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系 」
非佛說?

「佛系」,
一個近年外來之的詞語,

有執著、
不知所措、
自豪等意思,

雖有佛字,
但就非佛所教,
不如看看佛經如何教導。

此有故彼有
── 法不孤起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成佛後,
終生遊化弘揚佛法,
廣度無量的眾生。

佛法強調因緣果報的重要性,
沒有不勞而獲,
卻不執著得失。

《雜阿含經》云: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云何為因緣法?

謂此有故彼有,
謂緣無明行,
緣行識,
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 云何緣生法?

謂無明、
行。

若佛出世,
若未出世,
此法常住,
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所覺知,
成等正覺,
為人演說,
開示顯發,

謂緣無明有行,
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
若未出世,
此法常住,
法住法界,

彼如來自覺知,
成等正覺,
為人演說,
開示顯發,
謂緣生故,

有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

此等諸法,
法住、
法空、
法如、
法爾,

法不離如,
法不異如,
審諦真實、
不顛倒。

如是隨順緣起,
是名緣生法。

謂無明、
行、
識、
名色、
六入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
老、
病、
死、
憂、
悲、
惱、
苦,

是名緣生法。」

龍樹菩薩之《中論》云:

「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不自生者,
萬物無有從自體生,
必待眾因

⋯⋯若無因而有萬物者,
是則為常。

是事不然。

無因則無果,
若無因有果者,

布施持戒等應墮地獄、
十惡五逆應當生天,
以無因故。

袾宏法師補註之
《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云:

「 法不孤起。

仗境方生。」

「 因 」
就是我們的起心所作,

「 緣 」就是指外緣,

如果因緣不和合,
做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

所以不可忽略因和緣。

話說回來,
做任何事,

無論是學業、
事業、
道業,

都要因緣和合才能有所成就。

當勤精進、
常行不退

佛陀八十歲時於拘尸那羅涅槃。

當時他在兩兩相對的娑羅樹之間躺了下來,

對著圍繞在旁的比丘弟子們,
簡單地開示了佛法的要點。

那時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衰老疲累,
也覺得諸事已了。

可是他還是諄諄地教誨追隨在他身邊的比丘弟子們,

要他們不要忘記出家學佛之目的。

《佛遺教經》云:
汝等比丘,
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
是故汝等當勤精進,

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

譬如鑽火未熱而息,
雖欲得火,
火難可得。

是名精進。

聖嚴法師在
《佛遺教經講記》云:

通常要想完成任何一樁比較重大的事業時,

都必須付出恆心和毅力,
鍥而不捨,
不能一曝十寒,

一定要連續不斷,
無論怎樣艱辛疲倦,

縱然有種種內在外在、
主觀客觀的障礙阻擾,

還是不能放棄自己的目標,

也不對自己所要完成的目標喪失信心,

那麼,
終究一定會完成的。

還有,
佛教修行要行八正道,

包括:
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精進如是,
修行不僅要精進,
而且還要
「 正精進 」。

假使只是精進而不正,
方向偏邪了,
不但無法利己利人,
甚而還會造作惡業,
自食惡果。

甚麼叫邪?

甚麼叫正呢?

《雜阿含經》云: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有邪、
有正。

諦聽,
善思,
當為汝說。

「 何等為邪?

謂邪見,
乃至邪定。

何等為正?

謂正見,
乃至正定。

「 何等為正見?

謂說有施、
有說、
有齋,

有善行、
有惡行,
有善惡行果報,

有此世、
有他世,

有父母、
有眾生生,

有阿羅漢善到、
善向,

有此世、
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

『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 何等為正志?

謂出要志、
無恚志、
不害志。

「 何等為正語?

謂離妄語、
離兩舌、
離惡口、
離綺語。

「 何等為正業?

謂離殺、
盜、
婬。

「 何等為正命?

謂如法求衣服、
飲食、
臥具、
湯藥,
非不如法。

「 何等為正方便?

謂欲、
精進、
方便、
出離、
勤競、
堪能常行不退。

「 何等為正念?

謂念隨順,
念不妄、
不虛。

「 何等為正定?

謂住心不亂、
堅固、
攝持、
寂止、
三昧、
一心。」

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在修行中,
精進就要有常行不退之意思,
亦不離走向正覺之路。

如上所述,
佛教因緣法,
在此世界觀之下,
要抱有積極態度,
並正確不執著地建立因緣,
成功指日可待。

希望能對
「 佛系非佛說?」

這個問題有個答案!

这种修行方法,不仅能祛除忧愁,还能使心与道合#道教知识#

“坐忘”是精神修炼的最高境界之一,其源于《庄子·大宗师》:其说颜回经过一个阶段的修炼,感觉自己有所进益,便去见自己的老师仲尼谈自己的心得。仲尼问他,他说忘掉仁义,仲尼说可以,但还不够。过了数日,又有所收获,又见仲尼,其说忘掉礼乐,仲尼给了他同样的回答。又过了些日子,他又见仲尼,说“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随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庄子浅注》)坐忘就是把肢体看作不存在,也就是不要忙于非为;把聪明才智抛弃,也就是不想非想之想,从而最终脱离形体的累赘,除掉心智的羁绊,和大道融为一体。这种与大道融为一体的思想,应是一种自然的,而不是用心的。正如《庄子·天地》中说:“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浅注》)

但能够做到忘掉自我而与天道相行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如在《庄子·天运》篇中说:“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庄子浅注》)敬孝与爱孝不同,一是流于形式,一是出自本心,有心表之别;亲人与外人不同,一是至亲至近,一是非亲非故,有远近之疏;自己与父母不同,一是涉世不深,一是阅历丰富,有念与非念之间;个我与天下不同,一是部分,一是整体,有大小之异。这可以说都是矛盾对立的,也可以说因为有了区别,也就难以达到忘的境界,这要求人们回归到第一念中,而不应产生第二念,否则就难以进驻入坐忘的状态或境界中去。道书中认为,设若要使身坐,心被物遣,如此打坐,是谓坐驰,何能了朝彻。内不见外,外不见内,内外双忘,虚灵自现。忘物忘情,至道可明。意动乎外,情牵乎中,意散神乱。若能定能止,自清自静。情无所住,物岂能动?情忘意静,意静心灰,心灰灰物,物灰似痴,似痴神活,神活道居。

关于坐忘的这种思想,自东汉以来,道教修炼者对“坐忘”不断地进行阐释与发挥,对此阐述比较全面而详尽的当属唐朝司马承祯所著的《坐忘论》。司马承祯把坐忘视为养生的重要途径,并按修炼功夫的次第分为七个步骤,其依次为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敬信就是修道者要有虔诚的信仰,对修炼之事不生怀疑,只有坚定忠诚而不疑惑;断缘是断绝尘俗之缘,抛弃尘事之累;收心就是安心,不为外面的世界所诱惑而躁动不安,拴住心猿意马,以脱离尘俗之境;简事就是要求修道之人处事安闲,简单理事,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自己,否则只知斗智斗勇,贪求名利,以至于无心修道;真观就是如智士的先见之明,同圣贤一般能够洞察祸福吉凶;泰定就是具有像泰山一样的安定,在修炼时,使心能够静定,即便泰山崩于后而心不惊,猛虎啸于前而心不慌;得道就是神与道合为一体,与道一样长久。这七个步骤是要求修炼者不为外念所扰,内心保持自然与安静。否则,人要是为尘世之事所劳累,为七情之欲所牵缠,想要获得宁静,除去烦邪乱想,达到坐忘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其实,达到坐忘的境界起决定作用的是心。“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若能“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在坐忘方面,道教养生家特别强调发挥精神的作用,并运用自己的意识行为去控制、调节情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使自己适应各种不同的外部环境,保持清净安宁的心境,不受一切事或人的干扰,这不但能达到修炼的目的,还使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使心境宁静,淡泊少欲。坐忘实质上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行为、思想意识、精神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调节和锻炼的方法。

坐忘需忘却当忘之忘才对健康有益。晋时郭象说:“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南华真经注疏》)坐忘需要收心。收心在于“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坐忘在于先存后忘,至于真忘。天尊言:“道者,以诚而入,以默而守,以柔为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夫如是,则可与忘形,可与忘我,可与忘忘。入道者知止,守道者知谨,用道者知微。能知微则慧光生,能知谨则圣智全,能知止则泰安定。泰安定则圣智全,圣智全则慧光生,慧光生则与道为一,是名真忘。惟其忘而不忘,忘无可忘。无可忘者,即是至道。道在天地,天地不知。有情无情,惟一无二。”(《吕洞宾全集》)人能止,而后能去妄存诚;知谨而后能渊默自守,知微而后能妙用不忒。

在《坐忘铭》中说:一个人能“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公堂。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弊、神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昌。转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不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在《列子·周穆王》中说:“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而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ト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曰。’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本来人们很容易忘掉该忘记的,然而人们“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庄子德充符》)。

要想忘其所不忘之事也并非容易的,但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容易忘记的。在《坐忘论》中说:“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故经云: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不明,常则永无变灭。出离生死,实由于此。是故法道安心,贵无所着。”然而,人心多着于外物而不自住。不能自住就如同一个身体为外物所牵引,而非由自己所主宰一样。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或精神都不由自主,反而为外物所引。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人不别。若唯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耳。若遍行诸、言心无染者,于言甚美,于行甚非,真学之流。

有时,一个人本来无需坐忘而事当已忘,这是因为事讫则止,实莫多思,多思则以知害恬。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则是非美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日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则道自来止。故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静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至。实则顺中为常,权可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云不著终非真觉。何邪?心法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开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

所以坐忘的根本,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不得定。又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下种子,嘉苗不成。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或身居富贵,或学备经史,言则慈俭,行乃贪残。辩足以饰非,势足以威物,得则名己,过必尤人。此病最深,虽学无益。所以然者,为自是故。然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立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定,但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定分,则堪自乐。

《王重阳内修真诀》中说:“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https://t.cn/Evk4evd

【义以为质,《论语》中的名利观】《论语》在重道、崇德、尚仁的主旨中,鲜明阐述了君子的名利观。作为一种主张积极入世的理论,儒家通常并不回避常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该遵从仁义道德。并且,儒家认为,名利富贵虽好,但世上还有比名利更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仁义。不回避名利,但将仁义置于名利之上,构成了君子的名利观。#每天读国学#

《论语》倡导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富而好礼且具有高度内在同一性的利益观,强调用行舍藏、重在内求的名位观。两者互为交融、映射形成,反映出君子追求仁义、反求诸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构成君子人格的基本属性。

君子之于“利”:义以为质

关于儒家的财富观,一言以蔽之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对于义利的态度,可以将君子和小人区分开来。小人追求个人利益,也只追求个人利益,因此将利置于义之上;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义以为质”,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细读《论语》各章文本,按照从贫到富不同程度,似可将君子之于“利”分为三重维度,即安贫乐道、取之有道、富而好礼。三者虽贫富程度不同,在名利观上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以三者分析不同人的不同境遇与作为,没有特别的高下之分。

“安贫乐道”是最早由先秦儒家倡导的一种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核心是超越物质的欲望,在理想的追求中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安贫乐道的理念在《论语》各章节随处可见,如开篇《学而》中孔子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述而》中又进一步表明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看来,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食不必追求饱足,住不必追求安逸。君子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即使贫苦也是乐在其中的。

在孔门诸弟子中,最能安贫乐道者非颜回莫属。《雍也》篇中专门记有孔子对颜回由衷的赞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于是,箪食瓢饮成为后世君子安贫乐道的象征。颜回何以能做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呢?知徒莫如师,孔子一语中的:“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能够长时间不违背仁德的原则。所谓安贫乐道,即胸怀仁德之正道,如此心中便会不断地有充实之感,就不会因身外之物的多寡而烦扰。

“在陈绝粮”一节更具师徒论道的典型性。孔门师徒一行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得爬不起来,于是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师父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面对子路的抱怨与困惑,孔子点明了困顿之际君子与小人的分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困窘时还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会胡作非为。顺境往往不易检验人的心性,置身困境,就能分辨出人能否有所坚守。在困顿时、不得志时还能贫贱不移、不失节操者,才是合格的真君子。钱穆先生说“仁者之心得自天赋,处常境而疏忽,遭变故而摇移。人之不仁非由于难得之,乃由于轻去之。惟君子能安处一切境遇而不去仁,是故谓之君子”,就是这个道理。

正是恪守正道,君子才能够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小人却“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君子哪怕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离开仁,即便是在最容易与仁背道而驰的两种情形——忙乱、颠沛流离中,也是这样。而小人既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因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

以上,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守着正道,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遵循天命,去做应该做的事。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应该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安于贫苦;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该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该做的事。君子没有什么情况是不能安然自得的。而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安贫乐道的境界之外,儒家并不否定人对名利富贵的追求,但强调这种追求应服从仁义道德。

在《里仁》篇中,孔子阐述了富贵当“取之有道”的鲜明态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名利富贵,是人正常的欲求,但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们,君子不享受。君子当持守“仁”,因追名逐利而背离“仁”的准则的,便不能称之为君子。

随后《述而》篇对“取之有道”有进一步的论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还是做自己所爱好的事。这里“从吾所好”,就是说要遵循本心,坚守正道,正与安贫乐道相通。

“富而好礼”出自《学而》篇,源于孔门弟子子贡的提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擅长经商获利,并在孔氏四门中以“言语”著称。是时,子贡从自身为人治学经历出发,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虽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别人,富有而不盛气凌人,已经很是难能可贵,可以称为“君子”了,于是就此向老师请教。孔子却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固然难得,然而更高的境界当是“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恍然大悟,回应说这就需要进一步修炼,像是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一遍遍不断打磨精进,先开料,再糙锉,然后磨光。

朱熹后来注释说,“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表现为贫多求、故易谄,富有恃、故易骄。在此基础上,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乃皆知所自守也,然尚未超脱贫富的窒碍。最高的境界当是乐道则忘其贫,好礼则安于处善。因此,安贫乐道与富而好礼具有同一性,相辅相成。

后来,虽然孔子再次强调“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对于“富而好礼”在后文中却没有进一步的说明。然而在后世方志、碑铭中,常见士绅之家“富而好礼”之举:平素对亲邻多有帮助,周济米粮,恤养孤贫,甚至焚烧亲邻借债的契约,遇有灾荒时更是加意如此。在地方社会中,常常不吝银钱积极修桥补路、修缮城墙衙署、设立学校,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方志还是碑铭的撰写者多是饱受儒家伦理浸润的文人士绅,上述义举本质上体现了儒家“富而好礼”的基本价值导向。

君子之于“名”:求其在我

《学而》开篇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篇尾复行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即别人不知晓、不了解我,大可不必愠恼、忧忿,君子所虑所急者当在于自己不了解别人。《里仁》篇全面阐述了对名誉地位的态度,“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里,“位”即职位,有官守者各立于其位。意思是说不发愁没有职位,而是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晓自己的本领好了。《宪问》等篇再次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对于名位,儒家强调不要去关注名位本身,而要关注自身是否有本领、德行能配得上这名位。即使别人对自己不了解,也不去计较埋怨,因为这种情绪是没必要的,重要的是修炼自身。君子求其在我,是为内求。

对于是否出仕为官,儒家秉持中和立场,既不避位,亦不汲汲以求,整体观点是用行舍藏,被任用就行其道,不被任用就退隐。《论语》中有不少这样的例证。蘧伯玉被孔子赞誉为真君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里的“怀”即收而藏之,并有秉守本心、固善其身之意。南宫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孔子以兄之子妻之”。因之进退有度,孔子以兄长之女相许。弟子原思(名宪)问耻,孔子答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这是《宪问》篇首章首句,“谷”者禄也,国家政治清明时可以做官领俸禄,政治黑暗时仍然这样做就是耻辱了。

又有弟子闵子骞拒绝出任费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闵子骞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为人孝顺、性格正直。当权的鲁国贵族季氏听闻闵子骞的贤名,想请闵子骞出任费宰,以笼络人心。然而季氏平日所为为闵子骞所不齿,闵子骞便婉言拒绝,否则就要逃到齐国去。

蘧伯玉、南宫适、闵子骞的经历,含有鲜明的用行舍藏之意。正如孔子所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有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用舍在外,行藏在我。诚如前言,君子之道贵在内求。

对于名位,儒家最为推崇赞誉的境界是辞让天下,为而不有、为而不恃。泰伯三以天下让,孔子赞誉不已:“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最为推崇尧、舜、禹三代圣贤对天下为而不有、为而不恃的境界,“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的“不与”,何晏批注是“不求”的意思。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自己求的。那他们何以有天下?正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崇高,才华能力很强,是德行感召的,所以孔子极其赞叹。不仅如此,他们更以天下之罪为己罪,舜以命禹“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独有偶,武王克商后大封于庙,亦言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表明不仅不以天下私有,更以百姓之罪为己罪,境界非常高远。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3,本人从业4年,主做6丶12号线房源,你主动我们就会有故事,就会帮你找到合适您的房源,为您解决租房困难,让您能租到价格便宜房源又好的优质房源tep:1771
  • 音乐也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这是因为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的位置相邻。音乐刺激可以使大脑听觉中枢持续兴奋状态,与此同时可有效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以此达
  • 【庄子·无为 】读书“无为”是一种对生命的臣服是勇敢地进入生命的不确定里然后跟着它一起 起起落落你完全信任你自己信任生命本身信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能做到这一点我
  • 打工人最初还沉浸在省去通勤、可以陪伴家人的兴奋当中,可没几天就发现,居家办公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比如工作时间更长了、加班费没有明确说法、不少人还被降薪了…
  • 涨幅0.93%排名第二的是电子元器件板块,涨幅第一名是万祥科技(301180)涨幅19.98%,它从五天前的低位拔高越过80日均线,又在三天前出现上涨“第四个圈
  • 【本月道教法事活动】一:身心如意,化解不顺。十六:消灾灭罪,除障化愆。
  • 5月5日,8:03在小区进行核酸检测,12:00左右到小区内超市购物,后返回家中。5月3日,8:04到小区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9:43—9:50到站马屯好宜
  • 时代财经了解,截至7月18日,新世界百货处于锁门闭店状态,大众点评上则已显示商家"暂停营业"。✨ || Amazon 16 tote -
  • ※7月24日 18:30-20:00  @周国平 为香港书展带来一场名为《为生长创造友好的环境》的视像分享如何用温暖细腻的文字,事无巨细记录下儿子成长的诸多细节
  • 有时候,在无意中,我们像花一样散发了些香味,感染了别人,那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也无须刻意去追寻。对自己的失去和欠缺,我们要宽心接受,懂得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
  • 【 南昌洪城大市场商会为会员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协商民主# 为解决市场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帮助会员商户了解最新金融动态和银行服务新产品,近日,南昌市洪城大市场商
  • (绝对不是广子)和一般的暖宝宝不同,这款是可以直接贴在皮肤上,袋子里有一小包艾草+益母草精油,先把精油涂在敷料上,再贴肚子上,一会就发热了,也不会很烫!因为姐妹
  • 黄磊说:没问题,我给你拌一个文学家就是不一样,一个花菜都能被“展望”上,当刘老师看到桌子上的花菜,问黄磊:你对这花菜是有个什么样的展望?刘老师笑嘻嘻地说:我没这
  •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妈妈总是为我们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拥有开心快乐的童年[抱一抱] #母亲节# 到了,比得兔给妈妈写了一封信,送上了满满的爱意[给你小心心
  • 生活要怎么享受,基本上就是把坏事想成好事,什么割草机一大早吵醒啊三点半还睡不着啊腿一个月坏了四次啊叫人留的肉被提前卖了啊,这样一说好像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问
  • 宁波将再发3亿元消费券 本周五启动】7月12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2022热力暑期·你消费我助力”消费促进活动实施方案。市本级消费券发放活动于15日启动,16
  • 市场数据反映的是当下,你觉得正确的,可能下一个月就变天了。小龙虾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现在高喊土地流拍,房价要大涨的房产专家,你翻看他们去年3、4月份首轮
  • 我现在讲个笑话给诸位听,其实这是真事实,也是教你们在世间要如何度脱这个人生。不但没听你们吵闹,连大声讲话都没有,到底这有什么秘诀,请你教教我们,改变我们家里的烦
  • 至道无难(三重公案,满口含霜。道什么), 言端语端(鱼行水浊,七花八裂,搽胡也)。 一有多种(分开好,只一般,有什么了期), 二无两般(何堪,四五六七,打葛藤作
  • #国足0比3韩国#足球是一项非常科学的运动,需要去普及、需要去推广, 需要去按照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去做正确的事,对于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低谷和徘徊中的中国足球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