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下跪一小时,儿子发朋友圈炫耀: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孩子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个照片:为了劝任性的孩子上学,一位妈妈跪在孩子面前;

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十分悠闲地玩着手机,一点也没有把母亲这一副模样放在眼里。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仅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

为了劝孩子上学,这位妈妈已无奈至极,才会有如此举动。

同样的,之前新闻还曾报道过,一位82岁的妈妈为了得到“赡养费”,把48岁的儿子告上法庭的事。

她的儿子是海归硕士,从小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可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多年都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这位妈妈只好把儿子告上法庭,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但找了律师后却发现,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只好懊悔不已,觉得自己教育不对,从小都顺着他……

这些案例,其实都反应了父母养育上的一个巨大失误:没有基本的边界和权威。

没有边界和权威的爱
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比如孩子说:“妈妈,你给我买......” 妈妈不买,孩子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

有边界感和权威的妈妈,会清晰告诉孩子:这件东西没有在计划要购买的清单内,妈妈是不买的,你任性哭闹无用。

这样孩子就知道了:你有边界,这是你的边界。

健康的个人边界是清晰的、为自我建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且仅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满足孩子的需要,没有规则和边界,这同样会让孩子失去探索人际关系中边界的能力,失去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当父母不设边界、没有规则的时候,孩子内心是恐慌的,就像在一个荒野中奔跑,找不到方向,他在社交中是无序的。

表面上,它保护了孩子的需要满足、情绪的稳定,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认知人际关系中的界限的能力。

反之,从父母这里学到边界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去探索其他人的边界,慢慢从家庭延展到社交,发展出他适应人际关系和感知情绪的能力。恰当的规则和界限,会支持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需要。

与边界同样重要的是,权威。

心理学家皮亚杰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

6-8岁的孩子便进入到他律阶段即权威阶段,开始接受外部规则;

12-14岁的孩子开始发展为在权威关系中争取平等和互惠,并在这些规则中不断思考、探究、推理,建立内部认知和身份认同。

从小被父母一味满足的孩子,只有一个中心:我自己,在他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要求、想法是最重要的,“我” 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法则。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不守规则。

心理学上,在生命发展的初期,需求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哭泣、会表达不满。

然后养育者予以满足,父母就像镜子一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照见自己,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安全感和价值感;

而随着孩子长大,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对“需求”的回应和满足带来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还需要发展孩子健康的自尊、独立品格、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品质的发展,都需要父母逐步放手,树立权威、清晰地界定规则,并不断地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做权威的父母

通常,没有权威,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方面是“害怕亏待了孩子”,怕给予孩子的是不够的,于是不断补偿,不断给予... ...

这种“不断的补偿” ,其实来自于父母自身的未满足的期待、未满足的爱,因为父母没有得到过,有了孩子,便把这种对于“不够”的假设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变成了那个“未满足的自己”,父母所做的,是在填补内心的匮乏感。

另一方面,是父母内心过度焦虑。担心孩子没有独立,会受伤,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的背后是焦虑。

为了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父母无法放手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无法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孩子变成了只会依靠“要”来满足需求的人,只懂得依赖和索取。

那么,怎么做才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1.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树立权威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验研究,研究将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

实验结论证明: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力的。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的权威感来源主要有4个成分——

权威定向(在家庭中做决定)
知识定向(知识和学识)
身份定向(父母的身份)
以及行为定向(惩罚)

且这几个成份在儿童认知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

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服从)主要出于行为定向(害怕惩罚),以及身份定向(对方是大人的身份)的考虑;

而10-13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则主要从知识定向的角度来出发。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孩子年龄,运用不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权威感”——成为孩子信服的人,从而成为可以引领、影响孩子的人。

2.给予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犯错误,恨不得把孩子绑在身上,才不焦虑。

《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说:“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残酷。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在家庭中,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发展自己和独立的机会,至关重要。比如——

父母是孩子互动的对象:也就是为人父母需要跟孩子交流、沟通、回应他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教导者:需要给他很多直接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比如如何穿衣戴帽、如何自我照顾、如何讲究餐桌礼仪、如何照顾他人感受、如何服务他人等等。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资源和试错的机会:父母为孩子提供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同时允许孩子独立承担可以承担的责任,允许孩子拥有试错的机会。

3.敢于表达自己的界限和情绪需求

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使得孩子没有了解父母的机会,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看看是否是自身过于焦虑;

其次,敢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比如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感到很担忧”、“你这样做,我很愤怒”;

当父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开始了解:父母也是有界限的、父母也是有情绪的,父母也是有需要的。这样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才会有权威感。

同时,父母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评估,哪些是可以满足孩子的,哪些是不能满足孩子的,可以去清晰地界定规则,明确界限。必要时,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拒绝。

妈妈下跪一小时,儿子发朋友圈炫耀: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孩子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个照片:为了劝任性的孩子上学,一位妈妈跪在孩子面前;

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十分悠闲地玩着手机,一点也没有把母亲这一副模样放在眼里。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仅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

为了劝孩子上学,这位妈妈已无奈至极,才会有如此举动。

同样的,之前新闻还曾报道过,一位82岁的妈妈为了得到“赡养费”,把48岁的儿子告上法庭的事。

她的儿子是海归硕士,从小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可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多年都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这位妈妈只好把儿子告上法庭,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但找了律师后却发现,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只好懊悔不已,觉得自己教育不对,从小都顺着他……

这些案例,其实都反应了父母养育上的一个巨大失误:没有基本的边界和权威。

没有边界和权威的爱
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比如孩子说:“妈妈,你给我买......” 妈妈不买,孩子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

有边界感和权威的妈妈,会清晰告诉孩子:这件东西没有在计划要购买的清单内,妈妈是不买的,你任性哭闹无用。

这样孩子就知道了:你有边界,这是你的边界。

健康的个人边界是清晰的、为自我建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且仅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满足孩子的需要,没有规则和边界,这同样会让孩子失去探索人际关系中边界的能力,失去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当父母不设边界、没有规则的时候,孩子内心是恐慌的,就像在一个荒野中奔跑,找不到方向,他在社交中是无序的。

表面上,它保护了孩子的需要满足、情绪的稳定,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认知人际关系中的界限的能力。

反之,从父母这里学到边界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去探索其他人的边界,慢慢从家庭延展到社交,发展出他适应人际关系和感知情绪的能力。恰当的规则和界限,会支持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需要。

与边界同样重要的是,权威。

心理学家皮亚杰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

6-8岁的孩子便进入到他律阶段即权威阶段,开始接受外部规则;

12-14岁的孩子开始发展为在权威关系中争取平等和互惠,并在这些规则中不断思考、探究、推理,建立内部认知和身份认同。

从小被父母一味满足的孩子,只有一个中心:我自己,在他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要求、想法是最重要的,“我” 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法则。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不守规则。

心理学上,在生命发展的初期,需求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哭泣、会表达不满。

然后养育者予以满足,父母就像镜子一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照见自己,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安全感和价值感;

而随着孩子长大,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对“需求”的回应和满足带来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还需要发展孩子健康的自尊、独立品格、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品质的发展,都需要父母逐步放手,树立权威、清晰地界定规则,并不断地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做权威的父母

通常,没有权威,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方面是“害怕亏待了孩子”,怕给予孩子的是不够的,于是不断补偿,不断给予... ...

这种“不断的补偿” ,其实来自于父母自身的未满足的期待、未满足的爱,因为父母没有得到过,有了孩子,便把这种对于“不够”的假设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变成了那个“未满足的自己”,父母所做的,是在填补内心的匮乏感。

另一方面,是父母内心过度焦虑。担心孩子没有独立,会受伤,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的背后是焦虑。

为了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父母无法放手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无法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孩子变成了只会依靠“要”来满足需求的人,只懂得依赖和索取。

那么,怎么做才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1.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树立权威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验研究,研究将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

实验结论证明: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力的。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的权威感来源主要有4个成分——

权威定向(在家庭中做决定)
知识定向(知识和学识)
身份定向(父母的身份)
以及行为定向(惩罚)

且这几个成份在儿童认知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

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服从)主要出于行为定向(害怕惩罚),以及身份定向(对方是大人的身份)的考虑;

而10-13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则主要从知识定向的角度来出发。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孩子年龄,运用不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权威感”——成为孩子信服的人,从而成为可以引领、影响孩子的人。

2.给予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犯错误,恨不得把孩子绑在身上,才不焦虑。

《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说:“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残酷。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在家庭中,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发展自己和独立的机会,至关重要。比如——

父母是孩子互动的对象:也就是为人父母需要跟孩子交流、沟通、回应他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教导者:需要给他很多直接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比如如何穿衣戴帽、如何自我照顾、如何讲究餐桌礼仪、如何照顾他人感受、如何服务他人等等。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资源和试错的机会:父母为孩子提供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同时允许孩子独立承担可以承担的责任,允许孩子拥有试错的机会。

3.敢于表达自己的界限和情绪需求

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使得孩子没有了解父母的机会,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看看是否是自身过于焦虑;

其次,敢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比如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感到很担忧”、“你这样做,我很愤怒”;

当父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开始了解:父母也是有界限的、父母也是有情绪的,父母也是有需要的。这样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才会有权威感。

同时,父母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评估,哪些是可以满足孩子的,哪些是不能满足孩子的,可以去清晰地界定规则,明确界限。必要时,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拒绝。

妈妈下跪一小时,儿子发朋友圈炫耀:跪着的父母,养不出站着的孩子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个照片:为了劝任性的孩子上学,一位妈妈跪在孩子面前;

而孩子却坐在椅子上,翘着脚,十分悠闲地玩着手机,一点也没有把母亲这一副模样放在眼里。

最重要的是,孩子不仅不理妈妈,还拍照发朋友圈,配文:“开心每一天”。

为了劝孩子上学,这位妈妈已无奈至极,才会有如此举动。

同样的,之前新闻还曾报道过,一位82岁的妈妈为了得到“赡养费”,把48岁的儿子告上法庭的事。

她的儿子是海归硕士,从小是传说中的“别人家孩子”。可回国后,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多年都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这位妈妈只好把儿子告上法庭,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但找了律师后却发现,就算胜诉,儿子要是依然不肯工作,法院也没办法。

只好懊悔不已,觉得自己教育不对,从小都顺着他……

这些案例,其实都反应了父母养育上的一个巨大失误:没有基本的边界和权威。

没有边界和权威的爱
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比如孩子说:“妈妈,你给我买......” 妈妈不买,孩子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

有边界感和权威的妈妈,会清晰告诉孩子:这件东西没有在计划要购买的清单内,妈妈是不买的,你任性哭闹无用。

这样孩子就知道了:你有边界,这是你的边界。

健康的个人边界是清晰的、为自我建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且仅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直在满足孩子的需要,没有规则和边界,这同样会让孩子失去探索人际关系中边界的能力,失去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当父母不设边界、没有规则的时候,孩子内心是恐慌的,就像在一个荒野中奔跑,找不到方向,他在社交中是无序的。

表面上,它保护了孩子的需要满足、情绪的稳定,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认知人际关系中的界限的能力。

反之,从父母这里学到边界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去探索其他人的边界,慢慢从家庭延展到社交,发展出他适应人际关系和感知情绪的能力。恰当的规则和界限,会支持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需要。

与边界同样重要的是,权威。

心理学家皮亚杰总结出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

6-8岁的孩子便进入到他律阶段即权威阶段,开始接受外部规则;

12-14岁的孩子开始发展为在权威关系中争取平等和互惠,并在这些规则中不断思考、探究、推理,建立内部认知和身份认同。

从小被父母一味满足的孩子,只有一个中心:我自己,在他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要求、想法是最重要的,“我” 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法则。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依然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不守规则。

心理学上,在生命发展的初期,需求的满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婴儿在有需要的时候,会哭泣、会表达不满。

然后养育者予以满足,父母就像镜子一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照见自己,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安全感和价值感;

而随着孩子长大,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对“需求”的回应和满足带来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还需要发展孩子健康的自尊、独立品格、人际交往能力等。

这些品质的发展,都需要父母逐步放手,树立权威、清晰地界定规则,并不断地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

做权威的父母

通常,没有权威,一味顺从孩子的父母,一方面是“害怕亏待了孩子”,怕给予孩子的是不够的,于是不断补偿,不断给予... ...

这种“不断的补偿” ,其实来自于父母自身的未满足的期待、未满足的爱,因为父母没有得到过,有了孩子,便把这种对于“不够”的假设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变成了那个“未满足的自己”,父母所做的,是在填补内心的匮乏感。

另一方面,是父母内心过度焦虑。担心孩子没有独立,会受伤,担心孩子出错,这种担心的背后是焦虑。

为了避免担心的事情发生,父母无法放手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无法让孩子自己去承担责任,孩子变成了只会依靠“要”来满足需求的人,只懂得依赖和索取。

那么,怎么做才能成为“权威型”父母?

1.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树立权威感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实验研究,研究将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溺爱型、忽视型、专制型。

实验结论证明: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力的。

心理学家发现,父母的权威感来源主要有4个成分——

权威定向(在家庭中做决定)
知识定向(知识和学识)
身份定向(父母的身份)
以及行为定向(惩罚)

且这几个成份在儿童认知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

5岁的儿童对权威的认知(服从)主要出于行为定向(害怕惩罚),以及身份定向(对方是大人的身份)的考虑;

而10-13岁的儿童对权威的服从则主要从知识定向的角度来出发。

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根据孩子年龄,运用不同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权威感”——成为孩子信服的人,从而成为可以引领、影响孩子的人。

2.给予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很多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犯错误,恨不得把孩子绑在身上,才不焦虑。

《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作者说:“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残酷。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

在家庭中,父母给孩子更多的发展自己和独立的机会,至关重要。比如——

父母是孩子互动的对象:也就是为人父母需要跟孩子交流、沟通、回应他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直接的教导者:需要给他很多直接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比如如何穿衣戴帽、如何自我照顾、如何讲究餐桌礼仪、如何照顾他人感受、如何服务他人等等。

父母需要为孩子提供资源和试错的机会:父母为孩子提供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同时允许孩子独立承担可以承担的责任,允许孩子拥有试错的机会。

3.敢于表达自己的界限和情绪需求

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使得孩子没有了解父母的机会,父母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看看是否是自身过于焦虑;

其次,敢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比如告诉孩子:“你这样做,我感到很担忧”、“你这样做,我很愤怒”;

当父母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才会开始了解:父母也是有界限的、父母也是有情绪的,父母也是有需要的。这样的父母在孩子心中,才会有权威感。

同时,父母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评估,哪些是可以满足孩子的,哪些是不能满足孩子的,可以去清晰地界定规则,明确界限。必要时,温和而坚定地表达拒绝。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在现场走访巢湖岸边一家蓝藻专业处理站时,张朝东检察长就蓝藻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专业问题与在场技术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攀谈,并向现场群众深入浅出地宣讲了巢湖十年
  •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被亲情、友情、爱情所包围,也正是拥.有了这些,才让我们更幸福地生活。 彭应洪对于逸景苑的彭应洪客户来说,置信提供了可以诗意栖居的绿色
  • 在过去的六年里,遇见了很多人,发生了很多事,无论好坏,曾经岁月里的自己值得怀念,过往也都值得记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这个决定毁掉的不止你一个人,还有我父母的期
  • 5号去游乐场玩困爸就把手链掉了,7号中午才发现…一直在家里找(没找到)。凌晨的开始伤感,和睡不着的我又开始多想,觉得身边应该都是美女才对[单身狗]开始了吵吵吵…
  • 刚刚建成开放的安澜园,绿树成荫,书香弥漫,小公园入口处设计了古城墙微缩景观,重现了德州老城墙之意境。推窗见绿、出门即景,这里成了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 得闻、相信、接受、行持         简单来说,对于真理,特别是释尊宣示的净土法门,是一个藉他力之缘的信仰,很多人未有大因缘而得闻佛法,所以未听过净土法门是不
  • 国庆假期极限单车北京演出现场呈现 #星光骑士极限表演团##天津极限单车演出##极限运动[超话]##极限单车[超话]##极限单车演出##现场演出##魔天轮儿童运动
  • 攒了很多话——生日篇[哇]被爱意包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收到了亲朋好友的祝福和礼物还有男朋友爸妈给的红包[拯救者]陈同学陪我一起过生日每件事都顺着我尽量给我最好
  • #光遇小卖部[超话]#ios➕安官租号 ❤️12翼毕业全季,10r/h,两小时起租 ❤️白鸟可租,5r/h,两小时起租 ❤️安官全图鉴可租,安官全季可租 14季
  • 买不到好水果也没啥,咱有平替[笑而不语]很显然石榴籽配奶油口感还是不错的[给力][馋嘴]在还没买花没买土的状态下,奥绿羊粪直接怼了一大堆。两百多一份的烧腊三拼超
  • 宝贝成长只有一次,不得马虎#哺食小铺##宝宝米粉##米精辅食##二价铁##益生菌##初添辅食##育儿科普#昆明小孩都好能吃辣,包浆豆腐、烤土豆什么的,本身淡而无
  • 绝配的点,在于孤独的人因为对方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东西,一种最美好的相互救赎张遮,也是姜雪宁渴望成为的人,他拥有姜雪宁为了后位所摒弃的美好。
  • ​​​ ​​​ ​​​ ​​​ ​​​ ​​​ ​​​ ​​​ ​​​ ​​​ ​ ​​​ ​​​ ​​​ ​​​ ​​​
  • 刘子玉的人物画可谓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其绘画所表达的含义至深,能让人在轻松、愉悦的观赏之余,感受到至理,其调侃幽默的画风,独具特色,而又意境深远。刘子玉的人物
  • #摩登兄弟[超话]# 你拥有了天使的翅膀守护他们的爱情真的辛苦了我想抱一抱你感谢你的出现给我们带来快乐@摩登兄弟刘宇宁 摩登兄弟 mdxd 刘宇宁lyn 宁哥
  • 在这里有时候会感到自卑,身边都是海龟,但是自己也很努力,希望能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一心扑在事业上,生活也逐渐走上正轨,也希望在自己变好,变优秀的时候,能遇到一
  • 这回我是认真的,可能你我并不合适,认识四年多了,我最珍惜的是这一年,这一年我跟你在一起的岁月我很快乐,可能你对我的爱只是三分热度,而我确当真了,我好傻啊,我会把
  • "中国银行(BC):" 不存!”兴业银行(CIB):"存一百!
  • [礼物]活动二:如望春山~6月11日6:00-6月17日23:59,商城限时上架价值100钻石的「品茗蛋」开启「品茗蛋」将有几率获得「如望春山」套装部件或者大量
  • 当被问到现在大S还会亲吻他吗,具俊晔则是十分害羞的表示每天都会的,具俊晔表示每天自己和大S都会亲吻,然后出门,自己现在很幸福,真的是很幸福。 近日,具俊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