了开场白,人人上来打招呼“爷叔侬好”等等,写了几天,就有人上来问:“侬到底啥人?你是什么人?到底谁的马甲?”坛主也悄悄问我,是不是某某人的马甲?

意思就是我写得好,获得这样的重视,对自己就不再怀疑了,写得很顺,每天更新一节,底下立马是各种评论,极为热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天天直播。兴奋的焦虑是,打个比方,等于人突然“怀孕”了,“不正常”,成天想“下一步该怎么办?”,今天发出一节,立刻就想明天的故事。

说起来我特别佩服“鸳鸯蝴蝶派”那些老作家,包天笑时代的那些传奇,以《广陵潮》出名的李涵秋,《江湖奇侠传》的平江不肖生,真名向恺然,都可以每天三家报纸连载三个长篇——当然每天文字只有豆腐干大,一般是下午躺在一烟馆里,门外三家报社小伙计等着,一筒烟抽完,“拿纸过来”,小伙计拿来一纸,立刻就在纸上写完,小伙计跑去排字,第二个伙计送纸上来⋯⋯脑子里都想好了。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您的工作节奏是怎么样的?

金宇澄:记得是那年5月11号开的帖,早晨8点贴上去,状态很兴奋。为什么?5月份是上海最好的季节,天蒙蒙亮就可以起来写,气候不冷不热。写完天已经亮了,然后吃早饭,去上班。我的猫都知道了这节奏,有一天没起床它就过来不断地叫唤。上午10点打开“弄堂网”,看好多人七嘴八舌地议论,很好,几秒钟的快乐,立刻想明天的内容⋯⋯

每天写2000字、5000字、6000字。写完读者即看,完全投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因此特别理解年轻的网络写作,跟传统的面壁写作不一样,不再是等全部完稿,最终只是给一个编辑看,听这个读者的结论的写作。每天每一节,我都面对真正的读者,完全看得到他们的意见。因此这是“极豪华奢侈”的写作,这状态当然考验人,我经常会获得超常的发挥,内心也相当急迫,其他活动一概拒绝,这样一直写到10月底,统计字数二十几万,吓了我一跳——希望尽快结束吧。后有评论说,《繁花》推进得越来越快,现想想蛮后悔,实际是可以再放缓一些的。

单行本从头到尾,完整保持了连载时期每天每一个自然段突然结束的特点,预留“且听下回分解”的余味,这是面壁写作难以达到的节奏效果。

三联生活周刊:我还好奇一个技术性问题:书里这么多的人物您怎么记得住?作为读者阅读的时候,可能还经常都忘了这个人物是谁,要重新回头再找线索。您在写作上是怎么解决的?比如列一个提纲,还是这些人都活在您的脑子里,他的身份、他的腔调⋯⋯不需要这些提醒?

金宇澄:网上写一个礼拜觉得不对了,不是“开无轨电车”,是小说,这就要人物表、提纲,要安排结构——开帖是随便聊大天,张三怎么样、李四怎么样,然后提到了上海男人陶陶卖大闸蟹——就是《繁花》开头一节。“大闸蟹”这节是上帝给的礼物,门忽然开了,进入到过去的上海,联系到记忆和许多熟人,一切突然打通了。

像一副牌一下子理顺,人全罩在里边,可以一眼望到头,因此停了两天,结构是用两种颜色的笔,红字算一章,蓝字一章。比如红字大闸蟹,是一种提示,几个字就知道是写谁,包括其他关键字,都可以一看就知,就这样提示,红字蓝字,完成就划去,其中如果有不能预想的变化,我在一旁列出,或另贴一纸,但到了结尾,竟然完全按照了预设。读者稍微用心一下,会发现《繁花》里的人其实并不多,一眼就知道哪几个人最要紧,其他很多人也就是风景,环境、气候是风景,周围的人群,其实就是各种的景色。

【沪语写作与被标签化的上海】

三联生活周刊:您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要写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还是说一直是无意识的,但这个念头根植于您脑中可能二三十年了?

金宇澄:我这年龄的作者都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文本实验热潮。可以说当时的写作者们,特注意实验、摹写各种文本,特在乎个性,因此创作呈现的样式千奇百怪,什么表达都有。

这种文学趣味环境,与“80后”“90后”作家不一样,是一个恶补和照搬的时代,突然出现大量仿西方流派的作品,法国新小说、“垮掉的一代”时期⋯⋯强化“个性化表达”、写作辨识度⋯⋯然后,我暂别了小说,是休眠状态,也有那种不甘心、“没有完成任务”的心情,这次一旦触碰到了立刻就回头了。

另一原因是,受论坛沪语的启发,心里知道,很少有作者用所谓“上海官话”写小说,在北方语系方言的大背景下,上海话一直是小众、边缘的。《上海文学》的作者们,最多点缀几句上海对白,以示特色——编辑还得十二分注意它们是否通文。我的工作,就是修订到让所有华文读者都能懂,因此我对于沪语,一直有潜移默化的敏感,知道沪方言很有魅力,也容易“隔”。其实文学并不承担传播方言的任务,方言就是好看,标准普通话,客观上是“人造”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解释就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它进入了词典,就没变化了,而任何地域自然生成的方言,原汁原味,活泼接地气,也随时间一直活泼地变更,它们从不固定,因此小说和影视都喜欢方言对白,因为它们更生动。普通话对于国计民生来说,功不可没,多少也切断了地域水土的显著特征,包括人耳听觉的敏感度——比如我爱去广州,一听见出租车里的电台,就知道广州到了。城市之味,通过语言声音,露出了地域的特征,普通话,等于千城一律的城市高楼,而我最想看的却是属于本土的房舍,比如看到了上海的石库门,就知道到上海了。对上海话,我没有自恋,我在北方生活了多年,我在小说里慢慢改良和修订它,目的就是尽量让非上海读者了解这地域。

现今回想,上海这个本地网站,启发了我的沪语写作兴趣,网站里以上海话写作、倚老卖老的各种能人,对我也产生很大影响。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虽然我是上海人,母语是上海话,但数十年写作,一直是用普通话思维,所以初用上海话写,磕磕巴巴,经常文不达意,心里坚持用上海话,知道有些可用上海话表达,有些就要改换,比如不用“侬”,我改为直呼其名等等,读者看不出来35万字的小说,没有“侬”——就是“你”——这第二人称词,因为这是常用字,如果每一页满满的“侬”,读者肯定受不了的,如果改用“你”,也就不是上海话了,这就是转换。

做小说编辑,做梦都想着明天上班收到一篇语言特别的小说——不是说语言“好”,而是“非常特殊”,有非常独特和个人的气息,小说最要紧的是语言、语感。拿到稿子、拿到书,看第一个十行,就能感受到这是一般还是特别的语境,不是等看完整个作品,了解全部内涵才下结论。第一个打动你的就是文字和语感,这一块儿一直是我特别看重的。

(录音整理 杜昶德)

全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第7/8期

《2021 母亲节》

张团周五在学校做了张电子贺卡,特意用中文打出了心里话…并展示了真实的一言难尽的母语水平。

这才叫: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全是朴实无华的心灵信仰。

我们一家子都是货真价实的Native Chinese Speaker,中文是第一语言,张团的母语。

水平虽低,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大小张从昨天策划主席的“母亲节大餐”,傍晚时分俩人去了趟昇松(我们这边一家非常平的平价超市)买了牛角面包和鲜花⬇️见图。今早小张训练时大张又跑了趟cold storage(我们这边稍微高级一点的超市)买了烟熏三文鱼和奶酪以及贝果。

训练回来大小张今在厨房里忙活。

做这样一顿饭,我们张总能用切面包的刀把手切出一道非常深的伤口-切面包那种锯齿刀,换句话说张总把手给“锯”伤了。

主席给惯的。

今天吃火锅,主席用七星椒和二荆条加黑白芝麻做了红油,红油要熬明油分次泼。主席的手艺相当可以滴。

大家快乐。

另,这几天都不大有时间回复呀,因为……张团一直在家,也是忙,连着跑医院;有话咱们下周说。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身体乳共有五个味道,对一个超喜欢香味的人来说简直了,每一款都戳中我的心,香味清新高 级[哇]比起沐浴露,留香会更久,第二天早上醒来还有淡淡的香气。几乎可以稳占我
  • 本次系列拍摄与影片突出了服装工艺的繁美,以及它赋予女性权力与力量的宗旨。要聚焦长远发展,在产业聚合上,全环节发力、全要素保障。
  • 当你老了,各种病痛折磨找上身来,你就会明白,最值得拥有的,还是好身体。生活中,有很多人像这位博主一样,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熬几次夜没什么大不了,可他们忽略了,人生
  • 80年代,大量新技术与新材料引入假肢,实现了假肢的钛合金化、碳纤维化和计算机智能化控制,这期间,还出现了智能关节和储能脚等产品。20世纪60年代,具有变革意义的
  • 某生产铝塑膜上市公司负责人近日表示,目前业内各大企业都是以订单排产,公司也面临明显的产能瓶颈,正在积极进行扩产。业内人士指出,铝塑膜是锂电池产业链中尚未完全实现
  • 目前市场的情绪方面是:持有股票的担心调整,没有持有股票的渴望在二次下探的时间低吸,我想近期市场突破前应该不会给你很好的低吸机会了,会逐步的震荡上行,因为不难发现
  • 沉不住气,也耐不住性子的双子座,若是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倾听你的心声,就说明他们真的很爱你了。他们只对真正在乎的人,以及物件有着“要是再更XXX一点就好了”的吹毛求
  • 摩羯座虽然说摩羯座一向给人以沉稳低调的工作作派,甚至很多时候摩羯座给人的一贯印象都像是“赚钱的机器”的模样,实际上对于摩羯座而言,这很有可能只是人们对于日常摩羯
  • 2022,注定是曲折又艰难的一年,快乐的事物总是很难记起,揪心的事情却一件不少……正好在重刷去年夏天的《嗨放派》回忆起去年夏天最简单的快乐~一边追着周生如故、一
  • “梅姑把Silkwood这个角色演的鲜活、细腻,整部戏中她的情绪始终是饱满的,也真正的把自己投入在角色中,Silkwood身上已经一点都没有Meryl Stre
  • 生老病死的时刻每个人 无论再如何平常一定范围内都是被凝视的主角我们无数次的对他人的境遇报以这样的凝视跨越时间 我们也会在某个时刻被报以那样的凝视一个人煎熬着的某
  • 大爷东北口音说“呦,京城什么时候来了这么几位美女呦,我年轻的时候你们干啥去了”三娘道“进来看看”大爷“喝不起,这么漂亮,绝对是坑”哈哈哈哈,导演 这一段没有剧本
  • #小浪话你知##香港吃喝玩乐#位於西灣河的西餐廳Cull N Pistol,鄰近西灣河碼頭,擁有幽靜環境及海景可望,氣氛超悠閒。餐廳主打海鮮料理,尤其龍蝦菜式,
  • 忙得不甘愿的人,必然是他没有从忙中得到快乐,没有体会到身心寄托的地方就是忙——不忙做什么呢?“关于我又和默默一起听殿下了这件事”殿下让我还他清誉 第十集 萧
  • 今天去健身房,我特么应激了………一个是状态不好 通宵了 喝了酒了 大姨妈,然后怎么发生的呢:去到健身房,在推第二组五块砖卧推,我本来是流了一身的汗,休息的组间,
  • 本次活动,是为了在开学前夕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对绘画的热爱而举办。做售货员的唐女士是请假来陪儿子参加活动的,她介绍,由于工作性质特殊,节假日一般都在上班,很少能
  • 可是谁又能一直事事如意呢,在不幸运的日子里遇到一群让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不幸运的人,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吧[奥特曼][奥特曼][奥特曼]#吴老师的碎碎念#小方“
  • (图4)#李粉每日笑料##王力宏 李靓蕾#(刚刚看了一条微博…博主在庆幸她自己查出原位癌0期后她老公没有抛弃她…[黑线]区区0期原位癌啊,切了啥事没有)我第一万
  • 但是有没有人告诉你,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教育注定会划分人的圈层。我发现英美国家Top名校拼爹比较明显,父辈是学校校友会有加分,骑马,游艇,射箭,什么费钱什么加分,
  • ——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48.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杜甫《羌村三首·其三》25.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26. 五月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