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淨教理之口訣,
說給無量之所化
四法印義釋殊勝心要( 一 )

四法印或總結四法,
是佛法的四個總結;

印,
是印證的意思,

這四種法門是確定無疑,
證實了是正確的意思。

義釋是由絨敦尊者寫的殊勝心要。

絨敦遍知所知 著
堪布 洛桑滇增 譯

頂禮上師與本尊

佛陀日為所化親,
能除輪迴暗聖燈,
以慈無量教化師,
頂禮眾生上師尊。

佛陀就是太陽,
佛陀是聖燈,
能夠除去輪迴裏的黑暗;

佛陀是一位導師,
他以慈心來教化有情眾生,
師尊指以釋迦牟尼佛為主的諸佛。

諸佛所說諸典籍,
內容要義四法印,
以淨教理之口訣,
說給無量之所化。

佛陀講了八萬四千種法門,
總結起來就是這四個法印。

絨敦尊者將四法印說給有情眾生,
是以正理和教理來說明。

教是佛陀、
龍樹等說的教言,

理是正理、
道理,

以口訣來說教。

諸外道所許六十四種見地,
含於十四無記見,
彼亦含於常斷二見,
故若善說四法印,
容易破彼等一切。

若問:
何謂四法印?

則答:
有為皆無常,
有漏皆為苦,
涅槃是寂樂,
諸法皆無我。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
有許多外道教派,
每一個教派的見解亦不同,
當時說出六十四種見地。

此六十四個見地含涉在十四種的見解中,

外道要求佛陀作解答,
但佛陀沒有正面回答,

所以這十四種見解被稱為無記見,

即沒有授記、
沒有討論的意思;

可是外道認為佛陀是不懂得,
認定佛陀不是一切智者。

而實際上,
據佛教的說法,

這十四個見解都是建立在有
「 我 」的前提上,

佛陀認為
「 我 」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所以沒有一個基礎的問題是不能回答;

就像我們討論兔角是粗的還是細的?

是尖銳的還是鈍的?

這種討論毫無意義,
因為兔角本身是不能成立的,

那它的差別法是沒有辦法討論,

所以沒有所謂的
「 我 」之前提上,

十四種見解也不能成立。

所有的法總結為四種,
即四法集,
是指:
有為皆無常,
有漏皆為苦,
涅槃是寂樂,
諸法皆無我。

這四個就含涉了佛陀所說的全部典籍的見解,

亦是我們在這要討論的正題。

於此分四,
一 、以理抉擇有為皆無常

二 、有漏皆為苦

三 、涅槃是寂靜

四 、諸法皆無我 

甲一 、以理抉擇有為皆無常:

分二,
一 、外在事物成立為無常

二 、內在事物成立為無常

乙一 、外在事物成立為無常:

於此分二,
相續無常和刹那無常,
相續無常:

應知如
《俱舍論》
所說世間成住壞空等。

刹那無常:
由問答推知:
試問:

一切有為當成時是否壞滅?

若說:
是成時即滅。

則說:
那如空中閃電,
成立了刹那滅。

若說:
成時不滅。

則說:
那初成時就成了常,
彼時是不壞的法之故。

若說:
後來壞滅故,
不成常。

則說:
不合理,
常如虛空,
無變化故。

首先講外在事物成立為無常。

「 有為 」
是指被造作出來的意思,

都是因緣和合所造出現,
只要是有為就是無常。

無常可分為相續無常與剎那無常,
相續無常如
《俱舍論》所說;

世間成住壞空等,
從空至形成的階段,

又漸進入毀壞的階段,

這些階段從成到壞,
直至空之間的延續,

要經歷很長時間才面臨壞滅,
這稱之為相續無常。

剎那無常是一切有為成時之壞滅?

例如;
一個瓶子,
當它形成時,
壞滅的體性便成立,
成時即滅,

如虛空中閃電,
成立了剎那無常。

生的那一刻即是滅亡的那一刻,
剎那間生剎那間滅,
即是剎那間無常。

成時不滅,
指這些事物當它成立時沒有滅,
一開始不壞,
那麼這個開始是永恒的,

比方說第一剎那不壞的話,
那麼沒有時間可以輪到第二剎那,

因為它未壞,
所以一開始不壞滅,
這個主張是不能成立的。

後來壞滅,
不成常。

若一開始的時候沒壞,
但是以後慢慢地變壞,

亦不能作為常,
如虛空一般,
無變化故。

乙二 、內在事物成立為無常:

於此分二,
相續無常和刹那無常,

一 、相續無常:
應知如
《俱舍論》中廣說三界有情生死之理;

於《三界有情生死經》
中也有說由生到死之間的相續。

一個有情眾生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相續的無常,

不論此中的時間有多久,
從出生到死亡之間算是一個無常,
也叫作一個相續的無常。

二 、刹那無常:
成立內外俱事物為無常,
猶如知一縷煙成立是從火生,
由此亦知成立餘煙皆從火生。

如是,
成立油燈後際是刹那壞滅時,
亦能成立餘有為也如是。

因二者同是有為故。

抑或一切有為含攝於五蘊,
首先成立色蘊無常,
粗型無常能以悟他現量成立,
由成立果無常,

而成立能生因即無常,
若因無變化則不生果之故。

內在諸色的無常亦如是,
內在有色諸根無常,
不能以現量成立。

但由果諸識刹那無常為果因,
來成立能生因諸根無常。

受想行識等餘蘊,
也以自證之力,
成立是無常。

成立一切有為無常,
故轉除執常的心,
故遠離常見。
 
不管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
所有的事物都是無常,

如一個煙是從火生的,
那麼所有的煙都是從火生的。

如是,
油燈點了,
過了些時間里面的油沒有了,

最后一剎那間就滅了,
油燈成立了剎那間壞滅的時候,

其他的有為法皆可由此推論,
因二者同是有為故。

一切有為含涉於五蘊當中,
首先成立色蘊無常,
再來成立其他的無常,

那麼色蘊有粗型的無常,
以悟他現量成立,
甚麽叫悟他現量呢?

就是知道其他就叫悟他。

現量是親眼目睹、
真見的意思,

就像我們用耳朵直接聽見聲音,
用眼睛直接看到色,
用鼻子直接聞到氣味等,
就叫悟他
( 往外看 )
現量。

由成立果無常,
而成立能生因即無常。

若因無變化則不生果之故。

看見了果就能夠知道能生的因是無常,

因為因不能轉變,
果就不能出現之故。

內在諸色的無常亦如是,
內在有色諸根無常,
不能以現量成立。

眼根、
耳根、
鼻根到身根內在的諸色是無常,
也是如剛才提到的道理。

舉例,
將屍體火化,
可以看到五觀眼睛等的毀滅。

所以我們所謂的眼睛、
鼻子、
耳朵等不是眼根、
鼻根、
耳根等。

眼根、
鼻根、
耳根等確實是有,
它們不僅是有,
而且是無常的,

但是它的無常是無法用親眼目睹看到的,

所以要用推理而知,
用其他的原因知道它是無常的。

由果推因。

眼根可以產生一種果,
叫眼識,

耳根可以產生一種果,
叫耳識,

鼻識、
身識,這些識是無常的時候,

就知道能夠生它的根也是無常的,

雖然它不能夠用現量去了解,

但是可以用果的道理來了解諸根無常。

受、
想、
行、
識不是色法,

雖然它是自證或是悟已,
用自己去感受苦與樂,

然後想、
行等等這些,

用自證的方式來看得到它們喜怒無常的狀況,

所以自證之力可以成立無常。

當某一天,
我們要走的時候,
要知道死亡也是無常,
那是一個無常的真理,

這樣就不會走得不舍得,
害怕或是甚麽,

所以這無常的概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斷常就是發現我們所執著常的對境都是無常的時候,

那麼對常的信心就會退轉了,

再也不去執著是常的意思,

如果如實了解和確信無常的道理的話,

就可以遠離常見。


「 有漏皆苦 」
等其餘三項,

能遠離斷見,
彼中先說有漏皆苦。 

因顛倒的見含涉在常見和斷見中,
常見是由無常去斷除,

有漏皆苦及後三項就可以遠離斷見的部份。

後三項中,
先說有漏皆苦。

不是佛教說輪迴無常,
而是世事本就無常
四法印義釋殊勝心要( 二 )

甲二 、有漏皆為苦:

有漏業是由煩惱所造,
業也有共業和不共業二。

除了清淨世界,
其餘世界皆是由共同有漏業所生,
故含於苦。

由不共有漏業,
成立內在有情,
彼乃八苦所痛苦。

何謂八?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
取惡趣苦
( 五蘊熾盛苦 ),

彼等也攝於苦苦、
壞苦和行苦的三苦。

有漏業是由煩惱所造,
業也有共業和不共業二。

意思是所謂的業可以分為有漏的業和無漏的業兩種。

共業和不共業,
共業就是和其它的有情共同造的,

不共業是指只屬於自己的業,
除了清靜世界,

其餘世界皆是由共同有漏的業所生。

八苦,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
求不得苦、
取惡趣苦
( 五蘊熾盛苦 ),

彼等也攝於苦苦、
壞苦和行苦的三苦。

取惡趣苦,
五蘊熾盛苦,
取惡趣指的是近取蘊,
也是心和身體所攝的蘊。

用五蘊也不是很恰當,
因為有些眾生是沒有五蘊的,

就如無色界的有情眾生,
只有四蘊,
沒有五蘊,

總之,
蘊本身是一種苦。

輪迴是有痛苦的蘊,
所以蘊本身就是痛苦。

這些八苦可以含在苦苦、
變苦、
行苦當中。

若問:
不是有有漏的樂受等?

則答:
一般凡夫面前雖現為快樂,

但實際上是苦因,
能引苦故說變苦。

說執淨、
執樂及執常同是顛倒;

說有漏皆苦,
能起對輪迴的出離心。

不管是痛苦還是快樂都無常,
沒有一個是正確的。

說有漏皆苦,
能起對輪迴的出離心。

為甚麽佛教那麼愛說苦呢?

因為許許多多的有情眾生不知道有出離心,
不知道有解脫,

所以必須要告訴他們有漏皆苦等的痛苦,

并讓修行者必須要去做觀苦的禪修。

為甚麽呢?

因為只有理解了苦,
三界輪迴都是苦的時候,
才會想到從輪迴得出離的心。

有些人覺得人生很好啊,

有好吃的、
好玩的,

但這些都是短暫的,

是在擁有健康的環境與健康的身體前提下成立的,
但這世界是無常。

舉例,
兩年前,
在未有新冠病毒時,
出門無礙,
隨意玩樂,
沒有畏懼,
沒有害怕,

但突然世界被病毒改變了,
這就是非常清楚的一個無常現狀,

处处都为别人着想何用离相,事事都能无私奉献何须无我。此间虽未达如来究竟境地,而已入诸佛心法之径;佛说无相不空过娑婆,佛说无我不离慈悲喜舍精神。修行不是一路狼籍的求果位,渐次进修水到渠成一路必是功德圆满而达。

一切法以发菩提心为第一,以度尽众生为圆成,三乘四果诸菩萨无不依此修行而证无上正觉。果回因地,乘愿再来之愿行于当下菩萨因地发心无二无别当下是也。何以度世为心者?以为社会服务心去劳动就不会抱怨计较轻重脏累,以为济度众生之心去工作就不会计较报筹多少,以布施心去消费就不会计较价格贵溅,以帮人之心购物就不会计较菜黄果老,人人如是挣钱和生活,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感恩的世界。众生因此不度而入,依此善根人人如是必定圆满。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徐孙铭

一 、达摩禅之贡献

达摩禅对于早期中国禅宗建立的贡献,大体有三:

第一 ,以《楞伽经》和
“ 二人四行 ” 论为立宗之旨。 

《楞伽经》
以 “ 佛语心晶 ” 为篇名,
即以直指如来心地为宗旨。

苏轼《楞伽经后记》说: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
故谓之佛语心晶。”

蒋之奇为苏拭书
《楞伽经》作序说: 
“ 昔达摩西来,
既已传心印于二祖,
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

亦用付汝,
即是如来心地要门,
令诸众生开示悟人。

此亦佛与禅并传,
而玄与义俱付也。”

“ 佛与禅并传,
玄与义俱付 ”,

正是以
《楞伽》传宗的达摩禅之宗旨。

第二 ,以 “ 壁观 ” 为独特的修持法门。 

《景德传灯录》说:
达摩 “ 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

只教曰: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这种
“ 面壁而坐,
终日默然,
人莫之测,
谓之壁观 ”,

即是达摩禅法之一大特色。

第三 ,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授方祛。 

“ 慧可种种说心性理道未契,
师只遮其非,
不为说无念心体。

慧可曰: 
‘ 我已息诸缘。’

师曰: 
‘ 莫不成断灭去否 ?’

曰: 
‘ 不成断灭。’

师曰: 
‘ 何以验之,
云不断灭 ?’

可曰: 
‘ 了了常知,
故言之不可及。’

师曰: 
‘ 此是诸佛所传心印,
更无疑也。’”
( 同上 )

这种师徒授受,
不依靠文字语言,
只凭自心 “ 了了常知 ” 的证悟,

就是达摩传宗的主要方法。

嵩山少林寺正以达摩祖师禅的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禅宗史上写下最早、
且又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光辉一页。

二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异

达摩禅究竟

《般舟三昧经》的禅法有无联系?

笔者认为,
二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且多相近、
相通之处。

《般舟三昧经》
又称
《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

异译为
《跋陂菩萨经》。

是阿弥陀经典中的最早文献, 
“ 净土三经 ” 的最早先驱。 

“ 般舟三昧 ”
作为禅定的一个法门,
主要讲在特定的时间内
( 七天七夜

九十天 )

经行不息,
除用食外,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念佛而见十方现在佛站立面前。

这种以
《般舟三昧经》
为主要经典,

以口念阿弥陀佛而修禅定的法门,
即叫般舟三昧,
也可以叫念佛禅。

此经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左右编纂,
流行中土者,

前后有七个译本,
以支娄迦谶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 179 )
10月8日于洛阳译出的
《般舟三昧经》
最有价值。

般舟三昧法门

达摩禅主要区别有三点:

第一 ,般舟三昧强调念佛而修禅定,

达摩禅则主张 “ 壁观 ” 而修定 

《般舟三昧经》说:
“ 是菩萨用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如是为念佛。”

以念佛作为
“ 得空三昧 ” 的助缘,
达到 “ 生阿弥陀佛国 ” 之目的。

而达摩禅则以 “ 壁观 ” 而修定,

即《景德传灯录》所载
“ 心如墙壁,
可以人道 ”。

达摩人嵩山少林寺,
终日面壁。

时人不解其意,
称其禅法为面壁婆罗门。

他通过 “ 凝住壁观 ”,
而悟凡圣等一、

与理冥符、
寂然无为,
证悟此心即佛。

虽然念佛三昧以念佛人定而见佛,

达摩禅以
‘‘ 壁观 ”
而悟自心是佛,

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而悟人之途径则有区别。

第二 ,般舟三昧主张有相观想,

达摩禅主张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当作是念:
诸佛悉在前立,
当具足念诸佛端正,
悉欲逮见一一想

…… 复更作念:
佛亦不用心得,
亦不用身得,
亦不用心得佛,
亦不用色得佛。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不用是心色,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念佛三昧必须从有相观想人手,
通过念佛观想诸佛立在面前,

见到诸佛妙相庄严,
同时又不执着于有相;

还说:
“ 一者自观身、
观他人身。

自观身、
观他人身者,
本无身;

二者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

自观痛痒、
观他人痛痒者,
本无痛痒;

三者自观意、
观他人意。

自观意、
观他人意者,
本无意;

四者自观法、
观他人法。

自观法、
观他人法者,
本无法。”

这四种观法
( 观自身他人身、
自他痛痒、
自意他人意、
自法他人法 ),

即 “ 四念处 ”;

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是以慧观的力量,
使心安住于道法上,
使正而不邪。

而达摩禅则注重
“ 四念处 ” 的无相观想,

尤其是通过会心、
悟心而求安心,

也就是 “ 觅心不可得 ”,

而悟无常、苦、无我、不净,
从而得到解脱。

第三 ,般舟三昧以见佛为最高境界,

达摩禅则以 “ 无所见 ” 为其精髓 

《般舟三昧经》说:

“ 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

在所欲见何方佛,欲见即见。”

修此定而见佛是最高境界。

当然, 
《经》中也反复叮咛,
见佛也不应执着, 

“ 菩萨见佛不当着 ”。

而达摩禅更以
“ 无所见 ”
为见作为最高境界。 

《景德传灯录》载:
达摩 “ 欲西返天竺,

乃命门人曰: 
‘ 时将至矣,
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

时门人道副对曰: 
‘ 如我所见,
不执文字,
不离文字,
而为道用。’

师曰:
‘ 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 
‘ 我今所解,
如庆喜见阿佛国,
一见更不再见。’

师曰: 
‘ 汝得吾肉。’

道育曰: 
‘ 四大本空,
五阴非有,
而我见处,
无一法可得。’

师曰: 
‘ 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

师曰: 
‘ 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 
‘ 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
展转嘱累而至于我,

我今付汝,
汝当护持。’”

这个关于修禅境界对话的传说,

实际上把修祖师禅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于文字不离不执;

第二层次,突破禅关而顿悟;

第三层次,无一法可得;

第四层次,会心微笑。

这显然是以
无所见、
无所得、
无所悟为顿悟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在修禅定的途径和方法、

观想是否有相、

修定以什么境界为高这三个方面,

般舟三昧与达摩禅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

传为达摩所作的
《少室六门集》

第二《破相论》

即排斥称名念佛说: 
“ 诵之与念,
义理悬殊,
在口曰诵,
在心曰念。

…… 诵在口中,
即是音声之相,
执相求理,
终无是处。”

达摩之时念佛禅尚处于胚胎之中,

这不可能是达摩的思想,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达摩禅与般舟三昧的差异,

它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三 、达摩禅与般舟三昧之同

然而,
从根本上讲达摩禅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一致的。

二者有不少相同、相通之处。

第一 ,达摩禅的 “ 理人 ”

念佛三昧的 “ 无所着 ” 之一致  “ 二人四行 ”,

被教内外公认为是达摩的正统思想。

其中二人的 “ 理人 ” 说:
“ 藉教悟宗,
深信众生同一真性,
客尘障故。

令舍伪归真,
凝住壁观,
无自无他,
凡圣等一,
坚住不移,
不随他教,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名理人也。”

达摩禅虽然不主张有相观想,
但也不排斥经教。

它借助经教,
通过一心专注地观想的
“ 凝住壁观 ”,

达到
“ 与道冥符,
寂然无为 ” 的境界,

这与般舟三昧
( 念佛禅 )
是殊途同归的。

般舟三昧虽然作 “ 有相观想 ”,
但经中反复强调不着于相: 

“ 菩萨见佛、
不当着,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着。

何以故?

着者为烧身。

见佛但当念其功德,
当索摩诃衍。” 

“ 菩萨于三昧中不当有所着,
不着者疾得是三昧。”

之所以不应当执着于相,
是因为 “ 缘起性空 ” 之故:

“ 一切法本无所有,念有,因着;

无有,反言有,亦着。”

《佛印品》
第十六还连续以19个 “ 无 ” 的 “ 佛印 ” 来否定对于有相、有求的执着。 

“ 何等为佛印?

所识不当行,
无所念、
无所求、
无所想、
无所着、
无所愿、
无所向生、
无所适、
无所生、
无所有、
无所取、
无所顾、
无所往、
无所得、
无所有、
无所结、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灭、
无所坏、
无所败,
道要道本是印中。”

可见,
达摩禅之
“ 寂然无为 ”

“ 理人 ”

与般舟三昧的
“ 无所着 ”
精神完全一致,

都是对观想的主体以及作为观想对象的客体之否定。

第二 ,达摩禅的“ 行人 ” 与般舟三昧 “ 修四事 ” 的一致性 

达摩 “ 二人四行 ” 论,
其中 “ 行人 ” 即 “ 四行 ”:

报冤行、
随缘行、
无所求行、
称法行。

报冤行,
又作报怨行,

即对于苦、穷、冤、害都能甘心忍受,无怨无悔。

随缘行,对于顺境、逆境、喜乐、得失,不喜不忧,随缘而行。

无所求行,
即舍弃一切,
无所执着,
包括舍弃自身,安心无为。

称法行,
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自利利他。

这都是针对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等八苦而提出的修定解脱法门。

般舟三昧主张: 
“ 用念佛故得空三昧 ”, 

“ 持是行法故,
致三昧便得三昧,
现在诸佛悉在前立。”

又主张持 “ 四事 ” 疾得三昧: 
“ 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何等为四?

一者不信余道;
二者断爱欲;
三者如法行;
四者无所贪生,
是为四。

菩萨疾得是三昧。”

这 “ 四事 ” 中, 
“ 如法行 ”
相当于达摩禅的 “ 称法行 ”;

“ 无所贪生 ”,
相当于
“ 无所求行 ”; 

“ 断爱欲 ”
相当于
“ 随缘行 ”; 

“ 不信余道 ” 以及 “
不自说身善,
亦不说他人恶,

若有骂者,
若有刑者,

亦不得恚,
亦不得恨,
亦不得懈 ”,

则与 “ 报怨行 ” 相近。

可见,
达摩
“ 四行 ”
与般舟三昧
“ 四事 ”
是大体一致,
非常相近的。

第三 ,达摩 “ 觅心了不可得 ”

般舟三昧
“ 是法无所有,本无 ” 相通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微笑]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没那么吓人[思考][思考]这么回顾起来我这两年都是在犹豫不定or突然给自己做了决定的状态哈哈哈哈哈哈然后
  • 清水镇的其他百姓将温暖带给涂山璟,让破碎成形成的涂山璟再次相信了人性本善,相信了温暖,相信了自己渴望的太平和坚守的天下大同并不可笑,可笑的只是他信错了青丘那些人
  • ”面试官1说“我有预感她一进来能影响其他人,而且会非常强势,她比我们公司的同龄人都要成熟。面试官2指着我,对面试官1说“一般我们这样说,面试者的反应是‘没有没有
  • 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他是独子,目前是他个人有20+w的存款然后之前谈婚礼的时候他对于我们这边的要求都是同意的 但是我家里是很不同意知道他家的情况,他之前说他父母欠银
  • (天津日报记者 姜凝)#津报聚焦#【天津:开展首批高校技术转移官培训,促进科技和产业“双向奔赴”】了解高校最强科技优势,懂科技创新,对金融和市场也有深刻理解,他
  • CP脑一点来看,月歌“判词”里那句“我想和妳一起活下去”的“妳”除了指伙伴们,更有可能指的是小希。而“人类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除了吊玩家们胃口,我个人
  • 其实我知足的话我的人生是非常幸运的,还有你们在支持我”“诶,其实这样也挺好的是不是,我emo的时候你们不emo,你们emo的时候我不emo,大家聊聊天可以互相转
  • #留学的那些事儿# 如何找到超靠谱的石家庄留学机构?秘诀在这任何人错过这篇郑州留学机构测评我都会伤心的!
  • 其实还漏了一个:布欧篇,悟空VS魔人贝吉塔的宿命对决,这里的悟空有一根刘海在前面,金色气焰变成喷射状,出现了闪电,虽然超1也有可能有,这个形态叫做超2孙悟空,超
  • 找故事里的赵天民,看到了战争后遗症,那些精神失常的人,他们或者没日没夜地劳作,或者被关起来吃药吃到日夜颠倒;找文老师,看到了被举报的悲惨结局,尸骨无存;找宗教,
  • 我知道,您在外面一定很辛苦,但请相信,我们都在惦记着您,期待着与您团聚的那一天。姐姐,我想告诉您,我一直都在努力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 服务员又送来一碟店里的辣椒,浸在油里非常辣,吃海鲜的时候放一粒,恍如自贡蘸水[哇]#微博变美手册# #明星同款# #日常# 新手没踩雷的第一套化妆品这套化妆品是
  • 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相识 !好好感受生活的乐,因为转瞬就即逝 ! 好好体会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 !活着真好,莫在意钱多钱少,待到
  • 如果预算再高一点,可以选择百年灵的这款AB0138241C1P1,推荐理由是搭载B01计时机芯,和帝舵的MT5813机芯是共用的,并且在劳力士、欧米茄、百年灵这
  • #邓为[超话]# 首先 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 认真的分享 及 接着想对超话等级没有超过7级的宝们说声抱歉 没有符合要求 大家加油继续在为子超话涨fo再接着 由于要
  • 差し色にブルーのバッグを取り入れたら夏っぽカラーコーデの完成♡#高桥光[超话]##高桥光##髙橋ひかる##池田匡志[超话]#第19話ご視聴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 我详细看了你的情况,你老公背叛了你,找了一个样样都不如你的人,想必你的内心不仅愤怒,也会有屈辱感。所以,一段感情结束后,不必痛恨自己的无能,也不必怨恨对方的
  • 直播我只看了后半段,也不能说是都看了,因为我只是投屏在电视上然后在玩手机,李常超唱第一句的时候我就放下手机了,不为别的,真的太难听了,难听到我难以置信,因为我印
  • 我也忘了,反正超爱7,到现在也爱,7的颜值我不是特别能get到的,但是他的魅力征服了我,看他的vlog真的有在治愈我,力气很大但是又很会做菜,这种反差感谁懂啊!
  • #大努力积极向上的文案#日常[超话]#人生所向 皆是美好 ¹. 愿你忠于自己② 活的认真 笑的放肆². 跨过星河迈过月亮 去迎接更好的自己³. 我看到前方黑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