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四念处》

四念处是一种很复杂、很不容易修的修行方法,与五停心:即数息、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等五门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概略地介绍四念处。

佛经上记载,在释迦牟尼佛即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强忍住悲痛,请佛就未来佛法的弘传,开示最后的遗教。释迦牟尼佛咐嘱阿难四件事:其一,在日后结集佛法经典之时,每一部经的经文皆以‘如是我闻’为起始,表示这是由佛陀亲口宣说,阿难亲闻。其二,以戒律为师。其三,依四念处行道。其四,对于犯戒而不受劝告的比丘,用默摈、不理睬他的方式,让他心生悔意,自行归善。由此可知,四念处是佛陀教法中很基本而重要的一个方法。

五停心和四念处密切相关。就禅观次第言,五停心属于奢摩他,是止;四念处属于毗婆奢那,即观。五停心最主要的作用,是针对散心和乱心的人,使他们能够循着方法把心集中起来,渐渐地达到定的程度。修五停心得定以后,立即从定出来,用有漏智慧观察四念处的身、受、心、法,一直观想,进而达到发无漏慧、出三界的目的。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修五停心可以得定,但不能开悟,在定中心亦无法修;必须是得定之后,从定出,以有漏慧来修四念处,从四念处发无漏慧。有定有止,再修观,从观发慧,这个与天台宗所讲的止观均等不同。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处,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后许久,定力退失,才修四念处,都是不对的。

什么是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四种观想。身,就是我们的身体;受,是我们的身体对外界种种接触刺激的感受;心是对于受所产生的反应、执着;法是身、受、心所产生的一切。就个人来说,身受心本身就是法,身受心之外没有法。除此,凡因缘所生的,皆是法。

用这四种的观想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为了要对治四种颠倒的错认和执着。四种颠倒即是净──清净的净,乐──快乐的乐,常──永恒的常,我──我为中心。由于有这四种颠倒,所以不能出三界,所以沈沦流转在生死中。四种颠倒里的根本法是‘我’,因为‘我’,而错认存在是常的、永恒的。永恒感从那里来呢?从接受而来,受从那里来?受从身体而来,身体是物质的,心是精神的,但是精神不离物质而作用,身受心动,身心的感受加起来,就成了我,这是小我。从物质界小我的身体,到禅定中有定的感受的大我、大身,都假想以为恒常,执着以为有我。修四念处,正可以破四颠倒,出三界。

(一)观身不净

观察我们的身体,用‘观’的方法来观它。在一般的说法里,此处往往解释得和五停心的不净观一样。但是我认为,如果是不净观,就是尚在五停心的阶段了,所以应该不是不净观。若从《俱舍论》来看,它不是重视于身体的不净;换句话说,不是身体很脏、很臭的那个不净,而是烦恼的根源叫作不净。观‘身是烦恼根’,所以不清净。

(二)观受是苦

通常,人对于身体的诸受,误认为是乐、是清净,这种颠倒想所导致的,就是宝爱这个身体。每个人都贪爱自己的身体,谁不贪爱自己的身体呢?割舍自身的一块肉拿去给狗打牙祭去,没有这样的事。观受是苦与观身不净是连带的,因观身不净,而观察到身体所带来的并不是好事,都是麻烦事、不清净的事,所谓不清净,指的是烦恼的根源,制造罪业、生死的根源。一般的人把身体当作净、把感受当作乐来看,根本没有想到它是生死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身体的种种呢?有时肚子饿了,吃的时候,吃得很饱,很舒服;口渴了,喝水的时候,喝得好舒服;累了,上床睡一觉,睡得好舒服;热的时候,有凉风徐徐吹来,吹得好舒服;恋爱的时候,亲密地拥抱,也觉得好舒服……。做舒服的事,感觉身体很可爱,于是起颠倒想,以为身体是受乐的根本。痛苦的时候是有的,但不会记得住,只记得好的,所以会对身体产生执着。

很多人不能认同佛教讲苦,他所感觉到的都是乐。但若深入地分析、观照下去,就会发现,所有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素,都是带来苦的原因;而苦是没有止境的,乐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生的苦,连续到未来生的苦,即便是这一生,到最后,此身还是会死亡、会败坏,结果还是苦。所以说有受皆苦,‘乐’不过是一个假象。因现象的本质是无常,无常故苦。

(三)观心无常

心是什么?前面已提及,心是从身体的感受,而产生的反应和执着。我们的心,念念不停地跟着所有的受在变化。既然是刹那不断地改变着,这心当然是无常的。可是,一般人总认为心是永恒的,譬如:男女间的山盟海誓,海可以枯,石可以烂,我们的心永远不变……之类的,此即‘常心’。

执着我们的心是恒常的,这种幻觉,是因为不能观照到心念的变化。所以错认昨天想任何事的,是我的心;在三年前、十年前、五十年以前,那个动脑筋在想的,也是我的心;身体也许变了,我的心没有变,环境变了,我的心没有变。其实,不是我的心在动,是我的念头在动。他无法想到心之所以为心,实际上,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间的连锁、连结,不能如是观察,则会愚痴、固执地想象成是同一个人的心,在不同的时间,想着不一样的事。其实心念刹那变异,本是无常。

(四)观法无我

对于身、受、心三个项目,我们如果从身观察起,身受心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都在交互变化。既然是能够变化的,当然不是常的,既然是可以变化的,里头有没有‘我’呢?如果能够变化的是我,那在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我’在那里?所以一切法,不管是心法或是色法,无一不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暂时显现其间,每一点每一点连缀起来,便成为一桩事。从时间上看,是一个过程,从空间上看,是一个集合体,可是这种集合体仍然持续在变,过程也不断在变。‘我’在那里呢?那个是我呢?身体是我吗?心是我吗?接受的‘受’是我吗?通常认为,身体是我,我在接受,我在想,所以身受心通通是我。但把这些东西放在空间、时间上来看,就只是因缘的结合、因果的关系,‘我’是不存在的。

用什么来观身、受、心、法?用慧。在什么时候来看?在得到五停心的定以后。停于定,止于定时,心根本不动。若得定以后,心能够动,这不叫念头,叫慧,是很清楚的观照。

以慧来观身、受、心、法的时候,这个慧本身有被它所观的对象。如果观一观又停掉,不能持续地一直观下去、观完成,那是代表刚刚开始用功的阶段。可是渐渐修观,先观身,观身能够不断,再观受;观受能够不断,观心,又能不断,三种连起来观,一气不断,此即四念处观成,进入世第一位,已在得阿罗汉果、出三界前的阶段了。

四念处的进程分成四个层次,即暖、顶、忍、世第一位,并要配合十六行,即十六特胜来修,所以观成是非常不容易的。所谓十六特胜,它的目的是要证四圣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圣谛怎么修呢?就是从四念处而修。在观四念处的时候,把四圣谛加进去一起观,四圣谛每一谛中有四行,四四一十六共十六行。

观四念处得力,才知道四圣谛的苦谛究竟是什么。能够了解到苦谛的实义,才能真切地生起不退的信心,直到证四圣谛,已能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连续地、不断地、不退地观照明彻,而且就在观上面不会再离开了。故证四圣谛已具无漏慧,出离三界,永断生死。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这么可爱的猫爪键帽你见过吗? 来看鹅友几度南桥的分享——你的每一次按键,都像是在和猫主子击掌: 趁着有活动入手几颗键帽,给键盘换个装,犒劳下它。键盘是i
  • 难得今天下市场沾了下货运的烟火气,应收账款拖了两月,客户的文员贴心的配合我关了他们的门并把公司钥匙交到了我手上,笑脸充满了对我的敬意和对在职公司的不屑并对我说,
  • 曾经月销五位数,如今月销三位数,现代名图到底怎么了 你有多久没有听到北京现代名图了? 反正我是很久了,要不是朋友最近说准备把开了6年的名图卖掉,我的脑海里几
  • #陀枪师姐1# 今天娥姐配枪了吗?配了! 第一部的三元太灵了,好多截不下来的可爱小表情小动作!虽然她有时候冲动鲁莽脾气火爆,但是现实中如果有这样又勇敢又能吃苦又
  • 没有截出来不代表不爱哦 成长的路上 我们分分合合 谁都没有办法陪谁一直走下去 但我们坚信不是彼此的过客 这一天不是什么诗情画意富有意义的节日 但正是因为有你们的
  • 【供養】晨起拜佛,吉祥每天!《法華經》中說:“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特發一幅釋迦牟尼佛像,與諸善友在此供養(蠟燭、鮮花等),供養功德
  • #普洱茶##茶文化[超话]##心灵鸡汤##普洱茶[超话]##茶文化[超话]# 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
  • #金陵城事#【情侣园秋花缤纷,浪漫满园】 10月18日,记者来到南京市玄武湖情侣园可以观赏到向日葵、百日草、木芙蓉、水生美人蕉等众多秋花。秋花绚丽绽放,果实缀满
  • 公有制-民主之手 1、每个国家都是被其它国家包围的国家。 每个地区都是被其它地区包围的地区。 每个行业都是被其它行业包围的行业。 每个企业都是被其它企业包围的企
  • 【心情不好时,可以看看这20条】 1、不要在流眼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2、不要去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个人
  • JOOMi LiM/筑蜜 纽约新锐首饰品牌 双戴式优雅珍珠耳线  历史最低价 ¥299 美籍韩裔设计师 JOOMi LiM,于2009年创立的同名品牌,以
  • meiji居然还有水果软糖[憧憬][憧憬]还是万圣节限定的,这不得冲吗[心][心]软糖是葡萄味和橘子味的,水果味还是挺正的,也很Q弹!我这个软糖爱好者简直爱到不
  • #每日甘肃播报# 【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启用新运行图】根据省市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为从严从细落实防控措施,有力有序开展疫情防控处置工作,进一步降低轨道
  • 传三星Galaxy S21 FE发布时间推迟 或定为1月11日 据外媒报道,有消息称,三星重新规划并推迟了Galaxy S21 FE的发布时间。 消息人士透露,
  • 和他在一起,很多东西都会变的很耀眼,你头上会多一朵三月的花,他麻辣烫碗里会多一颗你夹的鱼丸,你会想跟他去做很多很多好玩的事儿,天气好那就去晒晒太阳,补补钙,天气
  • 八字知识:学命理要掌握的十二长生宫详解   绝 甲日见申。乙日见酉。丙日见亥。丁日见子。戊日见亥。   己日见子。庚日见寅。辛日见卯。壬日见
  • “我们计划10月16日到兵马俑博物馆游览,车已经订好”上海最初确诊者姜先生曾在接受人民日报客户端采访时表示,因为兵马俑博物馆要求进馆出示48小时以内核酸检测阴性
  • 因年代之远,迄今对其文字考证不一。将这本书带回家,立马实现一碗在手,“山河都在我手中,万物同我画中游。
  • 最近很开心 因为终于学会了对抗东亚父母的办法啦 每周电话上演你怎么不听妈妈话啊 妈妈明明也是为了你好我:呜呜 因为我是笨蛋嘛 笨蛋不懂这些的[泪]妈妈不要嫌弃我
  • 首届“宋潮美学”全球文创设计大赛由市政府指导,作为开封宋文化活动国际化的重要城市战略体现,是我市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又一重大事件。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林波则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