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
“为什么每天寸步不离的陪伴,孩子还是不独立,缺乏安全感?”
其实,孩子的安全感不是跟父母黏在一起的时间长就有的!越陪伴越黏人,不陪伴又害怕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那么到底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呢?
一、安全感的基础是什么?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对妈妈有依恋情绪,可是对家庭中的其他人却不像对妈妈那样,人们就猜测可能是因为妈妈从一出生就给他提供乳汁,所以宝宝才依恋妈妈,而不依恋其他人。
究竟孩子的这种依恋是来源于食物还是其它原因呢?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哈洛用幼猴做了一组实验。
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跟母猴分开,关在一个单独的笼子里,并且在这个笼子里放了两个玩具母猴,一个是铁丝妈妈,一个是绒布妈妈,铁丝妈妈负责提供乳汁,绒布妈妈没有乳汁,由此来观察幼猴到底是喜欢跟谁在一起。
如果按照人们正常的思维,幼儿是因为乳汁的原因才喜欢依恋妈妈,那么按理说幼猴更愿意跟铁丝妈妈在一起,可是结果却发现,除了饿的时候幼猴会跟铁丝妈妈在一起,大多数时间却是跟绒布妈妈在一起。所以哈洛教授指出,母亲给予的身体接触和舒适感,才有可能是孩子对母亲依恋的重要原因。
哈洛还做了一项实验,把幼猴放在一个新的房间,这个房间里有铁丝妈妈和乳汁,幼猴进入这个新的环境十分紧张,无视铁丝妈妈,也无视旁边放的玩具和其他物品,蜷缩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而当绒布妈妈在房间时,幼猴立刻扑向绒布妈妈紧紧抱住它,几分钟后他的恐惧心理就得到了缓解,开始在房间里溜达起来,也试着去观察和研究起房间的其它物品。
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灵长目动物(当然也包括人类)的宝宝都渴望身体上的拥抱,他们对于妈妈的依恋并非完全来源于母亲提供吃喝,最重要的是与母亲的肌肤相关。
恒河猴实验给我们的启示: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二、怎么判定宝宝是不是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Mary D.Ainsworth,1913-1999)设计了一个“陌生环境实验”来评估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依恋类型,即观察宝宝同妈妈在一起、同陌生人在一起、一个人呆着、同妈妈重聚等不同场景下的反应。
如何判断宝宝的安全感足够呢?也即,如何知道妈妈跟宝宝之间的依恋类型是安全依恋呢?
有以下几个点可以参考判断:
a、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很喜欢接近妈妈,只要妈妈在就不要别人,做什么都要妈妈陪,各种要求吃奶求抱抱的腻歪都算;
b、妈妈离开宝宝会表示很不安,每天上演的分离大戏就是宝宝在表示对妈妈离去的不安,当然随着宝宝越来越大,理解了妈妈很快就会回来,分离大戏就没有那么戏剧性了,这并不表示宝宝没有安全感;
c、妈妈回来后宝宝会热情迎接,挂在身上变考拉,不断地要求吃奶,一本一本地要求讲绘本,都是宝宝在发出跟妈妈亲近的信号,如果宝宝对妈妈很抵触,则要反思一下你们的相处模式了。
如果你家宝宝有如上表现,那么恭喜你,你们的依恋类型就是安全依恋,宝宝还是很有安全感的。
三、和宝宝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这几个关键点很重要
1、不要担心“宠坏”小婴儿
6个月之前的宝宝,所有的表现都是基于自己的生理感受和生活需求的,他们还没学会假装哭来控制父母。他的啼哭通常都是生理或者生活需要,并不是有意识去闹情绪。此时孩子饿了、渴了、尿了、拉了......都会通过哭声来传达给父母他的需求,如果孩子啼哭不止,一定不要不管他任由他哭,一定要及时察觉孩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
这时候的及时满足并不是“宠”孩子,而是通过这样迅速、稳定、重复的行为让孩子认识到与妈妈或者照料者之间的关系,迅速地与家庭成员建立成安全依恋关系,进而建立起与外部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另外,及时反应也不一定就是孩子一哭就立马抱起来安慰,也可以是其它行为,比如跟他讲话、唱歌、抚摸他的肌肤等等,以此来查看宝宝不舒服的因素是什么,并且让孩子感受到他人的关爱,逐渐建立起信任和依恋。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的研究发现,0~6个月的婴儿,如果父母对他们的啼哭反应及时而恰当,当他们长大一些,8~12个月的时候,他们就知道不必大声啼哭来吸引父母,哭的反而少了,并且在人际沟通方面表现更好。
2、妈妈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宝宝的情绪表达
6个月以后的宝宝,行动能力变强的同时,情绪发展也非常快。情绪种类增加了,感情更复杂了,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在快乐、害怕、焦虑之外会体会生气和挫折感;情绪的表现强度也增加了,宝宝开始能够理解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当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目标时,如果成功了,他的成就感会翻倍,如果失败了,挫折感也会加倍。如果这个时候宝宝生气了,当然会有更强烈的哭闹表现。所以大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真是越大越不听话了!
情绪发展的过程就是这样,宝宝能体验正常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他们的心理才会正常的发展。这个过程中,妈妈们越是有耐心,越是带着积极的情绪来支持宝宝,表达爱,让孩子常常保持愉悦的心情,减少不必要的哭闹,越有利于宝宝认识情绪、表达情绪、调节情绪。
3、主动陪伴让宝宝更独立
6个月到两岁,是大部分宝宝体验分离焦虑的高峰期,这个阶段的宝宝特别粘人。同时他们已经逐渐理解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能思考总结出因果关系,具备了用哭声召唤我们的能力。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要对孩子的哭声说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能惯着孩子”?我的回答是NO!
这个阶段的宝宝为什么会这么黏人?
因为他们正在努力克服自己的分离焦虑。宝宝克服焦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在不断的重复训练中——例如,不断的与妈妈分离——宝宝的焦虑会减轻,最后会被克服。但是克服焦虑的前提是宝宝能够确认妈妈是爱他的。“只有宝宝认为我们是可信任的,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会随时出现,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才会安心,也更愿意探索世界,接受挑战。”
所以这个阶段,我们不要等着宝宝用哭声来召唤我们,“在他哭之前,就主动和他一起玩,为他安排有趣的游戏,和他交流,满足他的好奇心,让他醒着的时候有事情可做”,不会觉得无聊,这样就会保持良好的情绪,不会一直黏着妈妈了,也不会用哭声来吸引妈妈的注意了。
当妈妈必须要离开,或者需要宝宝独自待一会儿的时候,明确告诉他自己要离开多久,并且遵守约定按时来陪伴宝宝,孩子就会逐渐建立起稳定的安全依恋。稳固的依恋关系会让孩子更独立。
用躲猫猫的游戏,让宝宝逐渐理解“短暂分离”。
两岁左右,随着智力、语言等各方面的发展,宝宝开始明白妈妈离开≠不见了。开始能接受和妈妈的短暂分离。
这个阶段妈妈怎么做?试试和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妈妈把自己的脸挡住,或者先找个地方躲起来几秒钟;做个夸张的表情再出现,观察宝宝的表情。告诉宝宝:宝宝暂时看不见妈妈,并不是妈妈不在了,一会就会回来。
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偶尔去厨房喝口水、取个碗筷,都告诉宝宝你去做什么,在短暂的分别中让宝宝意识到: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妈妈离开了还可以再回来。

幽门螺杆菌没那么可怕,教你怎么查、怎么防、怎么治!

幽门螺杆菌的危害,很多人都有所了解,大部分的胃病及消化道肿瘤,尤其是胃癌,都与它脱不了干系。所以这个“网红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60%,意味着几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被感染。

李兆申院士说:“胃癌实际上就是一种炎症到癌症的过程,炎症很大程度上就是Hp感染而来,到了肠化生阶段,就不可以逆转了,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可控因素,Hp感染就是其中一个。”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和治疗,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哪些人才需要检查和治疗?如何选择治疗方案?这都需要咨询专业的消化科医生,请勿擅自用药!!!

一、哪些人需要检测幽门螺杆菌?

1.30岁以上,家有老人和小孩,尤其是带孩子的老人。计划备孕的夫妇最好也查一下。
2. 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
3. 经常反酸、烧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或胃痛。
4. 口臭、口干、口苦、口腔异味、口腔溃疡。
5. 经常到餐馆就餐,参与聚餐,特别是火锅等,未使用公共碗筷,或爱吃生东西、喝生水。
6. 拒绝胃镜检查者。
7.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类药物者。
8.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消化不良。
9.有胃癌家族史者,尤其是一级亲属;
10.其它与幽门螺杆菌有关的疾病:酒糟鼻、寻麻疹、肝病、口臭、胆石症、肝硬化、糖尿病、缺铁性贫血、小儿发育不良、偏头痛、冠心病。

二、怎么检查?

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也是最准确、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简单吹气几分钟,25分钟即可出结果。

c-13呼气试验

注意事项:

1.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2岁以下儿童不宜碳14,可以选择碳13。
2. 抗生素,铋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替丁类等HP敏感药物、以及以抗炎为目的的中草药者,容易出现假阴性,建议抗生素停药一月后,抑酸剂、中药停药10天后再行检测。
3. 上消化道急性出血可使HP受抑制,故亦可能出现假阴性。
4.空腹或餐后3小时以上,服用检测胶囊后及采气前不能饮水、谈话、抽烟、进食。
5.头一天饮酒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三、哪些人需要根除治疗?

2017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CG)发布的关于幽门螺杆菌治疗的指南上提到:
目前已有循证医学数据表明,对于无症状的感染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治疗与不治疗,随访2年后出现胃癌的几率分别为1.2%和2.4%。就是说,根治后,胃癌的发病率降低一半。

尤其在胃癌高发地区(如亚洲尤其中日韩),对无症状患者进行根治治疗比低发地区(如北美)获益更多。

所以,检查出来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建议成年人都要根除治疗。有研究表明,40岁以前根除治疗的获益最大。当然,任何年龄根除都是利大于弊。

以下疾病和人群必须根除治疗:

1.消化性溃疡;
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3.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
4.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尤其是伴有肠化和异型增生者;
5.术后胃;
6.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
7.消化道癌家族史;尤其是一级亲属;
8.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布洛芬、消炎痛、炎痛喜康等);
9.一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外疾病,如贫血;

四、如何治疗?

根据第五次幽门螺杆菌全国共识,目前推荐含铋剂的四联疗法:
即,两种抗生素+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一种铋剂;疗程10-14天,一天两次,口服。

1.药物组成:

①抗生素:
主要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左氧氟沙星及呋喃唑酮等。

②抑酸剂:
主要包括抑酸能力很强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和稍弱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包括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等;后者主要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抑酸剂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同时增加抗菌药物的灭菌活性。

③铋剂 :
包括果胶铋和枸橼酸铋钾,在保护胃黏膜的同时又有明显的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且不受胃内酸度的影响。

2.组合方式:
①抗生素的组合方式:见图2。饭后服用。

②青霉素过敏者的抗生素组合:
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
克拉霉素+呋喃唑酮;
四环素+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克拉霉素+甲硝唑
剂量服法同上表,饭后服用。

③质子泵抑制剂 的标准剂量:
埃索美拉唑20毫克、奥美拉唑20毫克或兰索拉唑30毫克/次,2次/天,饭前30分钟服用;

④铋剂 的标准剂量:
枸橼酸铋钾220毫克/次,2次/天,饭前30分钟服用。

五、何时复查?

根除治疗后,完全停药4周后,复查碳13或碳14,如果阴性,恭喜你,根除成功了。四联疗法的成功率在60-90%不等,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均数值,反正总会有一部分人会根除失败,那么根除失败怎么办?

六、根除失败怎么办?

根除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耐药;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没有严格按医嘱足疗程足剂量服用;饭前、饭后没有分清;药物质量不好;特殊的菌株;用药期间抽烟、喝酒;遗传因素等等。

这时候,不要着急,最好距第一次根除3个月后(有报道称间隔6-12个月效果更好),再进行第二次根除。

在第二次治疗时,要准确地告诉医生你上次用的是哪些药,医生除了更换抗生素以外,还可能建议您做抗生素药敏检测,有目的的选择最佳抗生素组合来提高根除率,并根据病人情况选择不同的ppi和铋剂,做到个性化治疗。

有条件的话,最好在第一次治疗时候,就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保首战告捷。

七、孩子需要治疗吗?

一般应遵循以下治疗原则:无症状、无危险因素的孩子不需作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

有的婴幼儿没有什么症状或者症状很轻,不必治疗,否则几种抗生素吃2周,一方面小朋友太小吃药很困难,另一方面,吃药过程中也有许多副作用。比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增加抗生素耐药等。

我国2015年的共识中,仍将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 瘤、长期服用 NSAIDs、有胃癌家族史儿童列为 H.pylori 检测指征。除此之外,不建议治疗。

八、在根除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1.按时按量服药。铋剂与质子泵抑制剂一般在餐前服用,餐后服用会影响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效果。抗生素则通常在餐后服用,空腹服用易引起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2.服药期间大便呈现黑色为服用铋剂所致,如无其他不适,属于正常。需按照方案制定的治疗天数坚持服药,勿漏服。

3.整个治疗期间尽量不要同时服用其他不必要的药物或保健品,不能抽烟喝酒。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服用药物太多可能会伤肝、伤肾!所以您的什么冬虫夏草,人参鹿茸暂时就不要吃了。

4.疗程不能低于10天,最好服用14天。

5.如果发生药物过敏或有其他明显的身体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九、预防

即使成功根除了,也不是终身无虞了;如不注意,还有再感染的可能,大约5年的再感染率是2-8%。所以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传播,所以共用餐具、共用洗漱用品、口对口喂食、甚至亲吻都是危险的因素。

分餐制,在我国推广不太现实;不亲吻,更不可能(我们可以拒绝别人亲吻我的孩子)。疫苗据说已经研制出来了,但到临床不知道是驴年马月的事;所以,预防也只有靠自己了~~关键是管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想必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不再赘述。

来源:胃肠病

怎么回事?我的孩子活泼外向,医生却说得了自闭症#百安家中医##胡波##自闭症# 很多人以为,自闭症就是不爱说话,其实有时候恰恰相反。

最近我们的公众号后台就收到一位宝妈的咨询:

我的儿子今年6岁了,是个外向活泼的孩子,上课时特别喜欢说话,在小区里,不管认不认识,见到人就打招呼,很招人喜爱。

刚开始我们还以为孩子有多动症,可最后,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到现在我们也没有搞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胡氏儿科专家团首席专家胡波医生提醒,自闭症的诊断跟性格并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单靠性格的内向和外向来下定论。

一、有些自闭症看起来很活泼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自闭症的孩子大都比较“内向”,其实胡波医生解释,很多家长被这些看似很内向的表面现象“迷惑”了。

实际上,自闭症并非是一种“内向的病”,现实中有很多自闭症孩子会有多动、话多的表现。

与普通多动症孩子的“多动”不一样,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多动起来会比较执拗,更加毫无顾忌、我行我素,不考虑环境和场合。

比如在胡波医生的门诊上,就遇到一位叫乐乐的小朋友,他就是比较典型的活泼好动的自闭症,

乐乐每次来医馆就诊就显得一点不怕生,喜欢自顾自地唱歌、跳舞,这让很多家长记忆深刻,都夸赞小朋友活泼可爱。

但是,乐乐经常是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舞蹈动作就几个,唱的歌永远都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语调、歌词每次都是一模一样,像复读机一样不停地重复。

而且乐乐对现场大家的反应毫不在意,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大家听不听,看不看,反正自己唱就好。

有小朋友善意提醒他歌词唱错了,他也不理会,而且对别人的打断表现出不安。

胡波医生指出,喜欢表达≠会表达,很多自闭症孩子喜欢表达,其实仅仅是机械的重复,就像鹦鹉学舌一样,交流能力非常有限。

同时,正常“喜欢展示自我”的小朋友一定会注重场合,关注大家对自己的评价。

而对于一般的多动症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变化,不喜欢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这也是他们和自闭症孩子的区别。

二、真正的自闭症怎样判断?

胡波医生介绍说,自闭症的诊断不是以性格来作为判断标准,而是要看孩子有没有自闭症的核心症状。

比如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活动内容和兴趣狭窄、刻板重复的行为等等。

1
社会交往、沟通障碍

沟通包括语言、肢体、眼神、情绪等多方面的信息传递。

孩子能不能多形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同时能不能跟其他人进行有效且持续性的互动是关键。

针对自闭症患儿,通常家长会在孩子两三岁开始,感受到他们有跟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

孩子的耳朵应该是好的,但是叫他他不理人;

眼睛是看得到的,但是不能通过目光注视去和爸爸妈妈进行亲情的互动;

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喜欢独自玩耍;

在交流互动中常常答非所问,说话常跑题;

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滔滔不绝,而不在乎他人是否对自己所说的内容感兴趣;

语言中很少涉及情感描述和互动,很少描述自己的感受;

很少体察他人的情绪或安慰他人的负面情绪等。

发育正常的孩子一岁以后就可以说话,能跟爸爸妈妈进行互动式的发音交流,可是这些孩子大多数不怎么能说话,或者能发音但是不能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如果到了3岁孩子还不能进行有效交流,家长一定要看医生,别犹豫!

2

兴趣狭隘,以及刻板重复的行为

自闭症孩子总会有一些狭隘或固定的兴趣以及重复刻板行为,不同的孩子所表现的具体行为不尽相同,有些可能会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变化。

他们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比如:单调地摆放积木;把家里的鞋子总是摆得整整齐齐,方向一致。

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

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行为,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的轻微刻板行为会被错误地认为具有专研精神。

比如胡波医生的门诊上,就有一位小朋友,特别喜欢车轮,每天都会把汽车模型抓在手上慢慢地推,这样他就可以看到车轮的转动。

看见外面停放的汽车就喜欢凑上去摸摸轮子,仔细地看每一个部位,似乎在研究什么。

以前家里人不知道这是个问题,爷爷奶奶还以此为傲,认为孩子从小就懂得研究,做事认真,长大要做科学家。

他们不知道,做科学研究是需要分析总结的,需要边观察边动手,而这个孩子只会重复去做。

后面胡波医生诊断孩子有轻度自闭症,现在正在医馆进行相关的治疗和康复训练。

三、如何帮助自闭症患儿

1、不轻信偏方、谣言

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坚持科学治疗及康复训练。

2、早发现,早治疗

6岁以前是黄金时间,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性最强,只要用对了方法,对孩子的康复和生活能力提升有很大帮助。

作为家长,自闭症是否可以尽早自查?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究者通过观察发现,以下特征可以作为自闭症早期预警信号: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任何一项表现,家长应该尽快送孩子往专业机构进行自闭症筛查评估。

另外,也可以使用以下简易婴幼儿自闭症筛查量表,进行快速筛查。

胡波医生提醒各位家长,对于自闭症,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孩子确诊了不是自闭症,但是在一些行为上的表现的确与自闭症相似,说明孩子在这些方面还是薄弱的,这时通过及时的治疗干预,可以使其尽快回到正常的水平。

对于已经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要正确看待孩子在当前发育水平中的不足,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疗和引导,而绝对不是逃避。

我们要对患儿有信心,肯定他们,同时摆正心态,坚持治疗,相信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如果你还有疑问,或是想要具体了解自闭症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问题,也可以在文章下面给我们留言。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还好,你叫了,我就回来啦[挤眼] 如果你觉得很烦躁,你就要冷静一下,然后以自然的心态去看待和解决问题,最好不要流于脸色;有时候往往直到离开,在回忆里,才能知道自
  • 孔子曾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芷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语出《荀子 宥坐》芷兰生于深林,非以
  • 和他一起渡过这艰难的时光,对他的感情越来越深,已经把他当成家人了,很难在现在离开他。[鲜花]还有一点就是,外界对他和我们的误解太深了。
  • 淘汰组比拼时,他选择了一首歌曲难度大的刘欢的《离不开你》。本场比赛第二轮于毅选择了音乐剧《如果爱》中的一个片段,演唱《男人本该妒忌》他以戏中人的形式,将音乐剧作
  • Tha sinn uile nar creutairean air an rathad, le deòir is gàire measgaichte, bròn
  • 让我们有衣有食就当学会感恩。一时,突然发现,这个动作好久没有做过了,以前在画室老梅在前面做范画,我们在后面拿个凳子在后面站着看老梅做范画,有时候几个小时就这样过
  • 起床的下一刻就突然感觉好想老爸[衰]好耶今早才说什么时候去二饭,今天下午就去二饭吃了,可惜没有绿色的提子没有绿色的柑橘[悲伤]委屈巴巴的拿了圣女果。中午的梦高中
  • #2020双十一#【“双十一”凌晨开抢,这项服务火爆,警方提示风险】双11来临,南方都市报近日调查发现,市面上存在大量收费1至50元的秒杀代拍服务,有商家承诺提
  • 6.每想你一次,我院子里的星星便多一颗,如今,那些零碎的欢喜,竟已凑成了银河7.“温柔的好天气总是和你一样 让人止不住心动”8.“仍然有开在泥泞里温柔的花,有明
  • 开幕式上,参加活动的相关领导还为省商务厅认定的华府青创电商直播基地等23家第二批电商直播示范基地进行授牌。任职要求:1.18-43岁,男性身高170cm以上(形
  • 奇闻趣事[可爱][哈哈]晚上在背书的时候,研友突然跑过来,一脸兴奋地给我说:“我桌子旁边有一对同性恋小哥哥在聊天呢,特别甜哈哈哈”“啊我也要去看,你先别跟着我,
  • 道德经 第三章 一、注音 bù shàng xián ,shǐ mín bù zhēng ; 不 尚[1] 贤 , 使 民 不 争 ; bù guì n
  • )●可以回到过去的话高中想做没能做成功的事情有很多,像是想坐驾笼(就是时代剧里面那种像笼子一样的轿子)去学校●有自己的木刀吗塑造宗次郎的时候有买,是宗次郎的菊一
  • 有一种距离,当越走远后,就再也走不到一起;有一种爱,不是每天都挂在嘴边,而是埋在心底的最深处,一直没人知道;有一种执着,与生俱来的,就算地球毁灭也不会改变;有一
  • (《直橘录》)李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橙柚属也。此本诸易而于蟹得之矣,今于橙蟹又得之矣。
  • 想要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11月04日更新内容:#双11来了# 第一波预售倒计时!怕大家还在迷路,特意送来抢Go指南1️⃣今日是双11第一波预售最后一天,拍定
  • 您在第三国转机乘机所用“HS”绿色健康码需根据所在国使领馆要求,在当地检测并重新申请“HS”绿色健康码或健康状况声明书,航空公司对您进行第二次查验。请提前预约安
  • 同年9月20日,肃宁县联合农村淘宝在万里镇尹庄村千年梨园举办了“互联网+肃宁贡梨  助力精准扶贫”活动,本次活动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在河北省打造农产品上行第一个案
  • 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做的不对,不过那些道理我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也终于成为了我自己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绞尽脑汁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足够的心力,行动力去做成自己真心想做
  • #7.15 拾起来很久前只看了一点的 《傲慢与偏见》 一边忍受中文奇怪翻译一遍忍受柯林斯的废话连篇 确实好久都不看小说了 钢琴落了好多灰 我也捡起来弹辽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