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中只有人能修行解脱,所以佛陀慈悲开示,要佛弟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他人的生命。当今世界,自杀已经成为最为危险的现象,不但社会上因挫折压力而自杀者越来越多,而且受各种邪恶极端组织蛊惑胁迫而自杀的人亦为数不少。我们身为佛子,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谨遵佛陀教诲,慈悲为怀,关爱生命,护持净戒,不自杀生,亦不教唆他人犯杀生戒。
一、众生平等,善待生命
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又归何处?这是人类永恒追寻的话题。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体现出儒家对现实人生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佛教进而探究人生的实相,追求生命的本源,提出了缘起论、佛性说,以及六道轮回、生死解脱等完整的理论和修行方法。
四圣谛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宣讲的四种修学法门,是佛教理论和修行解脱的基石。四圣谛中首先是苦谛,讲人生是苦,生命是无常的。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等八种苦,包括三个方面,即人自身因身心的变化而发生的生老病死苦,外界因物欲的得失而发生的求不得苦,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眷属朋友分离、仇敌冤家共住等痛苦。在所有痛苦中,最终又归结为“五蕴盛苦”,五蕴炽盛如火,所以苦海无边。佛教是最平实的,就是要解决现实人生是苦这一根本问题,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从不介入有违慈悲济世精神的活动,而是以超然出世的品格利乐一切有情。
缘起思想是佛教教义的根本,其经典概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待而有,一切法皆依赖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和消亡。一切生命都由众多因缘聚集以及因果联系而存在,蕴、处、界是组成生命的要素,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由色、受、想、行、识五蕴,随六处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认识作用,以及地、水、火、风四大,从不同侧面论证了有情众生是色与心,物质和精神和合的存在。
由缘起论可以推知,一切生命都是因缘而生,有生必有死,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有情生命是有限的,死后亦非断灭 而归于无。《成唯识论》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不遍故。”一期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永恒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一期生命的开始。有情生命有前生、有今生、有来生,生命轮转的方向,完全是由自己所作的业决定的,在六趣中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唯有圣者才能解脱生死,出离轮回之苦。
透过佛教缘起论,进而可以通达诸法平等无自性,即平等一如的法性。大乘佛教进而认为,一切众生皆具有清净的如来藏佛性,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平等的生命观要求我们要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善待一切众生的生命,不可任意剥夺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物的生命。人的生命最为宝贵,要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解决生命的痛苦,最终达到生死的解脱。
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中的众生只有人能够值遇佛法,修行解脱。六道轮回是佛教信仰的基础,佛教认为,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六种,众生因为自身的善业和恶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之中流转往复,此死彼生,了无出期。
在六道之中,人道众生具有其他各类生命所无法比拟的殊胜之处。三恶道众生因为寒热苦、残杀苦、饥渴苦等众苦煎逼,苦多于乐,故无法修学佛法。阿修罗道众生则嗔恨心重,多数时间都在与天争斗,所以也无暇修学善法。天道众生多为五欲尘心所染,过分贪著享乐,亦无法修行。太苦无力修行,太乐又易于贪著享受,只有人道苦乐参半,有时间思考人生,有惭愧心,有意志力,能够发起宏誓愿力,所以才能参究生命的实相,追求真理,有机会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因此经中常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佛陀常用“盲龟浮木”来比喻人生的珍贵。《阿含经》中说,人身极为难得,如大海盲龟,百年一现,有浮轭木有孔,在海上随风飘动,当盲龟浮出水面,其颈正好穿入孔中。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佛以此比喻人身难得。佛经中讲,从恶趣死,生恶趣者多,如大地土;从恶趣死,生善趣者少,如爪上土。所以人身难得,人死之后堕三恶道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总之,人道的殊胜非其他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视人生的价值。经中有警示:“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古人也有劝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教要求我们重视人生,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珍惜此身,用于修学佛法,求证解脱。依据佛陀的遗教和佛法的精神,在没有得到真正解脱之前,绝不可自暴自弃,甚至自残生命。愿所有佛子谨遵佛陀的教诲,切莫辜负此人身!
三、严持净戒,誓不杀生
佛教修学的体系是戒定慧三学,这是解脱生死、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戒是三无漏学的基础,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佛法修学之正途。《华严经》中讲,“戒为无上菩提本”,佛陀临终时教诫弟子们要“以戒为师”,所以遵守戒律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根本标准。
无论是在家五戒,还是出家比丘戒以及菩萨戒,都将杀生作为根本重罪。《阿含经》中讲:“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谓不自杀生、不教他杀、不隨喜杀;不自偷盗、不教他盗、不隨喜盗;不自妄语、不教他妄语、不隨喜妄语;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隨喜邪染。”《梵网经》云:“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是佛教戒律中最严重的罪行,比喻为断头,不能再生。犯杀生戒者,将永远被驱除僧团,死后堕落地狱。《华严经》中亦讲到杀生的果报:“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墮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杀生戒包括不杀一切有情众生,而以杀人之罪为最重,既不许自杀、亲手杀,也不许教他杀、劝他自杀。根据道宣律师的南山律,具足五个条件即犯杀人戒:一是人,二人想,三起杀心,四与方便,五命断。即要以人作为对象、要知道所杀者是人、要有杀人的动机、要有杀人的方法手段以及最终将人杀死等五个方面。根据这五个方面判断,自杀即是杀生,同样是违背佛戒的。
佛教认为死亡有三种:寿尽而死、福尽而死、非时横死。《瑜伽师地论略纂》中说:“寿尽死,则业命终;福尽死,则衣食阙;不避不平等,则余缘枉横死。”非时横死是遇到自然界水火灾害及恶缘人祸等而枉死,自杀即属于非时横死之一种。而赞美自杀、教唆自杀者罪业更重,道宣律师说:“今多有人自焚,多有愚从七众赞美其人,令生欣乐,并如律本结重。”也就是说,自焚致死,即犯杀戒;赞美自焚者,也同样犯杀戒。我们佛弟子要坚持正知正见、正信正行,不要受邪恶势力的蛊惑,轻弃人身,罪莫大焉,后悔莫及。
四、结语
佛教是爱好和平、珍惜生命、积极向善的宗教,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杀戮。自焚是一种极端的自杀行为,是受错误观念以及极端思想的蛊惑胁迫所致,与佛教慈悲为怀、关爱生命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不管是出自何种目的,无论是自杀,还是教唆他人自杀,都是邪恶愚痴的行为,都严重违反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所谓的“自焚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最高境界”、“自焚不违背佛教教义”等说法是毫无根据的。珍惜人生、关爱生命是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只有宗教极端组织等,如臭名昭著的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等才会鼓吹自焚和暴力活动,这种无视人类文明、戕害生命的言行必然受到爱好和平、积极向善的人们所反对和唾弃。

ༀ⁻ 佛祖道影白话解 西天历代祖师

四祖优婆鞠多尊者

尊者,吒利国人也,姓首陀。年十七,投三祖出家。祖问:“汝年几何?”答曰:“十七。”祖曰:“汝身十七耶?性十七耶?”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耶?心白耶?”祖曰:“我发白,非心白也。”答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祖知是法器,遂为落发受具。告之曰:“昔如来以无上法眼付嘱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勿令断绝。”尊者得法已,随方行化,魔宫震动,波旬愁怖。后得提多迦已,遂踊身虚空,呈十八变,复坐,跏趺而逝。

赞曰

身性十七 有何交涉 降伏波旬 全凭渠力
震动魔宫 了无伦匹 巍巍堂堂 光舒化日

或说偈曰 ◎宣公上人作

幼时出家遇祖传 抖擞精神忘睡眠
身性十七多言说 发心白耶乃戏谈
机教相扣契真理 师资道合演妙玄
法本流遍三千界 十方普化续绝诠

白话解

尊者,吒利国人也,姓首陀:从释迦牟尼佛算起来,优婆鞠多尊者是第四代祖师,他生在印度一个叫吒利国的地方,姓首陀。

年十七,投三祖出家:他十七岁的时候,跟着商那和修尊者出家。

祖问∶汝年几何?第三祖就问他:“你多大年纪了?”

答曰:十七。他答说:“我十七岁了!”

祖曰:汝身十七耶?性十七耶?第三祖又说:“你是身体十七吗?还是你自性十七呢?”

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耶?心白耶?这个“师”,就是指商那和修尊者。优婆鞠多尊者就回答说:“您的头发都白了!是您发白呢?还是心白呢?”就这么样,他不答他是年十七或者性十七;反问三祖:“您发已经白了,那么是您发白吗?还是您心里白呢?”你看!

祖曰:我发白,非心白也。三祖反而答覆说∶“是我头发白了,我心没有白啊!”

答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耶。优婆鞠多尊者就说:“我的身体是十七,可是我的性没有一个十七。”

祖知是法器,遂为落发受具:三祖知道这个人是不错的,有点智慧,即刻就把他头发给剃了,再给他受具足戒。

告之曰:昔如来以无上法眼,付嘱迦叶,展转相授,而至于我。我今付汝,勿令断绝:三祖就告诉他:“从前释迦牟尼佛,以没有再比这个高上的法眼,付嘱给迦叶尊者,一代一代传下来,直到现在传给我。我现在再把这个法传给你(注1);你将来要传出去,不要让它断绝。”迦叶尊者这个“叶”字应该划去声圈,读迦叶(音“社”)。展转,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

尊者得法已,随方行化:尊者得法之后,到处去教化众生,度化很多众生(注2),所以魔王就害怕了。魔宫震动:若真有一个修道的人,天魔的宫殿就常常动的,他们在那儿都不安。为什么天魔要破坏人修道?就因为若有真修道的人,他那个地方就不平安了!这是两股力量:若魔的力量胜了,那么佛的力量就低了;若佛的力量胜了,那魔的力量就低了。所以若好人多,坏人也就少了;若坏人多,好人也就少了。万佛圣城里都是学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所以好人就多,那儿的空气就和外边的空气完全不同的。你到了万佛圣城里头,就知道万佛圣城的这种好处了。

波旬愁怖:魔王波旬就害怕了,“喔!怎么回事啊?”就好像人怕地震似的,害怕起来,想尽办法用其魔力来破正法,可是优婆鞠多尊者有修行,有真正禅定的功夫,所以就把魔王降伏,皈依三宝了。(注3)

后得提多迦已,遂踊身虚空,呈十八变,复坐,跏趺而逝:以后四祖优婆鞠多尊者遇到提多迦尊者,就把法传给他。传法之后,就往上一跳,跳到虚空中去,在空中现十八变──在空中躺着、在空中坐着、在空中站着,在空中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等等,有十八种的变化。然后他又回到这个世界,结跏趺坐,就圆寂了。

赞曰

身性十七,有何交涉:身十七和性十七,有什么关系?这真是没有事情找事情来干,没有话找话来说。为什么要问是身十七,还是性十七?这么多此一举,真是多余的呢!这表示“凡有言说,都无实义”。

降伏波旬,全凭渠力:他能降伏恶魔王,这都是靠他的力量。他的力量很大的,因为他修行、真用功,所以魔王波旬就恐怖了。

震动魔宫,了无伦匹:他能使魔宫震动,谁也比不了他。

巍巍堂堂,光舒化日:巍巍然,是大的样子;堂堂,是光明磊落的样子。堂堂正正的,没有一点的私己,不自私、不自利、不争、不贪、不求、不打妄语,这是巍巍堂堂。你看!这种的作风,是没有人可比的。他放出的光,就像太阳光一样的!
 

或说偈曰

幼时出家遇祖传:这是说他年轻时,十七岁就出家了!“遇祖传”,遇着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抖擞精神忘睡眠∶优婆鞠多尊者遇到商那和修尊者,这是很幸运的,所以他就修头陀行。“抖擞精神”是头陀行。头陀,就是抖擞;精神,就是很少睡眠的。忘睡眠,他常常很用功、很精进的,都不睡觉。不是在佛前拜拜佛,趴到地上就呼噜睡着了;醒的时候,说:“哦!世界又过了几十年吧?”

身性十七多言说:这还要问吗?你身十七、性十七?这没有意思啊!谁不知道这个!这还要问吗?这个三祖真是!我若在那个地方,我就打他两个嘴巴子!那真多余的。所以这个小孩子也很聪明的,他不答覆这个问题,就像没听见似的。等三祖问完了,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来。

发心白耶乃戏言:说:“师父您头发已经白得这样子,究竟您是头发白了?还是心里白了呢?”哎!你看,这个小孩就这么滑稽、这么调皮,所以叫“乃戏言”──这都是讲笑话嘛!这有什么实在的?谁不知道头发白了,心没有白啊?谁都知道,这还用问嘛?你说,这不是多余的?是不是在那儿讲笑话呢?可是,虽然讲笑话,这叫“打机锋”、“斗机锋”。那么你来一招,他也回一招;你上边打一拳,他下边就给你一只脚弹过去了。懂吗?这是耍花招呢!你记得啊,我若再问你什么,你也耍个花招来给我看看对不对!

机教相扣契真理:机教相扣,这是怎么样呢?就是对机说法。虽然说,讲笑话是多余的,但是这也就互相看看你的太极拳打得怎么样?他的少林拳打得怎么样?就要拿出来看一看!这拿出一看,说这样子是对的,所以知道他是法器了,这叫“机教相扣”,正对机了。“契真理”,契合那个真理了!虽然是讲笑话,但是这里头有一种很深的妙理存在着。他知道这个,所以这个时候,就──

师资道合演妙玄:师父和徒弟就叫“师资”;“道合”,这个道相合了。“演妙玄”,就演出传佛心印的心印法门,“好了!我把我这个作戏的方法告诉你了,传给你了!”就演这个妙玄,知道了吗?

法本流遍三千界:这是法的根本,流遍到三千大千世界,都不离这个法,所以叫“法本”。

十方普化续绝诠:继续这种将要断绝的法门。

──宣公上人.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五日讲解

注1:三祖付四祖之传法偈.见《景德传灯录》与《指月录》──

非法亦非心 无心亦无法
说是心法时 是法非心法

注2:《付法藏因缘传》记载──
优婆鞠多……如是化度无量众生,皆悉获得阿罗汉果。其得道者,一人一筹;筹长四寸,满一石室;室高六丈,纵广亦尔。于是名称满阎浮提,世皆号为“无相好佛”。

注3:《景德传灯录》记载──
……尊者十七出家,二十证果。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得度者甚众。由是魔宫震动,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观其所由。波旬复伺便,密持璎珞,縻之于颈。
及尊者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尸化为华鬘,软言慰谕波旬曰∶“汝与我璎珞,甚是珍妙;吾有华鬘,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变为三种臭尸虫蛆坏烂。
波旬厌恶,大生忧恼,尽己神力,不能移动。乃升六欲天告诸天主,又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我辈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则奈何?”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即能除断。”乃为说偈,令其回向曰:
 
若因地倒 还因地起
离地求起 终无其理

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宫,礼尊者足,哀露忏悔。鞠多告曰∶“汝自今去,于如来正法更作娆害否?”波旬曰:“我誓回向佛道,永断不善。”鞠多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归依三宝。”魔王合掌三唱,华鬘悉除。乃欢喜踊跃,作礼尊者,而说偈曰:
 
稽首三昧尊 十力圣弟子
我今愿回向 勿令有劣弱

来自:法界佛教总会 www.drbachinese.org

你所得到的,
你所失去的,
你所求不得的,
都似天空的一片浮云,理智去面对,坦然地接受。有信仰的人更要懂得如何去处理好纠结复杂的情绪,人生要想活的极致,不只是有阳光的照耀,更要经历风雨的洗礼。在面临各种问题的时候,认真去对待,精进用功,行持好正业,守护好慧命,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凡是寒性的食物,甭管甜还是咸,脾胃虚寒的人都不适合食用,更何况还是“苦”味的呢。如果吃了苦瓜,“吐泻腹痛”就应该是脾胃虚寒了。
  • 更让你想不到的是,浙江三四线的县城,地价和房价已经超过许多二三线城市。但就是这里,产生了中国三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跑出了最多的老板群体:浙商。
  • ☯️ 灵法·化太岁反馈 做化太岁法事效果绝对会有,能提前避免不好的事发生,可以让你这一年顺利平安 #感情和合法事.八字算命婚姻.失恋挽回前任.分手挽回前任.八
  • 世俗以善为弱,不知善可传子孙;世人以俭为苦,不知俭可兴家业。 世俗以善为弱,不知善可传子孙;世人以俭为苦,不知俭可兴家业。
  • 由区老龄工办、各街道老龄委、社会组织三方合作,提供老年教育教学这一公共服务产品:区老龄工办负责社会组织的引进监督、课程筛选和统筹协调;各街道老龄委负责提供授课场
  • —— 宋代 · 苏轼《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背诵赏析注释译文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苏轼〔宋代〕公旧序云:大雪有怀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江神子》以
  • 小汤山医院icon是我国在抗击非典中打破常规、特事特办创造的奇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通过研究63名曾感染新冠病毒而后康复的
  • 需要的赶紧下手联系电话:186305035196 一套1616移动破碎机 联系人:朱经理具体信息:看着漂亮,用起来好,价格不高,有喜欢的联系联系电话:15324
  • #北京爆料#国际头等舱公务舱机票批发,一手价格,3--7折起,先出票后付款,正规渠道保证位子,诚邀机票代理合作,联系人:陈建手机/微信:18810130456对
  • 其实单从长相看,两个人都是圆润的脸型,但是很明显,杨采钰的下颌角要比刘亦菲突出很多,而且又是一个厚唇,个人感觉面部的量感大于刘亦菲,可以演文艺片,化上大红唇,又
  • 吉人有天相,在于凡事不违背良心,循天道行事,善心善言善行,积累善德才能具备天相,天相自然有天。善心、善言、善行,种何因,得何果,人善人欺,因果不欺。
  • 这些大祖师们悟道,譬如宏达跟我的因缘,他来见我的第一次,我指引宏达的四句话,他一下子就进入到现在,是夹山禅师的,「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
  • 好想也是的,那是暑假期间,也是正热的时候,可我那时候出门就没想到这些。只要你的勇敢比苦难多一点,就有解锁人生困局的可能。
  • 想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形象,塑造完美的人设,我们不仅需要在穿搭上精挑细选,就连发型也要随时做出改变,根据自己的脸型,气质以及搭配的风格,来决定发型的长度,弧度以及色
  • 我们群里的姐妹因为一部剧喜欢两个人天南海北聚在一起是我们的缘分,我们觉得开心最重要,麻烦你们以后不要影响到我们普通的团建活动谢谢。”昨晚只是一个吃饭的团建而已,
  • 写个剧本杀短评第一次玩剧本杀《何似在人间》谁能想到dm 就给了我一个这么厉害的角色~杀人凶手周敏自我感觉隐藏的蛮好尽管最后被聪明的人揪出来只能说明人真的不能撒谎
  • ”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唯有你自己。无论何时,独栋听海别墅的院落都会是您别样的选择。
  • “准精神病”则是以蔡海伦、马楠、万哥、马涛几人的某些几近精神病的性格表现作为分析对象:蔡海伦无论任何场合,都把女权挂在嘴边,把所有的话题都引向关于女权的争论;马
  • 3 想要瘦得快,餐餐有蔬菜,天天一水果多吃蔬菜是减少能量摄入的好办法这是因为蔬菜的热量很低,并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营养素,多吃蔬菜能保持肠道健康,帮助消化,
  • ”反饥饿,不仅是中国人的斗争,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斗争。当你看见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的新版货币,你会更加理解——货币图案是杂交水稻,它让这个曾有200万人面临饥荒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