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1
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
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一切生命的根基。一旦掌握了万物的根基--母,就能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子。即使已经认识了万事万物,已经把握了一切生命,还必须坚守生命的根基--道。”老子虽然把道描绘得恍兮惚兮,但它并不是不可捉摸。道既然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会呈现出道的本性,那何为道之本性呢?“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纯任自然。”
所以自然就是道的根本特性,那什么是自然呢?其实自然本很易理解但经许多所谓的哲学家多次解释后到现在越来越难懂了。其实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它是一种没有人为的天然状态。
落实到人自己身上,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即人的真性情真思想,在老子那真与自然是同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自然的也就是真。老子开的药方是:要自然就必须无为,不以主观的欲望来破坏天然,不用矫揉造作代替自己的天性,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的本身也是自然,因而人们把它们合称自然无为。
说自己不知道道的是深邃之士,称自己知道道的是浮浅之徒,前者属于内行,后者则冒充内行,唉,其实说到底不知便是知,知反而为不知,不知道就是知。吾观世人把道说得如何如何!其实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见,见得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说,能用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道。
一有人问道便出口回答的人就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是不能听见道,道不可问,也不可回答。本来不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无聊的问,本来不可回答的却强来回答,这种答也必定空洞无聊。以空洞的答去回应空洞的问,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和体验自身的本源。

2
但并不是让汝等不去追问和言说,只是要把握它就得体悟下老子的话了:“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看不见它的形状,它独立生长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称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辽远,伸展辽远而返回本源。道是那样的空旷开阔啊,像深山的幽谷;是那样浑朴纯厚啊,像混沌的水一样;是那样沉静恬淡啊,像深邃的大海;是那样飘然无踪啊,好像没有止境。
老子虽说道不能用言说谈论,但他却说起道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名,路不是那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同一来源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说是很幽深,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这段话使我们体悟老子之道但却又使我们产生偏见之举,更何况把道弄得玄之又玄,望世人能明之。但相对的他却为我们指出他所体悟之道,所以其价值还是值得的。老子所说之道不仅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而且还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我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的混沌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出一个新的第三者,然后又产生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既然老子都说了天地万事万物来于道,那么道就是天地的开端,是万物的根源。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无,同时又把道称为有,说无是天地之始,有为万物之母,那么道究竟是无还是有呢?其实有和无都是一个东西,老子自己也说了这二者名称虽有异但来源相同。有是一个最慨括的名词,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即:有,也就是存在。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只有空洞洞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如果只是孤零零空洞洞的有而没有其它性质那就是无可见,极其空洞抽象的有就成了无了。

3
我们再回到道。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称道才好呢?说道是无吧,万物又由它生长出来;说道是有吧,它又没有任何性质和特点,叫人看不见和摸不着。因而按老子说它是无,这就是道没有特点、性质和形状而言;有时说它是有,这就是道产生万物而言的。说道是无,行;说道是有,也行。
所以老子的道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九重天也不能形容它的高,九层地下也不能喻及它的深,它比天地还要久远,比宇宙还要辽阔,它创造了万事万物,而万物万事又无不显现道的特性,如一切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生死相依,福祸相因,高下相形,动静相对……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要想自然必须要学会入静,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镜如果平静了,也能鉴照天地的精微,甚至可以明察万物的奥妙。老子认为虚静是万物的本性,因而恬静的生活是符合本性的也是自然的,而自然就是最高的境界。自然的规律的运行无休无息,万事万物因此而生成;成圣成仙的即已明白上下古今四方变化,而遵循各自的天性,那样的人心境和行为也早已归于平静。平静也是天地的水平仪,心神宁静便是空明,空明便能充实,充实便是完备。心神空明既象征宁静,由宁静后再行动就无往而不得,无往而不宜。

4
“静是动的主宰,重是轻的根基。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失吗?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无欲到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没有污暇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污乎?专气致柔也是道家静功的内丹修练法,将个人精气集在腹中,然后循环升降,使身体变得像婴儿那样柔软,心灵集中在精神的某一点,心灵安静内守而抗拒外面物质的刺激,达到成仙目的。(修练只是指出点滴重点罢了,不是详细之言)涤除玄鉴,既是指用精神洁剂来洗其心,使心灵深处明净如镜,不沾染世俗的一丝污垢。
老子说:“灾祸里边未必不藏着幸福,幸福里边未必不潜伏着祸根,这种祸福得失循环变化并没有一个定准,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吾认为既然是规律循环变化那么福与祸是相对的吧。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周有明显规律却不讨论,万物有生长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任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就是为什么法取天地的缘故。天地为什么是美之极致呢,究其底是因为它是纯任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本就是规律调合之物,吾认为修真者莫去追求,要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美的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
最后我只想借用老子之语告诉初修者一句,道者自然,化育万物是永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生有所始,死有所归,修道并不是一定在这一世能有成就,但循环往复,终有成就时!
吾不忍初修者苦苦徘徊或因听别人妄言而走入误区,所以吾不才借用老子之道来表述一番,希望初修者能体悟点滴东西,常说道无法用言语表达,但吾还用如此之多。因时间匆忙有所疏漏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各位修道之人多加完善修改。此篇虽无功法之说但对于初修者还是有点滴引导作用,待有多些时间吾再来废话吧!
#崂山太清宫# #道教知识[超话]# #道教[超话]# #道教# #修行[超话]# #道家养生# #闻道行道# #道家# #崂山#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结。也许永远解不开,也许永远无法释怀,因为善良,因为责任,因为某种理由;也许永远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只能静静期待,默默守望。人生,无需太多理由,也无需太多解释。工作再累,也不要抱怨,因为没有人无条件替你干;生命再短,也不要随意作践,因为没有人为你的健康买单;生活再苦,也不要失去信念,因为美好将在明天;感情再深,也不要纠缠,因为没有间隙会生厌;前行再难,也不要踯躅不前,因为自己的选择跪着也要走完;人生再美,也不是没有遗憾,因为心态放平才能有甜。

金刚经讲义(杨宁)
第三十品 一合相理分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假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将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你认为怎样呢,这些微尘的数目是不是很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假若这些微尘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本性,佛就不会说这些微尘众数目众多了。为什么呢?佛说的微尘众,并没有一个微尘众的实体,是假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存在,只是随顺世俗,假名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呢?假如世界实有,那就是众多现象聚合而成的一个统一体。如来说,众多现象聚合而成,也并无一个真实存在的本体,所以‘合相’只是称名为‘合相’。”

佛陀说:“须菩提,众多现象聚合而成一个统一体,是不可言说的,但一般人在其中执着、分别。”

这一品中,佛与须菩提的问题在第十三品中也提到过。原文是:“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在第十三品中,如来从对弟子眼下关注的问题中,将视角拉向微尘一样多的广阔浩瀚的三千大千世界,告诉弟子们小到一粒微尘、大到三千大千世界,都只是假名,无实质的东西,令弟子们了悟如来说的诸法虚妄,不被境转,不被相迷。

在这一品,佛同样用微尘众世界来作比喻,但这次《金刚经》已对无我、无人、无众生、诸相虚妄、不生不动、不灭不异等见地在与须菩提的问答中,经过了不断的剖析,现在弟子们已站在如来无定相的认知上。但既然万物无我,又无定相,又不是虚空、简单地否定或抛弃,那在认知上,如来自性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任意相或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为破弟子在这个认知中对相的执着,佛说:“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是微尘众宁为多不?”如来在此,以微尘众来比喻众生还在执着时自性中显现出来的假相,像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那样多,如果我们执着其实有,这些假相就会导引我们进入无量无边的生灭轮回了。

在此处,有人可能不太明白如来的这个比喻,这是在修证佛法中,当一位行者在了悟如来无定相、色空不二时,意境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错误认知:如来是宇宙一切相,而我们每个人本性都是如来,那我们本质上是宇宙任意相。这个见地没错,但如果行者是站在还着相的基点上这样说,就毫无意义了。我们自性可以是宇宙的任一相、任一缘起,但万法无生、本性空,这即是佛学中的缘起性空思想。如来不着一相实有,但也不会否定一切,或住在虚空不起用。

佛讲到此处,弟子们已不是一个闻法者,弟子们也已安住在如来真空之境中,尤其是称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在如来真空中,像微尘众那样多的心相就是宇宙、就是世界,在此,心与物已是一元。微尘众既是指众生自性心相,也是指无量无边的物质世界,即指万法,所有这些都不是实有的。在此,我们借用现代科学来谈谈佛说的这个心物一元的世界。

现代科学常把物质分解,认为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再后来,又发现中子和质子可以分解成更微小的东西——“夸克”。虽实验室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却找不到。粒子学家们对此的最终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如果这样,意味着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我们看不到,那物质也是虚妄不实的。

二十世纪后期,科学界又提出了“弦论”。弦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中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我们姑且将它起个名字叫“宇宙弦”。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而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

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不断产生,瞬息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就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这似乎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一些相同了,与佛法中的“心物一元”的观点相吻合。

物理学发展到了“弦论”,宇宙的万有都已“自性本空”,物质并非是客观实在。于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中,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物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每一存在者都以它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现象,实在和存在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科学当中讲的“关系实在论”与佛法中的“缘起”说、“因果”说有共通之处。

因为现在大家生活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时代,对大多数人而言,科学的论据比佛法更有说服力,故我摘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写的《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文的资料,完整的原文可以在网上查找。在这些资料中,我们看到科学家在实验室推导出了宇宙万法并非实有,而是一种关系的显现。这与两千六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的结果竟然不谋而合,佛陀告诉我们,宇宙万法缘起性空,而在人世界,佛也谈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我们回到原文,在此品的最后几句,如来说:“如果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一合相”的意思是无数相总合在一起。但佛又说,这个假名的“一合相”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这个佛在经文中提到的不可说的“一合相世界”,即指“缘起性空”。万法因缘具足而生,每种缘又本性空,只是假名,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我们执着的人生。这个世界的一切,如无量无边的种种泡沫堆砌,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不断地生、灭、变、异,无法知道最终结果,也不会有目标方向,只有互相作用的因果不爽,因指向果,这就是方向。而这个“因”也不是你一个人的“因”,万物的“因”互相在起作用,故在不同的时空相同的“因”也可示现不同的果。佛说,这个“一合相”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婪这个聚沫般因因果果的世界,认为其实有,纠结其中的生灭、变异、得失。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然后栗子味道的,更是我的心水,我一直都超爱蒙布朗,终于在福州也吃到这么好吃的栗子蛋糕,太幸福了啊!#福州美食##美食推荐##福州美食推荐##阳光信用[超话]##
  • 作为一个悬疑类的故事,它能没有让我开局就猜到结局,我觉得至少做的不错。不过柯南确实是一个经典的经久不衰的IP了,比起后面的故事,我倒是更对前面的介绍有共鸣,当熟
  • 《一棵树》并不深奥,以一棵种在机关大楼门前的树和许许多多“在街道上找不到位置的树木”喻指那些到城里打工的乡下人,从“大树却有自知之明”“没有那本户口簿呀,你就当
  • #上海租房[超话]#7号线 上海大学 南陈路 祁华路附近15号顾村——上海西站1号线富锦路——马戏城500---1000 朝北精装次卧800---1300 朝南
  • 12、永远不要抱怨人心凉薄,其实,每个人都活得很不容易,都在拼尽全力过日子,都在经历风吹雨打,我们无需去抱怨,无需去期待别人的帮助,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这样才
  • 虽然问到了菜谱但还是懒得自己动手_(:з」∠)_,楼下粉店重新定义炸酱面(误)不过好喜欢香菜山玉米酱还挺好吃,喜欢加热过后软软爆汁的小番茄前东家地区限定的吞拿鱼
  • 当你快顶不住的时间,苦难也快顶不住了”星星是银河递给玉轮的情书,你是天下赠与我的恩赐”乐成不是尽头,失利也非末日,最紧张的是继承进步的勇气。现在尘尽光生,照破青
  • 我在直起身回头前又恢复面对玛嘉烈的笑容,耀骑士的吸引力可真大啊,你说是吧,玛嘉烈?陈先生拿出口袋里触须并将当时自己取下触须的虾的样子给店家展示了一遍,店家见状立
  • 思想不在一个频率上,见解不在一个观点里,甚至连审美都不在一个体系,只会让自己成为他人的笑料。内心丰盈的人,不会盲目融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而是选择花时间来充实自己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自己的心一个港湾,盛风盛雨盛欢笑;给自己的心一片蔚蓝,寻寻觅觅,静思淡行 -— —- ʜᴀ͟ᴘ͟ᴘ͟ʏᴇᴠᴇʀʏᴅᴀʏ̆̈
  • 话说,2022世界杯,鹿晗将担任解说,这也太让人期待了吧!而凭着这份热爱,足协杯又提供了一个可以表演的舞台,大家都没有压力,最后赢了国安,是幸运也是惊喜。
  • 我不确定是不是每天你多需要我一点我跟你的羁绊就会更深一些 我正在体会… 抱你在怀中好像会让你睡得更安稳一些 但是也没有经常抱起你 特别是在半夜 孕期的腱鞘炎手
  • ”好像当我不在意别人尴不尴尬的时候才是真的放开了哈哈哈哈哈中秋节这天收到了好多善意 xq师姐的月饼 gn师姐的照顾 食堂阿姨送的月饼 去北校区问路那个老奶奶一
  • 靠着光合作用 才稍微缓解了一点伤感的情绪如果明知道结局是没有希望的甚至画不上句号的存在你会怎么选原以为身体终于恢复了一些精神也慢慢好起来但是 残忍的现实根本就
  • #sky光遇黑市[超话]# 抽个任务带薪(2r×1)宝们眼熟眼熟我[哇] 欢迎车长拉车[老师好][老师好][老师好] 随意评论扣1即可 微博发放不用找我[老师好
  • ⚪柏林联2-1战胜爱尔兰球队都柏林波西米亚人的热身赛中,4月被确诊出癌症的鲍姆加特尔也到场给球队助威,并给球迷亲切签名。✅维尔纳回归处子球,十人红牛战平科隆!
  • #sky光遇[超话]# d个七夕限定cp,女,00年,希望和我差不多大,常驻高马尾菇菇,零号身高,三图两季十一翼,浅卡个女生 我h,介意弯的勿来,琴会弹一点点(
  • 这种面相的人只考虑自己,凡事会精打细算,尤其在钱财方面,有利害关系的时候,会使用阴险狡诈的一面来对付你。6、鼻梁骨突起,同时有三白眼见不得别人好有这种面相的人不
  • 如果我是风,我会和你一起飞翔;如果我是树叶,我会紧紧抱住你,变黄;如果我是太阳,我希望带给你温暖;如果我是星星,我希望带给你梦想。璟年一不小心撞见你,是我安排
  • 水晶之恋,爱你一生不变#肖战[超话]##肖战时影# xz#肖战玉骨遥# 肖战 肖战最好的你!多才多艺可爱帅气温暖的肖战你迷人的微笑,是我快乐的味道;你细腻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