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着不同的精彩,可能有些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极其安逸的生活状态,而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费尽心思地折腾着,想要以一己之力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却寥寥无几。
正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有时候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渺小,坦然地接受这个纷纷扰扰的现实社会,并且默默地付出努力,命运不见得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你的人生将会有所不同。
特别是在娱乐圈这样竞争特别激烈的地方,高颜值、好身材的俊男靓女们数不胜数,而想要在这样的人群当中做到一鸣惊人,有时候需要的不仅仅只是实力,更需要的是一次可以爆红的大好机会,可惜这样的机会并非所有艺人们都能够遇得到。
在山东烟台蓬莱区一个商场里,某品牌正在举办着一场盛大的商业活动,而很多观众们也早早收到邀请,准时来到了举办活动的商场,而在这一天,已经年满57周岁的香港男演员黎耀祥也会来到这次活动的现场。
当提到“黎耀祥”这样的名字时,可能很多九零后和零零后的网友们,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何许人也,但对于七零后和八零后们而言,黎耀祥真的算是一个大明星一样的人物,当年在很多TVB剧中都能够看到他熟悉的身影,更是凭借95年古天乐版《神雕侠侣》中“周伯通”这个角色一举红遍大江南北,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当黎耀祥真正出现在商场门口的时候,现场也开始变得沸腾了起来,有些人也在窃窃私语地聊着,有些人则目瞪口呆地看着大明星出现的地方,大部分人更是不约而同地拿出了像素不错的手机,对着黎耀祥就是一顿疯狂的拍摄。
没有用铁质的围栏将在场的观众硬硬地隔开,也没有阵容极其强大的保安队伍,唯独安排了两名保安大哥负责安保工作,一个人走在黎耀祥的前面开路,一个人走在后面,就是这么低调地出场方式。
不像娱乐圈一些才红起来没多久的流量艺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地方出现,永远都会给人一种保安比观众还多的既视感,毕竟在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你不觉得尴尬,那么尴尬的就是别人。
作为一名演员,本来就应该本本分分地用作品来说话,而不是靠制造一些虚头巴脑的话题,或者还要刻意去打造出一种自己很红的“假象”,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一个艺人到底是不是真的红,其实观众们也是心知肚明的。
当看到现场也来了这么多热情的观众时,相信黎耀祥的内心也是无比喜悦的,他一直都在咧开嘴笑着,外表看上去也特别平易见人,他还会时不时自然地抬起右手,向现场的观众们挥手打招呼示意,一点大明星高傲的架子都没有。
在这个大谈特谈“粉丝经济”的时代,其实一个明星艺人能不能继续保持高热度和高人气,这和他的粉丝群体也有一定的关系,很多明星艺人们在步入中年以后,也开始慢慢淡出观众视野,也正说明了一点,其实喜爱这些老明星们的粉丝也在慢慢老去。
从网友拍摄的画面也能看出,其实当天来到现场的人群中,大多数也都是一些已经上了点年纪的大妈和大爷们,除了年轻的摄影师之外,也很少看到有年轻人的存在。
当天的黎耀祥也打扮得十分时尚,上身穿着一件带着图案的白色衬衫,外面还披着一条西装材质的大风衣,整个人看起来也变得年轻帅气了不少,而在他光滑的脸上也根本就看不到有任何皱纹,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他那一头乌黑的头发,丝毫不见有任何显老态的地方,也根本无法将眼前的这位大帅哥和一个已经57岁的老男人联系起来。
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个男人到了57岁,还有3年的时间也要面临退休,不仅在头上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令人讨厌的白头发,而且很多这个年纪的男人们也早已经变得大腹便便起来,也正式地和当年的“翩翩少年”们划清了界限。
娱乐圈是一个非常朝阳的行业,很多年轻人们也拼尽了全力想要进入贵圈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里是一个真正能够赚大钱的地方,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片酬,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用“天文数字”来形容也一点都不会显得夸张。
甚至还有人说娱乐圈本来就是一个吃“年轻饭”的地方,所以很多明星艺人们在获得财富自由的同时,也特别舍得在保养上这件事上痛下血本,于是娱乐圈的冻龄男神们和女神们也应运而生。
当镜头慢慢地拉近,黎耀祥稍显模糊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他手里拿着麦克风正在保安大哥和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慢慢地向舞台走去,不仅腰板依旧挺得很直,就连步伐都显得那么矫健,确实不像是一个已经快要年近六旬的老人该有的样子。
其实除了出演过《神雕侠侣》之外,黎耀祥也出演过很多经典的TVB电视剧,像《笑傲江湖》、《香港人在广州》、《影城大亨》、《开心宾馆》和《识法代言人》等,他出演的每一个角色也都特别深入人心,一次都没有令观众们失望过。
而随着TVB剧逐渐变得没落,包括黎耀祥在内的一些老戏骨们,明明拥有着精湛的演技,但是却无用武之地,经常面临着无戏可拍的尴尬局面,更有一些曾经红极一时的老戏骨们,也都纷纷去到酒吧等地方卖唱,或者参加一些线下的商业活动,并以此来赚取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费。
很多网友在看到57岁的黎耀祥来到烟台蓬莱参加活动时也感慨颇多,有人说认识他的人也都四十岁开外了,有人说“老顽童”来了,有人说刷到他挺激动的,看过他好多剧,也有人夸赞黎耀祥长得挺帅挺年轻,更有网友直言黎耀祥可是“那个年代的大明星”,在这些评论当中,小编也看出了观众们对他深深的喜爱之情,还有不少网友不仅感叹岁月无情,追黎耀祥的剧似乎还只是发生在不久之前。
活动方也特别重视黎耀祥的这一次到来,保安和工作人员全程都在非常细心地引导和照顾黎耀祥,虽然商场舞台的布置稍显简单了一些,但是可以足以看出了活动方的一片良苦用心。
最后,小编也希望黎耀祥能够继续不忘初心,好好地在打磨演技上下点功夫,多出演一些优质的作品,或者多上一些收视率不错的综艺节目,相信凭借他的实力一定可以在有生之年顺利翻红,期待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相信这也是粉丝们想要看到的。
你看过老戏骨黎耀祥出演的电视剧吗?

人大教授发声:农村没有李子柒,却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注:以下皆来自教授刘守英文章。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01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02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03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04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人大教授刘守英:农村没有李子柒,有的是无数孤单老人的家园!】
(转自公众号思想潮 |作者:刘守英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我已经有好几年没回(“注:湖北洪湖市的老家)去了。一般家里有事我肯定回去,没事很少回。因为,回去会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老家的很多事,包括市里的一些难处、镇上的难处、村里的难处、周边老乡的难处,他们自己找不到解法,指望我去解决,实际上很多我也解决不了。县以下的很多问题,乡村本身解决不了。

我这次回去,一个很直观的感觉是,农民的整个状态,主要是物质状况,比想象的好。
 
我八十年代初离开我们村的时候,挺悲观的,农民的辛劳程度太高,面朝黄土背朝天。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是这个状况。那个时候,农民的问题,一是辛苦,二是收入来源少,穷。

现在,第一,老百姓平均寿命变长了。我这次回去看到,老人活到七八十岁很正常。八九十年代,一个村,人能够活到70岁以上,都很稀罕了。老年人的面容也比原来要好,脸上有光,不像原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种劳累对生命的打击、受压。能看出来,劳累程度降低了。
 
第二,农民的收入跟原来有很大变化。原来没有现金收入来源、没有活钱,极端的贫困;现在收入还是过得去、不是太大的问题。只要家里有人在外面做工,稍微勤快一点,怎么都能挣到一些收入。
 
养老是很大的一件事,但对老人,现在也不是钱的事——他的儿子、儿媳妇或者姑娘出去打工,一年怎么都得给他留一点钱;他自己的养老金(一个月几百块)基本不会给子女,都在自己的账户上,一年去取几次(我问过他们)。老人手上有自己可以拽着的钱,他在家就不会那么受歧视。
 
第三,农民的住房改善明显。这些年,农民出去打工(包括有一些在乡村干活的),他整个资本积累、经济改善的状况基本都体现在他的房子上。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很差,你进到一个村,是破败的;现在,一个村一整条路两边都是农民盖的房子。
 
第四,农村的公共设施比原来明显进步。从县城到我们村,路挺畅通的,而且两边的景观也挺漂亮,显示出乡村摆脱贫困以后的景象。我离开村里的时候,都是土路;现在,大的路都畅通了。村内的路,取决于这个地方的慈善状况——有出去做公务员的,找一些钱,有一些小老板挣钱后捐一些。
 
第五,乡村的分化很严重。村里大部分农户的状况,无非是好一点差一点——有的可能出去干的不错、已经能做企业;出去打工中比较勤快的,尽管比第一类差一点,也还不错。但确实有极少部分农户,状况很不好,有的是因为生病、家庭遇到不测,还有一些是家庭能力问题。
 
这是我从外表上看到的乡村变化的状况。
 
所有这些变化,实际上都是农民出村带来的。他的收入来源是出村带来的,住房是出村挣的收入带来的。收入改善导致的农民精神状态变化,也是因为出村带来的。
 
当然,农民的这些变化,也配合有一定的公共服务——路、用水、养老。
 
总之,农民出村带来的变化是本质性的,而政府公共政策、公共品的提供,总体来讲是到位的,对于改变过去乡村没着没落的状况,还是有贡献。
 
农民出村是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农民的出村,乡村的状况跟我八十年代走的时候,应该是差不多的。

我们看到了乡村的进步——最大的进步就是收入增加了、钱的来路增加了。那么,问题在哪儿?令人担忧的地方在哪儿?

对现在的乡村来讲,令人担忧的是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人”。

乡村的老人是“人”的最大的问题。最代表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是40、50和60后,这拨人是真正搞农业的,爱土地,乡土情结很重,而且也不会离开村庄——他们也有出去的,但回来了,有在外面干的,也会回来。他们是以乡村为归依的,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这批人现在的问题是绝望。这种绝望,不是因为他没钱,而是整个社会大变革带来的。传统的中国乡村,是一家一户、一代一代在一起;现在,老人身边常年没人。

以前,家里年轻一辈出去打工,孩子还留在农村,最起码老人还给孙子、孙女做饭,他还有存在感;现在这拨出去打工的年轻父母,小孩小的时候就带在身边,到小孩上初中时,有一个人回来陪读,初中在镇上、高中在县城。这样基本把老人跟传统的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切断了。这些切断以后,老人不是穷,而是极其孤单。

我问过我们村的老人,他们到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农活。这些人一辈子干农活,当农活停掉以后,依托就没了。他的存在感、价值就没了,他就非常绝望。比如我们村,老人要么是打麻将,要么就是聚在一起,到村部听碟子。

中国几千年来追求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一下子没人了,传统的代际情感纽带断了。所以,他们主要是精神的、心灵的孤单。

我们村十几个老人,我问他们,平常讨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说,讨论最多的是怎么死。生病的,一是没人管、没人照顾,二是大笔开销,他怕给后人留麻烦,也没有那么大开销的能力。他们觉得自己没用了,对儿女也没什么用了。一些老人,当他身体状况不好的时候,还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至于心理的疾病,就更没人知道了。

40、50、60后这些人,基本以乡村为归依。未来,他们的养老会成为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年轻人一年就回来几天,怎么可能养儿防老?

接着是70、80后。假设他们也跟之前的人一样,归宿也还是回到乡村,但他们没怎么从事过农业,至少参与不多,这些人未来回到村里,他不从事农业,他做什么?

很有可能,这些人回来以后,就在镇上或县城买个房子,买个门面,开个小卖店——回乡,但不落村,也不落业。为什么这几年县城的房地产那么活跃,是跟这个相关。这样的话,70、80后,会跟乡村、乡土更加疏离或断根,甚至处于一种阻断的状态——阻断的状态就麻烦了。

还有一类人:小孩。上一代人出去打工,孩子丢在家里,老人看着。但这一代人出去打工,是把孩子带在身边,但他不可能有精力管孩子。所以,农二代的孩子,在城市事故率极高。

再就是孩子的心灵。原来是留守的孤独,但现在他从小在城市看到、接触的是城市对他们的不平等,从而带来心理问题——越是农村的孩子,越在意穿着、收入、是否被人家欺负。

所以,看上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实际上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小孩上初中,家长最起码得有一个人回来陪读。现在很多农二代,实际是被孩子的教育拖回来的。这实际上阻断了这个家庭进入城市的进程,教育本身阻断了他们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个问题:“业”、产业。

整个乡村,年轻人只会出,不会进。大量的人走了以后,整个乡村就没有什么人了,“业”就起不来。人都走空了,谁来做“业”?乡村振兴,怎么振兴?

现在整个农村,你看到的是产业的凋敝。原来农民都在农村,当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在农村,他会在乡村找很多办法:怎么样把农业搞得更精细一些、产量更高一点、卖的钱更多一点;多养几头猪、多养几头牛,增加一点副业收入;再不行,去做点买卖,把这个地方的东西倒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卖,我帮你做点事,你帮我做点事⋯⋯农村是靠这些。但这些东西的寄托,是人在乡村。现在,大家的收入主要是在城市挣来的,已经不指望在农村搞收入。

在农村,找不到“业”的发展出路,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件事。“业”就变的越来越单一。家里年轻人出去了,土地就交给年老的人——农民还是不轻易把地荒废掉;隔壁的几家人再走,走到家里老人都没了,这些地就交给邻居、亲戚来种⋯⋯基本整个农村的“业”,就只是一个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了。

这是当前农业的第一个问题:乡村的经济活动更加单一化。

这个“业”的问题在哪儿?当少数人从事的农业扩大规模以后,尽管有机械辅助,但这些人的劳累程度非常之高——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规模扩大以后,规模效益没有出来。比如,规模可能扩大到50亩,但这个农民为了使他经营的土地一年能够多留一些收入,他尽量少雇工、少用机械。这个“业”实际上成了留在农村的这些农民的内卷。他更密集地使用自己的劳动,更辛勤地去从事耕作、从事农业经营活动,以使一年下来留在自己口袋里的现金收入多一点。

最后就变成,土地是规模了,农业是机械化了,但留下来的这些农村人因为农业收入低,他付出的辛劳程度更多。二三十亩地,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如果全部雇工、机械化,就剩不下来什么钱,所以他就把很多环节自己去辛苦。

现在有些人说,扩大规模,一家经营扩大到200亩,就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但是扩到200亩,农业要素组合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的耕种,各个环节成本的节约,需要更好的要素匹配来实现,一般农民做不到。做不到的话,规模越大,成本越高,农民为了节约成本,就更辛劳,也不可能做更大的经营规模。

所以,农业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个产业本身在不断内卷,变成少部分人靠更辛劳的经济活动留下更多现金收入,而不是想象的更加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很多时候,不到农村,就容易想当然。

农业的第三个问题是:期望乡村的产业更加多样化——比如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等,来支撑乡村更活、更复杂的业态,但问题是,需求在哪儿?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能通过城乡互动来实现产业多样化。我们不能把极少数村庄由城乡互动带来的变化,想当然地拓展为大多数农区都能实现这样的。

大多数传统农区乡村产业的多样化,是农工互补、农副互补,是农民靠着农业做点生计,靠一些副业、手工活动,来增加收入,跟现在很多人讲的城乡互动带来的乡村产业的多样化、产业融合,完全是两个概念。大多数村庄是实现不了城乡互动的产业多样化的。

▍第三个问题:住。

住房基本反映了农民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民住房状况的改善——进到乡村以后,农民相互之间比来比去,张家盖了两层楼,李家一定要想办法盖得比他高一点。

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改革以来乡村面貌最大的改变。包产到户的时候,农民有钱就盖房子,后来农民出去打工,有钱了,回来还是盖房子。这是农民基本的行为模式。它的好处是,带来整个乡村面貌的改变。问题是,乡村盖的这些房子,利用率极低。

我这次回去,是晚上十点多进的村,整个100多户的村,差不多就只有五六户亮着灯。老人不在的,年轻人出去了,这家就锁着门,常年是黑的。

这意味着,整个城市化以来,农民积累的大量资本,不是用于进一步扩大城市的资本形成,而是积累在他未来落叶归根的这些村落——回到乡村盖房、装修,不断添加房子里的东西,目的是备着他以后回来。但这些资本的利用率非常之低,几近闲置。

▍第四个问题:占地。

现在农民盖房子,已经不在原来村落里盖,都盖在公路边。农民的住房从传统村落到路边,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村落改变。传统村落,是依水、依地而形成的,是为了农业经济活动的方便。现在农民为什么整体往公路边盖?这是一个人口迁移社会的表现:交通出行方便。从原来农耕社会村落的布局、空间形态,转变为迁移社会的形态。

现在,我们把去农村看到的景象整个构图起来,你看到的乡村是:第一,人——老人的绝望,农二代的归属不定,留守儿童心灵创伤;第二,农村经济活动越来越单一、农业越来越内卷;第三,农民的住房明显改善,但占了大量农民在城市积累的资本,没有进一步在城市形成更大的资本积累,而变成在乡村闲置的要素;第四,大量耕地的占用——住房的占用。

这样看来,乡村振兴,任重道远!

https://t.cn/A6Msk4TT


发布     👍 0 举报 写留言 🖊   
✋热门推荐
  • 应该是春节前最后一次家人聚餐了,明天开始就要忙工作了,¥ω¥今年要不要挣三倍工资呢但是我真不想上班啊[泪]山东大萝卜,云南七彩生花生,黑脚鸡……石门独创疙瘩汤,
  • 每一个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在自己的内心里,反射着眼中现实的花花世界。经历过许多风雨,最后我们想拥有的,无非是一份淡然的心境。
  • 其实还可以 大概会买的吧 再让我试试黄色潜水艇、摇滚乌托邦还有原宿少女6.ysl niki气垫好想买 跟集邮似的 它家壳子太好看了 但我手上已经有四五个气垫了…
  • 纷纷扬扬,如诗如画,飞蛾扑火般,秋叶以绝美的姿态,做着最深情的告别与告白,到最后匍匐在大地之上,完成了尘归尘,土归土的归宿。仿若与季节谈了一场若有若无的恋爱,却
  • 原来一开始就算了好了,真细节啊 一开始他的账号没有设置2级,我好心提醒他了。现在拿莫须有的理由让我1米拿不到并且赔200米,我这价还不黑奴吗?
  • #好好吃饭# 让我看看是谁没好好吃饭(反正不是我[开学季]1️⃣番茄排骨汤(本人坠爱的排骨做法 汤超鲜超好喝2️⃣茄子焖面(茄子融进面里 好吃得把碗舔铮亮3️⃣
  • 意味着曼联球员需要更多的体能去冲刺回防,所以,在保持防线完整的情况下,长传球给前锋去争夺第一落点时,曼联的三条线是保持完整的,可以有效防止对手的反击。首发名单:
  • 晚上看到信息,可以树洞留言啦,非常开心你能通过这种方式跟们交流,看到我们对你的爱意和想说的话[心]有爱做什么都为时不晚[抱一抱]我要好好想想,明天再写信✉️晚安
  • #何知月的生活日记# -看起来无所事事的一天1⃣️论大学生为了综测有多拼2⃣️刮风降温了 好厚好厚的落叶3⃣️落叶像海星4⃣️学妹拿我的脸练得手 海行5⃣️杨戬
  • 可菡 “可菡”两字作为女生名字,音律柔婉,读来很是动听,自有一番诗情画意感,让人对于女子有着美好的联想。高端而带有大气之感的名字,更是能够展现出女孩深沉的内在
  • 课间好时光——之前就看到学校新购置的桌上足球,但无奈一直没能买到球。”图赫尔的那个智库演讲,是面向非业内人士的企业(球队)管理经验介绍,甚至连足球场上一个队有1
  • 【3】2月底截止,通过Door Dash在Coles Express一次买满20刀可以免运费,折扣码:HOLIDAYSHOP【4】别忘记本期包括Sara Lee
  • 六、为方便群众出行,“青岛一码通”小程序,可以查看“核酸采样标识(待检测)”在没出结果前,证明您核酸采样的时间和采样点。注意事项一、请您携带本人居民身份证,或出
  • ‼️再次提醒,请各位理智追星,不参与并抵制任何私生行为‼️ 反黑车辆计数宝​系统的优点实现现场无人值守、大大降低人工和管理成本目前大部分施工现场都是装站点计票和
  • 6人均作为我市已报告病例的密接纳入隔离管控,11月6日核酸检测阳性。佛山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8例,去过这些场所请注意→】11月6日0—24时,佛
  • 能被当作第一选择的感受是很好的,你仰头看着他笑得开心,“刘老师,我们是要小狗还是小猫呀?“刘老师,我们晚上可能没有东西吃了......”“我现在羡慕雨欣他们的羊
  • 没人要就放着落灰最后放只我家天天减肥失败的逆子#花亦山心之月[超话]#我差不多是在几天前看到qq群里一个人分享的纸片蓝的视频,我当时只看了一半就退了原因如下:花
  • 4,2019年小马生日,小贺说“第四刀给最爱的人”前面已经说了给父母给朋友兄弟,这里也许是无心之言,但关键MJQ一下子很恍惚又很紧张的样子,还盯向了一旁的工作人
  • 长期不谈恋爱,真的会失去爱一个人的能力。有苦,自我释放,有泪,欣然品尝,其实人生,就是一种感受,就是一场历练,一场懂得,一个过程,告诉自己,凡事只能靠自己,哪疼
  • 虽然很想吃,不过说好吃一个就是吃一个,哪怕老板将装小西红柿的盆盆都推到你的面前,你还是很信守承诺地一边看着小西红柿,一边继续嚼着自己的牧草。陆沉没有吵小兔,放轻